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看懂道教(電子書)
70折

看懂道教(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70315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告訴你「道教」和「道家」兩者的關係和區別。
◎讓你一次搞懂《道藏》簡介和「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金花的秘密》。
◎釐清「道教」、《清靜經》、《太乙金華宗旨》、《道言淺近說》的修行心法。

「道教」融合太多元素,
所以產生眾多「派別」,
歷代「著名道士」的著作繁多,
崇拜的「神明」繁雜,
以及多種異同的「修道的方法」,
讓「初學者」不知從何處下手學習起。

這本《看懂道教》分門別類,
引導讀者們來探討「道教」的
歷史、人物、修行心法、派別和經典,
最重要的是探討《太乙金華宗旨》,
因為本書是集合「道教」修道方法的大成,
讓大家得以順利進入道教殿堂。

★「看懂宗教」系列叢書
用最短的時間,看懂各大宗教的教義和內涵,
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宗教來信仰。
一、《看懂猶太教》:上帝「耶和華」是誰?
二、《看懂基督教》:「耶穌」消失了十八年?
三、《看懂斯蘭教》:《古蘭經》到底在說什麼?
四、《看懂道家》:「道家」的「修行心法」是什麼?
五、《看懂道教》:「道教」的「修行心法」是什麼?
六、《看懂印度佛教》:「印度佛教」的前傳
七、《看懂中國及藏傳佛教》:「佛教」的「修行心法」是什麼?
八、《看懂一貫道》:「一貫道」的價值是什麼?
九、《看懂北海老人全書》:這才是「一貫道」真正的經典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389.pdf

作者簡介

呂冬倪

高雄市人,生於1963年,2002年移民到澳洲布里斯本。
在30歲那一年,由於爺爺去世,奶奶要全家念《心經》做功德給往生的爺爺。為了明白《心經》在說什麼?從此一腳踏入佛學的世界。後來又研究儒家、道家、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一貫道的經典,以及各宗教的歷史淵源,最後才理解這些宗教的思想和差異性。
經過25年的佛學研究,發現要明白釋迦牟尼佛到底在說什麼?《心經》在講什麼?必須先要明白二個佛學的概念,並且由此建立佛學的基礎。現代人學佛,建議由此入門,才能夠一窺佛法的世界,提升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生活。

當我的第一本拙作《看懂心經》再版,接下來的《看懂禪機》和《看懂證道歌》也有不錯的銷售成績,我就發下一個誓願:我要把我這三十幾年來,對於各大宗教的研究心得,寫成一套「看懂宗教系列叢書」,來和「有緣的讀者們」分享。
我的心願是,希望讓「讀者們」用最短的時間,看懂各大宗教的教義和內涵,讓「讀者們」可以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宗教來信仰。在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氣候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情況下,選擇一個讓自己的心靈安心的宗教來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於是,我花了一年八個月的時間,剛好是在「新冠疫情的期間」,陸續完成《看懂猶太教》、《看懂基督教》、《看懂伊斯蘭教》、《看懂道家》、《看懂道教》、《看懂印度佛教》、《看懂中國及藏傳佛教》、《看懂一貫道》和《看懂北海老人全書》等書,總計九本探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家」、「道教」、「印度佛教」、「中國佛教」、「藏傳佛教」和「一貫道」這些宗教的教義和內涵。

這一本《看懂道教》,除了簡介「道教」之外,主要是探討《太乙金華宗旨》的內涵。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其思想最早起源於「黃帝」,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的「祭天、祭祖」等祭祀,以及「巫術崇拜活動」。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道教」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來融合「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再經由「南北朝時期」的「宗教改革」,以及「元、明時期」的「宗派融合」,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最早的「教團組織」,為「于吉」開創的「太平道」,及「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教(天師道)」,都遵奉「道家」的「老子」為「道祖」。
「道教」這兩個字,最早其實是指「儒家」,而「道家」這兩個字,才是指「道教」。《墨子•非儒下》云:「儒者以為道教」,《牟子理惑論》云:「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
可見,自「先秦」到「東晉初年」,「道教」指的是「儒家」,而「道家」指的才是我們所說的「道教」。
從「漢末」開始,「黃老」一詞也同時被認為是「道教」。《後漢書·皇甫嵩傳》云:「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抱朴子內篇·釋滯》云:「今若按仙經,飛九丹,水金玉,則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黃老之德,固無量矣。」。
從「晉朝」著名的「道教」人士「葛洪」以後,「道教、道家、黃老」三個名詞開始混合使用,指的都是「道教」。這樣的傳統,直到「宋、元、明、淸」時代,在這一千多年中,都沒有改變傳統的說法,都是用「道家、黃老」這兩個詞語,來指稱「道教」。
「道教」和「道家」的分別,是「近代學者」劃分之後的事情。「近代學者」劃分「道家」和「道家」的主要依據是:
⑴「道家」是「思想流派」,「道教」是「宗教組織」;
⑵「道家」講究「淸淨修身,無為而為」;「道教」追求「長生不死,逆天而行」。
⑶「道家哲學」趨向於「自然科學」;「道教思想」趨向「神仙學說」。
「現代人」常把「道家」和「道教」不加區別地使用,關鍵原因是兩者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
⑴「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基礎,如果沒有「道家思想」作為基礎,「道教」充其量就只是一種「民間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⑵「道教」的崇拜對象,除了「民間固有的神明」之外,主要是許多「道家」的神話人物,例如:「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等。
⑶自「魏晉玄學」過後,「道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派別」已經消失,只能依托「道教信仰」繼續存在。如果沒有「道教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學派一樣,湮滅在歷史的塵煙中;
⑷許多「道教人士」,對「道家理論」的傳承和創新,有卓越的貢獻,例如:「成玄英」的「重玄學說」、「陳摶」的《太極圖》等。所以,「道家」和「道教」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
「道家」和「道教」雖然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是它們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⑴「道家」是「先秦時期」創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團體」。
⑵「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主張「道法自然」,主要從事的是「學術活動」和「政治文化活動」,奉《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為經典;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團體」,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追求的是「長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⑶「道家」無為自化,重視「不言之教」,沒有「嚴格的組織」和「師承關係」;而「道教」非常講究「師承關係」和「派別的傳承」,有「教徒」與「組織」。
⑷「道家」雖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為主,融會貫通而成;而「道教」卻是「以丹解道」、「以儒解道」、甚至「以佛解道」。
⑸「道家」分為「老莊派」、「黃老派」和「楊朱派」,除了「老莊派」有一些「隱世思想」外,「黃老派」和「楊朱派」都是積極的「出世思想」;而「道教」受到「佛教」的影響,極力宣揚「出世思想」。
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元素,甚至遵奉「老子」為「教主」,但是兩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就是「道家」。
這本《看懂道教》,可以幫助「讀者們」,以最短的時間,了解「道教」的內涵。
最後,讀者們可以掃描本書背面的QR Code,或者上網瀏覽我設立的《看懂系列叢書網頁》,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網址如下:https://www.kandonbook.com/

呂冬倪
二○二三年七月寫於 澳洲.布里斯本.家中

目次

第一單元 「道教」的歷史
一、「道教」和「道家」的關係
二、「道家」和「道教」的區別
三、「道教」的歷史
(一)「道教」的起源
(二)促成「道教」產生的因素
(三)「東漢」時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五)「隋唐五代」時期的「道教」
(六)「北宋」時期的「道教」
(七)「南宋」時期的「道教」
(八)「金朝」時期的「道教」
(九)「元朝」時期的「道教」
(十)「明朝」時期的「道教」
(十一)「清朝」時期的「道教」
(十二)「民國」時期的「道教」
(十三)「現代中國」的「道教」
(十四)「現代台灣」的「道教」

第二單元 「道教」的人物
一、「道教」的重要人物
(一)老子
(二)列禦寇(列子)
(三)魏伯陽
(四)葛洪
(五)寇謙之
(六)陸修靜
(七)陶弘景
(八)孫思邈
(九)呂洞賓
(十)陳摶
(十一)張伯端
(十二)王重陽
(十三)白玉蟾
(十四)張三丰
二、「道教」的「神明」
(一)「道教」的「神」與「仙」的區別
(二)「先天無極界」的「神明」
(三)「先天太極界」的「神明」
(四)「後天現世界」的「神明」
三、「道教」常用術語

第三單元 「道教」的修行心法
一、「佛教」的「唯識論」
二、《清靜經》的修行心法
(一)「人神」好清,「人心」好靜。
(二)「遣慾澄心」的方法
(三)眾生為什麼不能得真道?
三、《太乙金華宗旨》的修行心法
(一)《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 天心(天光寄之兩目)
(二)《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 天心(迴光之功)
(三)《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 天心(天心猶宅舍)
(四)《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 天心(純想)
(五)《太乙金華宗旨》第二章 元神、識神(本來面目)
(六)《太乙金華宗旨》第二章 元神、識神(迴光煉魂)
(七)《太乙金華宗旨》第三章 迴光守中(意守玄關)
(八)《太乙金華宗旨》第八章 逍遙訣(一念不起)
(九)《太乙金華宗旨》第八章 逍遙訣(吾道最秘者沐浴)
(十)《太乙金華宗旨》第十章 性光識光(識斷心空)
四、《道言淺近說》的修行心法
(一)「順其清淨自然」曰「勿助」
(二)「人心」絕則「道心」見
(三)勿助
(四)丹經之「玄關一竅」
(五)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
(六)道教「打坐」的方法
(七)調「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
(八)「人心」就是第七識「末那識」
(九)毋運「思慮之神」
(十)鬼神不得而知

第四單元 「道教」的派別
一、「道教」的派別
二、「全真道」的簡介
三、「正一道」的簡介
四、「中國道教」的現況
五、「台灣道教」的現況

第五單元 「道教」的經典
一、「道書」成書的歷史
(一)商周時期
(二)春秋戰國時期
(三)東漢末年時期
(四)東晉末年時期
(五)隋唐時期
(六)宋元時期
(七)明朝時期
(八)明末清初時期
(九)民國時期
(十)近代時期
二、《道藏》簡介
(一)《道藏》的簡介
(二)《道藏》的歷史
(三)《道藏》的版本
(四)《道藏》的分類
三、必讀的「道教經典」簡介
(一)《抱朴子》
(二)《黃庭經》
(三)《悟真篇》
(四)《周易參同契》
(五)《雲笈七籤》
(六)《性命圭旨》

第六單元 「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
一、《太乙金華宗旨》簡介
二、《金花的秘密》
三、《太乙金華宗旨》解析
(一)第一章 天心
(二)第二章 元神、識神
(三)第三章 回光守中
(四)第四章 回光調息
(五)第五章 回光差謬
(六)第六章 回光証驗
(七)第七章 回光活法
(八)第八章 逍遙訣
(九)第九章 百曰築基
(十)第十章 性光識光
(十一)第十一章 坎離交媾
(十二)第十二章 周天
(十三)第十三章 勸世歌

書摘/試閱

第三單元 「道教」的修行心法

「道教」的修行方法很多,歷代的各類《丹經》,有許多人箋注,但是看法不同,解釋不一。再加上各類《丹經》的專有名詞太多,例如:存思注想、存思吐納、閉息行氣、屈伸導引、沐浴、守印堂、守臍輪、守眉間玄關、抽添取坎、烹鍊、玄牝、採藥、眞鉛眞汞、五氣朝元、降龍伏虎、鍊精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三花聚鼎、黃婆、活子時……等等,「專有名詞」眞的是琳瑯滿目,讓人摸不著邊,看了眼花撩亂,頭昏腦脹,似懂非懂,不知如何修練是好?
「道教」的「修行方法」雖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修行心法」,卻只有一個,而且散見於《道藏》裡的各類經書。這個「修行心法」,是一個「藥引」,沒有這個「藥引」,研究再多的「修行方法」都是枉然。
由於「道教」的「經書」實在太多,所以我精選《淸靜經》、《太乙金華宗旨》和《道言淺近說》這三部「經書」,來說明「道教」的「修行心法」。
本單元介紹「道教」的「修行心法」,但是要先簡介「佛教」的「修行心法」。因為,「佛教」的「唯識論」,是一門「佛法心理學」,而「修道」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心理」的變化過程。因此,唯有借助「唯識論」的學理,我們才能夠看懂各宗教的「修行心法」。

一、「佛教」的「唯識論」
各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心法」,一般人都很難「看懂」,原因出在我們修煉時,不懂我們「心理」的變化過程,經書的「專有名詞」又不易理解,所以就覺得很困難。
我早年研究閱覽各宗教的經書時,也是遇到同樣的問題,對各宗教的「修行心法」有看沒有懂。直到我研究「佛教」的「唯識學」時,我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了解原來如此。「讀者們」若有興趣深入了解「佛教」的「唯識論」,請參閱拙作《看懂心經》和《看懂禪機》。
「佛教」的「唯識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是談論我們凡夫的「心理狀態」。所謂的「禪定修練」,就是要改變我們平常的「心理狀態」,固定在某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下。
下面先簡述「唯識學」的基礎概念。
⑴人類的心理有八個「心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
⑵人往生後,「靈魂」就脫離肉體,佛法稱為「中陰身」,第八識「阿賴耶識」跟隨著「中陰身」,在「業力」的引導下,到「六道(天人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去投胎轉世。
⑶假如投胎到「人道」,「中陰身」會尋找有緣的男女做父母。「中陰身」和父精(精子)、母血(卵子)三者結合,才能在母親的子宮裡成為「胎兒」。成為胎兒之後,「中陰身」裡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開始運作,陸續生出七個「心識」。胎兒長出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上合稱五根)之後,就生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
⑷胎兒一出生,成為「嬰兒」。這個時候,「五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接觸到外界的五種環境,稱為「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就產生「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進而生出第六識「意識」。「五識」必定是與外境接觸後而產生的。此「五識」本身單獨並不能產生任何功能,必須與第六識「意識」相結合,才能產生作用。
⑸第六識「意識」的功能有尋伺、作意、判斷、記憶、決定和引發喜怒哀樂的情緒作用。只要前「五識」一起作用,第六識「意識」就跟著起作用,進行了別、思惟、作意等功能。
第六識「意識」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叫做「獨頭意識」。它是單獨生起,不與前「五識」俱起。「獨頭意識」可分為四種:夢中、禪定中、精神錯亂中和精神疾病中。
我們的見聞覺知、思想判斷,都是以第六識「意識」為主,第六識「意識」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牽引我們去受業報的,也是第六識「意識」的功能。
⑹第七識「末那識」是第六識「意識」的根,它又把第八識「阿賴耶識」當成「我、自己」,而牢執不捨。第七識「末那識」的作用,是經常的審慮思量,執著自我,它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心識,是自私的心識。
⑺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功能非常大,前面七個心識的種子,都儲存在第八識中,就像電腦的資料庫與存取一樣。第八識「阿賴耶識」能把所有「業識種子」儲存下來,不論多少,永遠不會滿,像一顆無限量的「硬碟」一樣。
我們出生到人間,雖然是帶著我們前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業識種子」而來。但是在今世,也自然會造出各種新的「業識種子」,又將新的「業識種子」儲存到第八識「阿賴耶識」裡去。
第八識「阿賴耶識」到了下一世,「業識種子」成熟了,成為「果報」。我們就這樣,生生世世把「業識種子」儲存進第八識「阿賴耶識」,生生世世的果報,也從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業識種子」顯現出來。
最後,總結「佛教」的「修行心法」。「唯識學」告訴我們一個原理,唯有透過「靜坐禪定」的練習,停止自己第六識「意識」的分析判斷功能,讓第六識「意識」無法傳遞分析判斷的結果,給第七識「末那識」做決定,第七識「末那識」就會停止作用。
一旦第七識「末那識」停止作用,我們的思想活動就停止,「妄想執著」當然就不存在。這時候,你的「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自性佛」,就顯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見性成佛」。
簡單的說,只要停止自己第六識「意識」的分析判斷功能,第七識「末那識」就會停止作用,我們的「思想活動」就會停止。當下就沒有「妄想執著」,就沒有「分別心」,只有自己的「覺知心」,淸淸楚楚,明明白白,與宇宙間的「大道」頻率相連結,這就是所謂的「見性成佛」。

二、《清靜經》的修行心法
《太上老君說常淸靜經》又名《淸靜經》或《常淸靜經》,作者不詳,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道教」宣稱「太上老君(老子)」西遊「崑崙山」時,為「西王母」說《常淸靜經》,經「仙人」轉傳傳授,「葛玄」筆錄而傳世。
《太上老君說常淸靜經》中的「太上老君」,是指「老子」;「常」是指恆久、經常、常住;「淸靜」是指淸心寡欲不煩擾,無為和靜,為修煉「內丹」的基本原則。
「學者」推斷《淸靜經》出自於「六朝」或「唐代」,「葛仙翁、左玄眞人、正一眞人」的題記,應當為「依託者」所題。也有「學者」認為,《淸靜經》應該是「三國時代」的「葛玄」依託之作。從內容文字來看,《淸靜經》似乎深受「大乘佛教」的「中觀哲學」和初唐「重玄學」的影響。
《淸靜經》篇幅短小,不足四百字,教導人「靜心淸神、遣欲入靜、得性悟道」,被「道教」視為「修煉性功」的法寶,是「道士」日常誦習的功課之一。
《淸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談「好淸靜則得道」,下章說「勿貪求而沉苦海」。經文中所敍述的心法,有三個層次。
⑴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慾」以致「淸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
⑵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中觀」見地,得到諸法淸靜。
⑶最後,達到「人能常淸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
「金朝」的「王重陽」創立「全眞教」後,非常重視《淸靜經》,成為「全眞教」的日常功課之一。
《淸靜經》不講「修道方法」,而是講「修道心法」,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淸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淸靜」兩個字為主,簡明地敍述「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
但是,要了解《淸靜經》這個「修道心法」,必須借用「佛家」的「唯識學」理論來理解。因為,在各宗教中,只有「佛家」的「唯識學」,用「心理學」的角度,明白解說靜坐時的「心理狀態」,讓讀者能夠務實的理解。
我把《淸靜經》的經文,分成三大重點來解說如下:
(一)「人神」好清,「人心」好靜。
【原文】
夫人神①好淸,而心②擾之。人心好靜。而欲③牽④之。常能遣⑤其欲,而心自靜。澄⑥其心,而神自淸。自然⑦六欲⑧不生,三毒⑨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註釋】
①人神:陰陽不測謂之「神」,指「元神、本性」,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②心:即「識神」,「道教」認為「識神」是人認識世界和操控身體行動的意識體,它屬於後天的意識,即第七識「末那識」。
③欲:是欲望,即性情之所好者。
④牽:牽引、牽動。
⑤遣:格除、消除。
⑥澄:由濁入淸,使沉澱、淸澈。
⑦自然:無所勉強之意。
⑧六欲:是色、聲、香、味、觸、法。
⑨三毒:貪、嗔、癡。
【白話翻譯】
人的「元神(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本來是「純潔無染,虛空無礙」的。因為受到「人心(識神、第七識﹃末那識﹄)」的擾亂,便將靈明的「元神(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給蒙蔽了。
人降生後的「初心(識神、第七識﹃末那識﹄)」,無嗜無欲,也是很安靜的。因為逐漸長大,受到「世間知識」的薰陶污染,於是有了「私慾」的念頭,又受到俗情物慾的牽動引誘,便將「人心(識神、第七識﹃末那識﹄)」驅使的有如脫韁的野馬。
如果能夠永久的將一切「私慾雜念」格除,那麼「人心(識神、第七識﹃末那識﹄)」自然能夠平靜不妄動,再加上「澄淸污心」的功夫,「元神(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自然能夠回復到「純潔無染,虛空寂靜」的狀態。自然「六欲(色、聲、香、味、觸、法」不再生起,「三毒(貪、嗔、癡)」也就消滅了。
修行人為何不能夠達到「心自靜,神自淸」的境界呢?這是因為「心中的雜念」還沒有澄淸,「私慾」還沒有除盡的緣故。
【作者解析】
以「唯識學」的角度來解釋這段經文,我們的「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元神)」原本是純潔淸靜的,但是我們出生為人之後,被我們第七識「末那識(識神)」所產生的「妄想執著(慾念)」所蒙蔽。而第七識「末那識(識神)」會產生「妄想執著(慾念)」,是因為第六識「意識」,把分析判斷的結果,傳遞給第七識「末那識」做決定。
所以,只要停止自己第六識「意識」的分析判斷功能,讓第六識「意識」無法傳達分析判斷的結果,給第七識「末那識」做決定,第七識「末那識」就會停止作用「本性(第八識阿賴耶識元神)」自然顯現。


以上內容節錄自《看懂道教》呂冬倪◎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389.pdf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315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