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啟示錄:投資人必看的金融史經典,解構百年市場循環周期,建立超越漲跌的穩健獲利策略(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優惠價
:70 折 245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國際權威股市歷史學家研究金融史經典之作★★
投資界的另類必讀經典 ! ――《金融時報》
巴菲特說:「我們不喜歡熊市,但喜歡熊市帶來的低價格。」
該如何發現熊市的底部?究竟何時才是熊市的盡頭?
全球宏觀策略投資專家──羅素.納皮爾,
回顧美國股市史上四次大熊市的底部,深入剖析70,000篇《華爾街日報》報導,
為投資者指引出一條飛越市場迷霧、預判進出場訊號的康莊大道。
★解剖金融市場的歷史,正是探觸未來的指南★
想要評估股票在熊市中是否真的觸底的人,需要一讀再讀這本書。
一部金融投資界的經典研究指南,
作者羅素.納皮爾透過大量的數據分析、資料判讀與圖表整理,
來觀察股市在大熊市底部如何運作,幫助投資者為未來的挑戰盡可能做好準備。
藉由回顧和剖析美國股市百年來的四次大熊市――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羅素.納皮爾精準拆解了股市、債券市場、央行利率調控、大宗貨物價格、上市公司基本面,與宏觀經濟指標等各項數據,在龐大繁雜的市場資訊中化繁為簡、理繩索引,為讀者回答投資界的大哉問──我們到底進入熊市了嗎?
他更分析了刊登在《華爾街日報》上每次大熊市底部時期的70,000篇報導文章,歸納出那些顯示一個個絕好機會正在出現的特徵。不幸的是,這些「好消息」在大熊市中,卻往往被悲觀的投資人所忽略;幸運的是,讀過本書的你,也能夠在別人發現之前,搶先掌握向上轉折的起漲點。
跟著羅素.納皮爾穿越當代股市百年來的發展變革與周期循環,看透聯準會、央行等監管機構的調控策略,更要學會從你也能輕易取得的媒體報導中看見未來趨勢的線索。只要能夠靈活運用本書所述,你也能像專業分析師一樣,加以研判牛熊市落底的指標,建立超越漲跌的穩健獲利策略。
投資界的另類必讀經典 ! ――《金融時報》
巴菲特說:「我們不喜歡熊市,但喜歡熊市帶來的低價格。」
該如何發現熊市的底部?究竟何時才是熊市的盡頭?
全球宏觀策略投資專家──羅素.納皮爾,
回顧美國股市史上四次大熊市的底部,深入剖析70,000篇《華爾街日報》報導,
為投資者指引出一條飛越市場迷霧、預判進出場訊號的康莊大道。
★解剖金融市場的歷史,正是探觸未來的指南★
想要評估股票在熊市中是否真的觸底的人,需要一讀再讀這本書。
一部金融投資界的經典研究指南,
作者羅素.納皮爾透過大量的數據分析、資料判讀與圖表整理,
來觀察股市在大熊市底部如何運作,幫助投資者為未來的挑戰盡可能做好準備。
藉由回顧和剖析美國股市百年來的四次大熊市――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羅素.納皮爾精準拆解了股市、債券市場、央行利率調控、大宗貨物價格、上市公司基本面,與宏觀經濟指標等各項數據,在龐大繁雜的市場資訊中化繁為簡、理繩索引,為讀者回答投資界的大哉問──我們到底進入熊市了嗎?
他更分析了刊登在《華爾街日報》上每次大熊市底部時期的70,000篇報導文章,歸納出那些顯示一個個絕好機會正在出現的特徵。不幸的是,這些「好消息」在大熊市中,卻往往被悲觀的投資人所忽略;幸運的是,讀過本書的你,也能夠在別人發現之前,搶先掌握向上轉折的起漲點。
跟著羅素.納皮爾穿越當代股市百年來的發展變革與周期循環,看透聯準會、央行等監管機構的調控策略,更要學會從你也能輕易取得的媒體報導中看見未來趨勢的線索。只要能夠靈活運用本書所述,你也能像專業分析師一樣,加以研判牛熊市落底的指標,建立超越漲跌的穩健獲利策略。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羅素.納皮爾Russell Napier
前里昂證券 (CLSA) 股市暨全球總經策略師、現任駐愛丁堡獨立市場歷史研究專家。
《堅實基礎》(Solid Ground)投資報告作者,也是投資研究入口網站ERIC(www.eri-c.com)聯合創始人。羅素在投資領域工作了25年,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為機構投資者撰寫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報告。
羅素是兩家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也是三家基金管理公司投資諮詢委員會成員。2014年,他在愛丁堡創建「錯誤圖書館」,用來蒐集商業和金融歷史資料等。
羅素擁有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和劍橋大學馬格達林學院法學學位,是英國CFA協會研究員,也是赫瑞-瓦特大學名譽教授。
譯者簡介
呂佩憶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口語傳播碩士,領有多張金融證照,曾任財經新聞編譯、券商研究報告翻譯,現為專職英法文翻譯。譯有多本財經商管書籍,以及多部歐美電影、電視影集和紀錄片。
譯文賜教:misslupeiyi@gmail.com
羅素.納皮爾Russell Napier
前里昂證券 (CLSA) 股市暨全球總經策略師、現任駐愛丁堡獨立市場歷史研究專家。
《堅實基礎》(Solid Ground)投資報告作者,也是投資研究入口網站ERIC(www.eri-c.com)聯合創始人。羅素在投資領域工作了25年,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為機構投資者撰寫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報告。
羅素是兩家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也是三家基金管理公司投資諮詢委員會成員。2014年,他在愛丁堡創建「錯誤圖書館」,用來蒐集商業和金融歷史資料等。
羅素擁有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和劍橋大學馬格達林學院法學學位,是英國CFA協會研究員,也是赫瑞-瓦特大學名譽教授。
譯者簡介
呂佩憶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口語傳播碩士,領有多張金融證照,曾任財經新聞編譯、券商研究報告翻譯,現為專職英法文翻譯。譯有多本財經商管書籍,以及多部歐美電影、電視影集和紀錄片。
譯文賜教:misslupeiyi@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推薦】
國際盛讚推薦──
麥嘉華|投資分析界末日博士
梅琳.桑默賽特.韋柏|《彭博社》資深專欄作者
湯姆.史蒂文森|《每日電訊報》財經專欄作家
休.斯洛恩|英國避險基金Sloane Robinson共同創辦人
國內專家好評(依首字筆畫排序)──
Mr. 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杜金龍|資深證券分析師
張弘昌|股市觀察家、《今周刊》顧問
黃嘉斌|專業財經作家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投資界的另類必讀經典 ! ――英國《金融時報》
金融市場中每一位學習者都要看過的傑出之作。──麥嘉華 投資分析界末日博士
精彩萬分!你得知道下一個大熊市谷底在哪裡,以防萬一你的基金經理人不知道。──梅琳.桑默賽特.韋柏 《彭博社》資深專欄作者
必讀之作,特別是想要了解為什麼市場突然觸底並開始上漲的人。──湯姆.史蒂文森 《每日電訊報》財經專欄作家
牢記這本書,有一天它將幫助您賺很多錢!作者為耐心的投資者寫了一本認真的書。──休.斯洛恩 英國避險基金Sloane Robinson共同創辦人
這本《熊市啟示錄》,對投資人最主要的貢獻,在於能讓投資人在面對熊市時「鑑往知來」。──杜金龍 資深分析師
《熊市啟示錄》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而這個角度填補了過去我在閱讀各國證券發展史時,深感不足的地方。我們在回顧歷史股災情節時,容易陷入後見之明,甚至「存有成見」,比如認為當市場都悲觀時,才是熊市的底部。作者打破這樣的迷思,證明在當下,會悄然浮現一些反轉上漲訊號,但被恐懼的投資人所忽視,而這些訊號,只有讀完這本書才能豁然貫通。──張弘昌 股市觀察家、《今周刊》顧問
盛極而衰亙古不變,贏家總是能做好準備,面對熊市的來臨,把握危機入市的契機。──黃嘉斌 專業財經作家
國際盛讚推薦──
麥嘉華|投資分析界末日博士
梅琳.桑默賽特.韋柏|《彭博社》資深專欄作者
湯姆.史蒂文森|《每日電訊報》財經專欄作家
休.斯洛恩|英國避險基金Sloane Robinson共同創辦人
國內專家好評(依首字筆畫排序)──
Mr. 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杜金龍|資深證券分析師
張弘昌|股市觀察家、《今周刊》顧問
黃嘉斌|專業財經作家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投資界的另類必讀經典 ! ――英國《金融時報》
金融市場中每一位學習者都要看過的傑出之作。──麥嘉華 投資分析界末日博士
精彩萬分!你得知道下一個大熊市谷底在哪裡,以防萬一你的基金經理人不知道。──梅琳.桑默賽特.韋柏 《彭博社》資深專欄作者
必讀之作,特別是想要了解為什麼市場突然觸底並開始上漲的人。──湯姆.史蒂文森 《每日電訊報》財經專欄作家
牢記這本書,有一天它將幫助您賺很多錢!作者為耐心的投資者寫了一本認真的書。──休.斯洛恩 英國避險基金Sloane Robinson共同創辦人
這本《熊市啟示錄》,對投資人最主要的貢獻,在於能讓投資人在面對熊市時「鑑往知來」。──杜金龍 資深分析師
《熊市啟示錄》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而這個角度填補了過去我在閱讀各國證券發展史時,深感不足的地方。我們在回顧歷史股災情節時,容易陷入後見之明,甚至「存有成見」,比如認為當市場都悲觀時,才是熊市的底部。作者打破這樣的迷思,證明在當下,會悄然浮現一些反轉上漲訊號,但被恐懼的投資人所忽視,而這些訊號,只有讀完這本書才能豁然貫通。──張弘昌 股市觀察家、《今周刊》顧問
盛極而衰亙古不變,贏家總是能做好準備,面對熊市的來臨,把握危機入市的契機。──黃嘉斌 專業財經作家
序
推薦序
預判熊市,今日比已往更重要
梅琳.桑默賽特.韋柏(Merryn Somerset Webb)/
《彭博社》(Bloomberg News)資深專欄作者
羅素.納皮爾不是個譁眾取寵的人,這本書不會預測道瓊何時會上萬點。但是他是很棒的史學家、教育家,而且正如本書前幾版他的前言所顯示的,他也是個預測者。前一版的序是2009年寫的,內容告訴我們,當時的股價評價夠低而且通縮幅度夠大,未來將會有顯著的熊市。結果真的發生了。於是羅素在新的序中提出的問題是,從那之後大部分西方國家市場的大漲是否不只是反彈而已。2009年的大熊市谷底部,以及我們現在正在投資的市場,是不是非常安全的長期牛市?
羅素的答案:並不是。
2009年時不可能――至少我不可能――想像我們現在的貨幣環境。我當時無法想像英國的利率會維持在三百年來最低的水準,而且連續二十七季都沒升息。我當時無法想像負利率或是無止境的量化寬鬆。當時並無法立即看出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會造成資金被錯誤配置,以及幾乎所有東西供給過度,最後會毒害我們的經濟。我想我也完全沒想到,央行的官員看著明顯是由他們自己的政策造成的資產價格泡沫,然後還說這些政策運作良好。好到再多來一點(當然!)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大部分的人也不可能想像有權勢的投資人會如何看待央行。從2008年以來,我們的民選政府選擇將金融危機管理的工作交給聯準會、英格蘭銀行和歐洲央行的非民選官員,當理性的人覺得這並非好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觀察項目,不應該是該國央行的會議紀錄),對投資人來說卻是一件好事。如果每一次經濟出了狀況,就可以視為央行再次出手干預的機會,那麼我們的問題就大了。因為這麼做只會使資產價格漲得更高。
這是不可能持續的。很明顯,因為央行持續的干預,使得市場變得更脆弱、波動性更大:注意到資產波動偏離正常交易區間四個標準差的情況變得更劇烈。同時,我們也很難想像這是個能讓長期牛市生存的基本面條件。如果股價評價升到歷史範圍的高點,但是企業卻無法提升銷售量並創造其股價評價所隱含的獲利成長,那麼股價怎麼可能繼續上漲?而通縮又如何?
羅素喜歡說,大部分的投資人會把股票視為資產,這是錯的。股票其實是「介於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微小希望」――通縮(會把你的資產縮水,卻不會把你的負債縮水)兩三下就能掃除這個小小的希望。相較之下,你的券商解釋這樣的股價評價相對於債券殖利率來說並不高,而且多元分散的長期投資組合絕對不會令人失望,所花的時間還要更長。
羅素所回答的問題――是熊市反彈還是牛市?在今日比他這本精湛的書中談論的其他熊市期間還要更重要。股市崩盤所造成的影響,顯然不只是對持有個股的散戶投資人。但是現在,固定退休金的消失、固定退休金儲蓄的興起,以及許多西方國家人口迅速老化的問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的財務和生活方式,將直接受到下一次股市大熊市谷底部的影響。
所有專業人士都必須讀本書的新版――我認為如果專業人士不知道羅素的研究,就是沒有對客戶盡到職責。但是因為他們都太忙著擔心相對本益比、從去年的獲利預測明年,以及練習自己譁眾取寵的能力。我想非專業投資人也必須讀本書,你必須知道羅素認為下一個大熊市谷底在哪裡――以防萬一你的基金經理人不知道。
作者序
本書當年付梓時,目的是要為打算將儲蓄投資於股市熊市底部的人提供一個指南。在2005年版以及後續2007和2009年版中,都是利用美股前四次大熊市底部提供美股的未來方向預測。那麼,那些預測是否精確,以及史上四大熊市谷底對美股未來方向的預測為何?
在2005年11月出版的本書第一版中,我們做了以下的預測:「熊市結束前,道瓊工業指數可能會跌至少60%。」方向是對了,但程度則錯了。道瓊從2005年11月開始上漲,2007年10月觸頂。後來指數從2007年10月開始跌了54%直到2009年3月。這只比本書於2005年11月初版出版時低了40%,而不是作者預期的60%的跌幅。按照本書所建議的股價評價方式,美股到了2009年3月時達到公平價值,但卻沒有一般人認為大熊市谷底那麼便宜。使用本書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2009年3月並非2000年開始的大熊市的谷底。
正如2005年版的預測,當通膨與債券殖利率上升、聯準會開始降息,以及衰退開始時,就是熊市的開始。到了2007年底前,這些事情都發生了,可怕的熊市開始一直到2009年3月才結束。現在回顧當時,最大的意外就是通膨升高、債券殖利率和造成衰退與股市熊市的政策利率比歷史標準還要低很多。我們在後來的崩盤中發現,資產價格對利率微幅上升的敏感度,和超額負債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而在2001年到2007年經濟擴張期間就一直在累積超額負債。
第二版的前言寫於 2007 年 7 月,再次認為道瓊會從 2005 年 11 月的點數下跌 60%。而我們也看到了,道瓊從那時只跌了 40%。同樣的,觸發這樣修正的原因被認為是「整體價格水準的修正」。2007 年 7 月版的前言暗指「通膨升高將促使股價大跌,現在更為明顯」。通膨的逆風似乎是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
中國於 2005 年進行的銀行制度的改革,似乎將中國從以投資為主的經濟成長轉向為以消費為主的經濟成長。由於中國龐大的生產力在 1994 年到 2005 年全球低通膨環境下扮演的角色,中國經濟成長本質的轉變,預示著全球將面臨更高的通膨。
本書分析的主要結論在於,股市大熊市是在通縮發生時,或是當真正的通縮開始發展所引發的。接著本書假設這是通縮的力量使股市觸底。使股價跌到較便宜的水準所需的通縮的確發生了,整體物價水準在2008年9月開始大幅下跌。這時道瓊就崩盤了。
但是當我寫完2009年的序時,我們又有理由感到樂觀:「我們將會看到,當通縮風險消失,風險溢價開始縮小,就該是時候買股票了。我在2009年第一季寫這段文字時,市場對通縮風險的反應過度,所以很可能出現2000年到2014年大熊市時的重大反彈。」預測2009年3月9日觸底還算不錯,但顯然這並不是在2014年才觸底的長期熊市的反彈。
本書2009年版的前言提到,公司債價格在2009年第一季末回升,銅價和抗通膨債券(TIPS)也同樣回升。這三種重要指標的回漲,代表股市最艱難的時刻已經結束了。前言的結論說:「這三種指標的回漲代表通縮危險消失,對股市是一個好消息。」事實證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但是解除通縮的正面影響比筆者在2009年時預期的還要久。
如上所述,美股尚未探底到足以和歷史上的大熊市谷底相提並論的程度。2009年版的前言認為,目前只是一個長期熊市反彈,原因主要有兩點:「真正的危險來自結構性變化――中國消費的增加以及美國退休潮的來臨――這可能會使美國當局自1970年代以來首次受到紀律約束。
2015年時,這兩個結構性的變化進一步加大不可阻擋的壓力,因此通縮的壓力也更大。這種通縮壓力預言著通縮即將發生,因此將釋放出的力量壓低股價評價到與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大熊市底部相當的程度。各國央行逾六年來採取非傳統貨幣政策推升再通膨,通縮的負面衝擊會傷害市場對於這種能力的信心,這對美股可能會有特別嚴重的破壞力。各種解決通縮的手段似乎都沒有用,未能在2009年到2015年成功地創造任何一點通膨。最具殺傷力的通縮似乎是沒有解方的通縮。
如果說儲蓄是凍結的欲望,那麼借貸就是及時行樂。美國嬰兒潮世代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靠著大量借款來及時行樂。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幾乎所有分析師都認為這種消費模式在美國是正常的模式。但是現在嬰兒潮世代已經是51到69歲了,他們不僅高度負債,而且可能――只是可能――感到滿足了。聯準會的數據顯示45到54歲的家庭借貸比例最高,這個年齡段有87%的家庭有負債。而65至74歲的家庭只有66%有負債。此後負債的家庭比例急遽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想早點退休,就必須盡快還清債務,而任何想要還清債務的人就必須開始多儲蓄、少消費。
由於嬰兒潮一代為準備退休而開始減少消費,這一結構性的變化顯著抑制了美國經濟成長,降低了通膨率。這也是為什麼聯準會試圖通過擴大銀行信貸,增加貨幣供給來刺激通膨的種種措施全都無效。在2009年版的前言中我曾經提到這個強烈的通縮效應,而今天這一趨勢更明顯了,因為今天嬰兒潮比2009年又老了六歲。如果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是造成通縮的原因,那麼這六年來無論聯準會採取哪些非傳統的貨幣政策,美股也還是會劇烈下跌。
與此同時,美國人口的結構變化也會對中國有重大的影響。中國對美國嬰兒潮消費者,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消費者的出口,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成長。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是因為刻意壓低貨幣兌美元的匯率。這個政策從1994年就開始了,並且因為中國出口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嬰兒潮世代所需的商品,而使中國創造高度的經濟成長。
因為近年來的薪資快速升高,使得政策所創造的成長以及通貨膨脹還有中國的競爭力受挫。有很多不同衡量中國薪資的方法,但是衡量廣泛的薪資成長最好的方法顯示,中國從2008年底以來的薪資成長率達200%。這個薪資成長正好遇上嬰兒潮世代的需求減少。這些改變的影響很深刻,再加上美國增加能源生產,美國的經常帳赤字從2006年占GDP的5.9%到現在只占GDP的2.4%。對於那些將貨幣緊盯美元的國家來說,例如中國,美國經常帳赤字偏低,迫使他們必須在較慢的成長或是匯率貶值之間做出選擇。
本書的2007年版前言中預測,中國的銀行體系改革將改變中國的經濟成長模式,從以投資帶動轉為消費帶動,並且帶來全球性的通膨影響。前面說的薪資成長的確已造成了內部的轉變,但是對全球通膨的影響比筆者預期的還要溫和。重要的是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讓中國的決策官員相信,他們需要更多命令經濟的信貸擴張。這麼做無可避免地創造了更多的生產力,因此壓抑了物價。
因此,儘管中國的薪資迅速成長,但美國進口的中國產品價格卻下滑。更高的薪資加上產量增加的代價也很高,因為這傷害了中國企業的獲利能力。中國有很多私人部門儲蓄,他們之前都將現金流再投資到自己的生意中,現在則是將資金用於報酬率更高的地方。這些都表示中國現在的情況非常艱困,因為中國將貨幣緊盯正在升值的美元、薪資更高使得競爭力下滑、主要市場的需求遲緩,還有當地的儲蓄者將資金移出中國。
尤其是如果美元在國際匯率持續升值,這個組合最可能的結果就是中國將允許其貨幣貶值,以追求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更高的經濟成長。這麼做會讓便宜的產品流入全球體系中,就像中國在1994年貶值時一樣,因而威脅到與中國競爭的企業和國家的償債能力。在面對這麼龐大的通縮力量時,已開發國家的央行創造成長與通膨的能力將遭到嚴重的質疑。對有些人來說,通縮似乎是無可救藥的疾病,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時股票會變得非常便宜。
中國的國際收支惡化也會提升美國私人部門融資的成本。當中國買的美國公債減少了,會使儲蓄機制融資美國政府的負債變得更重。由於中國在1994年時使貨幣貶值,創造大額的國際收支盈餘,外國央行持有的美國公債從總額的12%升到2009年第一季的高峰38%。重要的是,這些購債行為都是由外國央行所為,買進美債並收取美元報酬以創造國內貨幣量。以中國為首的這些國家央行買進美國公債,實際上就是在壓低他們貨幣兌美元的匯率。
這樣的購債行為一直持續到2014年,但是到了2015年似乎就結束了。從2009年起,外國央行就一直在創造負債,以買進美國公債。從2009年第一季起,聯準會增持美國公債1.985兆美元,同時也透過創造新的錢來為購債融資,這一次則是印製美元鈔票。所有央行融資美國政府造成的重要影響在於,這是央行透過創造新的負債來買美債,而不是儲蓄者賣出資產來買美債。因此,儲蓄者不再需要融資美國政府,他們想要買什麼都可以。從1994年到2015年,他們似乎想要融資誰都可以!
但是,當融資美國政府的責任又落到儲蓄者的身上時,他們能融資私人部門的錢就變少了。私人部門的融資遭到壓縮,會發生在股價和公債價格下滑,因此融資美國私人部門的成本就更高。這種情況對美國的影響會持續發展,同時中國又無法放寬貨幣政策並創造所需的成長,因為中國央行被迫賣出美債的方式縮減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以支撐人民幣匯價。這麼一來,美國的消費成長變低,再加上資本流出中國,將導致中國的成長變低,以及美國的私人部門融資成本更高、成長更低。由於美國通膨已經是零,中國與美國的成長減緩,可能創造出歷史上導致股票大跌的通縮。
本書的分析認為,無論是按周期調整後的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E),還是用Q比率(Q ratio)來計算,目前的美國股市已經偏高,這表示長期投資的報酬率非常低。這些價值的衡量顯示,即使投資人打算持有股票十年,以目前美國股市的平均年報酬率來看也不會超過2%。比起美股平均長期5%至6%的報酬率,這個數字可說是非常差。然而光看價值無法讓我們知道,造成長期平均不佳的平均年報酬率分配的情況。從歷史上看,長期報酬率這麼低,通常是因為有幾年的報酬率太差。
本版前言認為報酬率非常低的年份很快就會來臨,因為中國的國際收支惡化會使中國的成長減緩,最終使匯率貶值。這個調整的過程,同時也會發生美國的信貸環境惡化以及通貨緊縮。很多人認為這種通縮壓力很難抵消,因此股票可能會變得非常便宜。
這樣的通縮之後通常會是新一輪的高度再通膨,因為央行失敗後,政府也會努力採取措施來製造再通膨。可以預期的極端措施包括:撤銷學生貸款――所謂人民的量化寬鬆(QE for the people)、事實上的信貸管控以及外匯控制。這種措施只有政府才能執行,央行無法執行,而且這些措施一定會遇到重大的政府摩擦,尤其是在美國。
已開發國家這麼戲劇性的措施幾乎肯定會帶來更高的名目GDP成長,將伴隨而來的就是通膨。最終最大的通膨力道可能來自中國,因為該國的央行被政府所控制而且無法擺脫匯率目標,中國可能會創造非常高的國內名目GDP成長。現在說這一切還早,但是如果股價便宜,就算伴隨著市場力量的結構性下滑,這種再通膨的壓力還是會預示著股市新的牛市。
想要評估股票是否真的能夠在這些行為下觸底的人,需要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世界很可能已經變了,有更多的政府參與,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重要性發生結構性的提升。想要預測這些重大的經濟轉變將會引起什麼樣的政治反應,一直以來都是是非常困難的事。然而本書的一個關鍵教訓是,當股票價格夠便宜的時候,幾乎可以無視任何其他消息。希望本書仍然有用,在未來的幾年當太多壞消息出現時,就像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時,股市還會一如過去那樣忽視那些壞消息。
預判熊市,今日比已往更重要
梅琳.桑默賽特.韋柏(Merryn Somerset Webb)/
《彭博社》(Bloomberg News)資深專欄作者
羅素.納皮爾不是個譁眾取寵的人,這本書不會預測道瓊何時會上萬點。但是他是很棒的史學家、教育家,而且正如本書前幾版他的前言所顯示的,他也是個預測者。前一版的序是2009年寫的,內容告訴我們,當時的股價評價夠低而且通縮幅度夠大,未來將會有顯著的熊市。結果真的發生了。於是羅素在新的序中提出的問題是,從那之後大部分西方國家市場的大漲是否不只是反彈而已。2009年的大熊市谷底部,以及我們現在正在投資的市場,是不是非常安全的長期牛市?
羅素的答案:並不是。
2009年時不可能――至少我不可能――想像我們現在的貨幣環境。我當時無法想像英國的利率會維持在三百年來最低的水準,而且連續二十七季都沒升息。我當時無法想像負利率或是無止境的量化寬鬆。當時並無法立即看出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會造成資金被錯誤配置,以及幾乎所有東西供給過度,最後會毒害我們的經濟。我想我也完全沒想到,央行的官員看著明顯是由他們自己的政策造成的資產價格泡沫,然後還說這些政策運作良好。好到再多來一點(當然!)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大部分的人也不可能想像有權勢的投資人會如何看待央行。從2008年以來,我們的民選政府選擇將金融危機管理的工作交給聯準會、英格蘭銀行和歐洲央行的非民選官員,當理性的人覺得這並非好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觀察項目,不應該是該國央行的會議紀錄),對投資人來說卻是一件好事。如果每一次經濟出了狀況,就可以視為央行再次出手干預的機會,那麼我們的問題就大了。因為這麼做只會使資產價格漲得更高。
這是不可能持續的。很明顯,因為央行持續的干預,使得市場變得更脆弱、波動性更大:注意到資產波動偏離正常交易區間四個標準差的情況變得更劇烈。同時,我們也很難想像這是個能讓長期牛市生存的基本面條件。如果股價評價升到歷史範圍的高點,但是企業卻無法提升銷售量並創造其股價評價所隱含的獲利成長,那麼股價怎麼可能繼續上漲?而通縮又如何?
羅素喜歡說,大部分的投資人會把股票視為資產,這是錯的。股票其實是「介於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微小希望」――通縮(會把你的資產縮水,卻不會把你的負債縮水)兩三下就能掃除這個小小的希望。相較之下,你的券商解釋這樣的股價評價相對於債券殖利率來說並不高,而且多元分散的長期投資組合絕對不會令人失望,所花的時間還要更長。
羅素所回答的問題――是熊市反彈還是牛市?在今日比他這本精湛的書中談論的其他熊市期間還要更重要。股市崩盤所造成的影響,顯然不只是對持有個股的散戶投資人。但是現在,固定退休金的消失、固定退休金儲蓄的興起,以及許多西方國家人口迅速老化的問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的財務和生活方式,將直接受到下一次股市大熊市谷底部的影響。
所有專業人士都必須讀本書的新版――我認為如果專業人士不知道羅素的研究,就是沒有對客戶盡到職責。但是因為他們都太忙著擔心相對本益比、從去年的獲利預測明年,以及練習自己譁眾取寵的能力。我想非專業投資人也必須讀本書,你必須知道羅素認為下一個大熊市谷底在哪裡――以防萬一你的基金經理人不知道。
作者序
本書當年付梓時,目的是要為打算將儲蓄投資於股市熊市底部的人提供一個指南。在2005年版以及後續2007和2009年版中,都是利用美股前四次大熊市底部提供美股的未來方向預測。那麼,那些預測是否精確,以及史上四大熊市谷底對美股未來方向的預測為何?
在2005年11月出版的本書第一版中,我們做了以下的預測:「熊市結束前,道瓊工業指數可能會跌至少60%。」方向是對了,但程度則錯了。道瓊從2005年11月開始上漲,2007年10月觸頂。後來指數從2007年10月開始跌了54%直到2009年3月。這只比本書於2005年11月初版出版時低了40%,而不是作者預期的60%的跌幅。按照本書所建議的股價評價方式,美股到了2009年3月時達到公平價值,但卻沒有一般人認為大熊市谷底那麼便宜。使用本書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2009年3月並非2000年開始的大熊市的谷底。
正如2005年版的預測,當通膨與債券殖利率上升、聯準會開始降息,以及衰退開始時,就是熊市的開始。到了2007年底前,這些事情都發生了,可怕的熊市開始一直到2009年3月才結束。現在回顧當時,最大的意外就是通膨升高、債券殖利率和造成衰退與股市熊市的政策利率比歷史標準還要低很多。我們在後來的崩盤中發現,資產價格對利率微幅上升的敏感度,和超額負債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而在2001年到2007年經濟擴張期間就一直在累積超額負債。
第二版的前言寫於 2007 年 7 月,再次認為道瓊會從 2005 年 11 月的點數下跌 60%。而我們也看到了,道瓊從那時只跌了 40%。同樣的,觸發這樣修正的原因被認為是「整體價格水準的修正」。2007 年 7 月版的前言暗指「通膨升高將促使股價大跌,現在更為明顯」。通膨的逆風似乎是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
中國於 2005 年進行的銀行制度的改革,似乎將中國從以投資為主的經濟成長轉向為以消費為主的經濟成長。由於中國龐大的生產力在 1994 年到 2005 年全球低通膨環境下扮演的角色,中國經濟成長本質的轉變,預示著全球將面臨更高的通膨。
本書分析的主要結論在於,股市大熊市是在通縮發生時,或是當真正的通縮開始發展所引發的。接著本書假設這是通縮的力量使股市觸底。使股價跌到較便宜的水準所需的通縮的確發生了,整體物價水準在2008年9月開始大幅下跌。這時道瓊就崩盤了。
但是當我寫完2009年的序時,我們又有理由感到樂觀:「我們將會看到,當通縮風險消失,風險溢價開始縮小,就該是時候買股票了。我在2009年第一季寫這段文字時,市場對通縮風險的反應過度,所以很可能出現2000年到2014年大熊市時的重大反彈。」預測2009年3月9日觸底還算不錯,但顯然這並不是在2014年才觸底的長期熊市的反彈。
本書2009年版的前言提到,公司債價格在2009年第一季末回升,銅價和抗通膨債券(TIPS)也同樣回升。這三種重要指標的回漲,代表股市最艱難的時刻已經結束了。前言的結論說:「這三種指標的回漲代表通縮危險消失,對股市是一個好消息。」事實證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但是解除通縮的正面影響比筆者在2009年時預期的還要久。
如上所述,美股尚未探底到足以和歷史上的大熊市谷底相提並論的程度。2009年版的前言認為,目前只是一個長期熊市反彈,原因主要有兩點:「真正的危險來自結構性變化――中國消費的增加以及美國退休潮的來臨――這可能會使美國當局自1970年代以來首次受到紀律約束。
2015年時,這兩個結構性的變化進一步加大不可阻擋的壓力,因此通縮的壓力也更大。這種通縮壓力預言著通縮即將發生,因此將釋放出的力量壓低股價評價到與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大熊市底部相當的程度。各國央行逾六年來採取非傳統貨幣政策推升再通膨,通縮的負面衝擊會傷害市場對於這種能力的信心,這對美股可能會有特別嚴重的破壞力。各種解決通縮的手段似乎都沒有用,未能在2009年到2015年成功地創造任何一點通膨。最具殺傷力的通縮似乎是沒有解方的通縮。
如果說儲蓄是凍結的欲望,那麼借貸就是及時行樂。美國嬰兒潮世代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靠著大量借款來及時行樂。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幾乎所有分析師都認為這種消費模式在美國是正常的模式。但是現在嬰兒潮世代已經是51到69歲了,他們不僅高度負債,而且可能――只是可能――感到滿足了。聯準會的數據顯示45到54歲的家庭借貸比例最高,這個年齡段有87%的家庭有負債。而65至74歲的家庭只有66%有負債。此後負債的家庭比例急遽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想早點退休,就必須盡快還清債務,而任何想要還清債務的人就必須開始多儲蓄、少消費。
由於嬰兒潮一代為準備退休而開始減少消費,這一結構性的變化顯著抑制了美國經濟成長,降低了通膨率。這也是為什麼聯準會試圖通過擴大銀行信貸,增加貨幣供給來刺激通膨的種種措施全都無效。在2009年版的前言中我曾經提到這個強烈的通縮效應,而今天這一趨勢更明顯了,因為今天嬰兒潮比2009年又老了六歲。如果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是造成通縮的原因,那麼這六年來無論聯準會採取哪些非傳統的貨幣政策,美股也還是會劇烈下跌。
與此同時,美國人口的結構變化也會對中國有重大的影響。中國對美國嬰兒潮消費者,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消費者的出口,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成長。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是因為刻意壓低貨幣兌美元的匯率。這個政策從1994年就開始了,並且因為中國出口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嬰兒潮世代所需的商品,而使中國創造高度的經濟成長。
因為近年來的薪資快速升高,使得政策所創造的成長以及通貨膨脹還有中國的競爭力受挫。有很多不同衡量中國薪資的方法,但是衡量廣泛的薪資成長最好的方法顯示,中國從2008年底以來的薪資成長率達200%。這個薪資成長正好遇上嬰兒潮世代的需求減少。這些改變的影響很深刻,再加上美國增加能源生產,美國的經常帳赤字從2006年占GDP的5.9%到現在只占GDP的2.4%。對於那些將貨幣緊盯美元的國家來說,例如中國,美國經常帳赤字偏低,迫使他們必須在較慢的成長或是匯率貶值之間做出選擇。
本書的2007年版前言中預測,中國的銀行體系改革將改變中國的經濟成長模式,從以投資帶動轉為消費帶動,並且帶來全球性的通膨影響。前面說的薪資成長的確已造成了內部的轉變,但是對全球通膨的影響比筆者預期的還要溫和。重要的是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讓中國的決策官員相信,他們需要更多命令經濟的信貸擴張。這麼做無可避免地創造了更多的生產力,因此壓抑了物價。
因此,儘管中國的薪資迅速成長,但美國進口的中國產品價格卻下滑。更高的薪資加上產量增加的代價也很高,因為這傷害了中國企業的獲利能力。中國有很多私人部門儲蓄,他們之前都將現金流再投資到自己的生意中,現在則是將資金用於報酬率更高的地方。這些都表示中國現在的情況非常艱困,因為中國將貨幣緊盯正在升值的美元、薪資更高使得競爭力下滑、主要市場的需求遲緩,還有當地的儲蓄者將資金移出中國。
尤其是如果美元在國際匯率持續升值,這個組合最可能的結果就是中國將允許其貨幣貶值,以追求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更高的經濟成長。這麼做會讓便宜的產品流入全球體系中,就像中國在1994年貶值時一樣,因而威脅到與中國競爭的企業和國家的償債能力。在面對這麼龐大的通縮力量時,已開發國家的央行創造成長與通膨的能力將遭到嚴重的質疑。對有些人來說,通縮似乎是無可救藥的疾病,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時股票會變得非常便宜。
中國的國際收支惡化也會提升美國私人部門融資的成本。當中國買的美國公債減少了,會使儲蓄機制融資美國政府的負債變得更重。由於中國在1994年時使貨幣貶值,創造大額的國際收支盈餘,外國央行持有的美國公債從總額的12%升到2009年第一季的高峰38%。重要的是,這些購債行為都是由外國央行所為,買進美債並收取美元報酬以創造國內貨幣量。以中國為首的這些國家央行買進美國公債,實際上就是在壓低他們貨幣兌美元的匯率。
這樣的購債行為一直持續到2014年,但是到了2015年似乎就結束了。從2009年起,外國央行就一直在創造負債,以買進美國公債。從2009年第一季起,聯準會增持美國公債1.985兆美元,同時也透過創造新的錢來為購債融資,這一次則是印製美元鈔票。所有央行融資美國政府造成的重要影響在於,這是央行透過創造新的負債來買美債,而不是儲蓄者賣出資產來買美債。因此,儲蓄者不再需要融資美國政府,他們想要買什麼都可以。從1994年到2015年,他們似乎想要融資誰都可以!
但是,當融資美國政府的責任又落到儲蓄者的身上時,他們能融資私人部門的錢就變少了。私人部門的融資遭到壓縮,會發生在股價和公債價格下滑,因此融資美國私人部門的成本就更高。這種情況對美國的影響會持續發展,同時中國又無法放寬貨幣政策並創造所需的成長,因為中國央行被迫賣出美債的方式縮減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以支撐人民幣匯價。這麼一來,美國的消費成長變低,再加上資本流出中國,將導致中國的成長變低,以及美國的私人部門融資成本更高、成長更低。由於美國通膨已經是零,中國與美國的成長減緩,可能創造出歷史上導致股票大跌的通縮。
本書的分析認為,無論是按周期調整後的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E),還是用Q比率(Q ratio)來計算,目前的美國股市已經偏高,這表示長期投資的報酬率非常低。這些價值的衡量顯示,即使投資人打算持有股票十年,以目前美國股市的平均年報酬率來看也不會超過2%。比起美股平均長期5%至6%的報酬率,這個數字可說是非常差。然而光看價值無法讓我們知道,造成長期平均不佳的平均年報酬率分配的情況。從歷史上看,長期報酬率這麼低,通常是因為有幾年的報酬率太差。
本版前言認為報酬率非常低的年份很快就會來臨,因為中國的國際收支惡化會使中國的成長減緩,最終使匯率貶值。這個調整的過程,同時也會發生美國的信貸環境惡化以及通貨緊縮。很多人認為這種通縮壓力很難抵消,因此股票可能會變得非常便宜。
這樣的通縮之後通常會是新一輪的高度再通膨,因為央行失敗後,政府也會努力採取措施來製造再通膨。可以預期的極端措施包括:撤銷學生貸款――所謂人民的量化寬鬆(QE for the people)、事實上的信貸管控以及外匯控制。這種措施只有政府才能執行,央行無法執行,而且這些措施一定會遇到重大的政府摩擦,尤其是在美國。
已開發國家這麼戲劇性的措施幾乎肯定會帶來更高的名目GDP成長,將伴隨而來的就是通膨。最終最大的通膨力道可能來自中國,因為該國的央行被政府所控制而且無法擺脫匯率目標,中國可能會創造非常高的國內名目GDP成長。現在說這一切還早,但是如果股價便宜,就算伴隨著市場力量的結構性下滑,這種再通膨的壓力還是會預示著股市新的牛市。
想要評估股票是否真的能夠在這些行為下觸底的人,需要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世界很可能已經變了,有更多的政府參與,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重要性發生結構性的提升。想要預測這些重大的經濟轉變將會引起什麼樣的政治反應,一直以來都是是非常困難的事。然而本書的一個關鍵教訓是,當股票價格夠便宜的時候,幾乎可以無視任何其他消息。希望本書仍然有用,在未來的幾年當太多壞消息出現時,就像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時,股市還會一如過去那樣忽視那些壞消息。
目次
推薦序 預判熊市,今日比以往更重要/梅琳.桑默賽特.韋柏
推薦序 鑑往可知來,方能判牛熊/杜金龍
作者序
引言
Part 1 1921年8月
第1章 邁向1921年8月──一戰後的經濟強勢成長
1-1 1986到1921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1-2 聯準會的出現:嶄新的境界(Ⅰ)
第2章 1921年的市場結構
2-1 1921年的股票市場
2-2 1921年的債券市場
第3章 熊市觸底:1921年的夏天
3-1 好消息與熊市
3-2 價格穩定與熊市
3-3 流動性與熊市
3-4 牛市與熊市
3-5 債券與熊市
Part 2 1932年7月
第4章 邁向1932年7月──戲劇性的大蕭條時代
4-1 1921到1929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4-2 與聯準會共存:嶄新的境界(Ⅱ)
4-3 1929到1932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第5章 1932年的市場結構
5-1 1932年的股票市場
5-2 1932年的債券市場
第6章 熊市觸底:1932年的夏天
6-1 好消息與熊市
6-2 價格穩定與熊市
6-3 流動性與熊市
6-4 牛市與熊市
6-5 債券與熊市
6-6 羅斯福大政府與熊市
Part 3 1949年6月
第7章 邁向1949年6月──美國史上最長的牛市
7-1 1932到1937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7-2 1937到1942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7-3 1942到1946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7-4 1946到1949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第8章 1949年的市場結構
8-1 1949年的股票市場
8-2 1949年的債券市場
第9章 熊市觸底:1949年的夏天
9-1 好消息與熊市
9-2 價格穩定與熊市
9-3 流動性與熊市
9-4 牛市和熊市
9-5 債券與熊市
Part 4 1982年8月
第10章 邁向1982年8月──無止境的系統性通膨
10-1 1949到1968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10-2 1968到1982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第11章 1982年的市場結構
11-1 1982年的股票市場
11-2 1982年的債券市場
第12章 熊市觸底:1982年的夏天
12-1 好消息與熊市
12-2 價格穩定與熊市
12-3 流動性與熊市
12-4 牛市與熊市
12-5 債券與熊市
結語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推薦序 鑑往可知來,方能判牛熊/杜金龍
作者序
引言
Part 1 1921年8月
第1章 邁向1921年8月──一戰後的經濟強勢成長
1-1 1986到1921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1-2 聯準會的出現:嶄新的境界(Ⅰ)
第2章 1921年的市場結構
2-1 1921年的股票市場
2-2 1921年的債券市場
第3章 熊市觸底:1921年的夏天
3-1 好消息與熊市
3-2 價格穩定與熊市
3-3 流動性與熊市
3-4 牛市與熊市
3-5 債券與熊市
Part 2 1932年7月
第4章 邁向1932年7月──戲劇性的大蕭條時代
4-1 1921到1929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4-2 與聯準會共存:嶄新的境界(Ⅱ)
4-3 1929到1932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第5章 1932年的市場結構
5-1 1932年的股票市場
5-2 1932年的債券市場
第6章 熊市觸底:1932年的夏天
6-1 好消息與熊市
6-2 價格穩定與熊市
6-3 流動性與熊市
6-4 牛市與熊市
6-5 債券與熊市
6-6 羅斯福大政府與熊市
Part 3 1949年6月
第7章 邁向1949年6月──美國史上最長的牛市
7-1 1932到1937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7-2 1937到1942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7-3 1942到1946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7-4 1946到1949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第8章 1949年的市場結構
8-1 1949年的股票市場
8-2 1949年的債券市場
第9章 熊市觸底:1949年的夏天
9-1 好消息與熊市
9-2 價格穩定與熊市
9-3 流動性與熊市
9-4 牛市和熊市
9-5 債券與熊市
Part 4 1982年8月
第10章 邁向1982年8月──無止境的系統性通膨
10-1 1949到1968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10-2 1968到1982年的道瓊指數走勢
第11章 1982年的市場結構
11-1 1982年的股票市場
11-2 1982年的債券市場
第12章 熊市觸底:1982年的夏天
12-1 好消息與熊市
12-2 價格穩定與熊市
12-3 流動性與熊市
12-4 牛市與熊市
12-5 債券與熊市
結語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結論
被熊狂追只好逃離這裡。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也許令人驚訝的是,在1921年、1932年和1949年有助於確定熊市結束的相同指標,在1982年時也發揮作用。當我們考慮到機構的框架在這段時期的重大改變,這四次熊市谷底的相似性,真的很耐人尋味。投資人應把焦點放在這些指標上。我們可以將這些稱為「愛因斯坦的問題」。唯一缺少的就只是比大多數還要好的答案。以下是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目的是為了描繪未來十年的美股。
策略性
由於本書探討的是股票創造最佳後續報酬的四個時期,所以說股票在市場底部最便宜是不證自明的。當時投資人可用的一個價值指標是Q比率。在四個熊市底部時,Q比率全都跌破0.3倍。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提供了次佳的暫時性的價值指標,但底部的範圍相當廣――從1932年的4.7倍到1949年的11.7倍。即使是用經通膨調整後的盈餘來計算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範圍仍然很廣,從5.2倍至9.1倍。
股票慢慢變得便宜。平均而言,股票Q比率從高點跌至低點需要花9年的時間。如果排除1929到1932年的熊市,股價評價調整的平均周期為14年。美股的股價評價在2000年3月達到史上最高,並且在所有極端評價之後都開始慢慢朝低估的方向走。
除了1929到1932年之外,我們的熊市都是在經濟成長的環境下發生的。平均而言,在我們的三個長期熊市中,實質GDP成長52%,名目GDP平均成長285%。
在我們探討的熊市期間,企業公布的盈餘成長(至少按實際價值計算)算是溫和,但是範圍也很大。經通膨調整後的盈餘成長率介於 -67%至 +28%之間,而四次熊市期間的名目盈餘範圍則是 -67%到 +119%。
整體價格水準發生重大干擾,會加速股票跌到便宜的價格。在1921年、1949年和1982年這三個時期,重大干擾則是高通膨之後馬上又發生通縮,儘管1982年的通縮僅限於商品價格。1932年最初並沒有通膨,但仍然以嚴重通縮的形式對整體物價水準造成實質的干擾。在這種價格波動的時期,未來企業盈餘和關鍵的替代性低風險資產, 也就是政府公債的價格,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反過來導致股價評價下滑。
我們看到這四個熊市底部都發生在經濟衰退期間。我們也看到,經過一段時間的通貨緊縮後價格恢復穩定,是股市熊市觸底的特徵。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穩定下來,代表著未來價格將更加穩定,也代表著股價反彈。在所有大宗商品中,銅價趨勢的變化一直是股價走強一個非常準確的信號。在評估價格穩定是否會持續下去時,投資人應留意低庫存量、對低價產品的需求增加,以及製造商是否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
我們看到至少部分股市熊市伴隨著政府公債拋售。1929到1932年的情況稍微不同,當時債券從1929年9月上漲到1931年6月,直到那時才開始被拋售,一直持續到1932年1月。但即使在與偏高的通縮相關的兩個熊市,也就是1921年和1932年時,政府公債也出現一些拋售潮。
戰術性
投資人在試圖評估股票從高估到低估的轉變是否即將結束時,要留意關鍵的戰略因素。當策略因素顯示這個過程可能即將結束時,在試圖找到市場底部時需要考慮許多戰術因素。正如我們已經看過的,政府公債價格會比股票先回漲。1932年,股票價格比政府公債市場落後七個月後觸底。1921年、1949年和1982年則分別落後十四個月、九個月和十一個月。道瓊工業指數在債市觸底後,價格跌幅分別為1921年23%、1932年46%、1949年14%、1982年6%。
公司債券新牛市的誕生比股票熊市還要早結束。1921年時,公司債價格比股票早兩個月觸底,在1932年則提前一個月,在1982年提前五個月。1949年提早的時間要早得多――十五或十七個月(視讀者對觸底的定義而定),但這可能是由於戰後時期債市被扭曲所造成的。
在三個漫長的熊市中,聯準會降息比股價早觸底。1921年和1949年股價落後三個月才觸底,1982年為十一個月。在這三次熊市中,道瓊工業指數在落後觸底的期間,跌幅均低於20%。1929到1932年的情況則完全不同。聯準會於1929年11月降息,當時熊市仍在初期階段。
以下摘要幾個進一步的戰術結論:
●經濟和股市復甦大致同步。汽車業比股市早復甦。
●熊市底部的特點是愈來愈多正面的經濟消息被市場忽視。儘管許多看漲的人在市場底部時大肆宣傳股票已觸底,但仍會被忽略。
●許多評論員認為,惡化中的財政狀況將阻礙經濟復甦或股市牛市。他們錯了。
●市場觸底後,企業公布盈餘仍會繼續下滑。
●底部之前是低成交量市場下跌,以及高成交量市場上漲。熊市結束的特徵是成交量低,價格最終暴跌。確認熊市趨勢結束的是股票價格首次反彈後,成交量上升至新的更高的水準。
●市場底部會有大量散戶做空股票。空頭部位將在股市底部達到高點,並在新牛市的前幾周增加。
●要尋找買進的信號時,道氏理論很有用。
這些是熊市及熊市底部的幾個特徵。正如擁有毛皮的動物並不一定就是熊一樣,具有上述任何一種特徵,也不能被視為就是確定構成熊市的特徵。我們列出的項目相當於愛因斯坦的問題。如果想要確定熊市的底部,讀者必須回答大部分(就算不是全部)問題的答案。
過去與現在
就我所知,我們還無法找到能指認的指南,然後按圖索驥找出熊市或牛市。但是這書的目的是盡可能提供實用、特定的特徵,若是不提供明確的特徵,就算是疏失。利用上述列舉的戰略特徵,讀者可以知道2000年開始的美股熊市還處於初期階段。
1999年底時,美股的Q比率創下歷史新高。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也創下了類似的歷史新高。Q比率是其幾何平均值的2.9倍,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起1881年至2005年6月的平均值高出170%。歷史上從沒發生過從這麼高的程度跌至極低的股價評價。正如我們從股價評價這麼高的程度看到的情況,除了1929到1932年之外,股價評價緩慢下滑。人們應該預計調整需要九到十四年的時間。目前的市場在五年前就達到高點了。
從2005年6月的程度來看,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必須下降40%才能達到長期平均水準。假設它跌至大熊市底部的低位,預計跌幅將在60%至84%之間。價格下跌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將視這段時間的獲利表現而定。
2005年6月底時,Q比率比公平價值高出44%。如果要接近二十世紀所有四大熊市底部紀錄的程度,則必須從那裡下跌67%。由於價格下跌而發生這種變化的程度,同樣的要視資產重置價值在這段期間的成長幅度而定。
整體物價格水準還沒有受到干擾而造成不確定性,並將股票壓至便宜的水準。但在普遍的物價動盪而促使最終價格調整之前,股價評價已經持續下降了很多年,這是正常的情況。如果像米爾頓.傅利曼所說的那樣,通貨膨脹「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那麼以目前的機構框架來說,下一個普遍的物價干擾很可能是通膨。
政府公債價格的跌幅到目前為止並不大,公司債價格的跌勢也是如此。歷史顯示,有必要對這些價格進行更大的調整。
聯準會沒有降低利率――其實正好相反。
經濟沒有衰退。
所以,如果這次的熊市要看起來像之前的熊市一樣,還有很多條件需要滿足。股票將必須跌至公評價值之下,而可能造成的原因將是一輪通貨緊縮,或者更有可能是通貨膨脹。債市必然會出現熊市和經濟衰退。在熊市結束前,道瓊工業指數可能會下跌至少60%――或許會超過80%(考量當前的獲利程度和資產的重置價值)。
熊市可能會在2009年後的某個時候結束,但是可能會更接近2014年。到時讀者可以重讀本書,看看本書是否能幫助你識別熊市底部。與此同時,如果讀者非得進行投資的話,記得保持警覺性。
被熊狂追只好逃離這裡。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也許令人驚訝的是,在1921年、1932年和1949年有助於確定熊市結束的相同指標,在1982年時也發揮作用。當我們考慮到機構的框架在這段時期的重大改變,這四次熊市谷底的相似性,真的很耐人尋味。投資人應把焦點放在這些指標上。我們可以將這些稱為「愛因斯坦的問題」。唯一缺少的就只是比大多數還要好的答案。以下是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目的是為了描繪未來十年的美股。
策略性
由於本書探討的是股票創造最佳後續報酬的四個時期,所以說股票在市場底部最便宜是不證自明的。當時投資人可用的一個價值指標是Q比率。在四個熊市底部時,Q比率全都跌破0.3倍。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提供了次佳的暫時性的價值指標,但底部的範圍相當廣――從1932年的4.7倍到1949年的11.7倍。即使是用經通膨調整後的盈餘來計算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範圍仍然很廣,從5.2倍至9.1倍。
股票慢慢變得便宜。平均而言,股票Q比率從高點跌至低點需要花9年的時間。如果排除1929到1932年的熊市,股價評價調整的平均周期為14年。美股的股價評價在2000年3月達到史上最高,並且在所有極端評價之後都開始慢慢朝低估的方向走。
除了1929到1932年之外,我們的熊市都是在經濟成長的環境下發生的。平均而言,在我們的三個長期熊市中,實質GDP成長52%,名目GDP平均成長285%。
在我們探討的熊市期間,企業公布的盈餘成長(至少按實際價值計算)算是溫和,但是範圍也很大。經通膨調整後的盈餘成長率介於 -67%至 +28%之間,而四次熊市期間的名目盈餘範圍則是 -67%到 +119%。
整體價格水準發生重大干擾,會加速股票跌到便宜的價格。在1921年、1949年和1982年這三個時期,重大干擾則是高通膨之後馬上又發生通縮,儘管1982年的通縮僅限於商品價格。1932年最初並沒有通膨,但仍然以嚴重通縮的形式對整體物價水準造成實質的干擾。在這種價格波動的時期,未來企業盈餘和關鍵的替代性低風險資產, 也就是政府公債的價格,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反過來導致股價評價下滑。
我們看到這四個熊市底部都發生在經濟衰退期間。我們也看到,經過一段時間的通貨緊縮後價格恢復穩定,是股市熊市觸底的特徵。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穩定下來,代表著未來價格將更加穩定,也代表著股價反彈。在所有大宗商品中,銅價趨勢的變化一直是股價走強一個非常準確的信號。在評估價格穩定是否會持續下去時,投資人應留意低庫存量、對低價產品的需求增加,以及製造商是否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
我們看到至少部分股市熊市伴隨著政府公債拋售。1929到1932年的情況稍微不同,當時債券從1929年9月上漲到1931年6月,直到那時才開始被拋售,一直持續到1932年1月。但即使在與偏高的通縮相關的兩個熊市,也就是1921年和1932年時,政府公債也出現一些拋售潮。
戰術性
投資人在試圖評估股票從高估到低估的轉變是否即將結束時,要留意關鍵的戰略因素。當策略因素顯示這個過程可能即將結束時,在試圖找到市場底部時需要考慮許多戰術因素。正如我們已經看過的,政府公債價格會比股票先回漲。1932年,股票價格比政府公債市場落後七個月後觸底。1921年、1949年和1982年則分別落後十四個月、九個月和十一個月。道瓊工業指數在債市觸底後,價格跌幅分別為1921年23%、1932年46%、1949年14%、1982年6%。
公司債券新牛市的誕生比股票熊市還要早結束。1921年時,公司債價格比股票早兩個月觸底,在1932年則提前一個月,在1982年提前五個月。1949年提早的時間要早得多――十五或十七個月(視讀者對觸底的定義而定),但這可能是由於戰後時期債市被扭曲所造成的。
在三個漫長的熊市中,聯準會降息比股價早觸底。1921年和1949年股價落後三個月才觸底,1982年為十一個月。在這三次熊市中,道瓊工業指數在落後觸底的期間,跌幅均低於20%。1929到1932年的情況則完全不同。聯準會於1929年11月降息,當時熊市仍在初期階段。
以下摘要幾個進一步的戰術結論:
●經濟和股市復甦大致同步。汽車業比股市早復甦。
●熊市底部的特點是愈來愈多正面的經濟消息被市場忽視。儘管許多看漲的人在市場底部時大肆宣傳股票已觸底,但仍會被忽略。
●許多評論員認為,惡化中的財政狀況將阻礙經濟復甦或股市牛市。他們錯了。
●市場觸底後,企業公布盈餘仍會繼續下滑。
●底部之前是低成交量市場下跌,以及高成交量市場上漲。熊市結束的特徵是成交量低,價格最終暴跌。確認熊市趨勢結束的是股票價格首次反彈後,成交量上升至新的更高的水準。
●市場底部會有大量散戶做空股票。空頭部位將在股市底部達到高點,並在新牛市的前幾周增加。
●要尋找買進的信號時,道氏理論很有用。
這些是熊市及熊市底部的幾個特徵。正如擁有毛皮的動物並不一定就是熊一樣,具有上述任何一種特徵,也不能被視為就是確定構成熊市的特徵。我們列出的項目相當於愛因斯坦的問題。如果想要確定熊市的底部,讀者必須回答大部分(就算不是全部)問題的答案。
過去與現在
就我所知,我們還無法找到能指認的指南,然後按圖索驥找出熊市或牛市。但是這書的目的是盡可能提供實用、特定的特徵,若是不提供明確的特徵,就算是疏失。利用上述列舉的戰略特徵,讀者可以知道2000年開始的美股熊市還處於初期階段。
1999年底時,美股的Q比率創下歷史新高。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也創下了類似的歷史新高。Q比率是其幾何平均值的2.9倍,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起1881年至2005年6月的平均值高出170%。歷史上從沒發生過從這麼高的程度跌至極低的股價評價。正如我們從股價評價這麼高的程度看到的情況,除了1929到1932年之外,股價評價緩慢下滑。人們應該預計調整需要九到十四年的時間。目前的市場在五年前就達到高點了。
從2005年6月的程度來看,經周期性調整的本益比必須下降40%才能達到長期平均水準。假設它跌至大熊市底部的低位,預計跌幅將在60%至84%之間。價格下跌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將視這段時間的獲利表現而定。
2005年6月底時,Q比率比公平價值高出44%。如果要接近二十世紀所有四大熊市底部紀錄的程度,則必須從那裡下跌67%。由於價格下跌而發生這種變化的程度,同樣的要視資產重置價值在這段期間的成長幅度而定。
整體物價格水準還沒有受到干擾而造成不確定性,並將股票壓至便宜的水準。但在普遍的物價動盪而促使最終價格調整之前,股價評價已經持續下降了很多年,這是正常的情況。如果像米爾頓.傅利曼所說的那樣,通貨膨脹「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那麼以目前的機構框架來說,下一個普遍的物價干擾很可能是通膨。
政府公債價格的跌幅到目前為止並不大,公司債價格的跌勢也是如此。歷史顯示,有必要對這些價格進行更大的調整。
聯準會沒有降低利率――其實正好相反。
經濟沒有衰退。
所以,如果這次的熊市要看起來像之前的熊市一樣,還有很多條件需要滿足。股票將必須跌至公評價值之下,而可能造成的原因將是一輪通貨緊縮,或者更有可能是通貨膨脹。債市必然會出現熊市和經濟衰退。在熊市結束前,道瓊工業指數可能會下跌至少60%――或許會超過80%(考量當前的獲利程度和資產的重置價值)。
熊市可能會在2009年後的某個時候結束,但是可能會更接近2014年。到時讀者可以重讀本書,看看本書是否能幫助你識別熊市底部。與此同時,如果讀者非得進行投資的話,記得保持警覺性。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