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藍海洋(電子書)
商品資訊
ISBN:9789869506731
出版社:柿子文化
作者:瑞秋‧卡森(Rachel L. Carson)
出版日:2017/08/31
裝訂:電子書
檔案格式:PDF
版次:2版
商品碼:2222220157014
定價
:NT$ 350 元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最詩意的海洋知識,最生動的藍色記憶,
是時候,認識我們的大藍海洋!
★全球暢銷數百萬冊,翻譯成30多種語言。
★《紐約時報》榜上39週第1名,停留榜上86週,出版1年銷售就突破25萬本。
★《讀者文摘》自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卷獎、費城地理學會亨利.布萊恩獎章、約翰.布羅獎章。
★曾改編成電影,並獲得1953年奧斯卡金像獎。
不論是「2050年海洋塑膠垃圾將比魚多」的警訊,
或被瘋傳的「海龜鼻孔拉出吸管」Youtube,
地球的母親──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然而,在「生態環保之母」瑞秋.卡森的筆下,
海洋曾是那麼美麗、神祕,充滿著生命的希望,
深深感動數百萬人!
《大藍海洋》為瑞秋.卡森的成名著作,被認為是描寫海洋及其生態最傑出的文學作品,銷售量超過百萬,直到現在,相信閱讀此書的讀者,依舊能被書中大量專業、深刻、生動又優美的海洋知識,以及卡森的視野所大大震撼。
★我們體內仍然帶著一部分的海洋……
★地球生物的血液與海水一樣帶有鹹味,連微量元素的比例都和海水幾乎相同……
★我們的生命起始於母親子宮內的迷你海洋……
瑞秋.卡森以一種親密且貼近海洋的述說為起頭,接引了無數奇特而有趣的海洋故事,描述海洋如何誕生、生命如何在海洋中生成,以及迷人的海洋世界。在瑞秋.卡森文筆優美生動的文字、敏銳的眼光,以及豐富的想像力之下,一幕幕令人終身難忘的景象躍然紙上,讀者彷彿可以親身體驗各種奇特的景象:
★剛成形的地球在無止盡的滿天陰霾下逐步冷卻。
★火山活動產生的大量噴發物堆積在海床上,形成崇山峻嶺和荒涼的峽谷。
★海面上一隻隻發光的烏賊,像一盞盞大水銀電燈。
★七十噸重的抹香鯨,在海面下數百公尺深的地方,與十五公尺長的大王烏賊搏鬥。
★蜘蛛利用蛛絲結成降落傘,隨風飄流,遷移到其他島嶼。
★墨西哥灣流上順風的帆船,竟然無法前進只能後退。
★在日落時分,從水聽器中聽見黃花魚的大合唱。
除此之外,瑞秋.卡森還告訴我們一些海洋的有趣冷知識,例如:「波力」竟然強大到超過每平方公尺三萬公斤,而第一個測量海浪力量的人,竟是寫出鼎鼎大名的《金銀島》的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父親!
你所以為的海洋,其實一點也不若你以為的沉靜,《大藍海洋》將帶領您一同探索,這充滿驚奇和各種生命的翻騰世界。你將充分領略到海洋的整全及與人類的關係,足供今日的我們沉思日益嚴重的海洋生態危機,並付諸行動。
讓我們,「像海一樣思考」吧!
具名推薦
王維賢,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技暨資源系教授
李偉文,環保志工&作家&牙醫師
各界好評
自荷馬以來……一直到曼斯斐德,偉大的詩人們不斷地嘗試與海洋對話,企圖喚醒其神秘且無窮的魅惑力,而似乎以纖細、溫柔的卡森小姐表現最為傑出。
──《紐約時報》
瑞秋.卡森天賦異秉,能將科學事實化為清楚又具有詩意的文字。
──《時代雜誌》
當這本書娓娓道出海洋的故事時,你將完全無法抵擋瑞秋.卡森的魔力。
──「女性資源評論選書」
這本書風靡全世界。
──《周日快訊》
科學的洞察力結合詩意的散文……見證大藍海洋引人入勝的神秘和迷人的魅力,精彩絕倫的一本書!
──《梅肯燈塔報》
本書十分精采……讀來真是種享受。
──挪威海洋學家海爾達(Thor Heyerdahl)
目錄
序
混沌初始
日夜生動
季節輪替
陽光隔絕的深海
隱藏之地
無盡的雪季
島嶼誕生
窺視古海洋
風浪咆哮
行星之流
潮來潮往
世紀冷與熱
無窮的寶藏
擁抱海洋
精采試閱
四季輪替
光陰荏苒,四季更迭。──英國文學家彌爾頓(Milton)
就海洋整體而言,日夜交替、四季更迭、年歲遞增,全都消逝在廣大無垠的海洋 中,磨滅在永恆不變的海洋裡,然而,海面的情況卻完全不同。海洋的面貌變幻莫測, 色彩斑斕,光影交錯,日光下閃耀著點點金光,薄暮中煥發出神秘色彩,海的樣貌與情 緒,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海面的海水隨潮汐漲落,受清風拂動,幻化成一波波向前疾行 的海浪,時起時落,永無止息。更重要的是,海面會隨著四季更迭而改變!
春天帶著新生氣息,拂過北半球溫帶陸地,於是綠芽吐露,花蕾綻放,向北遷徙的候鳥,透露出春 天的神秘與意義,蛙群的合鳴聲再度響徹濕地,象徵懶洋洋的兩棲生物已經甦醒。就在一個月前,還是風聲颯颯響遍光裸枝幹,而今,卻是和風柔聲穿過嫩綠新葉。這一切景象都發生在陸地上,我們很可能以為,在海上體會不到春神降臨,但事實上,海上也會出現種種跡象,看在明眼人心裡,這些跡象同樣具有神奇意義,象徵春臨大地。
在海上,就像在陸地上一樣,春天同樣是新生的時刻。溫帶地區的海面在漫漫寒冬裡吸收了寒氣,現在春天一到,冷凝的海水下沉,流入下方較溫暖的海水層,汰換了原本的溫暖海水。大陸棚上所蓄積的豐富礦物質,有些來自陸地河流,有些來自海洋生物的屍體(海中生物死亡後,屍骸會慢慢沉降堆積在海底),還有些則是來自矽藻的外殼、輻射生物體內的原生質、或是翼足類動物身體的透明組織。在海中,每樣東西都能物盡其用,一絲一毫的物質都不斷循環運用,先是為某個生物吸收,之後又由另一個生物所利用。而在春天來臨時,表層與深層海水大幅交流,溫暖的底層海水將豐富的礦物質帶到海表,供新生命攝取。
冬天海中植物耐心等待
如冰封大地的麥籽靜待春天降臨
陸地植物仰賴土壤中的礦物質而生長,同樣地,海中所有的植物,甚至是最微小的植物,也必須依賴海水中鹽分或礦物質的滋養才能成長。矽藻必須攝取二氧化矽,才能長出脆弱的外殼,對矽藻以及其他的微小植物而言,磷是不可或缺的礦物質,這些元素有的含量並不豐富,冬天時甚至達不到生物生長所必須的基本量,因此矽藻必須盡力才能渡過冬天。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毫無繁殖機會的情況下,矽藻必須培養出堅韌的胞體,以自我保護、抵擋嚴冬,這樣才可能延續生命。此外,在當時的環境裡,所有生存必需的元素都嚴重不足,因此矽藻必須進入冬眠狀態,才能免除所有需求。就這樣,矽藻在冬天的海裡耐心等待,就像冰封大地裡的麥籽,靜待春天生機降臨。冬眠植物的「種子」、滋養生命的化學物質、暖融融的春陽,這些就是海洋在春天生意盎然的要素。
這些構造十分簡單的海中植物,從蟄居狀態中倏然甦醒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開始增殖,繁衍出極為龐大的數量。春天的海洋一開始是矽藻以及其他微小浮游植物的天下,由於繁殖數量驚人,因此廣大的海面上盡是這些植物細胞,像毛毯一樣覆蓋水面,綿延數公里,每一個細胞裡所包含的微量色素,改變了海面的顏色,將海水染成紅、棕或綠色。
這些植物確實曾主宰海洋,不過卻只有短短的一段時間。雖然這些植物急遽增加,不過小型浮游動物也同樣繁殖迅速,因此幾乎馬上就追上了這些植物。春天是橈足類動物、箭蟲、遠洋蝦及翼足海蝸牛等動物的繁殖季節,這些小型浮游動物飢腸轆轆,成群結隊在海中漫游,以水中豐富的植物為食,同時也被更大型的生物捕食。如今,春天來臨,海面成了廣大的繁殖場,許多海底生物的卵或幼體脫離原本的棲地,離開延伸至海底的大陸邊緣丘陵和山谷,或四處分佈的暗礁及岩岸,而來到海面上。雖然這些動物長大後終究會沉潛定棲在海底,但是牠們在生命初始的幾個星期,卻是自由悠遊於海面,隨意捕食浮游生物。隨著春意日盛,每天都有一批批新生幼體游到海面,在這段期間,小魚、小蟹、小蚌、小管蟲和一般浮游生物,全部生活在一起。
在動物每天大量嚼食之下,海面上的綠地很快就消耗殆盡,矽藻的數量愈來愈少,其他的微小植物下場也差不多。不過,仍然不時有某種植物的細胞分裂會突然失控,因而大量繁殖,佔據了整片海域。所以每年春天總有些時候,海水中會佈滿了棕色膠狀物,從海裡拉上來的漁網也沾滿了棕色黏液,卻不見半條魚,因為魚群都刻意避開了這些水域,彷彿十分厭惡這種黏稠、散發惡臭的藻類。然而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棕囊藻的春天大量繁殖期就會過去,海水也會再度回復清澈。
在春天,海中充滿了各種迴游魚類,有些努力往河口游,準備溯河產卵,像是在春天迴游的帝王鮭,大老遠從太平洋深處的聚食場來到哥倫比亞河,奮力對抗著滔滔激流。美洲西鯡則游入切薩皮克灣、哈德遜河(Hudson)和康乃迪克河(Connecticut),牠們的目的地是新英格蘭沿岸的上百條溪流。還有鮭魚,努力地逆流游上貝諾布斯考特河(Penobscot)和肯納貝克河(Kennebec)。這些魚在過去數個月甚至數年,都是生活在廣大無涯的海中,而今,春天的海洋和生理上的成熟,引領著這些魚類溯溪而上,回到自己的出生地。
海上閃爍數不清的點點亮光
如無數螢火蟲在暗林間飛舞
隨著時間流逝,海中也陸續發生其他許多神秘難解的事。胡瓜魚聚集在巴倫支海寒冷的深處,成群的海雀和三趾鷗則追著牠們,伺機捕獵。鱈魚生活在羅浮敦群島(Lofoten)海岸附近,也聚集在愛爾蘭島海濱。在冬天,鳥類的捕食區可能涵蓋了整個大西洋或太平洋,現在則是聚集到某些小島上,在短短數天內,所有要生育下一代的鳥類全來到這個地方。像蝦子一樣的磷蝦,成群在大陸坡繁殖,鯨魚因而突然出現在大陸坡附近,沒有人知道這些鯨魚來自哪裡,也沒有人知道牠們是循著哪條路徑來到這裡。
隨著矽藻逐漸消失,許多浮游動物和多數魚類成功繁衍後,便進入了仲夏,海面的生物也放慢了步調。成千上萬的海月水母(Aurelia)沿著洋流交會處聚集,彎曲綿延數公里,在海上飛行的鳥類,都能看到這些水母在海水深處的亮白身影。大型的紅色髮水母(Cyanea),體型也由小如頂針長到跟雨傘一樣大,大水母藉由規律的收縮在海中游動,拖著長長的觸手,很可能還護送著幾隻小鱈魚或小黑線鱈,這些小魚經常躲在水母的傘下跟著移動。
夏季海面常閃爍著明亮磷光,某些海域會充斥大量的夜光蟲(Noctiluca),這種單細胞動物是夏季海面磷光的主要來源,而魚類、烏賊和海豚,則是全身上下罩上了一層詭異的光芒,在海中來去時就像急竄的火燄一般。盛夏時分,海面上可能閃爍著數不清的點點亮光,就像一大群螢火蟲在暗黑林間飛舞,這個情景是由一群名為大夜光蝦(Meganyctiphane)的磷蝦所造成,這種生物生活在寒冷黑暗的地方,那兒的冰冷海水從深處湧升至海面,形成一波波銀白色漣漪。
自初春一直到仲夏,北大西洋的浮游生物草原上,才開始響起瓣足鷸粗啞的鳴叫聲,這群棕褐色的飛鳥會在這片海域上空盤旋、俯衝、飛升。瓣足鷸原本在北極凍原築巢撫育下一代,盛夏來臨時,才有第一批瓣足鷸飛回北大西洋海上,牠們多數會繼續向南,飛越廣大無際的海面,穿過赤道,來到南大西洋,接著這些瓣足鷸會以大鯨魚為嚮導,因為凡是有鯨魚的地方,一定也會有許多浮游生物,這些奇特的小鳥就能享用到豐盛的浮游生物大餐。
渦鞭毛藻在秋天為海洋點亮一片磷光
每一道波浪都因此而閃閃發光
隨著秋天降臨,海洋中也出現其他的生物活動,有些在海面,有些則隱藏在深海裡,預示著夏天已接近尾聲。海狗群在迷霧籠罩的白令海(Bering Sea)中移動,穿過阿留申群島之間的危險海峽後,向南進入廣大的太平洋。在牠們身後,是兩座童山濯濯的火山岩小島,立於白令海上。這兩座島在初秋之際顯得無限寂寥,但在盛夏的那幾個月,島上卻充滿了海狗的叫聲,東太平洋地區所有的海狗,全都聚集到這幾平方公里大的地方,數以百萬計的海狗上岸孕育下一代。如今,島上卻空無一物,只有光裸的岩石和鬆軟的泥土,所有的海狗都再度南回,沿著完全隱沒於海中的大陸邊緣峭壁向南方游。這片峭壁是由岩石組成,陡峻地延伸至深海中,整片地區伸手不見五指,比北極寒冬更為陰冷,不過這些海狗在向南游的過程中,卻能在這片黑暗區域裡找到豐富的食物,盡情捕食魚類。
秋天重新為海洋點亮一片磷光,每一道波浪的波峰都因此而閃閃發亮,舉目望去,整個海面可能都閃爍著片片冷光,在一群群游魚之下,海水就好像液態金屬一般。秋季磷光通常是由於渦鞭毛藻在秋天大量繁殖所形成,這些生物在春天繁殖期過後,又突然再度大量增殖,不過這次為期甚短。
有時海面閃閃發亮可能並不是件好事。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如果海面閃著磷光,表示海水中可能充滿了渦鞭藻類的膝溝藻(Gonyaulax),這種微小植物含有奇特而恐怖的劇毒,大約四天就能成為沿海數量最多的浮游生物,而鄰近的某些魚類和貝類也會跟著含有劇毒,因為這些魚、貝在捕食的過程中,都吞下了水中有毒的浮游生物。貽貝會將膝溝藻的毒性蓄積在肝臟,這種毒會破壞人類的神經系統,類似番木虌鹼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基於這些因素,住在太平洋沿岸的人都知道,在夏季及初秋,也就是膝溝藻可能大量繁殖的時候,千萬別吃海邊撈上來的貝類。其實,早在白人來到這個區域以前,印第安人就已經知道這點。只要海面上出現紅色斑紋,海浪開始在夜間閃著神秘的藍綠色光點,部落族長就會下令禁止族人撈捕貽貝,直到這些警訊消失,禁令才會解除。他們甚至會在海邊設立一站站的崗哨,警告不知情的內地人,不要到海邊撈貝。
不過一般而言,不管是什麼原因所形成的海面螢光,都對人類無害。航行於大海中的船隻,就像人類在遼闊的海、天世界中所設的小觀察站,站在甲板上向外望,會萌生一種神秘詭譎的感受。人類受虛榮心所驅使,會下意識地將所有非屬於日月星辰的光芒,都歸功於人類所創造,無論是在海濱閃爍的燈光,或是海上移動的亮光,都是某些人為了全人類都能理解的目的而點亮和控制。但是,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卻是在海中閃爍、消逝的光芒,這些亮光出現與消失的原因都與人類無關,早在遠古時代,還沒有人類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出來攪和時,這些光點就已經照著自己的模式在海面上明滅。
在某個磷光閃閃的海上夜晚,達爾文站在小獵犬號的甲板上,從巴西外海穿過大西洋向南前進。在他的日記《小獵犬號遊記》中,達爾文寫道:
海面明亮異常,顯得奇特而美麗。白天看起來滿是泡沫的海面,到了晚上卻散發出銀白光亮。船身破浪前行,船頭兩側是激起的波濤,像是兩道液態螢光,而船尾的航跡則像是一條銀河。舉目望去,眼中所見的波浪,頂上都戴了銀冠。海上螢光反射天際,貼近地平線的天空因而映著微光,而其他部分的天空仍是一片漆黑。日出之後,海上螢光彷彿被陽光融化一般,倏忽消失。在看到這種景象時,很難不想起彌爾頓描述「混沌」 (Chaos)與「混亂」 (Anarchy)的文句。
冬天鱈魚悄悄產下魚卵
一顆顆玻璃珠迅速長成小魚
秋天的樹葉在凋零之前,必定先換上鮮明的色彩,同樣地,秋天海面上的磷光,也昭示著冬天即將到來。鞭毛藻和其他微藻在經歷短暫的繁殖新生之後,開始逐漸削減,最後只剩下寥寥無幾,蝦、橈足類動物、箭蟲和櫛水母也是如此。海底動物的幼體早已發育成熟,各自迎向自己的未來,就連來回游動的魚群也離開海表,遷移到較溫暖的低緯度區,或在大陸棚邊緣的平靜深海中,找到同樣溫暖的住處,然後這些魚類會開始進入半冬眠狀態,渡過數個月漫漫的寒冬。
這時候的海面成了冬天凜冽寒風的玩物,陣陣強風激起巨浪,冬風從浪頭呼嘯而過,激盪著海水四處飛濺,形成許多泡沫,就這種情況看來,生命似乎永遠不會再回到這片區域。
作家康拉德在《海之鏡》一書中,曾描述冬天海面的情景:
廣大的海面全是灰濛濛一片,寒風吹亂了浪花,海面上佈滿泡沫,隨波上下起伏,就像是糾結的白髮。狂風陣陣的大海,因而顯得蒼老、黯淡、陰鬱、毫無光明,彷彿大海是誕生在沒有光亮的時候。
但即使是灰暗蒼涼的冬天海洋,也仍然存在著希望。我們知道陸地上冬天一片蕭條的情景其實是假象,只要仔細觀察樹木光裸的枝幹,雖然看不到一絲綠意,但卻會看到葉芽埋藏在每根枝幹裡,在一層層隔絕交疊的樹皮之下,安然隱藏著春天的盎然綠意。如果你從樹幹上剝下一片粗糙的樹皮仔細看,會發現裡頭藏有冬眠的昆蟲,如果撥開積雪挖開土壤,會發現許多蚱蜢卵,這些卵會孵化出下一季夏天的蚱蜢。除此之外,你也會發現許多冬眠的種子,這些種子將來會長成小草、芳草和橡樹。
是時候,認識我們的大藍海洋!
★全球暢銷數百萬冊,翻譯成30多種語言。
★《紐約時報》榜上39週第1名,停留榜上86週,出版1年銷售就突破25萬本。
★《讀者文摘》自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卷獎、費城地理學會亨利.布萊恩獎章、約翰.布羅獎章。
★曾改編成電影,並獲得1953年奧斯卡金像獎。
不論是「2050年海洋塑膠垃圾將比魚多」的警訊,
或被瘋傳的「海龜鼻孔拉出吸管」Youtube,
地球的母親──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然而,在「生態環保之母」瑞秋.卡森的筆下,
海洋曾是那麼美麗、神祕,充滿著生命的希望,
深深感動數百萬人!
《大藍海洋》為瑞秋.卡森的成名著作,被認為是描寫海洋及其生態最傑出的文學作品,銷售量超過百萬,直到現在,相信閱讀此書的讀者,依舊能被書中大量專業、深刻、生動又優美的海洋知識,以及卡森的視野所大大震撼。
★我們體內仍然帶著一部分的海洋……
★地球生物的血液與海水一樣帶有鹹味,連微量元素的比例都和海水幾乎相同……
★我們的生命起始於母親子宮內的迷你海洋……
瑞秋.卡森以一種親密且貼近海洋的述說為起頭,接引了無數奇特而有趣的海洋故事,描述海洋如何誕生、生命如何在海洋中生成,以及迷人的海洋世界。在瑞秋.卡森文筆優美生動的文字、敏銳的眼光,以及豐富的想像力之下,一幕幕令人終身難忘的景象躍然紙上,讀者彷彿可以親身體驗各種奇特的景象:
★剛成形的地球在無止盡的滿天陰霾下逐步冷卻。
★火山活動產生的大量噴發物堆積在海床上,形成崇山峻嶺和荒涼的峽谷。
★海面上一隻隻發光的烏賊,像一盞盞大水銀電燈。
★七十噸重的抹香鯨,在海面下數百公尺深的地方,與十五公尺長的大王烏賊搏鬥。
★蜘蛛利用蛛絲結成降落傘,隨風飄流,遷移到其他島嶼。
★墨西哥灣流上順風的帆船,竟然無法前進只能後退。
★在日落時分,從水聽器中聽見黃花魚的大合唱。
除此之外,瑞秋.卡森還告訴我們一些海洋的有趣冷知識,例如:「波力」竟然強大到超過每平方公尺三萬公斤,而第一個測量海浪力量的人,竟是寫出鼎鼎大名的《金銀島》的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父親!
你所以為的海洋,其實一點也不若你以為的沉靜,《大藍海洋》將帶領您一同探索,這充滿驚奇和各種生命的翻騰世界。你將充分領略到海洋的整全及與人類的關係,足供今日的我們沉思日益嚴重的海洋生態危機,並付諸行動。
讓我們,「像海一樣思考」吧!
具名推薦
王維賢,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技暨資源系教授
李偉文,環保志工&作家&牙醫師
各界好評
自荷馬以來……一直到曼斯斐德,偉大的詩人們不斷地嘗試與海洋對話,企圖喚醒其神秘且無窮的魅惑力,而似乎以纖細、溫柔的卡森小姐表現最為傑出。
──《紐約時報》
瑞秋.卡森天賦異秉,能將科學事實化為清楚又具有詩意的文字。
──《時代雜誌》
當這本書娓娓道出海洋的故事時,你將完全無法抵擋瑞秋.卡森的魔力。
──「女性資源評論選書」
這本書風靡全世界。
──《周日快訊》
科學的洞察力結合詩意的散文……見證大藍海洋引人入勝的神秘和迷人的魅力,精彩絕倫的一本書!
──《梅肯燈塔報》
本書十分精采……讀來真是種享受。
──挪威海洋學家海爾達(Thor Heyerdahl)
目錄
序
混沌初始
日夜生動
季節輪替
陽光隔絕的深海
隱藏之地
無盡的雪季
島嶼誕生
窺視古海洋
風浪咆哮
行星之流
潮來潮往
世紀冷與熱
無窮的寶藏
擁抱海洋
精采試閱
四季輪替
光陰荏苒,四季更迭。──英國文學家彌爾頓(Milton)
就海洋整體而言,日夜交替、四季更迭、年歲遞增,全都消逝在廣大無垠的海洋 中,磨滅在永恆不變的海洋裡,然而,海面的情況卻完全不同。海洋的面貌變幻莫測, 色彩斑斕,光影交錯,日光下閃耀著點點金光,薄暮中煥發出神秘色彩,海的樣貌與情 緒,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海面的海水隨潮汐漲落,受清風拂動,幻化成一波波向前疾行 的海浪,時起時落,永無止息。更重要的是,海面會隨著四季更迭而改變!
春天帶著新生氣息,拂過北半球溫帶陸地,於是綠芽吐露,花蕾綻放,向北遷徙的候鳥,透露出春 天的神秘與意義,蛙群的合鳴聲再度響徹濕地,象徵懶洋洋的兩棲生物已經甦醒。就在一個月前,還是風聲颯颯響遍光裸枝幹,而今,卻是和風柔聲穿過嫩綠新葉。這一切景象都發生在陸地上,我們很可能以為,在海上體會不到春神降臨,但事實上,海上也會出現種種跡象,看在明眼人心裡,這些跡象同樣具有神奇意義,象徵春臨大地。
在海上,就像在陸地上一樣,春天同樣是新生的時刻。溫帶地區的海面在漫漫寒冬裡吸收了寒氣,現在春天一到,冷凝的海水下沉,流入下方較溫暖的海水層,汰換了原本的溫暖海水。大陸棚上所蓄積的豐富礦物質,有些來自陸地河流,有些來自海洋生物的屍體(海中生物死亡後,屍骸會慢慢沉降堆積在海底),還有些則是來自矽藻的外殼、輻射生物體內的原生質、或是翼足類動物身體的透明組織。在海中,每樣東西都能物盡其用,一絲一毫的物質都不斷循環運用,先是為某個生物吸收,之後又由另一個生物所利用。而在春天來臨時,表層與深層海水大幅交流,溫暖的底層海水將豐富的礦物質帶到海表,供新生命攝取。
冬天海中植物耐心等待
如冰封大地的麥籽靜待春天降臨
陸地植物仰賴土壤中的礦物質而生長,同樣地,海中所有的植物,甚至是最微小的植物,也必須依賴海水中鹽分或礦物質的滋養才能成長。矽藻必須攝取二氧化矽,才能長出脆弱的外殼,對矽藻以及其他的微小植物而言,磷是不可或缺的礦物質,這些元素有的含量並不豐富,冬天時甚至達不到生物生長所必須的基本量,因此矽藻必須盡力才能渡過冬天。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毫無繁殖機會的情況下,矽藻必須培養出堅韌的胞體,以自我保護、抵擋嚴冬,這樣才可能延續生命。此外,在當時的環境裡,所有生存必需的元素都嚴重不足,因此矽藻必須進入冬眠狀態,才能免除所有需求。就這樣,矽藻在冬天的海裡耐心等待,就像冰封大地裡的麥籽,靜待春天生機降臨。冬眠植物的「種子」、滋養生命的化學物質、暖融融的春陽,這些就是海洋在春天生意盎然的要素。
這些構造十分簡單的海中植物,從蟄居狀態中倏然甦醒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開始增殖,繁衍出極為龐大的數量。春天的海洋一開始是矽藻以及其他微小浮游植物的天下,由於繁殖數量驚人,因此廣大的海面上盡是這些植物細胞,像毛毯一樣覆蓋水面,綿延數公里,每一個細胞裡所包含的微量色素,改變了海面的顏色,將海水染成紅、棕或綠色。
這些植物確實曾主宰海洋,不過卻只有短短的一段時間。雖然這些植物急遽增加,不過小型浮游動物也同樣繁殖迅速,因此幾乎馬上就追上了這些植物。春天是橈足類動物、箭蟲、遠洋蝦及翼足海蝸牛等動物的繁殖季節,這些小型浮游動物飢腸轆轆,成群結隊在海中漫游,以水中豐富的植物為食,同時也被更大型的生物捕食。如今,春天來臨,海面成了廣大的繁殖場,許多海底生物的卵或幼體脫離原本的棲地,離開延伸至海底的大陸邊緣丘陵和山谷,或四處分佈的暗礁及岩岸,而來到海面上。雖然這些動物長大後終究會沉潛定棲在海底,但是牠們在生命初始的幾個星期,卻是自由悠遊於海面,隨意捕食浮游生物。隨著春意日盛,每天都有一批批新生幼體游到海面,在這段期間,小魚、小蟹、小蚌、小管蟲和一般浮游生物,全部生活在一起。
在動物每天大量嚼食之下,海面上的綠地很快就消耗殆盡,矽藻的數量愈來愈少,其他的微小植物下場也差不多。不過,仍然不時有某種植物的細胞分裂會突然失控,因而大量繁殖,佔據了整片海域。所以每年春天總有些時候,海水中會佈滿了棕色膠狀物,從海裡拉上來的漁網也沾滿了棕色黏液,卻不見半條魚,因為魚群都刻意避開了這些水域,彷彿十分厭惡這種黏稠、散發惡臭的藻類。然而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棕囊藻的春天大量繁殖期就會過去,海水也會再度回復清澈。
在春天,海中充滿了各種迴游魚類,有些努力往河口游,準備溯河產卵,像是在春天迴游的帝王鮭,大老遠從太平洋深處的聚食場來到哥倫比亞河,奮力對抗著滔滔激流。美洲西鯡則游入切薩皮克灣、哈德遜河(Hudson)和康乃迪克河(Connecticut),牠們的目的地是新英格蘭沿岸的上百條溪流。還有鮭魚,努力地逆流游上貝諾布斯考特河(Penobscot)和肯納貝克河(Kennebec)。這些魚在過去數個月甚至數年,都是生活在廣大無涯的海中,而今,春天的海洋和生理上的成熟,引領著這些魚類溯溪而上,回到自己的出生地。
海上閃爍數不清的點點亮光
如無數螢火蟲在暗林間飛舞
隨著時間流逝,海中也陸續發生其他許多神秘難解的事。胡瓜魚聚集在巴倫支海寒冷的深處,成群的海雀和三趾鷗則追著牠們,伺機捕獵。鱈魚生活在羅浮敦群島(Lofoten)海岸附近,也聚集在愛爾蘭島海濱。在冬天,鳥類的捕食區可能涵蓋了整個大西洋或太平洋,現在則是聚集到某些小島上,在短短數天內,所有要生育下一代的鳥類全來到這個地方。像蝦子一樣的磷蝦,成群在大陸坡繁殖,鯨魚因而突然出現在大陸坡附近,沒有人知道這些鯨魚來自哪裡,也沒有人知道牠們是循著哪條路徑來到這裡。
隨著矽藻逐漸消失,許多浮游動物和多數魚類成功繁衍後,便進入了仲夏,海面的生物也放慢了步調。成千上萬的海月水母(Aurelia)沿著洋流交會處聚集,彎曲綿延數公里,在海上飛行的鳥類,都能看到這些水母在海水深處的亮白身影。大型的紅色髮水母(Cyanea),體型也由小如頂針長到跟雨傘一樣大,大水母藉由規律的收縮在海中游動,拖著長長的觸手,很可能還護送著幾隻小鱈魚或小黑線鱈,這些小魚經常躲在水母的傘下跟著移動。
夏季海面常閃爍著明亮磷光,某些海域會充斥大量的夜光蟲(Noctiluca),這種單細胞動物是夏季海面磷光的主要來源,而魚類、烏賊和海豚,則是全身上下罩上了一層詭異的光芒,在海中來去時就像急竄的火燄一般。盛夏時分,海面上可能閃爍著數不清的點點亮光,就像一大群螢火蟲在暗黑林間飛舞,這個情景是由一群名為大夜光蝦(Meganyctiphane)的磷蝦所造成,這種生物生活在寒冷黑暗的地方,那兒的冰冷海水從深處湧升至海面,形成一波波銀白色漣漪。
自初春一直到仲夏,北大西洋的浮游生物草原上,才開始響起瓣足鷸粗啞的鳴叫聲,這群棕褐色的飛鳥會在這片海域上空盤旋、俯衝、飛升。瓣足鷸原本在北極凍原築巢撫育下一代,盛夏來臨時,才有第一批瓣足鷸飛回北大西洋海上,牠們多數會繼續向南,飛越廣大無際的海面,穿過赤道,來到南大西洋,接著這些瓣足鷸會以大鯨魚為嚮導,因為凡是有鯨魚的地方,一定也會有許多浮游生物,這些奇特的小鳥就能享用到豐盛的浮游生物大餐。
渦鞭毛藻在秋天為海洋點亮一片磷光
每一道波浪都因此而閃閃發光
隨著秋天降臨,海洋中也出現其他的生物活動,有些在海面,有些則隱藏在深海裡,預示著夏天已接近尾聲。海狗群在迷霧籠罩的白令海(Bering Sea)中移動,穿過阿留申群島之間的危險海峽後,向南進入廣大的太平洋。在牠們身後,是兩座童山濯濯的火山岩小島,立於白令海上。這兩座島在初秋之際顯得無限寂寥,但在盛夏的那幾個月,島上卻充滿了海狗的叫聲,東太平洋地區所有的海狗,全都聚集到這幾平方公里大的地方,數以百萬計的海狗上岸孕育下一代。如今,島上卻空無一物,只有光裸的岩石和鬆軟的泥土,所有的海狗都再度南回,沿著完全隱沒於海中的大陸邊緣峭壁向南方游。這片峭壁是由岩石組成,陡峻地延伸至深海中,整片地區伸手不見五指,比北極寒冬更為陰冷,不過這些海狗在向南游的過程中,卻能在這片黑暗區域裡找到豐富的食物,盡情捕食魚類。
秋天重新為海洋點亮一片磷光,每一道波浪的波峰都因此而閃閃發亮,舉目望去,整個海面可能都閃爍著片片冷光,在一群群游魚之下,海水就好像液態金屬一般。秋季磷光通常是由於渦鞭毛藻在秋天大量繁殖所形成,這些生物在春天繁殖期過後,又突然再度大量增殖,不過這次為期甚短。
有時海面閃閃發亮可能並不是件好事。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如果海面閃著磷光,表示海水中可能充滿了渦鞭藻類的膝溝藻(Gonyaulax),這種微小植物含有奇特而恐怖的劇毒,大約四天就能成為沿海數量最多的浮游生物,而鄰近的某些魚類和貝類也會跟著含有劇毒,因為這些魚、貝在捕食的過程中,都吞下了水中有毒的浮游生物。貽貝會將膝溝藻的毒性蓄積在肝臟,這種毒會破壞人類的神經系統,類似番木虌鹼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基於這些因素,住在太平洋沿岸的人都知道,在夏季及初秋,也就是膝溝藻可能大量繁殖的時候,千萬別吃海邊撈上來的貝類。其實,早在白人來到這個區域以前,印第安人就已經知道這點。只要海面上出現紅色斑紋,海浪開始在夜間閃著神秘的藍綠色光點,部落族長就會下令禁止族人撈捕貽貝,直到這些警訊消失,禁令才會解除。他們甚至會在海邊設立一站站的崗哨,警告不知情的內地人,不要到海邊撈貝。
不過一般而言,不管是什麼原因所形成的海面螢光,都對人類無害。航行於大海中的船隻,就像人類在遼闊的海、天世界中所設的小觀察站,站在甲板上向外望,會萌生一種神秘詭譎的感受。人類受虛榮心所驅使,會下意識地將所有非屬於日月星辰的光芒,都歸功於人類所創造,無論是在海濱閃爍的燈光,或是海上移動的亮光,都是某些人為了全人類都能理解的目的而點亮和控制。但是,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卻是在海中閃爍、消逝的光芒,這些亮光出現與消失的原因都與人類無關,早在遠古時代,還沒有人類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出來攪和時,這些光點就已經照著自己的模式在海面上明滅。
在某個磷光閃閃的海上夜晚,達爾文站在小獵犬號的甲板上,從巴西外海穿過大西洋向南前進。在他的日記《小獵犬號遊記》中,達爾文寫道:
海面明亮異常,顯得奇特而美麗。白天看起來滿是泡沫的海面,到了晚上卻散發出銀白光亮。船身破浪前行,船頭兩側是激起的波濤,像是兩道液態螢光,而船尾的航跡則像是一條銀河。舉目望去,眼中所見的波浪,頂上都戴了銀冠。海上螢光反射天際,貼近地平線的天空因而映著微光,而其他部分的天空仍是一片漆黑。日出之後,海上螢光彷彿被陽光融化一般,倏忽消失。在看到這種景象時,很難不想起彌爾頓描述「混沌」 (Chaos)與「混亂」 (Anarchy)的文句。
冬天鱈魚悄悄產下魚卵
一顆顆玻璃珠迅速長成小魚
秋天的樹葉在凋零之前,必定先換上鮮明的色彩,同樣地,秋天海面上的磷光,也昭示著冬天即將到來。鞭毛藻和其他微藻在經歷短暫的繁殖新生之後,開始逐漸削減,最後只剩下寥寥無幾,蝦、橈足類動物、箭蟲和櫛水母也是如此。海底動物的幼體早已發育成熟,各自迎向自己的未來,就連來回游動的魚群也離開海表,遷移到較溫暖的低緯度區,或在大陸棚邊緣的平靜深海中,找到同樣溫暖的住處,然後這些魚類會開始進入半冬眠狀態,渡過數個月漫漫的寒冬。
這時候的海面成了冬天凜冽寒風的玩物,陣陣強風激起巨浪,冬風從浪頭呼嘯而過,激盪著海水四處飛濺,形成許多泡沫,就這種情況看來,生命似乎永遠不會再回到這片區域。
作家康拉德在《海之鏡》一書中,曾描述冬天海面的情景:
廣大的海面全是灰濛濛一片,寒風吹亂了浪花,海面上佈滿泡沫,隨波上下起伏,就像是糾結的白髮。狂風陣陣的大海,因而顯得蒼老、黯淡、陰鬱、毫無光明,彷彿大海是誕生在沒有光亮的時候。
但即使是灰暗蒼涼的冬天海洋,也仍然存在著希望。我們知道陸地上冬天一片蕭條的情景其實是假象,只要仔細觀察樹木光裸的枝幹,雖然看不到一絲綠意,但卻會看到葉芽埋藏在每根枝幹裡,在一層層隔絕交疊的樹皮之下,安然隱藏著春天的盎然綠意。如果你從樹幹上剝下一片粗糙的樹皮仔細看,會發現裡頭藏有冬眠的昆蟲,如果撥開積雪挖開土壤,會發現許多蚱蜢卵,這些卵會孵化出下一季夏天的蚱蜢。除此之外,你也會發現許多冬眠的種子,這些種子將來會長成小草、芳草和橡樹。
作者簡介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美國最偉大的自然文學作家、環境保護運動的重要先軀,並被譽為「生態環保之母」;《時代》雜誌二十世紀百大影響人物、《生活》雜誌二十世纪百名最重要的美國人,瑞秋.卡森都榜上有名,並受頒許多個人獎項──
★1952年 費城地理學會「亨利.布萊恩獎章」。
★1952年「約翰.布羅獎章」。
★1955年 全美大學婦女聯合會「成就獎」。
★1963年美國動物福利學會「史懷哲獎章」。
★1963年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基金會「年度保育人士」。
★1963年 美國花園會社「保育最高獎章」。
★1963年 美國艾西克沃爾頓聯盟「環保獎章」。
★1963年得到「奧杜邦協會獎章」 ──第一位獲得該獎章的女性。
★1963年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柯倫獎章」。
★1963年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研究院終身院士。
★1980年美國卡特總統追贈「總統自由獎章」。
除了生態環保的重要著作《寂靜的春天》,其最著名且暢銷的經典作品為《大藍海洋》,並另著有《海風下》、《海之濱》等作品。
美國最偉大的自然文學作家、環境保護運動的重要先軀,並被譽為「生態環保之母」;《時代》雜誌二十世紀百大影響人物、《生活》雜誌二十世纪百名最重要的美國人,瑞秋.卡森都榜上有名,並受頒許多個人獎項──
★1952年 費城地理學會「亨利.布萊恩獎章」。
★1952年「約翰.布羅獎章」。
★1955年 全美大學婦女聯合會「成就獎」。
★1963年美國動物福利學會「史懷哲獎章」。
★1963年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基金會「年度保育人士」。
★1963年 美國花園會社「保育最高獎章」。
★1963年 美國艾西克沃爾頓聯盟「環保獎章」。
★1963年得到「奧杜邦協會獎章」 ──第一位獲得該獎章的女性。
★1963年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柯倫獎章」。
★1963年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研究院終身院士。
★1980年美國卡特總統追贈「總統自由獎章」。
除了生態環保的重要著作《寂靜的春天》,其最著名且暢銷的經典作品為《大藍海洋》,並另著有《海風下》、《海之濱》等作品。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