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歸來:北京大學中青年海歸學者們的故事(簡體書)
核科學技術名詞(簡體書)
不朽的羅馬,從神話到帝國稱霸:宗教文化×戰爭史詩×建築藝術×哲學戲劇……從神話起源到帝國興亡,全面解析羅馬文明的多元面貌與影響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三冊)中國科學思想史(下)
傳播媒介與生活
Read it yourself with Ladybird Level 0: Visit the Vet
歐美幽默文選
新編農村常用政策法規手冊(簡體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最新版)(簡體書)
間與間距 T
Peter Pan (First Stories)(硬頁推拉書)

TOP
4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燕歸來:北京大學中青年海歸學者們的故事(簡體書)
滿額折

燕歸來:北京大學中青年海歸學者們的故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價
:NT$ 768 元
優惠價
87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燕歸來:北京大學中青年海歸學者們的故事》是一部北大中青年學者們的個人傳記。書中講述了45位來自北大不同學科院系優秀的北大中青年學者們的故事。敘說了他們青年時期的興趣愛好與專業選擇的關係、出國留學時的種種際遇、在科研中攻克難關時的激動和歡欣,以及回到燕園教書育人的理念與方法。敘述語言質樸,娓娓道來,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感染。
“燕歸來”的中青年學者們的故事鮮活地呈現出北大人追求卓越、報效家國的情懷,他們的求學經歷和志業路徑也將對廣大青年學子予以啟迪。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編】【中國】【現當代】
————————————————————
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
郭俊玲【主編】【中國】【現當代】
————————————————————
郭俊玲,1978年生,現任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副主任、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兼),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高校新聞宣傳思想工作、融媒體建設。
羅玲【主編】【中國】【現當代】
————————————————————
羅玲,1979年生,現任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蘭園書院副院長,博士、副研究員。主要研究國際傳播、品牌塑造和新媒體運營。

名人/編輯推薦

1、第一手采訪呈現的北京大學優秀中青年學者的鮮活人物故事,是45位北大學人的個人傳記。呈現出北大人追求卓越、報效家國的情懷。
2、講述他們成就斐然,不為國外優渥的環境和金錢所誘惑,選擇歸國教書。為青年學子提供了學業選擇啟發、職業選擇思路、學術研究路徑。
3、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涉及了北大各個院系的教師,是以院系名片的形式作為認識北大的一個窗口,而且“燕歸來”已經形成品牌,能夠讓讀者深入了解北大和北大學者的風彩。

日月如梭,彈指一揮間,算起來我進入北大已有 70 年了。從一名 19 歲的大二學生到“90 後”,在北大學習、在北大工作,北大的每一點變化都深印在腦海中。我對北大深厚的歷史底蘊與“ 常為新”之精神,感受頗深。這部名為“ 燕歸來”的書對北大的面貌和精神有鮮活的展現。

“ 燕歸來”編選了一批學在祖國、教在燕園的中青年學者的故事。他們帶著求知的願望走出國門,錘煉專業能力,最終回到中華大地,播撒學術的種子,“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北大這片熱土為國家培養下一代棟梁之材。這部書的編選正值祖國迎來新征程之際,我相信它能夠激勵更多青年,也啟迪正走在學術道路上的學子,使他們成長為服務國家發展的重要人才。

說起來,我也是“ 燕歸來”的一分子。1957 年 1 月,經由導師推薦,我參加了我國第一個赴蘇學習團,奔赴蘇聯科學院計算中心,學習計算方法和程序設計。

這期間最令我難忘的是毛主席的接見。1957 年 11 月 17 日, 毛主席率團訪蘇,抽出寶貴的時間到莫斯科大學接見留學生。那時在莫斯科的中國留學生大約有三千人,莫斯科大學禮堂坐不下,把劇場小禮堂都擠滿了。我們早早就去占位置,大概坐在第七八排。就是在這次接見中,毛主席發表了著名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說:“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聽了毛主席的講話,我們非常振奮。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幾句話不斷激勵著我為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斗。

1958 年 4 月,我根據國家需要轉入莫斯科大學,師從蘇聯著名計算科學家米哈伊爾·羅蒙諾維奇·舒拉勃拉學習程序設計自動化。在計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學的學習使我收獲很大,我不僅見到了當時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學到了程序設計的方法和技術,研究了程序設計自動化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對做科研的感悟更深刻了。在導師的指導下,我研發了分析程序,並寫出了“ 分析程序”論文,發表在《莫斯科大學自動化文集》上。我在計算中心工作的蘇聯同事們看到後建議我申請副博士學位,但當時, 我的想法很簡單:按規定申請學位需要通過資格考試,就要再花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這次派我來學習沒有拿學位的任務,況且國內亟需這方面的人才,我必須盡快回國,報效祖國。

1959 年,我從莫斯科大學回到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工作,被分配做導師徐獻瑜教授的助教,輔導畢業班的程序設計自動化課程,開始了我的教師生涯。

畢業班的同學和我年齡相仿,因而很容易溝通,亦師亦友, 加上還有進修教師,是一個很好的集體。我和陳堃銶負責他們的畢業設計,選題就是做一個編譯程序。那時北大甚至國內都鮮有此類工作,我們可算是大膽。但有國外學習的經歷,我們又有敢於創新的勇氣。我還把從蘇聯帶回的繪圖工具拿出來,大家都搶著用。總算沒有白帶,讓它有了用武之地。在一個教室中,同學分成幾組,我是“ 總設計師”。問題分組討論、方案集體論證, 如此往復,有爭論、有贊嘆,熱鬧非凡,也收獲頗豐。方案定下來,分組畫出框圖(即流程圖)。經過大家努力,我們設計出了厚厚的一冊編譯程序框圖,還給它小心地系上了紅絲帶。這班同學中也有不少人後來成為研究編譯系統的專家。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從國外帶回的寶貴知識為國家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培養了重大領域所需要的一批緊缺人才。今天,我國已經在很多科研領域有所突破,但也仍有一些亟待攻堅的“ 卡脖子”工程。當前,我國發展又面臨複雜的國際環境,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使我們面臨新的風險挑戰,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北京大學責無旁貸,北大學子也更有機會和條件成長為祖國需要的優秀人才。北大多方面地重視人才,我相信北大的學術傳統仍將賡續不斷。

大學者,大師也,北京大學一直不乏大師。在北大,學人們從這裡出發,又回到這裡,“ 燕歸來”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上演,在推陳出新中繼承著北大“ 常為新”的精髓。有一流的師資才能創建一流學科,吸引一流學子,培育一流人才,做出一流成果。大師者,德也。有德之才,才是有用之才。他們不僅有高深的學術造詣,更有高尚的品德。他們身上體現出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 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能之門”,在他們身上處處體現出以德育人的精神。大師與後學們不斷探索、薪火相傳,他們的精神與學術相融相合,造就了北大的風範,並將永遠傳承!

楊芙清

2024 年 1 月

目次

陳鵬 兩次選擇,都是北大
孟杰 燕園內外的科學情緣
劉若川 “ 把最好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做出來!”
沈 艷 “ 燕園的燕子”
易 莉 學問無遺力,工夫為生民
董 彬 理論與應用之間的“ 搭橋”者
葛 顥 學科交叉,盡展才華
彭 ?T 他寫了一首歌,陪伴了北大人十年
魏文勝 精準編輯生命密碼的基因“剪刀手”
李 晴 常為不置,常行不休
沈俏蔚 溫柔而堅定,自由而中立
黃巖誼 無標籤學者,創造無極限
章永樂 學術與人生,拼的都是熱愛
張閆龍 北大情懷是他行動中最大的影響因子
楊 競 科研的“ 苦”與“ 甜”
節大磊 學術是一種連貫的興趣
薛 軍 北大的薛 sir 來了!
孟涓涓 北大,是她人生的“ 最優解”
閻 天 北大是起點,不是終點
王 晨 舞臺上的那束光,指引她走上北大講臺
肖 梁 “ 黃金一代”的傳奇續寫
田 耕 相信教育有關一個人的全部
秦立彥 北大總能過濾外界的喧囂,讓人特別安心
劉 哲 走向更廣闊的哲學天地
吳天岳 肩上人間煙火,心頭無限哲思
王彥晶 做真誠的研究
宮繼成 守望環境與人的健康
袁新意 北大數學“ 黃金一代”又一人回歸!
毛明超 文學為翼,他與德語的那些事兒
樊 星 保持熱愛,是對抗“ 內卷”的秘訣
唐克超 在北大,給世界留下印記
沈國鋒 環境學者需要研究並解決實際問題
彭 超 野蠻生長的理想主義極客
吳澤南 做一名很好的老師
徐 揚 行走在教育的曠野
俞莉娜 辨古建肌理,踏訪遍神州
劉 毅 捕捉皇冠的明珠
謝俊逸 辭去法國終身教職,他加入北大
張文彬 化學世界裡的小細節與大關懷
肖 晗 醫者仁心,探尋心血管研究領域的藍海
張洪謀 城市上空的歸燕
李文丹 從德國歸來,她在北大講授中世紀歷史
楊 越 我喜歡出發,願你也喜歡
謝 濤 在軟件科學與工程領域奔赴不息
王利平 從“ 園子”到“ 隧道”,她終回到這片生機蓬勃的
編後記

書摘/試閱

文學為翼,他與德語的那些事兒

毛明超,1990 年 7 月生,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 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2015 年碩士畢業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2018 年博士畢業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魏瑪古典文學、德語美學與哲學、中德文化交流史等。出版德文專著《弗裡德裡希·黑貝爾對席勒的再創作》、譯有《德意志理想主義的誕生:席勒傳》等,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課題一項,北京大學校級課題多項;先後獲得德意志人民學術獎學金(2015—2018)、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2021 年度“ 新東方青年學者”、北京大學 2022 年度“ 王選青年學者”等獎項。

2008 年,毛明超參加了北大德語系的保送考試。面試時,有一道題讓他印象深刻:有一個人要走很遠的路去朝聖,在朝聖的路上他本來是走三步退一步,但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智者告訴他這個方法是錯的,他應該走三步退兩步。那麼在這個情景下, 假設你是朝聖的人,你會如何選擇?

毛明超脫口而出的答案是,既然都走了一半,有這麼多積累了,怎麼能夠因為一個人的說法就動搖信心,半途而廢呢?但話一出口,毛明超又立刻否定了自己的這種想法,向面試老師提出了應該“ 從頭來過”的新答案,“ 如果真的有一種方式,或者說只有一種比較確定的方式能夠完成目標,而這種方式並不是之前所做的工作,或者說之前所做的工作有所疏漏,那麼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從頭再來過。尤其是學術這樣一項需要虔誠之心的工作。”面試的結果,是毛明超成功保送北大。但面試時的這道題對毛明超來說並未真正答完,他嘗試著用之後的生活去詮釋當初的答案。

來自青年時期的“ 一封信”

要去愛這些“ 問題的本身” 像是愛一間鎖閉了的房屋

或是一本用別種文字寫成的書

現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

——裡爾克《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馮至譯

這是完美的巧合。

1903 年,28 歲的裡爾克從巴黎給初出茅廬的詩人卡普斯寄去了第一封信,他觸碰束縛、自由與未來,在觀察中嘗試著自證;2018 年,28 歲的毛明超獲得柏林洪堡大學博士學位,重新叩響北大大門,準備著對未來的書寫。

毛明超與德語的結緣,就始於裡爾克。中學時期,在課堂上背下裡爾克名詩《豹》的毛明超,獲得了老師的贈予—裡爾克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裡爾克文字的魅力在書頁上緩緩流淌,毛明超沉浸其中,享受這門曾在無數詩人與哲人口中輾轉的語言。

青年的熱愛熾熱強烈,也迫切需要肯定。2008 年,來自北京的“ 一封信”—北大德語系保送考試通知,給予了這份熱愛以及時響應,北大德語系雄厚的學科實力,也為這份熱愛的發展提供了最大可能。

叩開德語系的大門,師生之間的分享使得毛明超深度學習的渴望蓬勃生發。他會把感想寫在豆瓣上,等待班主任胡蔚老師的回復,也會在老師的鼓勵下大膽闖進碩士課堂,和研究生們一起討論《正義論》中的“ 無知之幕”。老師們陪伴了他在北大的四年,但老師的陪伴卻又不止在北大。大三時在德國做交換生的毛明超,每當有了新的思考,還是習慣提筆給谷裕老師寫信,老師也會就他的思考給予建議或討論。這種“ 幸福的對話”陪伴著遠在異鄉的毛明超,也描摹著他與北大的情感聯結。

求學在德國,與“ 席勒”時空對話

1781 年,劇本《強盜》橫空出世,一經上映,便引發了巨大反響,掀起了“ 狂飆突進”的又一輪高潮。它的作者,22 歲的席勒,也進入了生命中的第一個旺盛的創作期。

2012 年,22 歲的毛明超本科畢業,來到了席勒曾生活的國度,繼續碩博的學習。大一下半學期,第一次讀到席勒作品的毛明超大受震撼。席勒在早期作品中所展現的衝擊性和革命性,使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久久徘徊在毛明超的心頭。大二開學前的暑假, 毛明超偶然在豆瓣上發現有人正要出售《席勒全集》,就和賣家約好,坐公交車去了八一湖,拿到了這套心心念念的全集。那年冬天,他又和同學們一起排演了《陰謀與愛情》。由此,席勒成為他研習的中心。

六年時間,與國內不同的授課風格帶給了他許多全新的體驗,幾位老師的教導也讓他印象深刻。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的威廉·施密特—比格曼教授(Wilhelm Schmidt-Biggemann),在毛明超解釋因為學習有困難而沒有讀完課程要求的書目所以缺席旁聽的課程時,非常直接地告訴他:“ 這是你的問題。”毛明超笑談:“當你不能實現一件事,找人傾訴的時候,是想去找安慰、找認同的,但是這位哲學教授不會這樣,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問題在哪,你要自己解決。”還有柏林自由大學德語文學系的漢斯— 理乍得· 布裡特納赫教授(Hans-Richard Brittnacher),導論課上深入淺出,總是能以大量的例證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以及他的博士導師、柏林洪堡大學的恩斯特·歐斯特康普教授(Ernst Osterkamp),研究方向是德國魏瑪古典文學,擅長從文本出發,縱覽整個文學時代。

在德國的課堂上,毛明超也是德國學生認識中國的橋梁。“ 歐斯特康普教授很樂意提起我是中國人,並且鼓勵我回答問題, 向德國同學介紹德語文學中的修辭、格律和體裁等,末了還會加上一句:‘ 中國學生什麼都知道。’”在老師的鼓勵下,毛明超越來越有自信和勇氣去展現自己的能力,後來還獨立開設了一門本科生的戲劇研討課。

書本是窺見文學的一扇窗,毛明超同樣借此直面席勒。歐斯特康普教授經常會在課上展示幾百年前的古書。在那一刻,“ 平行世界交匯了,故事主人公所處的年代、講故事的年代、閱讀故事的年代交匯了,文學不再僅是個人的情感體驗,而是擁有了歷史的維度,是‘ 跨越時空的對話’”。就這樣,毛明超也愛上了收藏百年前的古書,陸續購入了多部席勒作品的初版和全集。在書頁的翻飛中,觸摸文學的傳承,體悟其跨時代的魅力。文學如何撥動心弦?又如何在時間之中超越時間?拿起古書那一刻的悸動,書中情節在腦海裡的強勢再現,都在彰顯著文學跨越時空對話的可能性。

隨著對席勒作品的閱讀增多,席勒的多樣性也緩緩展開在毛明超面前。“ 席勒始終堅持人是向善的,政治制度的完善要以人的完善為基礎,盡管在他這一代可能完成不了變革。但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向這個目標不斷地推進,不局限於現實的落差,用自己的思考把時代往前推。”談起席勒,毛明超總有說不完的話, 他最喜歡的還是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以及其中對理性和感性的思考。“ 在席勒看來,理性本身並不能完全解決人的問題,用一種祛魅的方式看世界,一切都會變得功利化。”而只有在藝術審美的遊戲中,人才能既體驗到理性又富有情感,並由此成為完整的人。這意味著文學的價值:在啟迪心智的同時陶冶情操。正因如此,毛明超希望在教學中能夠鼓勵學生對“ 美”的信念,“文學(藝術)可能是‘ 無用’的,但絕對不是‘ 無影響’的, 它能夠在審美體驗中保留住人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就解決當下的實踐問題而言,文學的功用是很小(甚至可以說趨近於零),但這並不意味著應當將文學排斥在技能培養的體系之外。文學(包括廣義的文化)是一種浸潤,無聲地塑造著心性,所謂‘ 腹有詩書氣自華’,可能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讓人在必要的妥協之外,留住不會磨滅的初心”。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初心指引著毛明超做出了回到北大的決定,家人也給予了他很大的理解與支持。在北大,有故友,也有新交:“ 同事們大多是青年學者,思想活躍,想法頗多,富有行動力,大家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毛明超享受在講臺上的滔滔不絕,也珍惜學生提問時眼中的求知光芒,“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毛明超看來,北大在學術研究上有兩個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是不那麼細致的學科區分更有助於打通文史哲的壁壘,進行全方位跨學科多視角的綜合性研究;二是北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 擁有最好的學生、最好的師資,和國外頂尖的研究人才有著最緊密的聯繫,作為學術組織者,他可以秉持“ 經世致用”的理想, 順著“ 中國立場”,用語言專長發揮實踐作用,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向中國介紹世界,將中國引向世界,在北大生發出最吸引人的思想交匯和碰撞。

研究需要廣泛的視角,不同文化之間的思想交匯和碰撞,是文學研究的魅力之一,也是外國文學研究的價值所在。在毛明超看來,社會的變動,本身就是多重因素的綜合,文化積澱會在潛意識裡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處事方式,文學就是塑造與傳承一個民族文化的不二媒介。因此,毛明超在回到北大後,也著手從這一角度去重新審視學生時代在德國的經歷,“ 希望能以更廣闊的視角將文學納入廣義的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去”。他加入了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協助組織北大與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等德國一流高校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交流;他發揮語言優勢,在德國、奧地利兩國駐華大使到訪北大時,成功完成了翻譯的工作。此外,他還時刻關注著德國社會與政治的發展和變化, 在 CGTN、德國印象等中德媒體上積極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在他看來,“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擺脫中國的視角,而是應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研究德國、理解德國,就像外院學子的座右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人的身影有限,但要走向未知

再次回到北大,毛明超在興奮和感恩之余,也感受到了氛圍的變化。通識教育生根發芽,優質課程層出不窮,但在“ 內卷” 的魔咒下,學生們卻仿佛比十年前同為北大學子的他要累得多。毛明超支持通識課程的設置,堅定地認為不應把學生束縛在一個專業的空間之內,而是應當像知名教育家洪堡的理念那樣,為學生提供全面成長的土壤。

他認為,通識課程應該以學生自己的研究興趣為導向,而且可以有更靈活的評價標準,如果只是以硬性要求增加學生任務量而不能反哺本專業的學習,那便會背離通識教育的初衷。“ 應該給自由的學術思考留出足夠的空間。學生們真正需要的通識內容, 其實是學術的方法論,包括學術資源的獲取、處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學術寫作規範。其他的,都應該交給學生的個人興趣。”

在毛明超開設的幾門課程中,他在不斷踐行著自己關於“ 評價”的理念。平時作業,他只要求按時交、不抄襲,同時允許學生犯錯。他認為學生在課程中不應該害怕試錯,因為“ 學校是最能容忍錯誤的地方,平時作業就是訓練。讓學生犯錯,只要學生有閱讀、有思考、有練習就夠了。學生不是老師的提線木偶,他們需要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只要別走上歧路就行了”。

他在課程考試的最後一題中,都會讓學生談談自己一個學期以來的閱讀經歷,因為在他看來,“ 老師沒有必要難倒學生,只要學生花了功夫去讀書,哪怕是出於功利的目的,也比死記硬背一些概念要有價值”。在指導學生的論文寫作時,他也會鼓勵學生:“ 別怕!寫了再說!先完成,再完美;完成的時候再看,就會發現其實也不能算不完美。”

平時分數雖然給得寬容,但在課程安排和作業設置上,毛明超卻絲毫不會含糊,不同類型的課程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各有側重。在“ 德語視聽說”課程中,毛明超會給學生們朗讀德國的新聞,內容涉及政治、社會、文化、司法等各領域。無論從語速、詞匯量還是背景知識來說,這對學生都是不小的挑戰。而且與一般的聽力測試不同,毛明超並不會給出選項,而是要求學生們自己記下關鍵詞,隨後對新聞內容進行總結。提起“ 德語視聽說”,德語系 2017 級本科生邢旭直呼“ 痛苦”,當時她為了強迫自己跟上課程節奏,每天上課路上都在聽新聞,課堂上也記筆記記到手疼。但回想起來,邢旭也說,“ 正是老師的這種高強度訓練幫我迅速突破了語言學習的瓶頸期,又讓我得以及時關注德國的最新動態”。

“德語國家國情課”則是另一種風格,老師講授和學生報告交叉進行,課堂上會相對“ 輕鬆”。從洪堡的孤獨與自由,到德國的歷史罪責,再到德國政黨,毛明超把德國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摘取出來陳列在學生面前,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這門課上涉及了德國的方方面面,上完這門課之後我對整個德國的文化有了一個概貌的了解,好像知道了我將來要共處四年的這個專業究竟是幹什麼的,這種對於專業的認同感我覺得是很重要的”,2018 級本科生王嘉璐如是說。

在學生們眼中,毛明超“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口譯時“ 身上閃著光”,但對毛明超來說,“不完美”才應該是人生常態。毛明超期望北大同學能夠去踏足那些平常沒有人踏足的地方, 在生活中與學習中都走出去,不要把北大、把績點當成一個包袱,更坦然地面對挫折,迎接挑戰。因為暫時的失意其實不是失敗,而是為了能夠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只有在不斷的探索中,才能體驗更有厚度、更豐滿的生活。

(采寫:馬驍、孫可心;2022 年 4 月首載於北大新聞網)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