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
商品資訊
ISBN13:9789571610245
替代書名:The eternal monuments of ROC Armed Forces
出版社:黎明
作者:徐全
出版日:2024/07/03
裝訂/頁數:平裝/400頁
規格:23cm*17cm*2.2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黃埔建軍百年之際,作者循東征、北伐、抗俄、第一次國共戰爭、對日抗戰、第二次國共戰爭之脈絡,記述百年來現存或不存之國軍紀念碑,探究其樣貌題刻及建造淵源。全書基於田野調查、文獻整理及口述訪問,爬梳與國軍碑墓相關之人物命運,細緻考察了當代中國大陸官民之間、央地權力之間在面對國軍歷史時所呈現的態度差異和價值碰撞。
本書認為,作為國民革命及救亡圖騰的國軍碑墓,成為了國軍歷史正當性的有形符號,深刻影響著中國大陸民眾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對國軍史蹟進行空間重構、塑造共產革命敘事話語之主體性,是官方向民眾推動進行歷史記憶教化的重要模式。而當代中國大陸民間對國軍歷史的探求,則演化出了與官方並不相若的歷史敘事文本,這讓國軍史蹟之命運在未來具有了各種不同可能性的探討契機和想象。
作者簡介
徐全
該書作者徐全為香港居民,1986年出生,祖籍江蘇,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中國近代史專業)、香港城市大學文學碩士(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新聞評論人。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清及民國思想史、共產革命史。曾出版專著《歷雨迎鋒:國軍抗戰紀念碑考》、研究成果有《重塑民國:章太炎反集權思想研究》(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已發表學術論文包括《章太炎的群己觀念與現代民族主義》、《從當代中國幾次文學論戰看理想的文學批評之建構》、《黃花芳鄰:陸軍第五十四軍抗戰陣亡烈士公墓考》(合作者);譯作有《沒有上帝:東正教會與布爾什維克的鬥爭如何定義現代俄羅斯》(‘There is no God here’: How conflict between the Orthodox Christian Church and the Soviet Union helped define modern Russia,原作者Georgii Tkachev)。
序
目次
推薦序二 《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序 劉維開………7
推薦序三 大碑無淚,英雄無名 曾建元………………………………9
緒論 處於百年交鋒中的國軍紀念碑……………………………………12
國民革命軍之基 穿越大時代—東征、北伐碑墓之變遷與歷史敘述轉化33
被湮沒的國軍抗俄史—毀於蘇俄之手的中東路戰爭陣亡將士碑墓 …85
英雄塚、消逝的公墓與被毀的黃埔先烈紀念塔——被刻意隱去的首都警衛軍及陸軍官校作戰史………………………………………………122
七七盧溝橋國軍 紀念碑之滄桑風雨…………………………………138
碑墓見證中央軍戰史………………………………………………… 149
lest we forget——國軍戰長沙 碑墓坎坷顯人心……………………160
國軍「虎嘯部隊」公墓毀於廣州鬧市………………………………175
「民族魂」殘碑之見證——國軍第十八軍史蹟的誕生、消亡與臺灣重生193
以碑之名——中國浙江的國軍戰史遺蹟記述…………………………213
殘碑之悽 見證國軍第三十軍之風雨…………………………………225
第三十四師抗戰碑之歲月記——國軍將領公秉藩的紀念碑人生……235
「馬家軍」的騎兵碑……………………………………………………242
見證歷史跌宕的東北挺進軍忠烈祠……………………………………246
消失的川軍抗戰紀念碑…………………………………………………252
被破壞的國軍紀念碑:滇軍行述………………………………………267
晉綏國軍之血花——山西人祖山烈士碑………………………………276
消失之碑 鐫刻粵系國軍戰史…………………………………………281
碑墓滄桑的陝軍………………………………………………………312
石碑記:見證中華民國興衰的國軍第三十八軍………………………322
頻年作戰 歷史無人知——北洋系國軍碑祠今無存……………………335
飄揚敵後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被遺忘的國軍游擊戰碑墓…………348
為集團軍而建的上高會戰陣亡烈士墓…………………………………378
結論 從「革命空間」到「空間革命」:國軍碑墓的價值與啟示……385
參考文獻…………………………………………………………………390
致謝………………………………………………………………………397
書摘/試閱
黃埔建軍後,作為國民革命之基的東征和北伐,是非常重要的軍 史過程。不過對於東征、北伐的性質、意義、評價以及各方參與者的 歷史定位,不同力量和學派有不同的見解。就傳統的國軍或中華民國 立場而言,黃埔建軍是蔣中正奉國父 孫中山之命而進行的革命武力之創造;東征成功消滅了陳炯明勢力,實現了國民革命大本營廣東的安定和統一,為北伐奠定了基礎;而北伐則實現了全國統一,消除了軍閥割據,意義重大;不論東征或北伐,作為國軍領袖的蔣中正所發揮的指揮才能以及國軍的共同努力,是東征、北伐得以成功的關鍵。
中共方面對東征及「清黨」之前的北伐歷史,同樣持積極正向的評價立 場,但認為黃埔建軍是蘇俄援助、國共合作的產物;中共黨員是東征、北伐的先鋒、骨幹、模範,蘇俄的援助是成功的關鍵,並認為中共發起的工農運動是東征、北伐得以成功的民眾基礎。
因此中共方面更認為,東征、北伐是共產革命之一部分。而諸多自由派人士和學者,從東征、北伐開始,直至今日,時空跨越百年,認為這兩場戰爭是以黨治主義取代民治主義、以中央集權消滅地方自治,是歷史倒退。
本研究不探討東征、北伐的性質,作者對各種立場與見解均予以尊重。本研究討論的,是透過對中國大陸一些東征、北伐歷史建築的觀察,提出這樣一種見解或可能性的分析:東征、北伐雖然是中共方面認同的革命歷史,但由於領導者仍舊是國民政府,因此眾多東征、北伐的碑墓在1949年後仍舊會經歷過政治浩劫的衝擊;而北京方面也透過對這些歷史建築的重新刻畫和型塑,輔以對青年人的歷史教育及公共話語教化,試圖將東征、北伐納入到共產革命史的框架中,進而形成了不 同於傳統中華民國史觀或國軍軍史觀的歷史新論述。
東征碑墓之坎坷 東征碑墓之坎坷
在中國廣東惠州,有一座紀念國軍東征陣亡將士的紀念碑。紀念
碑位於惠州西湖五眼橋,是當年東征的戰場之一。整個紀念碑高 5 米,材質是花崗岩,碑身正面鐫刻林振雄題「黃埔軍官學校東江陣亡烈士紀念碑」,碑座正面與背面各嵌石板一塊,正面鐫刻「精神不朽 蔣中正題」,背面鐫刻「氣壯西湖 林振雄題」。林振雄曾任陸軍官校教育長、管理部主任、惠州警備司令。碑座左右兩側鐫刻「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東江陣亡烈士題名碑」,陣亡烈士名錄悉數納入。
這座紀念碑是 1930年建立的。1949年後,紀念碑被摧毀;1992年當地官方按原貌重建。而林振雄題字的殘碑,被收入當地博物館保存。在中共革命史論述中,東征是共產革命的一部分,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因此,東征紀念碑也成為當地官方每年祭掃的公共空間。惠州當地官方2015年前後,以城市規劃為理由,曾在東征時期的另一個戰場飛鵝嶺,建立東征紀念公園,嘗試將位於惠州西湖的東征紀念碑遷往飛鵝嶺東征紀念公園,並建造了碑身且開始刻字。公園中放置了中共空軍退役軍機,樹立有東征軍戰士雕塑等空間裝置。但遷移紀念碑之舉遭到黃埔後代的群起反對,理由是飛鵝嶺紀念碑非黃埔後代之精神歸宿,官方最終作罷。
可見,在部分中國大陸黃埔後代心目中,對與自身先輩 相關的國軍紀念碑及其歷史記憶,非常重視。而當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亦提議將飛鵝嶺的東征紀念公園改為紀念對日抗戰的設施,以保持原有東征紀念碑的嚴肅性和唯一性。
國軍東征進程中,1925年3月的粵東棉湖戰役,奠定了國民政府在廣東的統治基礎,是徹底擊敗陳炯明的轉折性戰役。戰役結束後, 陣亡的部分國軍官兵葬於粵東當地。不過數十年過去後,殮葬地已經 是雜草叢生。於是當地民眾主動奔走、呼籲、行動,將700多位東征 陣亡將士的遺骸集中安葬於揭西縣金和鎮山湖村,於2015年建立「東征軍棉湖戰役陣亡將士墓」。
國軍碑墓所彰顯的,是對1924年開始的戰爭、革命、生命、人性的思考,這是一個永恆的哲學命題。
既然國軍碑墓是生命哲學的永恆載體,那麼今世就不該以民族主義的工具化思維來看待國軍碑墓甚至是黃埔百年建軍史。因為民族主義是一時的,生命、自由與千秋之義才是永久的。更應該思考的,或許是如何汲取避免再一場戰爭的爆發、如何避免砸碑毀墓的再現、如何締造華人社會更堅實的文明、進步與民主多元的生活。這或許是百年來的國軍碑墓滄桑所給我們最大的啟結論從「革命空間」到「空間革命」:國軍碑墓的價值與啟示示和價值。
對臺灣而言,當中華民國從神州巨人漸變為寶島斯土時,黃埔建軍百年史的意義必定已經與1924年的時空背景有著巨大差異。中國大陸用民間力量為傘兵鴻翔部隊立碑,在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卻是由陸軍司令主祭,舉行莊嚴隆重的儀式將鴻翔烈士牌位入祀,以享萬世,賦予了這些烈士在國族與公權力層面的榮譽和地位。2023年6月30日,在滂沱大雨中和轟鳴雷聲中,滇緬泰寮孤軍靈位,亦隆重奉祀國民革命忠烈祠。從巴佈亞紐幾內亞、到緬甸、再到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因為臺灣的存在,全世界各地之國軍英靈,不再孤獨。 與其以民族主義來看待兩岸這種「連結」,倒不如說,臺灣更能夠以「真」的態度和立場去面對華人社會中的榮耀史和幽暗史。這是民主 自由的臺灣對整個華人社會最大的貢獻和價值。
國軍自黃埔建立以來,抗俄、抗戰等諸多歷史,都是與世界自由陣營和文明身處同側,二戰 時期的美軍飛虎隊援華,更是這種文明盟友的深刻記錄。這是國軍千秋不易的光榮,更對今時今日有著巨大啟示。也是在這片寶島,對黃埔史、抗戰史、國軍史持不同立場或觀點的書籍、文獻、論著,可以自由創作與發表。這或許就是百年前黃埔先輩甚至是辛亥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蔣渭水、鄒洪等仁人志士的奮鬥理想。永葆民主自由 延續不絕,才是探求百年黃埔意義時,更加需要前瞻的願景和擘畫。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