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電子書
廖增益黑白摄影赏析(電子書)
80折

廖增益黑白摄影赏析(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90 元
優惠價
80152
未開放訂購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攝影是光的藝術, 攝影家以光作畫。可以說光是攝影的靈魂,黑白攝影尤其如此。而黑白攝影從五顏六色的圖像中提取出僅由不同亮度組成的灰度圖, 形成由不同波長光線信息的一幅圖像。從攝影發展的歷史看,黑白攝影雖然早於彩色攝影,但從科學原理上來看,黑白攝影卻可以看作是彩色攝影的升華和抽象。廖增益先生是終生熱衷於黑白攝影的老一輩攝影家,本書稿為讀者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一個契機。當前,數碼科技的發展已經帶來了一個全民彩色攝影的時代,本書稿或可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一個與黑白攝影久別重逢的機會,為攝影實踐帶來新的思考與探索。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屠呦呦先生寄語、王志珍院士序言、梅花香自苦寒來、廖增益黑白攝影欣賞、廖增益黑白攝影解析等。
從科研工作者的視角賞析黑白攝影,並以量化的模式尋找攝影作品的特色與風格。這是科學與藝術交叉領域的新探索,期望能對廣大攝影工作者有所啟發和助益。

作者簡介

廖福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專業,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藥研究所生物力藥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我國血液流變學研究開拓者,曾任國際臨床血液流變學會主席(2005-2008),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中國藥理學會理事;中國微循環學會理事和副秘書長;《生物物理學報》常務編輯等。發表文章一百數十篇,主編與參編專著12種,1997年獲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9年,在國際盛名的《牛津醫學教科書》主筆“傳統醫藥的典範:中醫藥”一章。
在我國老一代攝影家廖增益先生的言傳身教下,作者從青年時代就成為攝影愛好者。數十年的實踐不僅使他享受到攝影的樂趣,也促使他經常思考和探索攝影與科研的交叉互動。本書是作者賞並解讀了廖增益先生上世紀30-40年代的主要作品,並運用數理工具量化分析了這些作品的表現風格與特色。

名人/編輯推薦

我祝賀他在科學與藝術交叉領域的這一探索,並期望此書能對廣大讀者有所啟發和助益。
——屠呦呦

序者以為,本書的誕生正是科學與藝術互動的成功一例。……序者希望,本書的問世可為黑白藝術攝影愛好者帶來新的思緒與新的實踐。
——王志珍

序1

作者廖福龍是我的老同事,具有生物物理專業背景。多年來,他擅長以學科交叉的方式開展研究,在應用血液流變學研究活血化瘀藥理等領域頗有建樹。近年來,他探索生物力學與藥理學交叉互動,開拓出生物力藥理學的新領域。2019 年,他為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牛津醫學教科書》主筆了題為“傳統醫藥的典範—中醫藥”的章節,為中西醫藥的融匯溝通盡其所能。廖福龍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在我的印象裡,他的相機處於常備不懈的狀態。本書是他又一新的交叉嘗試:從科研工作者的視角賞析黑白攝影,並以量化的模式尋找他父親攝影作品的特色與風格。我祝賀他在科學與藝術交叉領域的這一探索,並期望此書能對廣大讀者有所啟發和助益。

屠呦呦

2020 年 10 月 4 日



序2

本書作者廖福龍先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晚我一屆(1960 年入學)的同學。由於祖上在福州行醫,廖福龍先生內心一直存有對中醫藥的情結。1965 年,可能是因為國家對中醫藥的特別重視,我們系福龍這一屆的畢業生中居然有三位被分配在中醫研究院(現名中國中醫科學院),廖福龍就是第一志願報名的如願者。最近,福龍同學邀請我為他的書作《廖增益黑白攝影賞析》撰寫序言,我的第一感覺是驚奇,生物物理專業出身且一輩子在中醫研究院做藥理學研究的醫學理工男,怎麼寫出了黑白攝影賞析的書?好奇心促使我立即去瀏覽他的初稿,原來我太不了解我這位多才多藝的老同學了。作者的同班同學—我的好友施蘊渝先生脫口而出的 16 個字“溫文爾雅,不多說話,英文不錯,喜歡拍照”,也許是對福龍的一個素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是在 1956 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的時代背景下,由中國科學院集合了中國最好的科學家群體,於 1958 年建立的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的大學,一所新型的理工結合、科學與技術結合的大學。當年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聶榮臻副總理鼎力相助,郭沫若校長親自掛帥,張勁夫書記嚴格把關,中科大繼承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勇攀科學高峰,被譽為“向科學進軍”年代裡的“新抗大”。科技報國是中科大人的核心價值觀,學術優先是中科大文化的基本色。生物物理系的課程包括高強度的數理化、必修的生物學,還有制圖和

攝影等課程。在那個一般人很難接觸照相機的年代(我直到20 世紀 80 年代初在德國結束學習時才擁有了一部自己的照相機),我們這些大學生非常興奮地學習照相、底片衝洗和

照片印制等技術。現在想來,當年福龍一定已經是老師的助教了。盡管力不勝任,但我還是願意借此機會學習老同學對廖增益攝影作品的解讀,於是恭敬不如從命,只能在此班門

弄斧。

廖增益先生 1936 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後在銀行任職,解放後在大學從事經濟和英語的教學工作。他自幼喜愛美術,並成為一位有造詣的業余攝影家,活躍在中國的攝影界。由於技術的限制,那個時代的攝影都是黑白二色。書中附有廖增益先生 1988 年 9 月發表的文章《梅花香自苦寒來》,盡管是對年輕攝影愛好者的諄諄教導,但我認為也非常適合我們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他指出黑白攝影是最能鍛煉攝影者功力的試金石,我們實驗科學的研究工作者也必須練好自己的實驗基本功;他指出藝術貴在創新,我們的科學也一樣貴在創新。而創新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依靠自己練就的內功、硬功、奇功才能騰飛。

廖福龍是廖增益的長子,從小受父親熏陶,對攝影也理解頗深。他從事中醫藥藥理學研究半個世紀,近年才有時間靜下心來回顧終身執著追求攝影的父親在黑白攝影方面的奮斗,向我們介紹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位攝影家的部分作品。他運用數理化知識來分析這些作品,以發現作品中黑與白、光與影、人與物、時代與風格、經驗與創新、功底與境界之間的深刻關係,為當今的攝影愛好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本書展示了 49 張廖增益先生拍攝的照片。廖氏拍攝的物件很廣泛,也很接地氣,如家人、勞作的老人、拾荒的兒童、磨刀的手藝人、挑擔人、趕驢車的車夫、流浪兒、扶犁春耕的農民、修理電燈的工人等,此外還有駱駝、馬、貓、公雞等動物及一些建築、風景。作者挖掘了每張照片的歷史背景,講述了攝制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剖析了拍攝的技術特點,透視了那個年代北京城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的生活。特別是京劇名家程硯秋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發出“程某就是不給日本人唱戲”的誓言後,廖氏在北京海澱區青龍橋為棄藝務農時期的程硯秋先生拍攝的幾張照片尤其珍貴,尤其有價值。

作為藥理學科研工作者,作者用數碼化灰度和數學擬合等方法分析了廖氏代表作的特色與風格,並得到有理有據的有趣結果,折射出了藝術與科學密切的聯繫。序者以為,本書的誕生正是科學與藝術互動的成功一例。正如 19 世紀法國作家福樓拜所言,“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聚。”是啊,科學與藝術都源於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與理解,只是當認識與理解逐漸深化的時候,科學與藝術才分道揚鑣,並逐漸形成兩大領域和不同的門類。然後,二者又在各自的發展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視覺藝術尤其離不開科技的發展,新科技的每一次注入都給視覺藝術帶來了新的生命。19 世紀鹵化銀化學反應的揭示,帶來了銀微粒成像的技術,這一科技的進步促使新的視覺藝術—攝影術—誕生。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又促進了電子數碼成像的發展,為攝影藝術帶來了時間、空間、動態、色彩、視覺等多方面的革命性發展,也使攝影藝術走進了世界各個角落幾乎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彩色數碼攝影已經成為每個人的生活必需。但黑白攝影依然是藝術攝影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錘煉攝影者功力的熔爐,又是某些條件下攝影方式的優選。序者希望,本書的問世可為黑白藝術攝影愛好者帶來新的思緒與新的實踐。

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是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多次參加有關科學與藝術的論壇,他說:“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於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李政道先生喜歡繪畫,我曾有極大的榮幸得到先生在 2012 年和 2013 年設計的印有先生親筆繪製的龍和蛇及梅花和旱金蓮標記的新年賀卡,是為最珍貴的紀念。

人類的創造力是科學與藝術進步的原動力,讓我們科學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在對自然和社會的探索中尋求真理的普遍性,去創造一個更加光彩照人的世界!

王志珍

2020 年 11 月 6 日



目次

1 廖增益的攝影觀點:梅花香自苦寒來 /001
2 張印泉親手為廖增益配制望遠鏡頭 /005
3 20 世紀 40 年代廖增益兩屆攝影個展介紹 /007
4 廖增益為程硯秋荷鋤務農留影 /014
5 廖增益黑白攝影欣賞 /021
6 廖增益黑白攝影風格分析 /064
7 大洋彼岸的攝影交流 /07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0 152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