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滿額折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20 元
優惠價
79489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王陽明 (1472—1529),名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中國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陽明心學的創立者,被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陽明心學作為中國傳統儒學的又一個高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文化心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當代。

本書是王陽明哲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力圖呈現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全書思境恢弘,學理精審,史料詳盡,在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代表了當代陽明學研究的高端水平。

本書雖集中在王陽明哲學的研究,但其解决的問題和研究方法,對整個陽明學、宋明理學乃至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範意義。

作者簡介

陳來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教育部社科委哲學學部委員,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院長。出版著作四十餘種。

名人/編輯推薦

l 中國哲學重要流派

王陽明及其心學對後世影響巨大

l 了解心學必讀

本書被公認為王陽明哲學研究的經典之作

l 心靈啟示錄

知行合一的智慧對現代讀者極具啟示

 

閱讀要點:

² 陳來教授的寫作方式讓你更清晰梳理「陽明學」

² 理解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無」智慧與境界

*本書附有英語版目錄,以輔助對本書的資料檢索

目次

第一章 緒 言 001

一 有我與無我 005

二 戒慎與和樂 011

三 理性與存在 014

第二章 心與理 023

一 心即理說的提出 025

二 心即理說的內涵 028

1. 定理與至善 029

2. 道德法則與道德對象 030

3. 心與禮 032

4. 心外無理 035

5. 主宰、知覺、條理 036

三 心即理說的詮釋 039

四 心即理說的矛盾 046

第三章 心與物 053

一 心與意 055

二 意與事 058

三 心與物 064

四 心物同體 069

第四章 心與性 073

一 未發與已發 075

二 心之本體 083

1. 至善者心之本體 084

2. 心之本體即是天理 085

3. 誠是心之本體 086

4. 知是心之本體 086

5. 樂是心之本體 088

6. 定是心之本體 089

7. 惡者失其本體 090

三 心與性 092

1. 心之本體即是性 092

2. 心即性 094

3. 性、天、命 095

4. 性與氣 097

5. 性之善惡 101

第五章 知與行 103

一 知行合一的內容 105

1. 知行本體 105

2.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謂知 109

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10

4.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 112

5. 知之真篤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 114

6. 未有學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為學 116

二 知行合一的宗旨與工夫 117

1. 知行合一的宗旨 117

2. 對知行合一的批評 120

3.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122

4. 知行合一的工夫 125

三 知行合一的分析 126

第六章 誠意與格物 131

一 《大學》古本與古本序 134

二 誠意 140

三 格物與格心 146

四 格物之辯 149

1. 與湛甘泉論格物 149

2. 與羅整庵釋格物 157

3. 與顧東橋辯格物 163

五 《大學問》的格物說 166

第七章 良知與致良知 175

一 致良知說的提出 177

二 良知 183

1. 良知即是非之心 183

2. 良知與意念 185

3. 良知與獨知 187

4. 良知是謂聖 189

5. 良知即天理 191

6. 良知與明德 192

7. 良知與自慊 193

三 致良知 195

1. 致良知之至極義 195

2. 致良知之實行義 198

3. 良知與見聞 200

四 從格物到致知 203

第八章 有與無 211

一 天泉證道 213

二 無善無惡 223

三 心體與性體 233

四 儒與佛 238

五 有與無 243

六 嚴灘問答 249

第九章 境 界 255

一 有無之境 257

二 無我為本 264

1. 自得與無我 264

2. 敬畏與灑落 266

3. 不動與無累 269

三 狂者胸次 274

四 與物同體 280

1.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281

2. 有我之境 287

3. 仁與愛 291

第十章 工 夫 299

一 工夫之內外本末 301

1. 為己與克己 301

2. 心學與心法 303

3. 德性與問學 305

4. 博文與約禮 308

5. 惟精與惟一 309

6. 吾心與六經 310

7. 成色與分兩 312

8. 主意與工夫 316

二 工夫之有無動靜 319

1. 事上磨煉與靜坐 319

2. 戒慎恐懼與何思何慮 322

3. 必有事焉與勿忘勿助 330

4. 集義與不動心 333

5. 動與靜 335

6. 存心與定氣 339

第十一章 結 語 343

一 早年歷程 346

二 中歲教法 351

三 晚年化境 354

四 身後流變 357

第十二章 附 考 363

一 《年譜》箋證 365

1.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陽明15歲 365

2. 弘治五年壬子,陽明21歲 366

3. 弘治十三年庚申,陽明29歲 367

4. 弘治十四年辛酉,陽明30歲 368

5. 弘治十五年壬戌,陽明31歲 368

6. 弘治十七年甲子,陽明33歲 369

7. 正德元年丙寅,陽明35歲 369

8. 正德二年丁卯,陽明36歲 370

9. 正德五年庚午,陽明39歲 372

10. 正德七年壬申,陽明41歲 373

11. 正德九年甲戌,陽明43歲 373

12. 正德十年乙亥,陽明44歲 373

13. 正德十二年丁丑,陽明46歲 374

14. 正德十三年戊寅,陽明47歲 377

15. 正德十四年己卯,陽明48歲 379

16. 正德十五年庚辰,陽明49歲 380

17. 正德十六年辛巳,陽明50歲 380

18. 嘉靖七年戊子,陽明57歲 381

二 《續編》書札考 382

三 越城活動考 390

四 著述辨疑 402

1. 《傳習錄》 402

2. 《大學古本旁釋》 410

附 錄 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問題 417

一 引言 419

二 明代心學的神秘體驗 422

三 宋代心學的神秘體驗 431

四 理學對於神秘主義的批評 439

五 結語 442

陽明年表要略 447

徵引書目 449

索 引 453

後 記 462

書摘/試閱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死於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謚文成。祖籍浙江餘姚,青年時父親遷家至山陰(越城),後來他在距越城不遠的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他是明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也是明代「心學」運動的代表人物。

王陽明28歲舉進士,授刑部主事,後改兵部;曾知廬陵縣,歷任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南京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正德末年以左僉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平定當地大規模農民暴動;後平定藩王之亂,兼巡撫江西,因大功升南京兵部尚書,封為新建伯;晚年奉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兩廣等地,平息廣西地方少數民族暴動,病歸途中,死於江西南安。正德十四年(1519)夏,寧藩朱宸濠經過多年蓄謀籌劃,在江西發動叛亂,以十萬大軍,東下南京,其聲勢浩大,震動朝野。王陽明倉促舉義,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以機智的謀略和卓越的膽識,僅35天就生俘朱宸濠,將這場大叛亂徹底平定,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功大業。時人說他「才兼文武」,有「奇智大勇」。的確,他的事功業績不僅在古今儒者中絕無僅有,在整個明代的文臣武將中也十分突出。

王陽明青少年時代就顯示出多方面的才能,熱心騎射,精究兵法,長於詩文,早享文名。青年時代的王陽明與多數宋明理學家一樣,也經歷了一條「出入釋老」而「歸本孔孟」的思想歷程;入仕之後,踏入坎坷的政治生涯,34歲時,他在嚴峻的政治形勢下,冒死抗諫,反對把持朝政的宦官劉瑾,為此受廷杖下獄,貶到貴州偏遠的龍場,做一個小小的驛丞。在極其困苦的環境中,他日夜默坐,動心忍性,思考聖人處此將何所為,在一個夜間他忽然大悟,「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從此建立了與程朱學說完全不同的哲學,後人稱此為「龍場悟道」。此後,他雖為明王朝建立了奇功大業,但他本人卻屢遭誣陷讒謗。在「百死千難」的政治危機中,他堅信自己的良知,表現出極大的勇氣。無論是居家休養還是戎馬倥偬,他都廣收弟子,因材施教,宣傳他的思想。他的學說雖受到壓制,卻在當時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並籠罩了整個明中後期思想的發展。

王陽明哲學就其直接意義來說是對朱熹哲學的反響,他倡導的「心學」是在明中期封建統治極度腐敗、程朱理學逐漸僵化的情況下出現的思想運動,具有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是北宋以來理學揚棄佛道,不斷發展的長期過程的一個結果,在整個理學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王陽明富於創造精神,他的哲學一脫當時程朱派的經院習氣,具有一種勇往直前的氣概,充滿了生氣勃勃的活力。他能像禪宗大師一樣用某些令人驚奇的指點方法使人領悟,他的思想盈溢着生命的智慧,因而十分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王陽明的個人氣質在一個方面近於古人所謂「豪雄」,他的學生都認為他屬於「才雄」「雄傑」「命世人豪」。歷史記載一致說他少年即「豪邁不羈」,他少時逃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13歲喪母,因庶母虐待他,他竟買通巫婆來捉弄他的庶母,使得她從此善待陽明,這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少年時捉弄叔父的曹操。所以馮夢龍說「先生尚童年,其權術之不測如此」。而現代學者不無惘惑地感歎:這對其他道學家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正是由於他從不循規蹈矩、拘泥末節,青年時任俠騎射,留情兵武,使得他後來在江西比武時,以九矢全中的成績震懾了挑釁的內官。他在平南贛及平藩後險惡的政治危機中展示的驚人的軍事謀略和高度的政治技巧、由此取得的功業,乃至由此對現代政治家產生的魅力,都須以「豪雄」這一面為基礎才能徹底了解。他在精神上和氣質上的另一面是浪漫主義及神秘主義,他一生中幾個重要轉折點上都有僧人、道士、方外異人出現,他始終為道家的自然情趣所吸引,對道教懷有特殊的關懷和情感,他的內心生活中始終具有神秘主義的一面。「豪雄」與「浪漫」是我們理解陽明個人及其事功和精神取向的兩個不可忽視的要素。

一 有我與無我

理解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無」智慧與境界是研究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問題。馮友蘭先生曾指出,玄學家所謂「體無」並不是指對本體的把握,而是指一種精神境界,也就是「以無為心」的境界;馮先生認為,郭象的意義就在於破除了本體的「無」,但肯定了境界的「無」。牟宗三先生也指出,道家「無」的形上學是一種境界形態的形上學,目的在於提煉「無」的智慧以達到一種境界;牟先生指出,由此出發的工夫上的「無」是任何大教大聖的生命所不可免的,他更明確指出「陽明之言『無善無惡心之體』,乃至王龍溪之言四無,皆不免接觸『無心為道』之理境,即自主觀工夫上言無之理境」。可惜後來諸賢於此義再不提起,仍以至善詮釋無善無惡,而以「無之共法」為禁忌。本書的主旨之一正是要理解陽明如何處理有之境界與無之智慧的對立與關聯,從而顯示出整個宋明理學的內在線索和課題,以及王陽明及其哲學的地位與貢獻。

初看起來,「有與無」這樣的題目似乎只適合於黑格爾(Hegel)這樣的思辨哲學家用於本體論體系的建構,而事實上,即使在西方,薩特(Sartre)的《存在與虛無》討論的也不是西方哲學史上的古典存有問題,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更是標新立異,一反傳統存有論的方向,集中於人的存在或「生存」問題。中國哲學中作為境界形態的有無論,在這個意義上,也正是面對人的存在而昭示的生存智慧。

中國哲學的基本範疇多具有多義性,如以上所顯示的,像「無」這一範疇,就有本體的無、工夫的無、境界的無等不同用法和意義。中文語詞中的有與無,在最廣的意義上,可以包容或指稱一切以有無為前綴詞的詞組,如有心無心、有我無我、有為無為、有情無情等等。王陽明哲學及其學派中最著名的「四有」與「四無」之辯(以有善有惡與無善無惡之辯為核心),十分明顯地體現了有無這兩個範疇的豐富意蘊,也是本書以有無為基本線索進行討論的根本理由,因而本書中當然不企圖討論本體論的有無問題,而是研究境界論與工夫論的有無問題。

以東方哲學為無的哲學,在比較文化研究中已成了一個相當普遍的看法,這顯然是側重於佛教與道家哲學而言。而在中國文化中,儒家一般被思考為有的哲學,以與貴無的佛道相對待。不過,如果就境界而不是存有的意義而言,這種說法對早期儒家也許不無道理,但對綿延近八百年的宋明儒學,問題就遠不那麼簡單。理學對佛教挑戰的回應,不僅表現在對「有」的本體論的論證(如氣本論、理本論),也更在於對人生境界與修養工夫上「無」的吸收,後者始終是貫穿理學史的一大主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8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