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電子書
從麵包到蛋糕的追求:歐洲經濟社會史(電子書)
75折

從麵包到蛋糕的追求:歐洲經濟社會史(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50 元
優惠價
75488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音檔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愛播聽書FM】作家說書
https://www.ibo.fm/index.php?s=/Goods/index/gid/13582/cid/128.html

 

麵包猶如生命存續的日常三餐
蛋糕是品味物質生活的精緻甜品

一部歐洲經濟社會史猶如從麵包到蛋糕的追求
人們為了讓生活更好,在不同時空、不同條件下,打造創意無限的經濟策略,逐漸形成今日世界的經濟面貌。

★「獨家」觀點剖析──「經濟是從麵包到蛋糕的追求?」

★打造未來,從歷史找線索,看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拼經濟? 

★瞭解今日世界經濟面貌由來的最佳入門書

 

本書從上古的蘇美、埃及、希臘、羅馬等近東世界,一路講到中古歐洲,並生動分析近現代全球經濟的雛形如何形成?清楚描繪歐洲經濟中心如何從地中海往大西洋發展?

想知道歷史發展如何推動經濟變遷?今日世界的經濟貿易制度如何出現?如何發展?本書是瞭解今日世界經濟面貌由來的最佳入門書。

上古篇】近東文明、地中海經濟圈的崛起

蘇美、埃及,以書寫系統進行經濟管理,透過交換(禮物經濟)、掠奪得到生活所需物資,逐漸形成交易熱絡的地中海經濟圈。到了羅馬時代,地中海更成為移動式糧倉,各地糧食都透過一艘艘的糧船補給羅馬,各式交易興盛繁榮。

 

中古篇】黑暗其實很短暫、莊園團結力量大

過往史家常以「黑暗時代」來形容中古歐洲,但真的是這樣嗎?歐洲雖因戰亂經濟呈現短暫倒退,但並不是一個經濟落後或停滯的時代。人們透過各種經營巧思,使經濟日漸繁盛,中古人們靠的經濟策略是遠比上古更嚴密的團體戰、組織戰。

例如馬匹的使用與照顧,古羅馬人雖知將馬力用在生產方面如耕田或推磨等,卻是拿馬當牛來用(戰馬除外),因此在馬耕田或載貨前並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隨隨便便拿一根普通繩子套住馬的口與肚子,然後就讓牠們拉重物。中古農民為所有的馬(不限戰馬而已)配上馬蹄鐵以及各式馬具,如頭套、馬轡、馬鞍,主要是減少馬的身體與重物的直接接觸,並加入較營養的燕麥和裸麥於馬的飼料中。用來拉犁車的馬隊由莊園內的農民共同使用,農民共同集資,成本就能降低。

在農業不斷增產下,經濟迅速回復,各地區間的交易愈來愈興盛,波羅的海貿易圈、大西洋沿岸貿易圈也逐步成形。而蓬勃的商業發展,也讓原本依附莊園的農奴有了外出打拼的動機,中古封建制度故而走入歷史。

 

【近現代篇】現代意義的經濟社會誕生

歐洲的經濟版圖隨著新興貿易據點,逐漸由地中海轉往大西洋。十五世紀末,西、葡發現「新航線」,近代的經濟體系如倉儲、多角貿易、支票匯兌等則由荷蘭率先實踐。隨著商業範圍擴大、商品種類繁多,在市場需求刺激下工業革命時代降臨,也預示人們生活產生急速的變化。

 

【打造未來,從歷史找線索】

生活在歷史舞臺上的人們不斷追求、用盡心思,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經濟生存之道,今日你我所認識的經濟體系也在此過程中成形。

作者簡介

何 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致力於歐洲社會經濟史教學數十年,將各種經濟發展放入大歷史中,以極富人情味的視角,引領讀者一探歐洲經濟社會史的變與不變。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歐洲社會經濟史的Google Map
 
我年輕時在歐洲讀書,日後也做過歐洲經濟史與思想史的研究,我一直覺得歐洲史非常豐富,各國的地理與文化差異度大,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題材。加上歐洲的史學傳統深厚、門派眾多、題材豐富,但為何仍不易吸引華人投入?主因是語言:上大學後要重新學第二外語,還要到能做研究的程度,其實遠比想像的困難。就算克服了這層障礙,要用德、法語寫出歐洲史的學位論文,也不總是天從人願的事。就算取得學位也要有教職,用外語發表研究成果,更是可遇不可求。
 
二戰之後至今,臺灣歷史學界對歐洲史的投入,一直是不成比例地低落,從業人數與研究成果皆如此。歐洲史的課程需求較低,能提供的職缺相應地少。若從業者不超過某個門檻,競爭度自然不足,研究的數量與品質,就相應地遠低於中國史、美國史、日本史。需求不足是根本原因,這是個結構性問題,歷經長期惡性循環後,造成現今的低迷局面。
 
但總不能因此就斷念自棄吧﹗一代人做一代事,這還是要從大學時期培養,至少要能激起少數人的關注。依我所見,以中文介紹歐洲社會經濟史的基本讀物甚少,大都直接用英文教科書來間接理解。這個景象從戰後至今一直未變,讓人感覺落寞失神。何萍老師這本入門讀物,是她積累多年教研的成果。本質上是綜觀性的,是宏觀式的潑墨,而非工筆細描,最適合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
 
換個方式說,本書就像是Google Map,焦點是歐洲地區,介紹它的格局、結構、演變、特色。以現代網路資訊發達的程度,讀者可輕易點擊有興趣的地區或題材,就會出現許多主要文獻、圖片、地點。就像使用Google Map一樣,可以從區域別進入國別、時代別、題材別、人物別,那是個引人入勝的大觀園,有追尋不完的桃花源。
 
何老師長期投入這個領域,經手文獻不知凡幾,還願意費心耗神,寫這本接引眾生的著作,值得給她大力按讚。

清華大學經濟系退休教授
賴建誠

作者序

 

與經濟史的不解之緣

《從麵包到蛋糕的追求》乃是簡介人類如何由獲取維生必需的麵包,到製造可以提升生活品質的蛋糕過程,也就是由草莽荊棘的生存奮鬥到生活有餘,進而講究精緻的消費經濟。事實上,即便是在為麵包奮鬥的時候,人類仍渴望能改善生活品質,進而享受文明。遠古的尼安德塔人與現代智人在辛勤的維持生計之餘,仍不忘藝術創作,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進一步言,麵包所代表的生產經濟與蛋糕所代表的消費經濟,從來就沒有明確的分離過。當人類一邊生產時,也一邊在消費,遠古人類裝飾身體、創造洞窟壁畫的原料都是來自消費的貿易行為。

為了消費,為了精神修為,人類不斷的想盡辦法增加生產,製造剩餘以滿足消費需要。於是,我們看到生產的方式與工具不斷改進,消費的貨品不斷的增加,物質的享受也不斷加碼更新。無怪乎,有學者將經濟的目的訂為「追求快樂」。為了快樂,我們有了各式的經濟結構、政策、思想、表現、行為與生活。

社會的定義與面向非常廣闊,不過在這本書中,是指與經濟相關的社會結構、組織與關係。人們為了打拼經濟動員了社會資源、人員與物資,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社會結構與關係。也就是有了這些社會運作,讓經濟可以順暢的進行。經濟的發展又轉而影響社會的運作與結構。總而言之,社會與經濟,經濟與社會都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與影響的有機體。

透過經濟運作,全球各地的人都被牽連在一起,沒有離群索居的人群。這本書也希望展現人類眼界與生活圈藉著經濟擴大層面的過程,由各地區內部的整合擴展到區與區間的整合,最後到國與國、洲與洲的連結,終至全球化的產生。

這本書的動機源自於認命、無奈,以及教學考量,但最後的結果卻大大背離了初衷。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遇到不少的大學生,一聽到經濟社會立刻就皺起眉頭,或是心生畏懼。當年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原以為經過二、三十年的教育與臺灣經濟社會的普及化發展,同學對經濟社會史這門學問的恐懼之心會減少許多。沒錯,減少了一些,但是仍有不少的同學不能欣賞這門學問。為了消減他們的畏懼之心,進而拉近經濟社會史與他們的距離,我計畫了這本書,這本書的完成距離當年的初衷已經是十五年了!

其實,早在撰寫博士論文《近代中俄華人政策下俄遠東區華人社會變遷,1860~1914年》時,就已經涉獵了一些有關經濟社會的文獻,但是只是輔佐用的,主要的對象仍是外交,對經濟仍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真正開始認真吸收與探索經濟社會領域,還是在任教之後。

這還得謝謝東吳大學以及上過我的課的諸位同學。那一年,我第一次到城區部教授大一歷史,對象是商學院的經濟系、企管系同學。為了讓歷史與他們的主科相連,我打破了對經濟社會史的畏懼,認命的上網採購相關書籍,並認命的吞讀了許多理論艱深的書,包括人類經濟學、政治經濟以及歷代經濟社會史的書籍。就這樣一頭栽進了這個領域,而且培養出深刻的興趣。突然,我發現:經濟社會史也可以是非常有用、生動、生活化的一門學問。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將我的新發現傳達給那些仍對經濟社會史害怕的同學!本人更以這本書獻給所有聽過我的課的同學,謝謝你們!

這本書的寫成,更要感激我的家人。幾百本的相關書籍,其中不乏上萬元的書費,還要加上運費,若沒有先生的財力支持與容忍,是沒有辦法辦到的。沒有孩子的乖巧與犧牲親子時間,這本書也出不來!當然,各位師長、同僚、親朋好友的支持與鼓勵,也是很重要的動力來源!

最後,我要感謝三民書局的編輯們,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修正。當然三民書局願意出版這本書,也令我萬分感激。

何 萍

目次

推薦序 歐洲社會經濟史的Google Map
作者序 與經濟史的不解之緣

序 篇
經濟是「從麵包到蛋糕的追求」?

古代篇
Chapter 1 經濟與文明的興起
Chapter 2 美索不達米亞的經濟與社會
Chapter 3 古埃及的經濟與社會
Chapter 4 希臘的經濟與社會
Chapter 5 羅馬的經濟與社會

中古篇
Chapter 6 中古歐洲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Chapter 7 中古的經濟思想

近現代篇
Chapter 8 文藝復興時代的經濟與社會
Chapter 9 商業革命
Chapter 10 工業革命
Chapter 11 第二次工業革命至戰間期
Chapter 12 二戰下的戰爭經濟

書摘/試閱

在管理方面,中古農民有不少突破。首先是善待生產夥伴兼工具的馬匹。人類使用馬的歷史極為悠久,但是古代人主要將馬用於打仗或交通運輸上,古羅馬人雖知將馬力用在生產方面如耕田或推磨等,卻是拿馬當牛來用(戰馬除外),因此在馬耕田或載貨前並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隨隨便便拿一根普通繩子套住馬的口與肚子,然後就讓牠們拉重物。羅馬人也較不注重馬的健康與營養,以致馬的消耗量很大,如此不僅不能發揮馬的經濟效益,反而因馬的早逝而增加成本。

相反的,中古農民卻重新發現馬的用途,馬匹除了是重要的作戰與交通工具,同時也肩負生產工具的角色。為了善用馬力,中古農民對馬極盡照顧之責,如此不僅提高馬的生產力,也大大增加馬的使用年限,從而減少生產流程中的耗材成本。例如,中古農民為所有的馬(不限戰馬而已)配上馬蹄鐵以及各式馬具,如頭套、馬轡、馬鞍,主要是減少馬的身體與重物的直接接觸,以免馬因磨擦而受傷,特別是拉犁的口齒、載貨的馬背以及走長程的馬足、馬蹄等是重點的保護部位。其次是加入較營養的燕麥和裸麥於馬的飼料中以改善馬的營養,最後則是注重馬的健康與衛生。總之,如何養馬、照顧馬、使用馬都成為中古歐洲農民最重視的一門學問。

音檔

目前播放:音檔1
1.音檔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488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