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蓋洛作品: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從上海經華中到緬甸的旅行記錄
滿額折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蓋洛作品: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從上海經華中到緬甸的旅行記錄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9331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西行之路始於何處?
它是陸地之旅還是海洋之行?

透過1903年的鏡頭探索揚子江畔──
自然景觀×社會面貌,引用大量典籍、地方志、照片
不僅是記錄了揚子江的考察遊記,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反映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面貌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揚子江的美國旅人】
開篇概述了作者的旅行動機和研究目的,隨後分為二十三章,詳細記錄了從上海出發,途經南京、漢口、宜昌、四川、重慶、瀘州,最終達到雲南和緬甸的旅程。每一章節都以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對比鮮明的中西方文化視角,深入探討了該地區的特定主題,如中國的傳統與變遷、科舉制度、基督教傳教活動、地方政治和社會問題、自然災害以及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等。

【從上海的藍色到南京的黃色】
在揭示長江沿岸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和地理特性的同時,蓋洛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的深刻觀察尤為突出。從上海的繁華到四川的山水之美,從南京的歷史遺跡到雲南的民族風情,作者不僅記錄了自然景觀的壯麗,更注重描繪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人文社會的多樣性。特別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蓋洛展現了一種客觀而深入的分析態度,既表達了對中國文化深厚的敬意,也不吝於指出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中西方文化對照】
蓋洛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的各類問題也有著獨到見解,如對鴉片問題、傳教士活動的成效、科舉制度的弊端、地方官員的腐敗、民間迷信以及社會變遷中的文化衝突等議題進行了剖析。透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蓋洛希望能夠促進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並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本書特色:本書由美國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蓋洛所著,透過其細膩筆觸深入探討了清末民初揚子江的地理地貌和沿江風土人情,更精心記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對比了中西文化並提出了對中國文化和國民性格的獨到見解。書中包含一百多幅作者拍攝的珍貴照片,是研究長江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同時也是留給後世的一份難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

威廉.埃德加.蓋洛(William Edgar Geil, 1865-1925),20世紀著名美國探險家、傳教士、演講家、攝影師,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迄今為止,一位系統考察過中國長江流域、長城全程、中國十八個行省首府和五大名山的西方人。其著作已被世界各大圖書館收藏。

沈弘,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從1990年代起遍訪哈佛、芝加哥、倫敦等地圖書館,搜集了大量難得一見的珍貴圖文資料,整理、編譯有關中國的報導和紀錄。出版作品有《晚清映射》、《中國長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編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已經出版了《〈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共三冊)》。

導論
威廉.埃德加.蓋洛
「帝國的道路通向西方。」可是,這西行之路又始於何處?它是陸地之旅還是海洋之行?無孔不入的白種人是否會從舊金山的金門出發,橫渡煙波浩渺的太平洋,讓遍地燦爛金菊的日本或者絢麗多姿的中國浸潤在白種人的理想中呢?含蓄的中國哲人是否會因此慍怒,憤然反擊那些在其腳跟狂吠的洋鬼子呢?他們會不會將無力抵抗的洋鬼子,連同他們短暫的文明,驅出亞洲甚至趕出歐洲,掃進大西洋或地球上某些不毛之地的角落呢?
不久前,我們曾得到忠告,說使用白銀的黃種人很可能會憑藉他們的勤奮,將使用黃金的白種人擠走。英屬哥倫比亞、加利福尼亞和澳洲對此都很害怕,亟望將黃種人排除在外,可他們又總不能將黃種人的貨物拒之門外。除商業競爭之外,軍事觀察家也一直擔心亞洲的游牧部落會不會再次意識到他們的潛在力量?覺醒的中國,在日本這個榜樣的激勵下,是否會將歐洲列強淹沒在大海之中?東方對歐洲構成的生存威脅可不是一、兩次了。成吉思汗、帖木兒等名字如今或許已鮮為人知,但曾幾何時,人們談及他們時無不屏息靜氣。他們的足跡過後,留下的是一座座城市的廢墟和堆成金字塔般的骷髏頭。那些曾將這些蒙古人的方法移植到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野蠻人,至今仍在蹂躪和屠殺著數以千計的可憐的歐洲人。
有時人們會想,在東方人行動前,是否有可能與他們進行和解,或者向他們灌輸西方的理想與價值。這種實驗已經失敗了兩次。一千多年前,波斯的基督徒曾經派遣過一些熱情洋溢的宣傳家經由陸地到達東方。他們贏得了中國皇帝的歡心,將《聖經》譯成漢語刊印,培養了當地的信徒,使其能繼續他們的傳教工作。但他們沒能讓基督教完全漢化,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仍聽從幼發拉底河某位高僧的指令。當蒙古人大舉入侵時,這種外來的宗教便隨之消亡;當中國人重新崛起時,這種宗教再也沒能出現。唯有西安的景教碑成為那次失敗的基督教傳教行動的見證。
接著是羅馬基督教徒進行的嘗試。聖方濟各會和耶穌會都向中國人灌輸過基督教。但他們都太遷就於當地的思想。至少對耶穌會士來說,他們牽強附會的布道說教使其教義顯得前所未有的貧弱。因而他們也失敗了,他們的傳教努力半途而廢。
現在,新教徒正再次進行嘗試。而義和團似乎將第三次抵禦外國的影響,以反對外來干涉。但這一次的東進似乎更有生命力:它在狂風暴雨來臨之時曾有過退讓,但雷鳴電閃過後,它又重新挺直了身板,聚集了新的活力。吳板橋等人還贏得了政府高官的信任,當地人也加入傳播基督教的行列。第三次失敗還沒有出現。不過為什麼要有第三次失敗呢?拿撒勒的耶穌本身就是亞洲人,亞洲人對他的理解本來應該比我們更加深刻才對。只要他們願意,東西方必會加深彼此的了解,到那時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黃禍」了。
但願每個民族都能接納伯利恆出身的神,認他為自己的救世主、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神,唯有如此,人類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世界和平,
人類大同。
於美國賓州多伊爾斯敦
本書所用插圖,大部分由作者拍攝,少量選自G. F. 斯多克斯、鐵先生和扶學富拍攝的作品。

目次

代序 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對20世紀初威廉.埃德加.蓋洛系聯考察中國人文地理的敘述
導論
第一章 從藍色到黃色-上海-中國婦女-迷信-鴉片-國學
第二章 子夜啟程-像華人一樣旅行-中國飯-南京-貢院-科舉考試奇觀-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第三章 從南京到漢口-「榮顏」其人-關於傳教士的陳腐俏皮話-傳教使團成功嗎?-美國客房-拜見端方總督
第四章 金沙江-從漢口到宜昌-中國的暴亂和叛亂-聖誕夜-老月和洋基旗
第五章 過揚子江三峽-從宜昌到險灘-在中國兵船上-紅牛犢-江難-《聖諭廣訓》-向美國國旗致敬
第六章 天府之國四川-萬縣-總督眼中的鴉片-義和團問題-婚禮早餐-水災與火災-中國人的輕信-中國文化與基督教
第七章 華人也能爭分奪秒-難忘的步行-重慶-無處不在的竹子-中式的苦力合約-重慶的傳教使團-前往瀘州之路
第八章 傳教的需求-當地人的服飾-瀘州-拜訪官員-中國囚徒-包票-鹽井
第九章 乾旱和當地迷信-中國的水利灌溉工程-官員的荒淫-傳教歷程-一位中國鄉紳
第十章 盛大的歡迎-石洞-「代理」的美德-街頭混戰-土著酋長-老兵勇阿仁-漆樹
第十一章 官員眼中的銅礦-對孩子的暴行-昭通的眾神-中國民歌-賭博-不孝之子的死-扶乩殿-閻王殿-殺嬰
第十二章 解救飢民-回民起事-中國的野獸-狼群的攻擊-白蠟蟲-貞節牌坊
第十三章 東川-街景-流浪樂師-悲痛致盲-紙紮的冥間財富-海拔一萬英尺-活焚痲瘋病人
第十四章 如何旅行-書面協定-中國苦力-射箭比賽-岑總督的規矩-血與鐵
第十五章 中國譯員-商業街-帶有蘊意的神話-謁見總督-中國官場的冷漠-中國的急需之物-叛亂時期的衙門
第十六章 雲南的電報-中國人表達悲痛的方式-中國的瑞士-對作惡者的嚴厲警告-弒親者的可怕命運-老潘客棧-神祕的「薄荷」-神奇的井
第十七章 大理府-惡魔羅剎的故事-一次回民起義-中式療養院-勞作中的中國鞋匠
第十八章 鴉片的危害-觀音廟-牢不可破的城堡-臭氣熏天的小客棧-回民的棺材-仁慈的毛拉老師-薰香帶來的苦惱
第十九章 怪誕的隊伍-婚宴-古老的節日-幽靈山谷-怒江的妖怪-苦力的迷信-不知感恩的病人
第二十章 中國人對洋藥的信任-騰越壩子-大同傳說-泥煤的起源-中國藥丸-騰越需要傳教士-藍友三-無價的珍珠
第二十一章 撣人村莊-南天-撣人和緬甸人-演戲-當眾刮鬍子-謀殺馬嘉里先生-賭場-埋葬鬼魂-日記摘錄
第二十二章 謬迪-莽撞的廚師-罐城八莫-八莫城的傳教使團-緬甸的精靈-撣人-前往曼德勒
第二十三章 旅途的終點-斬頭神靈-仰光-對貓的獵殺-傳教士的失誤-傳教士的奉獻和傳教收穫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從藍色到黃色-上海-中國婦女-迷信-鴉片-國學
在遠離中國海岸30海里的太平洋上,揚子江的顏色依然清晰可見。不計其數的泥沙隨江流下,沉積在傾斜的大洋海底。作為陸地的創造者,這條中國的密西西比河,可謂無與倫比。它從西部攜帶來的泥沙逐漸沉澱,為江蘇創造了大片陸地。目前當地人賴以生息,並用來耕作稻米、棉花和小麥的大片土地,原來都是其先人所說的「海」。今天,這條大江還在以掠西補東的方式,從事著擴展疆土的生產,並且攪渾了並不總是太平的太平洋海水。到中國來的遊客在看到那低平的海岸之前,也會首先發現那種類似藏紅花和巧克力的顏色。風平浪靜的海面上有時會出現一片藍黃分明的水域,在那裡,藍色的海水與黃色的江水拒絕混合在一起;接著遠洋輪會滑過這明顯的分界線,從藍色的海水進入黃色的江水之中。龐大的太平洋遠洋輪吃水太深,無法駛入狹小和隨潮汐起落的黃浦江口,以直達位於黃浦江上的「上海模範租界」,所以我們只好在離吳淞口這個中國村莊數海里處拋錨停靠。這裡離租界約有12英里的路程,正好位於黃浦江和揚子江的交會處。乘客們從輪船換乘拖船,後者載著乘客及其行李溯江而上,越過黃浦江口附近的「天賜屏障」。這道屏障對航行構成了強大威脅。那裡潮水湍急,巨浪滔天,到處是漩渦,許多不慎駛入此處的平底帆船和輪船在這裡遇難。許多海船船長發咒道,該「屏障」並非天賜。
上海是東方的大都市,每一個來到遠東的人遲早會來拜訪這個城市。這裡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有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俄國人、葡萄牙人、荷蘭人、義大利人、日本人、朝鮮人等等。亨利.諾曼(Henry Norman)寫道:「遠東之行有許多令人驚嘆的地方,其中之最當然是初見上海……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城市,被一條寬闊而擁擠的大河所環繞,雖然其華麗只是表面的,因為上海所有美麗而堅固的建築全都集中在沿河一帶。但我所說的是對上海的第一印象,這種印象超越了紐約,也遠遠勝過了舊金山,幾乎就像利物浦那樣令人難忘。一條寬闊而美麗的林蔭大道(當地人叫做外灘)沿著河岸延伸,而外灘的另一側從頭到尾都矗立著商業建築,全都是世界一流的……外灘的盡頭是一片碩大的綠地公園,盛夏的黃昏總會有樂隊在此演奏。整個上海燈火輝煌,通宵達旦,還有那些不計其數的電線桿,也會讓你想起芝加哥……此外,如果站在甲板上,那麼你所看到的,除了汽船上色彩鮮豔的各種旗幟在和風中飄蕩,還有領事館上的旗幟在城市上方飄揚,這場景增添了更多動人的色彩。」
在諾曼寫下上述文字以後,上海又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早已今非昔比了。美、英、法的租界都遠遠超過了原來的地盤,一眼望去,外灘那些壯觀的建築和排屋延伸到了幾英里之外的地方。大型的工廠正開足馬力,生產絲綢、紗線和火柴一類產品,說來遺憾,還有啤酒。看到下面這幅圖景是十分有趣的:各色各樣的人從這個世界性港口城市的各家工廠和辦公大樓出來,此時海關大樓上那口大鐘的長短針正好同時指在12點的位置上。雙駕的大型馬車、座位下有載狗車廂的背靠背雙座輕便馬車、單馬雙輪輕便馬車、汽車、腳踏車、黃包車、獨輪手推車,甚至還有轎子,沿著堤岸潮水般湧來,然後飛奔到那些「馬路」上(或者那些標著地名的街道,比如南京路、北京路)。它們或者穿過那條名叫「洋涇浜」的水道進入法租界,那裡的標牌上用漢字寫著「法蘭西」;或者去往另一方向,穿過禮查飯店旁的花園橋,沿百老匯路或熙華德路上行,再穿過美租界(當地人稱其為虹口)。揚子江上擠滿了中式平底帆船、歐式三桅帆船、舢板、大英火輪船公司和法國火輪船公司的大船、洋式縱帆船、拖輪,還有軍艦。好一個大雜燴!這種景象足以使那些「中國佬」吃驚得「翹辮子」(相當於我們的俗語「蹬腿」),甚至連處事不驚的英國士紳也會驚訝得合不攏嘴。在他們看來,這種情景並未「開化」當地人,而是更加增強了他們的觀念,即這些架設了照明設施和蓋起了摩天大樓的蠻夷是貨真價實的魔鬼。要想用所謂「西學」或「文明」去清除迷信和偶像崇拜,就如同用玩具氣槍去擊沉一艘停泊在黃浦江上的美國戰艦。
許多膚淺的環球旅行家都根據上海來認識中國。這是個嚴重錯誤,因為這個海港城市儘管在中國,但並不是真正的中國。中華帝國的人民非常小心謹慎,很難接受一種新的暴發戶式的文明;在高鼻梁的歐洲人到來之前,中華文明已經遭受了數千年的歷史檢驗。進入20世紀後,創新已然不可避免,對今天的中國而言,創新是悲劇和喜劇的可笑混合。上海的傳教工作十分艱難,但猶如其他事業一樣,傳教士們還是選擇了上海為他們的活動中心。設在上海的美華書館也許是亞洲最大的出版機構,僅今年就印發了80萬頁的文獻作品,僱用了250名華工。其他傳教使團也有同樣的舉措,而附屬於各個教會的學院和學校也大都得到了當地名流和富紳的捐助,他們現在廣泛看好教會學校所衍生的龐大利益。目前在政府部門就職要求有一定的英語知識,所以絕大部分政府雇員都出自教會學校。同文書會不僅擁有一流的英語翻譯人才,而且是強大的啟蒙機構,對人們的教育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最具影響力的還是那些教堂,它們散布在區域廣大的上海租界,就像電燈一樣照亮了濃濃的黑夜。光榮屬於美國監理會在虹口的優秀學院!光榮屬於美國聖公會的聖約翰學院!對上海的訪問使我心花怒放,而上海不過是大清帝國一個小小的部分。放眼西望,那就是我即將啟程的偉大旅程──放眼中國的人民,8,000萬男子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
請牢記這驚人的數字。索福克里斯(Sophocles)曾說過「萬千奇妙人為首」,中國諺語也稱「人是萬物之靈」。那麼,這個我們所輕蔑的偉大民族都有哪些紀錄呢?早在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出生之前一千年,中國人就發明了印刷術。當他們已經擁有許多圖書館時,我們還沒有學會在樺樹皮上用木炭寫象形文字。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能放棄用石頭和葫蘆製作的器皿,原因在於他們將陶器製品擺上了市場。還有絲綢!你可曾見過比中國絲綢店的絲綢更加精美的織品?可你會問:中國人是不是像我們一樣?要回答這個問題易如反掌,因為在不少方面,他們都勝過我們。在禮儀上,他們是溫文儒雅的切斯特菲爾德伯爵;我們是穴居生活的類人猿。作為工匠,他們的堅忍和耐心,與其發明新機器的能力正好成反比。作為農民,他們能夠每年生產優質的莊稼,而所用的工具只不過是木扶手的鏵犁,就連播種和收割也全憑雙手。一臺收割機、脫粒機或軋棉機,都會把他們嚇得從田裡逃走。作為學者,他們都是記憶的巨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背誦整卷書籍,但說到實用知識或應用科學,他們則渾然不知。比如工程學,在他們看來絕非一種職業,只是「勞作」而已,而中國的士紳又是不能「勞作」的。不過看看大運河吧,長達120個地理里格,是世界史上無與倫比的偉業!還有長城,其體積,按黑格爾的計算,比英格蘭和蘇格蘭全部建築所用石料的總和還要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1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