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天天領券享優惠!
電子書
今夜大雪紛飛(電子書)
70折

今夜大雪紛飛(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70245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年輕時我們都期待下雪,沒料到一下就是大雪紛飛

「陶淵明說人生實難,
於今方知難的並不是如何應付生活,
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散文不僅是向外書寫,每篇作品之書寫也是自我回顧足跡時賦予意義的過程。模糊的過往僅能在字句中被擦拭,那是已經遠離的自我。

江逸蹤的散文集《今夜大雪紛飛》,從高中三年四班出發,寫出教育體制下躁動的青春歲月如何成為其生命的定錨。本書收錄三輯,輯一為完整人格的呈現,是經過「我思」之後的悵然。而後對於自我已不執著,遂分散在不同如鏡像般的場域。對作者而言,生命越來越確定的,只有游牧式的不斷遷徙。重複疊合,於是成為其逃逸的書寫方案。

附錄為作者對書寫的體會,以及散文更多可能性的探索。

 

作者簡介

江逸蹤
任高中國文科教師。

〈今夜大雪紛飛〉獲2017台中文學獎散文首獎、入選106九歌年度散文選。
2020出版《暫停抄寫》。
曾任Phedo高中哲學推廣學會講師、東吳大學藝文社指導教師、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評審。
散文集獲2022國藝會創作補助。

 

名人/編輯推薦

▍各方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這本書是一種飛鴻雪泥,充滿際會,又隨即四散而去。唯有留下的今夜是唯一的真實。作者撿拾生命中的片段,未必為了惜情,大抵都因為錄記。
—言叔夏(作家)

時間的罅隙裡有光,讀其文字,仿若注視著作者在身份與年歲的轉換間,在人與人交錯的失落間,復前行,又頻頻回首的身影——以酒以咖啡,或哲學或武學,文字沛然成篇。不僅俯拾都市霓虹中的千姿百態、年少時的躁動不安,更有吉光片羽、靈犀一念。
曾有一夜大雪紛飛,從此故事灑落如雪。
—林怡汝(高雄中山高中國文教師)

這本書是逸蹤對散文的嘗試與期望。書中的「我」被他拆解如水蒸氣自湯泉氤氳而起,在窗玻璃及牆壁上,凝結成水珠。水珠順著冰冷的壁流下,帶著不同空間的氣味,再度成為溫暖的湯泉。於是湯泉是水蒸氣,水蒸氣亦是湯泉。
—洪銓岑(東海中文所研究生、新銳作家)

作者是我高中以來多年的好友。曾經,我們對許多的「理所當然」提出質疑與挑戰。隨著年歲漸長,生活中更多的是忙碌與妥協,但作者卻仍能保有那份清醒與初心。這本書,讓我重新看到那些可能曾經走過,卻能沒能駐足欣賞的風景。
—陳博文(法律工作者)

毅中,正如其名,可以想見應該是位被期許著弘毅道遠的士人,背負了實現儒家理想人格的重任。算一算,到目前為止的生涯,超過一半的時間,是結識毅中的狀態,是真老友了;也不知從何時起,士人毅中逸其蹤,成了阮嵇輩。他的體制內工作,曾讓他一度無法意識到痛苦與不安,從何而來。由此倒帶,他的童年、愛情、友情等過往,正如本書的「我思」、「現象學」二輯各文,是形塑「逸蹤」生命經驗的重要成分,也是逸蹤書寫的Dasein。如此的Dasein,恰也構成了他《暫停抄寫》以後,到目前《今夜大雪紛飛》成書的基礎。從一位老友視野玩味其文,竟也有種純粹的真趣,絲毫不減少年時。
—張登凱(文史工作者)

咖啡、武術、哲學加上寫作,是逸蹤的人生關鍵字。繼2020年《暫停抄寫:高中國文課的哲學》出版後,今年(2022)出版的散文集《今夜大雪紛飛》是逸蹤的第二本書,恰巧在冬季,11月中南部略嫌襖熱的天氣讓人想塗一層哆啦A夢的相反霜,好在冷冽中撫觸文字,用熱燙的雙手溫暖一雙貓耳朵。

《今夜大雪紛飛》分為「我思」、「現象學」、「重複疊合」三輯,逸蹤以哲學命題,書寫日常生活點滴、童年記憶、愛情與浪游等等現今過往,將意義破碎的人生片段化為情節,重新去剖析與省思。我們聽讀他的人生故事,藉由他的理性辯證得以深入感情夾層,例如他寫 〈員林童年〉,從鄉間三合院生活看似碎片但細密組織而成的記憶,正巧與父母進城開設補習班,「去脈絡化的地方學習」成為一個孩子被瓦解,重新想像世界的開始。

以篇名作為書名的〈今夜大雪紛飛〉,逸蹤寫高中同學Y的人生,愛抽雪茄的Y宛如「反覆啜著生命脫離常軌的氣味」;現實與理想,迷惘與自覺間的矛盾拉扯扯出一場大雪,或可是富士山下河口湖濱真正的雪原,且讓足跡逸去,自由無蹤。

逸蹤傷而不溺,將體制下的忿悶練成肌肉,在失落的愛與夢中辯證追尋。他的文字是輕巧飛撲你我的貓,是思想的核心肌群,今夜大雪紛飛,是他馭雪,劍指江湖。
—然靈(作家)

毅中的文字,是黑夜中的星芒。有別以往大眾對於文學的既定印象,他追求的文字宛若求道。那是通向荒原的路徑,因為他從來就不是向主流靠攏的人,而是孤獨的劍士,以筆為劍。
—黃柏榮(攝影師、作家)

2020年冬天,李滄東的《綠洲》終於在台上映,這是第一部在觀影過程中讓我自覺骯髒的電影。李滄東的文學之眼洞悉無雜質的純粹,過程中曾數度興起狐疑的念頭在這份純粹面前被打回了污穢不堪的原形。跟逸蹤相處、閱讀逸蹤的文字也經常有自慚形穢之感,每每令人讚嘆「世間真有如此純粹之人?」作者忠於自我,始終如一,在304那一方無塵淨土、不顯身形的藏鋒之間、建構解構的分手之後、大雪紛飛的迷濛今夜⋯⋯細膩的心思與筆觸始終勾勒、抵達洞外的理型世界,在心靈的蟲洞沉吟、閃爍文學哲思之光。
—黃美珠(新竹女中國文教師)

逸蹤的散文是一種意識,折返在夢境與現實之間反覆辨證。他的文字像被冰雪滌洗般明亮,風格有屬於自己的聲線和美感。從原鄉到異鄉的流徙,到城市街衢的觀察,青春的晦澀和生命中潮濕的片段,讀著彷彿浮現屏幕般的投影,勾連起我過往散佚的碎片。
—楊舒媜(作家、攝影師)

沒多想的翻開此書,喚起了許多記憶。從兒時記趣,到如同書中說的 不明所以便自顧蓬勃的青春。從無奈心痛的分別,到淡然遊走於日復一日的日常。

作者咀嚼人生的筆觸,讓人能隨著他走了一遭,又從中讀出自己的感觸。會心一笑間,也有著無法拒絕的悄然嘆息。細膩的用文字,承載著平凡如我們共感的思緒。
—魏筱芮(空服員、旅行家)

自序
教書後才開始真正動筆寫作,這是為了工作而不得不為。寫作之困難, 在於一旦將情思書寫出來,就彷彿自身被凝固在字裡行間。
真的有人能輕易駕馭文字嗎?隨口寫下的文字若與平日瑣碎的語言毫無差異,那為什麼是這些文字被留下來?即便技巧精進,隨性揮灑都能表現出令人驚異的作品,然而只要能複製這些同質性的作品,似乎也不能算是創作。
當創作是與陌生的自己遭逢,似乎才能給自己和讀者交代。
生活是一個平面,是無意識的場所,不寫作的時候,日子就這樣過了, 彷彿未曾活過。追求活著意義的人,往往把片面當成整體,是其所是,非其所非。這雖然不可避免,但寫作似乎就是把這管窺的日子賦予詩意,如同在小情小愛中的戀人,仍感到這世界完滿俱足。
寫作是自我觀看,但寫作時的自我已經和當時的自我不同了,中間的差異就讓一切都暫時被理解了,你來看此花,此花便鮮明起來。
大學讀的是國文系,自覺應該要會寫點什麼,投過一些校內文學獎,失利後也不甚在意,認為只要好好累積,一切都會水到渠成。直到開始教書才知道,並不是大家對寫作的態度都是心勿忘勿助長,靈感也不隨生命經驗而能輕易召來。寫作是探驪得珠,每次深深潛入意識的底層卻空手而回,更有時候對自己的質疑到了動搖原本生活的地步。不禁問,我到底要寫什麼?
曾經學過許多作家的說話方式,楊牧,阿盛,駱以軍,吳明益,言叔夏,後來才知道學習說話是一種降靈,或是一種自我分裂,用別人解讀日子的口吻描述自己的日子,然後再試著重新解讀。
在文字中迷路,迷路於文字。最孤獨的時候,是設下一座迷宮,邀請自己來玩。
在中壢那幾年四處漂蕩,聽了許多演講,看了許多電影,後來也自己辦講座,認識了一些藝文界的朋友。那時候並不覺得自己可以寫作,雖然參加耕莘寫作營,心態仍是在觀望猶疑。那樣的不確定心態,或許該歸因於擔憂作品一旦書寫出來就無可復回的真實感。真實令人恐懼。
後來參加阿盛老師的文章賞析班,為的只是確定在名家眼中我那套教學模式是否可行。雖然是文章賞析班,但期間仍要交一篇作品,作品一千字到數千字皆可。第一篇作品我寫了四千多字,篇名是〈來生〉。老師在我的作品上寫道:「你是可以寫的。」
路在眼前展開,就該繼續走下去。寫散文是再一次的自剖過程,在寫作班認識了許多寫作好友,表現為文字讓人談論。我們談論的是文字,也是心。也許是療癒自己,也許是療癒他人,爭論難免,失落難免,在小小的教室裡,我們聽著文字的聲音,回去後,一夜無夢。
厚積薄發,搜索枯腸,期待的是堆疊在扉頁中的文字能在讀者的時間裡展開。讀者的樣貌千姿萬態,他們讀了我的作品,真的能不覺枉然嗎?有時我想著讀者,有時離開讀者,更多時候是亦步亦趨。寫作時我常想到王維那首詩: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本書能出版,要感謝開學文化對我的理解與支持。威廷學長的啟蒙,阿盛老師的提攜,還有柏榮、舒媜一直以來的細心閱讀,千金難買一聲響。最重要的是高中304同學,你們一直是我生命中反叛與躁動的底蘊。

目次


推薦序
自序

輯一:我思
304
房間
藏鋒
分手之後
今夜大雪紛飛

輯二:現象學
員林童年
健身房
咖啡行藏
酒吧之夜
限時動態
城市裡的山
縱浪大化

輯三:重複疊合
東京遊夢
旅途
哲學之道
高雄冬天
穴居

附錄 散文的書寫與裂解

書摘/試閱

 東京遊夢

我在彰化長大,台北是我所及最繁華的城市。東京距離台北兩小時航線,一直存在於朋友們的口耳間。踏上東京前,那裡的記憶都是由語言建構的,當我想到東京,就有地鐵的縱橫交錯,建築的龐然,文化的紛呈,以及富士山永恆的明亮與沈睡。後來在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看到現代化的早期東京,和室的房間裡,兩代難解的親情像小津的縱深鏡頭。再來更明確的記憶就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隨著渡邊走過新宿車站、吉祥寺站、御茶之水站。但這些記憶都是卡爾維諾的城市,僅是想像,而非真實。或許到訪過東京後,我才能試著描繪這城市。

地 鐵
初來東京,我像顆砂石,不適合在精密的機械裡滾動。一踏進地鐵,龐雜的指標便在眼前閃現,漢字參雜著片假名,像浮動在斷簡殘編裡的索引。
攤開東京地鐵圖,宛如一張彩色蛛網,走在地鐵大站裡,若沒記好轉乘路線或出入口就貿然步入人潮,那麼遇到叉路時就要在一兩秒內決定方向,但幾個陌生的指標就會讓我疑竇叢生,惶惶不定。我只能停下來研究路線,如此便阻礙到腳步匆匆的路人,彷彿我造成了這城市一些微小的疙瘩。第二天我才想到,此時應找一根柱子或牆角棲息,如水鳥在巖穴中避開風浪的拍打。等確定好方向,再把自己安置在這符號系統裡,成為朝向車廂拍擊的浪潮。
跟著指標前進,不用懷疑,指標很清楚,絕不會出錯。但就像跟車,指標在人們高低起伏的頭頂淹沒又出現,不知道什麼時候一個沒看清,路轉溪橋,我便再次迷失於更多的指標裡了。找到地鐵入口如武陵人重回桃花源,平穩遞送。於是幾天下來,這些地鐵指標的顏色,漸漸產生了一些意義。下榻在淺藍色的東西線,像條自在的流水。若要前往別的地方就在大手町或日本橋站換線。去東京、新宿就轉紅色的丸之內線,去日暮里、原宿就轉綠色的千代田線,去清澄白河和晴空塔就轉紫色的半藏門線。
於是我開始可以自由在這巨大的城市穿梭,用一種潛藏的姿態,觀察城市的脈動。地鐵裡的人們恆常地刷開閘門,恆常地通過。閘門不停扇動,似乎可以說是一直開著,也一直關著,切分了城市的表面與內裡。車廂裡通常站滿了人,來來去去著上班族、學生、旅客以及其他。這裡是短暫交換日夢的場所,上班族衣衫亮晃地進來,學生青春雀躍地進來,旅客疲憊倉促地進來。人們足夠貼近,能瞥眼看到彼此手機螢幕的頁面,文庫本的書名,並且清楚聽到對談的聲音。在車廂裡,只能感覺晃動,不停晃動。我們在移動嗎?等兩旁上方顯示站名的跑馬燈一換,人們又快速地走出。當我正在以想像延伸周遭的世界時,日夢就隨著乘客的離去被切斷,然後又加入新的夢。
有時搭乘較長距離,會在瞌睡中覺得自己彷彿在台北捷運裡,總在意識游離的醒睡之間,忽又發現聽到的都是快速清脆的日文。我是在外地,在遠行,這裡沒有公館站,忠孝復興站或動物園站。我在這張巨大的蜘蛛網裡移動,不是去上班上課,或與朋友見面,我的移動沒有明確的目的。
到達地鐵站後,那些具體的建築物,提供我視覺上的立體維度,但卻又無比滑淺。畢竟我是觀光客,各站只能賦予我觀光的意義。再如何清晰的表象,終隔一層。東京地鐵,對我來說,原是靜止後的浮光掠影,或睡夢中的鐵軌鏗然。

行 人
地鐵高速運行,把東京縮成一張摺在手中的地圖,但地鐵只能移動而不能抵達,於是有行走之必要。
繁忙的東京邀請旅人加入步行,只要人們開始行走,整個城市就緩緩騷動。步行的時間往往很長,長於數個街區的距離,走得再疲倦也無法就停下,因為如果長時間停在某一個位置,似乎意味著我夠瞭解這裡,並且十足心安。所以定著亦不是定著,而是靜態的步行,不斷思考踏出
寺 廟
行人終究會走向建築物。人造了建築物,建築物搭載了人,而後人又以對這世界的觀點,賦予建築物已知的歷史懷想或未知的身體探尋。
京都是極度懷舊的,大政奉還後,幕府的歷史就擱置在京都了,然後不斷以輝煌的過往昭示著美。但在東京,最能見到人們企圖保存記憶與活潑的創造力。走在新宿街頭,亦不時能看到寺廟,但這些寺廟卻不像京都的坦然,都閉目低首,似乎已在歷史中找到安頓自己的位子,退位給主流後,靜默地存在,不求人們理解。
初次來東京,主要拜訪的寺廟有淺草寺、湯島天滿宮、江島神社和高德院。這幾天都下雨,但淺草寺和高德院依舊人聲鼎沸,外面是商店街,各國遊客拍照打卡。我相信這些遊客,大半只是湊個熱鬧,為了不枉千里迢迢來到東京,當然要蒐集這些名勝點數。至於發綠的大佛和寫了「雷門」的大紅燈籠有什麼可看倒不重要。對某些本地人來說,這些寺廟應該只剩下形式了,對遊客來說,更只是旅行時的圖像。異國的神祇,不熟悉的教義,該如何撫慰人心?寺廟,成了形式的形式。

但越是熱鬧,則越顯神聖。愚騃的人們把自己和歷史間劃了一道鴻溝,時代一直在推進,商業化與現代化更不斷加深這道鴻溝。這些遊客言行既與寺廟無關,反倒把所有屬於過往的美與神性,依然不動地保留在寺廟的淨土。小時候拜拜,媽媽會說:只要你對神明心存敬意,神明都會保佑你的。於是不管到哪間寺廟,只要我默念祝禱,就會覺得我和神佛有一線之連,我是渺小無依的,神佛是無法揣度的神聖。然而,在淺草寺,觀音佛龕金碧輝煌,龕前人潮來了又去,沒有虔誠。觀音一念三千,不論眾生虔誠不虔誠,皆受其庇佑。在鎌倉高德院的青銅大佛前,我或坐或臥,亦毫無虔誠。等觀光客漸漸散去,已經夜幕低垂,大佛坐在夜中,宛如老僧入定。此刻,佛法似海,度我頑石。
當我走進東京的寺廟,因為沒有本地的信仰,反而像與久別的自己重逢,那個想保佑家人,保佑世界的自己,與外界隔絕,沒有功利的祝禱,只有簡單的善良。站著從不同角度嵌合記憶中的場景,漠然看雨水從屋簷下墜成線。在庇蔭下我被勻成殿堂深處的陰影,風繞過迴廊使衣衫與繪馬擺動以相同頻率。我知道長大後就和自己分別了,把自己遺落在深深的夢裡,然後在紛擾的世界裡持續做夢。不知堅持多久,我幾乎已經不記得是如何獨自過來了。往日固然不堪回首,但也不必回首,只在夢中偶遇時感慨良多。

氣 味
氣味代表另一種向度的記憶,一個地方的氣味沒辦法用分析或描述的方式呈現,只能用其他最基本的氣味類比。所以我的夢都是缺少氣味的夢,在回憶時也很難想起一個地方的氣味。
就像沒辦法聞到自己的氣味,我也無法知道什麼是台北或彰化的氣味,是早晨花木的清香?是中午燠熱的柏油路混著汽機車的廢氣?還是街道暗處隱隱的尿騷味?種種氣味分屬這塊土地,若逐一蒐集,應能窮盡嗅覺可辨識的所有氣味,但即便如此,某個氣味只是代表某個片段場景,我依舊無法指認出故鄉的氣味。但在東京,卻有一種確定的氣味,像一段固定的旋律,在我旅居東京的日子裡,時時出現又消失。若要勉強描摹這氣味,大概就像擦拭得極乾淨的木頭散出來的淺香,混著醃漬物和一些香料的味道。
這氣味是怎麼形成的?一定不是單一個物所散發,比如炸天婦羅或拉麵,而是城市日常運行時,一層一層疊加起來的。不知道為什麼,這城市極力營造出健康清爽的樣貌,沒有一絲污濁腐敗的氣味。生活於此,或許會被這氣味所惑,以為世界一樣是如此清爽,日子的步調像每班公車一樣準時,錯過這班還有下一班;所有人的臉龐都像經過的每個店家,店員都有滿面笑容;像日常的細節都有人處理妥當,只等著被發現時的驚喜。如此日復一日地活著,是否會像太宰治一樣,裂縫在內心深處擴大,直到毀滅;或是像《挪威的森林》裡直子說的那口井,黑暗把內心塞得滿滿。
因為東京的氣味不描述死亡或是墮落,在旅途中,我反而一直想起村上的另一句話「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份存在著」。也許,東京已經用它的氣味告訴我,活著的人努力活著,因為我們都知道彼此心中有塊陰翳,像看不到死亡,但死亡卻存在如沒有氣味的夢。

若有一日夢到在東京散步,夢醒時,那氣味又憑著夢境浮現,讓我意識到,活著是無比清晰的真實。

語 言
來到東京立刻成了失語者,但這裡的人們盡力和我溝通,像《看不見的城市》裡,馬可波羅用手勢和象徵物,傳達一個城市的概念。失去平常慣用的語言,我反而有重新解讀的可能。
所以我感受不到他們的善意與惡意,平日話語裡可能觸及的敏感成分,現在都化約成了一連串無法解讀的符碼,就連肢體語言也變得單純。笑就是笑,不含挖苦諷刺;談論就是談論,不包藏禍心。但又並不是全然的隔離,一些我所能懂的隻字片語架構成這裏的語言世界,如はい、ごめんなさ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人們都大聲回應對方,雖然我對他們來說,只是熟悉的陌生人。我當然知道他們並不全都如此良善,也未必都如此誠心應答,但因為這些都是我想像出來的,是以此地某種程度竟成了我心中理型的具象。
 原本的世界逼我武裝自己,用最尖銳的語句辯證是非,同時也不斷告訴我這裡是邊境,故鄉在遠方。等我慢慢熟悉此地的語言,或許我就不能再回來了,那時已經無法再享受這種溫暖純粹的孤獨。當然,那還要很久,在這之前,我還能體貼這城市,或者說,那自己心中的良善。正如夏宇的詩:

〈空城計〉為P寫給H

凡心思猶豫處
皆留一盞燈
剩個不解的人在唯一的暗裏
mon amour,mon amour
在我的心。我的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245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