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電子書
人類最精華100年:戰爭、科技、搖滾樂,如何決定了人類思想與行為,未來將朝哪發展,看20世紀史你會理解。(電子書)
70折

人類最精華100年:戰爭、科技、搖滾樂,如何決定了人類思想與行為,未來將朝哪發展,看20世紀史你會理解。(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99 元
優惠價
70559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世紀前,騎兵就是高端武器;20世紀開始,軍備沒延伸到太空就算低端國家。
◎出國,本是有錢人的特權。20世紀中美國波音客機出現,勞工階級也能海外度假。
◎農業時代,狗看家、貓抓老鼠,20世紀的大規模都市化,牠們升級為寵物主子。
◎混沌理論、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經濟和環保誰重要?這是20世紀才開始的新思考。

20世紀才出現的,還包括民族主義、冷戰、西班牙流感、網路與蘋果電腦,
這些看似彼此無關的事件,在20世紀這100年間彼此串聯,
形塑了你我今天看待事物的潛意識。

 著作超過百本,被譽為「這時代最多產的歷史學者」傑洛米.布萊克,
用超過200張驚奇、耐人尋味甚至驚嚇的照片,讓你了解,
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發生了哪些事造成的?
將來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你必須讀完這本20世紀的大事件。

 ◎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稱霸、各國出現女總統 
20世紀前,人們打仗得靠騎馬,
但歷經工業革命,戰爭型態開始改變,連武器都能量產。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虎式坦克即使夠硬夠兇,仍打不贏美國小戰車。
因為美國有福特與通用這些能大量製造的快速兵工廠。

當時,大部分男人都去打仗了,經濟重擔只能落在女人身上,
女性就此獲得參政權,女權運動也開始發展。
連《007》電影裡的龐德上司M,都在1990年代由女性主演,
可以想見,未來會有更多女總統、女CEO出現。

◎科技產品成為可以大量製造販售的民生用品
──收音機、廣播、電影、到電腦
第一臺收音機是什麼樣子?它讓資訊像水、電、瓦斯一樣打開就來,
在此之前,同樣消息可能得花5到30年才傳播開來,
廣播成了全國性對話媒介,開啟新廣告模式。

1920年代開始,電影提供大眾逃離現實的機會,
成為不同階級都能從事的娛樂活動,
史達林積極擴張共產主義的邊境,但自己先被好萊塢電影征服!

◎搖滾樂、毒品、青年文化……次文化綻放,茂盛到成為主流文化
BTS(防彈少年團)從韓國青少年次文化出發,勇奪葛萊美獎最佳流行團體,
影響力遍及全世界。其實,真正的「流行歌」從50年代末期才問世,
到了60年代,披頭四樂團紅遍全球,髮型、衣著、過日子的方式、對愛情的想法,
讓全球爭相仿效,成為次文化影響全世界的先驅。

當時的垮世代文學、迷幻藥、時尚也啟發無數創作者(賈伯斯、手塚治虫……)。
下一個最可能進入主流的次文化產物是什麼?是商機也可能是危機。

20世紀,為何是人類最精華的100年?
為什麼說戰爭、科技、搖滾樂,決定了人類如今的生存(生活)方式,
文學呢?宗教呢?面對這些即將來臨的變化,
你是唏噓還是興奮,先看過這本書。

作者簡介

傑洛米.布萊克(Jeremy Black)
曾領受大英帝國勛章,是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政策交流資深研究員和歷史系榮譽教授。他也曾擔任西點軍校、德州基督教大學的客座教授,並任教於杜倫大學,在牛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
2008年,布萊克榮獲軍事歷史學會的「賽莫爾.艾略特.莫里森獎」(Samuel Eliot Morison Award)。他的生涯寫作了超過一百本著作,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多產的歷史學者」。範圍含括18世紀英國政治、戰爭史,以及詹姆斯.龐德的文化影響等。他最新的著作則有《歐洲史》(A History of Europe)、《莎士比亞時期的英國》(England in the Age of Shakespeare),以及《葡萄牙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Portugal)。

謝慈
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大翻譯所在學,熱愛文學與翻譯。
譯有《暈船診療室》、《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以上為大是文化出版)、《讀癮者的告解》(任性出版)等書。
歡迎來信指教:r03147001@ntu.edu.tw

20世紀,人類最精華100年

和先前的任何時代相比,20世紀人口達到史無前例的新高,而他們所經歷的時代更是前所未見,對如今世界的樣貌有著深遠影響。這些新事物所帶來的衝擊,在近代格外顯著。
現今大部分的物質文化,無論是飛行器或電腦,都可以追溯回20世紀;大部分的現代國家都在20世紀建立,大多數政治黨派亦然。20世紀在人類歷史中,是充滿最多改變的時代,而這些改變也會是這本書的主要焦點。然而,這不代表我們會忽略延續不變的事物。
舉例來說,宗教早在20世紀前就已出現,至今仍是影響社會的重大因素。宗教對20世紀的影響自然不會在本書中缺席。同樣的道理也套用在其他重要的持續性事物上,例如說環境。
對某些人來說,20世紀是人類進入嶄新歷史時代的時刻,又稱為「人類紀」(Anthropocene)。在這個世代中,許多無法逆轉的現象都漸漸浮上檯面,例如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然而對另一群人來說,這些擔憂只是過度誇大,甚至是某種陰謀論。無論如何,從1960年代開始,許多環境問題都已浮現,並且在本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另一項在此世紀出現變化的要素,則是人口爆炸性成長及都市化所帶來的影響。1900年的16億人口在1927年變成20億,1950年變成25.5億,1960年變成30億,1975年變成40億,1987年變成50億,到了1999年則變60億……。
這樣的人口成長,以及人口成長發生的地點,確實對環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並且持續造成許多社會問題。伴隨人口成長的都市化程度,也在這時達到歷史新高,對於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層面都有著相當程度的重要性。
都市化發生在世界各地,許多「巨型都市」因而出現,例如伊斯坦堡、金夏沙(剛果首都)、拉哥斯、馬尼拉、孟買和東京。
除此之外,人口數超過百萬的城市數量也快速上升。某部分來說,都市化反映了農業機械化和鄉村的缺乏機會;也伴隨著政治和社會順從的式微。這背後的因素有許多,包含了義務教育擴展所帶來的識字率提升。
大規模人口成長也使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在以前的任何時期,我們都不曾看過國內生產毛額(GDP)在一個世紀內翻倍,然而在20世紀,這發生了超過4次。
雖然國內生產毛額成長在地理和社會層面都分布不均,但成長依舊是成長,它支持了各種人類活動,不論是個人層面、團體或政府皆然,例如可以食用更多肉類、建造教會和發動戰爭。
「時間」也是個重要的議題。有太多對20世紀的探討都只聚焦在兩次世界大戰和戰間期,但這都結束於1945年。相對的,我們也應該重視二戰後的時期,畢竟其占了整個世紀超過一半的時間,並對現今國際情勢有顯著影響。
除此之外,世界大部分的國家也在這段期間獨立。因此,在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舞臺多了許多獨立「玩家」,而歷史的論述也不再只是帝國的興衰而已。
最後的問題是「地點」。20世紀可以說是整個世界互動的開始,使得「全球化」一詞越來越廣泛使用。誠然,此世紀的重大衝突被稱為「世界大戰」,其實也不意外了。其他政治發展,例如去殖民化和冷戰,同樣也造成了全球性的影響。
於此同時,移民、貿易和金錢流動也越來越國際化。其他如民主化等趨勢縱然未遍及全球,亦可說是影響廣泛。
20世紀的美國除了引領趨勢外,在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都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模範,它也是最成功的帝國主義國家,雖然不像英國和法國那樣拓展領土,卻透過非正式的方法發揮了可觀的力量和影響力。
隨著時間進展,蘇聯在1990年代解體,美國的力量日益提升,成了全球的關鍵強權。因此,我們會特別關注美國本身,以及其對20世紀重大事件的影響。
關於20世紀許多不同的論述,興許在本書中遺漏。然而,種種事件和觀點的互動,才促成了令人振奮的發展,或許一度充滿爭議和變革,最終也編織成了影響人類歷史最大的100年。

推薦序一
沒有絕對答案的時代,點燃了21世紀

「Special教師獎」得主╱吳宜蓉

如果要你挑選一個詞語來形容20世紀,你會挑什麼呢?
有人說:「惡夢。」
是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到冷戰期間的區域性戰爭。我們經歷了一場又一場讓人絕望的戰事、瘋狂的殺戮,甚至還迎來了工業化的大屠殺。這過程中,人類不斷更新科技,發明更有效率的破壞殺伐。
20世紀,某個層面上是一個充滿恐懼,與拚命製造足以自我毀滅的武器的時代。
然而,也有人說是:「創造。」
20世紀同樣也是人類文明大爆發的時代,這100年來,人類的發明創造比前5個世紀的總和還要多。相對論、登陸月球、電腦與網際網路、廣播與電視、飛機、複製羊技術、器官移植、人工智慧……。
20世紀,在另一個層面上也是加速更新、大幅翻修人類生活樣貌的時代。
太多衝突災難帶來的遺憾與苦痛,摧毀了許多人的生存信念,讓20世紀始終有著揮之不去的末日感。見識過原子彈的輻射能閃光後,誰還敢再樂觀相信人類的理性之光能照亮下一個時代?即使躲過了戰爭與種族滅絕的浩劫,但我們對人性的自信,仍舊被毀滅了。
科技的飛速進步,雖然無法解決人類的自我懷疑與精神困惑,卻也明顯的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高度發展的技術與豐厚的財富累積,讓我們走向了消費社會,成為另一種穩定社會發展的力量。
在絕望中找尋希望,在希望中又跌進絕望;在無助裡挖掘力量,在力量中又窺見自身的無能為力;在幽暗裡渴求光明,在光明下卻照見了荒謬的存在。20世紀是一個看不見絕對真理的世紀。
美國哲學家路德.賓克利(Luther J. Binkley)就曾說:「20世紀堪稱是一個相對主義的世紀,不同的文化信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20世紀特別的喧囂吵鬧。各種文化、各種觀念的共處交融,碰撞決裂。我們也在一片雜沓中,看見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目前在21世紀的我們,面對世紀疫情,也依然承襲著20世紀的本質,每一天世界都有著嶄新的發展,每過24小時都可能有著顛覆性的變化。在加速時代下生活,面對日復一日劇烈的演化,許多人可能感到無所適從。
這時候我們更需要認識20世紀史。如果能理解這「人類最精華100年」間的苦難與進步,人們如何在其中掙扎、思考、宣洩、批判的曲折歷程,我們更有機會讓自己在一個沒有絕對答案的時代,保持意志敏銳的清醒。
如果我們能更明白這世界的多面性,就更有能耐正視令人失望的真實,並足以帶著力量在一片不確定中,持續拓墾信念。

推薦序二
從一把遠古的手斧到人類世

人文歷史作者╱胡芷嫣

這事想來很不可思議:遠古直立人曾經製作一種叫做阿舍利手斧的器具,孜孜不倦的做了超過150萬年。
那些可敬的人類祖先,手邊拿到一個石塊,或許就蹲坐在地上,極有耐心的將石塊敲打成雙面對稱鼓起的半橢圓形,然後再沿著周邊,慢慢打磨出銳利的邊緣。阿舍利手斧的外觀就像一滴鋒利的眼淚,出土範圍橫跨非洲、歐洲、亞洲,大小從一個手掌大到30公分都有。
是為了割開獸皮?抑或只是閒暇樂趣?祖先們到底拿這種手斧來做什麼,我們至今仍不是很確定;我們只知道,從法國亞眠到韓國全古里,他們日復一日,安靜堅持的,製作著這個具體用途為謎的東西。
換句話說,阿舍利手斧陪伴了直立人超過150萬年──這事想來仍然很不可思議。現在的人們,每年都能看見手機推出新機種;每隔3到5年就覺得自己該換新工作。
過去30年間的科技進步發展,已經超越人類有史以來的幅度,而且腳步仍持續加快。當代世界推陳出新之神速、之令人措手不及,在20世紀的歷史發展中,完全展露無遺──從帝國主義崩解到新地緣政治崛起,從廣播電視等傳播技術萌芽到假新聞戰爭攻防,從自動化生產線出現到消費主義拜物至上──短短的百年間,人造(man-made)技術取得歷史舞臺中心,推動世界瘋狂前進。
而現在我們終於知道,「前進是發展唯一方向」此等現代進步觀點,已經對周遭環境、對我們身心,造成無可逆轉的傷害。眼下(特別是在 Covid-19 疫情席捲的此刻),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停下來看看,看看因工業煙囪而黯淡蒙塵的天空、看看因過度製造消費而中毒的生態。
當這百年人類活動已影響深鉅到成為一個地質年代,學者用「人類世」(anthropocene)一詞提醒我們,海洋、土壤、動物、細菌……它們從來都不僅僅是人類活動的背景,它們和我們一樣,在直立人先祖製作手斧的百萬年前,甚至更早,就一直是這星球的共同居民。
唯有當一個時代、一種精神行將終結,我們才有立足點回望,做出暫時結論;而20世紀剛剛過去20年,我們就獲得一本總結這世紀的書,恰恰印證了該世紀為人類帶來的匆忙時間感。
本書以大事記體裁,將萬千變幻的100年歷史濃縮在三百多頁篇幅,難免會有材料選擇上的侷限(例如我個人希望納進更多性少數的視野),許多重要事件自然也只能點到為止;不過本書扼要易讀,很適合作為20世紀歷史大事的參考詞彙表(glossary)。或許活在21世紀的我們,用一個下午翻閱完本書,了解周遭世界在過去百年形成的脈絡梗概之後,能知道如何走出和上個世紀不一樣的路。

目次

前言 20世紀,人類最精華100年

第一章 舊秩序 1900-1914
西方世界觀╱帝國主義╱1904年日俄戰爭╱1911年辛亥革命╱同盟制度╱美國的野心╱民族主義╱人口遷徙及種族╱1900-1914年世界經濟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俄國革命╱凡爾賽和約╱西班牙流感╱國際聯盟╱戰時的世界經濟
第三章 保守主義與分裂 1920年代
咆哮的1920╱孤立主義的美國╱軍閥中國╱真正的冷戰╱土耳其改革╱伊斯蘭世界╱印度╱墨索里尼和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威瑪德國╱傳播的工具╱美國文化╱1920-1929年世界經濟

第四章 衝突與革命 1930年代
經濟大蕭條╱希特勒崛起╱史達林主義╱國共衝突升溫╱日本帝國主義╱承受壓力的西方帝國╱拉丁美洲╱西班牙內戰╱文化象徵╱科技進展╱1930-1939年世界經濟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
二戰初期╱德國主宰歐陸╱英國的奮戰╱東線戰事,1941-1943╱美國參戰╱戰爭的工具 ╱1943年:同盟國的反擊╱種族之戰╱大後方╱1945年:盟軍取得勝利╱1939-1945年世界經濟╱規畫戰後的世界

第六章 戰後世界的誕生 1945-1956
全球化組織的成立╱歐洲的冷戰╱去殖民化╱中國再次陷入戰火╱代理人戰爭╱同盟取代帝國制╱核子時代╱反共的美國╱1945-1956年世界經濟╱社會模型

第七章 主流文化的衰落 1956-1974
太空競賽╱消費主義的興起╱加速去殖民化╱帝國的終結╱冷戰╱蘇聯╱美國╱中國 ╱1956-1974年世界經濟╱新趨勢

第八章 冷戰的最後階段 1975-1989
1975-1979年國際關係╱加速的失序年代╱雷根政權下的美國╱1975-1989年世界經濟 ╱柴契爾夫人╱冷戰的終結╱中國的新方向╱印度情勢╱伊朗伊斯蘭革命╱以阿衝突 ╱非洲╱拉丁美洲╱奔放的文化,保守的政府

第九章 美國霸權 1990-1999
蘇聯解體╱歷史的終結╱非洲╱美國優越主義╱美國的反對者╱亞洲╱歐洲╱社會趨勢 ╱1990-1999年世界經濟

結語 人類變化最大的100年

書摘/試閱

1900-1914年世界經濟:帝國經濟統治世界
西方帝國力量的擴張,與當時重工業的快速發展相符,英國在運輸、金融和電報方面帶來的助長尤其顯著。這樣的發展確立了西方重要帝國的經濟影響力,甚至對於帝國正式領地以外的地區也能有所控制。
因此,可以說大部分的拉丁美洲其實都屬於美國或英國的非正式領土。更甚者,身為非西方最大的經濟體,日本也具備了帝國的實力。
重工業聚焦於鐵和鋼的生產,特別是船艦和大型機具的建造,以及軍武的生產,德國埃森市(Essen)克虜伯(Krupp)公司重工廠的擴建,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時主要為德國軍隊生產大砲。然而,隨著不同工業的成長,該公司也多元化發展新興科技,特別是德國擅長的化工業。
當時新興產業和活動也包含了汽車和影視,還有1903 年萊特兄弟發明的飛行器。然而,在世界其他大多數地區,經濟活動的模式仍較為傳統;農業依舊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從業人數眾多,特別是在亞洲地區。
於此同時,農業也發生了改變。在大型蒸汽船、冷藏技術和鐵路的發展下,可以輕鬆運送大量的貨物,於是農業商業化的程度也跟著提高。這樣的現象在1900 年代更為明顯,並整合了許多重要的經濟部門。
舉例來說,巴西的咖啡因此可以運送到歐洲和美國,而阿根廷的牛肉與澳洲的羊肉也可以運送到英國。
雖然保護關稅機制存在,但自由貿易同樣興盛──這更加鞏固了英國在商業貿易的強勢地位。
當時各種消費行為也反映了潛在的國際生產和貿易。例如,英國工人喝的茶可能進口自印度和錫蘭(今稱斯里蘭卡),其中添加的糖來自西印度群島,而牛奶和茶杯則可能是本土製造。
然而,我們無法判定這樣的全球性經濟整合是否一定是好事。首先,這樣的過程對於環境和人類來說都深具破壞性,而且延續了整個20 世紀。為了遙遠的市場而生產貨品(例如印度和錫蘭為了英國種植茶葉),可能會促成艱辛甚至嚴苛的勞動體制。
國家經濟對於特定作物高度依賴(例如錫蘭的茶和馬來亞的橡膠),而作物的種植又是由帝國系統引入,都反映了帝國強勢的影響。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只要有錢賺的地方,一定會有人從旁想辦法分一杯羹(非法或半合法的方式)。
這些被國家控制、政府監管的產業,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許多人的需求;因此,走私、生產、運輸和販售端的黑市活動,甚至偷竊、私售貨品都是經濟活動的一環。
要了解的是,這些並不是「正常社會以外的活動」,而是形成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能解釋,國家往往很難在比較貧困的區域,尋求政策面的支持。
新興科技:「資訊」從此成為民生用品
各式新興科技的發展,讓人們期待革命性的改變,無論是在高端的技術意義上,還是能更廣泛影響生活層面的事物。對於總是在過去尋找參考目標、預期和慣例的人來說,這樣的改變讓人難以接受;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生命的本質就是無法避免的邁向未來。有些人對未來感到悲觀,但更多人懷抱希望,特別是年輕人和都市人。

齊柏林飛船──改良後的熱氣球
熱氣球在操縱上有嚴重的設計不良,但在1870 年代,引擎和熱氣球結合形成了「飛船」,裝上了金屬外框,讓飛船更容易操作。充氣飛艇由德國的齊柏林開發,他從1899 年起,以圓柱形(而非球形)的容器填入氣體開始試驗。
1908年,齊柏林的LZ-4 飛船在12 小時內飛行超過386 公里,這引起了軍方的興趣,科幻作家也開始以此為創作題材,例如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G. Wells)的《空中戰爭》(War in the Air)和愛德加.萊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 的《火星上的強卡特》(John Carter of Mars)。

飛機因內燃機而誕生
早期大型滑翔機的機翼設計,以及載人飛行方面的成果有限,主要原因是缺乏合適的小型發動機。然而,內燃機的發明讓人類飛行得以成真。
美國萊特兄弟在1903年的成功可說是在預期之中──至少克雷芒.阿德爾(Clément Ader)如此認為。然而,對社會來說是萊特兄弟的成功,才始得「可控飛行」得以實現。
除此之外,萊特兄弟也瞄準了軍需市場,在1908年取得軍用飛機的合約,打造出能以時速64公里飛行200公里的飛機。1909年,兄弟中的威爾伯.萊特(Wilbur Wright)成了第一位在空中攝影的飛行員;法國飛機工程師路易.布萊里奧(Louis Blériot),也在同年飛越英吉利海峽。四缸引擎的長程飛機則從1913 年開始研發,同年即有第一位飛行員橫越地中海。然而,1914年大部分的飛機,都只不過是緩慢的飛行箱子而已。

收音機使資訊成為民生用品
1904年,法國小說家愛德華.艾斯唐尼(Edouard Estaunié) 創造了「電信」(telecommunications) 一詞,其中「tele」的意思是「距離」。電信最初的開發目的是戰船間的長程溝通,而收音機和電報相比更方便、有彈性,顯然有潛力帶來更深遠的改變。英國的報社編輯羅伯.唐納(Robert Donald)就在1913 年對記者協會發表了收音機新聞未來的展望:

「人們可能變得懶惰不願意閱讀,而新聞必須像瓦斯或水那樣送到家中或辦公室。住戶會坐在花園裡,用大幅改良的留聲機收聽一天的新聞。」

軍武的改變
對於即將發生的一次世界大戰,當時潛水艇和飛機是影響最深遠的發明,但其他軍武科技的改變也很重要。一封署名「上校」,標題是「波耳戰爭:攻擊陣地」的文章刊登於1899年的12月27日《泰晤士報》(The Times)上,其中如此評論:

「現代的防禦方式中包含了後膛裝載的步槍,結合了現代軍火和設計優良的土方工程,因而堅不可摧;只要防守方擁有足夠配備了厚膛步槍的士兵,攻擊方就幾乎不可能輕易攻下陣地。如今,後膛步槍又被連發步槍取代,讓攻擊更加困難,除非攻擊方以砲火造成嚴重損害。」

在日俄戰爭中,機槍和刺鐵絲網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改變在接下來的世界大戰也都影響深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559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