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滿額折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金庸百年誕辰三部曲之1: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80 元
優惠價
79458
領券後再享91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0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金庸百年 論評收官之作!金論三書 盡呈金庸精華!本書附作者印簽版簽名
※武俠至尊,唯數金庸,號令天下,誰能爭鋒!金庸無可爭議地被公認為武俠小說作家的一代宗師,武林盟主,然而他一開始的志願卻是做一個外交官!他為何改變志向?又是如何走上武俠小說的寫作之路的?
※金庸這兩個字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名字,而變成了一種現象!「金庸現象」可說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富有神秘魅力的華章。在中國文學史上,只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和金庸的武俠小說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真正做到了寫盡中國的人生。
※金庸不僅是一個武俠小說作家,同時又是一個企業家,一個政治家,一個政論家,一個大俠,一個隱士,他曾經還是一個編劇和導演。像金庸這樣的天才,這樣的「百變神龍」,他是怎樣形成他那些天才和神異的?又是怎樣成為廣受歡迎的大宗師和名家的?
※名家推薦:中華武俠文學學會創會會長 龔鵬程/師大國文系教授 林保淳/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 /著名武俠文學研究者 師大中文系教授 林保淳作推薦序
百年才出一金庸 金庸風雲一百年
完整呈現一代儒俠金庸的傳奇人生
一起走進武林教主金庸的浪漫世界

金庸的儒家浪漫主義,有些天真,有些童心,
有些頑皮,有些任性,有些執拗,有些癡情……
無可無不可,不期然而然。金庸的身上有一種儒家的浪漫主義。
金庸的儒家浪漫主義,是執兩用中,是中庸之道的君子而時中。
金庸是一個神話,一個奇蹟,也是一個異數。
百年一金庸,氣象萬千的金庸現象,
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浪漫的一個奇蹟。
神奇的天賦和性情,成就了他的天才異象;
耕讀傳書的文化底蘊,來自他的家學淵源;
瑰麗雄偉的武俠世界開啟了他的非凡人生!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什麼會這樣成功並達到巔峰,
他的寫作生涯究竟隱藏了什麼無人知曉的秘密?

◎《金庸傳奇:深刻的浪漫主義》:
是一部傳神寫照視角獨到的金庸人生的評述傳記。作者研究金庸已有三十年多年的時間,正所謂觀千劍而識器,作者對金庸的認知和理解,自是不敢妄自菲薄。《金庸傳奇》是一本最新的金庸先生的評述傳記,完整呈現金庸先生的俠路人生,梳理素材,披沙瀝金,勾勒描畫,寫照傳神,雖然不敢說是完滿或權威,但作者竭盡誠意,用力甚勤,其中獨見的評述,也能成一家之言,其特別的用心,盼讀者不要錯過。

◎【金庸軼事】
*倪匡說:「金庸的頭極大,筆者有三個大頭的朋友:金庸、張徹、古龍。這三個大頭朋友,頭都大得異乎常人,事業上也各有成就,和這三個大頭朋友在一起,常有一種極度安全感!就算天塌下來,也有他們頂著!」
*倪匡回憶說:「金庸嗜玩『沙蟹』,『蟹技』段數甚高,查府之中,朋輩齊聚,由宵達旦,籌碼大都集中在他面前。筆者賭品甚差,有一次輸急了,拍桌而去,回家之後,兀自生氣,金庸立時打電話來,當哄小孩一樣哄,令筆者為之汗顏。又有一次也是輸急了,說輸了的錢本來是準備買相機的,金庸立時以名牌相機一具見贈。其對朋友大抵類此,堪稱是第一流朋友。」
*倪匡有八字評價金庸,「一流朋友,九流老闆」。做朋友金庸是一流:「因為金庸非常遷就朋友!」知道倪匡愛吃魚,每次飯局,金庸都先夾起魚頭給他。做老闆斤斤計較,對於員工來說就是九流了,「叫他加兩元稿費,會與你爭執半天。」
《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說:「對金錢來說,金庸要作為生意人他用的非常謹慎,私人的財富他有時候又很豪爽。」
*倪匡說:「他屬下的職員,每以為金庸嚴肅,不苟言笑。但事實上,金庸本性極活潑,是老幼咸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鬧,甚至委屈自己,縱容壞脾氣的朋友,為了不使朋友敗興,可以唱時代曲『你不要走』來挽留朋友」。
*在香港,金庸、倪匡、黃霑、蔡瀾合稱為「四大才子」,倪匡認為莫名其妙:「四人中只有金庸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是一個有器量的人,有些人得罪他,行為很下流,對他人身攻擊,不只口出惡言,還發文攻擊,金庸非但一笑置之,還很看中那個人,我很佩服,器量那麼大,是做大事的人!」
倪匡讚歎:「金庸的胸襟寬到我們都看不過眼!」
蔡瀾也說,他反對人家叫他們「四大才子」,認為金庸和另外三人不在同一水準:「金庸先生不應該跟我們三個調皮搗蛋的人放在一起,他是一代宗師,我很尊重他。」
陳曉林先生是古龍身前的好友,他也是金庸先生的朋友。在一次有陳曉林、古龍、陳怡真、羅龍治等文化人參加的與金庸的對話採訪中,陳曉林先生做了一段對金庸的武俠小說精闢深刻的論述: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固然描寫了人的貪婪,人的進取,人在衝突之下的爭鬥,但我更發覺到在這之中不經意地流露出我們中國農業社會中普遍地存在著的寬容的德性,這也是我十分激賞的一點。在現實生活上的許多方面,它都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啟示。我個人認為,這些年來在國內成功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大家注意,大多是因為它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之所以成功,必然是具有永恆不變的因素,也具有環境上的因素,尤其是前者。永恆的價值是不可磨滅的,金庸先生對真理的追尋,對正義的堅持,是讓人深為敬佩的。這也就是金庸之所以為金庸之處。」
*覃賢茂說:「古龍稱金庸最重要之處,是由於金庸創造了這一代武俠的風格,幾乎很少人能突破金庸的模式。古龍是唯一的例外。」覃賢茂還強調:「金庸的影響力和成功的輝煌太突出了,再沒有第二個人能比得上,直到古龍崛起為止。」

作者簡介

覃賢茂,作家,詩人,學者,曾用筆名:閑夢、閑夢樓主、秦文。1964年出生於成都市近郊小鎮。2009年起現任教於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文學傳媒學院至今。1986年以南京「東方人詩派」參加「現代主義詩歌流派大展」。詩作及詩評散見於《星星詩刊》、《詩歌月刊》、《詩選刊》等報刊雜誌。有詩作收錄於《江蘇百年新詩選》。已發表著作有:武俠小說研究專著《評傳古龍》、《武學古龍》、《經典古龍》、《金庸傳奇》、《金庸人物》、《金庸武學》、《算出你的好運道:六十甲子運氣推算詳解》、《明明白白學易經:周易解謎》(以上為風雲時代出版)。人物傳記《古龍傳》、《金庸智慧》、《李敖傳奇》、《金聖歎評傳》、《柏楊傳奇》、《瓊瑤傳奇》…等。

※【推薦序】
傳奇的人寫傳奇人物──金庸百年 欣見傳奇三書 著名武俠文學研究者 師大中文系教授 林保淳

繼《古龍三書》之後,平生致力於武俠文學、文化研究的覃賢茂,又即將出版他耗費十數年精力撰寫的《金庸三書》,這不但對金庸的研究有其意義,就是對武俠學術研究圈而言,無疑也是一件大事。
古龍、金庸是中國武俠小說創作的高峰,不但可以睥睨其他舊派、新派的武俠創作,就是放諸於中國文學的層面,也是絕對足以佔一席重要地位的。放眼目前華人地區的武俠研究,以金庸為論題的,無疑是車載斗量,而古龍次之,其他作家則明顯瞠乎其後,這現象充分證明了古龍與金庸小說超越時代的卓越成就。
然而,如果不懷成見的平心以論,投入到金庸、古龍小說研究的學者、專家雖多,相關論著也已到了可以說是汗牛充棟的地步,但是,率心任意、枝枝節節,以抒發其個人主觀的閱讀心得,或者是致敬於金庸、古龍兩大家,以表示其由衷肯定、仰慕之意者為多。前者雖是意到筆隨,偶有新見,有如春花初放,蓓蕾新綻,足以驚人耳目,卻嫌其枝葉紛雜,未能綜窺其繁花怒放、觸目成春的全景,更遑論枝連脈結、從根本至於末梢的條暢,失之於散漫;而後者則心存定見,化敬崇之意為琳瑯之文字,引據理論、附會穿鑿,雖侃侃而論、鑿鑿而言,終不免陷於「歌德」之窠臼。真正能鉤稽爬梳,以這兩位大家的不同時期文本詳批細閱為經,而以其生平經歷、發表言論及當時社會情狀為緯,汲深鉤沉、條徹理貫,彰顯出其作品的言內、言外之意,並就此展現個人精闢見解的論著,嚴格說來,畢竟還是有限的。
覃賢茂前此的《古龍三書》,以深厚的國學根柢、詳盡的考索、縝密的閱讀、精沉的思路,發而為論,既強調其無可替代的經典性,又追溯其武學的承繼與創發性,更縱觀其生平,為其作了精采的評傳,平正公允、見解精到,雖未必能說是出類拔萃、矯矯獨勝之作,但其成就之斐然,卻是有目共睹的。
時隔七年,覃賢茂再接再厲,「七年來復」,再度以金庸為主題,出版其長達百萬言的巨著──《金庸三書》:《金庸傳奇》、《金庸人物》、《金庸武學》,雖云三書,卻是渾然為一書,個別來看,都自有其精妙動人、微言而中的精湛解讀,而窺其全體,則是從文本內容、時代走向、平生經歷,到金庸的人格與風格,皆宛然全都呈現於讀者眼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足以稱得上是武俠史上的一個傳奇。
金庸是個傳奇人物,金庸的小說是武俠史上的傳奇,傳奇的人物、傳奇的創作,如果配合著傳奇的人來寫來論,則更是一個傳奇。
大家都知道,金庸左手寫小說,右手寫社論,旁及劇本寫作、影評、翻譯,創作是其當行本色,而以武俠知名於世。我想,百年以後,恐怕他有關新聞媒體上的成就會讓人遺忘掉,但他的小說創作,無疑將會是歷久彌新,在中國文學史上耀眼長存的。但金庸對他所最出色當行的武俠小說,卻是未必如一般讀者所想像般的如此重視,他甚少對其他作家有中肯的評論,也對武俠小說的未來發展未置一辭。他是武俠小說的創作者,但也是武俠小說的旁觀者,武俠小說成就了金庸,而金庸卻吝於成就武俠小說的前景,這是不免仍讓人若有憾焉的。
覃賢茂當然也可說是傳奇的人。他是在八○年代趕上武俠小說班車的,雖說讀的是物理系,卻有點不務正業,反而對中國的傳統國學甚感興趣,在廣泛的閱讀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尤其是對《易經》情有獨鍾,在內地尚對古代經典隔膜的時節即出版了《周易解謎》一書,令易學專家刮目相看,還施絳帳、課生徒,巍然易學名家。在受到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啟蒙下,先是以「閑夢樓主」的筆名,撰寫武俠小說,更進一步對古龍、金庸等名家的作品,以及武俠小說史撰寫了評論。他的所長,也在創作,但卻集中於武俠的相關評論。傳奇通常是流傳於民間的,在墨守成規的學院派裡,通常是不會有傳奇的,反正循規蹈矩,弄個不至於違反學術常規的論著出來,儘管極可能只看幾本書、幾篇論文,就能援據理論,說得天亂墜,玩個票、過個場,就算盡了研究的能事。說實話,有關武俠小說的研究,反而是民間的愛好者,成就大於學院派的學者,尤其是散佈於民間龐大的相關資料,是學院派的學者既無時間、精力,也缺乏經費去蒐集的。此所以我向來認為武俠小說既是通俗文學的一類,而真正能將傳奇人物定位成傳奇的,也正在於民間。以武俠小說的歷史建構來說,最先為武俠史定出標竿的葉洪生,也就是非學院派的。覃賢茂的論著,也走向了我所認定的傳奇路徑上,來自民間、出於民間,也必將流傳於民間。
中國的歷史,向來有正史、野史的區別,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正史較為可信,而野史卻多屬於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流所造,荒誕悠謬,難以置信者為多。但是,正史所受到的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的拘束甚多,晚近以來的史學觀點,早已將其揭露無遺,反而未必可信者居多。民間流傳的光怪陸離的說法,雖一眼即可窺知其虛構的,所在多有,但「雖小道,亦必有可觀者焉」,個中亦有不少是真實而可參照,足以破正史之妄的。覃賢茂的武俠評論,在諸多非學院派的評論群中,倒是頗不會涉入不經,反而能舉證歷歷,據之成理、言之有物,既有民間天馬行空、自由無羈絆的發揮,又儼然不失學院派規行矩步的繩墨,可謂是兼兩者之美,相信也必然會是武俠小說評論史上的傳奇。
在《金庸三書》中,有關金庸武學、金庸人物的評論,可能較為讀者所熟悉,畢竟坊間已出版過為數不少的相關評論,覃賢茂當然也別闢蹊徑,有與眾不同的新解,然而我認為真正能展現出其根深柢厚功力的,還是《金庸傳奇》。《金庸傳奇》書分十章,從金庸的天賦與性情開始抒論,援據其生平大要,點點滴滴,將金庸一生的經歷,羅縷而述而論,有其悲、有其喜、有其平順、有其挫折,更有其榮耀、有其理想、有其寂寞,是及至目前我看過的資料最齊整、申論最公允,也最詳盡的評傳之書。光看本書的小標題,就足以令人心悅神馳,而瀏覽之餘,其能使人悠然神往,與金庸同行、同其悲喜,自是也不在話下了。
傳奇之人,寫傳奇人物,相信這就是一個傳奇。


※ 【總序】
金庸三書總序 劍飛白雪,笑書丹青,韶光入蘆花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四川大學物理系念書時,迷戀上了武俠小說。記得大概是大三,在路邊的租書攤,偶然發現一本雜誌(應該是《武林》雜誌)上面,選載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幾千字的一個章節,內容是郭靖初逢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那一小段,驚為天書!自是不忍釋卷。此後數日,縈繫於心,遍尋大學旁邊的租書店,終於找到香港版的金庸武俠小說。租書店的老闆還是偷偷摸摸拿出來的,再三叮囑我不要聲張。
難忘在大學宿舍最初讀到金庸武俠小說的情景。那時租一冊金庸的武俠小說,租金是三角錢,是我們學校食堂中午供應一份回鍋肉的價格。《射鵰英雄傳》四冊,就是一元二角錢。不管那時作為窮學生的囊中羞澀,這租書的錢,花得一點不心痛。當然還要必須保證一天看完一冊,否則租金還是吃不消的。
此後數年的時間,陸陸續續,基本上把港台主要的武俠小說名家的作品都看了。把劍細品,當然還是唯獨傾心於金庸和古龍兩位大俠。
一九八五年大學畢業,我離開了故鄉四川新都新繁鎮,遠赴千里之外的江南南京工作。自小就有著文學夢的我,九十年代初,終於不覺技癢,也嘗試開始寫作武俠小說。後來因緣際會,得到當時花山文藝出版社編輯張志春先生的賞識,一九九四年我以閑夢樓主的筆名,在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約六十萬字的長篇武俠小說《海棠夫人》(上、中、下三冊),聊以慰藉我年輕時候的武俠情結。取名閑夢樓主,一是因為在大學寫詩時用的筆名是閑夢(我的名字覃賢茂,四川話讀音就是閑夢),二是致敬於天才武俠小說作家還珠樓主。大學時我熱愛詩歌,有〈回答〉一詩收入《中國當代校園詩人詩選》。
九十年代開始,大陸市場上武俠小說的出版情況急劇衰退,我的武俠小說寫作生涯也難以為繼。手上還有一部約六十萬字的武俠小說《粉豹桃花》書稿,幾經波折,終於還是沒有能夠面世。考慮到當時出版市場的需要,於是我轉而進行武俠小說研究的寫作。一九九五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龍傳》,這應該是華人世界第一本全面研究古龍的傳記書籍。一九九六年繼續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庸智慧》。二○○一年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約一百萬字的《金庸武俠小說鑒賞寶典》一部厚書。

和古龍、金庸的因緣

二○一八年因為古龍生前好友、當代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主筆陳曉林先生的厚愛,在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出版古龍三書:《評傳古龍:這麼精彩的一個人》、《武學古龍:古龍武學與武藝地圖》、《經典古龍:古龍十大經典排行點評》。這一套書也是約一百萬字。
隨便說一句,金庸年輕時曾想著手翻譯湯恩比的巨著《歷史研究》,後來因為見到了陳曉林先生的中譯本,盛讚其譯筆流暢,有了一種「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喟嘆,所以金庸從此放棄了當初想要翻譯此書的念想,並在後來和日本文豪池田大作的對話錄中述及他對陳氏譯筆的推許。
陳曉林先生是古龍生前的好友,他也是金庸先生的朋友。在一次有陳曉林、古龍、陳怡真、羅龍治等文化人參加的與金庸的對話採訪中,陳曉林先生做了一段對金庸的武俠小說精闢深刻的論述: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固然描寫了人的貪婪,人的進取,人在衝突之下的爭鬥,但我更發覺到在這之中不經意地流露出我們中國農業社會中普遍地存在著的寬容的德性,這也是我十分激賞的一點。在現實生活上的許多方面,它都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啟示。我個人認為,這些年來在成功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大家注意,大多是因為它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之所以成功,必然是具有永恆不變的因素,也具有環境上的因素,尤其是前者。永恆的價值是不可磨滅的,金庸先生對真理的追尋,對正義的堅持,是讓人深為敬佩的。這也就是金庸之所以為金庸之處。」
著名學者龔鵬程先生在為我的「古龍三書」寫的序中說:「我由北投回到淡水時,道逢陳曉林兄。這麼些年,他是最懷念古龍,也最能不負故友,為之檢點身後遺事的人。他示我甫出版之程維鈞《本色古龍》,並說將再出版覃賢茂《評傳古龍──這麼精采的一個人》、《武學古龍──古龍武學與武藝地圖》、《經典古龍──古龍十大經典名著點評》,把稿子交我攜回北京細看。我對諸君能花那麼大的氣力來評述古龍,曉林又能如此仗義地出版,實是不勝欽仰,故歸來都詳細拜讀了。」
著名武俠小說研究專家,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保淳先生也為我寫序說:「《古龍評傳》是覃賢茂一九九五年《古龍傳》的擴增修訂版,非文史出身,而熱衷於國學,鍾情於古龍的覃兄,勤力搜剔,在古龍仙逝十年後出版,據我所知是引起廣泛矚目與讚賞的第一本古龍傳記。」
林保淳先生說我「非文史出身,而熱衷於國學」,誠哉斯言!我在四川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就職於南京一家電子工廠,任技術品質科長。因未曾放棄文學夢,一直努力,業餘時間寫了數十部書。二○○九年,因緣聚會,特聘於四川大學錦江學院文學傳媒學院。
因為非科班文史出身,尷尬的是,我的職稱一直停留在「講師」。二○一一年七月湖南衛視《零點鋒雲》節目邀請我作為學者嘉賓,講評當時檔期大片電影《武俠》,就鬧了笑話。節目播出,片頭介紹我是「教授」,我趕緊給製片人打電話去糾正。製片人驚嘆,你寫了那麼多書,還是「講師」?那時接連三期的《零點鋒雲》都有我的節目,第二期我講評瓊瑤《新還珠格格》,片頭介紹我,才改過來是「國學講師」。
當大學老師,教學相長,能夠全力投入文史的研究和寫作,所以這數十年,我也還算是著述頗多。

金庸三書的宿願

二○一八年金庸先生過世,我心有戚戚。當天就寫了一首詩作為紀念,引錄於下:

《送金庸》
甚矣!誰為此長有飛雪般的戚戚?連天杳杳
白鹿走向西風縹緲之何處?潛龍已經長潛
沉睡,永遠都不止只是千年!而祝願
不過如陰陽轉移的疾射:離別如此,放棄亦如此

在那些笑傲的神俠和無可不可的書寫中
我看到,分別心,即是生者的驕傲之心
相看白刃,三尺之下,那是逝者劍鋒上閃耀的黃昏
渴望永恆,得到的難道只會是虛妄的無明?

只有不可以講述的愛情的癡和痛,才是真正的痛
所有的警惕和懷疑,都是生命被抑止的眼淚
所有的生命都是被講述的故事,如依依在水的碧鴛
紙花一樣開放,悄無聲息,呈現卑微的美
(注:詩中嵌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十四部小說名集聯)

二○二四年,正是金庸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再承陳曉林先生盛情,將在風雲時代出版公司推出我多年來研究金庸完成的《金庸傳奇》、《金庸人物》、《金庸武學》三本專著。
《金庸傳奇》,是一部傳神寫照視角獨到的金庸人生的評述傳記。作者研究金庸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正所謂觀千劍而識器,作者對金庸的認知和理解,自是不敢妄自菲薄。《金庸傳奇》是一本最新的金庸先生的評述傳記,完整呈現金庸先生的俠路人生,梳理素材,披沙瀝金,勾勒描畫,寫照傳神,雖然不敢說是完滿或權威,但作者竭盡誠意,用力甚勤,其中獨見的評述,也能成一家之言,其特別的用心,盼讀者不要錯過。
《金庸人物》,作者通過對金庸小說中所有人物的詳細分析,將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中近三百個人物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由標準的程度高低進行排行,並對每一個上榜人物進行評價和分析,指出各人物上榜原因、排名前後的依據。全書能令讀者更好、更多地瞭解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作者曾深入地研究過評點《水滸傳》的大文學家金聖嘆,在一九九八年出版過《金聖嘆評傳》一書,學習金聖嘆的評點手法,對金庸先生十五部小說的人物的進行全面詳細分析和評價,增刪數載,可謂是得失自知。
《金庸武學》,是對金庸小說每本書中主要武學進行評述和講解,是作者多年來閱讀金庸小說的讀書筆記和備忘,是閱讀金庸小說的輔助工具。其中包括對金庸小說的武功備忘、琴棋書畫、美食美酒、奇物奇技等諸多典故出處的勾陳析介,實是金庸迷們可以一讀,可以收藏的。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金庸傳奇》、《金庸人物》、《金庸武學》這三本專著,評述金庸的武俠小說,依據的都是金庸小說的三聯版本。行筆至此,回想當初在大學讀到金庸先生小說的情景,不禁感慨良多。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韶光流逝,白駒過隙,如飛入蘆花中的白雪,了無痕跡,化成雪泥鴻影的追憶。惟有現在已經結集完成的金庸三書的書稿,是我對金庸先生的致敬和紀念,是我的青春無悔。
是為序。

目次

推薦序 傳奇的人寫傳奇人物──金庸百年 欣見傳奇三書 林保淳
金庸三書總序 劍飛白雪,笑書丹青,韶光入蘆花
弁言 金庸的儒家浪漫主義

◎第一章 天才異象:神奇的天賦和性情
氣象萬千的金庸有無窮的可能
金庸剛柔相濟、法判陰陽的異相
郭靖的鈍訥只是金庸的一個小小寓言
芭蕾和音樂的金庸有與生俱來的激情
討價還價的金庸有大氣魄的慷慨和胸懷
嚴肅的金庸本性活潑
金庸的左右手互搏術:一手寫小說,一手寫評論
金庸成功的秘密:運氣和超凡記憶力

◎第二章 家學淵源:耕讀傳書的文化底蘊
故鄉人文地理,輸給金庸非凡底氣
名門的驕傲,影響金庸的人生俠路
祖先蒙清朝文字獄之冤,刺痛少年金庸的內心
詩是吾家事,金庸引以為豪
英雄膽色,原是相沿血脈
祖父教會金庸:外國人欺負中國人
親戚多名人,往來有鴻儒

◎第三章 英雄少年:癡兒自小非等閒
手不釋卷,從小在書堆中長大
夢繫化蝶,六歲便能深情
《月雲》的故事,溫柔的憐憫
八歲讀武俠,從此於書無所不窺
頑皮小學生,自封「獨裁者」
「和生」的故事,震顫的童年情結
翩翩少年,金庸品學兼優
國難家恨,乍覺別離滋味
第一本暢銷書,初露經商天賦
奇文惹禍,天無絕人之路
慷慨熱血,一事能狂便少年
伯樂慧眼,千人中之一人
崢嶸歲月,石梁靜岩蕩人心
慘烈戰事,高中提前畢業
流亡路上,有緣千里來相會
大學生涯,從湘西到重慶
勒令退學,外交官之路戛然中斷

◎第四章 命運轉折:投身報業脫穎而出
第一份職業,圖書管理員
第一本雜誌,演習出版事業
再赴湘西,動手譯書以自娛
湖光農場,楚辭俚曲山歌情
大開眼界,閱讀湯恩比的驚喜
《東南日報》,正式投身報業
《時與潮》雜誌,金庸兼職做主編
從上海到香港,金庸人生大轉折

◎第五章 武俠人生:構築瑰麗雄偉的武俠世界
武俠小說,只是副業
金庸、梁羽生,大俠論劍
梁羽生寫新武俠,先行一步
金庸被點將,登臺亮相
《書劍恩仇錄》,出手便是大師水準
得勝頭回,金梁一時瑜亮
《碧血劍》大手筆,境界自高
龍雕之戰,金庸一統武俠江山
《雪山飛狐》,結構精緻完美
創《明報》,人生俠路新里程
《神鵰俠侶》,苦苦支撐《明報》事業
大團圓結局,古龍支持
《飛狐外傳》,重俠不重武
《鴛鴦刀》牛刀小試,仁者無敵
「屠龍」難於「射雕」,武功勇猛精進
傷情的白馬,暗示什麼秘密?
事業有成,《天龍八部》再創新高
倪匡,曾代金庸寫小說
《連城訣》,解金庸少年情結
《俠客行》之謎,誰懂真正含義?
《笑傲江湖》,退隱的情思
《越女劍》,像是歷史素描
《鹿鼎記》,封筆絕唱,從夢幻回到現實

◎第六章 政治情結:報國心事當拿雲
政治抱負,可以追溯到少年
青年的金庸,「中間偏左」
外交官之夢,想為紅色中國效力
赴北京外交部,謀職失敗
重回到《大公報》,精進不休
書生談兵,武俠小說微露政治心曲
長城電影公司,發展不順利
心血《明報》,事業與榮譽之寄託
「逃亡潮」風波,帶旺《明報》
對抗權力,想做「人民的傳聲筒」
論戰友人,「核子與褲子」之爭。
驚人預測,天才政治眼光
左派不滿,有人要燒死金庸
金庸訪台
熱烈歡迎,大陸改革開放
重修舊好,「反共」色彩淡化
直接參政,有望當特區特首
全力投入,任「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
主流方案,遭遇巨大非難

◎第七章 情感生活:散聚離合亦復如斯
問世間,情是何物?
傷情之戀:我祝福她
最浪漫的事:不能講嘛
第一段婚姻:她對不起我
第二段婚姻:我對不起她
第三段婚姻:歷盡考驗
最痛心的事:長子自殺

◎第八章 挑戰大師:金庸是文學大師嗎?
金庸之爭,一開始就已經存在
梁羽生和金庸關係一直相處很好
梁羽生現身說法批評金庸
金庸對梁羽生的回應
古龍挑剔僵化的金庸模式
金庸是偽君子岳不群嗎?
金庸的武俠小說終於解禁
馮其庸的《讀金庸》代表大陸知識界正式接受金庸
世紀未文壇最大風波:文學大師金庸能排第四嗎?
王朔罵金庸,金庸八風不動

◎第九章 功成身退:七十老翁想回家
心底無私天地寬,金庸想以隱退畫出圓滿人生
所識非人,第四個理想受到打擊
行所願行,止所願止
感我桑梓,賜以嘉名
金庸的職業觀:做自己喜歡的事
下圍棋是金庸難得的休息和放鬆。
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北城
金體書法,自成招法
金庸的生死觀:生有何懼,死有何憾?
皈依心路,金庸與池田大作對話

◎第十章 老有所為:花間補讀未完書
牛津訪學,略有遺憾
北大之行,受聘名譽教授
出任浙大人文學院院長
辭職風波,博導資格被質疑
反轉課堂,誰說講得不好?
媒體訛傳,二三尷尬事
因為人還在江湖,所以身不由己
今是昨非,儒者以一事不知為恥
世紀新修版,畫蛇添足?
版權官司,評點本小學生也會寫?
劍橋讀博,花香書香繾綣
北大讀博,未盡全功
哲人仙逝,俠骨留香
結語 百年一金庸,金庸說不完。
附錄一 武俠之詩十題
附錄二 賢茂作品目錄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天才異象:神奇的天賦和性情

氣象萬千的金庸有無窮的可能
金庸(一九二四年三月十日—二○一八年十月三十日),本名查良鏞,小名「宜孫」,還有個小名叫「宜官」小名宜官(「宜官」的發音按海寧本地話發音與「二官」相同,金庸排行第二)。父親查樞卿,母親徐祿,出生在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縣袁花鎮,一九四八年移居香港。
現代漢語小說家中恐怕沒有人的名氣能與金庸相比,金庸的名氣已經真正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這句話是從一個典故套用來的。
北宋的詞人柳永,稍有點文學常識的人都耳熟能詳他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的詞在當時風行天下,於是便留下了「凡是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千古美談。
金庸的武俠小說給他帶來了令所有操筆為生的文人驚豔羨絕的巨大聲譽,憑他那十五部氣象萬千的武俠小說,他無可爭議地成為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並且把武俠小說這門藝術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幾乎是不能超越的絕頂奇峰,製造了漢語文化中又一個不可戰勝的神話。
已經有人這樣說:中國文學史上只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和金庸的武俠小說才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真正做到了寫盡中國的人生。
我們卻不能不承認這樣的事實:金庸的武俠小說讓人入迷的程度已經到了聳人聽聞的地步。
金庸是一個神話,一個奇蹟,也是一個異數。
金庸這兩個字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名字,而變成了一種現象。
金庸現象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富有神秘魅力的華章。
金庸的成功雖然首先是他的武俠小說帶來的,但金庸與其他成功的武俠小說作家最大的區別是,金庸的「奇蹟」並不僅僅是武俠小說。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相當罕見的情況,一個作家居然在他本分的寫作才情之外還兼有數種天才。
對金庸的武俠小說公認的評價是博大精深,氣象萬千,他的如椽大筆縱橫塗抹,大開大合,胸羅萬象,雄渾恣肆。
這樣的評論完全可以一字不改用到形容金庸這個人身上。金庸最大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他個人的萬千氣象,他的身上似乎蘊含著一種神秘的力量,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具有無窮的可能性。
金庸不僅是一個武俠小說作家,他同時又是一個企業家,一個政治家,一個政論家,一個書生,一個大俠,一個隱士,他的無窮可能還表現在他曾經是一個編劇和導演。
金庸似乎是千面觀音或是多臂如來,在他人生道路上,他居然在各個幾乎是不能相容的領域中都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勝場獨擅。
作為一個武俠小說作家,他成為武林盟主,一代宗師。
作為一個企業家,他成為海內華人作家的首富、報業鉅子。據一九九一年香港《資本》雜誌的統計資料,金庸以十二億資產列為得港九十年代華人億萬富豪榜的第六十四位。
作為一個政治家,金庸參政議政,參加香港基本法草委,並親自草擬新政制協調方案,中共高層如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都曾會見他並與之長談,中國臺北和中華臺北之爭也是在金庸家裡解決的。金庸作為一個富有現實精神和寬容態度的政治家,正體現了他氣象萬千中悲憫人世的博大。
作為一個編劇和導演,金庸有數十部劇本被拍成電影並由當時紅星夏夢、陳思思等主演,金庸親自執導的電影《王老虎搶親》,賣座頗佳,大陸觀眾多知道這部電影,只是沒想到居然是金庸執導。
作為一個政論家,金庸寫的《明報》社論被公認為「香港第一健筆」,連國共兩黨政要,美國國務院,也剪輯他的社評作為研究資料。中越戰爭期間,金庸連下一個月預測,無不中的,對時勢、政局發展的分析、預測,無人不對金庸政論的高明傾服。
金庸還以「黃愛華」筆名開「自由談」專欄,以「徐慧之」筆名撰寫「明窗小札」系列,大陸文革期間,開「北望神州」專版。據統計,三十三年撰稿期間,金庸執筆的社評至少有七千多篇。
作為一個「大俠」,金庸從小就具有琴心劍膽俠骨柔腸,重然諾,深感情。金庸昇華了大俠的內涵,並且一生身體力行,修煉大俠人格。
作為一個書生,金庸又是傳統意義上最純粹的書生,他每天都堅持看書六個小時以上,他的私人藏書在香港名列前茅,六十年代他還刻苦自修英文,耄耋之年還去劍橋讀博,他完全是過著純粹書生的生活。
作為一個隱士,金庸真正做到了急流勇退,淡出江湖,一九七二年金庸宣布封筆,不再寫武俠小說,一九八九年他辭去所擔任的政界職務,一九九二年又出售了《明報》。這些重大的選擇只有像范蠡、張良這樣真正的大隱才能做到。晚年的金庸,過著平平淡淡、自自由由、無牽無掛的逍遙生活,過著行所願行,止所願止的隱士生活。
百年一金庸,金庸說不完。
對金庸的研究和評價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武俠小說的範圍了,更多的行家和有識之士把金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這樣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門新的學問:「金學」。
縱觀中國文化發展史,因研究文學作品而稱上「學」的,真正蔚然成風的只有「紅學」,即研究《紅樓夢》的專門學問。「紅學」不過是以作品命名,而現在發展壯大起來的「金學」卻以金庸之名來命名,又是絕無僅有,成為文學史上一大奇觀。
在海外,早已有了「金庸學會」,而早在一九八四年臺灣遠景出版公司出版的一套十冊《「金學」研究叢書》,更掀起了「金學」研究的高潮。
此後,學風北漸,大陸的「金學」研究也同時起步,聲勢不凡,將「金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金庸剛柔相濟、法判陰陽的異相

金庸博大精深,氣象萬千。他人生的俠路中蘊含無窮的可能性,他的成就也是非常人可比,甚至也不是那些優異的「才子」可比,金庸有一種王者風範。
金庸在人生俠路中成功地扮演了許多不同的角色,有如神龍百變,讓人不得全視。他向人世顯露的一麒片甲,就已經足可以看花所有人的眼睛,讓人不可逼視。
金庸的相貌具有天賦異稟,準確地象徵了他神龍百變的人生俠跡。
金庸個子中等,大約一百七十五公分左右,年輕時很瘦,後來發胖,中年時體重約七十公斤。
金庸的臉型是標準的國字型,尊貴、飽滿、豐富、象口獅鼻,寶相莊嚴,隱隱然有大器之相,王者之風,一雙眼睛雖小,卻神光內斂,善於韜光養晦,象徵了他達觀的智慧,內省的人生。
偶爾,他眼睛又會神光外射,像一個內功精湛修行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武林高手,眼睛像鷹一樣銳利森嚴,似乎這人世中任何的風雲變幻都在他的眼底盡收。
他的前額寬闊,豐潤,稍許的白髮,更顯現出他超人的智慧,好像其中貯藏的寶藏永遠也開發不完。淺淺的風道皺紋,記載了他人生俠路中無數的滄桑,還有我們世間的凡人永遠都不能讀懂的現代啟示。
他的身材健碩、魁梧,似乎有足夠的廣度來容納世間的風風雨雨、恩怨情仇。
金庸的相貌中最奇特的地方就是有著氣象萬千,神妙莫測,往往一身兩相,一相兩面,將完全不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出現的儀容奇特而驚人地融洽糅合起來。
金庸相貌中的一面:
「平時,他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神情威風凜凜,散溢著一股強大的震撼力。站著時,如亂雲中的勁松;坐著時,腰直胸挺,威力逼人,像一個一呼百應,號令天下的武林盟主。」
金庸相貌中柔的一面:
「偶爾,他亦會張口大笑,笑得前傾後仰,眼睛眯成一線,笑聲揮灑出孩童的純真無邪,而臉上也隱隱約約地散發出一種佛光……」
金庸的相就是這樣的奇特,剛的一面與柔的一面迥然不同,判若兩人。
據熟悉金庸的人介紹,金庸確有百變之相,比如他笑的時候與不笑的時候,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有人甚至指出,金庸的這種一陰一陽之相,正如應《明報》的「明」這個讖。「明」,正是一日一月,正合一陰一陽之相。
金庸剛柔相濟的相貌,使很多認識他的人都感到驚訝。
金庸和古龍一樣,也是大頭。
倪匡說:「金庸的頭極大,筆者有三個大頭的朋友:金庸、張徹、古龍。這三個大頭朋友,頭都大得異乎常人,事業上也各有成就,和這三個大頭朋友在一起,常有一種極度安全感!就算天塌下來,也有他們頂著!」
張徹也是金庸的朋友,是拍攝金庸電影最多的香港導演。
異人必有異相,這句話對金庸來說是完全貼切和適當的。
金庸的相貌中體現了他自身無窮可能的氣象萬千,他一身兼有水和火的特質,他可以複雜得是那樣的簡單,也可以簡單得是那樣的複雜,他可以從一個層次自然地跳到另一個層次去。
金庸相貌的這種特質,從神秘和玄妙的角度來說,不能不讓人感到這是他在人生俠路中左右逢源,神行百變的最內在的因素。
所以金庸身處文學、新聞、商界、政治各個江湖都能應付自如。
所以金庸既能和公司普通職員談家常,又能與鄧小平、江澤民共商國事。
所以金庸既能西裝革履氣度莊嚴,又能一身便裝,散發弄扁舟。
所以金庸既能「論政對酒常憂國」,又能「語笑布棋偶偷閒」。
所以金庸對情既能「直教生死相許」,又能知道「一切恩愛會,無常最難久」。
所以金庸既能為國為民「竭愚誠」,又能功成身退,淡出江湖。
金庸的名字取一「庸」字,雖然是無心將他的本名查良鏞之「鏞」開拆,但巧合之下卻有深意。
中庸之道是金庸的本色,也是金庸能容下萬千氣象的根本。

郭靖的鈍訥只是金庸的一個小小寓言

金庸從外在的相貌到內在的性情都如出一轍,具有水和火的品質,是多種矛盾奇妙而天衣無縫的交融;所以金庸的世界絕不是單一的世界,而是具有千岩萬壑的廣闊、深遠、不可窮盡的豐富景觀。
金庸的性情一般說來好靜,寶相莊嚴,平常一般不太多話。
一般人的印象是,金庸言語木訥,武俠小說雖然寫得流暢、瀟灑,但口才看上去卻好像不怎麼樣。
金庸辦《明報》,作為報業公司的老總,對下屬佈置工作,下達任務進行調遣是不可避免的,但金庸的管理方式是獨一無二的,恐怕沒有那個公司的老總能像金庸那樣辦事的:金庸不用口說,而是寫條子。
從金庸一九五九年辦《明報》起,到金庸一九九三年徹底退出《明報》辭去企業董事局主席之職止,金庸寫過上千張條子來安排工作。
金庸的這種獨特的工作方式,倒是讓許多下屬喜出望外,因為他們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大俠金庸的墨寶了,到後來金庸名望如日中天時,這些墨寶已經有人開始收藏,作長遠打算了。
金庸是不是真的口才欠佳呢?
大概確實有點。金庸有點輕微的結巴。
說來歷史上好幾位重量級的大才子都有點結巴辯。
《史記》記載韓非:「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而司馬相如則是:「口吃而善著書」;《漢書》說揚雄,是「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
《論語》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於仁。
金庸不會巧言令色,金庸是剛毅木訥。
金庸和好朋友在一處話還是很多,他也很喜歡和朋友閒談聊天。
金庸周遊列國,外出講學、講演,也還是說得頭頭是道,深入淺出。
金庸多次接受採訪,比如在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辦的「金庸先生面對新生代研討會」上,金庸面對兩百多名記者和名流從容而談,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記者們認為金庸在公開場合的言行十分有魅力。
這說明金庸並不是不善言辭。
但為什麼平時金庸又會給人言語木訥的印象呢?
金庸的身上有很多謎,從外貌到內在都有許多令人不解的謎,這只是小小的一個謎而已。
其實,這正是金庸氣象萬千的特異之處。
金庸智力極高,因此口才不可能差到哪裡去。在金庸的小說中,口若懸河的人物比比皆是,這些人的簡直好得沒幾個人敢去比!比如韋小寶,那口才真是絕了,可以說得天花亂墜,生死人肉白骨。韋小寶指天劃地滔滔不絕,把陳圓圓都要說得落淚,長平公主都要露出笑臉。
雖然寫作和說話有很大不同,但是一般說來只要作家沒有心理障礙,那麼絕對是只要有興趣就可以說得滔滔不絕的。
金庸平時少言寡語(許多大作家都有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一方面他多思慮,另一方面是他有意如此。
多思慮是不用懷疑的。金庸每日操心之多,工作量之大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
每天金庸要讀六個小時的書,辦《明報》時還要為報紙的連載寫一段武俠小說,最後到了晚上十一點鐘左右,他還要去《明報》關起門來寫社評。
天天如此的大腦力勞動,造成了金庸的多思慮,心中有事情,又要想武俠小說,又要關心時局政治寫社論,還要消化大量的書本,試試看這樣下來誰還有心思多說話。
這只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是金庸有意的修養,這種修養與《曾國藩家書》有關。
現在大陸的文化市場已經很多曾國藩的有關書籍了,都知道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很愛看《曾國藩家書》。
金庸無書不窺。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封曾國藩教導他那後來成為清代傑出的外交家的兒子曾紀澤的信。曾國藩告誡兒子,你其他方面都還過得去,只是言語欠頓訥。意思是,你現在還是太能說也太愛說了,不能韜光養晦。
金庸熟讀《曾國藩家書》,雖然晚年他曾經說年輕時視曾國藩為漢奸,但曾國藩關於「言語頓訥」的一段論述,他不可能不信服。
所以金庸「言語頓訥」,有時是有意識去做。
有些認識金庸的人把金庸比做是郭靖,其實這是盲人摸象的誤解。
表面上看金庸確是有與郭靖相像的地方,而且金庸自己也很喜歡郭靖這個人物,在小說中為之下了大筆墨,一部《射鵰英雄傳》寫郭靖還不過癮,又一部《神鵰俠侶》再把郭靖寫得淋漓盡致。
郭靖是個天生的笨小子,智力比常人還偏低,說話遲鈍,反應也慢,小時候經常詞不達意,使他的授業恩師江南七怪傷透腦筋,氣破肚子,甚至認為他不是學武功的料。黃藥師見了郭靖也是大大的不喜歡,心下厭煩郭靖的蠢笨,根本不認這個女婿。邊癡心愛著郭靖的黃蓉在背地裡也要暗自嘆息郭靖的不可理喻。
在話不多,以靜為先這一點上,金庸與郭靖相似,但金庸的智力卻不是郭靖能比的,金庸從小聰明,從小學到大學永遠成績第一,絕不像郭靖那麼笨。
我們只能這樣來說:郭靖只不過是金大俠內心小小的一面投影。
金庸胸羅萬象,非常人能以常理去揣度,金庸可以把郭靖寫得木訥到極致,也可以把令狐沖寫得瀟灑到絕頂,還可以把韋小寶寫得油滑到極限。
郭靖的鈍訥只是金大俠的一個小小的寓言,正因為說得不行,才會更多的行動、思考;正因為笨,才會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血淚和汗水。堅韌不拔和執著的,數倍于常人的努力,最終會帶來成功的榮譽。
正如西方大賢所言:
「流淚播種的,必歡笑收割。」
曾國藩一瑞諄諄教導兒子要學會言語的「鈍訥」,也是極高明之見。
金庸有意無意地去追求言語鈍訥,自然是大智慧之人,深明其理。
能言善辯,最多不過是謀士格局。
言語鈍訥,卻有王者之相。
金庸的神秘和不可思議之處,正在於此,他的胸中其實已經包羅了能言善辯和言語鈍訥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氣象,並且融會貫通,收發於心,該鈍訥之處即鈍訥,該善言之處即善言。有所為,有所不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58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