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文學精讀.李白(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當時詩壇人才輩出,詩空繁星密佈,李白是其中最燦爛的幾顆之一。李白的詩歌成就,可以從「詩聖」杜甫的崇高評價中看出:「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這本集子,選入了李白膾炙人口的代表作近百篇。每篇附有「題解」、「語譯」、「注釋」、「賞析」四項。「題解」使讀者理解題意、詩旨,介紹作品誕生的背景及其外緣資料;「語譯」和「注釋」相互補充,掃除閱讀障礙,引導讀者體會詩情;「賞析」則揭示作品的內涵、結構安排、語言運用等技巧,令讀者能把握、欣賞全詩。本書《序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李白的生平、思想和詩藝的成長歷程以及他對詩歌發展的貢獻和影響,是打開李白詩歌寶藏的鑰匙。
作者簡介
璧華,本名紀馥華,福建省福清縣人。一九四九年開始,先後在北京輔仁大學、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中國語文系就讀。一九五二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語文系。此後一直在北京從事文教工作。七十年代初定居香港。一九九四年以研究蒲松齡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曾在現代教育研究社、新亞洲出版社、文達出版社任總編輯,麥克米倫(香港)有限公司任中文總編輯,香港啟思出版社任編輯顧問。並從事文學評論及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工作。
著作有文藝隨筆:《幻美的追尋》、《意境的探索》;散文集:《夜半私語》;文學評論文集:《中國新寫實主義文藝論稿》(一、二集)、《香港文學論稿》;編纂的選集則有《庾信詩賦選》(與譚正璧合編)、《李白》、《李商隱》、《李煜全閱讀》、《陶淵明》、《賞名句.學古文》、《賞名句.學描寫》、《賞寓言.學古文》、《啟思初中文言讀本》、《啟思高中文言讀本》、《中國現代抒情詩一百首》、《台灣抒情詩賞析》、《中國新寫實主義文藝作品選》(二至七編,與楊零合編)、《香港小說賞析》(與舒非合編)、《魯迅與梁實秋論戰文選》等。
序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前言)
唐朝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當時詩壇如秋夜的晴空,繁星密佈,李白是其中最燦爛的幾顆中的一顆。李白的詩歌成就可以從「詩聖」杜甫對他的崇高評價中看出:「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在杜甫筆下,李白是一個冠絕當代,風格獨特,作品具有巨大震撼力的天才詩人。
富傳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於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卒於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他的一生充滿了濃厚的傳奇色彩。李白自稱袓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先世於隋末避罪流徙到西域。他就誕生於中亞碎葉城(今與新疆相鄰的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城附近,唐時屬於中國)。五歲時跟隨父親遷居蜀中,定居在綿州彰明縣清廉鄉(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李白在那裡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因此在作品中,他把蜀地稱為自己的故鄉。在《渡荊門送別》中,他把從三峽滾滾流來的長江水稱為「故鄉水」,還送他出蜀萬里遠行,可見他對四川的款款深情。
李白生長在一個道教氣息十分濃郁的家庭裡。父親李客輕視利祿,隱居山林。少年時代所讀的多以道家為主。他的啟蒙讀物就是道家五行方術之書《六甲》。他自述生平時說「五歲誦《六甲》」,還說「十五觀奇書」,「奇書」也是道家能役使鬼神之類的書,儒家正統書籍不可能有此稱謂。他十五歲開始就訪道求仙。道家避世、出世的思想給李白一生以巨大影響,不但影響了其為人行事,還影響其作品的內容與表現手法。
除道家書籍之外,當時他也閱讀了儒家以及其他各家的典籍,他說「十歲觀百家」,可見其所涉獵的廣泛。從李白作品中熟練地運用許多典故顯示出他學識的淵博。中國傳統社會裡的讀書人,不能不熟讀聖賢書,所以儒家的積極用世、建立功業的思想也深深地植根於他的腦際。
司馬遷在《史記》中所開創的「史傳」以及由此而演化出來的「雜史」「雜傳」(記實加上想像虛構和誇飾的史傳)作品對李白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像李白這樣一個自幼性格不受羈束的人,喜歡閱讀故事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的史傳與雜史雜傳是自然的事。他的詩歌中的許多典故都是來自《史記》及《吳越春秋》。李白十五歲開始即學劍術,對打抱不平、負氣仗義的遊俠傾慕不已,並以行動仿效。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云:「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託身白刃裡,殺人紅麈中。」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由此可見少年時代的李白所受的思想影響是相當龐雜的。難得的是他一直到老均能對各種本來是互相矛盾的思想抱兼蓄並容、相互補充的態度。
二十五歲以前,是李白在蜀中讀書時期。十八歲以前在家裡,十八歲以後在匡山,一面隱居,一面讀書,在書中汲取各家的思想營養,擴充知識的領域,當然還向前人學習詩藝,用功磨礪,以期「作賦凌相如」。相如是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李白在《古風.大雅久不作》中認為他與另一位辭賦家揚雄挽救了漢代詩歌(按:西漢視辭賦為詩)的頹敗局面,他們的作品代表了辭賦的巔峰,其餘波將激盪後世。李白想「作賦凌相如」,可見少年時期文學野心之大。
在具備了開拓自己事業的基本條件之後,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歲時,便懷着雄心壯志,辭別家人,離開四川,出了三峽,奔向更為廣闊的天地,開始了他十六年(公元725至742年)的「漫遊求仕」時期。
出蜀之後,李白漫遊了湖北(襄陽)、湖南(洞庭湖)、江西(廬山)、江蘇(金陵、揚州),又回到湖北(安陸)。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二十七歲時,與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遂定居該地。此後他曾入長安,隱居終南山。接着北遊河南(洛陽、龍門、嵩山)、山西(太原),東遊山東(泰山),再遊安徽(淮南)、湖北(襄陽)、浙江(會稽),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在上述期間,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夏,李白攜眷從安陸移居東魯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據他自己說是為了學劍:「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李白漫遊,一方面是為了訪道求仙,但主要的還是為了飽覽各處的名勝古跡,了解民間生活習俗與生存狀態,從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使自己得以名播海內的偉構,並藉此踏上仕宦之途,實現政治抱負。例如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他遊襄陽時,曾拜訪荊州大都督長史韓朝宗,寫下了有名的《與韓荊州書》來自我推薦,說自己「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雖然身材不高,但雄心萬丈,無人可與匹敵),而且「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一天能寫上萬字,文思十分敏捷),希望韓朝宗能給他機會,使之「揚眉吐氣,激昂青雲」。但是他得不到達官貴人們的賞識,輔佐君王,兼善天下的理想實現無門。在失望之餘,他惟有借酒澆愁;或隱居山林,等待君主的徵召。在當時皇帝經常下令各地長官薦舉隱逸之士,參與朝政,於是某些士子就可以有機會憑此青雲直上,以布衣而為卿相。而這,正是李白所夢寐以求的。
……
目次
目錄
凡例 i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前言) ii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1
峨眉山月歌 3
渡荊門送別 5
荊州歌 8
秋下荊門 10
望天門山 12
望廬山瀑布(二首選一) 14
望廬山五老峰 17
橫江詞六首 20
楊叛兒 26
長干行(二首選一) 29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3
靜夜思 35
送孟浩然之廣陵 37
蜀道難 39
送友人入蜀 45
襄陽歌 47
大堤曲 52
赤壁歌送別 54
春夜洛城聞笛 57
贈孟浩然 59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62
嘲魯儒 65
烏棲曲 68
蘇臺覽古 71
越中覽古 73
金陵酒肆留別 75
南陵別兒童入京 78
玉階怨 81
清平調詞三首 83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86
宮中行樂詞(八首選一) 89
月下獨酌(四首選一) 92
烏夜啼 95
子夜吳歌四首 98
行路難三首 103
古朗月行 111
關山月 114
俠客行 117
把酒問月 121
梁園吟 125
夢遊天姥吟留別 129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134
沙丘城下寄杜甫 137
登金陵鳳凰臺 139
戰城南 142
丁都護歌 146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49
寄東魯二稚子 152
北風行 156
大雅久不作(《古風五十九首》之一) 160
將進酒 164
哭晁卿衡 169
獨坐敬亭山 171
山中問答 174
聽蜀僧濬彈琴 176
山中與幽人對酌 178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180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183
秋浦歌(十七首選十一) 186
送友人 196
清溪行 198
夜泊牛渚懷古 200
宣城見杜鵑花 202
贈汪倫 204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選三) 207
西上蓮花山(《古風五十九首》之十九) 211
早發白帝城 214
秋登巴陵望洞庭 217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220
勞勞亭 224
哭宣城善釀紀叟 226
覽鏡書懷 228
臨路歌 231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