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肯亞傳奇跑步教練與地表最速跑者的奇妙旅程
滿額折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肯亞傳奇跑步教練與地表最速跑者的奇妙旅程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肯亞傳奇跑步教練與地表最速跑者的奇妙旅程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肯亞傳奇跑步教練與地表最速跑者的奇妙旅程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肯亞傳奇跑步教練與地表最速跑者的奇妙旅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79395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3元
預購中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埃利烏德‧基普喬蓋(Eliud Kipchoge):
「在我們的訓練營裡,我們想成為最好的運動員。同時,我們也想成為一個有人性的人。
對運動員來說,桑不僅只是馬拉松教練,更是心靈導師、顧問,也是人生教練。」

記錄全球長跑界知名教練--派翠克‧桑的傳奇生涯
看他如何帶領基普喬蓋等頂尖馬拉松選手突破極限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WE SHARE THE SUN:The Incredible Journey of Kenya's Legendary Running Coach Patrick Sang and the Fastest Runners on Earth)以世界長跑運動領域重要人物,也是肯亞傳奇馬拉松教練派翠克‧桑(Patrick Sang)為主角,描繪他如何參與他的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以及他的運動員如何看待他的帶領,同時捕捉他與他的運動員、世界冠軍與明日之星之間,獨特且親密的關係。

作者透過分享桑教練的人生旅程及與運動員間的互動,告訴讀者一位好的運動員如何變成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藉由書中內容,作者想要使讀者能更了解桑教練與肯亞的跑步文化,尤其是精英跑者這個層級。同時讓讀者明白,當一位肯亞精英跑者站上比賽的起跑線時,他們的賭注是什麼?除了贏得獎牌、為國爭光,這些運動員也正為一個更好人生的機會向前奔跑,不只是為他們自己,也為他們身邊的人。這些正是桑教練所塑造的意志堅定、全力付出且無私無我的冠軍跑者。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完整、有人性的人。

書中說明是什麼樣的教練方式使派翠克‧桑教練能培育出世界知名且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介紹了他的教練方法--「全觀作法」:從認識自己是誰?如果從自己身上拿走運動的部分,還剩下什麼?到如何管理天分、發掘天分、辨識天分?讀完《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派翠克‧桑教練和他的運動員們的故事必定會令人眼界大開,使人謙卑。

名人推薦

王冠翔(《跑步不要聽》主持人)、田鴻魁(體育主播跑者)、李智群(馬拉松教練)、李翰暄(Akebono曙光跑步學校創辦人)、吳文騫(奧運馬拉松國手)、邱靖貽(律師跑者)、高志明(台北長跑扶輪社23~24社長)、曹純玉(臺灣女子馬拉松全國紀錄保持人)、梁哲睿(跑步教練/運動型Youtuber)、陳雅芬(萌少女跑跑班創辦人)、黃毓軒(愛迪生跑步訓練班總教練)、許績勝(臺灣男子一萬公尺&馬拉松全國紀錄保持人)、張嘉哲(台北長跑扶輪社創社社長)、趙心屏(《肉腳的跑步人蔘》主持人)、潘瑞根(臺灣長跑推手)

專業盛讚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不只是派翠克‧桑教練與團隊們的故事,也是一齣運動之於生命的戲劇。難以言喻的感動洗滌我的心靈,不只是熱愛長跑運動人,只要對自己生命歷程有嚮往的人,這本書都能帶來美好的收穫與感動。」——鄭匡寓(博威運動科技‧《動一動》運動媒體總編輯/《我跑,故我在》作者)

「感人且深刻,《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練的精采故事,也是一扇透視之窗,讓我們看見這裡的生活方式如何塑造出地球上最普遍的一種運動文化。派翠克‧桑是個充滿智慧與同情的人。讀他的故事讓人充滿喜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Running With the Kenyans)和《超馬跑者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作者

「『生命就像傾倒在地上的水。它自然會找到它的路。』桑是個謙遜、勤奮且懂得回報的人,他的人生旅程在本書中被優美地描繪出來,我高度推薦這本書。」——梅伯‧柯菲斯基(Meb Keflezighi),四度參加奧運,紐約與波士頓馬拉松冠軍,《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不只是身為教練的驚人成就,派翠克‧桑對個人成長——找到每位運動員的為什麼——深刻的教練方式,在吉爾哈特這本迷人的深度報導中隨處可見其光芒。」——艾力克斯‧哈欽森(Alex Hutchinson)博士,國家雜誌獎得主,《極耐力:解密心智、身體與人類表現的極限彈性》(Endure: Mind, Body, and the Curiously Elastic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作者

「莎拉‧吉爾哈特揭露了全世界最強運動員的教練背後的祕辛。任何想知道如何發揮極致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這些故事令人愛不釋手,當中的人生教訓是無價之寶。」——史蒂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世界級知名教練,《跑步的科學》(The Science of Running)與《真堅強》(Do Hard Things)作者。.

「偉大的埃利烏德‧基普喬蓋是在跑步界無可匹敵的人物。或者應該說,在閱讀莎拉‧吉爾哈特的《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這本對基普喬蓋具領袖風格的長年教練派翠克‧桑的動人傳記之前,我只有這麼想而已。」——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談步速》(On Pace)、《80/20 的跑步》(80/20 Running)以及《跑出夢想》(Running the Dream)的作者

「莎拉‧吉爾哈特的散文如運動員的跨步一樣優美,她帶領我們深入肯亞跑者與他們的心靈導師派翠克‧桑修士生活般的世界。她不急不徐地探查,生動地描繪出跑者的決心、付出,以及對成功的旺盛企圖。這是一個在頂層奮鬥的迷人研究,鼓舞每個人,不論遇到什麼挑戰,只要堅定向前。」——東尼‧雷維斯(Tony Reavis),美國廣播節目主持人、作家,喬治‧赫許新聞獎(George Hirsch Journalism Award)得主

「我喜歡讀莎拉‧吉爾哈特的《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裡,關於派翠克‧桑在肯亞運動員中的領導角色。知道桑拿獎學金在美國大學讀書的經驗如何影響他,是件很有趣的事,尤其是他與他的教練之間的深厚情誼。吉爾哈特讓我看見桑教練與他的運動員的紀律,以及對勤奮努力的重視。跑者可以從這本書裡學到非常多!」——比爾‧羅傑斯(Bill Rodgers),奧運選手,波士頓馬拉松四屆冠軍,紐約馬拉松連續四屆冠軍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莎拉‧吉爾哈特|Sarah Gearhart

是一位紐約的體育作家。之前是USA Today體育媒體的資深製作人,她的作品出現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ESPN、《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Vice Sports 以及 Victory Journal。她出生於夏威夷,是超過二十二年的熱衷跑者,她在全世界跑過十四場馬拉松,其中包括三次波士頓馬拉松。

譯者簡介

游淑峰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愈跑,心愈強大》、《跑者之道》、《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穀物之海》、《身體密碼》、《侘寂》、《超馬跑者的崛起》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思想與心靈,並在翻譯中學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推薦序

派翠克‧桑教練說:
「如果你從一個人的身上拿走運動的部分,還剩下什麼?」
鄭匡寓(博威運動科技‧《動一動》運動媒體總編輯/《我跑,故我在》作者)

在二零一七年,埃利烏德‧基普喬蓋偕同派翠克‧桑教練、『破二計畫』配速員暨兩屆奧運獎牌得主伯納德‧拉加特一塊來到台灣參訪。台灣耐吉將記者會安排在信義區,記者會上人山人海,眾人關注著基普喬蓋的動向與未來。

相較於基普喬蓋的活躍暢談,教練派翠克‧桑反而是安穩、沉靜地坐在一旁,時而順應基普喬蓋的話點點頭,時而露出一抹微笑;很少人會知道他是一九九二年巴塞隆納奧運三千公尺障礙賽銀牌,以及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三年世界田徑錦標賽銀牌,更早先前是一九八七年非洲運動會金牌。大多數人只知道,派翠克‧桑是基普喬蓋唯一的教練,師徒緣分訖今二十多年。

基普喬蓋被非洲跑者們稱為『哲學家』,人們癡迷、瘋傳他的生活哲學與精神力量。然而,閱讀莎拉‧吉爾哈特《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我才理解他的內在力量與智慧源自何處。那不只是個人從閱讀、見識中培養出來,更多是來自於派翠克‧桑教練的言傳身教。

如果基普喬蓋是柏拉圖,那派翠克‧桑肯定會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沒有留下著作,是柏拉圖把他的語言、智慧記錄下來。基普喬蓋所談論的一切,很大部分來自於人前不太多話、沉靜、練兵嚴謹的派翠克‧桑,因為基皮耶貢、卡姆沃羅也同樣受益於他的智慧。遼闊的視野與胸襟,讓他不看腳下,而是幫助跑者看望未來。

閱讀《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的過程,不只一次想起謙稱自己是長跑推手、而非長跑教父的潘瑞根老師。他曾經告訴我,很多孩子家裡不是很好過、甚至沒有大人管教,成為體保生或跑步可以幫助他們升學就業;潘老師帶班嚴格且講究紀律,內在卻是用極大的愛與包容帶領年輕的小跑者。要求孩子寫訓練日記、恪守規矩、尊重自己也尊重團體,從日常生活中養成他們的品格與態度。

「成績只是一時,品格是一生的。」潘瑞根老師說道。

「運動員的生涯非常短暫,如果你成為社會中一個有人性的人,你就可以長期為人類服務。」派翠克‧桑教練。

微軟前總裁、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曾說過:「教育是脫貧的階梯。」運動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運動教育是否能帶領貧苦子弟走出困境,但運動教育肯定能改變一個人的際遇與思維,進而擁抱更大的可能性。

《驕陽下,我們一起奔跑》不只是派翠克‧桑教練與團隊們的故事,也是一齣運動之於生命的戲劇。難以言喻的感動洗滌我的心靈,不只是熱愛長跑運動人,只要對自己生命歷程有嚮往的人,這本書都能帶來美好的收穫與感動。

目次

推薦序 派翠克‧桑教練說:「如果你從一個人的身上拿走運動的部分,還剩下什麼?」

一切都是可能的 yote yawezekana
引言
序章

一次絆倒不是跌落 kuteleza sio kuanguka
輸的教訓
銀色的邊
不同的世界

團結中的力量 umoja ni nguvu
菁英的住處

新的黎明 mwangaza mpya
重建一位冠軍

完整的圓
賭注
承蒙
一場馬拉松使命

積沙成塔 haba na haba hujaza kibaba
維持信念
播種
擦掉懷疑
體能訓練
上選之人
馬達拉卡日
獅子的巢穴

沒有辛勞,就沒有成功 mtaka cha uvunguni sharti ainame
追趕
骨折
東京,從一九六四年至二〇二〇二〇二一年
跑道線的另一邊
恆動
加油
權衡得失

抬頭挺胸 kichwa juu
二〇二一年紐約馬拉松
曲線向上
一起創造歷史

有耐心的人才吃得到成熟的果子 mvumilivu hula mbivu
比賽準備就緒
重建
從長遠看來

後記
誌謝

書摘/試閱

序章

一九九二年八月,在攝氏二十五度的巴塞隆納夜晚,派翠克‧桑修長的雙腿,緊緊跟在另一位肯亞同胞馬修‧比利爾(Mathew Birir) 的後面,爭奪三千公尺障礙賽決賽金牌,前面還有三個障礙。

桑在四年前的一九八八年南韓漢城奧運(漢城的中文名後來改為「首爾」)與獎牌失之交臂後,他努力爭取參加巴塞隆納奧運的資格。而且,他獨力完成了這項目標,表現精采。

桑多年斷斷續續在瑞士的蘇黎士、莫里茲(Moritz)各地一大清早晨起訓練,並沒有教練指導他。有時候,他得長途移地受訓,清晨四點便須出門。

沒有人告訴桑,他該衝刺多遠,或者該如何集中心力挺過另一次令人身心不適的重覆訓練。最後一個部分,他缺的是「推力」,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一位教練會測試你,訓練的夥伴也會。

沒有人與他擊掌,指揮他日復一日如僧侶般的工作倫理。沒有人,除了桑自己,他是他自己的牧羊人。他從不質疑正在做的事,他從不質疑「為什麼」──這個「為什麼」是因為他想要贏得獎牌,這個「為什麼」是要證明他是高手中的高手。

二十八歲的桑參加一九九二年巴塞隆納奧運,得到第四名,這是他在東京世界田徑錦標賽贏得銀牌的一年後。大家對他在巴賽隆納贏得三千公尺障礙賽的期望,勝過比利爾和他們另一位同胞威廉‧穆特沃(William Mutwol)。桑在肯亞的奧運選拔賽中拿到第二名後,才短暫地加入他們兩人,一起為夏季奧運做準備。這三人設計了他們自己的訓練計畫,並且在奈洛比集合一起練習。雖然有一位教練督導肯亞的奧運田徑隊,但他們三人大多獨立運作,除了在某些訓練裡需要有人協助操作碼錶。

桑、比利爾和穆特沃在前往西班牙的前兩星期,繼續按部就班的準備。他們每天來往田徑場訓練,但沒有教練協助指導,因為教練大多專注在肯亞的短跑和中距離跑者身上。桑和比利爾不止是隊友,他們在奧運選手村裡也是室友。很自然地,這讓兩位競爭者近距離地互相觀察:對方吃什麼、喝什麼、模仿細部的行程,直到晚上把頭埋進枕頭裡。

接近八月七日星期五男子障礙賽決賽的前幾天,三十二位來自全世界的選手齊聚奧林匹克體育場,使出混身解數,通過三場資格賽的激戰,只有十二位選手能進入決賽。桑是其中之一,比利爾和穆特沃也是。雖然這三位肯亞人一路互相扶持,他們三個人都想得到獎牌,而且三個人都想要金牌。但只有一個人能拿到。

肯亞在此二十年之前的一九六八年墨西哥市奧運開始展露頭角,成為世界跑步強國,當年二十七歲的基普‧凱諾(Kip Keino)在一千五百公尺決賽中表現亮眼。他跑贏了被看好的美國世界紀錄保持人吉姆‧雷恩(Jim Ryun)。凱諾是帶著三千公尺與五千公尺世界紀錄的光環參賽,但雷恩這位美國金童總是能以著名的爆發性衝刺贏過他;肯亞奧運隊田徑總教練查爾斯‧穆寇拉(Charles Mukora)形容他是為「芒刺」。凱諾來自肯亞北方大裂谷,在海拔二千兩百公尺的墨西哥市比賽,他顯然占有優勢。

凱諾與這位美國人拉開二十公尺的距離贏得獎牌,即使賽前傳言他的膽囊受到感染,差點無法參賽。媒體讚揚他的表現,稱他將肯亞的田徑運動放上了地圖。同年的奧運,凱諾的同胞阿摩斯‧比沃特(Amos Biwott)在男子障礙賽中奪得金牌,對肯亞即將在未來數十年稱霸這場賽事做出貢獻,事實上,肯亞從一九六八年到二〇一六年的每一屆奧運,都有金牌進帳(除了一九七六年和一九八〇年,這兩年肯亞未參加奧運)。

但這個國家當時還未橫掃障礙賽的獎牌,也還沒稱霸奧運任何其他主要長跑項目的決賽。

障礙賽是田徑比賽中難度最高的項目之一,障礙賽需要參賽者跳過二十八個高三呎(九一‧四公分)的固定欄架,跨越七個深兩呎(約六十公分)、長寬十二呎(約三‧七公尺)的水池。參加障礙賽需要有很好的敏捷度,也需要耐力和速度。毫無疑問,障礙賽很困難,非常困難。這個項目需要能結合跨欄、衝刺和長跑技巧的跑者。

上午九點零五分,在奧林匹克體育場上,桑穿著一件紅色的薄運動衫,編號為一一三八,他在第六跑道,隔壁是穆特沃;比利爾在第一跑道,與當時最快的參賽者──阿爾及利亞的阿茲丁‧布拉米(Azzedine Brahmi)──併排。

鳴槍後,一雙雙強健有力的腿以高速向前進,離開起跑線。在這場比賽的初期階段,急切的步速會有問題。一位選手踩到了比利爾的左腳,尖銳的釘鞋刺穿比利爾的肉,劃破他的鞋。比利爾穿著他的釘鞋繼續跑,沒有注意到鮮血已經從他的皮膚滲出來了。

比賽過了兩圈,比利爾反常地撞到障礙欄架,跌倒了。桑和穆特沃跑在前面,繼續一較高下。在大約五萬名觀眾前面,桑細長的雙腳有力地彈跳。比利爾的心思仍在比賽上,但他很快地調整目標。金牌似乎無望了,但也許他還可以拿到銅牌,當腎上腺素流竄全身時,他閃過這個想法。最頂尖的菁英會讓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將他們載入史冊。「你被給了一個機會。努力一點。」這是桑一生中常說的話。

到第四圈時,比利爾腳上的疼痛程度減輕了。或者說,他的大腦緩衝了這種感覺。他繼續他的腳步節奏,直到第六圈中段。雖然桑與穆特沃幾乎一路肩併肩跑,但比利爾默默跟上,超過他們兩人,取得了領先。

現在是肯亞對肯亞對肯亞。

當身心的意向一致時,時間會以難以置信的速率旋轉。桑咬緊牙根,用力來回揮動他的手臂,企圖縮短差距。加油,他的大腦重覆著。心裡全是這個想法。唯一的想法。當下一切發生地如此快速,大腦沒有容納其他任何心思的餘地。桑的身高一八〇公分,體重不超過六十六公斤,緊跟在二十歲、身高僅一七三公分的比利爾後面。

桑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從德州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為此刻奮鬥;他在學校時,也就是在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前,曾跑出肯亞第二快的障礙賽成績。然而,當時他無法飛回母國參加選拔賽,因而錯失了成為肯亞奧運代表隊選手的機會。

四年後,桑得到了參加一九八八年漢城夏季奧運競技的機會。雖然他只得到第七名,距離獎牌很遠,他還是很高興能參與奧運,這是他最基本的願望。他當時的驅力是穿上肯亞紅、黑、綠的國旗顏色。「這比任何其他事都還要光榮,」他說。

但在巴塞隆納時,桑面對比賽的狀態已經進步許多。成熟了。一個完全專注的人,「專注」這兩個字連結到目標,那個「為什麼」。從他全神貫注的眼神可以看明顯看出來。

回到桑在肯亞大裂谷的老家卡普西西瓦(Kapsisiywa),一個名叫埃利烏德的小男孩和他幾個朋友擠在一台黑白電視機前。他們褐色的雙眼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裡的比賽展開,看著這位村裡的跑步名人在夜幕低垂時分,愈來愈接近冠軍。

加油。

比利爾躍過了最後一個障礙,他的兩腳踩過水池,激起水花,接著回到正常跑道,為他六十二‧五公斤的身軀加速前進。現在,比利爾距離終點只有幾步之遙。桑知道比利爾勝利在望。這位較年輕的跑者拼了他的速度,咬緊牙根,回頭看了這位年長他八歲的同胞兩次。

加油!

轉瞬間,比利爾便以〇‧七一秒之差贏了桑,桑的後面是穆特沃──然後是其他人。

那面金牌,桑追逐四年的機會,就這樣錯身而過。桑對他屈居第二的表現仍相當滿意。家鄉的同胞因而為他取了「銀牌桑」的綽號。

肯亞三人組在終點線相互擁抱,接著高舉國旗,慢跑過運動場一圈。

頒獎典禮時,這三人站在領獎台上,每個人都穿著紅色的田徑衣,小心地捧著一束花,為世界展現他們的大滿貫。

他們的表現只是更證明一種說法:來自肯亞的跑者完全制霸中程與長程賽事,而且他們將繼續證明自己是不可撼動的競爭者。

如命運使然,桑將在塑造未來的過程中扮演一個角色,但不是繼續當一位跑者。在他的支持下,將蘊育出世界冠軍、奧運選手、紀錄保持人──以及史上最偉大的馬拉松選手。

輸的教訓

二〇二〇年倫敦馬拉松中途,埃利烏德‧基普喬蓋的右耳開始塞住了。即使身體裡的壓力逐漸累積,這位奧運得主一直保持他的呼吸穩定。基普喬蓋面無表情,隱藏了一個殘酷的內在掙扎:他身高一六七公分、體重五十七公斤的身體,正拒絕擊退爬進他雙腳、停留在兩腳到臀部肌肉的抽筋。

不像往年,這場歷史性的倫敦賽事只限菁英參加,謝絕一般民眾參與,整場賽事是在一個生物安全泡泡裡舉行的。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全世界的大型馬拉松和地方性路跑賽幾乎都停辦了。運動員和協力團隊只能在嚴格的篩檢、交通、住宿和比賽指引下,被允許到當地比賽。雖然增加的安全措施終於讓比賽得以進行,但這些指引也擾亂了前來競賽的世界級跑者精心計算過的例行訓練。

全世界都在螢幕上看著基普喬蓋持續繞著倫敦中心聖詹姆斯公園二‧一五公里的路線,期待他拿到冠軍,像傳說中一樣名符其實。基普喬蓋參加二〇二〇倫敦馬拉松時,是以田徑場上最快的選手身分參賽。他在此前已贏得生涯十二場馬拉松的十一面金牌, 而且是第一位在兩小時內跑完二十六‧二英里(約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公尺)的人。他在倫敦馬拉松贏得的四面獎牌,以及彵在二〇一九年四月創下的兩小時二分三十七秒大會紀錄,只是為他的無敵錦上添花而已。

這位全世界最偉大的長跑選手已身經百戰了,他第一次脫穎而出是在二〇〇三年的巴黎世界錦標賽五千公尺賽,當時他才十八歲,擊敗全場競技選手,預示了他一個精采的運動員生涯。但是基普喬蓋在馬拉松裡發現他的天命,最早是在二〇一三年四月的漢堡,展現他在長跑方面的長才。「我承諾要打破一項紀錄,而我成功了,」據說他是這麼說的。從此以後,他證明他幾乎是無法擊倒的。他唯一沒有拿到金牌的,是二〇一三年的柏林馬拉松,當時他拿到第二名,輸給了肯亞人威爾森‧基普桑(Wilson Kipsang)的世界紀錄表現。

這場倫敦馬拉松的觀眾沒想到會看見史上最強的馬拉松選手──他在二〇二〇年一月第四度正式被列入肯亞奧運代表隊──居然在大約三十九公里時,與領先群的六位選手脫隊。當基普喬蓋的雙腳跟不上每英哩(約一‧六公里)四分半的配速,他就覺得他的比賽已經結束了。最後他跨越終點線的時間是兩小時六分四十九秒,名列第八,幾乎比冠軍選手,來自衣索比亞的舒拉‧基塔塔(Shura Kitata),落後了一分鐘。

報紙的標題毫不留情:「跌落神壇」;「基普喬蓋的無敵鎧甲出現第一道裂痕」;「好運到倫敦終止」。彷彿基普喬蓋不被允許輸掉比賽,永遠不行。彷彿他不允許是個普通人,永遠不行。彷彿他所有這場比賽之前的成功都被抹煞了。

「今天你的狀況很好,明天可能狀況很差,」這位三十六歲的運動員在賽後告訴一位BBC的記者。基普喬蓋一人在賽中奮戰,一人面對記者們。但他並不孤單。基普喬蓋長年的教練派翠克‧桑一直站在旁邊,自二〇〇一年他們相識後,一直如此。

基普喬蓋生長在肯亞西部高地的南迪區(Nandi District)卡普西西瓦的一個座農場。他是四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母親是一位幼兒園老師,單親撫養孩子。基普喬蓋的父親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他只在照片裡看過。小學時,基普喬蓋便每天走五公里的路往返學校,通常一天四趟。後來,當他就讀卡普塔爾(Kaptel)男子中學時,他開始有參加比賽的強烈意念。一位住在離他家不到一英哩遠的鄰居,會跟著他一起跑這條往返學校的路。

這位鄰居是桑。

巴賽隆納奧運後,桑婉拒了他的母校德州大學提供的一份教練職位,返回南迪當教練,同時擔任運動部的郡級青年與運動執行委員會成員。有一天,當他正在泥地上指導時,一位有禮貌的青少年走過來,毛遂自薦說自己是有潛力的運動員,他大膽地請桑提供一份訓練計畫,畢竟他們是鄰居,桑不認識他。但基普喬蓋不放棄,他要一份訓練計畫。桑回到他的車上找紙和筆,但什麼都沒找到。

「然後他就找了一根棍子,」基普喬蓋還記得,桑在他的手臂上寫了一個十日訓練計畫。「訓練十天,第十一天休息。」他這麼教基普喬蓋。

基普喬蓋衝回家,把這個計畫抄在一本筆記本上。 這是他詳細記錄每次訓練內容的開始。

兩星期後,基普喬蓋回來了。

「接下來呢?」

「你是誰?」桑問他。

「我是埃利烏德(‧基普喬蓋)。」

基普喬蓋的投入是很明顯的。他很早就發現:「沒有自律,你哪裡都到不了。」他說。

每兩星期,基普喬蓋會回去找桑,要一份訓練計畫。有數月的時間,桑持續提供訓練。後來他才知道,基普喬蓋的母親曾是他的幼兒園老師。

身為一個中學生,基普喬蓋在跑步上的天賦只能讓他參加地區型比賽。在桑的指導下,基普喬蓋很快成為肯亞最有希望的運動員,先是在越野賽,後來在田徑賽,他都以一個青少年之姿跑出傲人的成績。基普喬蓋記得他在卡普薩貝特(Kapsabet)第一次參加比賽,那是十公里的路跑。他贏了。站在附近的桑脫下他的手錶,拿給基普喬蓋。「那支手錶我戴了很久。它是一支好錶。」基普喬蓋說。

二〇〇二年,才剛進入體壇,基普喬蓋就在國際田徑總會於愛爾蘭舉辦的世界越野錦標賽拿到青少年組的第五名。一年後,在巴黎舉行的二〇〇三年世界錦標賽,基普喬蓋追上世界紀錄保持人──來自摩納哥的希沙姆‧埃爾‧奎魯伊(Hicham El Guerrouj)──奪下了男子五千公尺的金牌,整個肯亞都在看他,他知道。

基普喬蓋想爭奪奧運獎牌,他在二〇〇四年雅典奧運拿到了男子五千公尺的銅牌;然後在四年後北京奧運的同一個比賽項目晉升到銀牌。

然而,二〇一二年他的韌帶受傷後,這個故事就改寫了。這個傷在他參加奈洛比的肯亞奧運選拔賽時,尚未完全復原。雖然基普喬蓋在最後一百五十公尺之前都是領先的,但他最後被超越,只拿到第七名。名落第四名之後,意味他被淘汰了,無法連續第三度加入國家奧運代表隊。

「這傢伙自二〇〇三年以來幾乎每一場都是冠軍。」桑說,彷彿他仍不相信這個結果。

基普喬蓋的心情非常低落。

「你該怎麼辦?是什麼決定的過程讓這個人心情如此沉重?沒有參加奧運?看不見自己在體壇的未來?還是透露出走下坡的開始?」

也許是變成一個「正常」人的情況?

然而,現在還不是基普喬蓋宣布退休,進入平淡生活的時候。

「接下來怎麼辦?」當他們兩人坐在桑位於埃爾多雷特(Eldoret)家中,思考一個未知的未來時,桑這麼問他。「基普喬蓋就像我的兒子,我們的關係情同父子。我們談話時,會討論嚴肅的事。」

基普喬蓋陷入沉思。他們兩人都沒有答案。或者說,一個答案也沒有。

「這就是路的盡頭了嗎?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跑步這件事嗎?」想法突然炸裂。

「即使我們想,倫敦奧運後仍有後路,那是怎樣的後路?那個圖像是怎樣?」桑回憶他們之間的對話。

基普喬蓋已經拿到很多獎牌了。「他還沒拿到什麼其他的獎牌?」

隨著討論持續,他們接連提出關鍵問題,最後兩人同意:「我們何不試試不一樣的事?」

「為什麼不試馬拉松?」桑問。

基普喬蓋的雙眼亮了起來。

—————

基普喬蓋從來沒想像過,他會轉換跑道參加馬拉松,但他已經為這個巨大的轉變準備好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把跑二十六‧二英里(四十二公里又一百九十五公尺)這件事視為禁區。「怯步」是另外一種說法。但基普喬蓋說,人們看待這段旅程的方式,取決於他的性格。「若你和一個悲觀主義者說話,你就會變得悲觀。但若你和一個樂觀主義者說話,」他說,「會讓你的心變得正向。」這是不可能與可能的對抗。

即使桑承認,基普喬蓋在長距離賽事中的能力完全是未知數,但隨著他們的對話持續,他可以看見基普喬蓋正將轉換到馬拉松跑道的這個想法內化。不只是參加比賽,而且是堅定他在訓練中的位置。他們埋葬了跑道賽事。「嘗試未知給了你完全不同的一頁。你得訂定不同的目標,」桑說。是目標,不是期待。「當你設定期待,那真的可能在心理上傷害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95
預購中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