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小西巷(電子書)

小西巷(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24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坐落於彰化市小西巷的百年大家庭,
望穿一個城市的風華與流轉──

「陳稜路194巷原名小西巷,我就是在巷內出生,並且成長。
小西巷舊時有不少殷商、名人、醫生比鄰居住,如謝雪紅的情人楊克煌,以及杜聰明、賴和也曾出入鐵路醫院的前身高賓閣……無法『一眼望穿』正是小西巷的特色與魅力,也是生長在其中的我所要挖深織廣的文學價值,並由此幅射出近百年彰化市的民生面貌和街市變化,呈現其人文與時代風華。」──楊錦郁

接昌被服廠、鐘家的娘子軍團、杉行的大觀園、泰西貨運的交通事業……居民賴以為生的行業,牽動了小西巷的興盛與變化。

「彰化素食」的濃郁湯底、勝好食堂的什錦煮麵、大明星也造訪的「大箍意麵」……難以忘懷的食物香氣,攤販的叫賣聲,編織起記憶裡最濃郁的鄉愁。

跨世代推薦
黃春明|作家
吳晟|詩人,作家
席慕蓉|詩人,畫家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梅家玲|台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兼主任
平路|作家
李昂|作家
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教授
劉克襄|作家
夏曼‧藍波安|世界島嶼的作家
王盛弘|作家
九把刀|作家
顏訥|作家

目次


輯一∕集散
招牌亮的接昌被服廠
銅鼎的男裝店
杉行的大觀園
鐘家的娘子軍團
「褲仔王」天隆童裝
泰西貨運行的交通事業
北門福德祠變身大房東
阿枝的家庭美容院
強強滾的彰化素食
柯家擇日館與西藥房

輯二∕布衣
小西巷27號
信真耶穌教的一家
四嬸的嫁妝
爸爸的結拜兄弟
男人的消遣
醫生娘和瘋英仔
阿婆的柑仔店
抓交替的溪畔
流動攤販的故事

輯三∕望穿
彰化基督教醫院
高賓閣的前世今生
走過布市風華
勝好食堂的傳聞
丸曾、人人西服和金孔雀
肉圓、貓鼠麵、大箍意麵
深夜的小吃路線
來去台北

後記 ◎李時雍

附錄
五代之家
走出小西巷




1

寫這本書是個偶然,也是個必然。
偶然是它不在我預期的寫作計畫中,必然是它終究要被完成。早在我寫《穿過一樹的夜光》(2007) ,就覺得欠家鄉一本書,先前雖然也曾陸續寫過彰化市,乃至小西巷的素材,但不是主題式的書寫,即便在前述這本書裡,有較多篇幅處理到自己成長的城市和經驗,並不那麼完整。
我18歲到台北讀大學,大一認識瑞騰,大學畢業一年後結婚,25歲當了母親。三十幾歲進入聯合報副刊工作,正逢台灣報業從巔峰開始下滑的時候,其後20年,我在競爭激烈且步調緊湊的城市裡工作與生活,在報社、研究所和家庭數頭奔忙,加上亟思在寫作上有所進展,視野都是聚焦在前端,無暇也無心回首我成長的家鄉,再加上下面的因素:其一,那裡隱藏了我內心深沉的悲傷,過往我們大家庭三十幾個人共同生活,相互之間情感融洽,但接連的親人死亡,大家庭分崩離析,幾十個人一起生活過的房子,已廢墟般地在巷弄間兀自迎著日出日落多年;其二,在小西巷成長的日子,家裡過的是開風氣之先的摩登生活,父執輩結交的友朋不乏名流或精采的人物,相較於後來生活的環境,我覺得這些都是過去式了,幾乎不再提起。
就在我寫博士論文《呂碧城文學與思想》時,面對這個生於晚清的一代詞家、中國第一位女編輯、女大學校長、社會名媛、出色的新女性、聞名西方的護生運動者及佛教女居士,不免會掩卷感嘆,自認是獨立現代女性的自己,雖晚她七十幾年出生,但不論在視野的開闊、生活的摩登、學識的淵博、修為的底蘊,都遠不及她,也是以同樣的這般心情,我寫下了《小西巷》,用意在記錄半世紀前彰化市曾經有過的繁華一時,雖然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對我個人而言,書寫完成,債清了。

2

 彰化市位於台灣山線和海線鐵道的交會點,從十七世紀以降漢人陸續移民來台之後,就一直蓬勃發展,既是中部物資集散地,更是文風鼎盛,出過不少著名的文人。
 早在清雍正元年(1723),清朝於此建設築城,並以「彰顯皇化」之意,命名「彰化」。因位居要衢,彰化市街曾數度因戰亂,遭到焚毀,尤其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林爽文事件中,受到嚴重的破壞。
 嘉慶年間,以磚塊重建了彰化城,並設置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附近都設有一座保佑地方安全的福德祠,如今北門、西門等各福德祠仍香火鼎盛。而城內的商業區則集中在大西門街(今中華路中段)、南街(今民族路至華山路)、新店街(今華山路92巷、成功路20巷)、北門街(今和平路1巷與陳稜路194巷)。
小西巷就是舊時的北門街,我離開家鄉之前,家裡的地址都是和平里小西巷,後來才改為陳稜路194巷。過往從長安街或陳稜路兩端的巷口望入,它是一條「不見天」的巷子,但裡面至少三、四十家被服廠,充滿了繁榮的商機,是全省著名的成衣批發中心,每天來自各地的衣販進進出出,也帶動了相關的產業。
 早在彰化建縣之際,我家開山先祖楊景福(生於1729雍正己酉年),就從唐山移居台灣,第二代楊泰山曾在布政司當過官員,並於彰化市的城隍廟留有題名匾額,小西巷27號便是他的別館,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出生時,大家庭由祖父楊接當家,祖父生了七個兒子,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因為不敷居住,所以百坪房地,後面仍是三合院,保持廳堂和兩廂,前半段則起造成中有採光天井、磨石子地的時髦樓房。
 就這樣,一個在彰化市鬧區生活超過百年的大家庭,見證了晚清以降一個城市的滄桑變化。
 本書的內容既重探小巷,也穿行一個時代,無法「一眼望穿」正是小西巷的特色與魅力,也是生長在其中的我所想要挖深織廣的文學價值。輯一「集散」,從曾為商業集散地的巷內空間寫起,每個商家都是我的鄰居,承載各自家族的故事,卻隨歲月集而後散。輯二「布衣」,指的是成衣批發的風景,更是布衣庶民,從空間而人,我回望記憶中小巷裡形象鮮明的人物、親人鄰人、摩登年代的群像。最後一輯「望穿」,放大視界看巷外周邊的人文風景。望穿,秋水,從巷裡走來,走成生命的水域。


文摘

〈阿婆的柑仔店〉

 小西巷裡有一間簡陋的柑仔店,這間店位在杉行前籬笆旁的一隅,它不賣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因為店家做的是小孩的生意,顧店的是一位阿婆,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似乎從我們小的時候一直到長大,她都是個阿婆的樣子,身上穿著樸素,沒有太多色彩,印象中從髮色到衣服都是灰白灰白的。
 阿婆本身雖然沒甚麼特色,但她店裡所賣的一些參了人工色素的蜜餞、柑仔糖、枝仔冰,或是繼光餅、小餅乾,可就五花八門,每一樣東西都對孩子有強烈的吸引力,所以孩子們要是手上有了幾個銅板,都不假思索的直奔至阿婆的店消費。
 重點是,彼時父母們並沒有固定給孩子零用錢的風氣,所以要買零嘴或小玩意,就得跟大人討錢。首先當然是跟自己的爸媽伸手,爸媽因為不喜歡孩子在外面亂買亂吃,不是每次都會給。不過我們是大家庭,父母不給,還有二伯父那裡可以伸手,二伯父平日都在顧店,跑不了的,於是轉而到他跟前,「二伯,可不可以給我五角?」當一個孩子得逞,另一個孩子馬上跟進。面對家裡一大串粽子般的孩子,有時忙著生意的二伯會凶惡地說:「沒錢啦!」
 二伯那裡要不到,也總還是有辦法,一群孩子們出了小西巷,來到陳稜路上大伯的釣具行。據我哥說,這群討錢部隊通常由我么叔seven帶頭,成員中除了幾個堂兄、哥哥姊姊之外,一定包括年齡最小的我。
 大伯是個面惡心善的人,很喜歡欺弄小孩,姊姊是個出名的小「赤查某」,很會跟他「答嘴鼓」,他占不了便宜,也常被罵得哭笑不得,而我小小嫩嫩又憨憨的,所以被帶去「賣肉」。當大伯喚著「過來讓阿伯捏一下」,大家便把我推上前,大伯雙手使勁的捏了我的腮幫子再轉一下,即使年紀很小,仍然感受到強烈的「痛」;有時不捏腮幫,而是改成「打一下屁股」。欺弄之後,便開始發零用錢,每個人都有。不待商量,成群孩子便呼嘯的朝著阿婆的柑仔店前進。
 阿婆的個性慈祥,男孩子一進門,眼光大都在塑膠囝仔、紙牌、彈珠、戳戳樂、五角抽、零食或稍貴的陀螺、小玩意上游移;女生或是買橡皮筋、餅乾、零嘴等等,阿婆總是耐心的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她的店裡也賣些便宜的水果,譬如橘子、楊桃、香蕉等,因為價格低,品質也不會太好,喜歡甜食的姊姊印象深刻的是,我會買那種青澀的小橘子吃,這也讓我恍然,原來我從小就很愛吃酸,我自己記得在銀宮戲院入口、售票口旁邊有一個攤位,販賣看電影時吃的零食,逢到李子剛上市時,便會賣用甘草粉、糖精醃的澀李,吃起來很酸,但我每年都在等他們賣李子,因為錯過了當季,又要等一年才有得買了。
 除了到阿婆那裡光顧,小西巷的孩子們還會到另一家柑仔店,這家柑仔店位在陳稜路上、銀杏餐廳旁邊,大夥通常會從北門福德祠旁邊的小巷穿出去,就到了虎姑婆的柑仔店,虎姑婆的柑仔店也是做小孩的生意,賣的東西和阿婆的大同小異。同樣的,沒人知道她的姓名,但因她很兇,所以被孩子稱為虎姑婆。
 我們小時候,當媽媽的沒有太多的床邊故事,最常講的就是虎姑婆,如果不乖,虎姑婆就會出現,把孩子的手指頭一根一根吃掉,所以一聽到虎姑婆三個字,每個幼小的孩子心靈都會有點陰影,因此很兇的這個阿婆被大家叫做虎姑婆,也是其來有自。
 隨著杉行前的空地起建樓房,阿婆的柑仔店也搬到長安街上,所在位置大抵不太變,只是轉個方向,背對著小西巷,阿婆仍是和藹可親的,樣子沒多大改變,只是我們都慢慢長大上學了,生活圈擴大,逐漸不再頻頻出入她的店,而且家中年紀較大的男孩子們發現,阿婆們店裡的玩意都是從南門市場永樂街上的商店批發來的,所以換他們有時也會去批些戳戳樂、五角抽回來跟其他小朋友做生意,賺些零用錢。
 比起阿婆的柑仔店,永樂街上的這些批發商店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除了上述的玩意,還有檸檬濃縮汁、各樣的遊戲品。上了中學,每逢園遊會,我們便騎著腳踏車前去採買,50元一罐的檸檬濃縮汁可以加水變成一大桶檸檬汁,一杯賣五塊,利潤好幾倍,做茶葉蛋的材料也買得到。阿婆或虎姑婆的小柑仔店已不能滿足我們了。
 但是兩個阿婆們仍守著她們的柑仔店,因為一批孩子長大了,還會有另一批幼小的孩子會上門光顧。和氣的阿婆一直到九十幾歲,都守在她的小店面,後面則是她自己的住家,偶爾店裡也會出現她孫子、孫女的身影,他們特地回來探望年老的阿嬤。至於虎姑婆的店則在民國60年左右,整排樓房火燒時付諸一炬。大火過後,虎姑婆搬去和女兒女婿同住。
 故事的結局是,慈祥的阿婆活到九十幾歲,安祥的在小西走完她的人生,而虎姑婆為鄰里所樂道的是,她的一個孫子後來成為上市上櫃公司的董事長。至於我們這些在小西巷長大的孩子,一提到這兩家幼時出入的柑仔店,總是充滿了甜美的回憶。姊姊說,有一次我們在路上邊玩著家家酒,她扮演明眼人,我則扮瞎子,搭著她的肩牓,由她在前面帶路,經過泰西貨運行前的水溝時,明眼人一腳跨過,瞎子我則直接掉進水溝裡,被媽媽罵到臭頭。「那一次我們就是去大伯那裡討完錢後,要去阿婆那裡呀。」說完,兩個姊妹哈哈大笑。
 想來,阿婆的柑仔店可說是小西巷孩童玩物需求和最初消費的啟蒙點,對孩子的影響可是一輩子。


〈肉圓、貓鼠麵、大箍意麵〉
 
 林明德教授在《彰化縣飲食文化》一書中提過,彰化人在飲食方面,葷食以畜肉居多。確實,不論我們從小吃到大,著名的肉包李、肉包明、肉包成或肉圓、肉羹、碗粿,全省聞名的幾攤爌肉飯,都以豬肉為主。
 和大伯接昌釣具店分據長安街、陳稜路口兩側三角窗店面的彰化老擔肉圓的招牌上,寫著創店於1940年,據大伯說,老擔肉圓和八卦山下的燒肉圓,以及過溝仔的肉圓王當初都是由日本人教他們用番薯粉等來做肉圓的,用番薯粉做的肉圓和用樹薯粉或加太白粉做的不一樣,它不含起雲劑,得用小火慢慢的炸,火一快,口感就差了。
 從我有記憶起,因為地利之便,我家就吃老擔肉圓,那時小西地區除了老擔,在長安街上還有一攤阿章肉圓,我們偶爾也會去光顧,阿章肉圓除了賣肉圓之外,還賣麵線糊和肉羹,價格好像便宜了一點點,但到阿章那裡,通常是為了兼吃麵線糊,若是只想吃肉圓,則會到老擔去,老擔的攤位上就兩鍋肉圓,一鍋是炸好的,隨時可以盛起用剪刀剪劃兩下,淋上獨門的醬汁,端給客人;另一鍋則是半熟的,每一顆包著豬肉、飽滿的肉圓在油鍋裡慢慢煨著。攤位旁另有一個小灶,上面擺著一個大鋁鍋,要來碗清湯、肉皮湯、蘿蔔湯,請君自便。
 店面很淺,只有面牆的兩排竹椅,以及門口兩、三張路邊小桌。我經常跟爸媽要個五塊錢,就自己上門去吃肉圓,在彰化吃肉圓的餐具用的是竹片做的叉子,竹叉子從店家劃開的肉圓中心點下去,先吃皮或肉都美味,一直到現在,我吃肉圓仍然習慣用叉子,用筷子夾肉圓,感覺就是彆扭,好比吃碗粿,店家也是提供叉子。
 還有一家老店北門口肉圓,則是我媽的最愛,但這家我比較少光臨,原因有幾個,一來離家的距離有一點路,再來是它每天下午四點多才開張,一開店就得排隊,大約六點多賣完就打烊了。身為學生,這段時間很難抽身上門去。偶爾假日,提議去買北門口肉圓,家人的直接反應都是先看一下手錶,確認時間對不對。
 北門口肉圓的灶上也是兩大鍋,一鍋是一般價位的,另一鍋是他們獨家的,裡面包有香菇、干貝、很多肉,價錢約是一般肉圓的三倍。不同於陳稜路老擔的軟,北門口肉圓的皮較酥。我媽就喜歡這樣的口感,而且難得上門,當然會買貴的那種,只是若去的稍晚,常常向隅。
 我們慣常在傍晚,晚餐之前吃肉圓,一顆入肚,沒有太大的飽足感,不至於影響到正餐,但若是捨老擔肉圓,而選擇到高賓閣旁邊的貓鼠麵,就是打算要飽餐一頓了。
 我也喜歡到貓鼠麵去,但到這家店去,不是孩子們幾塊錢的零用金可以打發的,所以大都會找爸爸一起去,或者自己去,媽媽隨後再來付錢。貓鼠麵是一般的麵店,因創店的老頭家綽號叫閩南語的「老鼠仔」得名,我沒看過「老鼠仔」,從我小時候,他的店就由姪媳和一個有點像總管的男師傅阿權掌廚。貓鼠麵主要賣滷肉飯、切仔麵和米粉,麵是彰化特有扁平狀油麵,口感Q彈,在其他地方幾乎沒吃過相似的油麵。客人點過主食後,男師傅把麵或米粉放到長柄竹簍子裡,放進滾熱的大骨湯裡切幾下盛起,再注入高湯、獨家肉燥、蒜末、香醋,擺點香菜,再依客人所點,添入「貓鼠麵三寶」:加蔥仔頭的肉丸仔、看得到紅蝦仁塊的蝦丸、雞卷,我通常會要求三樣都加。
 我自幼就很喜歡吃魚漿品,肉丸仔、蝦丸都愛,也很愛吃雞卷。雞卷得用豬腹的那層網紗油裹上絞肉、荸薺、魚漿,然後下鍋炸,起鍋後可以直接吃,或像貓鼠麵一樣,再入湯。一碗切仔麵配上肉丸仔、蝦丸、雞卷,真是讓人心滿意足。但還不止這樣,到貓鼠麵豈能不點它的招牌:豬腳。麵攤上有一個陶甕,散發出的陳滷香氣中,是一個個晶瑩滑嫩的豬腳。「江湖」上傳說歌手林強的父親阿水獅在台中開設了著名的豬腳店,他的一手工夫就是貓鼠麵的頭家傳授的。
 爸爸偏愛豬蹄,因為豬蹄的口感更Q,店家會將客人選好的豬腳用剪刀對剪,再澆上陳滷,因為爸爸的影響,也讓我日後只要點豬腳,一定會選擇豬蹄。除此,貓鼠麵還有一項招牌,就是老闆娘自己炸的紅燒肉,紅燒肉要先用香料、紅糟醃過,再裹番薯粉等熱鍋油炸,起鍋後切片盛盤,吃的是它的香酥和肉的多汁,有的店家還會加點淡醃的小黃瓜片,增加口感。
 有時候,大人怕小孩吃不下晚飯,又抵不過孩子的嘴饞,也會帶到貓鼠麵去,請店家用竹筷子戳兩、三個丸仔解饞,不過印象中好像很少戳著雞卷吃,大概因為它是長型的,用筷子戳著,容易散掉吧。
我們上了國小後,偶爾會跟著爸媽到台北玩,那時爸爸慣常住在圓環附近的一間旅館,圓環附近有很多小吃,我們也樂得到處品小吃,就在南京西路和重慶北路交叉的一處市集,發現了由離開彰化的老闆所開的另一家貓鼠麵,「三寶」味道一樣可口,豬腳同款軟嫩誘人。
 在陳稜路靠和平路這一邊(今城中街口附近),還有一間大家稱為「大箍意麵」的麵店,也是以豬腳聞名,麵店由老闆夫妻掌爐,夫妻倆都非常「大箍」,店名是不是因此而得,沒有人清楚,但一說到「大箍意麵」,同世代的親朋幾乎都會當下立即反應「喔,它的豬腳很有名。」彰化人並不太吃意麵,不過偶爾吃也是嘗鮮,這家麵攤的招牌是豬腳,除了豬腳還是豬腳,終年穿著竹紗汗衫的老闆,和他們夫妻灶上一鍋陳年的老滷,竟然讓當時紅透半邊天的電影明星李麗華大駕光臨。
 李麗華當時是隨著《觀世音》一片到彰化登台,我從小就是影迷,記得那時是在南瑤路的天一戲院看《觀世音》的。我家和天一戲院有些淵源,因為我的大堂姊錦美嫁給了戲院老闆的次子,她的小姑高中則和我同班。我到南瑤路去,要不是去南瑤宮拜拜,不然就是去天一戲院看電影。當時還有隨片登台的情形,像李麗華這樣的大明星到彰化登台更是造成大轟動,而她在《觀世音》裡的扮相十分莊嚴,片子也很叫座。
 登台後,大明星到了「大箍意麵」吃豬腳,雖然輕車簡從,但明星風采是難掩的,況且我媽的姊妹淘咪紗就在麵店對面開南昌皮件店,我媽也是個影迷,一接到電話通報,我們迅即趕到麵店去圍睹「觀世音」的美貌,那樣的追星經驗讓人難忘。所以至今一提到「大箍意麵」,除了和親朋一樣有共同的反應「喔!豬腳」,我個人的聯結還多了李麗華和《觀世音》。
 小西的飲食滿多樣性的,每家都各有特色和主顧,就像過去「大箍意麵」的旁邊還有兩家水果店,吃完豬腳,移到水果店,請老闆宋仔切盤當令的水果盤或來杯綜合果汁,可讓味蕾得到很大的滿足;同樣的,貓鼠麵再過去一點,也有冰果室。
啊!這樣的飲食經驗只有在記憶裡追尋了。

作者簡介

楊錦郁
 台灣彰化人,淡江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中文系「現代散文研讀及習作」,曾任職聯合報副刊組多年。
 寫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包括人物報導及抒情散文:著有《嚴肅的遊戲》、《用心演出人生》、《溫馨家庭快樂多》、《記憶雪花》、《遠方有光》、《穿過一樹的夜光》、《向太陽說謝謝》、《好時光》等。曾獲中興文藝獎章、中山文藝創作獎,文章多次被收入各選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22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