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是2018年王東岳在混沌大學舉辦系列講座的文稿,從遠古人類、氏族社會、農牧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從單細胞生物到組織形成、器官分化、人體系統對環境的適應;從象形文字、拼音、文言文;從孔子、老子、莊子到佛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本書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生物、醫學,無所不談,無所不包。涉獵之廣,令人稱奇。
作者簡介
王東岳,舊日筆名“子非魚”,自由學者,獨立於任何黨派和學術機構之外。曾為醫學碩士,但研究生畢業後即脫離醫界;也曾做過西北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學院的東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謀生。迄有著作三卷兩冊:三卷《物演通論》合為一部;一冊隨筆集《知魚之樂》;一冊匯編本《人類的沒落》。
名人/編輯推薦
1.這是一本向全社會普及哲學的入門書,除引發相關專業的更多思考外,對跨領域的思考也頗具借鑒意義。
2.王東岳的理論自成一派,乾淨而不帶私貨,非常值得一讀。
序
代序言
這是我最後一次出來講課。
首先有必要說明,這是一個純粹的文化課和思想課,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追求實用。一個哲學家活著的時候一定是很寂寞的,所以你們追隨我不免有些枉然,等我作古不知多久以後,可能我的學說會被人們接受,但那個時候你們也已經老去,恐怕終究看不到它的余暉了,所以各位來上我的課是一件徒勞無功的事情,而且還特別辛苦。這個課程我們會講得稍微偏深一點,不管是講中國文化還是講西方哲學,以及在最後一天課詮釋我的哲學系統,我都不按一般教學方式介紹,盡可能給大家談出一點新意,所以這個課聽起來是比較吃力的,或者說趣味性是很差的。聽這個課我希望大家不抱著功利目的,這樣你才能把這個課聽出滋味來。
我舉個例子,量子力學的開山人物之一薛定諤,他在一次題為《科學與人文主義》的演講中說,一般人都認為科學是有效用的,人們尊重科學、追求科學,就是因為科學能夠帶來巨大的生產力,能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舒適、力量變得更強大等等。他說,這是對科學莫大的誣蔑。真正的科學首先是人文精神的表達,它跟考古學、語言學、美學等這些看起來沒有任何用處的學問完全等同,它是人類精神的升華,而不是實用的東西。如果你把科學視為一個實用的東西,你確實是把科學貶低了,或者說你根本沒有理解科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想,科學尚且如此,何況我們講的這些東西跟科學還不直接相關,完全是在講人類文明史的淵源,講思想史與文明史的關係,進而講什麼東西驅動著它,它最終的走向是什麼,它如何塑造我們的人格狀態和社會形態。我們是討論這些問題,它當然跟實用沒有任何關係。
一般而言,在學習過程中,你越是不追求實用性,你才越能夯實自己精神底層的深沉基礎。如果你追求實用,你就難免會一直把自己飄浮在最淺層。所以,我建議大家,即使我講的某些東西似乎有一點實用性,或者在你的聯想中有實用性,你都應該把主要精力沉澱在非實用的精神奠基層面上來,由此或可稍許贏得某種透視遠方的目力,此乃本課程的唯一價值所在。
再者,我希望大家循序漸進,就是按照這個課程的安排,最好中間不要有斷層,因為這個系統講座是有某種邏輯聯繫的。
第一節課講“東西方文化溯源”,實際上是講人類文明的起源是被哪些因素促發的,它是所有後面課程的一個基礎。
然後講“老子”,它是東方思想的最高端。我們之所以把“老子”放在第二天開講,是因為我們下一次課就涉入“西方哲學基礎綜述”,也就是把西方哲學的思想高端拿出來,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明確的東西方高端思想的對照這種感覺。
接下來,我們會慢慢地依序鋪陳像“孔子”“法家”“易經”“佛教”等課題。
除了國學以外,我們會專門講一節課“人體哲理”,我們還會講到“中國文化的衰落”,它實際上是預演或預示著西方文化行將衰落。
最後,我們探討“人類文明的趨勢與危機”,這個話題很嚴峻,也很緊迫。其思想依據是《物演通論》一書所提出的基本哲學原理,盡管在課堂上只能給以概要詮釋。
我在這裡得做一個聲明,即使我講這個課總想盡可能挖深一點,大家也一定要明白,我的講課是非常浮面的東西。這話什麼意思呢?我寫書的時候,比如寫《物演通論》這本哲學書的時候,我是絕不遷就讀者的,我只追求思想嚴謹表達。
但我講課這樣做是絕對行不通的,我講課雖然力求具有一定的深刻性、連貫性、邏輯性,還要讓大家能聽出興味來。既然我得照顧聽眾,那麼我就必須把一些相當深在的東西拿到直觀層面上來做表層解讀。它會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使一個深刻的思想膚淺化和庸俗化。因此我必須強調一點,就是你讀我的書不會見到我講課的內容,講課的內容是人類共有的知識,而不是我獨創的知識,我只是用我的思想把它串聯貫通起來另作闡發而已。我寫書是只寫我自己的見地,凡不屬於我的發現我絕不會落筆。因此寫書是獨到之見的落實,講課是人類文化的總結。而且講課要遷就聽眾,就不免在浮淺的、直觀的層面運行,因此大家要想深入地理解一些東西,我還是強調要讀原著。即便如此,各位聽起來也有相當難度。所以我希望大家事先稍微讀一點相關資料,比如我們講老子,我希望你來聽課以前最好把《道德經》讀一下;比如我們講“西方哲學基礎綜述”,那節課是比較艱深的,即使我只講最淺層的部分,它也是非常燒腦的,那麼大家如果能稍微翻閱一些西方哲學史的書,做一點預習,可能你聽課會更有味。
再則,我們這個課程,連續講下來總共大約是80個學時。大家知道在大學裡一門選修課通常只給40個學時,就是每周兩個學時,一個學期一門選修課結束,那麼我們這是80個學時,相當於一個分量很重的選修課,也就是相當於一門系統課程。我希望大家聽課,不把重點放在聽“知識”上,盡管我的講課內容可能會有知識量偏大的這麼一個特點,而應放在聽“思想”上,就是諦聽我們人類在他的整個文明史上是怎樣運行以及展開其思想模型和思想序列的。
我在過去的講課中不斷重復一句話,我說人類文明是鋪墊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之上的,而不是鋪墊在客觀世界之中的。所有動物都生活在客觀世界之中,它們為什麼不創造文明呢?所以人類的一切力量來自於思想,而具有思想創造能力的人卻是非常之少的。我們講課主要就是講人類歷史上東西方最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展開過程。聽這個課程是聽什麼?就是聽人類文明的基本驅動力在人類思想層面上是怎樣運行的,把這個韻味聽出來才是最關鍵的內涵。
實際上,我們小學、中學和大學所有上學都是帶功利目的的,都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升學或為了求職等等。也就是說,我們在受教育期間很少有過純粹的、無功利的、不帶任何目的的思想訓練和探求。
那麼這一次課,我就希望大家跟著我走一次思想訓練和思想探索之旅,而這個東西才是最有強大力量的,它居然塑造了整個人類的生存模型。用這樣的方式細聽一次另類課程也許是別有一番風味的。大家隨著我的思想序列,隨著此前建構人類整個文明基礎的思想家的思想序列,展開自己的思維訓練和精神重塑,如果你能達成這個結果,你收獲頗豐。
最後,就是這個課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沉悶的,因為思想絕不華彩,它絕不嘩眾取寵,它也絕不有意識讓自己閃光。我將用盡可能平樸的講解方式如實地反映思想的運行方式。我們追求的是邏輯嚴謹、思緒深刻,我們追求這些東西,所以我們的課程確實不會有華美感,也不會給你帶來多少愉悅感。這個課最終的結論可能是讓你大為失落的,因為它會告訴你人類未來的命運竟然是一個特別麻煩的格局,人類未來文明的趨勢,大抵是一個前途非常有限、而且前途充滿黑暗的摸索進程。
我希望大家帶著沉思的、反省的那麼一種態度,帶著追求深知灼見的別樣意趣來聽課,這裡絲毫沒有勵志的、煽情的、鼓舞人心的激昂成分,我們倒很可能陷入某種悲觀的思緒之中。這就是為什麼當年亞裡士多德講一句話,他說人類最偉大的藝術一定是悲劇藝術。那麼悲劇為什麼是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呢?是因為它在最深刻處反映著人類本身的命運。也就是人類的宿命含有巨大的悲劇性,這就是悲劇藝術的感染力所在。那麼當一個思想不是張揚的、不是興奮的,而是很悲涼、很深沉的默然求索,它顯然不符合我們日常生活的向往,但它卻可能表達著某種你斷不可失之於探察與考究的潛在決定要素,因為它可能影響著你的命運乃至你的同類的命運。
2018年3月9日
目次
上 冊
開學典禮致辭紀要 1
一、東西方文化與文明溯源 9
開題序語 11 /智人遷徙——人類文明的發生軌跡與梯次 16 /文明發生的自然規定進程 26 /社會結構的文明初態 36 /人類原始文明的形成機制 53 /文明分化的內在求存規定 64 /中國商代的文字源起及社會構?型 70 /象形文字與東亞甲金文 79 /甲金文的字義如何形成 89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與成因 96 /拼音文字與哲科文化 106 /課後答疑 115
二、老子思想主旨鉤沉 127
開題序語 129 /老子其人 136 /老子的著述及其與孔子的關係 143 /老子論“道” 150 /上善若水 158 /弱者道之用 162 /老子論“德” 167 /無為而無不為 176 /老子的反動與保守 181 /遞弱代償法則 190 /不笑不足以為道 200 /課後答疑 210
三、西方哲學基礎綜述(上) 221
開題序語 223 /何謂之“哲學” 230 /哲學的起源 235 /再談古希臘 244 /?古希臘哲學概述 248 /本體論的初始追問 260 /科學的萌芽 269 /狹義哲學的三大特徵 276 /狹義哲學的三大特徵(續) 285 /附談:依賴模型的實在論 293 /辯證法:理性邏輯的初始形態 303 /“理想邏輯”簡述 312 /課後答疑 319
四、西方哲學基礎綜述(下) 331
千古玄難:“知”與“在”的關係問題 333 /“知”與“在”雙雙迷?失 340 /古典哲學的高峰及其遺留問題 346 /“唯物、唯心、不可知論”各自的局限 355 /“知”的動態發生學意義 360 /精神淵源:感應屬性增益 365 /“邏輯”的定義及其形成路徑 371 /邏輯變革的成因 379 /?“真理”的動勢 388 /“科學”的內質 396 /知識創新的邏輯路徑 405 /
課後答疑 413
五、孔儒的文化淵源 421
開題序語 423 /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 425 /孔子時代的社會轉型 432 /文明歷史的演進方式 438 /幼稚文明的老成現象 445 /“大一統”與“僵老化”之成因 450 /原始文化的三大要素 459 /孔子身世簡介 467 /孔子生平特徵 476 /孔子學說的實質與體系 483 /孔子思想的歷史合理?性 498 /“重德”文化的參考意義 507 /課後答疑 519
六、法家專論與國學的社會落實 533
開題序語 535 /法家的起源與史跡 537 /商鞅身世簡介 545 /商鞅變法述略(一) 549 /商鞅變法述略(二) 554 /商鞅變法評議 561 /改革的悖論與困境 565 /法家學說的理論框架 571 /韓非法論的基本取向 577
法家思想總綱:尊上弱民 585 /東西方政治智能的比較與探究 591 /韓非學術影響評議 598 /課後答疑 607
下 冊
七、先秦諸子百家輯要 621
開題序語 623 /墨子與墨家 633 /評:墨家思想系統之離亂 644 /墨家首創“邏輯論”之開端 649 /思孟學派:中庸、仁政 651 /孔子與孟子的學說差異 655 /荀子學說簡介 659 /別有異趣的楊朱 667 /莊子:出世的人生 679 /莊子論道 686 /名家淵源及其論題解析 699 /雜家與呂不韋 710 /課後答疑 723
八、人體哲理淺談 731
開題序語 733 /從達爾文說起 735 /“達爾文進化論”引出的疑問 743 /文明史是自然史的惡性繼承 752 /疾病分類之一:進化病 761 /疾病分類之二:文明病 766 /疾病分類之三:醫源性疾病 776 /中醫的基本素質:守護原生態 782 /魯迅的抨擊與對中醫的質疑 793 /西醫簡史:與病態文明的趨勢一致 803 /壽命問題與養生保健原則 808 /就醫原則簡述 820 /如何判斷醫院與醫生的優劣 831 /課後答疑 836
九、《易經》大略與應用概述 843
開題序語 845 /《易經》為五經之首 849 /《易經》源流及其初衷 853 /《易經》三法則 862 /《易經》三要素 868 /算卦之初:時空追問 875 /“時空追問”續:八卦方位圖 880 /《易經》對傳統文化的奠基作用 888 /“河圖洛書”與十二辟卦圖 897 /對《易經》思想格局的現代評議 906 /算卦的前因與後效 918 /中西古今比較:博弈論的決策模型 936 /課後答疑 942
十、佛學宗旨及其文化影響 953
開題序語 955 /從哈拉巴文明說起 957 /佛教被接納的社會文化因?素 960 /佛學堂奧的邏輯臺階 967 /佛學堂奧的邏輯臺階(續) 978 /略論佛學宗旨 982 /佛學宗旨續論 986 /略論佛教教義 992 /佛學與哲?思 1002 /佛學傳入中土:衝突與融合 1007 /禪宗:佛教中國化之大?宗 1013 /信仰的本質 1021 /課後答疑 1036
十一、國學及國運衰落的原因與軌跡 1045
開題序語 1047 /人類文明演化史大觀 1049 /中國文化的原始性與前期性 1054 /略論“天人合一”與“人文關懷” 1062 /人類文化的演進脈絡 1073 /東方古老文明的足跡與宿命 1080 /宋代以來的社會經濟格?局 1088 /宋代以來的世界歷史格局 1098 /清朝是中國文化完善化的死亡標本 1105 /人類文明與文化發展的幹枝關係 1111 /思想史與文明史的影響關係 1117 /近現代文明形態的成因和條件 1124 /課後答疑 1140
十二、人類文明的趨勢與危機 1149
開題序語 1151 /問題的提出:疑思與猜想 1155 /重點概念與名詞注?解 1164 /重點概念與名詞注解(續) 1170 /“遞弱代償原理”概述 1177 /?“演化運動矢量”與“有限衍存區間” 1186 /課程回顧與總結 1193 /淺談“精神哲學” 1199 /人類文明的趨勢與危機 1208 /人類文明的趨勢與危機(續) 1215 /人文危機的源流與原理 1221 /理論概括與邏輯路標 1236 /課後答疑 1247
書摘/試閱
孔儒的文化淵源
開題序語
我們今天講孔子。
孔子及其儒學,幾乎就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靈魂與標桿,統領中國主流意識形態長達2000余年之久。這種情形,除非宗教,我們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絕難見到。
但是孔子的學說,相較老子而言,顯得淺薄而直白,因為孔子關心的是現實社會政治問題,而老子關心的是終極問題。
我給大家舉例子。孔子學說的核心其實就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組疊字裡的第一個字是名詞,第二個字是動詞,意思是說: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孔子的學說,就是這樣的平白直敘。他還講:“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商末周初的一種青銅酒器,最初製作的時候是六角形,到春秋末期,可能有人創新,把它改成圓形或八角形了,於是孔子哀嘆:“觚啊,觚啊,你已經不像觚了!”在《論語》文本中,我們甚至會見到這樣的說法:“食不語,寢不言。”意思是說,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睡覺的時候不要說話。請大家聽聽,這像不像老媽子訓孩子的話?
我們講孔子的學說淺薄而直白,這絕非是我一個人的看法。大家要知道,明末清初,當時西方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一方面帶入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把中國古代典籍翻譯成西文介紹到歐洲。當時的歐洲大哲黑格爾,見到孔子的文本,大失所望。我們聽聽黑格爾對孔子文本的評論,黑格爾講:“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爾說,孔子的書裡只不過充斥著“老辣的道德教訓”,這是他的原話。他覺得孔子的書還不如不要翻譯,翻譯了反而有損孔子的光輝形象。
黑格爾這樣說的緣由是什麼呢?在中世紀,或者在歐洲近代前後,西方當時處在宗教壓抑狀態。那個時候,西方人知道東方有一個以德治國的帝國,它的管理模式是以人倫道統來建立社會秩序的,這比起西方基督教神權壓抑人性顯得溫和得多,因此對東方頗為羨慕,再加上當時一些不真切的傳說,認為東方極其富庶,於是那時的某些西方哲人和文化學者曾把中國視為東方的天堂。譬如近代以後的西方大哲萊布尼茲、伏爾泰等人,都曾經給中國文化以較高的評價,甚至是錯誤的評價,我們後面的課程會涉及這些內容。因此,當黑格爾讀到孔子文本以後,他大失所望,發現孔子文本頗為淺薄。
那麼,說孔子文本淺薄,黑格爾的這個看法對不對呢?他是有道理的,至少說對了一半。大家不妨找出古羅馬社會活動家兼演說家,一個名叫西塞羅的人,他的《西塞羅演說集》,各位抽空讀一讀,他討論政治、法律、道德、人倫、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問題,其精彩深刻的程度,孔子的學說根本無法與之相比。而西塞羅其人無論在當時或今天看來,在西方文化界大抵算不得一個哲人,所以黑格爾的評價是有道理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講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只說對了一半呢?是因為黑格爾讀不懂孔子!我在前面課裡講過,文化絕不是花裡胡哨的東西,它是一種生存結構的反映。黑格爾理解不了東方生存結構及其文化適配關係,因此他讀不懂孔子學說的要義。
為此,我做一個說明。我們今天講課,基本上不講孔子文本。因為孔子文本十分直白、十分淺顯。今天任何一個初中生,如果他找一本文白對照的《論語》,從字面上講,我可以肯定沒有任何中學生讀不懂。但是要想真正理解孔子學說的內在精神及其文化含義,只停留在文本上是決然不行的。因此我們今天的講座名稱叫“孔儒的文化淵源”,也就是著重講解孔子學說和孔子文本背後的更深層的東西。
孔子的學說淺薄而直白,從現代角度看,其中只有“人倫之談”,而沒有“格物致知”,也就是沒有知識體系,他何以竟能成為中國帝制時代主流文化的大成至聖先師?也就是說,孔子作為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總導師,其影響何以會持續2000多年之久?再者,孔子的志向在於“治國平天下”,而不在於“治學求知識”,何以歷代中國舊文人竟不能感覺到儒學的平淡乏味和蒼白無聊?
我們今天的課程,就是要回答這些問題。也就是要考察孔子學說的成因何在?它的文化效用何在?它對今天的中國社會乃至人類文明還有什麼意義?
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
我們先看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周代。大家知道,中國的周代,發生於公元前11世紀,持續到公元前3世紀,時長達800年左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命的一個王朝。我前面講過,越原始的社會構型越穩定,封建制度就發生在中國的周代。
大家還要注意一個問題,我們今天一講“封建”,就認為中國從古迄今,從周代或者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一直到辛亥革命,統稱為“封建時代”,這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要知道,中國的封建時代僅限於周代800年。所謂“封建”之謂,最早出現在中國第一本書也就是《尚書》之中,什麼叫“封建”?“分封建制”才叫封建。這與當年武王克商之後的實際政治處境有關。我前面講老子課的時候講過,商代是“氏族部落邦聯制”,武王克商以後,把他的血親和重臣七十一人分封在中原周邊以屏護中央,這個分封體制才叫作“封建制度”。當時各封國都有自己完全獨立的治權,也就是有完全獨立的內政權、外交權,甚至有自己獨立的軍隊,這叫封建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最重大的政治舉措就是推廣建立郡縣制。所謂“郡縣制”,就是打掉各封建王國,包括各分立部落,然後由中央朝廷向地方委派命官,這叫中央集權制度,政治學上叫作“君主專制制度”,它恰好是封建制度的剋星。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時,中國的封建制度即宣告結束。
那麼,中國近代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嚴重的史學錯誤?這與當年日本文人慣用中文有關。在明治維新前後,日本學者主要使用的是中文,他們翻譯了歐洲歷史,而歐洲史基本上經歷的是氏族部落制、封建制,然後是資本主義制度。於是以日本人翻譯的西方歷史作為參本,當時中國的留學生,包括陳獨秀、郭沫若在內,就把中國社會也照搬為封建制度。再加上中國近代辛亥革命以後,實際上所有的後任統治者都傾向於重拾集權制度,因此也更願意在主流文化上放任此說。這是造成中國史學上一直把帝國君主專制時代統稱為封建時代的主要原因。
周代800年,封建社會形態穩定完好只發生在前期300年左右,史稱西周。在這個階段,封建制度規整,周天子權威確立,被孔子稱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所謂“禮樂征伐”,禮指國家政治法統,樂指國家大型祭祀活動及其樂章,征伐指國家派兵打仗,這三件大事由周天子說了算。隨後西周封建機制逐漸趨於崩塌,以周幽王千金一笑失天下、周平王東遷河南洛邑為標志,西周時代正告結束,周王朝的第二階段由此開張,史稱東周。東周又被分為前後兩個時代,前300年左右稱為春秋時代,後250多年左右稱為戰國時代。東周時封建制度開始糜爛,周天子權威淪落,被孔子稱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就是東周時代的局面。
我們下面再回到“封建制度”這個話題上。中國的封建制度在周代末期被消滅,那麼為什麼我們將其視之為當時最先進的一種社會制度呢?是因為,相對於氏族部落邦聯制,它建立了相對統一的社會管理體系。你今天看封建制度很落後,可你想想,古人最初建立一個大區域的統治系統,他怎麼建立?他只能用封建方式建立。這就好比各位企業家,你早期創業的時候,找什麼人做自己的合作伙伴?你一定找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因為你對他們最了解,對他們的人品考察最省力,跟他們達成合作關係的成本最低。因此你早期一定建立的是家族公司或者親朋公司,盡管這種公司結構隨著企業發展到某種規模以上,會成為一個障礙,但在早期一定是成本最低、信任度最高、最穩定的一個結構,這就是封建制度的合理性所在。
封建制度有一個特點,由於各封建諸侯國享有完整治權,因此整個社會結構保持著一種對中樞權力的制約力量。大家要注意,這對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是一個重要的溫床。什麼意思?由於中國在公元前3世紀過早地消滅了封建制度,使得中國在宋代以後,盡管出現工商業文明的萌芽,就當時世界發展狀況而言達到最高水準,但沒有隨即產生資產階級革命,也不可能締造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過早地消滅了封建社會體制。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早在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四百多年,即公元1215年,英國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政治事件,史稱“自由大憲章運動”。所謂“大憲章”是什麼?實際上是英國各封建領主聯合其他社會各階層,跟當時的英王簽了一紙協議,該協議嚴格限制王權。文件共63條,其中規定英王只有宣戰權和外交權,其他所有治權基本上歸屬於各封建領主,甚至英王的稅收權都不完整,稅收必須跟封建領主協商,由此建立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王在法下”的道統觀念和政治習俗,這才最終鋪墊了英國資產階級得以發展壯大的社會基礎。
大家知道,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資產階級相當於平民,叫第三等級。那時的歐洲權貴,第一貴族或第一等級是僧侶,他們控制人的精神,具有對基督教的解釋權,所以他們社會地位最高;第二等級是貴族,他們世卿世祿,取世襲制,掌握國家政權;第三等級就是平民老百姓。而當時資產階級作為第三等級,由於各封建領主更關心自己的經濟稅源收益,因此他們不壓抑資產階級或者平民老百姓的經商活動,尤其是各封建領地之間的統治薄弱區,更成為助長第三等級經商和階級意識萌發的空白地區,這造成資產階級逐步壯大,最終成為發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力量所在。
由於中國過早消滅了封建體制,皇權勢力極大,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又不能在分立的文化搖蕩中被疏散,導致中國近代,或者說宋朝以後上千年,無法發育培植真正的近代思想文化體系和政治結構新生力量。
中國的封建制度到東周時代逐步紊亂,社會紐帶趨於松懈,史家據此把東周分別稱為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我解釋一下什麼叫“春秋”。有學者提出大約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建立明確的四季關係,認為一年就是春秋兩季。這還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春秋》乃孔子所在國魯國國史的書名。傳說中,由於孔子晚年重新編修過《春秋》,於是就把《春秋》這部書所記載的時段,即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這255年,總稱為春秋時代。這個話什麼意思呢?要知道在先秦時代,各國都錄有自己的國史,絕非僅魯國獨具。比如晉國國史的書名叫《乘》,因此你如果在古書上見到“乘”或“史乘”,你就要知道,它是指晉國國史。再比如楚國也有自己的國史,書名叫《梼杌》,因此你如果在古書上見到“梼”(táo)或者“杌”(wù)兩個字中的任何一個,你都要知道,這是指楚國國史。
那麼為什麼會用孔子所在之魯國的國史書名《春秋》來標定這個時代呢?是因為孔子用“微言大義”的方式——所謂“微言大義”,就是用很少的語言,注入文本以重大的道德倫理含義或價值觀含義,也叫“春秋筆法”——重新修訂了《春秋》這部書。我舉個例子,比如在《春秋》原書中記載某大臣弒君,也就是謀殺了國君,孔子認為,此屬以下犯上,大逆不道,於是他就將該書中原來稱呼這個弒君者的官號改為直呼其名。要知道,在古代對一個人的尊稱是稱呼他的官號,其次稱呼字,而直呼其名是對一個人的不敬。孔子只將官號改為直呼其名,就表達了他對這件事情的憤慨,這叫微言大義。
由於孔子編修過這部《春秋》,其中就注入了他的整個價值觀體系。到漢代以後,孔子學說變為國教,甚至竟然出現“春秋斷獄”的局面。因為古代的法律制定相當粗疏,法條細節缺失,判案的時候經常會感到依據不足,於是行政長官進行法審的時候,如果找不見具體的法律文本參考,就以《春秋》價值觀作為判案準則,可見《春秋》這部書對中國後世的影響何其之大。
更重要的是,此後的文人,把春秋時代世界各國(大家注意,我前面講過,凡是涉及遠古時代,我只要說“世界各國”,均指東亞中原及其周邊各國。因為那個時候,中國人只知道東亞這個地方,認其為整個世界)發生的任何事件都用《春秋》來紀年。比如晉國發生某件大事,他不依照晉國的史書《乘》來紀年,卻會說魯昭公多少年,晉國發生了什麼事。由於後人總是用魯國《春秋》這部書的紀年法作為這一個時段的紀年標志,因此後世把這三百年左右的時段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出生在春秋時代晚期,此刻天下大亂,朝野動蕩已久。其間彰顯於社會前臺的兩類重大事件,最充分地表征著當時政治體系紊亂的嚴重情狀:
第一,滅國現象不斷發生,也就是各諸侯國互相兼並。大家要知道,春秋之初,僅中原周邊或華夏區域,諸侯封國竟達一百八十之眾。武王最初只分封了七十一國,以後各代周天子繼續加封,遂使封建諸侯國數量與日俱增。不僅如此,各封建諸侯國君也照例往下再分,這些分封的地域取名叫作“采邑”,也就是各封建諸侯國君給他的重臣和血親繼續往下分封,這種層層分封的采邑封地竟達上千之多。大家可以想想,在當年的中原和中原周邊的“華夏之地”(我前面講過“華”,指關中地區,以華山為標志;“夏”與“下”同音,指黃河下遊)這樣一片範圍內政治割據持續進行,竟達逾百諸侯國和上千封建采邑,可見其地緣碎片化局面業已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周天子權威淪落,各封建主自行其是,滅國和兼並事件就會接連發生,這是第一種社會變故。
第二,弒君事件層出不窮,也就是諸侯國君被謀殺的事情屢屢發生。根據《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等古史記錄,僅在春秋時代,各國發生弒君事件居然達43起之多。要知道,一國首腦被謀殺,是不得了的政治災害。比如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被刺殺,美國社會政治動蕩若干年。像這樣重大的政治事件,竟然在短短250多年間就發生43起之多。
近代有學者調查統計發現,弒君者的身份絕大多數是公子、公孫和卿大夫。所謂公子、公孫,就是君王的血親;所謂卿大夫,當年是世卿世祿制度,官位是世襲的,而世襲者都是貴族,亦即仍然都是君王的血親。兩者總和起來,居然高達謀殺發動者77%的比例。其次,以弒君的動機來看,公室成員篡位而弒君的占51%,卿大夫與國君爭權而弒君的占14%,總和下來占65%。以弒君事件的直接原因來看,經過長期策劃的占44%,由於偶然事件引起的占35%,原因不明的占21%,也就是說,精心策劃的謀殺占將近一半,不明原因或突發事件都能造成弒君結果的也占一半,可見當時弒君現象成為一個怎樣輕易而普遍的政治業態。
從發生弒君事件的次數來看,第一名晉國和齊國並列,二百多年間都發生八起;第二名鄭國,發生五起;第三名就是孔子所在的禮儀之邦魯國,居然也發生四起之多。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到春秋時代,封建制度已經崩壞到何種程度,可謂天下大亂、群雄蜂起,這是孔子生活的總體時代背景。
《論語》中提到孔子的一個弟子,叫儀封人,他給自己的老師所處的時代做了一個點睛式的說明。我先講一下誰是儀封人。孔子55歲被罷官以後,由於其著名弟子子路的內兄,也就是子路妻子的哥哥,在衛國做高官,因此孔子很快受到衛國邀請。於是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四年,最早前往的就是衛國,而且在衛國逗留時間最長,居然四進四出。由於孔子在衛國長期辦學,因此在衛國收納了很多弟子,其中就有這個儀封人。所謂“儀封人”,就是衛國儀地采邑的封建主。他在《論語》中留下一段話,足以說明孔子生活時代的境況,他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思是說,天下大亂已經很長時間了,老天讓孔子來作為人世的警鐘。我解釋一下木鐸是什麼——木制的響器之謂,包括古代鑄造的青銅鐘,中間用來擺動敲擊的那個木舌頭也叫木鐸。總之就是說,他的老師孔夫子終將成為亂世之警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