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牢籠:監控世代下,誰有隱私、誰又有不受控的自由?(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本書堪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西蒙.斯普林格Simon Springer,《談新自由主義》作者
為何全球大多數人遭到監控,
卻是來自一個不受監控的上層力量?
99%人民必須對自身一言一行負責的同時,
1%菁英和上層階級卻享有百分百的隱私。
為什麼在個人被要求擔責的同時,資本主義與資本家卻理所當然地無須擔責?
為什麼企業與政府加強監控勞工與人民,卻極力保障企業與政治領袖的隱私?
為什麼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不是用來減少市場波動,反而使我們成為更容易預測的消費者?
極權主義4.0的威脅
「極權主義4.0」迅速興起,現今每個人的每個動作和喜好都被全面分析並記錄。一方面,新科技使得我們更容易被追蹤;另一方面,政治與經濟菁英似乎能從事祕密交易,幾乎不須受公眾監督。本書揭示了是什麼使得全球多數人更加透明,同時說明掌權者與資本體系是如何從中獲利。
全然的監控與問責
全球大多數人都受到全面監控且必須為此負責,但自由市場系統與獲利最多的政治和經濟菁英,卻被允許免於擔責,而且權力還更大。例如中國的社會信用制度,顯示公共責任已從制度轉嫁到個人身上。本書將探討在現代新自由主義下,個人必須擔責,但系統卻得以免責間的矛盾關係。
資本主義把責任往下丟
資本主義系統認為,任何失敗都是個人的懶惰、無能與失職,並不斷把責任由上層的肩膀,轉移至飽受系統性壓迫與剝削的最底層身上。這種問責方式令人啼笑皆非,更突顯了新自由主義的核心矛盾:為何資本主義不必為其在社會、政治與經濟上的影響而受到監控?
連我們自己都被數位化
這是一個「i間諜」的時代,公開或暗中的監控無所不在。我們不只是被量化,也被數位化--成為數位資訊,成為創造者、產品與消費者的三位一體。我們生產有關自己的數據,我們因而成為數據化的產品,我們又買回這些有關我們自己的數據。
數據成為監控世代的鴉片
世界充斥著太多雜音,導致我們很容易對於不公不義的根本原因充耳不聞。我們只專注於自己的數據、自己的數位足跡、自己的虛擬靈魂,以便因應愈來愈分裂與解權的世界。在21世紀,數據成了網路大眾的另類鴉片。
◤你必須不斷監督自己的一言一行,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過去會以何種形式來傷害現在的你。◢
人們在過去10多年見證了一場數位智慧革命,但另一場革命也悄然無聲地運作,透過手機和電腦發生的全球大規模監控行動正在進行,監控範圍從過去的公共場所,滲透到每個人的隱私生活。
在當今這段時期,真正重要的不是「照顧自己」或是「認識自己」,而是「監控自己」。正是在這種監控下,我們忽略了周遭更大的世界,也無力徹底形塑它,放任無知潰爛與惡化。
我們生活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我們作為勞動者、消費者和公民的生活受到新科技的廣泛監控,但另一方面,大企業、金融業和政府卻愈來愈難以受到監管和控制。
這種科技和精密的監控文化,究竟揭露了現代社會哪些深刻的層面?
英國學者布隆調查關於監控的歷史和影響,深度解析這種當代特有的弔詭現象。他認為,監控的實踐遠比我們所想的更為普遍,有些是我們所熟悉的,有些則令人震驚。
即使只是一個普通的平凡公民,也比以往受到更廣泛嚴格的監控,然而與此同時,全球最頂尖的菁英和上層階級卻仍和過去一樣,在社會和道德層面享有不受控制的自由。
布隆指出,要改變這種狀況,唯有使那些監控我們生活的系統和科技得到管理,迫使它們能真正對每一個個別的人負起責任,而非對企業或政府,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社會解放的終極目標。
一致推薦
李忠憲/成大電機系教授兼資通安全研究與教學中心主任
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劉慧雯/政治大學新聞系系主任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以上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各界讚譽
「這本書解釋並探討現代隱私安全的現在與未來的問題,身處網路社群媒體的資訊時代,對於數據與隱私有所恐懼,希望尋求指引的讀者,從本書可得到一些安身立命的啟示。」
--李忠憲,成大電機系教授兼資通安全研究與教學中心主任
「在數據監控的問題日趨嚴重的今天,本書突出了一個值得我們進一步省思的關鍵現象:在這樣的監控中,使用者並非單純的受害者,毋寧地,我們是自願想要成為一種「好數據主體」。這正是本書必讀的原因之一。」
--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資本主義的厲害之處在於讓你甘願消費、甘願勞動、甘願被監控,過程中,你以為充滿自主,殊不知這些甘願來自於精密的設計,讓你像宗教信仰一樣,毫無保留地掏心掏肺,在數位時代更是如此。」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人類對於數位媒體的應用想像,歷經了幾個翻轉……這不是科技帶來的,而是人類最原始的欲望在科技物上的運作。核心議題終究是榨取哪一群人以取得資源,又是哪一群人搜刮大多數利益。本書說明,這是對人性的追問,亦是對權力的警覺。」
--劉慧雯,政治大學新聞系系主任
「數據經濟的監視功能無處不在。對於那些希望識別、抵制和挑戰大數據對個人、民主和社會的監視後果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必不可少的讀物。」
--克絲蒂.博爾(Kirstie Ball),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訊息、監視和隱私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堪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在關於監控新時代的可怕描述中,布隆證明了『老大哥』實際上正是大數據。在自由市場壓倒性的重壓下,數據技術使社會破碎,但布隆令人信服地指出,監控可能是為了進行根本性變革而產生的。」
--西蒙.斯普林格(Simon Springer),《談新自由主義》(The Discourse of Neoliberalism)和《地理學的無政府主義者根源》(The Anarchist Roots of Geography)作者
「本書簡明扼要、深具洞見,描寫我們身處的世界中無所不在的監控,並提出具挑戰性的問題:誰被監視、誰有隱私,以及我們如何被出賣給枷鎖而導致自己被監禁。」
--尼克.斯奈克(Nick Srnicek),倫敦國王學院講師
作者簡介
彼德.布隆(Peter Bloom)
英國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人民與組織系的系主任及資深講師,REEF(Research into Employment, Empowerment, and Futures)研究團隊的共同創辦人。
除了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著作之外,也曾在國際和國內頂級媒體上發表作品,包括《華盛頓郵報》、《衛報》、《獨立報》、《新政治家》、《周刊》(The Week)、對話網(The Conversation)、開放民主網(openDemocracy)等。
近來擔任BBC一系列節目的首席學者顧問,包括BBC廣播四台、BBC廣播二台以及近期的電視紀錄片《矽谷的祕密》(The Secrets of Silicon Valley)。
王曉伯
曾任職國內主要財經媒體國際新聞中心編譯與主任多年,著有《華爾街浩劫》、《葛林史班:全世界最有權力的央行總裁》(合著),譯作包括《我們為什麼要上街頭?》、《海森堡的戰爭》、《小王子的寶藏》、《向領導大師學激勵》、《群策群力的領導智慧》等。
鍾玉玨
臺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跑出全世界的人》、《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我的人生:柯林頓傳》、《活出歷史:希拉蕊回憶錄》等(以上為合譯);《如何縮時工作》、《從Q到Q+:精準提問打破偏見僵局》、《發掘你的微細領導力》、《用心休息》等。
序
全面監控(摘錄)
高科技為人們帶來全面透明化的風險,諷刺的是,它也掩蓋了現代生活中另一項同樣令人困擾的威脅--幾乎完全不會受到監控以致於無須負責的權力。儘管全世界多數民眾都已直接或間接成為資訊收集的目標,而且因這些資訊所擔負的責任也日益沉重,但卻有少數特權人士能躲過這樣的監視。報紙頭條經常出現百分之一的人為了逃稅將財產偷偷移往海外的報導,這種將資本主義擴散至全球各個角落的行為,都是透過艱澀深奧的金融語言與模型所為,即使是頂尖學府畢業生也難以破解。如果說全球化把世界變小了,它同時也微妙地使這個世界的清晰度大幅降低。
就此而言,又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些新科技的目的與社會目標到底何在?增加生產力有何目的?是否有利你自己或是你的老闆?要求你持續監控身體健康,會造成何種心理影響?為什麼我們擔負著讓自己變好的責任,於此同時卻有一些體系與菁英則視同取得「免責卡」,而且他們還是最能因此獲利的一群?
尤其這些高層還能不受到日常侵入式的數位監控。很少有人會問企業執行長每天做了哪些工作,或者他們是否具有生產力。美國總統顯然可以在上班時上推特(Twitter)或是打高爾夫球,也不用擔心會被開除。媒體上掌權者的公眾形象多數可能頗具威嚴,但我們對他們的行為與意圖卻所知甚少。這也是維基解密(WikiLeaks)與其他形式的「開源軟體」興起的原因,儘管仍有道德爭議,而且仍需討論。你也許不喜歡這樣的方式,但是,知道一位總統候選人是否支持右翼陣營以反對海外民主,或者是否祕密監控自己的人民,絕對屬於公眾利益。
就算這些高層受到數位監控,他們受監控的程度與需擔負的責任,也與一般人大不相同。眾所皆知,那些該為金融危機負責的人不但不受追究,甚至無須為他們的違法行為擔責。一場幾乎毀滅全球金融體系的災難,似乎也不值得把任何一位交易員送入大牢;或者,即使有政客利用假情報來發動勞師動眾的軍事行動,也不需因此被送上法庭。
這種個人無須擔責的情況,揭示了一個更為基本的系統性漏洞--資本主義本身對於其所引發的國際災難,得以免於擔負任何道義與社會責任。不論是對我們的環境還是全球民眾,自由市場都不必擔負任何道義上的責任,更過分的是,還會以「別無選擇」的一貫藉口來逃避責任。因此,隨著新千禧年的到來,我們也面臨一個弔詭的現實情況--大部分民眾都會受到全面監控,而且必須為此負責,然而自由市場系統與那些最能自其中獲利的政治和經濟菁英,卻被允許免於擔責,而且權力還更大。
目次
序言 全面監控
第一章 監控的主體,無須擔責的資本主義
第二章 數位控制的威脅日益擴增
第三章 監視我們自己
第四章 智慧現實
第五章 數位救贖
第六章 在歷史的盡頭規劃你的人生
第七章 極權主義4.0
第八章 革命不會被監控
書摘/試閱
二○一六年十一月八日,全美數以百萬計的公民進行了一次可能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投票。他們當時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已遭到入侵,並非遭到炸彈或軍隊的襲擊,也不是使經濟癱瘓的封鎖或有如世界末日的化學武器攻擊。這是一種新型武器,植基於二十世紀最隱密的層面與二十一世紀資訊時代最為惡毒的科技。不論白晝還是黑夜,一股神祕勢力正在不斷滲透這個世上唯一的超級強權,利用人民的個資來對付他們。
此一攻擊的全貌直到現在才真相大白。數據分析業者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自臉書收集了逾五千萬筆個資,來針對個別美國選民以獲取政治利益。根據該公司前僱員透露,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選舉陣營的執行長以他在公司內的權勢「利用軍事戰略在美國發動了一場文化戰爭,這種通常是用在地域政治衝突上的侵略性訊息戰略,驅動美國選民更加傾右」。突然之間,原本看來無害,表示是否喜歡的「按讚」被武器化,成為「有利可圖的政治工具」。的確,這種「高明」的策略,用來對付像柯林頓與民主黨這樣聲勢浩大的政治機器尤其有效。川普陣營孤注一擲,以數據主導的選舉策略來爭取入主白宮,認為這是對抗強大柯林頓陣營的最佳機會。劍橋就是被請來幫助達成目標的數據專家,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選民的「小宇宙」,予以分類,就像美國的母親擔心他們從未投過票的孩子一樣。
當然,劍橋分析所帶來的危險並不只是一場選舉,他們同時也對現代民主的生存造成威脅。該公司的其他類似策略,也是造成英國公投出現脫離歐盟的驚人結果的罪魁禍首。「這個故事可以分成三個面向,美國如何成為一個監視之國,」根據英國一位頗為著名的評論家指出,「英國的民主是如何受到一位美國億萬富豪隱祕但影響深遠的協調行動所顛覆,以及我們如何成為他利用個資來攫取權力的目標。數據悄悄遭到累積、收集與儲存。誰得到這些數據,誰就擁有未來。」此一最新的高科技戰場充斥陰險的電腦特務, 例如「 老伊頓人」(Etonian-smoothie) 廣告大老奈吉爾. 歐克斯(Nigel Oakes),也被稱為川普的「大規模說服性武器」與「大數據007」。
然而若是挖開表面,覆蓋在下面的真相更令人擔心。這些攻擊行動只是冰山一角,「這類行動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因為那些早已成名的機構--尤其是主流媒體與政黨組織--在美國與全球都已失去大部分影響力。」這不僅是單純喪失信任的問題,他們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世界:大數據可以用來「入侵公民」以影響其意念,或是擴大既有的不公平現象。這也意謂出現一種「邪惡媒體」,利用數位科技來影響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並透過社交媒體病毒「操弄與其相關的事情與人物」,以達到權力或財務上的目的。不出所料,這些「邪惡」的技術,都與由國家安全機構或軍方資助的數據學術研究有直接關係。更可怕的是,這類監視技術的威力前所未有--具有可以監控高達二十億人的潛力。
這是一個現代的恐怖故事,其真實面甚至比科幻小說還要詭異且令人憂心。它充滿了醜聞、暴行,以及需要保護個人權利與民主機制的自由派呼聲。然而其中的喧囂、憤怒與抗議,使人很容易就忽略到底真正發生了什麼事情。在劍橋分析、川普與英國脫歐公投之前,大數據被視為英雄而非惡人,但是這些一度被視為最偉大成就的數位技術,現在卻遭到鄙視。頂尖的批評理論家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es)指出:
關於劍橋分析,至少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如果密西根、威斯康辛與賓州的四萬選民,在二○一六年十一月八日之前對川普的看法有所轉變,轉而投給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這家設在倫敦的小型政治顧問公司,就不會成為報紙頭條與唐寧街聲明的主角。劍橋分析也許能夠收集個資、利用數據進行洗腦並設下糖心陷阱,但最後如果是柯林頓獲勝,就根本不值一提了。
大數據創造出一個更為豐富、有效與「智慧」的未來,為此,它不可能劃地自限於選舉與政治活動上。事實上,大數據已用來擬定教育政策--資料探勘(data mine)我們孩子的個性與情緒,以便在一場全球教育競賽中預測「國家生產力」。
大數據的核心理念是一項承諾、一種科技「神話」與現實的結合。大數據造就出一個不同於現代社會的遠景,無論變好或變壞。在這一新社會中,我們的生活完全由數據掌控。此一遠景可由產業界所創造的「數據邊疆」(data frontiers)看出來,其中所展現的大數據,是開發與利用創新製造技術的力量,但是所製造的不僅是產品,還包括全世界。這些改變反映在智慧科技與分析技術上,從根本上改善我們的生活與社會。然而,這個承諾卻難以脫離意識形態與政治的影響,儘管大數據的理想包裹著速度、效率與創新的浪漫情懷,但往往只為少數人,而非多數人提供服務。
不過,或許有個更深層的問題是--有什麼不被監控,為什麼?我們往往感嘆自己生活在一個所有人隨時都被監控的社會之中,我們所做與心中所想的每件事情,都在數位公司或政府老大哥無所不在的監視之下。這樣的恐懼卻忽略了還有多少事物隱藏在暗處,從逃漏稅、幕後交易到破壞我們的環境,大數據反而造成公眾難以了解統治我們世界與控制我們存在的人或方式的真面目。說得更深入一些,在社交媒體、穿戴式科技與矽谷光環的白噪音下,為了服務這種高科技文化,使得大量實體與數位勞工遭到剝削的事實被掩蓋,導致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
臉書所有人(owners)的財富與利潤,來自剝削人們免費的勞動力,這些使用者都是全球資訊與通訊科技勞工的一分子。數位勞工與勞工本身、使用的工具與所製造的產品者有所不同。數位勞工的確遭到剝削,雖然看來並不像遭到剝削,因為數位勞工的剝削都隱身在與其他使用者聯繫與會面的樂趣之後。
更駭人的是,我們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拿走哪些個資,用來牟取何種利益。
監控誰,還監控了什麼,也許是我們此一時代最關鍵的問題。學者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最新的著作《主人還是奴隸?為我們的資訊文明靈魂戰鬥》(Master
or Slave? The Fight for the Soul of Our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就警告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重大轉折點上:
我們擁有決定要住在哪種世界的權力。我們可以選擇允許科技勢力來讓少數人致富,同時卻讓多數人遭到剝削,或者利用科技來散布資本主義的社會與經濟利益。我們在下一個十年所做的決定,將形塑二十一世紀剩餘的未來。
完全沒錯。不過還有一些問題同樣重要:為什麼全球大部分人口遭到監控,卻是來自一個不受監控的上層力量?我們的思想、行動與喜好持續不斷遭到監控,是如何造就一個不受監控的資本家體系?不單只是殖民與剝削我們的現實生活,這種監控文化又是如何控制我們的虛擬生活?最後,我們最終是如何成為我們私人訂製的二十一世紀「老大哥」?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