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的正義:全球沸騰時代該如何消弭升溫所造成的各種不公?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從全球到在地,高溫化造成的巨大衝擊及不可思議的改變正在發生!
人為不當的溫度調適,會讓某些人的享受成為另一群人的負擔。
新溫度時代,人人都有可能既是室內空調的得益者,也是戶外高溫的受害人。
在集體幸福、個別權益、選擇自由、團結與歸屬的共善價值之間,我們是否還擁有選擇權?
行政院環境部部長 彭啟明——專文推薦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 李明安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教授 林能暉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林憲德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 柳婉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洪致文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 張廣智
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 陳永明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 陳保中
中國醫藥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教授 陳振菶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兼臺大醫院主治醫師 楊孝友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特聘教授兼永續創新國際學院院長 衛萬明
——跨界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想像每一個你正在經歷的夏天,都是你人生中最涼的夏天,
當節節高升的氣溫,正讓某些族群、某些產業陷入不公正的困境,
個人、產業和政府,都有責任採取切實可行的方法,消弭升溫所造成的各種不公!
著名的倫理道德學思想實驗「電車難題」,以電車衝向軌道工人的假設情境向人們提問:你心中的正義是什麼?會不會遺漏了其它的正義?
勢不可擋的氣候變遷,也將我們推向了「升溫難題」,溫度的不正義,出現在各種空間尺度、產業、族群當中,溫度的公正轉型之路正要啟程。
國際知名熱舒適與都市熱島專家,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地考察,帶你一窺升溫對個人與產業造成的具體影響,各界如何尋找長久涼爽的解方,減緩高溫對弱勢族群的衝擊,共同打造一個更加公平、理想的社會!
關於本書:
溫度的不正義,來自全球及在地因高溫化,導致特定區域、族群、產業受害加劇,也來自人為不當溫度調適下,所造成的效益享受與困境負擔分配不均。
溫度的正義不在於判斷誰對誰錯,而在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本書將由「個人調適」出發,探討誰受高溫化危害,誰又損及他人權益。接著從「產業衝擊」探討與我們生活住居、交通、飲食密切相關的產業,面對調適與減緩的兩難,怎麼做才合乎正義。最後由「政策實踐」以都市為溫度正義政策實踐的核心區域,並從水綠降溫、通風散熱、遮蔭涼適、建築節能等四項熱島退燒手法,探討台灣各個城市如何改善溫度造成的不公平。
面對台灣建築能效管制、都市降溫涼適、能源穩健轉型等議題,書中參考著名的哲學思想實驗「電車難題」,從「效益主義」謀求集體幸福最大化、「道德主義」兼顧個別權益、「自由主義」尊重個人權利和選擇自由、「社群主義」中團結與歸屬的共善價值,來剖析上述「升溫難題」,提出符合正義的涼適解方!
重量推薦: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認同「溫度」的重要性,就無法有實質的行動。這不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文化道德、世代公平正義問題。
——行政院環境部部長 彭啟明
作者從個人調適、產業衝擊、政策實踐等面向深入淺出說明因應之道,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絕佳知識寶典。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 李明安
從多方科學研究與實證鋪陳增溫衝擊與對個人及產業危害,並提出應有的調適解方,論述簡潔、清晰,發人深省。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教授 林能暉
我常告誡年輕教授要學習新知,著書立說以回饋這塊土地。欣見子平教授成為一個理性科學的建築政策意見領袖。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林憲德
本書從綠色能源到政策改革,無不為我們指引出一條通往公正與永續的道路。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 柳婉郁
這是一本在面對新溫度時代,從全球、個人、產業與政策不同面向,探討個人如何自處,以及如何實現溫度正義的深入淺出專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洪致文
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正視溫度正義更有助於降溫減碳。書中提及的水綠降溫,通風散熱,遮蔭涼適,建築節能以及資訊公開等,無疑是解熱良方。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 張廣智
這是一本讓販夫走卒到政府官員,都能讀來心涼脾土開的溫度之書。
——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
本書不只讓我們了解到高溫影響與科學理解,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正視一般人所不容易看到的「正義」問題。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 陳永明
本書特別關注弱勢群體在高溫環境中的處境。提供科學、行動及政策解方以減緩不公,是氣候緊急時代的必讀佳作。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 陳保中
本書自科學論證出發,帶來饒富哲理的深思與諍言。溫度的正義,懷抱的是對大地的慈悲與共善的堅持。
——中國醫藥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教授 陳振菶
無論是對氣候變遷感興趣的專業人士,還是希望了解如何應對高溫挑戰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是不容錯過的重要參考。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兼臺大醫院主治醫師 楊孝友
林子平教授是國內少數面對氣候變遷,以專業關注最弱勢群體,並透過包容性觀念來改善其生活空間劣勢的先驅學者。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特聘教授兼永續創新國際學院院長 衛萬明
作者簡介
林子平
台灣人喜歡將機車停在路燈桿陰影下的有趣行為,驅動林子平教授在台灣進行了大規模都市高溫化及人體熱舒適的調查。他挑戰了國際上長期依照寒冷地區人體熱舒適喜好的設計思維,並主張開闊且無遮蔭的廣場及草坪設計並不利於高溫氣候區,從而建立了全球第一個專屬於亞熱帶的人體熱舒適基準,並獲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5次評估報告(IPCC AR5)引用。
他主持的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與德國、英國、澳洲、日本等國家學術單位均有密切的雙邊合作及期刊專書發表,並長期投入都市綠化、通風、遮蔭、節能的科學研究,目前已導入我國綠建築及建築能效法令,協助地方政府研擬都市及建築氣候調適政策。
林子平教授斐然的研究及教學成果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臺灣建築學會「優秀青年建築獎」、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教學優良獎」、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台灣永續行動獎」等獎項肯定,並多次榮登史丹佛大學與Elsevier發布之「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其著作《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跳出溫度舒適圈》曾獲文化部「第47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文化部「第45次中小學圖書選介」、臺北市立圖書館「最佳少年兒童讀物」、文化部「2023年亞洲專刊」入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兒童及青少年」入圍。
相關著作:《跳出溫度舒適圈:從狐獴、原始人、蛋炒飯的小故事,教你少開冷氣也能活的21個消暑「涼」方》《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序
──行政院環境部部長 彭啟明博士
很多朋友很好奇,明明我在民間可以好好地過生活,可以有自己的時間與發展機會,為何會跳入公部門來接下「環境部長」的職務?
最主要的關鍵,是一個想改變的信念!
我和子平兄這幾年都在探討2050淨零碳排如何達成,這的確是全世界的目標,參與其中的朋友都知道目前全球各國的減碳政策累積起來,離這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甚至可能無法達標。所以更需要有強烈的全民共識與領導力,有更好的方法與使命感才可能達到。同時我們需要更積極的防災調適策略,才能應對日趨極端的天氣。
這個環環相扣的議題,很需要國際間、各國政府部門間、政府與民間、民間創新的生態系的合作,很需要有上位的氣候治理思維。
而這裡面涉及到整個構面,需要向大眾說清楚並不容易,但最容易貫穿一切的就是「溫度」。我們每天生活都是依賴著溫度來調整穿著或作息,人類可以穿著清爽、不厚重,也不需要開冷氣的舒適溫度落在20至26°C之間,也就是我們最喜歡最舒服的春季或秋季。而在夏天時,動輒35°C以上的高溫已成常態,我們會習慣開啟冷氣機,把我們室內的溫度降溫到舒適的溫度,但冷氣機運轉產生的溫度,也正同步把戶外的溫度提高。此外,運轉花費的電力,也是主要的排碳來源,把溫室氣體濃度往上推升,直接造成全球暖化,預期溫度會愈來愈高,夏天愈來愈長,我們舒適的溫度也會愈來愈少。
一個小小開冷氣的舉動,可以讓我們覺得舒服很多,多數人很難想像這和全球暖化有什麼關係?事實上,一個人製造的量雖不大,但只要每個人累積起來就很可觀。偏偏二氧化碳無色無味,不像某些有色有味的空氣汙染,可以讓大家感覺得到,這也就是減碳很難徹底推動的大問題。
很多朋友認為需要用「碳費」來讓大家覺得排碳有價,讓大家覺得消耗能源要付出額外排碳的成本,這是會痛的,才會積極減碳。但這也涉及到許多基礎產業,排碳量本來就較高,轉型的成本不低,很可能會造成綠色通膨,例如民生物價的上漲。因此也會有朋友認為,當企業獲利較高或景氣較好時可以徵收,如果變差時,是否可以不要進行。由此可知,推動碳定價,以及如何讓大家知道減碳的重要性,並且產生行動力,是非常困難的任務。
如何用更創新的方法來讓大家願意積極減碳,而且要根據實施的成效滾動式調整,除了如「棍子」的碳費,還有更有誘因的「蘿蔔」,許多國家都有創新的辦法,配合上總量管制的碳交易制度,讓整個減碳成為轉型新創的機會,這是各國都在努力之處。
但這當中,必須要有一個貫穿的價值,就是「溫度」。如果我們都對溫度有高度的認知與重視,各種分歧與困難就可以有共同的標準來討論,很感恩子平兄的三本系列著作在溫度科普上的投入,期待有更多人可以看到這問題,未來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讓溫度不要再快速上升,讓下一世代仍維持有較多舒適的溫度。本書《溫度的正義:全球沸騰時代該如何消弭升溫所造成的各種不公?》所闡釋的正是我們心中貫穿的價值。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認同溫度的重要性,當然就無法有實質的行動。這不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文化道德、世代公平正義問題。
很謝謝子平兄在本書4-5節中的勉勵:
「溫度的公正轉型之路,必定不好走。我們得誠實地面對,劇烈升溫是來自於人類活動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我們得深刻地經歷,全球及身旁的環境變遷、經濟損失、生命消逝;我們也必須承認,習以為常的舒適生活,隱藏著人性無止盡的期待與貪婪;更不用說,還有多少政策的缺口需要補強,多少困難的路徑亟待開拓。」
這不只是更好的政策推動,也需要帶動大家願意改變生活習慣及能源使用方式,這就是一個新的環保運動文化。我們會努力和大家一起來達成!
目次
前言 涼爽的溫度,值多少?
Chapter 1 全球變遷
1-1 新溫度時代來臨
1-2 科學創新:讓溫度能夠被精準預測
1-3 行動變革:從減碳到降溫
1-4 正義實踐:讓弱勢者免受高溫威脅
1-5 啟程:探索溫度正義之旅
Chapter 2 個人調適
2-1 生理差異:老年人、幼童、慢性病患都是高溫脆弱族
2-2 工作型態:戶外及室內都可能深受其害
2-3 生活調適:應對溫度變化靠它最好
2-4 過去經驗:溫度在你身體留下了記憶
2-5 控制期待:做溫度的主人
Chapter 3 產業衝擊
3-1 餐飲:美食就該佐以適溫
3-2 運輸:印度嘟嘟車與低溫車廂
3-3 營建:戶外工作者的高溫煎熬
3-4 農業:從產地到餐桌的調適之路
3-5 漁業:海洋升溫,野生烏魚子產量堪憂
Chapter 4 政策實踐
4-1 綠化:促進社會公平性的最佳降溫解方
4-2 風廊:氣候正義的歷史刻痕
4-3 遮蔭:給市民一條不間斷的舒適廊道
4-4 節能:減少空調排熱,讓都市降溫
4-5 行動:符合溫度正義的決策
結語
引用文獻
書摘/試閱
前言 涼爽的溫度,值多少?
2040年7月24日一大早,派翠克來到一個商店門口,外頭大排長龍。場外的服務人員遞給排隊的人一張價目表,上面有琳瑯滿目的商品名稱及標價。不過,這裡只販賣一種商品:涼爽的溫度。
嚴格來說它是一種使用點數卡,你想要涼一點,拿出你的點數卡刷一下,你就能在特定的空間、特定的時段內享有涼爽,點數卡依照空間及使用性質分類。有些是供個人使用的,如市區的車內、房間、社區、人行道、公園,郊區的森林、山岳、海灘、步道;有些是營業用的,像農地、茶園、溫室、養殖池,價錢高一些。另外還有社福卡,讓中低收入、身心障礙、高齡者、戶外工作者享有補助。點數仿效電費採累進費率制,並以降溫幅度加權:你想要溫度更低,持續更久,費率會更高,因為要加收你超額用電、排熱、排碳的費用。
這當然是我杜撰的科幻情節,然而,水電、通訊、交通、餐飲、娛樂,不也是採用類似邏輯讓使用者付費?當涼爽愈來愈稀有,就不該被視為免費,也要付出相應的價格。這個價格應該多少?哪些人或空間需要貴一點或便宜一點?購買者有沒有基本額度,確保眾人溫度的基本需求;有沒有購買上限,確保大家共享溫度的權益?
當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與溫度正義的核心主題更接近了。
什麼是溫度的正義?
涼爽的溫度是固定的資源,依自然地形與季節時間分布。每年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太陽輻射量幾乎一致,過去全球的均溫一直維持在攝氏14℃左右,每年只有微幅改變。涼爽的溫度就分布在高緯度、高海拔,或較靠近水域及綠地的區域,時段就在非夏季的日子。
然而,當前地球上涼爽的溫度逐漸縮減,稀有而珍貴,高溫則逐步蔓延擴大,將產生兩個溫度不正義的關鍵問題。
是全球及在地高溫化下,導致特定區域、族群、產業受害加劇的不正義。如熱帶國家的升溫幅度加大導致用電量及碳排增加,都市熱島效應造成密集市區舒適性降低,老年人及慢性病患因高溫而病症加劇,戶外勞工因長時間日晒而熱中暑,農民因為氣溫上升而產量減少,漁民因海水持續升溫而漁獲減少,植物及昆蟲因升溫導致適合生長區域減少而數量減少、影響環境生態。
第二,是人為不當溫度調適下,造成效益享受與困境負擔在分配上的不正義。如一個國家經濟成長富足,但排放的溫室氣體使環境升溫,需讓另一些低排放的國家承擔。空調發明讓空間降溫、使用者舒適,但代價是排放熱氣造成都市升溫,讓另一群不吹冷氣的民眾也得承受。政府投入大筆經費加強新興開發區綠化及通風,帶來舒適生活品質,卻可能導致此處地價及房價更高,但舊市區仍擁擠密集且炎熱,弱勢族群需付出更高空調電費,最終加速此區沒落。車廂、餐廳、集會場所內的空調低溫讓部分人覺得享受,但也使得怕冷的另一部分人覺得受折磨,而且浪費能源。
這就是溫度的不正義:有些人享受涼爽帶來的好處,有些人承受高溫帶來的危害。
面對這兩種溫度不正義,該如何達到溫度轉型正義?
書中將沿用國際知名教授McCauley針對能源正義分析時採用的三項原則來論述,包含「分配的正義」、「識別的正義」,以及「程序的正義」。分配的正義是了解溫度分布的狀況,以及升溫來源(建築、交通)及降溫設施(如綠地、水域)的分配方式。識別的正義是要辨認出誰承受高溫的壓力,並承認及接受他們所受到的危害。程序的正義則要將資訊公開,使人易於理解,利害關係人能參與且表達意見,並納入決策。
在正義的哲學思考上,書中則以「增進福祉、尊重自由、提升美德」這三個面向為出發點,其背後支持的理論分別對應效益主義(功利主義)、自由主義、道德主義、社群主義,讓我們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多一點哲學家的氣息。
章節架構
本書從空間尺度及對象,即全球、個人、產業、政策,來建構四個章節:
第一章〈全球變遷〉一開始先給讀者一個震撼,說明高溫化下,從全球到在地的巨大衝擊及不可思議的改變。包含氣候劇變讓倫敦機場跑道表面融化、萬華阿伯及台灣水青岡都面臨挑戰、全球第一個有名字的熱浪、非洲第一位政府部門高溫長(Chief Heat Officer)的露天市場降溫計畫、美國政府要求氣候改善及投資計畫一定要有40%經費投入弱勢地區等。並以「科學創新」、「行動變革」和「正義實踐」等三項重要溫度倡議,代表「新溫度時代」正式揭開序幕。本章的最後一節是第二至第四章的導讀,帶你快速了解溫度正義旅程上的大概景致。
第二章〈個人調適〉將由個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的特性與調適出發,探討誰受高溫化危害,誰又損及他人權益。高溫的脆弱族群包含老年人、幼童、慢性病患,因其生理的差異提高了高溫致病的風險。人們的工作環境、活動形態及衣著量,會讓人體額外承受熱壓力。而人們過往的溫度經驗,將影響他們如何感知溫度,以及對溫度的期待。然而,當人們將溫度期待扭曲為尋求刺激時,將對全球環境及他人權益構成傷害。
第三章〈產業衝擊〉將由五個與我們生活住居、交通、飲食密切相關的產業,探討它們面對調適與減緩的兩難,怎麼做才合乎正義。當中也包含餐廳、車廂這類空間的溫度設定,能否兼顧公眾利益及私人需求。營建產業的勞工暴露於高溫中,重度工作又使其體內蓄熱劇增而形成高度熱壓力。農業及漁業領域則探討該如何因應稻米、蘆筍、茶葉,以及野生及養殖烏魚產量受高溫影響而減少的困境。高度控制的溫室、戶外及室內養殖池也許是高溫衝擊下不得不的調適策略,然而衍生的高溫及碳排仍要妥善平衡。
第四章〈政策實踐〉則以都市為溫度正義政策實踐的核心區域,探討政府該如何改善溫度造成的不公平?其策略由水綠降溫、通風散熱、遮蔭涼適、建築節能等四項熱島退燒手法逐一描述,並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比較。最後,面對台灣建築能效管制、都市降溫涼適、能源穩健轉型等議題,以著名的倫理與道德思想實驗「電車難題」進行提問,從「效益主義」謀求集體幸福最大化、「道德主義」兼顧個別權益、「自由主義」尊重個人權利和選擇自由、「社群主義」中團結與歸屬的共善價值,來剖析這些「升溫難題」。
讀者若依照全球、個人、產業、政策的章節順序看,可逐步掌握空間層次;各節因有其知識的獨立性,分開來閱讀也不影響連貫性;如果你要從最後倒回來看也很有意思,你會了解到,當前人類為了溫度正義花了許多心力及資源來調適與減緩,其實是為了修補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不正義地對待環境所造成的傷害。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