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ABC:一本讀透影響力逾百年的設計界傳奇(包浩斯100週年紀念版)(電子書)
商品資訊
ISBN:9789571376776
出版社:時報文化
作者:艾倫.路普頓(Ellen Lupton); J.亞伯特.米勒(J.Abbott Miller)
出版日:2019/02/13
裝訂:電子書
版次:1版
商品碼:2222220184300
商品簡介
一場書頁上的展覽盛大揭幕,
繁體中文版搶先全球上市。
設計界雙權威巧手編排,
環環相扣的圖文解說,
深掘包浩斯理論傳承百年的始末。
★ 包浩斯成立 100 週年紀念版,搶先全球上市。
★ 長銷 28 年經典再現,洞悉包浩斯核心理論的第一本書。
★ 榮獲美國平面設計終身成就獎的雙權威聯手,打造有如看展的閱讀體驗。
★ 內含多張拉頁、特色印刷設計。
走過百年風華,包浩斯何以能屹立不搖,成為眾多現代設計的啟蒙原點?
本書探討的不是包浩斯成形的動盪沿革,而是回歸其最精純的設計原理,
揭露其之所以能歷久彌新的真貌。
▎策展老手如實呈現理論原貌,閱讀本書有如欣賞一場展覽。
路普頓與米勒皆是榮獲平面設計終身成就獎的高手,同時也是資深策展人。他們精
選出包浩斯最具代表性的理論,透過環環相扣的圖文編排,詳述理論成形的來龍去
脈以及對於後世的影響。
▎重量級學者化繁為簡,梳理出傳承百年的經典理論。
包浩斯的教授們殊途同歸,皆是在龐雜的設計語言中戮力找出通用語法。
︱瓦西里.康丁斯基首度提出三個基本形狀與三原色之間的對應關係:三角形是黃
色,方形是紅色,圓形是藍色。三原色對應圖形自此成了視覺語言的通用句型,
也是包浩斯最具代表性的圖像。
︱「線」是在頁面上拖曳而過的「點」,「面」是線條移動留下的記錄。如今成為許
多藝術設計靈感泉源的「點線面」,是康丁斯基在拆解各式圖像結構後,歸納而來
的構圖基礎要件。
︱福萊德瑞克.福祿貝爾喚起大眾對於學前教育的重視,他發起的幼稚園運動促成
了幼稚園的誕生與普及。他為基礎繪畫課程設計的網格練習,把複雜的視覺世界
變成簡化的組件,最後成了表現二維設計的基本框架。
︱赫伯特.貝爾在一次大戰德國戰敗的時空背景下,捨棄了個人風格與特色的追求,
回歸幾何圖形的純粹與功能上的考量,設計出一組「通用字體」,往後衍生的諸多字型樣貌皆是以此為藍本。
……
作者簡介
編著者簡介
艾倫.路普頓 (Ellen Lupton)
在庫珀.惠特國立設計博物館擔任資深策展人,同時也是馬里蘭藝術學院平面設計藝術碩士學程的共同創辦主任。著作有《圖解字型思考》與《平面設計:新基礎》。
J.亞伯特.米勒 (J. Abbott Miller)
喜歡用設計去探索與詮釋藝術、建築、表演、時裝等。身為全球最大設計顧問公司 Pentagram 紐約辦公室的合夥人,他身兼多職,同時擔任編輯、作家、策展人與設計師的工作。
兩人皆榮獲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的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李姿瑩
美國加州蒙特瑞國際學院(現併入明德大學)口筆譯碩士,英國海瑞.瓦特大學語言與跨文化博士。從事口筆譯實務與教學多年。熱愛翻譯、也熱愛美食與旅行。不管多忙,也堅持每天都要看書。
陳映竹
台大外文系畢業,義大利文暨法文碩士。曾任專職編輯、嗜書、愛旅遊,現為兼職英/法/義文口筆譯。
審訂者簡介
蘇楓雅
墨爾本大學文學學士,曾工作旅居日本三年,曾任天下文化編輯、大小創意智識編輯、泰奧揚森策展企劃、群傳媒電子書商品部資深經理。
譯作有《半農半X的生活》、《Frank Gehry談藝術設計X建築人生》、《我是建築師,那又如何?》、《大地歡喜的感恩奇蹟》等。享受文字、藝術與旅行帶來的一期一會,崇尚天然生活。
定期為《食力》撰寫專欄,居住墨爾本。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語
▎學界權威高度推薦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許杏蓉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副教授 丑宛茹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陳璽任
威瑪共和時期成就了燦爛的文化傳奇,在亟需撫慰大戰創傷的時刻,包浩斯校長擘畫全新的設計課程,號召銳意改革的菁英,充滿跨國際的觀念交流,僅僅 14 年,卻孕育出一批影響全球設計教育的人才,堪稱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學校。迄今恰逢建校 100 週年,回看包浩斯的設計理論,其開放而充滿實驗性的態度與獨一無二的豐沛創造力,依然值得我們玩味、借鏡。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副教授 丑宛茹
包浩斯在設計發展歷史上的角色舉足輕重,它是現代設計的先驅,為設計教育、思維與形式奠定基礎,成為設計界學習的經典。然而,在時事與科技不斷更迭的今日,該如何向包浩斯學習值得思量。我們無須模仿,而應探尋包浩斯為何成為包浩斯。本書從包浩斯的思維與理論切入,探索包浩斯成形的來龍去脈,藉此引領讀者進入包浩斯勾勒出的思維空間,使讀者知其然亦知所以然,實為佳作。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陳璽任
序
新版序
「包浩斯」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個黃金時期的象徵,是現代設計在談到形狀、素材與社會願景時,共同認可的思想。包浩斯學校於 1919 年在德國威瑪時期創立,到 1933 年遭到柏林的納粹下令關閉。這間學校匯集了各種相互衝突又不斷變化的藝術與想法。包浩斯像神話一般,象徵人們對功能的渴求,以及試圖以通用的設計語言解放世界的想望。事實上,包浩斯是一個很混亂也很不安穩的地方。在包浩斯,許多想法不斷交會、碰撞、爭相成為主導的勢力。這本書會介紹其中的某些核心概念――這些想法從何而來,如何日漸明朗,以及為什麼在近一百年後的今天,這些想法仍然持續影響流行文化。
這是一本理論書。所謂的理論,就是嘗試解釋各種不同現象的原則,以精簡的概念來釐清無數種情況。在 1910 及 1920 年代,歐洲各地的藝術家與建築師便是用理論的抽象概念擾亂藝術、廣告與文字的一般作業。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建構主義以及荷蘭風格派運動等魅力十足的領導者提出的宣言與言論,讓媒體大為震撼。前衛派許多極具影響力的人物都曾來到包浩斯擔任教師、求學、訪問或提出質疑。包浩斯出版的書籍形成理論庫,時至今日,設計師、建築師與教育者仍然不斷在挖掘這些理論。
在包浩斯傳播的諸多理論中,甚具影響力的一個觀念是在主張二維設計是一種語言,而且是一種由幾何與感知的通用定律所建構出的語言。這個概念最初是在保羅.克利、瓦西里.康丁斯基,以及萊茲洛.莫霍里-那里在包浩斯時期出版的文章中成形。後來在戰後由無數設計師與教育者進一步詮釋。視覺語言的理論是學生練習的基礎,訓練學生用眼、用心了解抽象定律。理論也影響到實務,使書本、海報、產品、圖樣與字體的設計更靈活,強化了教學品質,也使課堂練習進一步應用光學。包浩斯的教學論,有一部分源於早期的教育革命:19 世紀德國福萊德瑞克.福祿貝爾發起的幼稚園運動。福祿貝爾試圖建立一套規律做法,以工藝、幾何、手作練習來教育幼童。
《包浩斯ABC》在 1991 年首次出版時,人們正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思考何謂設計與印刷。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在努力突破現代主義思想的限制,同時讚賞現代主義的樂觀與明確的結構。在 1980 年代初期,當時的我們是在柯柏聯盟學院修習藝術與設計的大學生。教授我們的老師包括捷克現代主義藝術家喬治.塞迪克與德國政治藝術家漢斯.哈克。在我們撰寫這本書時,我們是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志向遠大的藝術史學生,師事羅薩琳.克勞絲(現代藝術的傳奇評論家)與羅絲瑪莉.哈格.布雷特(為建築史與設計史開創先鋒的史學家)。我們腦中滿是排版層次的規則、體制批判的必要性,以及爭議不斷的前衛藝術史。配合柯柏聯盟學院賀伯.魯巴林設計與文字排版研究中心的展覽,這本書的面世是一項雄心勃勃的嘗試,結合了批判文字以及可相互參照、流暢的頁面編排。在這些頁面上,設計評論會與發人深省的文字排版並列。這本書背後耗費的腦力與體力,顯示了我們持續對現代主義的歷史感到著迷,也展現了我們期望激發讀者對圖像設計產生更多批判的理念。
目次
.新版序
艾倫.路普頓與J.亞伯特.米勒
.視覺表現之原型:包浩斯與設計理論
艾倫.路普頓與J.亞伯特.米勒
.小學
J.亞伯特.米勒
.視覺字典
艾倫.路普頓
.威瑪誕生
托瑞.艾格曼
.赫伯特.貝爾的通用字體以及相關歷史背景
麥克.米爾斯
.附錄:通用字體的性別
麥克.米爾斯
.心理測驗
.三原色對應圖形:心理分析與幾何
茱莉亞.萊荷.路普頓與肯尼斯.萊荷
.N維度設計
亞倫.沃夫
.超越:碎形幾何
亞倫.沃夫
書摘/試閱
小學
J.亞伯特.米勒
很久很久以前,在離黑森林不遠的地方,有一間學校……
人們談到 20 世紀的設計,開頭的第一章通常是包浩斯。它是現代平面設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中,最廣為人知、最常被討論、相關出版最多、最多人模仿、最多人收集、最常被展示,也最多人投注心力的主題。
世界各地很多學校都採用包浩斯的方法與理念,也因此使包浩斯做為設計鼻祖的影響力更加穩固。神話般的包浩斯也被視為是前衛派的初始發源地,將視覺的基本文法從歷史主義與傳統形式的殘骸中挖掘出來。即使到今天,這個「文法」最重要的元素仍然是▲●■。包浩斯師生的作品中不斷重複應用這三個基本形狀與原色,顯示這所學校對抽象的興趣濃厚,而且聚焦的視覺層面,皆可說是根本、極簡、必要、基礎以及原始的。
人們會認為包浩斯是個起點,其實是因為它在藝術與設計史中備受推崇,也是因為包浩斯的理想:約翰.伊登在包浩斯成立後的頭幾年,曾在該校任教。他用不落俗套的教學方式,希望能讓學生「拋棄」過去所學,回到天真無邪的狀態,學生才能開始真正地學習。瓦西里.康丁斯基的《點.線.面》一書,顯然就很重視歸零、回到初心:「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分辨在所有元素中,哪些是基本元素,也就是說,沒有這些元素,作品根本不可能誕生。」從創立之初,包浩斯就立基在返回原點的觀念上,希望能發現已經遺落的完整性。
依據華特.葛羅培斯在 1919 年撰寫的計畫書,包浩斯的設立宗旨是復原:「現今的藝術都各自為政,要拯救藝術,所有工匠必須有意識地相互合作……包浩斯長遠的終極目標是讓藝術統一……。」葛羅培斯的宣言封面上裝飾了歌德大教堂的版畫,讓人想到葛羅培斯當時可能感受到過去曾有過的統一、完整與和諧。
對葛羅培斯來說,要恢復這樣的統一,就要透過訓練,讓學生培養廣泛應用的工藝能力,為「所有藝術創作」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礎」。葛羅培斯透過基礎課程將這個課題/目標形成制度,而且包浩斯的基礎課程移除了工藝課程與美術訓練之間的界線,這一點與傳統學院課程非常不同。基礎課程是一門導論課程,介紹構圖、色彩、素材與三維形體,讓學生熟悉所有視覺表現最基礎的技術、概念與形式之間的關係,不管是雕塑、金屬作品、繪畫還是字體。基礎課程發展出一種抽象與抽象化的視覺語言,可做為任何藝術創作的理論與實務基礎。既然這門課被視為是所有後續發展的基礎,目標自然是要把所有特殊部分都移除,以期發現視覺世界中最基礎的真相。因此,
▲●■被視為是形式法則之典範,是所有視覺表現的根基。
基礎課程的概念可說是包浩斯最偉大的遺產之一,但這個概念其實在 19 世紀的進步教育改革中有很多前身,特別是在福萊德瑞克.福祿貝爾(1782―1852)發起的幼稚園運動中。影響福祿貝爾最重要的人,是瑞士教育家亨里希.裴斯泰洛齊(1746―1827)。裴斯泰洛齊對感官教育的概念應用了尚.雅克.盧梭(1712―1778)主導的啟蒙運動理念。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主張教育應培養人天生的才能,而不是強加知識。跟隨這樣的理念,裴斯泰洛齊將教師的角色重新定位為保護者,應該追蹤與激發孩童天生的智能。裴斯泰洛齊追求的教育模型,是建立於日益精通的概念與技能之上。
教育改革人士常常會用「種子」來比喻孩子:教育的角色是要照顧這個種子,讓它開花結果。「孩子花園」(亦即德文「幼稚園」的直譯)既是一種譬喻,同時也代表其字面意思:福祿貝爾早期擔任教師時,發現遊戲在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把園藝變成是教學論的核心。他也特別重視繪畫,認為繪畫是一種特別的認知方式。
19 世紀的繪圖
自從裴斯泰洛齊與克里斯多.布斯在 1803 年出版影響深遠的著作《觀察入門》後,繪畫便一直在教育改革中扮演核心的角色。這本書將繪畫――其中隱含休閒、美感的追求――樹立成是兒童教育中的一部分。當時,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以及其他歐洲德語地區的學者都大力宣揚,主張繪畫跟寫字一樣是一種書寫方式。裴斯泰洛齊的《觀察入門》引發 19 世紀的人對「教學用繪畫」的興趣。這種繪畫與在學院中教導的傳統繪畫方式不同,因為這樣的課程是從幼童時期就開始,而且教學方式是透過小組一起練習。2 裴斯泰洛齊採取這樣的繪畫方式,是因為他相信「方形是所有形狀的基礎,而繪圖方式應該建立在能夠把方形跟曲線分成很多部分」。
透過一系列同步、反覆的練習,老師會先示範要畫的圖形,加上名稱,再問孩童跟這個習作的外形有關的問題。在畫出造形後,老師會問孩子在周圍環境中哪裡可以找到這個造形。如曲目般輪番上演的形狀都以單純的直線、對角線與曲線構成。正如歷史學家克里夫.艾希文所說,裴斯泰洛齊試圖「把自然界的複雜拆解至構成各部位的基本形式……以辨認視覺世界中潛在的幾何圖形,讓幾何圖形回到最根本的樣貌,讓孩子能夠理解」。
另外一個繪圖方式則是要創造簡化的圖像碼,或者可以比喻成繪圖的「字母」。裴斯泰洛齊的同事,約拿.拉姆紹爾在 1821 年發表了這種繪圖方式。拉姆紹爾的《繪圖導師》以「主要形式」的概念為基礎,因為主要形式「代表了實體物品的抽象精髓」。他提出的類型包含三大主要形式:靜物(還可再細分為站立與平躺的靜物)、動物(包括指向的箭頭、輪子等會擺動的物體,以及上升的煙霧等會旋轉的物體)、結合動與靜的物體(包括浮動的造形,像是在水上漂的船舶,以及向下垂吊的造形,像是樹枝)。每一種主要形式都有一個線性的對等形式,一種用來描述物體「本質」特徵的抽象符號。
福祿貝爾採用的繪圖教學法參考了過去兩種方法:Stygmographie(點畫)與Netzzeichnen(網畫)。點畫是在學生使用的畫紙上印上很多點格,這些點格會跟老師使用的黑板網格相似。網畫則是把點格加以延長,在頁面上形成不斷連續的網格。在點格圖上加上數字或網格圖上加上軸線,老師就可以透過口述指揮全班要怎麼畫。點畫的概念是基於學生透過連連看就可以學習寫字。這也顯示教育者認為書寫與繪圖是平行的兩門學科。跟 16 世紀藝術家使用的網格不太一樣的地方是,這些用於教學的網格主要用意是調動置換扁平的設計,而非三維立體。教學用繪圖練習的形式與圖樣和網格的平面特性相當一致,它們被視為規律練習(通常會搭配有節奏的口令覆
誦來教學),可以加強學生的靈敏度與分析能力,日後將有助於學生進行任何藝術創作,不僅限於視覺表現。福祿貝爾會使用這個圖或「網」來繪圖,是因為他相信感
知的作用會受到水平與垂直概念的影響。福祿貝爾相信網格的方形表面 (Netzflache) 與視網膜 (Netzhaut) 接收影像的方式存在一種自然的對應關係。福祿貝爾的授課方法是在全班面前,利用大型的網格石板畫出幾何圖形,他的學生則在自己的網格紙或石板上複製這些圖形。他的最終目標是要自然或「真實」地呈現圖形,因此網格練習是要把視覺世界的複雜變成簡化的組件。學生掌握形式以後,用來幫助分析的網格與幾何元素就會被自然主義取而代之。福祿貝爾的繪圖方式顯示,他的課程會把一個主體的基本元素獨立出來,再依序運用每一個新學會的技能來加以建構。他用於繪圖的網格後來也變成視覺與理論的典範,成為他對教學法最具影響力的貢獻:他的「恩物與作業」。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