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教我關於做父親的事
商品資訊
系列名:identity
ISBN13:9786267445341
替代書名:Reading the Water: Fly Fishing, Fatherhood, and Finding Strength in Nature
出版社:二十張
作者:馬克.休姆
譯者:李仲哲
出版日:2024/07/10
裝訂/頁數:平裝/320頁
規格:21cm*14.8cm*2.1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從未主動尋求父親這個角色,是這項任務找到了我,
孩子們以我從未想像過的方式與我的生命緊緊繫上紐帶。」
釣魚——這條連結的線已經投下,拋投的過程即是魔法。
●
領悟最純粹的真與善,一部充滿哲思與情感的生命之書。
=================
當興趣形成了信仰,釣魚不僅是消遣,更像是種慰藉、學習與教導的方式。若做得對,釣魚可以是冥想、沉思,一種探尋自然與自身真理的方式。
作者馬克.休姆自小熱愛釣魚,童年時經歷過多次的搬遷,釣魚因此成為維繫他歸屬感的生命之線。他以兒時初學釣魚的回憶說起,一步步記述多年來於加拿大卑詩省釣魚時所見的景致與所思所想。在他成為一名父親後,決定將自己對流水、釣魚和大自然的熱愛,傳遞給女兒們。他想在女兒們步入充滿徬徨的人生階段時,為她們的未來帶來希望。
因此,馬克教女兒如何閱讀水面,看見大自然的韻律與模式。過程中,他漸漸領悟到,或許他熟悉的釣魚技術就和做一名父親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除了保持耐心、對遭遇保有彈性空間,也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介入、什麼時候該選擇放手——
要讓她們成為真正的飛釣者並獲得啟蒙,學會透過與大自然結合來尊重生命,最終得由魚來教導她們——就如同魚教導了自己那樣。
●
本書形式上為回憶錄,充滿了作者個人對童年至成年階段的釣魚技藝(記憶)的養成追溯,此興趣最終形成了人生信仰,提供了作者成長的養分。他的所思所想極為深沉、敏感,正是童年早熟、低調、謙卑的個性導致。真,而且純善。
作者的文筆極為優美動人,他將加拿大卑詩省的生活記述,勾勒成一幅恬靜無染的山溪歲月,不只講述一名釣者的養成,也涉及父親與女兒之間微妙的關係,更透過釣魚理解自然定律的新生與殞落,字裡行間闡述人們透過大自然找到力量與內心獲得平靜的可能。發人深省、情感真誠。在心浮氣躁的現今社會,形成足以溫柔內心的氛圍。
孩子們以我從未想像過的方式與我的生命緊緊繫上紐帶。」
釣魚——這條連結的線已經投下,拋投的過程即是魔法。
●
領悟最純粹的真與善,一部充滿哲思與情感的生命之書。
=================
當興趣形成了信仰,釣魚不僅是消遣,更像是種慰藉、學習與教導的方式。若做得對,釣魚可以是冥想、沉思,一種探尋自然與自身真理的方式。
作者馬克.休姆自小熱愛釣魚,童年時經歷過多次的搬遷,釣魚因此成為維繫他歸屬感的生命之線。他以兒時初學釣魚的回憶說起,一步步記述多年來於加拿大卑詩省釣魚時所見的景致與所思所想。在他成為一名父親後,決定將自己對流水、釣魚和大自然的熱愛,傳遞給女兒們。他想在女兒們步入充滿徬徨的人生階段時,為她們的未來帶來希望。
因此,馬克教女兒如何閱讀水面,看見大自然的韻律與模式。過程中,他漸漸領悟到,或許他熟悉的釣魚技術就和做一名父親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除了保持耐心、對遭遇保有彈性空間,也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介入、什麼時候該選擇放手——
要讓她們成為真正的飛釣者並獲得啟蒙,學會透過與大自然結合來尊重生命,最終得由魚來教導她們——就如同魚教導了自己那樣。
●
本書形式上為回憶錄,充滿了作者個人對童年至成年階段的釣魚技藝(記憶)的養成追溯,此興趣最終形成了人生信仰,提供了作者成長的養分。他的所思所想極為深沉、敏感,正是童年早熟、低調、謙卑的個性導致。真,而且純善。
作者的文筆極為優美動人,他將加拿大卑詩省的生活記述,勾勒成一幅恬靜無染的山溪歲月,不只講述一名釣者的養成,也涉及父親與女兒之間微妙的關係,更透過釣魚理解自然定律的新生與殞落,字裡行間闡述人們透過大自然找到力量與內心獲得平靜的可能。發人深省、情感真誠。在心浮氣躁的現今社會,形成足以溫柔內心的氛圍。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馬克.休姆(Mark Hume)
自由環境記者。長年定居溫哥華,有五十年飛釣經驗。曾於《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擔任記者與專欄作家,報導主要專注於環境與「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議題。在此之前,他曾於《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擔任資深記者、於《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擔任卑詩省分局長。記者生涯期間,獲獎無數,包含加拿大最具權威性的全國新聞獎(National Newspaper Award)。
著有《奔流》(The Run of the River)、《亞當的河流》(Adam’s River),合著有《怒月之河》(River of the Angry Moon)、《雨岸之鳥》(Birds Of The Raincoast)、《鱒魚學校》(Trout School)等書。
譯者簡介
李仲哲
文藻法文系畢業,目前專職翻譯,愛書人,喜歡漫步於文字與故事之間。譯有《後窗與另幾宗謀殺》(Rear Window and Other Murderous Tales)、《飯桌!飯桌!》(Rice Table)、《餘興派對》(Afterparties)等書。
馬克.休姆(Mark Hume)
自由環境記者。長年定居溫哥華,有五十年飛釣經驗。曾於《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擔任記者與專欄作家,報導主要專注於環境與「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議題。在此之前,他曾於《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擔任資深記者、於《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擔任卑詩省分局長。記者生涯期間,獲獎無數,包含加拿大最具權威性的全國新聞獎(National Newspaper Award)。
著有《奔流》(The Run of the River)、《亞當的河流》(Adam’s River),合著有《怒月之河》(River of the Angry Moon)、《雨岸之鳥》(Birds Of The Raincoast)、《鱒魚學校》(Trout School)等書。
譯者簡介
李仲哲
文藻法文系畢業,目前專職翻譯,愛書人,喜歡漫步於文字與故事之間。譯有《後窗與另幾宗謀殺》(Rear Window and Other Murderous Tales)、《飯桌!飯桌!》(Rice Table)、《餘興派對》(Afterparties)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石芳瑜|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馬大元│精神科醫師、親子教養專家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
詹慶齡|名人書房主持人
蔡適任│自然生態書寫作家
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蕭雅全│金馬獎最佳導演
★★★★★
【各界盛讚】
●「書寫承襲自羅德里克.海格—布朗(Roderick Haig-Brown)的傳統,並帶有華勒斯.史達格納(Wallace Stegner)式的清晰抒情風格,休姆以熱情寫下了他與野生魚類和養育牠們的水域之間,所存有的深厚連結。本書充滿了豐富的想像,並以謙卑與優雅的語言敘述,是探尋對於作為一個兒子、一個父親、一個涉足於自己生命深流中的男人,擁有何種意義的沉思。」
──基姆.巴恩斯(Kim Barnes),普立茲獎決選作品《在荒野》(Wilderness: Coming of Age in Unknown Country)作者
●「休姆精準捕捉到了曾經擁有過一個美麗而豐足、卻又過於脆弱而轉瞬即逝的自然世界所令人感受到的淒涼與辛酸。對於熱愛大自然、關心地球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
──塔拉.尼爾森(Tara Neilson),《在廢墟中長大成人》(Raised in Ruins)作者
●「一本極富深度的書,探討了飛釣如何成為『在人生中航行的方式』——這是一場歌詠季節流轉、潺潺河流,以及作者親密一家的歡樂慶典。」
──尼克.里昂(Nick Lyons),《春溪》(Spring Creek)作者
●「我們需要更多像馬克.休姆這本書的作品。強而有力、坦率真誠,充滿謙卑與希望,這段美麗的故事探討了河川、探討了為人父男子的心境,以及他與女兒們令人難忘的關係——這也讓他保持著一顆真誠之心。」
──克里斯.唐布羅夫斯基(Chris Dombrowski),《水之身》(Body of Water)作者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到更有希望……不僅僅是對於自然環境,更是對於身為父親的男人們。」
──桑迪.雪薇(Sandy Shreve),《突然之間,如此之多》(Suddenly, So Much)、《等待信天翁號》(Waiting for the Albatross)作者
●「本書如此美妙……真是傑出!」
──羅伊.麥格雷戈(Roy MacGregor),獲獎記者、《灌木叢的生活》(A Life in the Bush)作者
●「我從來都沒釣過魚,也可能永遠都不會。然而,這對於該本回憶錄並不重要;我被深深吸引住了。這是一場對生命的抒情沉思──文筆優美,觀察入微。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就和馬克一家人身處於大自然裡;沉浸於每一行語句時,山間的空氣與河川的流水似乎就呈現在眼前。」
──瑪莎.萊德曼(Marsha Lederman),《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記者
●「自然書寫的顛峰之作。」
──肯.麥古根(Ken McGoogan),《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記者
●「一位父親與她的女兒們分享飛釣的樂趣。在這本回憶錄中,休姆利用感官細節,生動地描述他們的冒險經歷與迷人的生態環境……文字誠摯、語句優美,慶祝蘊藏在自然中的美好,以及家庭所帶來的溫暖慰藉。」
——《柯克斯評論》星級評論(Kirkus STARRED)
●「對大自然力量令人振奮的一瞥。」
——《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休姆邀請我們涉入溪流、聆聽鳥鳴、警惕熊的攻擊,並學習如何綁製魚餌,以及練習飛釣的技巧……我認為他是最好的文學同伴。」
——《加拿大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of Canada)
●「抒情、思緒縝密……本書敦促讀者珍惜周圍的野生環境,努力維護河川和棲息於其中的動物,以保持大自然的美麗與多樣性。」
──《書架通報》(Shelf Awareness)
●「思想深刻,文筆優美……本書雖以飛釣為主題,但也講述著生命的課題。」
——《每日郵報》(Daily Mail)
●「內容豐富且發人深省……在這場歌頌家庭與自然之美好的慶典中,有許多值得享受的地方。」
──《哈凱雜誌》(Hakai Magazine)
●「最棒的是,你可以不必是一位喜歡釣魚的爸爸,依然能對大自然的沉思有所共鳴。」
——《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
石芳瑜|作家、永樂座書店店主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馬大元│精神科醫師、親子教養專家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
詹慶齡|名人書房主持人
蔡適任│自然生態書寫作家
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蕭雅全│金馬獎最佳導演
★★★★★
【各界盛讚】
●「書寫承襲自羅德里克.海格—布朗(Roderick Haig-Brown)的傳統,並帶有華勒斯.史達格納(Wallace Stegner)式的清晰抒情風格,休姆以熱情寫下了他與野生魚類和養育牠們的水域之間,所存有的深厚連結。本書充滿了豐富的想像,並以謙卑與優雅的語言敘述,是探尋對於作為一個兒子、一個父親、一個涉足於自己生命深流中的男人,擁有何種意義的沉思。」
──基姆.巴恩斯(Kim Barnes),普立茲獎決選作品《在荒野》(Wilderness: Coming of Age in Unknown Country)作者
●「休姆精準捕捉到了曾經擁有過一個美麗而豐足、卻又過於脆弱而轉瞬即逝的自然世界所令人感受到的淒涼與辛酸。對於熱愛大自然、關心地球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
──塔拉.尼爾森(Tara Neilson),《在廢墟中長大成人》(Raised in Ruins)作者
●「一本極富深度的書,探討了飛釣如何成為『在人生中航行的方式』——這是一場歌詠季節流轉、潺潺河流,以及作者親密一家的歡樂慶典。」
──尼克.里昂(Nick Lyons),《春溪》(Spring Creek)作者
●「我們需要更多像馬克.休姆這本書的作品。強而有力、坦率真誠,充滿謙卑與希望,這段美麗的故事探討了河川、探討了為人父男子的心境,以及他與女兒們令人難忘的關係——這也讓他保持著一顆真誠之心。」
──克里斯.唐布羅夫斯基(Chris Dombrowski),《水之身》(Body of Water)作者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到更有希望……不僅僅是對於自然環境,更是對於身為父親的男人們。」
──桑迪.雪薇(Sandy Shreve),《突然之間,如此之多》(Suddenly, So Much)、《等待信天翁號》(Waiting for the Albatross)作者
●「本書如此美妙……真是傑出!」
──羅伊.麥格雷戈(Roy MacGregor),獲獎記者、《灌木叢的生活》(A Life in the Bush)作者
●「我從來都沒釣過魚,也可能永遠都不會。然而,這對於該本回憶錄並不重要;我被深深吸引住了。這是一場對生命的抒情沉思──文筆優美,觀察入微。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就和馬克一家人身處於大自然裡;沉浸於每一行語句時,山間的空氣與河川的流水似乎就呈現在眼前。」
──瑪莎.萊德曼(Marsha Lederman),《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記者
●「自然書寫的顛峰之作。」
──肯.麥古根(Ken McGoogan),《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記者
●「一位父親與她的女兒們分享飛釣的樂趣。在這本回憶錄中,休姆利用感官細節,生動地描述他們的冒險經歷與迷人的生態環境……文字誠摯、語句優美,慶祝蘊藏在自然中的美好,以及家庭所帶來的溫暖慰藉。」
——《柯克斯評論》星級評論(Kirkus STARRED)
●「對大自然力量令人振奮的一瞥。」
——《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休姆邀請我們涉入溪流、聆聽鳥鳴、警惕熊的攻擊,並學習如何綁製魚餌,以及練習飛釣的技巧……我認為他是最好的文學同伴。」
——《加拿大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of Canada)
●「抒情、思緒縝密……本書敦促讀者珍惜周圍的野生環境,努力維護河川和棲息於其中的動物,以保持大自然的美麗與多樣性。」
──《書架通報》(Shelf Awareness)
●「思想深刻,文筆優美……本書雖以飛釣為主題,但也講述著生命的課題。」
——《每日郵報》(Daily Mail)
●「內容豐富且發人深省……在這場歌頌家庭與自然之美好的慶典中,有許多值得享受的地方。」
──《哈凱雜誌》(Hakai Magazine)
●「最棒的是,你可以不必是一位喜歡釣魚的爸爸,依然能對大自然的沉思有所共鳴。」
——《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
序
試閱文章(二):激勵
並非每位飛釣者都能感受到沉浸於自然的美好;許多人一心只想追求戰利品,或是捕到大量的漁獲。我剛開始釣魚時,要是沒能釣到魚回家炫耀,便會覺得渾身不對勁。釣客常會以「被臭鼬攻擊」來形容沒有收穫的釣魚之旅,好似這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發出惡臭般地令人蒙羞。我最初對成功的標準是釣到一條魚,且隨著經驗增長,開始渴望捕到更多、更大的魚。然而,我拿起飛釣竿後,便有了不同的感受。我逐漸明白,捕魚和純粹融於自然的喜悅毫無關聯,只要單純身處其中,無須思考,在野生而靜謐的環境中漫游,便是一種幸福。
我希望女兒們也能達到這般境界——意識到她們不只是在水上尋找鱒魚或鮭魚的身影,也是在追求更崇高的意義。處身在那裡,是為了感受大自然在自身周圍展開,並走上通往無處與一切的道路。
飛釣與光線受到雨滴折射有關,與黃頭黑鸝的鳴聲示意昆蟲孵化有關,與雷雨雲籠罩山頂時湖面也跟著變得深暗有關。只要能感受到這些,僅僅在水上便會是幸福的。
這正是我試圖播下的種子,而我正等待著跡象發芽。但當然,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得像我一樣釣魚。游魚會帶給她們更廣闊的經驗、遠遠超過捕魚之外的一切。
——
艾瑪很快便成為一名熟練的拋投者,但轉變為一名真正的飛釣者還得一步一步慢慢累積。她在海達瓜依釣到的鮭魚正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不過,還有許多試煉正等著她。
一年夏天,我們去到加拿大洛杉磯山脈的一條小溪釣魚。我在仔細挑選釣餌的同時,艾瑪獨自向上游走去,幾分鐘過後,我來到水道的彎處,看見她跪在水中,抱著一隻三磅重的割喉鱒。其鮮紅的魚鰓大口吸氣,閃閃發光。她按照我教的方式握住牠,一手緊抓魚尾上方,另一手拖住前身,就在胸鰭的後方與下方。她放開雙手,讓魚游走,如一片玻璃消失在半透明的翠綠水中。
「牠吃了我的乾毛鉤。」她說,彷彿在描述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之後,她便一直走在我前方,向上游涉水,往急流與倒木之後拋投,釣到一條又一條的割喉鱒。大多數都有十八英寸長,有些甚至更大。牠們從卵石河床升起,攻擊艾瑪的魚餌。在沒有我的幫助與建議之下,她獨自找到魚的蹤影,並與之搏鬥。
隨後,我們坐在高高的草岸上吃著午餐,腳下的溪水碧波蕩漾。山巒高聳,我們注視水面,見到一條大鱒魚浮出以捕食浮游昆蟲,接著慢慢消失;其同步性宛如在太空中運轉的行星般美麗而精準。牠沒入水中,有保護色的背部消融於河底,墨黑斑點成了岩石間的陰影,綠色的身影則化為流水,不著痕跡。
「你看到了嗎?」艾瑪問道。
我悄悄進入水裡,拋投至我們認為魚所在之處,但牠依舊潛藏著。我爬回岸上後,魚兒又開始現身捕食。艾瑪笑了。我們看著鱒魚時隱時現,浮出水面咬取昆蟲,於雪山的倒影上留下波動的足跡,在水流中搖擺、顫動。
「太美了。」艾瑪讚嘆道。
我們依著小溪走了一整日,駐足觀看灰熊、狼與駝鹿的蹤跡,並捕捉大魚,有時還會因笨拙而將魚嚇跑。
每次的拋投都是學習的機會,我從不須要提供觀察的意見。如果艾瑪做得對,魚餌便會輕輕浮上水面,自然隨著水流漂動,鱒魚也就跟著上鉤。草率的拋投、拖曳的釣餌,或是突然落在池潭上的影子,都會驚動敏感的鱒魚,使獵物消失無蹤。一步接著一步,一次拋投接著下一次,從中學習才得以成長。
我們在水池間穿梭移動,森林、天空和山脈圍繞四方。午後,我們回到卡車上,脫下涉水裝,拆下釣竿。我知道,儘管艾瑪的生活中佔有其他事物,但飛釣已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她的一部分——她將永遠記得洛磯山脈中游動著鱒魚的潺潺流水。
——
一年夏季,我們飛往英屬哥倫比亞北部,抵達一座受到遼闊荒野環繞的湖泊,我們從水上飛機往下看了一小時,沒有發現任何人煙,道路和電線皆不存在。眼前只有一片無邊無際的森林,時不時便能瞥見其中所容納的生命:具有野性靈魂的河流、停留在黑色峭壁上的雪羊、從湖中湧出的駝鹿、母熊和其幼崽,以及在山坡高處滾動的岩石。
我們和另外兩家人在湖畔空地上搭起小型營地。湖泊位於高原上,盛產大型虹鱒。南邊矗立一座崎嶇的灰色山峰,遠處的西邊水面倒映遙遠的山脈,閃耀的白雪覆蓋其上,在夕陽的輝映下照出剪影。北方和東方則坐落著一片起伏不定、杳無人煙的森林,松樹和雲杉靜靜沉眠於幽謐之境。日落後,湖水閃爍,彷彿正將光芒釋回天空。
站在營火旁,火花朝著微弱的群星盤旋而上,我看見一艘雪松獨木舟停泊在附近,於黑藍交織的荒野畫布上掠過一筆綠色的優雅曲線。獨木舟錨定在柔軟、水草叢生的湖底,由一條綁著黃繩的岩石固定著。水上吹拂著難以察覺的微風,不足以激起漣漪,但足夠使錨繩拉緊,好似獨木舟正試圖隨著潮水漂入夜空。
一名年輕女子手持飛釣竿,在一片水域上進行拋投;那裡富含石灰的泥漿上長滿水草而呈現綠色調。
我看著女兒慢慢收回魚線,並再次投向遠處的水面。艾瑪整日都忙著拋投,上岸只是為了吃一頓簡易的午餐,似乎毫無察覺從海洋升起的黑暗正漸漸籠罩周圍。我知道原因。那天,她在淺灘拋出一支由兔毛製成的大型黑色水蛭擬餌,在沉重的釣餌飛過頭頂時,身體傾斜並低下頭以避免被擊中。她將魚餌拉回,緩緩收線,魚則在水中擺動掙扎,猛烈的拉力立刻襲來,將釣竿的頂端拉入水中。那是一條虹鱒,可能是湖裡十八磅重的大魚之一。竿尾撞上艾瑪的腹部,魚線拉得緊繃,巨大的重量從深處湧來。她努力抵住大魚的攻勢,感受軟木柄在手中彎曲。
飛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體驗,視覺、聲音和光線都是刺激元素,但最令人興奮的非觸覺莫屬。魚衝刺時,釣竿會震動;魚掙扎時,釣竿會受到猛烈拉扯。水草會慢慢附著在魚線上,沉重感隨之加深,接著突然的鬆懈表示脫鉤,或是釣線斷裂。
艾瑪被那條大魚的力量嚇了一跳,那是她釣過最大的鱒魚。她驚訝地看著釣線劃破平坦的水面,嘶嘶作響。
很難估計躲在深處的魚有多重,牠們感覺起來比實際上更大,但這條魚高高跳出水面,重重墜落——這是我們所知的湖中大魚。牠是一名獵人、頂級的掠食者,從深處巡航至水草床,現在正拼命試圖甩掉卡在嘴裡的釣餌。
艾瑪只是緊緊抓住,希望在釣線從猛烈旋轉的線輪上完全脫落之前,魚能夠停下掙扎。接著,鱒魚改變方向,穿過海草床,釣線隨著海草的堆積而不斷增加重量,魚便如此逃走,釣線鬆脫並浮在空蕩蕩的湖面,毫無生氣。
她十分吃驚,幾個小時過去後還是放不下那場挫敗。
於是,她又回到了原地,錨定在發亮的泥灰河床上,以大樹、帳篷和山來定位獨木舟的位置。她試圖重新建立連結,以數百次的拋投尋找鱒魚,受到牠或許還在那裡的希望所鼓舞。再來一次。或許。或許。或許。
她釣過一些五磅重的大鱒魚,但真正渴望的是在湖裡徘徊的巨型鱒魚。畢竟,我們飛到山中,就是為了有機會能捕到如此巨碩的魚。看著她拋投,我的眼睛緩緩染上夜色,並意識到,艾瑪自兒時起便和我一起遊歷無數的湖泊和池潭——她已經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飛釣者。雖然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女,但在經歷於碼頭上釣海鯽、在寒風吹襲的湖上獵捕小鱒魚——成群結隊的黑蠅在一旁飛舞,熊則在沿岸的泥地上留下足跡、在帳棚裡醒來時聆聽貓頭鷹於寂寞的黑夜中發出呼喚,以及聽見數億隻蟋蟀在河流的岸邊鳴叫之後,大鱒魚便帶著她的心進入了黑暗的水中。
此刻,正如我年少時一樣,她因失去一條大魚而受到激勵。
那晚,她高興地展示了自己捕獲的鱒魚,其中還有一隻跳過獨木舟,迫使她彎下身閃躲,但仍為那條逃脫的巨大虹鱒搖搖頭,感到難以置信。
「就跟石塊一樣重。」她說。
克萊爾跟著她在湖中釣魚,但並未失去獵獲物,且很開心能在營火旁工作,幫忙準備晚餐。對她而言,飛釣仍只是一種和所愛之人在戶外共處的活動。儘管她總是樂意與我一起到水邊釣魚,但那在她生命中似乎不是如此重要。我意識到,克萊爾也許不必釣魚,因為她老早便取得了成功,使她認為水中的魚兒都在等著自己的到來。
幾年前的夏日,我們住在一間湖畔小屋,我將克萊爾留給瑪姬照顧,因為自己租來的划艇對三人來說太小了。艾瑪和我忙著準備釣具,克萊爾則躺在碼頭上,透過木板向下凝視。在她腳下,一個秘密世界展開,幾條大鱒魚悠哉遊動著。我們划船離開時,克萊爾站起身並拿出釣竿拋投,讓魚餌漂入陰暗之中,進到她所發現的隱密之境。
兩位漁民朝著我們而來。他們配備昂貴的飛釣竿,穿著有多個口袋釣魚背心,並戴著奧維斯的棒球帽,宣示自己對高級漁具製造商的忠誠。
「一隻魚都沒有。」我們的船經過時,其中一人如此說道。他舉起雙手,彷彿在哀嘆漁神拋棄了他們。
正在此時,克萊爾的釣竿深深彎曲,一條虹鱒在兩艘船間翻騰、濺起水花,一路衝回碼頭下方。克萊爾奮力撐住攻勢。魚將釣竿頂端拉入水中並使其在碼頭下折起,接著又跳到碼頭的另一側試圖逃脫。
克萊爾低頭看向眼前的水域,鱒魚卻在她身後拍打著水面。現場一片混亂,男人們開始大聲呼喊,瑪姬和艾瑪也跟著歡呼起來。
「萬歲!」艾瑪喊道。
克萊爾將釣竿頂端繞過碼頭一端,如此便能面對這位敵手——她拒絕屈服。我爬回碼頭時,鱒魚已經在她腳下的水中濺起水花。我放下網子,撈起一條四磅重的虹鱒;就任何人看來,這都是一條大魚。剛剛繞過湖泊的兩位釣客看似低落,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
「我們整個上午都沒有魚上鉤。」其中一人說道,推著他的奧維斯棒球帽。
我取出釣餌,克萊爾輕輕握住魚,然後將牠放回水中。她看著魚兒奔向遠處,一臉驚奇。因為那一日的經歷,她總是以平靜的心態釣魚,知道時候到了,大魚便會自己找上門。
(本文摘自:Ⅱ_流水終會溢出.激勵)
並非每位飛釣者都能感受到沉浸於自然的美好;許多人一心只想追求戰利品,或是捕到大量的漁獲。我剛開始釣魚時,要是沒能釣到魚回家炫耀,便會覺得渾身不對勁。釣客常會以「被臭鼬攻擊」來形容沒有收穫的釣魚之旅,好似這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發出惡臭般地令人蒙羞。我最初對成功的標準是釣到一條魚,且隨著經驗增長,開始渴望捕到更多、更大的魚。然而,我拿起飛釣竿後,便有了不同的感受。我逐漸明白,捕魚和純粹融於自然的喜悅毫無關聯,只要單純身處其中,無須思考,在野生而靜謐的環境中漫游,便是一種幸福。
我希望女兒們也能達到這般境界——意識到她們不只是在水上尋找鱒魚或鮭魚的身影,也是在追求更崇高的意義。處身在那裡,是為了感受大自然在自身周圍展開,並走上通往無處與一切的道路。
飛釣與光線受到雨滴折射有關,與黃頭黑鸝的鳴聲示意昆蟲孵化有關,與雷雨雲籠罩山頂時湖面也跟著變得深暗有關。只要能感受到這些,僅僅在水上便會是幸福的。
這正是我試圖播下的種子,而我正等待著跡象發芽。但當然,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得像我一樣釣魚。游魚會帶給她們更廣闊的經驗、遠遠超過捕魚之外的一切。
——
艾瑪很快便成為一名熟練的拋投者,但轉變為一名真正的飛釣者還得一步一步慢慢累積。她在海達瓜依釣到的鮭魚正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不過,還有許多試煉正等著她。
一年夏天,我們去到加拿大洛杉磯山脈的一條小溪釣魚。我在仔細挑選釣餌的同時,艾瑪獨自向上游走去,幾分鐘過後,我來到水道的彎處,看見她跪在水中,抱著一隻三磅重的割喉鱒。其鮮紅的魚鰓大口吸氣,閃閃發光。她按照我教的方式握住牠,一手緊抓魚尾上方,另一手拖住前身,就在胸鰭的後方與下方。她放開雙手,讓魚游走,如一片玻璃消失在半透明的翠綠水中。
「牠吃了我的乾毛鉤。」她說,彷彿在描述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之後,她便一直走在我前方,向上游涉水,往急流與倒木之後拋投,釣到一條又一條的割喉鱒。大多數都有十八英寸長,有些甚至更大。牠們從卵石河床升起,攻擊艾瑪的魚餌。在沒有我的幫助與建議之下,她獨自找到魚的蹤影,並與之搏鬥。
隨後,我們坐在高高的草岸上吃著午餐,腳下的溪水碧波蕩漾。山巒高聳,我們注視水面,見到一條大鱒魚浮出以捕食浮游昆蟲,接著慢慢消失;其同步性宛如在太空中運轉的行星般美麗而精準。牠沒入水中,有保護色的背部消融於河底,墨黑斑點成了岩石間的陰影,綠色的身影則化為流水,不著痕跡。
「你看到了嗎?」艾瑪問道。
我悄悄進入水裡,拋投至我們認為魚所在之處,但牠依舊潛藏著。我爬回岸上後,魚兒又開始現身捕食。艾瑪笑了。我們看著鱒魚時隱時現,浮出水面咬取昆蟲,於雪山的倒影上留下波動的足跡,在水流中搖擺、顫動。
「太美了。」艾瑪讚嘆道。
我們依著小溪走了一整日,駐足觀看灰熊、狼與駝鹿的蹤跡,並捕捉大魚,有時還會因笨拙而將魚嚇跑。
每次的拋投都是學習的機會,我從不須要提供觀察的意見。如果艾瑪做得對,魚餌便會輕輕浮上水面,自然隨著水流漂動,鱒魚也就跟著上鉤。草率的拋投、拖曳的釣餌,或是突然落在池潭上的影子,都會驚動敏感的鱒魚,使獵物消失無蹤。一步接著一步,一次拋投接著下一次,從中學習才得以成長。
我們在水池間穿梭移動,森林、天空和山脈圍繞四方。午後,我們回到卡車上,脫下涉水裝,拆下釣竿。我知道,儘管艾瑪的生活中佔有其他事物,但飛釣已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她的一部分——她將永遠記得洛磯山脈中游動著鱒魚的潺潺流水。
——
一年夏季,我們飛往英屬哥倫比亞北部,抵達一座受到遼闊荒野環繞的湖泊,我們從水上飛機往下看了一小時,沒有發現任何人煙,道路和電線皆不存在。眼前只有一片無邊無際的森林,時不時便能瞥見其中所容納的生命:具有野性靈魂的河流、停留在黑色峭壁上的雪羊、從湖中湧出的駝鹿、母熊和其幼崽,以及在山坡高處滾動的岩石。
我們和另外兩家人在湖畔空地上搭起小型營地。湖泊位於高原上,盛產大型虹鱒。南邊矗立一座崎嶇的灰色山峰,遠處的西邊水面倒映遙遠的山脈,閃耀的白雪覆蓋其上,在夕陽的輝映下照出剪影。北方和東方則坐落著一片起伏不定、杳無人煙的森林,松樹和雲杉靜靜沉眠於幽謐之境。日落後,湖水閃爍,彷彿正將光芒釋回天空。
站在營火旁,火花朝著微弱的群星盤旋而上,我看見一艘雪松獨木舟停泊在附近,於黑藍交織的荒野畫布上掠過一筆綠色的優雅曲線。獨木舟錨定在柔軟、水草叢生的湖底,由一條綁著黃繩的岩石固定著。水上吹拂著難以察覺的微風,不足以激起漣漪,但足夠使錨繩拉緊,好似獨木舟正試圖隨著潮水漂入夜空。
一名年輕女子手持飛釣竿,在一片水域上進行拋投;那裡富含石灰的泥漿上長滿水草而呈現綠色調。
我看著女兒慢慢收回魚線,並再次投向遠處的水面。艾瑪整日都忙著拋投,上岸只是為了吃一頓簡易的午餐,似乎毫無察覺從海洋升起的黑暗正漸漸籠罩周圍。我知道原因。那天,她在淺灘拋出一支由兔毛製成的大型黑色水蛭擬餌,在沉重的釣餌飛過頭頂時,身體傾斜並低下頭以避免被擊中。她將魚餌拉回,緩緩收線,魚則在水中擺動掙扎,猛烈的拉力立刻襲來,將釣竿的頂端拉入水中。那是一條虹鱒,可能是湖裡十八磅重的大魚之一。竿尾撞上艾瑪的腹部,魚線拉得緊繃,巨大的重量從深處湧來。她努力抵住大魚的攻勢,感受軟木柄在手中彎曲。
飛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體驗,視覺、聲音和光線都是刺激元素,但最令人興奮的非觸覺莫屬。魚衝刺時,釣竿會震動;魚掙扎時,釣竿會受到猛烈拉扯。水草會慢慢附著在魚線上,沉重感隨之加深,接著突然的鬆懈表示脫鉤,或是釣線斷裂。
艾瑪被那條大魚的力量嚇了一跳,那是她釣過最大的鱒魚。她驚訝地看著釣線劃破平坦的水面,嘶嘶作響。
很難估計躲在深處的魚有多重,牠們感覺起來比實際上更大,但這條魚高高跳出水面,重重墜落——這是我們所知的湖中大魚。牠是一名獵人、頂級的掠食者,從深處巡航至水草床,現在正拼命試圖甩掉卡在嘴裡的釣餌。
艾瑪只是緊緊抓住,希望在釣線從猛烈旋轉的線輪上完全脫落之前,魚能夠停下掙扎。接著,鱒魚改變方向,穿過海草床,釣線隨著海草的堆積而不斷增加重量,魚便如此逃走,釣線鬆脫並浮在空蕩蕩的湖面,毫無生氣。
她十分吃驚,幾個小時過去後還是放不下那場挫敗。
於是,她又回到了原地,錨定在發亮的泥灰河床上,以大樹、帳篷和山來定位獨木舟的位置。她試圖重新建立連結,以數百次的拋投尋找鱒魚,受到牠或許還在那裡的希望所鼓舞。再來一次。或許。或許。或許。
她釣過一些五磅重的大鱒魚,但真正渴望的是在湖裡徘徊的巨型鱒魚。畢竟,我們飛到山中,就是為了有機會能捕到如此巨碩的魚。看著她拋投,我的眼睛緩緩染上夜色,並意識到,艾瑪自兒時起便和我一起遊歷無數的湖泊和池潭——她已經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飛釣者。雖然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女,但在經歷於碼頭上釣海鯽、在寒風吹襲的湖上獵捕小鱒魚——成群結隊的黑蠅在一旁飛舞,熊則在沿岸的泥地上留下足跡、在帳棚裡醒來時聆聽貓頭鷹於寂寞的黑夜中發出呼喚,以及聽見數億隻蟋蟀在河流的岸邊鳴叫之後,大鱒魚便帶著她的心進入了黑暗的水中。
此刻,正如我年少時一樣,她因失去一條大魚而受到激勵。
那晚,她高興地展示了自己捕獲的鱒魚,其中還有一隻跳過獨木舟,迫使她彎下身閃躲,但仍為那條逃脫的巨大虹鱒搖搖頭,感到難以置信。
「就跟石塊一樣重。」她說。
克萊爾跟著她在湖中釣魚,但並未失去獵獲物,且很開心能在營火旁工作,幫忙準備晚餐。對她而言,飛釣仍只是一種和所愛之人在戶外共處的活動。儘管她總是樂意與我一起到水邊釣魚,但那在她生命中似乎不是如此重要。我意識到,克萊爾也許不必釣魚,因為她老早便取得了成功,使她認為水中的魚兒都在等著自己的到來。
幾年前的夏日,我們住在一間湖畔小屋,我將克萊爾留給瑪姬照顧,因為自己租來的划艇對三人來說太小了。艾瑪和我忙著準備釣具,克萊爾則躺在碼頭上,透過木板向下凝視。在她腳下,一個秘密世界展開,幾條大鱒魚悠哉遊動著。我們划船離開時,克萊爾站起身並拿出釣竿拋投,讓魚餌漂入陰暗之中,進到她所發現的隱密之境。
兩位漁民朝著我們而來。他們配備昂貴的飛釣竿,穿著有多個口袋釣魚背心,並戴著奧維斯的棒球帽,宣示自己對高級漁具製造商的忠誠。
「一隻魚都沒有。」我們的船經過時,其中一人如此說道。他舉起雙手,彷彿在哀嘆漁神拋棄了他們。
正在此時,克萊爾的釣竿深深彎曲,一條虹鱒在兩艘船間翻騰、濺起水花,一路衝回碼頭下方。克萊爾奮力撐住攻勢。魚將釣竿頂端拉入水中並使其在碼頭下折起,接著又跳到碼頭的另一側試圖逃脫。
克萊爾低頭看向眼前的水域,鱒魚卻在她身後拍打著水面。現場一片混亂,男人們開始大聲呼喊,瑪姬和艾瑪也跟著歡呼起來。
「萬歲!」艾瑪喊道。
克萊爾將釣竿頂端繞過碼頭一端,如此便能面對這位敵手——她拒絕屈服。我爬回碼頭時,鱒魚已經在她腳下的水中濺起水花。我放下網子,撈起一條四磅重的虹鱒;就任何人看來,這都是一條大魚。剛剛繞過湖泊的兩位釣客看似低落,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
「我們整個上午都沒有魚上鉤。」其中一人說道,推著他的奧維斯棒球帽。
我取出釣餌,克萊爾輕輕握住魚,然後將牠放回水中。她看著魚兒奔向遠處,一臉驚奇。因為那一日的經歷,她總是以平靜的心態釣魚,知道時候到了,大魚便會自己找上門。
(本文摘自:Ⅱ_流水終會溢出.激勵)
目次
引言
.
Ⅰ_河川的源頭
分水嶺
解讀流水
亞提姆溪
大師
小魚群
.
Ⅱ_流水終會溢出
聖約瑟夫
兩個
復活節的祝福
河水流向之處
拋投教學
釣獲放流
激勵
綁製釣餌的魔法
海斯基特
.
Ⅲ_沖積層
隱居所
林中之鹿
浮出水面
穿越森林的小徑
因流水而羈絆
.
致謝
.
Ⅰ_河川的源頭
分水嶺
解讀流水
亞提姆溪
大師
小魚群
.
Ⅱ_流水終會溢出
聖約瑟夫
兩個
復活節的祝福
河水流向之處
拋投教學
釣獲放流
激勵
綁製釣餌的魔法
海斯基特
.
Ⅲ_沖積層
隱居所
林中之鹿
浮出水面
穿越森林的小徑
因流水而羈絆
.
致謝
書摘/試閱
試閱文章(一):穿越森林的小徑
第一次夢見那片幽暗的森林時,其陰森、無可知曉的寂靜令我不安。我走近一看,發現林中有個黑暗的缺口通向內部。我穿過草地並站在入口處,進入之後便毫無退路,被迫踏入這片昏暗的未知之境。眼睛逐漸適應光線,樹枝朝著隱藏的太陽編織成形,盤根錯節的樹根開始清晰可見,一路延伸至地底。森林猶如一張網,由彎曲的木枝纏繞,將天空與大地相連。
前方有一條不清晰的小徑,消失在灌叢中,似乎通往無處。起初,那裡充斥不祥的感覺;如童話般的森林,小孩遊蕩其中,最後被女巫或野狼抓走。我聽見小鳥在濃密的樹冠上唱歌,以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話來說,那即是「讓光照進來的裂痕」。我意識到,那條穿越森林的小徑會帶著自己前去某處,正當下定決心時,我卻醒來了。
夢醒的早晨,我重拾了人生的意義。我希望,與癌症的對抗已經結束。身體仍在癒合,疼痛有時還是會襲來,但我想回到以往的生活,重新深入大自然——我覺得自己辦得到。首先,我得和之前一樣獨自去釣魚。女兒們會願意和我一同前去,但我擔心術後的自己太虛弱,無法再和她們一起涉水。因此,我想自己試試看。
我將計畫告訴瑪姬,她質疑:「你確定嗎?」
「我確定。」我回答,盡量不表現出擔憂的樣子。我看見她的臉上展露出的寬心,感覺她曾經認識的人正慢慢回到自己身邊。我開車出城,將漁具包和兩支飛釣竿放在後座,前往心之所向。在夢中,我憶起幾年前發現的一條森林小徑,它通向河道彎處,鮭魚在那裡沿著彎曲的礫石岸游淌於淺灘。
第一次發現那條小徑時,天色昏暗、寒冷,我凝視著樹林,好奇前方藏著什麼。我猶豫了一下,接著繼續前行。獨自釣魚時,最好不要想到熊或美洲獅,因為牠們總是潛伏於黑暗中伺機而動。我忍住回頭的衝動,直直穿過森林,找到了那條河流,但那日並沒有鮭魚。這幾年,這條小徑被我遺忘殆盡,直到它來到了我的夢中,呼喚著我。回訪那片森林時,我決定不再去想癌症這件事。
我沿著小徑走下河岸,那裡的巨樹裸露根部,陽光鮮少照到地面。小徑將我帶進一片茂密的柳樹叢,樹枝交錯,透出柔和的光線,眼前盡是綠意盎然。小徑通向乾枯的河道,除了微弱的水流,一無所有。這條河很快便會湧入流水,但現在仍是夏末準備入秋的時節,得等到十月落雨才能為河道解渴,讓這條河起死回生。
鮭魚正等待著秋雨抬高水位,為牠們開闢通往森林的道路。秋季時,鮭魚會從海洋洄游,大多和降雨同時發生,有些也會在夏季水位較低時抵達。牠們提前抵達,可能是出於不耐煩,或是知道其他魚不知道的事情。牠們滯留在主要河道,直到驟雨來臨、所有小河開始流動。接著,牠們會沿著支流前去上游產卵。
那些在河道中等待大雨的鮭魚,正是我想要的目標。只要捕到一條,我就能回歸生活,從術後的恍惚中清醒過來,想起曾經擁有的快樂。
離開小徑,我沿著乾枯的河道來到與斯闊米甚河的交匯處。感覺鮭魚應該快來了,但大自然有自己的時間,人們永遠無法準確預測鮭魚何時會洄游。魚群到來時,會以跳躍濺起水花並將頭和背部探出水面作為宣告,彷彿在尋找地標來找路一樣。
我在岸上尋找鮭魚,目光掃視水面,但河水匆匆流過,沒有留下任何跡象,神秘莫測。我是否來得太早?還是我忘了如何解讀流水?
我和主河道之間隔著一條淺而湍急的支流。上次到訪時,很輕鬆便能涉水而過,但我今日不太有信心,不確定自己是否能站穩腳步。我不想以癌症倖存者的角度來思考,認為自己太過虛弱,無法像以前那樣輕鬆涉水,但我還是害怕絆倒,害怕被本應抬起我的河流擊潰。這個想法一旦溜進腦海,便難以擺脫。
支流的彼岸就是我想抵達的地方,我在前方的主河道上看見四名釣客相距適當,一一拋出他們的飛釣餌。因此,鮭魚必定在那處。我輕輕踏入深及膝蓋的水流中,但河流似乎比先前更強勁,腳下的岩石也不太穩固,因而撤退。
遠處的釣客什麼都沒有捕到,但他們始終專注於一段水域,反覆向同一區域拋投。釣客們的堅持告訴了我,他們一定在那裡看到了什麼在移動,可能是深色的背鰭,或是尾巴的尖端。我想,那兒就是鮭魚聚集的所在,成群的生命正在那冷冽的灰色河水中顫抖、脈動。我必須去到那裡。
我又嘗試涉水穿過支流,但水深及腰處時,我便意識到水流太過洶湧。河流無情,試圖將我推向大海,我蹣跚退回起點,坐在河岸上等著什麼——或許是等著身體回復到以往的強壯。
我從口袋中掏出三明治開始吃午餐,一邊望著河川、水流和光線。我想,只要能離開病床、置身於河岸上,這一切皆足矣。隨後,一條鮭魚在湍急的蒼灰水流中翻騰,距離我只有幾碼之遠,幾乎能用魚竿的頂部觸碰牠消失的水面。我仔細瞧,不確定自己所見——沾有淤泥的背影在灰濛且泥濘的水中移動——因為人們很容易將水的波動錯認為鮭魚的背部。然而,又有兩條鮭魚從水中游出,展露銀色的側身,金色的眼眸一閃而過,隨即沉入底部。一群魚正沿著河岸逆流而上,被冰川的泥沙所隱藏。河流將魚帶到了我的身邊,直達我的腳下。
我慢慢站起身,嚼著最後一口麵包,注視流水,將釣竿的魚線解開,使其像貓尾一樣抽動。我輕輕揮動釣竿,將魚餌投至水面。釣餌沉沒,漂流了片刻,接著變得緊繃。夢境和穿越森林的小徑為我帶來了一條剛從海裡游上來的鮭魚。我感受到魚在急切地拉扯,釣竿的頂端如心電圖般跳動。
我跌跌撞撞地追趕試圖脫身的鮭魚,拉回釣線,又在牠急速逃往下游更遠處時,失去了掌控。我已經一年多沒有釣到魚,對其無法征服的強壯感到驚訝。然而,隨著我收放釣線,讓釣竿吸收衝擊,慢慢消耗魚的力量,終於將牠拉上距離搏鬥開始有五十碼遠的水岸。我沿著河岸奔跑,踩過一塊又一塊的岩石,卻並未摔倒。我抱著魚一會兒,牠冰冷生硬,尾巴附近生有海蝨。這類的寄生蟲會在淡水中死亡,所以這條鮭魚可能昨晚才進入河裡,我則躺在城市裡做著夢。
對我來說,這條鮭魚彷彿奇蹟。我思忖著,魚是否能透過我的手,感受到我的脈搏,是否能理解這一刻的意義。牠的鰓張開又閉合,閃爍紅光——這條鮭魚踏上了橫越永恆碧綠之海的偉大旅程,游上這不朽灰濛之河,其生命旅途被我們此刻的相遇所銘刻。我打開手,牠奮力逃脫,向前衝去並消失於淤泥之中。
我緩緩走回上游,再次拋投,尚有機會擺動釣竿,另一條魚又抓住了釣餌。牠向上游的急流奔去,接著轉向下游,跳躍、拍擊水面,在陽光下濺起閃亮的水花。經過一番搏鬥,我將鮭魚放在平靜的水中,雙方都疲憊不已,但牠很快便恢復精神並游走了。我休息了半晌,穿著涉水裝坐在河中。不久後,又有一條鮭魚抓住我的釣餌。那天早晨,我在七次的拋投中捕到五條鮭魚,殺了其中五條後便停手。
我如夢初醒,發現豐足的漁獲,對自己的幸運不知所措,對再次回到水畔感到不可思議,對清新的空氣與河水的歌聲感到驚奇。我坐在岸上,將一條大型的銀魚擺在身旁的岩石上。休息片刻後,我回到樹林中,本想早點回家,卻在路上聽見鶯鳴:和我在夢中聽見的相同。我並未返回卡車,而是朝著另一方向前進,深入森林,穿過一片柳樹叢。我一時迷路,後來找到了另一條不曾走過的小徑通向小溪。我穿過溪流,靴子在泥濘的河岸上踩出深印,一路往上爬行,穿過群群樹木,朝著遠處的河聲走去。新的小徑帶我穿越莊嚴的楓樹以及沙沙作響的美洲黑楊林,陽光從高枝流洩而下,落在生於地面的漿果灌叢上。我在樹木的身影後,看見河水閃爍的光輝。
我坐在岸邊的茂密草叢中吃完午餐,一邊思索林中是否會有山獅出沒。我躺下,在樹冠灑下的斑駁晴光中入睡,眼皮的血液搏動、發出紅輝,接著褪入黑暗。醒來時,看見美洲黑楊向我近近俯身,樹枝如手臂般伸展保護著我。我沿著小徑走向河邊,一條美麗水流在眼前展開,依著寬闊的礫石灘延伸出一個街區的範圍。河水平滑如人行道、寬如公路,幾名飛釣者散落在這條大道上,彷彿在路邊等著搭便車。他們將釣餌投向一大群鮭魚,魚兒在水中擺動並濺起水花。河灘的銀鮭將道路擠得水洩不通,彼此相互推擠,不時會有人上鉤,將大魚從遠處拉上河的對岸。我走進河中至水深及腰部,小心用腳試探河床,仍無法像其他飛釣者那般深入,河水已經深至他們的胸部,離鮭魚更近三十英尺。我盡可能將魚線拋遠,但釣餌落在鮭魚群之外,兩小時內皆一無所獲。我始終抱持期盼,希望有條魚會向我的拋投範圍內游去,不過總得適時停下——時間就是這樣,最後一粒沙落下,該放手的時候便放手。釣魚之旅到了盡頭,我涉水回到岸上,回頭仍可以看見一排飛釣者將他們的釣線拋向魚群。
我想再回到先前那幸運的水域釣魚,但已經在那裡度過了完美的早晨,我就此罷休。因此,我帶著收穫的鮭魚朝卡車走去。途中爬上山丘,涉水靴輕輕掠過捲鬚——它攀附於一棵經歷五百年歲月的老樹,探索著根莖。
疲累爬上我的身體,但我似乎變得更強壯,精神越加振奮。我重新思考人生,思考重獲機會意味著什麼,思考自己能夠做出什麼改變。我很滿意這一日,將來也能夠帶艾瑪和克萊爾來到這條河流,指向岩石後方的水域,引導她們找到等待已久的鮭魚。就算魚兒那時已經離去,我知道她們仍會享受在幽暗的森林中漫步,珍惜和我一起從陰涼之地走向河畔的光明。
(本文摘自:Ⅲ_沖積層.穿越森林的小徑)
第一次夢見那片幽暗的森林時,其陰森、無可知曉的寂靜令我不安。我走近一看,發現林中有個黑暗的缺口通向內部。我穿過草地並站在入口處,進入之後便毫無退路,被迫踏入這片昏暗的未知之境。眼睛逐漸適應光線,樹枝朝著隱藏的太陽編織成形,盤根錯節的樹根開始清晰可見,一路延伸至地底。森林猶如一張網,由彎曲的木枝纏繞,將天空與大地相連。
前方有一條不清晰的小徑,消失在灌叢中,似乎通往無處。起初,那裡充斥不祥的感覺;如童話般的森林,小孩遊蕩其中,最後被女巫或野狼抓走。我聽見小鳥在濃密的樹冠上唱歌,以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話來說,那即是「讓光照進來的裂痕」。我意識到,那條穿越森林的小徑會帶著自己前去某處,正當下定決心時,我卻醒來了。
夢醒的早晨,我重拾了人生的意義。我希望,與癌症的對抗已經結束。身體仍在癒合,疼痛有時還是會襲來,但我想回到以往的生活,重新深入大自然——我覺得自己辦得到。首先,我得和之前一樣獨自去釣魚。女兒們會願意和我一同前去,但我擔心術後的自己太虛弱,無法再和她們一起涉水。因此,我想自己試試看。
我將計畫告訴瑪姬,她質疑:「你確定嗎?」
「我確定。」我回答,盡量不表現出擔憂的樣子。我看見她的臉上展露出的寬心,感覺她曾經認識的人正慢慢回到自己身邊。我開車出城,將漁具包和兩支飛釣竿放在後座,前往心之所向。在夢中,我憶起幾年前發現的一條森林小徑,它通向河道彎處,鮭魚在那裡沿著彎曲的礫石岸游淌於淺灘。
第一次發現那條小徑時,天色昏暗、寒冷,我凝視著樹林,好奇前方藏著什麼。我猶豫了一下,接著繼續前行。獨自釣魚時,最好不要想到熊或美洲獅,因為牠們總是潛伏於黑暗中伺機而動。我忍住回頭的衝動,直直穿過森林,找到了那條河流,但那日並沒有鮭魚。這幾年,這條小徑被我遺忘殆盡,直到它來到了我的夢中,呼喚著我。回訪那片森林時,我決定不再去想癌症這件事。
我沿著小徑走下河岸,那裡的巨樹裸露根部,陽光鮮少照到地面。小徑將我帶進一片茂密的柳樹叢,樹枝交錯,透出柔和的光線,眼前盡是綠意盎然。小徑通向乾枯的河道,除了微弱的水流,一無所有。這條河很快便會湧入流水,但現在仍是夏末準備入秋的時節,得等到十月落雨才能為河道解渴,讓這條河起死回生。
鮭魚正等待著秋雨抬高水位,為牠們開闢通往森林的道路。秋季時,鮭魚會從海洋洄游,大多和降雨同時發生,有些也會在夏季水位較低時抵達。牠們提前抵達,可能是出於不耐煩,或是知道其他魚不知道的事情。牠們滯留在主要河道,直到驟雨來臨、所有小河開始流動。接著,牠們會沿著支流前去上游產卵。
那些在河道中等待大雨的鮭魚,正是我想要的目標。只要捕到一條,我就能回歸生活,從術後的恍惚中清醒過來,想起曾經擁有的快樂。
離開小徑,我沿著乾枯的河道來到與斯闊米甚河的交匯處。感覺鮭魚應該快來了,但大自然有自己的時間,人們永遠無法準確預測鮭魚何時會洄游。魚群到來時,會以跳躍濺起水花並將頭和背部探出水面作為宣告,彷彿在尋找地標來找路一樣。
我在岸上尋找鮭魚,目光掃視水面,但河水匆匆流過,沒有留下任何跡象,神秘莫測。我是否來得太早?還是我忘了如何解讀流水?
我和主河道之間隔著一條淺而湍急的支流。上次到訪時,很輕鬆便能涉水而過,但我今日不太有信心,不確定自己是否能站穩腳步。我不想以癌症倖存者的角度來思考,認為自己太過虛弱,無法像以前那樣輕鬆涉水,但我還是害怕絆倒,害怕被本應抬起我的河流擊潰。這個想法一旦溜進腦海,便難以擺脫。
支流的彼岸就是我想抵達的地方,我在前方的主河道上看見四名釣客相距適當,一一拋出他們的飛釣餌。因此,鮭魚必定在那處。我輕輕踏入深及膝蓋的水流中,但河流似乎比先前更強勁,腳下的岩石也不太穩固,因而撤退。
遠處的釣客什麼都沒有捕到,但他們始終專注於一段水域,反覆向同一區域拋投。釣客們的堅持告訴了我,他們一定在那裡看到了什麼在移動,可能是深色的背鰭,或是尾巴的尖端。我想,那兒就是鮭魚聚集的所在,成群的生命正在那冷冽的灰色河水中顫抖、脈動。我必須去到那裡。
我又嘗試涉水穿過支流,但水深及腰處時,我便意識到水流太過洶湧。河流無情,試圖將我推向大海,我蹣跚退回起點,坐在河岸上等著什麼——或許是等著身體回復到以往的強壯。
我從口袋中掏出三明治開始吃午餐,一邊望著河川、水流和光線。我想,只要能離開病床、置身於河岸上,這一切皆足矣。隨後,一條鮭魚在湍急的蒼灰水流中翻騰,距離我只有幾碼之遠,幾乎能用魚竿的頂部觸碰牠消失的水面。我仔細瞧,不確定自己所見——沾有淤泥的背影在灰濛且泥濘的水中移動——因為人們很容易將水的波動錯認為鮭魚的背部。然而,又有兩條鮭魚從水中游出,展露銀色的側身,金色的眼眸一閃而過,隨即沉入底部。一群魚正沿著河岸逆流而上,被冰川的泥沙所隱藏。河流將魚帶到了我的身邊,直達我的腳下。
我慢慢站起身,嚼著最後一口麵包,注視流水,將釣竿的魚線解開,使其像貓尾一樣抽動。我輕輕揮動釣竿,將魚餌投至水面。釣餌沉沒,漂流了片刻,接著變得緊繃。夢境和穿越森林的小徑為我帶來了一條剛從海裡游上來的鮭魚。我感受到魚在急切地拉扯,釣竿的頂端如心電圖般跳動。
我跌跌撞撞地追趕試圖脫身的鮭魚,拉回釣線,又在牠急速逃往下游更遠處時,失去了掌控。我已經一年多沒有釣到魚,對其無法征服的強壯感到驚訝。然而,隨著我收放釣線,讓釣竿吸收衝擊,慢慢消耗魚的力量,終於將牠拉上距離搏鬥開始有五十碼遠的水岸。我沿著河岸奔跑,踩過一塊又一塊的岩石,卻並未摔倒。我抱著魚一會兒,牠冰冷生硬,尾巴附近生有海蝨。這類的寄生蟲會在淡水中死亡,所以這條鮭魚可能昨晚才進入河裡,我則躺在城市裡做著夢。
對我來說,這條鮭魚彷彿奇蹟。我思忖著,魚是否能透過我的手,感受到我的脈搏,是否能理解這一刻的意義。牠的鰓張開又閉合,閃爍紅光——這條鮭魚踏上了橫越永恆碧綠之海的偉大旅程,游上這不朽灰濛之河,其生命旅途被我們此刻的相遇所銘刻。我打開手,牠奮力逃脫,向前衝去並消失於淤泥之中。
我緩緩走回上游,再次拋投,尚有機會擺動釣竿,另一條魚又抓住了釣餌。牠向上游的急流奔去,接著轉向下游,跳躍、拍擊水面,在陽光下濺起閃亮的水花。經過一番搏鬥,我將鮭魚放在平靜的水中,雙方都疲憊不已,但牠很快便恢復精神並游走了。我休息了半晌,穿著涉水裝坐在河中。不久後,又有一條鮭魚抓住我的釣餌。那天早晨,我在七次的拋投中捕到五條鮭魚,殺了其中五條後便停手。
我如夢初醒,發現豐足的漁獲,對自己的幸運不知所措,對再次回到水畔感到不可思議,對清新的空氣與河水的歌聲感到驚奇。我坐在岸上,將一條大型的銀魚擺在身旁的岩石上。休息片刻後,我回到樹林中,本想早點回家,卻在路上聽見鶯鳴:和我在夢中聽見的相同。我並未返回卡車,而是朝著另一方向前進,深入森林,穿過一片柳樹叢。我一時迷路,後來找到了另一條不曾走過的小徑通向小溪。我穿過溪流,靴子在泥濘的河岸上踩出深印,一路往上爬行,穿過群群樹木,朝著遠處的河聲走去。新的小徑帶我穿越莊嚴的楓樹以及沙沙作響的美洲黑楊林,陽光從高枝流洩而下,落在生於地面的漿果灌叢上。我在樹木的身影後,看見河水閃爍的光輝。
我坐在岸邊的茂密草叢中吃完午餐,一邊思索林中是否會有山獅出沒。我躺下,在樹冠灑下的斑駁晴光中入睡,眼皮的血液搏動、發出紅輝,接著褪入黑暗。醒來時,看見美洲黑楊向我近近俯身,樹枝如手臂般伸展保護著我。我沿著小徑走向河邊,一條美麗水流在眼前展開,依著寬闊的礫石灘延伸出一個街區的範圍。河水平滑如人行道、寬如公路,幾名飛釣者散落在這條大道上,彷彿在路邊等著搭便車。他們將釣餌投向一大群鮭魚,魚兒在水中擺動並濺起水花。河灘的銀鮭將道路擠得水洩不通,彼此相互推擠,不時會有人上鉤,將大魚從遠處拉上河的對岸。我走進河中至水深及腰部,小心用腳試探河床,仍無法像其他飛釣者那般深入,河水已經深至他們的胸部,離鮭魚更近三十英尺。我盡可能將魚線拋遠,但釣餌落在鮭魚群之外,兩小時內皆一無所獲。我始終抱持期盼,希望有條魚會向我的拋投範圍內游去,不過總得適時停下——時間就是這樣,最後一粒沙落下,該放手的時候便放手。釣魚之旅到了盡頭,我涉水回到岸上,回頭仍可以看見一排飛釣者將他們的釣線拋向魚群。
我想再回到先前那幸運的水域釣魚,但已經在那裡度過了完美的早晨,我就此罷休。因此,我帶著收穫的鮭魚朝卡車走去。途中爬上山丘,涉水靴輕輕掠過捲鬚——它攀附於一棵經歷五百年歲月的老樹,探索著根莖。
疲累爬上我的身體,但我似乎變得更強壯,精神越加振奮。我重新思考人生,思考重獲機會意味著什麼,思考自己能夠做出什麼改變。我很滿意這一日,將來也能夠帶艾瑪和克萊爾來到這條河流,指向岩石後方的水域,引導她們找到等待已久的鮭魚。就算魚兒那時已經離去,我知道她們仍會享受在幽暗的森林中漫步,珍惜和我一起從陰涼之地走向河畔的光明。
(本文摘自:Ⅲ_沖積層.穿越森林的小徑)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