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裏的說書人:尋訪佛經與文史的故事(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優惠價
:75 折 263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關鍵特色
★第一本充滿佛學知識涵量、佛教文史故事討論的敘述小品。
★為琳瑯滿目的佛學文史筆記,作一次收穫滿行囊的閱讀。
★叢林教育、雲水沙門的必備讀物,行腳文學的口袋書。
內容說明
佛經裡許多故事,在文人的生花妙筆下常又別樣出新,甚至還影響了西方世界的童話故事,當我們讀到這些異代同風、種種神似的故事時,心靈仿佛也踏上了一段豐實的旅程。
★第一本充滿佛學知識涵量、佛教文史故事討論的敘述小品。
★為琳瑯滿目的佛學文史筆記,作一次收穫滿行囊的閱讀。
★叢林教育、雲水沙門的必備讀物,行腳文學的口袋書。
內容說明
佛經裡許多故事,在文人的生花妙筆下常又別樣出新,甚至還影響了西方世界的童話故事,當我們讀到這些異代同風、種種神似的故事時,心靈仿佛也踏上了一段豐實的旅程。
作者簡介
林伯謙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專長於佛教文學、韓柳文與六朝文。著有《中國佛教史探微》《寶藏瓔珞》《古典散文導論》等書。
目次
自序──文化的融合
佛經──故事的海洋
鬥法
四位花美男的人生
施術噀水
長星竟天
淨土初祖何時共結蓮社
清溪廟神的故事流變
談陸凱〈折梅寄范曄〉
《高僧傳.道生法師傳》「下食」的解讀
袁粲的孤獨
獨善與兼濟
後身勿生帝王家
彈指
「崔浩」與「崔皓」
從「偷婆」說起
南朝僧祐《出三藏記集》的成書年代
善妒的郗皇后
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注》的時間
蕭綱的字和惠洪的籍貫
駢體與譯經體
《大正藏》的句讀
貞直高僧海順與〈三不為篇〉
《全唐詩》收錄唐僧義淨求法詩的問題
北宗七祖大照和尚寂滅於何處?
安禪制毒龍
丑角祖師爺
熊羆守翠微
崑崙奴
無因畫得志公師
麗牲有碑,刻在廟門
牛僧孺與李賀故事的同質化
賈島的「推敲」
權臣的末路
後周世宗柴榮之死
宋太祖趙匡胤復佛三則傳聞
世情兩面觀
饅頭與餕餡
不可不慎的「標點」
訛傳的史實
黑風吹船
鞋&針線寄情
狂心未歇和凶兆徵驗
戲說鬼提頭
鬼話無頭
息壤
古木中的禪定僧
打脊
言談與寫作
高僧與名僧
一段口述歷史說分明
相逢頭白莫惆悵
「毛髮紺綠」仙或鬼?
荼毘
真實與虛幻
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絝
護夫奇女子
為一部佛書興建的「清州古印刷博物館」
應作如是觀
佛經──故事的海洋
鬥法
四位花美男的人生
施術噀水
長星竟天
淨土初祖何時共結蓮社
清溪廟神的故事流變
談陸凱〈折梅寄范曄〉
《高僧傳.道生法師傳》「下食」的解讀
袁粲的孤獨
獨善與兼濟
後身勿生帝王家
彈指
「崔浩」與「崔皓」
從「偷婆」說起
南朝僧祐《出三藏記集》的成書年代
善妒的郗皇后
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注》的時間
蕭綱的字和惠洪的籍貫
駢體與譯經體
《大正藏》的句讀
貞直高僧海順與〈三不為篇〉
《全唐詩》收錄唐僧義淨求法詩的問題
北宗七祖大照和尚寂滅於何處?
安禪制毒龍
丑角祖師爺
熊羆守翠微
崑崙奴
無因畫得志公師
麗牲有碑,刻在廟門
牛僧孺與李賀故事的同質化
賈島的「推敲」
權臣的末路
後周世宗柴榮之死
宋太祖趙匡胤復佛三則傳聞
世情兩面觀
饅頭與餕餡
不可不慎的「標點」
訛傳的史實
黑風吹船
鞋&針線寄情
狂心未歇和凶兆徵驗
戲說鬼提頭
鬼話無頭
息壤
古木中的禪定僧
打脊
言談與寫作
高僧與名僧
一段口述歷史說分明
相逢頭白莫惆悵
「毛髮紺綠」仙或鬼?
荼毘
真實與虛幻
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絝
護夫奇女子
為一部佛書興建的「清州古印刷博物館」
應作如是觀
書摘/試閱
{〈道生法師傳〉「下食」正解}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是竺道生法師在蘇州虎丘山聚石講說《涅槃經》的故事,法師認為一闡提(斷滅善跟者)也有佛性,都能成佛,而「群石皆為點頭」。
這段神異事蹟見於佚名撰《東林十八高賢傳.道生法師》之中,慧皎《高僧傳》卷七並未記載,但慧皎敘及道生法師受宋文帝禮遇齋供一事,仍足以窺見法師天縱妙悟,善通權變的睿智:
太祖設會,帝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缽便食,於是一眾從之。莫不歎其樞機得衷。
文中的「下食良久」很難解釋,或說:「飲宴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或擅自更易原文為:「食至良久」;清代靈操《釋氏蒙求‧道生取匙》則修改成:「宋太祖文帝請入京師禮重,為設大齋一萬餘人,帝亦赴會。眾咸疑日晚,未下食饌。帝曰:『始可中爾。』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生遂取匙索食便齋,於是大眾從之。其折衷若此。」
「下食」有進食、下劣的飲食、準備餐食的意思。例子分別如:《佛說鬼問目連經》云:「咽細如針孔,不得下食。」梁武帝(斷酒肉文)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穢下食。」《宋高僧傳‧拾得傳》云:「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至於靈操改為「未下食饌」,可以說是還未備妥餐食,也可以理解為不進食;但靈操最後敘述道生「取匙索食」—取湯匙索求食物,表示食物沒擺在他面前,因此「還未備妥餐食」的意思較佳。
相同的詞彙,語義會隨文句迥然有別,閱讀古籍,必須連貫上下文理,不能望文穿鑿。〈道生法師傳〉的「下食良久」和後面「遂取缽便食」是相關聯的,從「取缽便食」可知「下食」不可能解釋成進食或下劣的飲食,而應指準備餐食,整段大意是:
宋文帝設宴供養僧眾,並與眾僧席地而坐。由於午齋準備過久,日光已經偏移,眾僧因持守過午不食戒而有所遲疑。文帝於是寬解說:「太陽才剛到正中而已。」道生法師即應聲說:「白日高懸天上,天說才剛正中,怎會不是正中?」便率先取缽齋食,所有人也才隨之進食。大眾無不讚嘆他能掌握關鍵,靈活應變。
由於道生法師具有開放的思想,不墨守成規,不拘滯舊文,才能在大本《涅槃經》未傳之時,孤明先發,剖析經義,洞入幽微。
{袁粲的孤獨}
服食養生、說理談玄是六朝風行的時尚,而隨著政局動盪,世族保家之心也日益殷切。東晉謝玄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這種衛族護家心態與漢朝「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氣魄,形成強烈反差,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即說:「南朝門閥貴族于皇室王朝之嬗替,自來無動于衷者為多,表現封建忠臣氣節者,雖非絕無而極少。」
南朝宋明帝駕崩,袁粲與齊高帝蕭道成、褚淵等人俱為顧命大臣,同掌機要,輔佐後廢帝。褚淵和父親褚湛之,兩代相繼為宋皇室駙馬,褚淵卻稱頌蕭道成「材貌非常,將來不可測」,並助其篡代,以保亨通的官位與家族的榮華。
當蕭道成主導弒害後廢帝,改立順帝,位重權高,將傾國鼎,袁粲自覺身受顧託,不事二姓而挺身反對,蕭道成於是派遣部將戴僧靜聲討袁粲,袁粲在暗夜中遇襲,其子袁最以身衛父,也遭砍死。
袁粲死前對袁最說:「我不失忠臣,汝不失孝子。」當時百姓哀之,有民謠云:「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如此義無反顧,特立獨行的名士,在當時佛教儼然成為國家信仰之際,他卻有出人意表之舉。事情發生於宋孝武帝剛即位的孝建元年(四五四),孝武帝在父王文帝忌日,率群臣至中興寺行八關齋戒,持戒者必須過午不食,袁粲卻故意違犯戒律,大啖魚肉,因而被糾彈免職。
那麼袁粲是反佛之人嗎?說來也奇,袁粲曾說過一則寓言:昔日有個國家,百姓因喝泉水而發狂,獨有國君鑿井汲水得以無恙,但所有狂人反而指稱國君有病,使用各式針藥療其狂疾。國君不堪其苦,乾脆也喝了狂泉,與大家一起瘋狂。
袁粲最後語帶諷刺和無奈的說:「我既不狂,難以獨立,比亦欲試飲此水。」這是慨嘆自己在舉世瘋狂的時代,難以保有自我的清明,所以賭氣說最近也想試喝狂泉,跟著大家同流合污算了!
事實上,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比丘道略集《雜譬喻經》第十七則:「外國時有惡雨,若墮江湖、河井、城池水中,人食此水,令人狂醉,七日乃解。時有國王,多智善相,惡雨雲起,王以知之,便蓋一井,令雨不入。時百官群臣,食惡雨水,舉朝皆狂,脫衣赤裸,泥土塗頭,而坐王廳上。唯王一人,獨不狂也,服常所著衣,天冠瓔珞,坐于本床。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謂王為大狂,何故所著獨爾?眾人皆相謂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諸臣欲反,便自怖懅,語諸臣言:『我有良藥,能愈此病,諸人小停,待我服藥,須臾當出。』王便入宮,脫所著服,以泥塗面,須臾還出。一切群臣,見皆大喜,謂法應爾,不自知狂。七日之後,群臣醒悟,大自慚愧,各著衣冠,而來朝會,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諸臣皆驚怪而問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無變易也。以汝狂故,反謂我狂。以故若是,非實心也。』」
這段寓言的主旨是說,如來常因應眾生無明,隨順眾生說法。結果故事被袁粲襲用;換言之,袁粲對佛經有一定的熟悉,正如其所云:「九流百氏之言,雕龍談天之藝,皆泛識其大歸。」能夠隨手拈出,活用無礙,表示他對佛法不排斥。
但是處於價值取向混淆的時代,袁粲總覺得「深交或迕,俗察罔識」,他是舉世皆濁的清流、眾人皆醉的獨醒者,卻在一片狂潮中顯得格格不入,心境是萬般孤獨的!一旦孤寂沉冥的心衝破社會道德藩籬,言行舉止自然就變本加厲,化為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操了。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是竺道生法師在蘇州虎丘山聚石講說《涅槃經》的故事,法師認為一闡提(斷滅善跟者)也有佛性,都能成佛,而「群石皆為點頭」。
這段神異事蹟見於佚名撰《東林十八高賢傳.道生法師》之中,慧皎《高僧傳》卷七並未記載,但慧皎敘及道生法師受宋文帝禮遇齋供一事,仍足以窺見法師天縱妙悟,善通權變的睿智:
太祖設會,帝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缽便食,於是一眾從之。莫不歎其樞機得衷。
文中的「下食良久」很難解釋,或說:「飲宴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或擅自更易原文為:「食至良久」;清代靈操《釋氏蒙求‧道生取匙》則修改成:「宋太祖文帝請入京師禮重,為設大齋一萬餘人,帝亦赴會。眾咸疑日晚,未下食饌。帝曰:『始可中爾。』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生遂取匙索食便齋,於是大眾從之。其折衷若此。」
「下食」有進食、下劣的飲食、準備餐食的意思。例子分別如:《佛說鬼問目連經》云:「咽細如針孔,不得下食。」梁武帝(斷酒肉文)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穢下食。」《宋高僧傳‧拾得傳》云:「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烏鳥所取狼藉。」至於靈操改為「未下食饌」,可以說是還未備妥餐食,也可以理解為不進食;但靈操最後敘述道生「取匙索食」—取湯匙索求食物,表示食物沒擺在他面前,因此「還未備妥餐食」的意思較佳。
相同的詞彙,語義會隨文句迥然有別,閱讀古籍,必須連貫上下文理,不能望文穿鑿。〈道生法師傳〉的「下食良久」和後面「遂取缽便食」是相關聯的,從「取缽便食」可知「下食」不可能解釋成進食或下劣的飲食,而應指準備餐食,整段大意是:
宋文帝設宴供養僧眾,並與眾僧席地而坐。由於午齋準備過久,日光已經偏移,眾僧因持守過午不食戒而有所遲疑。文帝於是寬解說:「太陽才剛到正中而已。」道生法師即應聲說:「白日高懸天上,天說才剛正中,怎會不是正中?」便率先取缽齋食,所有人也才隨之進食。大眾無不讚嘆他能掌握關鍵,靈活應變。
由於道生法師具有開放的思想,不墨守成規,不拘滯舊文,才能在大本《涅槃經》未傳之時,孤明先發,剖析經義,洞入幽微。
{袁粲的孤獨}
服食養生、說理談玄是六朝風行的時尚,而隨著政局動盪,世族保家之心也日益殷切。東晉謝玄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這種衛族護家心態與漢朝「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氣魄,形成強烈反差,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即說:「南朝門閥貴族于皇室王朝之嬗替,自來無動于衷者為多,表現封建忠臣氣節者,雖非絕無而極少。」
南朝宋明帝駕崩,袁粲與齊高帝蕭道成、褚淵等人俱為顧命大臣,同掌機要,輔佐後廢帝。褚淵和父親褚湛之,兩代相繼為宋皇室駙馬,褚淵卻稱頌蕭道成「材貌非常,將來不可測」,並助其篡代,以保亨通的官位與家族的榮華。
當蕭道成主導弒害後廢帝,改立順帝,位重權高,將傾國鼎,袁粲自覺身受顧託,不事二姓而挺身反對,蕭道成於是派遣部將戴僧靜聲討袁粲,袁粲在暗夜中遇襲,其子袁最以身衛父,也遭砍死。
袁粲死前對袁最說:「我不失忠臣,汝不失孝子。」當時百姓哀之,有民謠云:「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如此義無反顧,特立獨行的名士,在當時佛教儼然成為國家信仰之際,他卻有出人意表之舉。事情發生於宋孝武帝剛即位的孝建元年(四五四),孝武帝在父王文帝忌日,率群臣至中興寺行八關齋戒,持戒者必須過午不食,袁粲卻故意違犯戒律,大啖魚肉,因而被糾彈免職。
那麼袁粲是反佛之人嗎?說來也奇,袁粲曾說過一則寓言:昔日有個國家,百姓因喝泉水而發狂,獨有國君鑿井汲水得以無恙,但所有狂人反而指稱國君有病,使用各式針藥療其狂疾。國君不堪其苦,乾脆也喝了狂泉,與大家一起瘋狂。
袁粲最後語帶諷刺和無奈的說:「我既不狂,難以獨立,比亦欲試飲此水。」這是慨嘆自己在舉世瘋狂的時代,難以保有自我的清明,所以賭氣說最近也想試喝狂泉,跟著大家同流合污算了!
事實上,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比丘道略集《雜譬喻經》第十七則:「外國時有惡雨,若墮江湖、河井、城池水中,人食此水,令人狂醉,七日乃解。時有國王,多智善相,惡雨雲起,王以知之,便蓋一井,令雨不入。時百官群臣,食惡雨水,舉朝皆狂,脫衣赤裸,泥土塗頭,而坐王廳上。唯王一人,獨不狂也,服常所著衣,天冠瓔珞,坐于本床。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謂王為大狂,何故所著獨爾?眾人皆相謂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諸臣欲反,便自怖懅,語諸臣言:『我有良藥,能愈此病,諸人小停,待我服藥,須臾當出。』王便入宮,脫所著服,以泥塗面,須臾還出。一切群臣,見皆大喜,謂法應爾,不自知狂。七日之後,群臣醒悟,大自慚愧,各著衣冠,而來朝會,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諸臣皆驚怪而問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無變易也。以汝狂故,反謂我狂。以故若是,非實心也。』」
這段寓言的主旨是說,如來常因應眾生無明,隨順眾生說法。結果故事被袁粲襲用;換言之,袁粲對佛經有一定的熟悉,正如其所云:「九流百氏之言,雕龍談天之藝,皆泛識其大歸。」能夠隨手拈出,活用無礙,表示他對佛法不排斥。
但是處於價值取向混淆的時代,袁粲總覺得「深交或迕,俗察罔識」,他是舉世皆濁的清流、眾人皆醉的獨醒者,卻在一片狂潮中顯得格格不入,心境是萬般孤獨的!一旦孤寂沉冥的心衝破社會道德藩籬,言行舉止自然就變本加厲,化為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操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