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思覺失調】我覺得我身邊有「四個媽媽」……
【邊緣人格】你對我好,我反而要對你不好
【憂鬱症】我的一生都在為了別人而活
【恐懼症】黑暗裡彷彿有什麼東西要吞噬我
「製造」一個精神異常的人,
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那些「有病」的互動模式,
將「變態」基因刻劃進了後代內心——
▎心理迷途:從迷失到探索
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個案故事,展現了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妄想與現實間徘徊的困境。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斥著奇異的聲音和影像,時而讓他們自我懷疑,時而陷入無法擺脫的恐懼。內容不僅揭示了病理過程,還深入探討了家庭與社會因素如何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迷失與探索交織的心理世界。
▎人格的變異:內心的鏡像
接下來,作者聚焦於各類人格障礙,揭示了這些障礙背後隱藏的複雜心理。從邊緣型人格的情緒波動,到自戀型人格的自我膨脹,故事中的人物無不被內心矛盾所困。他們的行為或許令人費解,甚至痛苦,但在這些情緒背後,卻往往隱藏著深層的心理創傷與渴望。這些描述揭示了人格問題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知和人際關係,使讀者對人格障礙有更深入的理解。
▎憂鬱的陰霾:心靈的無形桎梏
憂鬱障礙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揭示了這種心理陰霾如何悄然影響人的生活。透過個案,讀者可以看到憂鬱症如何像陰影一樣覆蓋了患者的日常。他們的生活彷彿失去了色彩,無法感受快樂和滿足。這部分揭示了憂鬱障礙如何影響個人的思維和行為,甚至對他們的自我價值產生侵蝕。這些案例生動地展現了憂鬱症患者的內心掙扎,讓人更加理解他們的痛苦。
▎焦慮與恐懼:無法擺脫的惶恐
焦慮與恐懼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心理問題,本書揭示了這些障礙的深層原因。無論是強迫症患者的無休止儀式,還是恐慌症患者對未知的極度恐懼,展現了焦慮如何深深植入患者的心靈。書中描述的情景栩栩如生,讓讀者能夠體會到患者在焦慮中的無助與掙扎。這些案例不僅是對焦慮症狀的描繪,更是對其成因的深度探討。
▎童年的陰影:從童年到成年
兒童心理障礙的部分揭示了童年經歷如何影響人的心理發展。透過一系列沉重而深刻的故事,作者展示了兒童如何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發展出各種心理問題。無論是情緒障礙還是行為障礙,這些案例都突顯了早期經歷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讀者可以看到,童年陰影如何滲透到成年後的生活中,影響個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
▎超越障礙:變態心理學的啟示
最後,作者探討了各種心理障礙的共同點,並提出了關於「變態心理學」的深刻見解。家庭、社會和個人的互動如何共同塑造心理狀態,是這一部分的核心。透過反思這些障礙的成因與影響,讀者可以得到關於心理健康的寶貴啟示。書中強調了早期干預和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為讀者提供了理解和應對心理障礙的實際建議。
〔本書特色〕
本書從專業諮商師的角度,深入探索心理障礙與日常生活的糾葛。從迷失在妄想中的痛苦,到面對人格扭曲的掙扎,再到經歷躁鬱反覆和焦慮困擾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思覺失調症、憂鬱症、人格障礙症、雙相障礙、焦慮障礙以及兒童心理障礙的真實案例。作者強調家庭互動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並為親子關係提供了有益的見解。
【邊緣人格】你對我好,我反而要對你不好
【憂鬱症】我的一生都在為了別人而活
【恐懼症】黑暗裡彷彿有什麼東西要吞噬我
「製造」一個精神異常的人,
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那些「有病」的互動模式,
將「變態」基因刻劃進了後代內心——
▎心理迷途:從迷失到探索
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個案故事,展現了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妄想與現實間徘徊的困境。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斥著奇異的聲音和影像,時而讓他們自我懷疑,時而陷入無法擺脫的恐懼。內容不僅揭示了病理過程,還深入探討了家庭與社會因素如何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迷失與探索交織的心理世界。
▎人格的變異:內心的鏡像
接下來,作者聚焦於各類人格障礙,揭示了這些障礙背後隱藏的複雜心理。從邊緣型人格的情緒波動,到自戀型人格的自我膨脹,故事中的人物無不被內心矛盾所困。他們的行為或許令人費解,甚至痛苦,但在這些情緒背後,卻往往隱藏著深層的心理創傷與渴望。這些描述揭示了人格問題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知和人際關係,使讀者對人格障礙有更深入的理解。
▎憂鬱的陰霾:心靈的無形桎梏
憂鬱障礙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揭示了這種心理陰霾如何悄然影響人的生活。透過個案,讀者可以看到憂鬱症如何像陰影一樣覆蓋了患者的日常。他們的生活彷彿失去了色彩,無法感受快樂和滿足。這部分揭示了憂鬱障礙如何影響個人的思維和行為,甚至對他們的自我價值產生侵蝕。這些案例生動地展現了憂鬱症患者的內心掙扎,讓人更加理解他們的痛苦。
▎焦慮與恐懼:無法擺脫的惶恐
焦慮與恐懼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心理問題,本書揭示了這些障礙的深層原因。無論是強迫症患者的無休止儀式,還是恐慌症患者對未知的極度恐懼,展現了焦慮如何深深植入患者的心靈。書中描述的情景栩栩如生,讓讀者能夠體會到患者在焦慮中的無助與掙扎。這些案例不僅是對焦慮症狀的描繪,更是對其成因的深度探討。
▎童年的陰影:從童年到成年
兒童心理障礙的部分揭示了童年經歷如何影響人的心理發展。透過一系列沉重而深刻的故事,作者展示了兒童如何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發展出各種心理問題。無論是情緒障礙還是行為障礙,這些案例都突顯了早期經歷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讀者可以看到,童年陰影如何滲透到成年後的生活中,影響個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
▎超越障礙:變態心理學的啟示
最後,作者探討了各種心理障礙的共同點,並提出了關於「變態心理學」的深刻見解。家庭、社會和個人的互動如何共同塑造心理狀態,是這一部分的核心。透過反思這些障礙的成因與影響,讀者可以得到關於心理健康的寶貴啟示。書中強調了早期干預和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為讀者提供了理解和應對心理障礙的實際建議。
〔本書特色〕
本書從專業諮商師的角度,深入探索心理障礙與日常生活的糾葛。從迷失在妄想中的痛苦,到面對人格扭曲的掙扎,再到經歷躁鬱反覆和焦慮困擾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思覺失調症、憂鬱症、人格障礙症、雙相障礙、焦慮障礙以及兒童心理障礙的真實案例。作者強調家庭互動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並為親子關係提供了有益的見解。
作者簡介
刁慶紅,資深諮商心理師,心理諮商碩士。曾在諮商機構和醫院從事心理諮商以及心理治療工作,有上萬個小時的個案諮商經驗。代表作《心理學與生活》、《婚戀心理學》等。喜歡精神分析,想要透過自己的文字,傳播精神分析文化。
京師博仁,專業心理機構。
京師博仁,專業心理機構。
目次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前言
基礎篇 優秀HR的實戰運用
第一章 高情商HR的自我管理
你的溝通為何總陷入崩盤或尬聊
無處不在的「溝通漏斗」到底誰買單
邁向溝通高手的底層邏輯|入門篇
邁向溝通高手的底層邏輯|進階篇
第二章 高情商HR的向上管理
面對上司的批評,如何高情商應對?
面對不同類型的老闆,如何高情商溝通?
第三章 高情商HR的平行管理
招募如何能夠力
培訓如何能落實
績效面談如何談
第四章 高情商HR的向下管理
高情商向下管理,關鍵第一步是什麼?
高情商向下管理,年末談話如何掌控?
進階篇 通往HRD的必備技能
第五章 通往高情商HRD之路,你必備的CEO思維
與CEO同步的高情商思維包含什麼
比CEO更高級的高情商思維又是什麼
第六章 運用高情商的視角,洞悉職場難題
跨部門衝突如何高情商協調
上下級衝突如何高情商化解
第七章 運用高情商輔導,推動組織領導力
高情商領導力如何贏得人心
HRD如何高情商輔導管理層
第八章 撬動情緒資源,推動全員敬業度
如何從組織內部挖掘情緒資源
如何從敬業度Q12撬動情緒資源
結語 一位HRD的職場心得
推薦序二
自序
前言
基礎篇 優秀HR的實戰運用
第一章 高情商HR的自我管理
你的溝通為何總陷入崩盤或尬聊
無處不在的「溝通漏斗」到底誰買單
邁向溝通高手的底層邏輯|入門篇
邁向溝通高手的底層邏輯|進階篇
第二章 高情商HR的向上管理
面對上司的批評,如何高情商應對?
面對不同類型的老闆,如何高情商溝通?
第三章 高情商HR的平行管理
招募如何能夠力
培訓如何能落實
績效面談如何談
第四章 高情商HR的向下管理
高情商向下管理,關鍵第一步是什麼?
高情商向下管理,年末談話如何掌控?
進階篇 通往HRD的必備技能
第五章 通往高情商HRD之路,你必備的CEO思維
與CEO同步的高情商思維包含什麼
比CEO更高級的高情商思維又是什麼
第六章 運用高情商的視角,洞悉職場難題
跨部門衝突如何高情商協調
上下級衝突如何高情商化解
第七章 運用高情商輔導,推動組織領導力
高情商領導力如何贏得人心
HRD如何高情商輔導管理層
第八章 撬動情緒資源,推動全員敬業度
如何從組織內部挖掘情緒資源
如何從敬業度Q12撬動情緒資源
結語 一位HRD的職場心得
書摘/試閱
思覺失調症:有「四個」媽媽的孩子
雲朵,女,21歲,大學三年級學生
媽媽生下我之後,曾經罹患產後憂鬱症,所以外婆撫養了我半年多之後,才將我交還給媽媽。
爸爸媽媽感情不太好,媽媽時常在我面前說爸爸的壞話,所以我從小就和爸爸不親。在媽媽的世界裡,爸爸如同不存在一樣;在我的世界裡,爸爸也同樣如此。
爸爸和媽媽的感情時常很緊張,媽媽對爸爸一肚子的怨氣,沒有地方發洩,就常常對我橫加指責。但是,媽媽心情好的時候,對我又是極度寵愛,甚至溺愛的。她把我保護到無微不至的地步,所以我很想我的成績好,來回報她。但是,我有壓力的時候,就希望媽媽不要對我那麼好。
媽媽喜歡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嘮叨我:妳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那麼好,妳看看妳。
其實,我從小到大,成績都沒有低過年級的前三名。但是媽媽覺得不能表揚我,好像表揚我之後,我就會安於現狀,就會墮落一樣。
上高中的時候,我才知道爸爸其實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不像媽媽描述的那樣十惡不赦,爸爸會開車,會賺錢,還會吹笛子,而媽媽卻很無能。看不慣媽媽總是去討好爸爸的樣子,原來以前媽媽總是在我面前說爸爸的壞話,是想讓我和爸爸變得生分,然後她去獲得爸爸的青睞。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喜歡上前男友,並且和他發生了性關係,後來我才知道,媽媽有偷看我日記的習慣。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聲嘶力竭地反對,並且幾乎到要和我翻臉的地步。那一段時間的折騰之後,我的成績開始下滑,我感覺到很恐慌,因為感覺到媽媽的愛似乎就要消失了。
後來我勉強考上一所很普通的大學,這大大出乎媽媽的預料。但是我看到她也努力地讓自己接受了「我並不是她想像中那麼優秀的女兒」的事實。
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我認識一個男孩,並且喜歡上了他,他非常優秀,這加重了我的自卑感。他可能有戀母情結,因為我也有戀母情結;他可能有妄想症,因為我也有妄想症,妄想自己絕頂聰明,不是希望,是堅信。但是實際上我很笨,我怎麼努力也無法做到我想像的那麼聰明。
我一直覺得那個男孩是喜歡我的,直到我看到他和一個女孩在校園裡接吻,我才知道他背叛了我,我的自尊心似乎受不了了,我又開始了許多的妄想……
我感覺周圍的人都在看我,並且都在說我是一個不知廉恥的女孩;我走到哪裡,都有人在跟蹤我;我心裡想的事情,別人都知道。
看見任何男的,我的下體就有反應,幻想和他發生關係,獲得自尊和滿足。
看到男性,我的大腿就有動作,好像在給他暗示,我在性方面很厲害,但是又覺得自己很壞。
某一天,我在我的日記裡寫道:
我很虛弱,我的身體支撐不了我的大腦,在我的大腦裡,常常是很複雜的意象。
我頭腦裡,怎麼會有四個媽媽呢?
一個是把我當成嬰兒,讓我可以全然地依賴著的媽媽。
一個是總是在監督著我,讓我連呼吸都很困難的、阻礙我獨立的媽媽,我想把她捏成肉醬。
一個是過度理智和疏遠我的媽媽,我好害怕這個媽媽和我沒有一點點的連結。
一個是很脆弱的、總是被爸爸欺負的媽媽,讓我很想去保護她,我懷疑我有戀母情結。
依賴媽媽和保護媽媽,我不得不分裂,我感到我好矛盾。
難道她既想在我面前表現出強大,同時又散發出嬰兒般的無助,讓我不得不成為幻想中的強者,才能去給她無盡的庇護?
時刻監督著我的那個媽媽,和我完全黏連在一起,如同我的一個影子,但是我想獨自奔跑,卻發現我甩不開自己的影子。
監督的媽媽離我很近,太近太近,以至於我分不清誰是她,誰是我。然後看全天下的人,怎麼都好像是在監督我呢?
過度理智的那個媽媽,她從來不能體察我的心思,所以我常常幻想我的心事即便不說出來別人也是知道的,但這個媽媽離我很遙遠。理智的媽媽離我太遠,以至於我連自己的鏡子都丟掉了,我沒有辦法看到自己。
四個矛盾的媽媽,要我的大腦來整合,太虛妄。我把一盒彩色水筆潑在媽媽的素描畫像上,色彩絢麗的光暈,讓我驚詫。
媽媽後來再也不在我面前哭訴爸爸對她怎麼不好了,可能她知道我承受不起她的痛苦吧。
生病的時候,我晚上常常無法入睡,媽媽如果去上廁所,我就會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害怕,也要跟著媽媽去廁所。
解析
患者覺得自己有雙重人格,一重非常依賴母親,一重非常獨立,恨媽媽和自己黏成一個人,讓自己沒有獨立存活的空間。
思覺失調症的媽媽是會傳遞給孩子這樣互相矛盾的訊息,這就是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雲朵的媽媽一方面很「堅強」,可以「排除」掉自己的丈夫,進入她們母女的二人空間之中,讓雲朵完全感覺不到爸爸的存在。另外一方面,媽媽又要在孩子面前訴說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這似乎暗示了媽媽是需要爸爸在她的生命裡有互動的,只是因為得不到而痛苦。
所以孩子會陷入兩難境地,是幫助媽媽呢,還是看著媽媽痛苦而無動於衷?幫助媽媽的方式似乎是讓自己功課好,因為這樣媽媽會很開心,但是提高成績是一件自己喜歡做才能做好的事情,如果有太多干擾的聲音,反而無法進行下去。看著媽媽的痛苦無動於衷,孩子會覺得自己無法去報答媽媽,所以,孩子以思覺失調的形式來回應媽媽給予她的矛盾訊息。
思覺失調症的形成,一般來說是三代「努力」之後的一個結果。
在雲朵的媽媽那裡,就有一個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我的這個聯想是從雲朵寫的那篇日記裡感受到的。
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是什麼呢?就是主體和客體不能分化,自己是別人,別人也是自己。所以媽媽會覺得看雲朵的日記沒有侵犯別人隱私權的感覺,那彷彿就是在看另外一個自己的東西一樣自然。
還有就是排除掉丈夫在家庭中的位置,因為這可以滿足一個全能自己的幻想,並且把這樣的幻想傳遞給女兒。精神病性人格結構的媽媽一般都是生活在全能幻想之中,因為這樣的全能幻想可以掩蓋內在的、真正的自卑。
她們的孩子一般很難進入性蕾期(phallic stage),因為在前性蕾期,全能媽媽就把父親的位置從孩子的心靈世界給抹去了,在缺乏父親介入的家庭生活裡,媽媽就把孩子的性別認同的機會給「幹掉」了。所以她們的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認同往往是模糊的。
但凡在一個家庭之中,父親不能對母親和孩子在情感上的黏連說「不」,在母親和孩子的連接過度緊密的情況下,孩子都很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因為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的「吞噬」性和「包裹」性,往往使得孩子無法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結構,孩子的精神結構容易被一個全能媽媽「綁架」。
一個無法獨立出來的精神結構,很容易發生「分裂」,因為他從彼者的眼睛裡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一個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人,自我價值感會低到塵埃裡去,為了掩蓋自我價值感的低下所帶來的生存恐懼,他會發展出一系列的幻覺和妄想來抵禦這樣的「危機」。
媽媽因為對環境缺乏掌控會導致不安全感,所以試圖去掌控女兒的一切,包括女兒的日記、女兒的思想。一個被媽媽過度侵凌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覺得有人在監視她的一言一行,這其實是對來自媽媽的缺乏主體和客體的區分的反映。
一個缺乏來自母親真正關心的孩子,會幻想出周圍的人都很關心他,喜歡他,這就是鍾情妄想的來源。雲朵在大學裡幻想那個男生很喜歡自己,其實是被鍾情的妄想症。
一個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對自己的喜歡的孩子,會幻想透過和異性的性交獲得尊重與力量感。
雲朵完全不能區分什麼是自己的想法,什麼是環境中別人的想法,她認為她喜歡的那個男孩「他可能有戀母情結,因為我也有戀母情結;他可能有妄想症,因為我也有妄想症」。這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固著(fixierung)在母嬰共生期,主體和客體完全無法區分的表現。
他們在早期所受到的創傷太嚴重了,所以無法發展出來一個自我的內核,既然沒有自我,那當然也就沒有他人了。因為自我的存在是和他人對應的。
早期被媽媽過度溺愛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形成核心自我的。假如媽媽愛孩子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愛的話,就更是如此。孩子會感到媽媽很愛自己,但是卻感受不到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愛,不得不機械地形成「自己虧欠媽媽許多,得殺身成仁去回報媽媽的愛才能贖罪」一般的感覺。
什麼叫做「媽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愛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喜歡叫做媽媽覺得你喜歡」。孩子所有的感受都被媽媽的感受所替代,然後媽媽讓孩子感受到,「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很愛你」,而孩子卻不能因為得到了這種愛而形成相應的高水準自尊。
這種情形不是很多很多嗎?為什麼偏偏雲朵就成為思覺失調症,而其他孩子有可能是憂鬱症或者焦慮症,甚至是正常人呢?
任何精神疾病都和個體獨特的神經系統相關,比如易感性、脆弱性、敏感性等因素,和個體獨特的成長經歷結合之後造成一個結果。所以並不是類似的互動模式就一定會導致同樣的病理結構。
生病的時候,雲朵晚上常常無法入睡,媽媽如果去上廁所,她就會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害怕,也要跟著媽媽去廁所。這句話描述的是一個內心世界分裂的孩子所必然面臨的存在性恐慌。媽媽雖然是她的一面哈哈鏡,讓她無法辨識出自己的真實模樣,但是,有這面鏡子,總是好過連這面鏡子都沒有,自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存在。
按照費爾貝恩的說法,思覺失調其實是一切精神病理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分裂的痕跡,比如在趨避衝突,或者雙重趨避衝突裡面;比如在夢裡面,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分裂。再比如自我和超我這對組合本身也在提示:人都是分裂的。
雲朵的分裂是從愛媽媽還是恨媽媽開始的。媽媽如果把她當成是部分客體,她也會把自己當成部分客體,也會把環境中的人知覺為部分客體。這樣,人自己在被自己異化,也在把他人異化,分裂由此發端。
雲朵,女,21歲,大學三年級學生
媽媽生下我之後,曾經罹患產後憂鬱症,所以外婆撫養了我半年多之後,才將我交還給媽媽。
爸爸媽媽感情不太好,媽媽時常在我面前說爸爸的壞話,所以我從小就和爸爸不親。在媽媽的世界裡,爸爸如同不存在一樣;在我的世界裡,爸爸也同樣如此。
爸爸和媽媽的感情時常很緊張,媽媽對爸爸一肚子的怨氣,沒有地方發洩,就常常對我橫加指責。但是,媽媽心情好的時候,對我又是極度寵愛,甚至溺愛的。她把我保護到無微不至的地步,所以我很想我的成績好,來回報她。但是,我有壓力的時候,就希望媽媽不要對我那麼好。
媽媽喜歡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嘮叨我:妳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那麼好,妳看看妳。
其實,我從小到大,成績都沒有低過年級的前三名。但是媽媽覺得不能表揚我,好像表揚我之後,我就會安於現狀,就會墮落一樣。
上高中的時候,我才知道爸爸其實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不像媽媽描述的那樣十惡不赦,爸爸會開車,會賺錢,還會吹笛子,而媽媽卻很無能。看不慣媽媽總是去討好爸爸的樣子,原來以前媽媽總是在我面前說爸爸的壞話,是想讓我和爸爸變得生分,然後她去獲得爸爸的青睞。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喜歡上前男友,並且和他發生了性關係,後來我才知道,媽媽有偷看我日記的習慣。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聲嘶力竭地反對,並且幾乎到要和我翻臉的地步。那一段時間的折騰之後,我的成績開始下滑,我感覺到很恐慌,因為感覺到媽媽的愛似乎就要消失了。
後來我勉強考上一所很普通的大學,這大大出乎媽媽的預料。但是我看到她也努力地讓自己接受了「我並不是她想像中那麼優秀的女兒」的事實。
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我認識一個男孩,並且喜歡上了他,他非常優秀,這加重了我的自卑感。他可能有戀母情結,因為我也有戀母情結;他可能有妄想症,因為我也有妄想症,妄想自己絕頂聰明,不是希望,是堅信。但是實際上我很笨,我怎麼努力也無法做到我想像的那麼聰明。
我一直覺得那個男孩是喜歡我的,直到我看到他和一個女孩在校園裡接吻,我才知道他背叛了我,我的自尊心似乎受不了了,我又開始了許多的妄想……
我感覺周圍的人都在看我,並且都在說我是一個不知廉恥的女孩;我走到哪裡,都有人在跟蹤我;我心裡想的事情,別人都知道。
看見任何男的,我的下體就有反應,幻想和他發生關係,獲得自尊和滿足。
看到男性,我的大腿就有動作,好像在給他暗示,我在性方面很厲害,但是又覺得自己很壞。
某一天,我在我的日記裡寫道:
我很虛弱,我的身體支撐不了我的大腦,在我的大腦裡,常常是很複雜的意象。
我頭腦裡,怎麼會有四個媽媽呢?
一個是把我當成嬰兒,讓我可以全然地依賴著的媽媽。
一個是總是在監督著我,讓我連呼吸都很困難的、阻礙我獨立的媽媽,我想把她捏成肉醬。
一個是過度理智和疏遠我的媽媽,我好害怕這個媽媽和我沒有一點點的連結。
一個是很脆弱的、總是被爸爸欺負的媽媽,讓我很想去保護她,我懷疑我有戀母情結。
依賴媽媽和保護媽媽,我不得不分裂,我感到我好矛盾。
難道她既想在我面前表現出強大,同時又散發出嬰兒般的無助,讓我不得不成為幻想中的強者,才能去給她無盡的庇護?
時刻監督著我的那個媽媽,和我完全黏連在一起,如同我的一個影子,但是我想獨自奔跑,卻發現我甩不開自己的影子。
監督的媽媽離我很近,太近太近,以至於我分不清誰是她,誰是我。然後看全天下的人,怎麼都好像是在監督我呢?
過度理智的那個媽媽,她從來不能體察我的心思,所以我常常幻想我的心事即便不說出來別人也是知道的,但這個媽媽離我很遙遠。理智的媽媽離我太遠,以至於我連自己的鏡子都丟掉了,我沒有辦法看到自己。
四個矛盾的媽媽,要我的大腦來整合,太虛妄。我把一盒彩色水筆潑在媽媽的素描畫像上,色彩絢麗的光暈,讓我驚詫。
媽媽後來再也不在我面前哭訴爸爸對她怎麼不好了,可能她知道我承受不起她的痛苦吧。
生病的時候,我晚上常常無法入睡,媽媽如果去上廁所,我就會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害怕,也要跟著媽媽去廁所。
解析
患者覺得自己有雙重人格,一重非常依賴母親,一重非常獨立,恨媽媽和自己黏成一個人,讓自己沒有獨立存活的空間。
思覺失調症的媽媽是會傳遞給孩子這樣互相矛盾的訊息,這就是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的「雙重束縛」(double bind)。雲朵的媽媽一方面很「堅強」,可以「排除」掉自己的丈夫,進入她們母女的二人空間之中,讓雲朵完全感覺不到爸爸的存在。另外一方面,媽媽又要在孩子面前訴說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這似乎暗示了媽媽是需要爸爸在她的生命裡有互動的,只是因為得不到而痛苦。
所以孩子會陷入兩難境地,是幫助媽媽呢,還是看著媽媽痛苦而無動於衷?幫助媽媽的方式似乎是讓自己功課好,因為這樣媽媽會很開心,但是提高成績是一件自己喜歡做才能做好的事情,如果有太多干擾的聲音,反而無法進行下去。看著媽媽的痛苦無動於衷,孩子會覺得自己無法去報答媽媽,所以,孩子以思覺失調的形式來回應媽媽給予她的矛盾訊息。
思覺失調症的形成,一般來說是三代「努力」之後的一個結果。
在雲朵的媽媽那裡,就有一個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我的這個聯想是從雲朵寫的那篇日記裡感受到的。
精神病性的人格結構是什麼呢?就是主體和客體不能分化,自己是別人,別人也是自己。所以媽媽會覺得看雲朵的日記沒有侵犯別人隱私權的感覺,那彷彿就是在看另外一個自己的東西一樣自然。
還有就是排除掉丈夫在家庭中的位置,因為這可以滿足一個全能自己的幻想,並且把這樣的幻想傳遞給女兒。精神病性人格結構的媽媽一般都是生活在全能幻想之中,因為這樣的全能幻想可以掩蓋內在的、真正的自卑。
她們的孩子一般很難進入性蕾期(phallic stage),因為在前性蕾期,全能媽媽就把父親的位置從孩子的心靈世界給抹去了,在缺乏父親介入的家庭生活裡,媽媽就把孩子的性別認同的機會給「幹掉」了。所以她們的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認同往往是模糊的。
但凡在一個家庭之中,父親不能對母親和孩子在情感上的黏連說「不」,在母親和孩子的連接過度緊密的情況下,孩子都很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因為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的「吞噬」性和「包裹」性,往往使得孩子無法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結構,孩子的精神結構容易被一個全能媽媽「綁架」。
一個無法獨立出來的精神結構,很容易發生「分裂」,因為他從彼者的眼睛裡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一個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人,自我價值感會低到塵埃裡去,為了掩蓋自我價值感的低下所帶來的生存恐懼,他會發展出一系列的幻覺和妄想來抵禦這樣的「危機」。
媽媽因為對環境缺乏掌控會導致不安全感,所以試圖去掌控女兒的一切,包括女兒的日記、女兒的思想。一個被媽媽過度侵凌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覺得有人在監視她的一言一行,這其實是對來自媽媽的缺乏主體和客體的區分的反映。
一個缺乏來自母親真正關心的孩子,會幻想出周圍的人都很關心他,喜歡他,這就是鍾情妄想的來源。雲朵在大學裡幻想那個男生很喜歡自己,其實是被鍾情的妄想症。
一個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對自己的喜歡的孩子,會幻想透過和異性的性交獲得尊重與力量感。
雲朵完全不能區分什麼是自己的想法,什麼是環境中別人的想法,她認為她喜歡的那個男孩「他可能有戀母情結,因為我也有戀母情結;他可能有妄想症,因為我也有妄想症」。這就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固著(fixierung)在母嬰共生期,主體和客體完全無法區分的表現。
他們在早期所受到的創傷太嚴重了,所以無法發展出來一個自我的內核,既然沒有自我,那當然也就沒有他人了。因為自我的存在是和他人對應的。
早期被媽媽過度溺愛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形成核心自我的。假如媽媽愛孩子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愛的話,就更是如此。孩子會感到媽媽很愛自己,但是卻感受不到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愛,不得不機械地形成「自己虧欠媽媽許多,得殺身成仁去回報媽媽的愛才能贖罪」一般的感覺。
什麼叫做「媽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愛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喜歡叫做媽媽覺得你喜歡」。孩子所有的感受都被媽媽的感受所替代,然後媽媽讓孩子感受到,「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很愛你」,而孩子卻不能因為得到了這種愛而形成相應的高水準自尊。
這種情形不是很多很多嗎?為什麼偏偏雲朵就成為思覺失調症,而其他孩子有可能是憂鬱症或者焦慮症,甚至是正常人呢?
任何精神疾病都和個體獨特的神經系統相關,比如易感性、脆弱性、敏感性等因素,和個體獨特的成長經歷結合之後造成一個結果。所以並不是類似的互動模式就一定會導致同樣的病理結構。
生病的時候,雲朵晚上常常無法入睡,媽媽如果去上廁所,她就會覺得一個人待著很害怕,也要跟著媽媽去廁所。這句話描述的是一個內心世界分裂的孩子所必然面臨的存在性恐慌。媽媽雖然是她的一面哈哈鏡,讓她無法辨識出自己的真實模樣,但是,有這面鏡子,總是好過連這面鏡子都沒有,自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存在。
按照費爾貝恩的說法,思覺失調其實是一切精神病理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分裂的痕跡,比如在趨避衝突,或者雙重趨避衝突裡面;比如在夢裡面,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分裂。再比如自我和超我這對組合本身也在提示:人都是分裂的。
雲朵的分裂是從愛媽媽還是恨媽媽開始的。媽媽如果把她當成是部分客體,她也會把自己當成部分客體,也會把環境中的人知覺為部分客體。這樣,人自己在被自己異化,也在把他人異化,分裂由此發端。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