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壽山石全書〈修訂版〉(電子書)

壽山石全書〈修訂版〉(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44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原著《壽山石誌》於八十年代首次出版,旋即引發熱潮;作者以此為基礎,增訂大量內容及加插圖片,編寫了這本更深入、更全面的壽山石專書,網羅全面,涉古通今,涵蓋了壽山石的專門知識,學術性與實用性兼備,是一部具藝術收藏價值的學術性工具書。

作者簡介

方宗珪,字方石,號阿季、見山樓主。生於福建福州,畢業於福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師從陳子奮、龔綸和潘主蘭等。擅書畫,精雕藝,致力壽山石理論研究五十多年,出版專著十幾部,發表論文數十篇。方宗珪學識淵博,成就卓越,提出「壽山石文化」新概念,為弘揚壽山石文化作出重大貢獻。2012年「方宗珪先生學術成果研討會」在閩舉行,方宗珪被授予「福建工藝美術傑出人物」稱號,尊為壽山石文化泰斗。

韓天衡序

對於壽山石,我是十二分有感情的,甚至頗具讚佩敬仰之心。壽山石,是我們印人治印須臾不可短缺的基本材料。黃綠赤白,晶瑩剔透,七彩流光,勝玉邁珉。興起時,一石在握,信刀馳騁,點劃轉換,嘀嘀嘎嘎,如樂章輕奏,似胸潮流動,起伏跌宕,心與手合一,刀與石共融,感情由此而生,久而久之,則情愈篤,愛愈深矣。

壽山石,石有靈性,魅力無窮。難怪清初的高固齋、毛大可等名士都樂於大花其筆墨,憑着文字的表述,文采的描繪,專注深情地對它歌詠起來;難怪韓約素這類弱女子,也具備了整飭石材的好手段,使周亮工都產生出「石經其手,綴瑩如玉」的讚歎;難怪潘子和、楊玉璇、周尚均諸家,要在小小的石塊上,殫思竭慮,傾注才思,大做起雕飾鈕製的學問來;也難怪謝肇淛、陳越山之輩,由開挖壽山佳石到延介推廣,組合和擴充了代不乏人的染有石癖、願做石奴的隊伍;更難怪在明季面對金玉印材的難以鐫刻,青田、壽山石剛被作為印材引進到篆刻領域裏來的當口,篆刻家們就一見情深,感喟良多,諸如沈野宣稱:「石則用力少而易就,則印已成而興無窮。」吳名世宣稱:「質澤理疏,純以書法行乎其間,不受飾,不礙力,令人忘刀而見筆者,石之從志也,所以可貴也。」以石治印,行刀如筆,烈士寶劍,英雄良駒,這班篆刻家們的欣喜得意之狀,不是生活在這個轉折當口的印人所能深刻感受到的。

如前所述,我們不僅對印石有感情,甚至有敬仰感德之情,其緣於石材在印壇的引進,誕生了中國篆刻史上的石章時代,從而結束了延續二千餘年以金玉為主要印材的銅印時代;結束了文人士大夫因「金玉難就」而被拒絕、排斥於印壇之外的時代;結束了魏晉以降印章藝術滑坡乃至於墜入深淵底谷的時代。由此可見,印起八代之衰而形成明清篆刻藝術的勃興,壽山石之類的印材是功勞顯赫,不可不記的。然而,這往往是許多戀石終生的石癡們所不知不曉的大事件。

在石質印材的探索、開發天地裏,壽山石是最幸運的。它最早被世人認識和走紅,最早地登上文人士大夫乃至於帝王的大雅之堂,甚至於佔據了這群人士的大雅之心。這除了壽山石的天生麗質,又是跟幾百年來學者研究和揭示的廣度、深度分不開的。以論著考,高兆著有《觀石錄》,毛奇齡著有《後觀石錄》。此外專著尚有龔綸的《壽山石譜》、張宗果的《壽山石考》、陳子奮的《壽山印石小志》等。

綜觀這些著作,高之典、毛之雅、龔之質、張之瞻、陳之專,所有關於壽山石的研討闡發文字,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然而,歷史長河的延伸,科學的昌明深化,必將使先前的成果和定論,流露出不可避免的單薄、瑣碎和偏差。即以照相術沒有發明,印刷術的未趨精良這一點而言,就使這以前的作者對壽山石色澤、質地、風采的地道描寫刻畫,往往使讀者陷入盲目摸象的玄惘境地,產生出「按圖」不足「索驥」,也不足以自信、自慰的迷糊心態。

方兄宗珪研究壽山石近三十春秋,嘗先後拜讀其所著《福建壽山石》、《壽山石誌》兩書,今復郵示《壽山石全書》新著稿本,瀏覽全書,在匯總前人對於壽山石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益見宏恢有當。是書涉古通今,索幽探微,堪稱為博;面面俱到,洋洋灑灑,堪稱為大;考訂結實,力正偽誤,堪稱為精;又若,以現代地質學研究成果,論證壽山石中水坑、田坑等通靈優質品種為「地開石」,而糾正了統屬於「葉蠟石」的舊說,堪稱為深。因之,以博、大、精、深四字評定方君的這部新著,應當是貼切的。

要言之,《壽山石全書》是一部以現代科學伴以現代意識總結壽山石的巨篇宏著。是一本很有價值、值得一讀的好書,相信它一定能像富有魅力的壽山石一樣會贏得讀者的青睞。

 

1988723 夜深時於上海

 

蕭滋序

方宗珪著《壽山石全書》今日以全新面貌展現於新老讀者面前。方宗珪先生和三聯書店都要我寫序言,不由得使我回憶起三十餘年前的往事……

那時內地文化大革命剛剛宣告結束,在「文革」期間被認為是「四舊」的事物又開始復活了。19821119125,福州市雕刻總廠在中環威靈頓街28號商務印書館郵票藝術中心三樓與該館合辦了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型壽山石展覽盛會。主辦方委派年僅四十歲的青年學者方宗珪來港主持展覽事宜,期間,他帶來他的壽山石最新專著,剛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壽山石學術專著《壽山石誌》三百冊,在展場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方宗珪的兩場學術講座也座無虛席。總之,這次壽山石展不但香港藝術界為之轟動,而且迅速傳播至澳門、台灣、星馬、日本等鄰近地區,從此,壽山石聲名遠播世界各地。方宗珪的大名隨着壽山石而遠播世界各地,有報導並以「壽山石的名片——方宗珪」為標題的。「方宗珪」的名字幾乎已經可以與「壽山石」劃等號了!

為何「文革」當年,福州市竟會出現方宗珪那樣的壽山石專家呢?他於1961年十九歲畢業於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就分配在同屬福州市工藝美術局管轄的福州石雕廠,一直擔任技術員的工作,「文革」期間他目睹紅衛兵破壞石雕文物的暴行,他就暗地裏樹立起甘當逍遙派、埋頭研究壽山石的決心。在「文革」期間,他利用一切機會收集和整理了數十萬字的文字資料和無數圖片資料,又無數次到壽山各個礦石洞穴實地考察,並爭取福建省地質研究所等機構協助化驗各種礦石;後來就在這個基礎上編寫成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我國第一部有關壽山石的學術專著——《壽山石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於198210月出版。

隨着「壽山石熱」的不斷升温,坊間一度出現大量的有關壽山石的出版物。鑒於《壽山石誌》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當年我曾邀請方宗珪先生為一般壽山石收藏家和經營者編寫一些不同層次的讀物,這是1989年開始我以八龍書屋名義先後出版的四種著作的來由。這四種著作的書名是:1.《壽山石全書》(1989);2.《方宗珪論壽山石》(1991)3.《方宗珪壽山石問答》(1992);4.《壽山石史料評註》(1993)。

其中,《壽山石全書》曾再版多次,是壽山石圖書中的𣈱銷品種,是任何從事壽山石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可惜我當年從事出版帶有玩票性質,未及十年就宣告結束,以至像這樣的長銷書也不能繼續出版下去,真是愧對作者,至今仍深感歉仄!差幸,像《壽山石全書》這樣的任何從事壽山石研究、收藏、鑒賞和營銷等工作必備的參考書是不愁市場的,何況又是方宗珪先生的權威著作,現在由曾經出版明式和清式家具、紫砂壺、鼻煙壺等等文物鑒藏圖冊之三聯書店出版修訂新版,定當引起港澳台灣以及海外各地鑒藏家的關注,長銷且暢銷。

是為序!

 2015秋於香港

目次

韓天衡序

蕭滋序

 

第一章 壽山石礦及開採史略

一、壽山紀勝

二、礦藏分佈

三、礦石的生成

四、壽山石開採史略

 

第二章 壽山石品種分類

一、田坑石類

二、水坑石類

三、山坑石類

附:寺坪石、煅紅與煨烏

附:壽山石品種分類細目表

 

第三章 壽山石的鑒藏與保養

一、田黃石的鑒別

二、水坑與山坑凍石的異同

三、壽山石與各地印石

四、壽山石的收藏與保養

 

第四章 壽山石雕歷史沿革

一、南朝石豬:印證壽山石雕史源

二、兩宋時期:造就壽山石雕勃興

三、元明兩代:壽山石章的興起

四、清代:宮廷藝術與民間工藝交相輝映

五、民國時期:石雕行業由盛轉衰

六、1949年以來:壽山石文化發展概況

 

第五章 壽山石雕刻工藝

一、「相石」設計

二、雕刻技法

三、磨光上蠟

四、仿古處理

 

第六章 壽山石印章鈕飾藝術

一、璽印源流

二、印章鈕飾

 

第七章 壽山石雕刻藝人

一、歷代匠師簡介

二、工藝大師名錄

附:獲授各種榮譽稱號的壽山石雕刻家

 

第八章 壽山石譜錄文獻評介

一、高兆《觀石錄》

附:《觀石錄》全文

二、毛奇齡《後觀石錄》

附:《後觀石錄》全文

三、龔綸《壽山石譜》

四、張宗果《壽山石考》

五、陳子奮《壽山印石小志》

六、潘鼎《壽山石刻史話》

 

附錄

附錄一 壽山石詩文選編

附錄二 索引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初版後記

修訂版後記

書摘/試閱

四、壽山石開採史略

壽山石應用於雕刻工藝品,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以前的南朝。但是,迄今我們所能掌握到的資料,尚無法證明壽山石礦在那個時代已行開採。因為現有發掘的南朝壽山石雕實物僅有為數不多的「石豬」,大不過二三厘米,均屬壽山「老嶺」石質。從地質勘察得知:「老嶺」礦床分佈面積較廣,且有多處出露地表。所以這幾件隨葬品也有可能是利用剝離礦床的零星石塊,加工雕琢而成。所以,壽山石在南北朝時是否已經鑿洞開礦,尚有待於更多的資料來證實。

涉及壽山石開採的文獻資料,迄今可查者,最早見於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梁克家編纂的《三山誌》和祝穆《方輿勝覽》均記載:壽山石出懷安縣稷下里。南宋著名理學家黃榦,有題為《壽山》七絕一首,詩中「石為文多招斧鑿」,指的便是當時開採壽山石的情景。再參證近代從宋墓中大量出土的壽山石俑,都足以證明壽山石礦在宋朝已經大規模地開發。

分析宋墓出土壽山石俑的石質,絕大部分為老嶺石、猴柴磹石二種,石材頗巨,有些石俑高達三四十厘米。可以佐證《三山誌》中「(壽山石)大者可一二尺」的記載。

此外,宋俑中「高山」石質的雕刻品,也有少量發現,但都是小擺件,質地較粗,屬「高山硋」、「高山糟」之類。

梁克家《三山誌》還有這樣一段記載:相距十數里的五花石坑,產有「紅者、紺者、紫者、髹者,惟艾綠者難得。」可惜此類石種沒有實物流傳後代,無法進一步考證礦洞變遷狀況。後人往往以雜色的「獅頭石」等稱為「花坑石」,又將「月尾綠石」中色近艾草者命名「艾綠石」。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高宗曾下詔令福州知府張致遠收買壽山白石,供宮廷御製禮器。「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引發了壽山石開採的熱潮。

按清高兆《觀石錄》記載:「宋時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輦致巨石塞其坑。」毛奇齡《後觀石錄》也說:「宋時故有坑,以採取病民,縣官輦巨石塞之。」其他諸如乾隆《福州府誌》、鄭傑《閩中錄》以及陳克恕《篆刻鍼度》等書誌中,也都有類似記述。可知宋時壽山石礦的開採事業,是由官府所控制管理,礦山規模相當龐大。由於統治者對採石工實行「病民」政策,導致「居民苦之」,從而激起抗爭,「輦致巨石塞其坑」。所以自南宋以後,曾經轟動一時的開礦工程,便停歇了很長一段時間。清朱彝尊《壽山石歌》中「南渡以後長封緘」,當指南宋後期開礦業衰落的狀況。

元、明二代,雖然沒有像宋朝那樣大規模地開採壽山石。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之餘,自發以採石為副業,幾無間斷。壽山一帶寺院的僧侶也極力採掘壽山凍石,並製作成香爐、佛珠等宗教用品,饋贈四方遊客。據載,壽山「廣應寺」宋、明時香火甚旺,寺內收藏壽山石亦富。崇禎間寺院毀於火,後人在廢墟裏挖掘出各種壽山石,皆前朝僧侶所藏舊物,故稱「寺坪石」。從這些出土實物的石質考察,足證在明朝以前,壽山的田坑、水坑以及高山等礦洞均已全面開發。當年僧侶在坑頭和高山峰開鑿的「和尚洞」、「大洞」等遺跡至今尚存。

施鴻保《閩都記》載:「明末時有擔穀入城者,以黃石壓一邊,曹節愍公見而奇賞之,遂著於時。」可見「田黃石」雖在明朝已採掘發現,但著名於世則在明末之後。

明崇禎間布政謝在杭收藏壽山石甚富,並親往產地探訪考察,按礦石之色澤進行分類品賞,認為:「艾葉綠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紅又次之。」亦不提「黃石」。可見田黃石在明朝尚未引起收藏家重視。

清朝初期,壽山石開採再度興盛,並且隨着「凍石之價愈增,而採掘愈盛」。毛奇齡《後觀石錄》記:「康熙戊申(公元1668年),閩縣陳公子越山,忽齎糧採石山中,得妙石最夥,載至京師售千金。」壽山石自此揚名京城,身價驟增。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正月,耿精忠在福州扣押閩總督范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二年後兵敗降清。在其統治福建期間,憑借權勢,日役千夫為之採石。查慎行《敬業堂詩集.壽山石歌》寫道:「福州壽山晚始著,強藩力取如輸攻。初聞城北門,日役萬指傭千工。掘田田盡廢,鑿山山為空。……況加官長日檢括,土產率以苞苴充。」各層官吏為了充肥私囊,加緊搜刮,造成了壽山田園荒廢,山坑鑿空,迫使數以百計的石農「破產」的悲慘局面。

康親王傑書恢閩之後,更是變本加厲地開山取石。毛奇齡《後觀石錄》載:「自康親王恢閩以來,凡將軍督撫,下至遊宦茲土者,爭相尋覓。」高兆《觀石錄》說:「丁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後,大開山,日役民一、二百人,環山二十里,丘隴畝畝,皆變易處。」還介紹所見開採情況說:「好事家伐石於山者,凡三月矣。日數十夫,穴山穿澗,摧岸為谷。逵路之間,列肆置儈,耕夫牧兒,咸有貿貿之色。」

朱彝尊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所作的《壽山石歌》中,尖刻地揭露了官吏們對石農敲榨勒索的情景。詩中寫道:「菁華已竭採未歇,惜也大洞成空嵌。……伏波車中載薏苡,徒令昧者生譏讒。況今關吏猛於虎,江漲橋近須抽帆。已忍輸錢為頑石,慎勿輕露絛冰銜。」(原註:近凡朝士過關者,苛索必數倍。)

自康熙之後,壽山石產量曾一度下降,再次出現「山為之空,入山無一石」的狀況。到了清朝中葉的嘉慶(公元1796—1820年)初,又逐漸發展。郭柏蒼《閩產錄異》記:「誌載康熙時採取一空,至嘉慶初諸坑復產。」

清朝出產的壽山石品種已經相當豐富。康熙間高兆和毛奇齡二人所著的前後《觀石錄》,分別記述了所見及自藏壽山石珍品達數十種。同光間一位博學多才,熟於鄉邦掌故的學者郭柏蒼在《葭跗草堂集》和《閩產錄異》兩部著作中列舉過眼的壽山石品種有:黃、白、紅、黑四色「田坑石」。黃、白、紅三色「都丞坑」(都成坑石)。以及水坑魚腦凍、天藍凍、牛角凍、黃凍等。山坑之石多以產地命名,例半山石、高山石、連江黃石、芙蓉石、牛尾紫石(月尾紫石)、奇艮石(旗降石)、黨洋綠石以及煨烏等二十餘種。

傳統開採石礦,皆由當地農民兼營此業,稱為「石農」。石農憑藉經驗,在山中尋找礦苗出露點,然後鑿孔爆破。礦洞順着礦脈的走向,曲屈縱深,洞深由數尺到幾十丈不等,狹窄處僅容單人側身出入,俗稱「雞窩洞」。採集蠟石粉,則用特製木杵接鐵靴搗取,一天每人僅得石粉三十至四十市斤。

1917年資料統計:壽山一年出產供雕刻用細石約三千市斤,每百斤售價平均為銀元五十至一百元;出產供建築用粗石約一萬市斤,每百斤售價約為銀元一元五角;出產工業用石粉六萬市斤,每百斤售價約為銀元一元兩角。

壽山石礦由於它的工業價值,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1917年,礦務工作者梁津首次對壽山石礦進行科學性調查,並編寫《閩侯縣壽山及月洋凍石礦》一文。記錄所得壽山石標本品種四十種,採掘坑洞一百四、五十處。並設想成立公司,發展採礦事業。1937年,福建建設廳礦業事務所技術員李岐山,也深入月洋等礦區勘察調查,編寫《閩侯縣月洋等地印章石礦調查報告及開採計劃》,對月洋、峨眉、芙蓉三礦區的地質、礦量等方面都作了詳盡介紹。

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是壽山石出產量最豐富、品種最齊全的年代。1929年陳文濤《福建近代民生地理誌》記載常見品類三十三種。龔綸《壽山石譜》一書,以產地分類石種即達三十六種,每石種又因象隨色確定種種細目。稍晚於《壽山石譜》的張宗果《壽山石考》於1934年出版,介紹石品五十多種,分為神品、妙品和逸品。1939年陳子奮編《壽山印石小志》,錄各坑品目七十多種。抗日戰爭爆發後,石礦開採業一落千丈,許多舊坑洞荒廢以至塌陷。1942年《中央日報》記者何敏先三度前往礦區調查採訪,記述:「最近產量很少,當我到該村調查時,該鄉民眾都說『好石很難找,但光景也不好……。』賣石地點分兩處,在壽山的前村,所售的多圖章石,而相距里許的後村,則多製粗硯出售,目下兼操此副業者很少,走遍全村還沒有幾家,境況極為蕭條。」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壽山石開採業重新興起,主要開採高山石、老嶺石、旗降石、柳坪石、虎崗石以及都成坑石等雕刻用材。1958年福州開始試用壽山石製作耐火工業材料,並於翌年對礦區進行初步評查,共勘探五百米,採樣四百多個。為適應礦山發展需要,修築了從下寮至壽山村長達十餘公里的公路,打開了沉睡千年的礦山,從此結束了自古以來靠背扛肩挑運輸石料的歷史。

1958年,壽山村成立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石礦作為社員集體副業歸大隊管理,集中開採高山石、柳坪石和老嶺石。產量激增,但品種單調欠豐富。優質高山石每百公斤售價四百多元,柳坪、老嶺等粗質雕刻石,售價每百公斤在二十元左右。

1973年由國家輕工業部投資三十三萬元籌辦「北峰壽山石礦」,歸屬福州市郊區工業局管理。修築了通往高山、柳坪等礦洞的公路約五公里。自19748月正式通鑽開採,溝通高山各洞,尋找礦床主脈。至1978年,四年間,共出產高山石一百多噸,可謂創歷史最高紀錄,礦石塊度亦巨,大者達數百公斤。19785月,石礦移交壽山大隊經營,組織礦工五十多人,其中開採雕刻石三十餘人,開採耐火石二十人。主要採鑿高山、猴柴磹、老嶺三個礦脈。高山凍石按質論價,每噸由一千元至五千元不等。工業用葉蠟石每噸價約數十元。

1971年,冶金部為改變中國耐火原料基地的佈局,對福建、浙江等省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勘探。發現位於宦溪鎮峨眉礦區葉蠟石資源豐富,礦質優良,分佈廣泛,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適於露天開採。次年,宦溪開辦了採石副業隊,以後發展為公社礦石廠,專營開礦業。採石工三十至五十人,年產雕刻石五十噸左右,耐火石一千餘噸。當時「五號礦洞」出產的石質類似芙蓉石、半山石,多淡黃、青白或桃紅色,細嫩鬆軟,唯容易散裂,不久洞塌不復出產。其他如天面洞、花羊洞、天峰洞及竹籃洞等老洞亦重新開發,但所產石質終不及舊產通靈。出產的礦石統稱峨眉石。

八十年代以來,壽山石價值與日俱增,出現了三百年來未見的採掘「田黃熱」。最盛時全鄉一千人中竟有三分之一農民在山溪、田地揮鋤挖寶。然而,所得佳品為數不多。與此同時,許多數十年無人問津的老坑洞,也復行挖鑿,如都成坑、水晶洞、月尾石、善伯洞、連江黃、吊筧等,也陸續開始出石,材多不巨,售價卻高於以前數十倍,乃至百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74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