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人機共協計算》以“人機共協計算”這一理念為軸,以此對人機交互領域的現象予以歸納,對其未來發展提出一些啟發。《人機共協計算》主要設置為理論篇和技術篇,共11章:第1~4章是關於人機共協計算框架的理論篇:在回顧人機交互的發展歷史中,引出人機共協計算理念的由來,對技術的目的和發展趨勢進行討論,並對人機共協計算框架所涉內容與範疇進行梳理;第5~11章是基於HEC思考的技術篇:將人工智能、數字正念、自動駕駛、信息交互、設計未來、跨文化設計六個方向與人機共協計算思想相結合,提供一系列相關案例及視角。
《人機共協計算》可供青年學生、特別是希望突破現有研究框架去創新的各界科研工作者閱讀,從而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定位和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
任向實 日本高知工科大學信息學院終身教授。世界華人華僑人機交互協會創會會長及終身名譽會長,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情報處理學會會士。在人機交互領域從事基礎研究和教育工作近30年。 付志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主任、長聘副教授。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信息與交互設計專委會秘書長,世界華人華僑人機交互協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是設計未來、服務設計與智能城市。 麻曉娟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世界華人華僑人機交互協會常務副會長,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機共協計算。多次獲得人機交互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獎項。 王建民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副院長, 高等學校 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指委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人機交互專委會常委, 研究方向是智能汽車交互設計、智能媒介交互等。 孫華彤 美國華盛頓大學塔科馬校區數字媒體設計教授,校區教授議會主席。世界華人華僑人機交互協會理事。從事跨文化設計、及全球用戶體驗設計的教學、科研和應用工作。多次獲科研教學獎。 袁曉君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應急準備、國土安全和網絡安全學院副教授。世界華人華僑人機交互協會的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用戶界面設計、用戶體驗和人的信息行為方面的人機交互。 王晨 日本高知工科大學博士候選人,世界華人華僑人機交互協會理事、青年委員會主席,研究方向為人機共協計算、計算美學。
名人/編輯推薦
《人機共協計算》從人類終極生存的角度,提供對人機關係和技術發展的深刻思考。
? 《人機共協計算》提出了“人機共協計算”全新範式,重新定義人機關係。
? 《人機共協計算》為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整體技術方向提供創新思考和啟發。
? 《人機共協計算》提供全面而深刻的人機關係思考分析框架。
? 《人機共協計算》從人類未來生存語境上,融合東方思想思考人類和技術的理想關係,闡述更為宏觀地看待人機關係和未來創新的哲學認識,提出人機關係的新範式——人機共協計算。《人機共協計算》能夠為人機關係的未來,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整體技術方向和創新思考帶來啟發。
讀者人群
《人機共協計算》可供青年學生、特別是希望突破現有研究框架去創新的各界科研工作者閱讀,從而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定位和發展方向。
序
目次
理論篇
第1章?人機交互概述
1.1?人機交互問題的發端
1.2?人機交互是什麼
1.3?人機交互社群的現狀與展望
第2章?人機交互發展歷史
2.1 廣義的人機交互範式變革
2.2 人機交互發展中的重要思考
2.2.1 人機共生
2.2.2 增強人類智能
2.2.3 Ubicomp、社會計算和具身交互
2.2.4 以人為中心的計算、用戶體驗和積極計算
2.3 人機共協計算的定位
第3章?重新思考人與計算機的關係
3.1 人機共協計算思考的由來
3.2 HEC核心價值觀
3.2.1 共協性
3.2.2 平衡性
3.2.3 整體性
3.2.4 改進之改進
3.3 共協態
3.3.1 共協態相關研究
3.3.2 淺層共協態和深層共協態
3.4 框架組件
3.4.1 共協用戶
3.4.2 共協計算機
3.4.3 共協交互
3.5 設計原則
3.5.1 思考人類能力完整性
3.5.2 識別人類能力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3.5.3 探索提升人類能力的方法
第4章?相關領域和研究展望
4.1 相近研究領域
4.1.1 人類智能
4.1.2 人類增強
4.1.3 從超級智能到“人?AI 共協(Human-Engaged AI)”
4.1.4 嚴肅遊戲
4.1.5 產品設計、行為經濟學與神經科學
4.1.6 心流、自我決定理論與積極心理學
4.1.7 人機交互
4.2 未來展望
4.2.1 吸納其他領域的理論
4.2.2 探尋理解人類能力與共協態的方法
4.2.3 開發共協技術
4.2.4 整合東西方思想
4.2.5 擴展人機共協框架和設計空間
4.3 潛在益處
技術篇
第5章?人?AI共協(Human-Engaged AI)
5.1 概述
5.2 人?AI共協案例研究
5.2.1 案例研究I:精神健康同行支持機器人(Mental health peer support Bot,MepsBot)
5.2.2 案例研究II:歌詞中的愛意(Love in Lyrics,LiLy)
5.2.3 案例研究III:來自過往美食之旅的明信片(A Postcard from your Food Journey in the Past)
5.3 總結
第6章?人機共協計算與注意力調節框架:設計自我調節的正念技術
6.1 背景和研究問題
6.2 相關工作
6.2.1 傳統正念練習
6.2.2 技術為媒介的靜態冥想方法
6.2.3 技術為媒介的動態冥想方法
6.2.4 基於正念的移動應用
6.2.5 自身經驗
6.3 注意力調節框架
6.3.1 檢測
6.3.2 反饋
6.3.3 調節技術
6.4 應用設計和用戶實驗結果
6.4.1 PAUSE——靜態冥想應用
6.4.2 SWAY——動態冥想應用
6.5 綜合討論
6.5.1 ARF的檢測機制
6.5.2 非判斷性意識:反饋設計的挑戰
6.5.3 “緩慢且連續”:ARF的調節技術
6.5.4 自我調節的效率
6.5.5 ARF 對比生理性反饋與引導式冥想
6.5.6 局限性與未來工作
6.6 設計建議
6.6.1 技術的角色
6.6.2 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機和正念
6.6.3 設計啟示
6.7 結論
第7章?智能汽車應用場景中的人、車、環境交互
7.1 智能汽車概述
7.1.1 智能汽車發展歷史
7.1.2 智能汽車技術與分級標準
7.2 智能汽車中的交互
7.2.1 智能汽車的空間信息
7.2.2 智能汽車中的交互理念
7.3 人機共協共駕下的交互設計案例
7.3.1 場景介紹
7.3.2 共協共駕下的信息架構
7.3.3 平視顯示器界面設計及迭代
7.3.4 共協共駕下的交互界面設計建議
第8章?信息交互與人機共協計算
8.1 信息交互的傳統關注範圍——以語音檢索為例
8.1.1 問題描述
8.1.2 調研討論
8.1.3 初步結論
8.2 人機共協計算視角下的信息交互
8.3 未來發展議程
8.3.1 理論層面
8.3.2 原則層面
8.3.3 實踐層面
8.4 總結
第9章?設計人機社會中的人機共協關係
9.1 設計概述
9.1.1 設計的概念
9.1.2 設計的三個階段
9.1.3 設計範式的轉變
9.2 設計與人機共協計算
9.2.1 人工智能與下一代用戶體驗
9.2.2 移情設計在產品與服務中的價值意義
9.2.3 從人際社會到人機社會
9.2.4 設計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9.3 人機共協設計實踐
9.3.1 設計思維
9.3.2 思辨設計與批判性設計
9.3.3 設計未來
9.3.4 共情共生設計
9.4 挑戰與展望
第10章?設計權利話語示能,賦能全球流動性共協態
10.1 案例背景:社交通信平臺的全球競爭
10.2 全球視野設計簡述
10.2.1 全球化及其特質
10.2.2 核心概念:以設計為導向的示能和權利話語示能
10.3 設計權利話語示能,打造全球化產品價值主張
10.3.1 設計風格比較:簡單性與複雜性
10.3.2 從權利話語示能到文化可持續的價值主張
10.4 全球流動性的共協態:參與和賦能
10.5 如何協調差異設計中的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敏感性
第11章?結論
致謝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