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思想:跨文化講座紀實(電子書)
商品資訊
ISBN:9789865470142
EISBN:9789865470227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意將 等
出版日:2021/11/15
裝訂:電子書
版次:1版
商品碼:2222220398776
商品簡介
回返東方的對話
六場講座,從生死疾病到祖先療癒,展現道教醫學的生命哲理
道醫以道教哲理為指導,是探究整個宇宙、自然環境,對萬物影響的一種特殊理論與醫療實踐。道醫重視醫者的自我修煉,安神定志,治於未病之時。
本書彙編張意將天師主講及學界與談的六場道醫思想系列講座,利於了解道教醫學,並收錄精彩道醫與當代學術對話的內容。
六場講座,每場次主題皆關照身而為人內在與外在關聯的人性與文化肌理。談論道醫的生死觀、疾病觀、生命觀,以及符籙作為訊息的傳遞,祖先與人心療癒的關聯,並論及道醫與現代心理學的影響與對話。通過演講與對談,本書呈現傳統道教鮮活的當代實踐,以及道教儀式專家的詮釋觀點,並結合跨領域學術研究者的臨場對話,激盪出前所未有知性與靈性的火花。
本書特色
1. 道教儀式專家親授,從家傳文獻中探尋道醫的思想源泉。
2. 自華人傳統文化經驗出發,展現慎終追遠的護理關懷。
3. 開拓更廣闊的人文智識版圖,提煉道教哲學的生死及宇宙觀。
共同推薦(依筆劃序)
「道」講的是天、地、跟人之間的關係,講的是整個環境對萬物身體的影響。當今預防醫學所注重的飲食、運動、睡眠,和這「上醫」所提倡的藥食同源、修身養性不謀而合;老祖宗的智慧真是值得細細品味,並進一步活用於日常生活中。
——翁芬華(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這樣的實作與立論令人詫異驚艷,其中蘊藏著豐富可觀的學術資源,亟待奔馳的想像力將之開發,引領至亙古而新的生活方式與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鄭凱元(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這些儀式專家非凡的人生經驗與文化學習,穿梭異界的靈性體驗,神奇的話術與身體經驗,是人類學者在田野中,所領受、學習的豐美禮物。
——簡美玲(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蔣欣欣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曾任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以及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理事。擔任教職至今逾40年,致力於融合東西方哲學於臨床照護,並將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用於提升護理倫理教育之內涵,以促進人性化照護之實踐。已於國內外雜誌發表逾百篇相關論文,並編著《倫理手藝:照護者的情感與行動》、《護理照護的倫理實踐》、《團體心理治療》、《質性研究》、《護理與社會》等書。
作者簡介
張意將
正一嗣漢天師府 第六十五代天師
李豐楙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名譽講座教授
楊儒賓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喻永生
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
周成功
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胡文郁
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郭育誠
當代漢醫苑中醫診所醫師
敖曼冠
振興醫院骨科部主任
張百欽
張百欽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序
蔣欣欣(陽明交通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我學術生涯的上半場任職國防醫學院,下半場服務於陽明大學,兩校的教育內涵主要來自西方醫學,而校訓都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隨。在國防醫學院的學生時期,校訓是親愛精誠,「精誠」兩字出自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其中提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在陽明大學的校訓是真知力行、仁心仁術,出自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能在我學術生涯的最後階段,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之際,促成道醫思想講座,讓我對兩所學校的校訓有更深刻的體悟。
從事護理教育四十餘年,藉由進入醫院指導臨床實習之際,得以時常參與觀察實際的護理現象,意識到照護者(護理人員)自身的健康狀態深深影響照護品質。然而當前護理教育的內容,多著重於照護他人的技術,缺少照顧自身的技藝;重視生理解剖的身體(object body),忽略生活的身體(lived body),當照顧者自身未留意情緒與身體的連結,如何能「安神定志」?
2020年邀請簡美玲、鄭凱元、翁芬華三位老師共同申請到教育部深耕計畫補助,再加上科技部個人型計畫的部分補助,得以在陽明大學舉辦六場道醫思想系列講座及讀書會、道醫思想與當代照護的對話等活動。其中六次系列講座主題是由喻永生醫師與張意將老師經過多次請益商討而決定的,後來又在鄭凱元教授的策畫下,2021年二月底拜訪彰化張天師教育總部,進行三天的參訪活動。由理論的理解到實際觀察體驗,懂得學習不再只停留在見聞之知,而是需要通過實踐的體知;體知是透過融有形、氣、神的身體,此身體與世界能流通、感通、互相轉換,是對處境能做動態回應的身體。道醫的行者,是透過身體的鍛鍊,培養具有「由宇宙氣化流行向經驗世界迴轉」的道性技藝。
本書主要是彙編張意將天師主講及學界與談的六場道醫思想系列講座,利於了解道教醫學,並給出道教醫學與當代學術對話的內容,提供有志之士參考。
第一講〈道醫的生死觀〉,由陰與陽的角度介紹道醫的生死觀,指出道醫是探究整個宇宙、自然環境,對萬物(含人類)影響(炁)的醫學,具有一種「大氣磅礡的宏觀調控理念」,以觀水、觀火、觀音法門,啟動人的自癒系統,由肉體的健康,促成魂魄的完整,治於未病之時。此次的兩位與談者,均提及醫護人員照顧他人之際,要先保持自身的和諧安適。那麼,學校教育除了傳授知識與技藝,也需培養安神定志的能力。後來,就在「團體分析」的課堂上,嘗試以觀音法門的呼吸法以及尺八的音頻,引導課前靜坐,確實利於師生的身心安定,提高學習效率。課程結束後,一位修課的護理學博士生,以船的隱喻說明課堂上的體悟,並發表一篇研究論文。
第二講〈道醫的疾病觀〉,指出道醫中的「觀」,非一般人所理解的「視或看」之意。在道教中「觀」是一個修煉的法門。「觀」分為三個階段:初階(我是誰)、中階(誰是我)、高階(誰見我、我見誰)。觀的層次,影響對疾病的解釋與處理;並以疾與病這兩個字的組成說明疾病成因。疾,是與外傷有關,屬外因性;病,是與人的丙火有關,屬內因性。依據不同病因,施以不同處理方法。有些病不一定能完全治好,但可以帶著病走向更光明的大道。一位道醫與當代照護座談的參與者,因而提到:「對憂鬱症患者來說,不一定從此不再憂鬱,但可以與此病和平共處,還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第三講〈道醫的生命觀〉,說明道教對魂與魄的概念,由母親懷胎開始說明魂魄何時進入身體,談到過世之前的臨終關懷。道教面對靈魂的概念,是複數的,有三魂七魄。當人經歷災難而出現創傷後症候群,西方醫學以心理或藥物治療。道醫則是以祝由科的祭解方式處理受到驚嚇的魂魄。通常,創傷後的魂魄驚嚇,沒有外表的皮肉傷,容易被忽略。「團體分析」課堂上,討論到一位護理人員經歷花蓮太魯閣號意外事件,受到輕傷。事後,她因害怕獨處時腦海裡不斷湧現的災難場景,選擇立即返回忙碌的工作崗位。雖然她的皮肉傷,不影響身體活動,但此重大意外事件造成的驚嚇,必然影響個人魂魄的健康。身體,具有主體性。身體不只是自己運用的工具,甚至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主人或神明,人需以敬意與自己的身體及各部位進行交談,可由身體經驗進入內在超越的身心一如。臨床上,有時醫護人員忙於應對醫療資料,忽略自身或躺在病床上患者的魂與魄;有時也陷於身心俱疲的失魂落魄,或是受到職業傷害,影響自身的健康。講座中提及當道長為人消災解難時,本身都要先以隱身符保護自己為例,指出醫護人員自身的上魂,容易受到病氣的汙染。醫護人員唯有先安頓自身,才能提升照護品質。某精神科專科醫院,有個對病人約束率最高的病房,護理長痛定思痛,開始推動關懷護理人員的專案,結果不僅減少病房的暴力事件,也使該病房的約束率降為全醫院最低。
第四講〈道醫的訊息場〉,介紹道教的符與籙。符與受籙是道教的核心,而天師道是符籙派的始祖。符是天上的文字、訊息或是命令;籙是資訊場的中心,牽涉身分、權力大小、天命。符,如同現代支票,要兌現需有銀行戶頭及存款,符之所以能產生效力,是因為來自籙所具有的憑證。疫情時代,天師府製作除疫符提供海內外的民眾。在道醫思想與當代照護座談中,一位精神科病房護理長提到,以前見到家屬偷偷地帶符入病房,往往就請他們到病房外才可以使用;在參與道醫講座後,逢農曆七月,他在主持病人生活座談會時,卻不再如往常發給病人零食點心,而是提供張天師府的平安符。病人說:「阿長(護理長)怎麼會發這個(平安符),好平安喔!」符之使用,屬於文化基底的自我照護行為,如果將這種安定心神的方式化約為迷信,則失去彼此對話與學習的時機。多年前指導精神科病房實習時,參與照護一位役男,起初每次找他會談時,他都要先拿一張自繪的八卦圖放在我們中間,後來會談時,他就不需要拿八卦圖了。自繪的八卦這個象徵物,表達他的生活世界,保護著他的心理與心靈,呈現他與我或他與世界的親疏遠近。由道醫思想的角度,其中涉及的不只人與人的關係,還有人與自己魂魄的關係,以及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也開展著人擁有的超越性。
第五講〈道醫的祖先療癒〉,因道教關心魂魄。認為人死後是歸入祖先,盡力陰陽兩利,使亡者安穩,生者平順,關注與祖先的縱向人際關係。西方心理學家談自我概念,提到我們透過與他人的接觸,設想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投身他人的角度,進而反觀自己,主要是依據橫向的人際關係,較少涉及與祖先相關的「我從哪裡來」之縱向人際關係。講座結束後的道醫思想與當代照護小組討論中,一位經常持經唸咒的工作人員提到「祖先就是我的電池」,當生活中遇到困境,就跟祖先秉告,雖然有時也分不清是祖先回應,還是因為跟祖先對話而出現的自我回應,像是莊周夢蝶,「把自己擴及到靈動的天地宇宙之間」,多了一層思維去面對不一樣的境界。2011年在葡萄牙舉行的團體心理治療學術會議中,我參加一場與祖先對話的社會劇,劇中我與從未謀面的外祖父對話,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自己身上存在一種家族傳承的氣質,因而深刻地反省自己的生活世界。
第六講〈道醫與現代心理學〉,由榮格與呂洞賓思想的相遇,講解道教的傳承與修行。工作團隊呼應這個主題,在小組讀書會閱讀楊儒賓譯、榮格著《黃金之花的秘密》。在書中,榮格提到他讀了《太乙金華宗旨》的德文譯本之後,更肯定其立論中的集體潛意識是種「經驗的」,而不是表淺認為的「形而上的」,並指出「科學是西洋精神的道具,是我們理解活動不可少的部分。如果宣稱:科學的理解是唯一的管道時,它才可能蒙蔽我們的視野。但東方交給我們的是另外一門學問,更廣、更深、更高的智慧——它穿透生命。」雖然榮格讀的《太乙金華宗旨》版本並不完整,但他在書中比較西方和東方對「道」的看法。西方講的是道成肉身(incarnation),東方強調相反的路徑,就是肉身成道,就是修你自己,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不一樣。肉身與道的關係,也是新儒學所重視的。《黃金之花的秘密》這本書,也解答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困惑,1996年在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的一個工作坊,其動功、靜功、與對話的活動中,自己進入悠閒寧靜的身心忘我狀態,有著身體邊界的綿延擴大感,身體與世界共在的無憂無懼。之後,常問自己為何不再有那種定靜與自在。此書中提到的「天心一竅,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開,只可默存已俟」,讓我了解原來這屬於心理學上的高峰經驗,是向外找不到的,只能靠自己的靜默修行,才可能進入主客二分前的原初經驗,沒有分別心,產生「不是純心或純靈的超越性,而是在世存有的超越性」。講座結束後的第二次讀書會,天師提到「在觀的境界裡面是無我的,那個我並不是真正我現在的我,它不會牽扯到我情緒或我周遭任何東西,那個我只是來到你生命最原始的那個點。⋯⋯你在那瞬間是毫無意識形態,你內心裡面是一片空白」。道教的修煉順序是先命後性(先形後神),身體一定要健康,才能往精神層面去修,如果身體有疼痛,精神是沒辦法完整的。身體健康的最簡單做法是接近大自然,就可提升自身的能量。回歸自然,到山裡面走一走,到溪邊、到海邊,對身體、心靈,都有很直接的影響。在這最後一次講座,也介紹正一仙功、尺八對疾病療癒的實例。
每次講座結束後的學者與談及討論,涉及的不僅是道醫思想,更擴及古往今來的議題,了解道教這蘊生於中國土地的古老宗教,不僅帶有遠古升天文化的神祕性與神聖性,其修命與修性的實踐性,更開創並豐富人類文明的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如果量子醫學是未來的一個醫療取向,必然無法忽略道醫思想的文化基質。如果醫護人員要能有效地「收斂別人的亂度」,必先要好好看清自己,想想這一生,思考「我是誰」、「誰是我」、「我見誰」、「誰見我」。
身體是一個道場,提供訊息給自己,提醒自己的情緒狀態,得以調整自己。胃痛或頭痛的肌肉緊張,就是一個線索,讓人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自己去看是什麼事情,是什麼理由造成這種情緒,幫助自己往內更清楚看見自身的心理狀態。生活世界裡,總以為眼見為信,實際上可見與不可見是同時存在著,如同陰與陽的相互依存。可見的,我們有感覺;不可見的,我們有感應。通過感覺與感應,推動我們的日常。道醫,尚不屬於學術界的日常,卻是我們生活的日常。
《道醫思想:跨文化講座紀實》的出版,首先感謝2016年永生與天師的尺八因緣相遇,讓我們有機會探問道教醫學,更感謝陽明交大一群志同道合的師長以及研究生們,在教育部及科技部經費補助之下,促成道醫思想講座與相關的活動。原以為印製完成計畫成果報告,寄給所有的計畫參與者,就已圓滿達成任務,可以準備退休了。但後來遇見楊儒賓教授,他再三提醒道醫思想講座紀實的時代意義,並且催促我們出版;又聞,天師府的國外友人,也在詢問此次會議資料。為此,感謝天師及各位與談人的樂意分享,並再次幫忙修訂逐字稿的內容,以及美惠、修竹與施瓊芳小姐的熱切協助,促進書稿的豐富性與可讀性。這本書誕生於陽明交大合併之際,交由陽明交大出版社出版,也是因緣。
目次
楊序
鄭序
簡序
翁序
喻序
編者序 回返東方的對話/蔣欣欣
第一講 道醫的生死觀:陰與陽/張意將
與談|天地人的共振/郭育誠
|身心靈的照護/胡文郁
第二講 道醫的疾病觀:疾與病/張意將
與談|知識與智慧/敖曼冠
第三講 道醫的生命觀:魂與魄/張意將
與談|東西方對身體的看法/周成功
第四講 道醫的訊息場:符與籙/張意將
與談|道教學/李豐楙
第五講 道醫的祖先療癒/張意將
與談|遠古的升天文化/楊儒賓
第六講 道醫與現代心理學:呂洞賓與榮格/張意將
與談|文化傳承與生命之花/張百欽
|儒釋道的歷史脈絡/郁永生
跋 綿綿若存/蔣欣欣
書摘/試閱
主持人:蔣欣欣(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教授)
主講人:張意將天師
記 錄:王美惠、林修竹
引言
副校長、各位老師、來賓、道長們,道安。首先,自我介紹,我是嗣漢張天師府第六十五代天師。第一代張天師被後世尊稱為「祖天師」,祂原名張陵,東漢末年得道後改名張道陵。張天師之位世代都是以血脈傳承,傳到現在是第六十五代。
現存記載中較多歷代天師斬妖除魔的事蹟,但其實天師們都是文武兼習。中國文化的保存其實有不少的缺失,很多部分遺失、不可考,或是錯漏。在道教的部分,天師府內部保留得較好,包括坊間流傳最多的《道德經》,與我家內傳的版本內容就完全不一樣,如我家內傳版本第一章開始是「道可道,非常道。旡(ㄑㄧˋ)可炁(ㄑㄧˋ),非常炁。无旡天地之始,有旡萬物之母」。天地一開始沒有旡,有了旡以後,萬物才開始,而最後說「兩者同出而異名」,說明了「道」和「旡」同出而異名。這內容跟歷代以來所流傳的本子差異很大,我曾懷疑究竟是我家版本有問題,還是坊間版本有問題?直到後來,我才看通這點。曾聽過一位老師講《道德經》,我提出的疑問,他沒辦法回答,因此就更加肯定我家內傳的版本。
之後,我去日本、英國讀書的時候,發現外國人對道教文化內心崇仰、慕道的精神,與臺灣人視道教層次不高的狀況大相逕庭。我早期在日本讀大學是學建築,之後到英國學習都市規劃,所研習都是理論、建築方面,與道教無關。但在日本研習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很多日本文化跟道教有關,包括日本的平假名,竟然與天師府奏職授籙資料中的花押心印雷同,令我都嚇一跳。日本文化很多是從漢唐時候傳過去的,唐朝時道教是國教,應該不少自天師府移植過去,包括他們的漢學、漢醫,很多道教內部的東西。
記得從英國回來幾年後,第六十四代天師過世,剛好認識幾位老道長,他們熱切找我去接天師的職位,而恰好我家中也確實發現很多以前留下的印章等物品。我一開始也不清楚那些印信的意義,經由一些老道長的協助,才確定這些印是天師府內傳珍貴物品,也因此才開始正視自己是天師家血脈之事及考慮要不要繼承天師之位。
我爺爺是六十二代天師後代這件事,在大正二年(1913)臺灣戶籍紀錄上就已經被登載。他從小就被暗中從中國帶來臺灣,偷偷入了旁支族人的戶籍,但是最終還是被當時的日本巡查發現,然後登記造冊。所以日據時代的戶籍上,備註了「天師之子」。就這樣,當第六十四代天師過世無子繼承的狀況下,我爺爺這系原本不為人知的血脈,才浮出檯面,我才繼承了第六十五代張天師之位。
道醫淵源於修仙
回到今天的主題。首先來談談道醫。道醫這詞現在較以前更常被談及,但是大部分講述者,似乎對道醫的來龍去脈不是那麼清楚。其實道醫一開始並非有心建構,而是修道人為了長生不老、成仙而發現的醫學。因為要修仙,第一個要件是身體(肉體)不能有病,若身體一旦有毛病,人的思緒、魂魄,一定沒有辦法完整健全。因此,若大家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跟天師府往來時間較長的道長們其身體狀況、心理狀況都較好。為什麼?就是因為在天師府有傳授修煉千年來很少對外傳授的正一仙功。
道醫、中醫、西醫的差異
既然已了解道醫的修仙淵源,其次談談道醫與中醫、西醫之別。西醫是針對各科,對五臟六腑、內外等,都有清楚的分科別類,是非常細緻、專業的醫學;而中醫,是對人體整體考量、判斷的醫學。道醫與二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道醫是涵蓋整個宇宙、自然環境與炁的運行之醫學;認為環境的能量、品質,地裡上來的地炁,跟天上下來的天炁,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天、地、人互相關聯,這是道醫主要的觀念,也就是道醫的範圍不僅限於人,尚包含有形與無形的整個環境。
現在很多人對道醫有所誤解,包括大陸、日本或臺灣學者,他們多認為道醫是根據宗教所言或根據《道德經》經典,或是根據民俗宗教活動而產生的醫學。事實上,那些都不是道醫的重點。醫在人還沒有成病之前、醫在人的三魂七魄剛受損之時,道醫就已出手處理,「上醫治未病」才是道醫的精神。對道醫而言,到了要用藥的時候,已經是末流了。
道醫也不是用藥作為主要的處理方式,而是依據祖天師所傳承的「三天法門」:觀火、觀水、觀音法門。大家熟知的觀音菩薩,其名稱之「觀音」二字就是道教的一種修煉法門。那是在宋朝時,一位圓通慈航真人修煉觀音法門,觀海潮音而得道,後世以祂所學的法門尊稱祂的法號為觀音。「音」是觀音法門的療法。
早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道醫了。我在日本演講的時候,有人舉手問:你有什麼資料可以證明在黃帝時就有道醫?我說很簡單就能判斷,很多文獻裡面都記載黃帝擊敗蚩尤。黃帝靠什麼擊敗蚩尤?蚩尤的部隊都是人身獸體,速度非常快,所以剛開始作戰的時候,黃帝連守都守不住。而且蚩尤更厲害的地方是在他的兵器,所有打鐵煉劍的人都知道他們拜的兵器祖師爺是誰,就是蚩尤。傳說中,蚩尤把鐵塊吞進肚子裡,然後就可以噴出很厲害的武器出來。所以一開始兩軍對壘的時候,黃帝根本守不住。後來九天玄女發現情況不妙,才派六丁六甲下來協助幫忙。可是六丁六甲僅止於防守,沒辦法攻擊、沒辦法殲滅,最後有個神人下來,幫助黃帝做了九個大鼓。兩軍對壘的時候,黃帝就利用音頻打敗蚩尤的軍隊。現在看到連續劇中,凡戰爭都擂鼓,就是從黃帝時候開始。蚩尤軍隊的厲害,除了力量、速度外,還有耳朵靈敏,因為很多動物的耳朵比人類靈敏非常多。黃帝把蚩尤的軍隊引到山谷裡面,而預先在山谷裡埋了九面大鼓,就在同一個時間擊鼓,用大鼓的音頻震傷蚩尤的軍隊,才殲滅蚩尤。雖然人的耳朵較不靈敏,但那麼大的音頻震動,一般人也會受傷,所以黃帝方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軍隊無法動彈,魂飛但魄還沒散。逼不得已,黃帝只好又向仙人求助,仙人就用音頻來治療這些人,軍隊裡人才活過來。可以證明在黃帝之前,道醫就已經存在了,這是有根據的。所以道醫的精神,不是講用藥,更大的重點是魂魄裡的醫療。
道教的核心觀念——旡/炁/氣的分別
道教最基本觀念是氣,道教內常寫為「炁」。內傳版《道德經》說「有旡萬物之母」,《莊子‧知北遊》說「通天下一氣耳」,都是說炁是一切的根本,所以道教修煉都要煉炁。道教中有幾個字很容易混淆,如「无」、「旡」、「炁」、「氣」,這幾個字中前二個看起來很像,只差一撇;後三者發音一樣,意義則或多或少有相似之處。「无」是「無」的古字。「氣」,大家都認識,是現今通用字,主要指氣體。道教中若沒需要特別強調時,大部分是以「炁」代表,或者為了方便溝通寫作「氣」,但若精細分別:「旡」是最原始的炁,即先天炁;「炁」則多了四點,稱為後天炁,這四點代表著陽光、空氣、水,及祖氣(表1-1)。道教認為萬物的來源,都有它的祖氣,不同祖先不同的祖氣,而不像現代生物學所說人類的祖先是猴子。道教認為人類跟猴子各自有祖先。
「无」和「旡」字形只差了一撇,換句話說,沒有那撇先天炁,就是空無了,生命也無法開展。可見先天炁的重要。若以人的生命來說,「旡」這個字代表的是一種潛能,如裡面已有生命的潛能但生命尚未形成。「炁」這個字代表潛能已經實現出來了,如嬰兒已經出生了,或入了人體的後天炁。道教多半用「炁」字,是因為一般關注的範圍是人出生以後的事,也就是後天已發用的炁居多。
由「道」字認識道教核心觀念——陰陽
中國文字、文化中有很多道教痕跡。國外的漢學家有時不知不覺地就研究到道教議題,所以最早期研究道教的外國學者都是漢學家。中國文字的由來,傳說是倉頡造字。倉頡的老闆是誰?黃帝。傳說黃帝到崆峒山求道,問「道」崆峒,去崆峒山找他的老師廣成子。黃帝發現:「道」這麼難的內涵,光用口傳,一定是沒辦法傳永久、早晚會遺失,所以他就想要用什麼方法記載。黃帝回去以後,命令他的文官倉頡造字。倉頡一開始也找不到方法,摸索不出來,最後倉頡入道。古畫中倉頡身上的衣服,都是羽衣,羽毛做的衣服。穿羽衣的人,就稱為羽士,就是道士。以前的道士看「雲篆」,雲篆是天上的文字,後來也演化出「符」。道士會把雲篆的樣子用燒過的黑色木炭,畫在牆上,之後找竹子做竹簡,就是用竹子煮熟以後的竹片,然後把牆上的雲篆樣子刻在竹簡上,捲成一卷、一卷的,放在量米的斗裡保存。倉頡入道修煉以後,發現道教有雲篆,所以跟道士借了兩斗的雲篆,回去創造出八斗,文字就是從那八斗傳下來。一直到孔子的時候,再把八斗文字重新整理過以後,再次流傳出來。所以後來文人再怎麼厲害,都只能稱為才高八斗,少了兩斗。這是成語「才高八斗」故事少為人知的版本。最初那兩斗,倉頡當時就還給道士了。所以唐宋八大家最後都入道修煉,就是為了想要獲得最後兩斗的文字。唐朝最有名的詩人李白為什麼叫「詩仙」,為什麼字「太白」?仙,就是道教的追求;李白修煉的是觀音法門,以白色呈現,所以字太白。另外兩個法門:觀火法門,呈現是紅色;觀水,呈現是黑色。
道是什麼?可以試著由「道」的文字組成來了解(圖1-1)。道一開始落筆的兩點,就是陰陽。道以陰陽為開始,兩點下方橫線「一」,代表陰陽的判斷需要一個共同的依據。陰陽很深奧,並不是過時的知識,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傳教士把八卦、陰陽的道理傳到歐洲,由法國傳到德國,德國的萊布尼茲教授發現了這個二進位原理的奧秘:陰就是零、陽就是壹。後來影響了最早期的計算機,再演變成現在的電腦、手機。零跟壹、有與無,其中的距離有多少?道教認為是無限大。零跟壹的中間,有0.1、0.01、0.001⋯⋯有無限的可能。在道教陰陽觀念之下,若以零是死亡、壹是出生,則出生跟死亡的中間也是無限可能。所以道教認為一個人的死,也就與我們現在一般觀念不太一樣。道教認為的死,是魂飛魄散,只要魂魄沒有散掉,都有機會奪舍重生(奪舍就是找別的身體進入其中)。
(未完)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