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理想的讀本:國文04
滿額折

理想的讀本:國文04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優惠價
90495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理想的讀本》從先秦至清末,縱貫數千年的經典詩詞中,優選諸子百家文章與傳世古詩詞,以及當代文學作為理想中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策畫編輯出版,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共同推出《理想的讀本》;邀請多位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系主任;以及各大學名家教授及文學院院長等共同執筆書寫。

 

執筆教授們以使命情懷投入,並以博古貫今的才學,爬疏經典文脈,文章處處用心;教授們透過一次次的文章討論會,相互間無私地品評修正文稿,反覆修訂補充,詮釋深入,篇篇文章皆令人擊節讚賞;務求將絕學貢獻給青年學子,厚植新世代的文學底蘊。

 

我們懷抱希慕聖賢的心取道經典,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山中尋寶,《理想的讀本》六冊系列的選文,以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為主軸;每一冊課文,十篇文言文,五篇白話文;書寫體例以作者出處,課文與注釋,作為青年學子的閱讀基礎;範文賞析則是文學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功力,將經典文學條分縷晰,詮釋文學之美;延伸閱讀以語言萬花筒型態開展,以古為今用,跨越時空,古今相映。體例安排由淺入深,希冀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執筆教授們以生命書寫文章,以彩筆呈現的文學盛筵,讓我們品讀到聖哲建構士群生命的基調;詩人心靈裏的人文精神;讓我們從古典詩文中品讀出鳶飛魚躍、萬紫千紅的繽紛生機;以及「猛志逸四海」的豪情,「大濟於蒼生」的壯志;篇篇文章閃耀著艮古洞察宇宙規律的智慧光芒。

 

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是普世追尋的理想國;在文學的精神世界,《理想的讀本》是我們希冀為跨世代構築文學桃花源的一種嘗試。

作者簡介

向鴻全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現當代文學、通識教育。擅長散文創作,對科幻文學涉獵亦深。曾主編《臺灣科幻小說選》,著有《借來的時光》、《何處是兒時的家》等散文集。並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散文獎、宗教文學獎散文獎、倪匡科幻獎評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獎、臺北文學獎市民書寫獎等獎項。

 

江江明

南華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現當代文學,著有《論當代台港故事新編體華文小說1949-2006》。曾發表現當代文學研究〈五○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觀點之詮釋策略〉、〈古典新詮,海上群芳:論海上花電影改編之女性腳色重構〉、〈他者觀點的另類介入――論張愛玲《國語海上花列傳》現代性詮釋〉等多篇學術論文,並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桃園縣文藝創作獎等。

 

何淑貞

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兼任教授,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古典文學、漢語語法、華語文教學。專書有:《柳宗元及其詩研究》、《嘯傲東軒》、《展現生命芬芳的神話傳說――列子的智慧》、《新編抱朴子.內篇校注》、《新編抱朴子.外篇校注》、《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教學語法》、《華語文教學導論》,單篇論文及創作刊登在各討論會論文集及報章雜誌。

 

李玲珠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魏晉玄學、生死學,著有《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阮籍、嵇康生死意識的底蘊與轉折〉;教學專長:經典教育、國文教學,著有《懂了,紅樓夢》、〈經典教育通識化的理念與實務〉、〈大學國文內涵的反思與建構〉。

 

林淑貞

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中興大學中文系主任、日本山口大學客座教授。研究以文學、美學為進路,著有《詩話的別響與新調:晚清林昌彝詩論抉微》、《詩話論風格》、《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笑看人間:中國式的幽默》、《對蹠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圖像敘事與多元文本》、《詩話美典的傳釋》等,散文著有《等你,在燈火闌珊處》、《寂寞如歌》等書。

 

張麗珠

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曾任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講座、寧波大學客座。著有「清代思想三書」:《清代義理學新貌》、《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清代的義理學轉型》,以及繁、簡、英文版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之中國哲學通史、《清代學術思想史》之斷代思想史;另有文史專著《袖珍詞學》、《袖珍詞選》、《全祖望之史學》。發表單篇論文約六十篇,其中二十餘篇為科技部核心期刊Thci Core核心期刊。

 

陳惠齡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華文文學、台灣文學、現代小說、文學理論與批評、竹塹學。著有《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現代文學鑒賞與教學》等專書以及期刊論文三十餘篇。論文〈試析白先勇《孽子》追逐的永恆家園〉曾獲賴和文學獎。

 

彭鏡禧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曾任臺大文學院院長暨外文系、戲劇系主任,維吉尼亞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專長為文學翻譯與中西戲劇,譯作編著四十餘種,以及專書《發現莎士比亞:臺灣莎學論述選集》、《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尋找歷史場景:戲劇史學面面觀》、《與獨白對話:莎士比亞戲劇獨白研究》等。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及譯文組第一名、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翻譯)獎章、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士。

 

黃雅莉

清華大學華文所教授。曾任新竹教大中語系主任。研究領域以古典詩學、詞學、現代散文為主。著有《深心與至境──宋詞主題中的生命意蘊與精神風貌》、《漂泊與尋找:王鼎鈞自傳書寫的詩心與文境》、《明清詞學體性論──以詞派之間的遞嬗為論》、《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宋代詞學批評專題探究》、《江西詩風的創新與再造──陳後山對杜詩的繼承與拓展》、《千古文人寂寞心──古典散文選析》、《詩心的尋索》、《詞情的饗》、《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的人生心影》,以及散文集《浮生心情》、《且向花間留晚照》。

 

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台灣文學、出版編輯、文化創意產業。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並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及《淡江詩派的誕生》、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多部文學選集。

 

羅智成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曾任中時報系副刊主任、副總編輯,美商康泰納仕雜誌公司編輯總監、樺舍文化事業總經理、TOGO旅遊情報雜誌發行人、FM91.7廣播電台共同創辦人兼台長及出版社、電視製作公司負責人等,2005年後擔任過相關公職,並於文化、東吳、元智、東華、師大等大學兼任教職三十餘年。出版有詩集、散文、評論二十餘種。

 

蘇珊玉

高雄師大國文系教授。學術專長以文藝美學、詞(詩)話學及文學批評為主。曾參與西灣、大武山、鳳凰樹……等文學獎評審,並擔任數次兩岸主題式比較閱讀國、高中教學觀摩之評課。創作曾刊登於《聯副》、《創世紀詩雜誌》、《秋水詩刊》及《大海洋詩刊》。專書有《中國寓言》(唐宋卷)、《薛濤及其詩研究》、《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人間詞話之審美觀》。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理想的讀本-國文4》 推薦人

 

白先勇 小說家、崑曲製作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楊牧 詩人、師大國文系講座教授、東華大學講座教授

黃碧端 前教育部次長、前文建會主委、前南藝大校長、

黃光男 前台藝大校長、前歷史博物館館長、前北美術館館長

劉容生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前清華大學副校長、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

程文俊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口長庚醫院院長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華碩集團共同創辦人,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

《理想的讀本》是我們依循對語文教育的期待與理想,從先秦至清末積累數千年的經典文學、五四以降蔚為盛境的現當代文學以及最能代表西方文明精萃之翻譯作品中,精選、編輯而成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長年推動「恢弘漢字」、「創新漢藝」的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並共同推出;多位充滿文學教育熱情與使命感的大學國文系教授、學者、專家共同執筆書寫。

 

《理想的讀本》系列的選文判準,以歷年來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教學內容為基礎,加以擴大、延伸、改良,希望更能符合強化語文教育的目的與當代年輕學子的需求。我們計劃編輯製作六冊國文讀本,每冊原則上選讀十四至十五篇課文。本冊共選十四課,收錄古典詩詞六篇、文言文六篇、白話文、翻譯文學與現代詩六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一篇。

 

本書主要的導讀元素包括選文的原因、作者與出處、課文與注釋;課文賞析「可以這樣讀」則是文學知識與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文學素養,現身說法,將經典作品條分縷晰、深入淺出,詮釋文字之用、文學之美、文化之豐;「延伸閱讀」以語文萬花筒型態開展,經營相關的資訊與討論。教材安排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希望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在科技突飛猛進、世局快速變遷、價值板塊飄移的時代,我們既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與時俱進、經得起考驗,也希望他們能堅持信念、屹立不搖、紮根於多元豐美的人文土壤,悠遊於開闊自在的現實生活。國文教育是提供給他們成長的人文環境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環,我們至為關心,故不揣淺陋,邁出拋磚引玉的一步,希望志同道合的各方人士不吝指正、共襄盛舉,一步一步把這條深化與活化語文教育、傳承與開創中華文化的道路延伸下去。

 

宋具芳

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目次

出版緣起

 

編製一部教材或讀本的主要動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對於他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真心喜愛與認同;

二、是教育者對傳授與分享這些知識充滿熱誠,並相信透過

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某些理想的達成;

三、是對於受教育者的期待與需求有精確的理解,對於學習的情境與心理,有深刻的體會。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務化的流程裡,這三種動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於我們漸漸忘了教育者最初的願景與樂趣。

 

每個人對於國文教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們對它的期待與想像,比較像是一個深受傳統、當代文學及各式文化思潮薰陶,並從中獲得思想內涵、自我表達能力、從中獲得提升生活品質之種種文化資源的過來人,渴望將這些資源回饋於社會、傳承給下一代的行動;或者說,更像是一個滿意的使用者急於分享的舉止。

 

根據我們自身的教育及受教過程與經驗,國文這門科目除了強化文化主體建構之外,帶給我們的益處與效用很多。這些功用與收穫,我們點滴在心頭;教學當中的缺失與限制,我們也心知肚明。對這些正面與負面經驗的反思與檢討,讓我們有了想編製一部理想國文讀本的動機。

為此,我們重新尋找、探索編製教材的動力,綜合以上三個面向,訂定出理想高中國文讀本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滿足的指標:

1、 能讓我們更周延、深入地了解中文各種文體與各式語法, 熟悉進階的中文表達技巧。

2、 透過對更多文史著作、文化經典的認識,提升我們的國學常識。

3、 豐富我們的審美經驗,增進我們的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美學素養。

4、 傳承傳統價值、建構文化主體、建立文化自信。

5、 培養思考方式、訓練邏輯分析、奠定論理基礎能力。

6、 了解現代意識、培養現代心智或現代化的感受主體。

7、 了解當代社會環境、熟習現代的普世價值、認識觀看世界

的新觀點。

8、 了解自己,透過個性化表現與作品風格的體悟,探索屬於

自己的生活態度。

9、 培養創意思維,豐富我們的想像力。

10、透過各種翻譯的經典作品,認識世界、培養和世界交流的

能力。

11、熟悉在地生活經驗與特有文化,深植我們的共同記憶。

12、培養多元、包容的價值觀,認識、學習少數族群的心靈。

書摘/試閱

〈勸學〉節選 荀子

一、 作者與出處(從略)

二、 選文與注釋(從略)

三、 可以這樣讀

〈勸學〉是《荀子》開宗明義的首篇。是在漫長的歲月洗鍊中,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名篇之一。

 

「學」是荀子認為的成德之鑰,所以全文先論學習的重要,再論個人的學習態度與用心、內容與方法等相關問題。至於不間斷的學習──「學不可以已」,則是作為貫穿全篇的中心思想。

 

荀子是向大自然學習的「善說理」者

 

荀子的文章素來負有盛名,向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論理透徹、用語精確優美,而為後世所盛稱。荀子善於說理,同時是一位善譬者。和孔、孟相比,他的文章,對問題的陳述更完整,對論題的推衍更充分。在他緣題而發、層層遞進的妙筆下,舉凡大自然觸目可見的事物,都可以作為取譬對象或書寫的題材。譬如〈勸學〉中,他信手拈來了蘭草與染料、冰與水、繩墨和磨刀石;他也述說了搭車乘船、彈琴鼓瑟、口耳四體、耳聰目明之理;又隨口舉出許多大自然界的事物,像是蛇鱔挖洞、鳥兒築巢、蓬草麻田、白沙黑土,以及禽獸物類、蟲與蠹、騏驥與駑馬、弓矢、箭靶、蚯蚓、螃蟹……,以作為人情、事理的依據和精美妙喻。

 

在荀子以前,儒家鮮少能像他這樣多方取譬、廣引大自然現象以說理的。再說到荀子的名章佳句,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鼯鼠五技而窮」……種種妙喻,也都成為後人琅琅上口的勵志和警世格言。透過這些觀察和取譬,《荀子》縱深博引、生動犀利地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和如何學習。全文不但論述精湛、說理透闢,文字也很優美,引人入勝。

 

此外,荀子更因對大自然深入觀察,成為上古時期少數不迷信、反對天人聯繫關係的人。他以天地運行自有常軌的「天行有常」,說明天道「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調治亂在於「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何須怨天?個人也同樣是「彊(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的。因此對於大自然災異、水旱、寒暑等現象,他都視為自然法則,認為無須驚怪。荀子主張所有的吉凶禍福與成敗,都由人的「努力與否?」所決定。

 

學習有終點站嗎?

 

關於人、禽之「別」,荀子認為人和禽獸最關鍵的差別,在於人具有高度的「心知之明」,可以通過認知心去學習。所以如何學?如何累積「學」的成果?就成為人生很重要的課題。

 

荀子說,聖人是「生而知之」的,聖人再經過「積而致」的「積思慮」,累積思考和學習,可以為我們留下很多文化成果和禮義教化。身為芸芸眾生的一般人,通過這些學習,便可以獲得師法之教,身體力行,便可以共創純美的理性社會。對於走在進德、修業路上的我們,「學」就是荀子最重要的提點。

 

學習之於人,正如雕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般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但是只要懂得學習,就是「善假於物」,就好像站在高山上,那開闊的視野、超越凡俗的眼界,絕非谷底所能揣想。以閱讀為例,就像乘著作者的翅膀飛翔,能夠登高望遠地借助作者之眼,獲取進入寶山、開啟知識之門的鎖鑰。所以荀子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他用繩墨之道和磨刀石可以銳利鋒刃為喻,說明通過「不可須臾舍」的學習,人便能夠如同登高以「博見」、順風而使「聞者彰」、乘坐輿馬以「致千里」……般,可以突破有限性以進求無限性,可以達到無垠無涯的人生發揮。是故,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學至乎沒而後止」,不停的學習,是人生擺脫無知,「積善成德」、「以美其身」的最重要門徑。

 

除了「善假於物」,還要「慎其所立」

 

求道之路漫長又艱辛,實踐理想,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聖賢之道如此地幽深奧妙,人心卻又如此地危疑不安、脆弱而難以堅持,所以即使明知學習的重要,有多少人能夠切實做到?荀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看清楚「與生俱來」的人性,是好逸惡勞、想要富貴福澤的。這也成為他不迴避、不閃躲的人性論特點。他認為如果不能適度節制人心欲望,並善加引導的話,將會流於惡,遑論得道與成德!以此,他極力凸顯心知之明,要使人人都能在明智的道德判斷下,一方面做到「善假於物」,借助環境以使事半功倍;另方面也謹小慎微地「慎其所立」,毋為錯誤選擇,致使人生修為前功盡棄。

 

荀子非常突出「心」在學習歷程的主導地位──「人何以知『道』?曰:心。」想要成德就要充分發揮理智判斷,從開始的慎始、慎立、慎選環境,到學什麼?如何學習?都要涵蓋其中。故荀子繼闡明學習的重要性之後,〈勸學〉又接著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心知之明」對選擇環境至為關鍵,希望每個人的學習之路,都能正確出發。

 

荀子先透過辛苦編織卻將鳥巢繫在蘆花上的蒙鳩鳥,和莖長只有四寸卻能使人人得見的「射干」木為例,以闡明環境的重要,再進至「師法之教」就是最有效的助成說明。他說不論蒙鳩築巢的過程如何辛苦,巢穴多麼嚴密完美,只要所寄託的地方不對譬如蘆葦,那麼當大風吹過,葦折巢破,就不能免於「卵破子死」的結果。反之,矮小的「射干」面對百仞深淵時,因為立在萬丈高山上,便可使眾人看得見它。又如柔弱而無法自立的蓬草,如果把它種在麻田裏,則大風吹過,它也不會倒伏;白沙儘管本來潔白,一旦被混入黑土,便將與之同黑。這些例證都說明環境對成敗的攸關重大,我們又怎能不慎其所立呢!

 

正因一切的選擇都出於自己,所以人生的榮辱都是自己種下的因。學或不學?向誰學?學什麼?自己的定位要放在哪裏?就像蘭槐香芷即使與生俱有香氣美質,也可能由於「漸於滫」而招致惡臭。所以立身過度剛強容易斷折,過於柔弱會受束縛,而選擇怠慢忘身或是「居必擇鄉,遊必就士」?一切結果都是自我選擇的啊!君子務必慎其所立。

 

鍥而不捨,鐵杵磨成繡花針

 

有了願意學習的心和正確的方向選擇,是否就能保證成功呢?成功僅僅依賴善始仍是不足的,人性的好逸惡勞,才是自己的最大敵人,所以要能有成,還要持續不斷地累積成果。因此荀子又說明誠懇為學的必要性,因為只有出自內心熾烈的動力,殆如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般的熱情與堅持,才能永不停歇地持續向前。故荀子又論「學」是「為己」,不是「為人」(他人)。不是要把自己當作求售的禮物,如「禽犢」般加以包裝、推銷,或是夤緣求進地以為利祿階梯,那都不是「誠於己」的學習。

 

〈勸學〉告訴我們:「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不論進德與修業的各個面向學習,我們只要捫心自問是否累積了學問之功,而不要去計較聲名如何?聲譽遠播了嗎?關於「學」的累積和持續向前,清儒中頗具盛名的段玉裁,教諭後來也學有所成的外孫龔自珍的一段話,很能說出箇中滋味,那實在不是一般外人能夠體會的。他說:

遠而望之,皆一丘一壑耳;身入其中,乃皆成泰山滄海,涉歷甘苦皆無盡也。

學問的門徑各異,當我們置身其外、遠遠遙望時,絕看不見門牆內的百官之富,只覺「一丘一壑」都是和我們「無涉」的。唯有出自內心的真誠動力、無怨無悔地縱身其中了,才會發現原來每個小山丘小山谷,都是無限寬廣的「泰山滄海」。

 

所以如何才能鐵杵磨成繡花針?對於門類各異的「學」,要怎樣做到荀子說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清儒焦循也曾具體形容學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非常誠懇地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包裝求售的心態。他說:

譬如探星宿海河原,已走萬里,覺其不是,又回家。更走萬里,又不是,又回,

又走。每次萬里,不憚往返。此非悉屏一切功名富貴以及慶弔酬應,不能耐

心為此。

 

為學,哪怕是已經走了萬里之途,只要發現錯了,就只有回頭一路。再走萬里,如果還是錯,仍然別無選擇地只有回頭一路。在整頓好心情後,還要不改初衷地再度踏上行程,不斷向前。如此,若不能摒棄功名富貴、應酬酬酢,恐怕是做不到的。這些都可以作為荀子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的註腳。我們只要關心能否積蹞步、鍥而不捨地積善成德?只要能做到如駑馬十駕的專心致志,縱然千里之遠,都是指日可待的,鐵杵終有成為繡花針的一天

 

「合則雙美」的孟、荀人性論

 

孟子、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在漢代,荀子被尊為儒者典範,司馬遷在《史記》中以孟、荀合傳,不分高下。但是到了唐代,韓愈的儒家「道統」系譜只有孟子而沒有荀子,他說荀子「大醇而小疵」。其後,宋明理學更加「尊孟」,尤其在理學取得了學界主流地位後,荀學更是一落千丈。宋神宗以孟子「配享」孔廟殿中,荀子、揚雄等人僅得「從祀」孔廟兩廡;孟子受封「鄒國公」,荀子僅封為「蘭陵伯」。此後,直至復興經學的清代,荀學始以傳經之功獲得地位的提升。在我國學術思想史上,荀子可謂見黜兩千年。

 

孟、荀理論固然不同,但不能依字面直解而從「性善/性惡」的表面反差,說以二人理論相反。實則孟子係從「人之所以為人」的角度,指出人、禽之「別」在於仁義禮智等內在善德。荀子則從嚴格的邏輯定義出發,指出「性」就是天生自然,是沒有經過人為文飾的質樸本性,如耳目口鼻嗜欲等人禽所「同」者,因此「所學而能,所事而成」的後天人為(「偽」)如禮義,不能稱之為「性」。以「孔融讓梨」為例,順著一般人情,都會想要選取大的甜梨,那麼,為什麼會拿小梨?就是因為禮教陶冶的緣故,因此禮讓精神是禮教下的產物,不是出自天性。用來規範人際的禮義,正是因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在充滿了種種情欲的人生路上,如果不用「禮」來適度節制,便有可能出現過當、無節、殘賊的爭亂,社會也會亡失本來應有的忠信、辭讓、禮義文理等善良秩序,「犯分亂理,而歸於暴。」因此「禮」是聖人經過不斷思慮後,為我們制定的最佳生活理則,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這是後天的人為努力。

 

「禮」既是一種外在規範、聖人所制定,那麼,當然是要經過外向學習的,它和孟子說的內在善德「非由外鑠」,具有「先天/後天」、「內/外」的不同進路與差別。

 

荀子繼承的是儒家強調用「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以導正人性的觀點,是強調「其善者『偽』也」的後天學習工夫,是說「善」的理性社會實踐,必須依賴禮教學習。於此,本屬會意字的「偽」是正面立意,是指「人為」的後天努力。但因古今用語的差異性,今人對於「偽」字往往採取負面立意,謂以欺詐不實;加上乍見「性惡」說,每每望文生義地誤解荀子持論人性為惡、為壞,這種說法充斥著輿論。這是我們今日認識荀學首先要釐清的地方。其實「偽」的人為學習,是荀學中非常重要的努力。孟、荀的道德進路,一重德性、一重理智,是儒學「合則雙美,離則兩傷」的雙軌並進。

 

四、 再做點補充:設立稷下學宮的齊國很有戲(節錄)

齊國是春秋第一個霸主,在軍事稱霸以外,也想領導文化發展。「稷下學宮」最早設立於齊桓公時代,桓公後歷經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等,也都繼續不懈地推動此一文化事業。在春秋戰國的紛亂戰局中,「稷下學宮」交出了高度文化成就的成績單,齊國也以強國之姿,頗有一些值得後人學習借鏡的地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95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