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隱士:卡爾維諾自傳(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優惠價
:70 折 266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差一點就做不成自己。」――伊塔羅•卡爾維諾(1923-1985)
生前唯一命名為「自傳」的珍貴文集
紀錄卡爾維諾傳奇一生的生命歷程和思想精華。
二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我在巴黎有一個家。
有一個匿名盲點,那才是寫作的出發點。
當我所在環境讓我自以為是隱形人時,我覺得無比自在。
卡爾維諾生前親自命名為「自傳」的珍貴記錄,後由妻子整理並增添數篇未公開作品。以日記、回憶短文、訪談、短評等十九篇文體不一、或長或短的文章集結而成。全書可分為三部分,其一為早年在義大利法西斯的高壓集權下,他參與抗德游擊隊、加入義共的紀錄與省思;其二為他於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間訪問美國時的日記;其三則是他接受訪問的紀錄集結,毫無疑問談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企圖闡明他的選擇:政治、文學、存在。像自畫像,最發自內心也最直接,不只是生平傳記,更是心靈傳記。
「或許為了了解我自己,得觀察一個本該有我而我不在的地方。」
一生長居巴黎十五年,他始終是那位能身處在任何環境中的隱形人,
是那位靜觀萬物的巴黎隱士。
「寫作本身是一個單調、孤獨的工作,我花了一些時間才了解到,文學這份工作其實是研究自己、理解我是誰的工作。」――伊塔羅‧卡爾維諾
重要的是我們之於我們,以及我們如何深化與世界的關係。
國際好評
以淘氣且靈活的哲學幽默聞名,細節中充滿感性和智慧,卡爾維諾星球的一大亮點!――衛報
一本卡爾維諾迷絕對會想立即收藏的書!――西雅圖時報
令人驚訝、尖銳、與眾不同,就像卡爾維諾他自己。――費城詢問報
生前唯一命名為「自傳」的珍貴文集
紀錄卡爾維諾傳奇一生的生命歷程和思想精華。
二十五週年紀念新版
我在巴黎有一個家。
有一個匿名盲點,那才是寫作的出發點。
當我所在環境讓我自以為是隱形人時,我覺得無比自在。
卡爾維諾生前親自命名為「自傳」的珍貴記錄,後由妻子整理並增添數篇未公開作品。以日記、回憶短文、訪談、短評等十九篇文體不一、或長或短的文章集結而成。全書可分為三部分,其一為早年在義大利法西斯的高壓集權下,他參與抗德游擊隊、加入義共的紀錄與省思;其二為他於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間訪問美國時的日記;其三則是他接受訪問的紀錄集結,毫無疑問談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企圖闡明他的選擇:政治、文學、存在。像自畫像,最發自內心也最直接,不只是生平傳記,更是心靈傳記。
「或許為了了解我自己,得觀察一個本該有我而我不在的地方。」
一生長居巴黎十五年,他始終是那位能身處在任何環境中的隱形人,
是那位靜觀萬物的巴黎隱士。
「寫作本身是一個單調、孤獨的工作,我花了一些時間才了解到,文學這份工作其實是研究自己、理解我是誰的工作。」――伊塔羅‧卡爾維諾
重要的是我們之於我們,以及我們如何深化與世界的關係。
國際好評
以淘氣且靈活的哲學幽默聞名,細節中充滿感性和智慧,卡爾維諾星球的一大亮點!――衛報
一本卡爾維諾迷絕對會想立即收藏的書!――西雅圖時報
令人驚訝、尖銳、與眾不同,就像卡爾維諾他自己。――費城詢問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伊塔羅‧卡爾維諾(1923-1985)
Italo Calvino
出生於古巴,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家;兩歲左右父親就任義、法邊界的聖雷莫植物園園長,舉家遷離古巴。第二次大戰期間他加入抗德游擊隊,1945年加入共產黨,1947年畢業於都靈大學文學院,並出版小說《蛛巢小徑》。50年代他致力於左翼文化工作,即使在1957年因蘇聯入侵匈牙利而退出共產黨之後亦然。50年代的重要作品有《阿根廷螞蟻》、《我們的祖先》三部曲、《義大利寓言故事》。60年代中期起,他長住巴黎15年,與李維史陀、羅蘭‧巴特等有密切交往;60年代的代表作為科幻小說《宇宙連環圖》,曾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70年代卡爾維諾致力於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陸續出版了《看不見的城市》、《命運交叉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並受到全義大利人的敬愛。1985年夏,他突患腦溢血,成為全國上下最關心的話題,雖然全力營救,仍於9月19日辭世。1986年,短篇小說集《在美洲虎太陽下》出版。1988年,未發表的演說稿《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問世。1994年,自傳《巴黎隱士》集結成書。1995年出版《在你說「喂」之前》。
譯者簡介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文字工作。譯有《魔法外套》、《馬可瓦多》、《白天的貓頭鷹/一個簡單的故事》、《依隨你心》、《虛構的筆記本》、《巴黎隱士》、《在你說「喂」之前》、《跟著達爾文去旅行》、《在美洲虎太陽下》、《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最後來的是烏鴉》、《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等。
伊塔羅‧卡爾維諾(1923-1985)
Italo Calvino
出生於古巴,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家;兩歲左右父親就任義、法邊界的聖雷莫植物園園長,舉家遷離古巴。第二次大戰期間他加入抗德游擊隊,1945年加入共產黨,1947年畢業於都靈大學文學院,並出版小說《蛛巢小徑》。50年代他致力於左翼文化工作,即使在1957年因蘇聯入侵匈牙利而退出共產黨之後亦然。50年代的重要作品有《阿根廷螞蟻》、《我們的祖先》三部曲、《義大利寓言故事》。60年代中期起,他長住巴黎15年,與李維史陀、羅蘭‧巴特等有密切交往;60年代的代表作為科幻小說《宇宙連環圖》,曾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70年代卡爾維諾致力於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陸續出版了《看不見的城市》、《命運交叉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壇的崇高地位,並受到全義大利人的敬愛。1985年夏,他突患腦溢血,成為全國上下最關心的話題,雖然全力營救,仍於9月19日辭世。1986年,短篇小說集《在美洲虎太陽下》出版。1988年,未發表的演說稿《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問世。1994年,自傳《巴黎隱士》集結成書。1995年出版《在你說「喂」之前》。
譯者簡介
倪安宇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現專職文字工作。譯有《魔法外套》、《馬可瓦多》、《白天的貓頭鷹/一個簡單的故事》、《依隨你心》、《虛構的筆記本》、《巴黎隱士》、《在你說「喂」之前》、《跟著達爾文去旅行》、《在美洲虎太陽下》、《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最後來的是烏鴉》、《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等。
序
前言
此書中我收錄了卡爾維諾已經發表、散見各處的十二篇文章,未發表的一篇――〈美國日記〉,還有一篇在義大利未發表過,瑞士盧卡諾區限量出版的〈巴黎隱士〉。
一九八五年八月,距出發去哈佛大學一個月,卡爾維諾既累又煩。他想在去美國前結束手邊準備中的六篇演講稿,未能如願。修改、調整、「剪貼」,然後一切,或幾乎一切如舊。進度是零。
我當時想,可能的解決辦法是說服他轉移注意力,把精神集中到他衆多計畫中的一個。對我的問題:「你爲什麼不乾脆丟開演講去把《聖喬凡尼之路》寫完呢?」他說:「因為那是我的自傳,而我的傳記還沒有……」話沒說完。他是要說「還沒結束?」抑或想的是「那還不是我完整的自傳」?
多年後我找到一份稿子,標題是「自傳作品」,包括已做好出版說明的一系列文章。所以說,是有另外一個,與《聖喬凡尼之路》書中所勾勒完全不同的自傳計畫。不能說不可能,但很難猜出卡爾維諾想以什麼方式呈顯這些按時間先後排列的文章。毫無疑問談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企圖明顯是要闡明他的選擇:政治、文學、存在,讓大家知道是怎麼回事,爲什麼,以及何時。何時格外重要:在《靑年政治家回憶錄,一九六○――一九六二》的作者註中,卡爾維諾寫道:「關於我所表達的信念(第二篇),如同這本合集的任何一篇文章,只是我對事物當時――僅止當時――看法的見證。」
卡爾維諾為此書所準備的材料只到一九八○年十二月。按作者意願,其中三篇以時間為序刊出兩個版本。我加入了最後五篇,因為是自傳作品,也因為我覺得作品會因之更加完備。
將這些文章擺在一起我發現其中幾篇缺少那種自傳作品應有的直接性。當然不純粹是為了這個原因我才想到要把〈美國日記一九五九――一九六○〉收進來。是因為那次旅行在他一生中的重要性,卡爾維諾於不同場合都曾提到或寫過。儘管如此,他仍然決定不出版在這次旅行所完成的《一個樂天派在美國》,當時已在二校。對此臨陣反悔,在他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寫給盧卡‧巴拉內利(Luca Baranelli)的信中有所解釋:「……我決定不出版該書,因為重看之下,我覺得就文學作品而言太過小品,就新聞報導而言缺乏新意。我做對了嗎?天知道!當時倘若出版,這本書畢竟是對那個時代,我的某一段心路歷程的一個紀錄……。」
反之,〈美國日記〉是他定期寫給埃伊瑙迪(Einaudi)出版社朋友丹尼耶雷‧彭克羅利(Daniele Ponchiroli)的信,收信人也可以是出版社所有工作人員,甚至像卡爾維諾寫的,任何一個想知道他的美國印象及經驗的人。
就自傳資料――而非文學嘗試――我認為是必要的;像自畫像,最發自內心也最直接。
所以,這本書的價値可以是:將讀者與作者之間關係拉得更近,透過這些文章深入這層關係。卡爾維諾認為「重要的是我們之爲我們,深化我們與世界、與他人的關係,這個關係可以是關係之所以存在的愛加上轉換的意志力之總和。」
埃斯特‧卡爾維諾
此書中我收錄了卡爾維諾已經發表、散見各處的十二篇文章,未發表的一篇――〈美國日記〉,還有一篇在義大利未發表過,瑞士盧卡諾區限量出版的〈巴黎隱士〉。
一九八五年八月,距出發去哈佛大學一個月,卡爾維諾既累又煩。他想在去美國前結束手邊準備中的六篇演講稿,未能如願。修改、調整、「剪貼」,然後一切,或幾乎一切如舊。進度是零。
我當時想,可能的解決辦法是說服他轉移注意力,把精神集中到他衆多計畫中的一個。對我的問題:「你爲什麼不乾脆丟開演講去把《聖喬凡尼之路》寫完呢?」他說:「因為那是我的自傳,而我的傳記還沒有……」話沒說完。他是要說「還沒結束?」抑或想的是「那還不是我完整的自傳」?
多年後我找到一份稿子,標題是「自傳作品」,包括已做好出版說明的一系列文章。所以說,是有另外一個,與《聖喬凡尼之路》書中所勾勒完全不同的自傳計畫。不能說不可能,但很難猜出卡爾維諾想以什麼方式呈顯這些按時間先後排列的文章。毫無疑問談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企圖明顯是要闡明他的選擇:政治、文學、存在,讓大家知道是怎麼回事,爲什麼,以及何時。何時格外重要:在《靑年政治家回憶錄,一九六○――一九六二》的作者註中,卡爾維諾寫道:「關於我所表達的信念(第二篇),如同這本合集的任何一篇文章,只是我對事物當時――僅止當時――看法的見證。」
卡爾維諾為此書所準備的材料只到一九八○年十二月。按作者意願,其中三篇以時間為序刊出兩個版本。我加入了最後五篇,因為是自傳作品,也因為我覺得作品會因之更加完備。
將這些文章擺在一起我發現其中幾篇缺少那種自傳作品應有的直接性。當然不純粹是為了這個原因我才想到要把〈美國日記一九五九――一九六○〉收進來。是因為那次旅行在他一生中的重要性,卡爾維諾於不同場合都曾提到或寫過。儘管如此,他仍然決定不出版在這次旅行所完成的《一個樂天派在美國》,當時已在二校。對此臨陣反悔,在他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寫給盧卡‧巴拉內利(Luca Baranelli)的信中有所解釋:「……我決定不出版該書,因為重看之下,我覺得就文學作品而言太過小品,就新聞報導而言缺乏新意。我做對了嗎?天知道!當時倘若出版,這本書畢竟是對那個時代,我的某一段心路歷程的一個紀錄……。」
反之,〈美國日記〉是他定期寫給埃伊瑙迪(Einaudi)出版社朋友丹尼耶雷‧彭克羅利(Daniele Ponchiroli)的信,收信人也可以是出版社所有工作人員,甚至像卡爾維諾寫的,任何一個想知道他的美國印象及經驗的人。
就自傳資料――而非文學嘗試――我認為是必要的;像自畫像,最發自內心也最直接。
所以,這本書的價値可以是:將讀者與作者之間關係拉得更近,透過這些文章深入這層關係。卡爾維諾認為「重要的是我們之爲我們,深化我們與世界、與他人的關係,這個關係可以是關係之所以存在的愛加上轉換的意志力之總和。」
埃斯特‧卡爾維諾
目次
導讀〈他的頭腦已成了傳奇〉――南方朔
前言――埃斯特‧卡爾維諾
異鄉人在都靈
作家與城市
一九五六年訪答錄
一、伊塔羅‧卡爾維諾回答《咖啡館》雜誌訪問
二、專訪畫像
美國日記一九五九――一九六〇
分成兩半的共產黨員
青年政治家回憶錄
一、法西斯治下的童年
二、艱苦歲月中的一代
一封信兩個版本
旁觀代傳
巴黎隱士
我的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方言
一九七八
我也曾是史達林主義者?
一九五六年的夏天
領袖像
成功背後
我願是默庫肯
我的家鄉是紐約
瑪麗亞‧寇爾提的訪問
前言――埃斯特‧卡爾維諾
異鄉人在都靈
作家與城市
一九五六年訪答錄
一、伊塔羅‧卡爾維諾回答《咖啡館》雜誌訪問
二、專訪畫像
美國日記一九五九――一九六〇
分成兩半的共產黨員
青年政治家回憶錄
一、法西斯治下的童年
二、艱苦歲月中的一代
一封信兩個版本
旁觀代傳
巴黎隱士
我的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方言
一九七八
我也曾是史達林主義者?
一九五六年的夏天
領袖像
成功背後
我願是默庫肯
我的家鄉是紐約
瑪麗亞‧寇爾提的訪問
書摘/試閱
專訪畫像
我是科學家之子:我父親是農學家,我母親是植物學家,兩人都在大學執敎。在我們家唯有從事科學硏究才算光彩,我一個舅舅是化學家,大學敎授,娶了一位女化學家(其實我有兩個化學家舅舅,娶了兩個化學家舅媽);我弟弟是地質學家,大學敎授。我是家中敗類,唯一一個從事文學工作的。我父親是里古利亞人,家族在聖雷莫歷史悠久;我母親是撒丁島人。我父親在墨西哥待過二十多年,是一所農業實驗中心的負責人,之後又去了古巴;在古巴我母親是他的助理,他們因交換硏究論文而認識,在一次義大利短程旅行途中結婚;我是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五日在哈瓦那附近一個叫桑地雅哥‧得‧拉斯維卡斯的小村鎭出生的。很遺憾,我對古巴不復記憶,因為兩歲不到我已經回到義大利聖雷莫了,我父親跟我母親回國一起主持一個園藝實驗中心。關於我的遠洋誕生保存下來的不過是一個很複雜的出生地名(在篇幅有限的個人資料中我都用那個更眞實的代替:聖雷莫),一些家庭回憶,以及我母親預見我將在異國成長,為了不讓我忘記故土所取的一個在義大利聽起來很像國家主義好戰分子的敎名。一直到二十歲我都與雙親同住在聖雷莫,生活在一個滿植奇花異草的花園裡,和我父親那不知疲倦的老獵人一起徜徉在里古利亞阿爾卑斯山區的樹林中。高中畢業後曾嘗試繼承家裡的科學傳統,但其實我心裡嚮往的是文學,結果中途輟學。同時德軍佔領了義大利中、北部,由於有靑少年期所受的薰陶,我自然而然加入加里波底軍與游擊隊並肩作戰。游擊戰就在少年時我父親帶我認識的樹林中進行,在那片景色中我對自己有了進一步的認同,和對人類的痛苦世界有了初步發現。
因為那次經驗,幾個月後,那是一九四五年秋天,我第一批短篇小說誕生。第一篇寄給了當時在羅馬的朋友帕維瑟,他覺得不錯,交給穆謝塔的《阿瑞杜莎》雜誌發表。那一期的《阿瑞杜莎》出刊甚晩,拖到隔年。期間維多里尼看了我另一個短篇,登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綜合科技》雜誌。
我改念文學系,還是都靈,因為特別照顧由戰場回來的士兵,我直接插班三年級。我在一九四六年的一年中考完所有四年該考的試,有些科目分數還不錯。一九四七年以硏究康拉德全部作品爲論文畢業。我大學念得太匆忙,後悔莫及,可是當時我心另有所屬:我積極投入政治,對此並不後悔;新聞工作,爲《統一報》就各式題材寫稿;還有文學創作,那幾年我寫了為數驚人的短篇,一個長篇(二十天寫完,那是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書名是《蛛巢小徑》,就這樣築起那個創作天地,之後起起落落我不曾遠離。一九四五年起,主要是一九四六年帕維瑟回到都靈後,我開始圍著埃伊瑙迪出版社打轉,最早是去兜售分期付款書,一九四七年成為編輯,一直到今天。不過從我與《綜合科技》雜誌合作以來,米蘭和維多里尼對我亦頻頻召喚。我跟羅馬的關係是爭辯加上吸引力,那裡有卡爾洛・雷維(Carlo Levi)
,和其他批評家如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艾莎‧莫蘭黛、娜塔莉亞・金茲柏格○1
我在歐洲的幾個鐵幕國家旅行過,不過這些旅行不値一提。
工作方面需要潛心硏究、做文獻整理的是《義大利寓言故事》(一九五六年);花了兩年時間,我樂在其中;但後來未再繼續硏究工作,我最關心的還是當一個作家,這已經夠我忙的了。
○1莎‧莫蘭黛(Elsa Morante,1912-1985),作家。以象徵――幻想手法描寫與現實格格不入的焦慮。
娜塔莉亞‧金茲柏格(Natalia Ginzburg,1916-1991),作家。多以家庭情感、回憶及日常生活爲寫作題材。埃伊瑙迪出版社中堅分子。其夫雷翁内‧金茲柏格於一九四四年死於納粹監獄。(譯者註)
(待續)
我是科學家之子:我父親是農學家,我母親是植物學家,兩人都在大學執敎。在我們家唯有從事科學硏究才算光彩,我一個舅舅是化學家,大學敎授,娶了一位女化學家(其實我有兩個化學家舅舅,娶了兩個化學家舅媽);我弟弟是地質學家,大學敎授。我是家中敗類,唯一一個從事文學工作的。我父親是里古利亞人,家族在聖雷莫歷史悠久;我母親是撒丁島人。我父親在墨西哥待過二十多年,是一所農業實驗中心的負責人,之後又去了古巴;在古巴我母親是他的助理,他們因交換硏究論文而認識,在一次義大利短程旅行途中結婚;我是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五日在哈瓦那附近一個叫桑地雅哥‧得‧拉斯維卡斯的小村鎭出生的。很遺憾,我對古巴不復記憶,因為兩歲不到我已經回到義大利聖雷莫了,我父親跟我母親回國一起主持一個園藝實驗中心。關於我的遠洋誕生保存下來的不過是一個很複雜的出生地名(在篇幅有限的個人資料中我都用那個更眞實的代替:聖雷莫),一些家庭回憶,以及我母親預見我將在異國成長,為了不讓我忘記故土所取的一個在義大利聽起來很像國家主義好戰分子的敎名。一直到二十歲我都與雙親同住在聖雷莫,生活在一個滿植奇花異草的花園裡,和我父親那不知疲倦的老獵人一起徜徉在里古利亞阿爾卑斯山區的樹林中。高中畢業後曾嘗試繼承家裡的科學傳統,但其實我心裡嚮往的是文學,結果中途輟學。同時德軍佔領了義大利中、北部,由於有靑少年期所受的薰陶,我自然而然加入加里波底軍與游擊隊並肩作戰。游擊戰就在少年時我父親帶我認識的樹林中進行,在那片景色中我對自己有了進一步的認同,和對人類的痛苦世界有了初步發現。
因為那次經驗,幾個月後,那是一九四五年秋天,我第一批短篇小說誕生。第一篇寄給了當時在羅馬的朋友帕維瑟,他覺得不錯,交給穆謝塔的《阿瑞杜莎》雜誌發表。那一期的《阿瑞杜莎》出刊甚晩,拖到隔年。期間維多里尼看了我另一個短篇,登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綜合科技》雜誌。
我改念文學系,還是都靈,因為特別照顧由戰場回來的士兵,我直接插班三年級。我在一九四六年的一年中考完所有四年該考的試,有些科目分數還不錯。一九四七年以硏究康拉德全部作品爲論文畢業。我大學念得太匆忙,後悔莫及,可是當時我心另有所屬:我積極投入政治,對此並不後悔;新聞工作,爲《統一報》就各式題材寫稿;還有文學創作,那幾年我寫了為數驚人的短篇,一個長篇(二十天寫完,那是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書名是《蛛巢小徑》,就這樣築起那個創作天地,之後起起落落我不曾遠離。一九四五年起,主要是一九四六年帕維瑟回到都靈後,我開始圍著埃伊瑙迪出版社打轉,最早是去兜售分期付款書,一九四七年成為編輯,一直到今天。不過從我與《綜合科技》雜誌合作以來,米蘭和維多里尼對我亦頻頻召喚。我跟羅馬的關係是爭辯加上吸引力,那裡有卡爾洛・雷維(Carlo Levi)
,和其他批評家如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艾莎‧莫蘭黛、娜塔莉亞・金茲柏格○1
我在歐洲的幾個鐵幕國家旅行過,不過這些旅行不値一提。
工作方面需要潛心硏究、做文獻整理的是《義大利寓言故事》(一九五六年);花了兩年時間,我樂在其中;但後來未再繼續硏究工作,我最關心的還是當一個作家,這已經夠我忙的了。
○1莎‧莫蘭黛(Elsa Morante,1912-1985),作家。以象徵――幻想手法描寫與現實格格不入的焦慮。
娜塔莉亞‧金茲柏格(Natalia Ginzburg,1916-1991),作家。多以家庭情感、回憶及日常生活爲寫作題材。埃伊瑙迪出版社中堅分子。其夫雷翁内‧金茲柏格於一九四四年死於納粹監獄。(譯者註)
(待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