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入門(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象形文字系列
ISBN13:9787547323786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德)蒂娜‧埃蒙茨; (德)羅爾夫-彼得‧霍斯特曼
出版日:2024/05/01
裝訂/頁數:平裝/133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該如何理解我們所處的現實?黑格爾,這位德國唯心論哲學思潮的集大成者,或許能為你提供答案。
黑格爾認為,理性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現實世界本身的內在邏輯。他通過辯證法闡釋了現實的不斷發展變化及其背後的規律。在他的哲學體系中,自我意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最初的自我與非我的分離到最終的絕對精神的統一。黑格爾相信哲學能夠揭示現實的總體性,並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解世界及其發展方向的框架。
本書作為對黑格爾哲學的全面導論,將帶領你深入了解這位哲學巨匠的理論和思想。書中涵蓋了黑格爾哲學的核心觀念,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幫助你克服理解哲學的障礙。如果你對哲學、歷史或文化感興趣,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準備的!
它將帶你開啟一段思想的旅程,幫助你理解世界的奧秘,並思考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簡介
作者:
蒂娜·埃蒙茨(Dina Emundts)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多部關於康德與黑格爾自然哲學與歷史哲學的著作,研究領域為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理論哲學和形而上學。
羅爾夫-彼得·霍斯特曼(Rolf-Peter Horstmann)
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史、德國唯心論教席榮休教授,出版、主編了多部關於康德哲學、德國唯心論以及19和20世紀形而上學批判的著作,研究領域為德國古典哲學、理論哲學和形而上學。
譯者:
黃鈺洲,德國弗賴堡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講師,譯有《在傳統與革命之間》《自然法與普遍法歷史》《黑格爾與國家》。
名人/編輯推薦
- 德國學者權威導讀,突出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核心
- 緊扣黑格爾思想宏觀脈絡,詳解關鍵術語概念
- 德語哲學新銳譯者精心打磨,知名學者好評力薦
目次
前言
引言
生平和著作
體系的發展
青年時期著作
耶拿時期著作
體系
形而上學基礎
《精神現象學》
《邏輯學》
自然哲學
精神哲學
文獻指引
譯後記
書摘/試閱
如果要用幾句話來概括黑格爾哲學的特點,那麼可以給出如下簡要總結:格奧爾格·威廉·弗裡德裡希·黑格爾是後來被稱為德國唯心論哲學運動的最後一位主要代表人物。除了黑格爾以外,德國唯心論者主要包括費希特和謝林,該運動產生於18世紀末,尤其是對康德哲學的反應,在19世紀30年代之前一直在德國哲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和其他德國唯心論者一樣,黑格爾也堅信康德哲學並非哲學的定論,因為它的手段無法用來構想關於現實的統一理論。在黑格爾和他的兩位唯心論先行者看來,關於現實的統一理論是一種能夠從一個唯一的本原或事態出發,以體系的方式解釋一切現實形式的理論。對黑格爾來說,現實的形式不僅包括太陽系、物體以及各種現象形式,如植物、動物和人類這樣的有機生命,還包括心理現象、社會和國家組織形式,以及典雅藝術產品和如宗教、哲學這樣的文化成果。在黑格爾看來,從一個唯一的本原出發,以體系的方式解釋所有這些形式,即建立關於現實的統一理論,是哲學不容推卸的一項任務,因為只有這樣的理論才能用知識取代信仰。與其他德國唯心論者的方案一樣,黑格爾以克服信仰作為目標,這將他的哲學方案置於德國啟蒙哲學的宏觀語境下。
黑格爾據以解釋一切現實的本原乃是理性。正如黑格爾所理解的,理性並非屬於某個主體的某種屬性,而是一切實在的總和。根據這一觀點,黑格爾認為理性與現實具有嚴格的同一性:只有理性才是現實的,只有現實才是合乎理性的。推動黑格爾將理性與現實同一化的理由具有不同性質。一方面,植根於黑格爾神學信念中的動機發揮了作用。根據這些動機,我們必須能夠以哲學的方式闡釋現實的總體性,而這種闡釋又是對基督教基本教條的一種辯護。另一方面,需要指出黑格爾關於理性與現實同一性的論斷的認識論信念。這些信念包括以下假設:①只有現實是合乎理性的,關於現實的知識才是可能的,否則對於現實是無法獲得認識的;②只有現實的東西才能被知道。
然而,黑格爾認為,被思考為一切現實的理性,絕不能按照斯賓諾莎的實體模式來理解。毋寧說,理性應被思考為一個過程,其目標是通過自身來認識理性。既然理性就是一切實在,那麼當理性認識到自身就是一切實在時,這個目標就達到了。哲學的任務就是呈現理性自我認識的這一過程。黑格爾依據有機發展的模式來構想這一過程,這種發展發生在不同的層面上。引導黑格爾之構想的基本觀念是,理性應按照活生生的有機體的範本來理解。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被黑格爾思考為一種本質,這一本質呈現著一個計劃的成功實現,其中包含了該本質的所有個體特徵。黑格爾把這個計劃稱為一種本質的概念,而他把這個計劃的成功實現設想為一個發展過程的結果,在這個進程中,每一個體特徵都獲得了實在性。根據這些規定,黑格爾區分了理性的概念和這一概念的實現過程。黑格爾在其體系中被稱為《邏輯學》的部分對理性概念進行了闡述。在這一體系的第一部分中,理性概念的各個要素得到了討論,並被置於一種體系的語境中。黑格爾在其體系的另外兩個部分,即《自然哲學》(Philosophie der Natur)和《精神哲學》(Philosophie des Geistes)中闡述了這一概念的實現過程。除了證明黑格爾意義上的理性之為一切實在的12體系功能,這兩部分還各自具有特定的質料功能。在自然哲學中,黑格爾關注的是將自然現象的總體描述為一個由越來越複雜的事態組成的體系。這一體系以簡單的空間、時間和物質概念為開端,以動物有機體理論結束。精神哲學探討實在的各種心理、社會和文化形式。它的特點是假定存在某些如真正的精神事態般的東西,它們不能被描述為具有意識的個人的主觀狀態,而是具有一種獨立的客觀實存。在黑格爾看來,這些事態的例子就是國家、藝術、宗教和歷史。
盡管黑格爾哲學的形而上學背景相對抽象,難以與常識相協調,但他在分析具體事態時仍能得出獨到見解,這使他在哲學討論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盡管對當代讀者而言,這些見解更多是有趣的假設,而非普遍接受的真理。這些見解中較少包括他在自然哲學方面的成果,這些成果早已遭到了專業自然科學家的猛烈抨擊。這些獨到見解更多地涉及認識論以及法哲學、社會哲學和文化哲學領域。因此,黑格爾被13認為是這一論題敏銳而原創的代表,即我們的客觀性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因素所決定的,而社會因素在認識主體的構成中也發揮著一種根本的作用。他對17世紀和18世紀自然法構想的批判,以及他自己對現代世界法的起源和意義的思索,都對法理論產生了有據可查的影響。黑格爾對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的分析,已成為影響廣大的社會理論特別是馬克思社會理論的組成部分。黑格爾關於藝術理論、宗教哲學和歷史哲學的核心論述也是如此。所有這些論述都對各自的物件提出了觀點,而這些觀點已被證明是理解這些物件的重要輔助手段。他對哲學史的思考可以說開創了哲學史作為一門哲學學科的先河。所有這些都表明,黑格爾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哲學家。然而,如果說他的哲學仍然極具爭議性的話,這主要是因為他對傳統思維習慣毫不妥協的斗爭,以及他試圖建立一種不同於哲學傳統的現實觀的努力,以大量的模糊性和晦澀性而著稱。很不幸的是,這些特點也影響到了對他哲學的每一次闡述,下文也將會展現出
這樣的特點。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