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滿額折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新亞洲佛教史:中國佛教系列(共三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670 元
優惠價
901503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日本學界嶄新論述
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

◆「新亞洲佛教史」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最大規模的結集,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作者群以整體觀點,依各別專攻的主題領域,進行層層闡述。

◆ 除傳統的教理教義、文獻語言、史料分析之外,也擴及美術、考古、文藝、民俗等不同層面;並嘗試跳脫過去的宗派中心主義或歷史文獻學的限制,結合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呈現佛教研究範式的革新。

◆總覽佛教在亞洲發展的遼闊時空歷程與演變軌跡,勾勒出更豐富、多元的整合樣貌,議論豐富,可讀性極高。

【中國佛教系列】全三冊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

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從神異傳奇到融入日常生活,從外來宗教到成為世俗倫理;從陌生到熟悉,進而根植為思維與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浩蕩旅程。為了認識佛教,中國進行大規模的譯經運動,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形式之多元,可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

在漢譯佛典的基礎上,佛教輻射傳布至朝鮮半島、扶桑四島、中南半島,成為東亞醒目的文化景觀,而中國從佛教邊地也搖身一變成為佛法聖地。舉凡國王大臣乃至庶民百姓,不論是在政治、民俗、儀式,甚至文化上,莫不深契佛法。此時期的鳩摩羅什、僧肇、慧遠、竺道生等不世出的諸大師,為中國佛教的走向奠定基調。藉由本書,我們明瞭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樞紐角色。

《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II 隋唐》

穿越古絲路傳至中國的印度佛教,在隋唐時期已經成為中國所容受的佛教,達到了空前的開展與轉型,並形成今日我們所知曉的「宗派」樣貌。

此書其中有三論、唯識、天台、華嚴、淨土、禪、密教等有關教學、弘化的內容,作者細膩勾勒出隋唐帝國時期的皇室和民間,在與佛教的微妙關係之下,展現出各宗派獨特的教學理念與弘化儀禮。同時,以多元的視角觀察整體的脈絡,將隋唐時期佛教興隆發展的軌跡,詳細地述說全貌與始末,藉此讓我們一窺隋唐佛教的輝煌燦爛!

《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

佛教在中國文化歷史性的重要轉型時期,總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從唐宋到晚清,在佛教的刺激之下,宋代新儒家深入探討心性之學,此外,文學、藝術、民俗等面向,莫不皆受影響。從知識菁英的哲學思辨到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佛教普及到中國各個角落的不同階層。天台、華嚴、禪等宗派,雖然都發韌於中國,卻也成為東亞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載體,在各國開花結果。

此書從思想史、文化史、民眾史的角度出發,省思中國傳統佛教發展的軌跡,嘗試勾勒佛教樣貌傳承迄今所形成的文化脈絡。並將宋、元、明、清的佛教史,提供一個精彩的全觀圖像。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
木村清孝——鶴見大學校長
入澤崇——龍谷大學教授
采睪晃——大谷大學副教授
堀內伸二——東方研究會專任研究員
菅野博史——創價大學教授
丘山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河野訓——皇學館大學教授
邢東風——愛媛大學教授
船山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神塚淑子——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教授
沖本克己——花園大學名譽教授
張文良——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橫井克信——前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員
古勝隆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II 隋唐》


吉川忠夫——龍谷大學文學部客座教授
藤井教公——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
青木隆——麻布學園教師
奧野光賢——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
吉村誠——駒澤大學副教授
塩入法道——大正大學教授
林鳴宇——駒澤大學佛教學部外聘講師
吉田叡禮——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科專任講師
礪波護——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齊藤隆信——佛教大學文學部副教授
西本照真——武藏大學人間關係學部教授
伊吹敦——東洋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科教授
小川隆——駒澤大學總合教育研究部教授
氣賀澤保規——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
岩崎日出男——園田學園女子大學教授
松森秀幸——東洋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嶋隆藏——東北大學名譽教授
藤丸智雄——淨土真宗本願寺派教學傳道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員

《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

土田健次郎——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小島毅——東京大學副教授
野口善敬——花園大學教授
馬淵昌也——學習院大學教授
陳繼東——青山學院大學教授
程正——駒澤大學副教授
西尾賢隆——花園大學教授
磯部祐子——富山大學教授
肥田路美——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張文良——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陳繼東——青山學院大學教授
邢東風——愛媛大學教授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弘揚漢傳佛教,從根本提昇漢傳佛教研究的品質與水準,一直是本所創辦人念茲在茲的心願。這是一場恆久持續的考驗,雖然中華佛學研究所自知能力有限,但仍然願意傾注所有心力,結合海內外的先進與同志,共同攜手為此一目標奮進。
在佛教學術研究的領域,日本學術界的成果一直受到全世界的肯定與注目。「新亞洲佛教史」此一系列研究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結集,十五冊的規模,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從耆宿到新銳,幾乎網羅無遺,可以說是當今日本佛教學界最具規模的成果展示當不為過矣。本套「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海納萬有,概而言之,其重要性約有數端:
(一)「新亞洲佛教史」雖然以印度、中國、日本三大部分為主,但也兼顧中亞、東南亞、越南、韓國等不同地區,涵蓋南傳、漢傳、藏傳等不同的佛教傳統;處理時段從佛陀出世迄於今日。就目前同性質的著作之中,處理時間之長遠,空間之寬闊,迄今尚未有出於其右者。
(二)傳統佛教史的寫作總是詳古略今,無法充分呈現佛教演變的歷史面貌。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對於近世以降佛教演變的軌跡著意甚深,可謂鉅細靡遺。
(三)傳統佛教史大多集中於思想概念以及政治關係的描述,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在可能的範圍內,嘗試兼顧語言、民俗、文學、藝術、考古學等文化脈絡,開展出各種認識佛法的不同可能性。
職是之由,「新亞洲佛教史」不僅是時間意義上,更重要的意義是一種研究範式的建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取得佼成出版社正式授權,嘗試將日本佛教研究最新系列研究成果介紹給漢語文化圈。其間受到各方協助,特別是青山學院大學陳繼東教授居中聯繫,其功厥偉。同時也要感謝佼成出版社充分授權與協助,讓漢語文化圈的讀者得以接觸這套精心策畫的研究成果。透過高水準學術研究作品的譯介,借鏡世界各國佛教研究者的智慧,讓漢傳佛教研究的境界與視野更高更遠,這是中華佛學研究所責無旁貸的使命,以及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序〕末木文美士 / 編輯委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佛教史研究在新史學領域形成中顯著發展,這些研究成果彙整為家永三郎、赤松俊秀、圭室諦成共同監修的《日本仏教史》全三卷(法蔵館,一九六七)、舊版《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全九卷(一九七二─七五)等,成為有口皆碑的通史著作典範。
戰後發展的佛教史,其特徵是根據鎌倉新佛教的中心史觀所形成。換言之,就是將新佛教的代表祖師親鸞、道元、日蓮視為日本佛教的巔峰人物,有關其生涯或思想,甚至所建構的新佛教諸宗發展史則成為研究核心。至於古代佛教的意義僅在於成為新佛教的發展前提,所謂的舊佛教,在中世亦被視為應被新佛教超越的保守派。近世以後因沿襲中世新佛教並邁向墮落的時期,故而評價甚低。
然而,黑田俊雄於一九七五年倡說的顯密體制論卻推翻以上觀點。黑田主張中世時期是由顯密佛教的體制派佛教(所謂的舊佛教)掌握實權,新佛教堪稱只屬異端的少數派。如此說法遭學界大肆批判,但至少讓日本佛教史的研究方向產生顯著轉變,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顯密體制論出現後,學者不僅關注新佛教,對於過去被視為舊佛教的發展動向亦十分矚目。律宗的社會活動、密教儀禮、神佛習合等課題,過去一直被漠視的時代發展趨勢,顯然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學者並非針對個別研究宗派史,而是從整體觀點來闡明佛教史。這種新研究是以對寺院聖教進行堅實的實證發掘為基礎,並在史學、佛學、文學、美術史等多元領域的研究者協助下所產生的豐碩成果。
鎌倉新佛教中心史觀瓦解之後,顛覆了將中世視為佛教史巔峰期的觀點,促使對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佛教皆各具價值的觀點表以認同,並進行研究。此外,並非只局限於日本國內,在亞洲拓展的研究領域亦獲得嶄新的洞見。
在此趨勢中,擔任責任編輯委員的筆者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們,於一九九二年至二○○一年舉辦日本佛教研究會,與多方領域的研究者進行密切交流,此後編輯並刊行《日本の仏教》全九卷(法蔵館,一九九四─二○○一)、《日本仏教34の鍵》(春秋社,二○○三),就此致力於開拓新方向。
此次筆者適逢《新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刊行,加上當時身為執筆主力的大久保良峻、佐藤弘夫、林淳、松尾剛次予以協助編輯,目標在於完成堪稱是近年日本佛教史研究集大成之通史著作。日本編共由五卷構成(第十一至十四卷),分別是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各卷皆由六章所構成,若有跨時代主題而難以設定在某特定時期之際,則以特論形式另行處理。至於沒有列入通史介紹,內容卻耐人尋味的話題,則透過專欄加以補足。最後的第十五卷將旨趣略做變更,依照不同主題來探討日本佛教的現狀及課題,同時以編輯委員的提議做為總結。筆者期盼本系列不僅打破過去定型化的佛教史形象,亦可成為今後新佛教史研究的出發點。

目次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言/菅野博史
體例說明

【第一章】中國佛教/木村清孝
專欄一:海路/入澤崇

【第二章】佛教東傳/采睪晃
專欄二:羅什三藏及其弟子的教判論/堀內伸二

【第三章】東晉、南北朝佛教思想與實踐——初期佛教受容的具體樣貌 /菅野博史
專欄三:鳩摩羅什的破戒與譯業/丘山新

【第四章】三教衝突與融合/河野訓
專欄四:輪迴與魂——神滅不滅論爭/邢東風

【第五章】佛典漢譯史要略/船山徹
專欄五:老子化胡說/神塚淑子

【第六章】經錄與疑經/沖本克己
專欄六:《父母恩重經》與孝道重視/張文良

【第七章】王法與佛法/橫井克信
專欄七:儒家經學與佛教經疏/古勝隆一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II 隋唐》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言/沖本克己
體例說明

【第一章】什麼是隋唐佛教/吉川忠夫
專欄一:末法思想的興起與展開/藤井教公

【第二章】在中國改變面貌的印度佛教/青木隆、奧野光賢、吉村誠
專欄二:盂蘭盆會與餓鬼/塩入法道

【第三章】教學佛教的樣貌/林鳴宇、吉田睿禮
專欄三:禮敬之爭——從東晉到唐代/礪波護

【第四章】民眾佛教的系譜/齊藤隆信、西本照真
專欄四:頓悟與漸悟——從道生到禪/伊吹敦

【第五章】禪宗的形成與開展/小川隆
專欄五:正史中的佛教/氣賀澤保規

【第六章】密教的傳播與滲透/岩崎日出男
專欄六:無情佛性說/松森秀幸

【第七章】 士大夫對佛教的容受/中嶋隆藏
專欄七:中國的廢佛/藤丸智雄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言/沖本克己
體例說明

【第一章】宋代思想與文化/土田健次郎
專欄一:佛教與朱子學/小島毅

【第二章】元、明佛教/野口善敬
專欄二:佛教與陽明學/馬淵昌也

【第三章】民間佛教信仰的諸相/陳繼東
專欄三:中國四大名山/程正

【第四章】中日交流史/西尾賢隆
專欄四:中國說唱曲藝與佛教——紹興宣卷/磯部祐子

【第五章】佛教美術/肥田路美
專欄五:中國佛教協會/張文良

【第六章】中國佛教現狀/陳繼東
專欄六:居士佛教/邢東風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
釋尊創立及提倡的佛教得以傳布於全亞洲,主要是藉由思想普遍性、佛教徒死身弘法、佛教國家所具的政治及文化意圖等綜合因素影響。其中,中國佛教因有內容弘富的《大藏經》,形成獨特卓越的佛教思想,在以漢譯佛典為基礎的東亞佛教文化圈中成為核心所在。
「新亞洲佛教史」系列全十五卷之中,中國佛教共有三卷,本書為首卷,探討時期從西元元年前後,佛教在追求商業貿易的東西交流背景下入華,至六世紀後期隋統一南北朝為止。本書的主題「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是指佛教入華後緩緩滲透中國社會,至隋、唐各宗派經由中國化後成立為止,意味著中國人學習佛教、佛教逐漸落實於中國人血脈的歷程。
本卷是探討中國篇章的首卷,第一章〈中國佛教〉安排涵蓋全三卷的序論,以佛典漢譯及其解釋(包括代表宗派的思想解說)為主軸,概觀從安世高至支婁迦讖以來,乃至宋代的佛教歷史。由於此章為整體概論,必然與其他兩冊的專題探討有所重複,故盼讀者能掌握大方向閱讀,將本書與其他相關專題進行比較、對照。
有關本書探討的時代,首先必須闡述佛教如何傳入中國,第二章〈佛教東傳〉除了探討佛教傳入的相關傳說和事實之外,更以佛教藉由譯經這種具體方式入華,列舉了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竺法護等譯經僧的事蹟,進而包括探討佛圖澄如何以神異化眾、身為最初至西域求法的漢人朱士行之事蹟、道安採用釋姓的意義等項目。此外也以重視神異為背景,兼而探討道教方面的課題。
第三章〈東晉、南北朝佛教思想與實踐—初期佛教受容的具體樣貌〉,主要是考察活躍於當時的道安、廬山慧遠、鳩摩羅什、僧肇、道生等人的生涯及思想成果,更論及禪宗與律宗成立之前,禪觀實踐和戒律信受過程等課題。
無庸贅言,若提及中國三大思想或宗教,即指儒教(或儒家)、佛教(釋教)、道教,在歷經對立和影響、融合等過程後,佛教愈益中國化,中國佛教發展可說是成果璀璨。
第四章〈三教衝突與融合〉首先探討初期三教交涉,介紹牟子《理惑論》、孫綽〈喻道論〉等思想,其次是南北朝的三教交涉,探討北魏太武帝廢佛、顧歡〈夷夏論〉、范縝〈神滅論〉、梁武帝的佛教政策、北周武帝的廢佛論。之後更跨越南北朝時期,考察唐、宋三教交涉,包括武后、玄宗施政、韓愈《論佛骨表》等課題。
第五章〈佛典漢譯史要略〉以新鮮手法切入各種漢譯問題,除了闡明漢譯佛典基本特徵,並介紹漢譯史的時代區隔及主要譯者。其次,說明翻譯速度與兩種譯場類型,其一是「附帶講經型態,由多數人參與,屬於分工體制粗略化的譯場」,六朝譯場多為此類。其二是「僅由較少數的專家組成團體,屬於分工體制明確化的譯場」,此為玄奘及其後學設立的譯場,本章將具體說明各種情形。此外,亦提到譯文添刪、漢譯及編輯等有關漢譯佛典在成立時所面臨的問題。
前述的第五章內容中,不少是針對佛典漢譯考察,從中國佛教源於印度佛教的觀點來看,足以顯示漢譯佛典何其重要。第六章〈經錄與疑經〉是列舉彙編各種漢譯佛典的經錄,具體介紹《出三藏記集》、《開元釋教錄》,進而考察疑經定義、疑經撰造動機,介紹其實質內容。
基本上,中國是屬於中央集權專制國家,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佛教與王權關係緊迫,最終被迫在國家保護及監督下發展。第七章〈王法與佛法〉即是針對此問題,對自東漢至南北朝、甚至跨越至隋、唐及宋代進行詳細考察。
至於專欄方面,分別是與第二章內容有關的「海路」、與第三章有關的「羅什三藏及其弟子的教判論」、「鳩摩羅什的破戒與譯業」,與第四章有關的「輪迴與魂—神滅不滅論爭」、「老子化胡說」,以及與第六章有關的「《父母恩重經》與孝道重視」,加上第七章結尾的「儒家經學與佛教經疏」,是基於中國佛教人士著作多以經疏形式呈現,再以中國哲學立場探討經學和經疏的關聯。以上專欄分別為各專家學者執筆,皆是心血之作,盼讀者們能獲益匪淺。
菅野博史(編輯委員)
【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II 隋唐】
歷經五胡亂華、南北朝漫長的紛亂,不同生長背景與歷史文化養成的思維作風,相互融合生成各家風格獨具的教派,因此隋唐成為中國佛教百家爭鳴、最為興盛的時代。
實際上,在佛教漫長的歷史中,上演著無數思想的興亡史。來自內外的異質思想,交互干涉及變遷,造就了中心思想樣貌的百變,同時其面貌仍隨著時間產生變化。
尤其是時代背景、風土民情、種族語言等和印度迥異的構成要素,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入境隨俗的變化更為顯著。若想了解猶如江水奔騰的中國佛教史脈絡,需以宏觀的思想史、文化史為著眼點,方能把握正確方向。
而能以客觀角度將中國佛教史依時代加以區分的,是中國佛教的權威學者常盤大定。
常盤大定在其著作《支那佛教的研究》第三冊中,將中國佛教史概分為五個時期。區分的方式是將前漢到東晉分作第一期,稱之準備時代;第二期是東晉到南北朝,稱之研究時代;第三期是隋朝到唐朝玄宗為止,稱之建設時代;第四期是唐玄宗之後至宋代,稱之實行時代;第五期則是元、明、清三代,稱為繼承時代。
此一構圖早在昭和十八年完成,其後儘管隨著研究進展,有部分需要進行補訂,且借鏡中國佛教特徵新成立的宗派及其發達史等無法收錄在此一框架內,但總的來說,日本的現代相關佛教書籍,都承繼了這個觀念。
不僅如此,如今回首才發現,《亞洲佛教史》(舊版)的出版已經過了四十個年頭。個人認為,此書兼具專業性,且為促進普羅大眾理解佛教通史的叢書開創了先河。
該叢書不只能讓初次接觸佛學研究的工作者得到相關領域的概觀,且能長時間持續處於知識標竿的地位。執筆者皆是當時的學者菁英,完成系列著作後仍活力旺盛地引領該領域進行研究活動,現在多成一方翹楚,其中也有不少先進已亡故。
其後,各學問領域或是深化研究,或是拓展研究領域,都能得到許多新見解。其中以文獻為基礎的歷史、思想研究是其根基所在,在跨學科、應用性方面也有顯著的發展。特別是佛教學不只是書齋或研究室的專有物,應該與世俗人情接軌,且傾聽不同的聲音,與時並進。
因此,以嶄新綜合的立場來重新審視佛教史,成為現在的當務之急。
本系列著作之中國篇,將整體的架構粗分為傳入期、興隆期、持續期,其中第七冊將大篇幅聚焦在隋唐時中國佛教的興隆、發展期,且透過多元的視角,以掌握隋唐時期相關種種現象在內的群像為目標。
至於本書的內容架構,試圖從宗派史等特定主題,以拉長時間的寫作方式,深入描寫其變遷史。中國佛教的特徵之一,是不管好壞,宗教總是與國家體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改朝換代與國家體制的變動因而成為不可輕忽的要素,也因而不能忽視各時代的社會風氣能深刻影響教團或教理、民眾的信仰,或該時代文化發展的事實,因為佛教史並不絕對等於教理的變遷史。
因此本書中的記述,皆邀請其他領域的碩學通儒給予批評指教,力求盡善盡美。編著本系列作品,自然背負著超越前系列著作的壓力,但對於此點我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我對本著作優秀的寫作陣容很有信心。
對我而言,進行中國佛教研究,並不僅是研究日本佛教發展史的試金石。若能透徹理解將印度佛教大幅度改頭換面,且對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全域佛教負有發訊源頭重任的中國,對於持續研究該領域的我,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然而關於這方面的細部研究進度,和某時期相較之下似乎有些停滯不前。或許這只是我杞人憂天,希望能藉著這篇前言,讓今後的研究能夠突破瓶頸,有所進展。
沖本克己(編輯委員)
【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
一切生命皆面對著「生老病死」的命運輪迴,人類創造的歷史、文化現象也無法脫離發展、成長、延續、衰亡的循環。從這個角度縱觀宋代之後的佛教史發展,將其視為傳承或衰亡期,自有一番道理。然而,這樣的看法是否正確?
凝然(一二四○—一三二一)所撰的《三國佛法傳通緣起》(一三一一年),是日本首次出現內容涵蓋印、中、日三國的佛教通史,時至今日,此書對於提供佛教史基本架構,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若從闡論宗派成立史,或以教理為中心的日本佛教成立史的研究來看,此書仍有幾項缺點。
首先,《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幾乎未曾提及宋代以後的中國佛教史。從凝然的狀況來說,他身處的時代相當於中國南宋遞嬗為元朝之際,因屬同一時代而力有未逮,可說無可厚非。真正的問題在於,日本直至近代為止,對中國佛教史的研究依然沿襲這樣的角度。
若從「對日本產生何種影響」的觀點來看,所謂中國佛教式的或中國文化東傳的佛教文化,確實似乎都集中於隋唐時期。然而,這也是一種謬見。
第二項缺點是,從宗派成立史的角度來探討佛教史,導致研究焦點只著重於宗派人脈和基本教理的課題。宋代以後確實沒有新宗派成立,但不應就此將各宗派視為一成不變;事實上,它們應是順應時代而不斷求新求變的。
宋代形成朱子學等宋學(道學)思潮以此為指導原理,佛教在此趨勢下也絕非停滯。《大藏經》首次刊印、各宗派大部叢書陸續開版、僧制完善化、五山制度確立等發展,這些文物制度,隨著航海技術發達而陸續傳入了東瀛。宋代及其後的歷代佛教文化,對正值發展期的日本影響極為深遠。
中國版圖變化無定,自宋以後,歷代屢有異族強闖中原,每遇皇朝更迭之時,總是屢經破壞和創造。漢族形成的文化是貫通古今的基調特質,時而出現的對立與融合,則是理解現代中國的重要因素。儘管如此,宋代以後的中國佛教史,可說是由宋、元、明、清、加上近代中國總括形成的粗略史觀。
佛教因應各時代風氣,不斷豐富變化,概觀其發展,可發現元代是將統治階級蒙古族信奉的西藏佛教(喇嘛教)視為國家指導原理。西藏佛教在明、清時期深受帝室庇護,故能繼續維持其勢。
另一方面,傳統佛教在帝室崇抑政策下邁向隆盛期。基本上,元代對諸宗教採取寬容政策,儒、道得以共存,又因西方版圖幅員浩大,勢必涵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勢力,進而與儒、釋、道三教衍生出複雜關係。如此思想混淆形成的歷史深具意義,留下懸而未決的課題亦多。
其次,明朝立國後取代國祚較短的元朝,漢族得以復權,包括對元朝批判在內的各種回歸傳統的偏激運動趁勢興起,佛教因屬於外來宗教,自然備受冷落。這段壓抑時期反而讓佛教內部體制得以重建,新興的民眾佛教隨之勃興,而民眾佛教的盛行,也成為具體信仰型態的歷史課題。
隨後興起的清朝,是滿人(女真族)趁明朝內鬨之際征服中原、掌握霸權而建立的皇朝。清廷諸多制度沿襲前明,佛教在其統治下步入衰微,進入現代中國時期,又經歷毛澤東的徹底摧殘,之後再度復甦,發展出新的中國佛教。
本書以日本過去甚少理解的宋、元、明、清佛教做為探討課題,並集結各專家新發表的論述。此外,在特別論述方面,也收入中國佛教美術的最新研究成果。至於其他具有特色的課題,就以「專欄」方式,做點到為止的介紹。儘管仍有許多課題尚無法盡數網羅,筆者相信此書將可做為新研究領域的指針,充分發揮功能,並謹以此文代序,期盼能引發更多讀者進一步關注中國佛教並投入研究。
沖本克己(編輯委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50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