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
商品資訊
系列名:第一本
ISBN13:9789861374543
替代書名::내가 엄마들 모임에 안 나가는 이유:내 아이와 나를 지키는 인간관계 시크릿 노트
出版社:究竟
作者:李美蘭
譯者:馮燕珠
出版日:2024/09/01
裝訂/頁數:平裝/336頁
規格:20.8cm*14.8cm*1.5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引起熱論!網友敲碗出書!
讀者直呼:「這是世界上最難的人際關係!」
為了幫孩子交朋友、獲得各種資訊,就此踏上了這無比為難的人際關係!
★說起那個去了不自在、不去又不安心的媽媽聚會啊……
身為媽媽,幾乎都有一堆苦水;就算不是媽媽,也會大開眼界,學會不同人際關係的眉角!
網路時代的母職新難題!守護孩子、守護媽媽不可不看的教戰手冊!
★「如果你也對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這本書吧!」——陳志恆
「這本書不僅是為媽媽們而寫,它對所有在複雜人際關係中尋找自我的人都有啟發。」——宋怡慧
「這是一本協助你揮別有毒關係,區分自己和孩子需求的書,媽媽們會需要的。」——曾心怡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陳志恆、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心理師/曾心怡、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小小PETIT創辦人、作家/村子裡的凱莉哥、
《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作者/徐慧玲Lynn——溫暖推薦
★讀者好評不斷——
.為什麼這本書現在才出版?這是一本生命之書!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一句廢話,充滿了真誠的建議。
.我因為媽媽朋友的閒言閒語而封閉了自己的心,但讀完這本書後,我釋然了。
.這本書就像一本人際關係教科書,不僅涵蓋了媽媽們的遭遇,也涵蓋了一般的人際關係。
.事實上,不只我和母親的關係,我的人際關係也一直很不順。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這是一本讓我反思自己的書,不僅值得媽媽們閱讀,任何在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人,尤其是女性,都應該閱讀。
.由於我是一個心軟的人,遇到很多無法忍受的事,但還是會繼續勉強自己,直到我看了這本書,因而得到了許多安慰,心也變得堅強許多。
.我覺得這不僅是一本對媽媽們很有用的書,對未婚女性也非常有用。
.其實我還沒結婚,但這是一本對女性人際關係的解讀全集,可以讓你輕鬆了解她們一直擔心的事情,易懂又有趣的寫作風格讓我讀得完全停不下來。
.這是對媽媽們至關重要的一本書,我已經讀了五遍!
.我總是想知道離開聚會後,是否只有我感到壓力和疲憊。很高興讀到這本書,讓我有信心不參加媽媽聚會也能好好養育孩子。
想退出聚會或群組卻說不出口,要繼續待在群內又覺得好痛苦……
這是媽媽們之間的友情,也是世上難度超高的人際關係。
與其他媽媽的人際關係,是因孩子而迅速變得親密,但也可能因為孩子而迅速疏遠。因為處境相似,所以很容易產生共情、互相幫助,但也很容易變成攀比和嫉妒,無意間傷害了彼此。
從為了孩子,即使不方便仍強迫自己出門的媽媽;到想積極參加聚會卻常常被冷落而感到害怕的媽媽,母親們的擔憂只能永無止境?
作者寫下媽媽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故事,不僅抒發焦慮、看清問題,也為自己找尋出口,並以對媽媽成長有幫助的關係爲前提,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和建議。
無論是媽媽,還是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人,只要讀這本書,就會知道按自己的風格生活並沒有錯。同時也會明白,爲了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更爲了保護自己和孩子,該如何思考和行動。
這是一本帶你穿越人際關係難題的療癒指南書。
★引起熱論!網友敲碗出書!
讀者直呼:「這是世界上最難的人際關係!」
為了幫孩子交朋友、獲得各種資訊,就此踏上了這無比為難的人際關係!
★說起那個去了不自在、不去又不安心的媽媽聚會啊……
身為媽媽,幾乎都有一堆苦水;就算不是媽媽,也會大開眼界,學會不同人際關係的眉角!
網路時代的母職新難題!守護孩子、守護媽媽不可不看的教戰手冊!
★「如果你也對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這本書吧!」——陳志恆
「這本書不僅是為媽媽們而寫,它對所有在複雜人際關係中尋找自我的人都有啟發。」——宋怡慧
「這是一本協助你揮別有毒關係,區分自己和孩子需求的書,媽媽們會需要的。」——曾心怡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陳志恆、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心理師/曾心怡、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小小PETIT創辦人、作家/村子裡的凱莉哥、
《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作者/徐慧玲Lynn——溫暖推薦
★讀者好評不斷——
.為什麼這本書現在才出版?這是一本生命之書!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一句廢話,充滿了真誠的建議。
.我因為媽媽朋友的閒言閒語而封閉了自己的心,但讀完這本書後,我釋然了。
.這本書就像一本人際關係教科書,不僅涵蓋了媽媽們的遭遇,也涵蓋了一般的人際關係。
.事實上,不只我和母親的關係,我的人際關係也一直很不順。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這是一本讓我反思自己的書,不僅值得媽媽們閱讀,任何在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人,尤其是女性,都應該閱讀。
.由於我是一個心軟的人,遇到很多無法忍受的事,但還是會繼續勉強自己,直到我看了這本書,因而得到了許多安慰,心也變得堅強許多。
.我覺得這不僅是一本對媽媽們很有用的書,對未婚女性也非常有用。
.其實我還沒結婚,但這是一本對女性人際關係的解讀全集,可以讓你輕鬆了解她們一直擔心的事情,易懂又有趣的寫作風格讓我讀得完全停不下來。
.這是對媽媽們至關重要的一本書,我已經讀了五遍!
.我總是想知道離開聚會後,是否只有我感到壓力和疲憊。很高興讀到這本書,讓我有信心不參加媽媽聚會也能好好養育孩子。
想退出聚會或群組卻說不出口,要繼續待在群內又覺得好痛苦……
這是媽媽們之間的友情,也是世上難度超高的人際關係。
與其他媽媽的人際關係,是因孩子而迅速變得親密,但也可能因為孩子而迅速疏遠。因為處境相似,所以很容易產生共情、互相幫助,但也很容易變成攀比和嫉妒,無意間傷害了彼此。
從為了孩子,即使不方便仍強迫自己出門的媽媽;到想積極參加聚會卻常常被冷落而感到害怕的媽媽,母親們的擔憂只能永無止境?
作者寫下媽媽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故事,不僅抒發焦慮、看清問題,也為自己找尋出口,並以對媽媽成長有幫助的關係爲前提,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和建議。
無論是媽媽,還是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掙扎的人,只要讀這本書,就會知道按自己的風格生活並沒有錯。同時也會明白,爲了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更爲了保護自己和孩子,該如何思考和行動。
這是一本帶你穿越人際關係難題的療癒指南書。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李美蘭 이미란
曾任外語講師十多年,並擔任高考學生的導師。生完孩子後,以全職家庭主婦的身分致力撫養孩子,隨後開始了全職寫作生涯,寫「媽媽世界中獨特的人際關係」。
她最初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引起許多媽媽的共鳴,並應網媽們要求,獨立出版了一本電子書。
電子書一經出版,就位居韓國書市自我發展榜第一名,被評為「當代母親的君主」。後來應更多媽媽的要求,出版了紙本書,並增加了更多的故事,完成這本《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
【譯者簡介】
馮燕珠
新聞系畢業,曾任記者、公關、企畫,後辭去工作隻身赴韓進修,回國後踏入翻譯界,現為專職譯者。
近期譯作:《媽媽的說話練習2》《拯救未來的我:減少後悔、提升行動力的自我調節心理學》《寫給年輕人的靜心課》等。
工作聯繫:yenchu18@gmail.com
李美蘭 이미란
曾任外語講師十多年,並擔任高考學生的導師。生完孩子後,以全職家庭主婦的身分致力撫養孩子,隨後開始了全職寫作生涯,寫「媽媽世界中獨特的人際關係」。
她最初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引起許多媽媽的共鳴,並應網媽們要求,獨立出版了一本電子書。
電子書一經出版,就位居韓國書市自我發展榜第一名,被評為「當代母親的君主」。後來應更多媽媽的要求,出版了紙本書,並增加了更多的故事,完成這本《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
【譯者簡介】
馮燕珠
新聞系畢業,曾任記者、公關、企畫,後辭去工作隻身赴韓進修,回國後踏入翻譯界,現為專職譯者。
近期譯作:《媽媽的說話練習2》《拯救未來的我:減少後悔、提升行動力的自我調節心理學》《寫給年輕人的靜心課》等。
工作聯繫:yenchu18@gmail.com
序
【序】
推薦序 因育兒而建立起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陳志恆
你有加入孩子班上的家長群組嗎?
現今社會,從幼兒園到中小學,應該每個孩子班上都有家長群組。不一定是老師要求組成的,有時候是熱心的家長發起、自發性成立的網路群組。為了避免性別偏見,美其名為家長群組,但在其中大概有九成是媽媽。
拜數位科技所賜,家長群組讓溝通互動變得方便。不僅學校老師可以更有效率地宣布消息,家長之間也可以互通有無、交換訊息。
去年,我曾有一場公開的線上演講,主辦單位告訴我報名人數近百名。但在演講開始前幾分鐘,線上會議室湧入大批學員,一下子把會議室給擠爆,主辦單位只得臨時加開第二會議室應急。
後來,有朋友私下告訴我,當天有人把這次線上演講的會議室連結傳到好幾個地方媽媽的群組中,大家一起同步宣傳這則訊息。
朋友說:「別小看地方媽媽口耳相傳的力量!」
我這才驚覺,媽媽群組真是一個超有效率的散布訊息渠道,希望接下來我出版每一本書的訊息,包括現在推薦的這一本新書,都能在各大地方媽媽群組中廣為流通。
女兒剛要就讀幼兒園時,園方通知家長要為孩子準備睡袋、脫鞋還有室內鞋等個人用品。我看著通知單摸不著頭緒,只見太太一臉從容,滑著手機對我說:「我都打聽好了,睡袋要買這款的,比較透氣,還要用可愛的袋子裝著;室內鞋買這種比較耐穿;脫鞋就什麼都可以……」
我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這麼多?」
「我有加入媽媽群組呀!」原來,太太早就為了女兒讀幼兒園一事,加入網路上的一些媽媽社群,從中獲得不少與孩子教育相關的情報。
大部分的人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加入不同的家長群組;但也有些人在家長群組之中,獲得情感支持,成為一輩子的好友。
我曾到幾所學校帶領志工團體的課程,其中有所學校的志工媽媽們年紀都偏長,孩子們都已上大學,甚至成家立業。
她們告訴我,從孩子在學校念書時,她們就待在這裡當志工。同期夥伴一起學習與服務,越來越熟。孩子畢業後,還是繼續留下來服務,成了支持團體,是家庭以外的另一個歸屬感來源。平時除了服務學校與定時接受培訓外,還會揪團旅遊、聚餐。
然而,只要是由人組成的團體,就會有紛擾,也會有團體壓力。
就拿學校的班級家長群組來說好了。有的家長會在深夜詢問白天孩子在學校裡發生的事,弄得老師得大半夜回覆訊息;有的家長會在群組中發起活動,或要求大家對某些議題表態,實在令人進退兩難。更不用說群組還存在許多流言蜚語、八卦謠言,甚至惡意批評或孤立、排擠等事。如果孩子在學校有些紛爭,有家長不會私下聯繫溝通,而是選擇在網路群組中提起此事,此時就有可能節外生枝、衍生更多誤會。而家長在群組中的對立或歧見也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在學校見面都尷尬。
因此,有些家長為了是否要繼續待在群組感到進退兩難。一方面想得知關於孩子的第一手情報,另一方面又為群組中複雜難解的人際互動感到厭煩。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這本書探討的就是家長群組這種特殊的人際關係——有可能在網路上互動,也可能定期碰面聚會,甚至會帶孩子一同出遊。
有人享受這樣的人際關係,也有人為這樣的人際互動備感焦慮。
當你在群組中與其他家長交流時,有機會得到情感支持或陪伴,這會療癒你育兒時的孤單與挫敗;同時,不免也會在群組中聽到其他家長炫耀自己的孩子,因而感到自卑或焦慮。
我從小成長的社區,是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同學的家長和我的父親都在同一間公司裡上班,彼此住得也近,哪一家的孩子發生什麼事,只要經過一個晚上,整個社區就會知道了。
這樣的好處是,鄰里之間守望相助,孩子出什麼狀況,很難瞞得過家長。壞處是,根本沒有隱私可言。更麻煩的是,那兒的家長又特別愛比較,茶餘飯後的話題,三句不離孩子的表現。
後來,我們搬離那個社區,母親才說:「我的耳根子終於可以清靜了!」她再也不需要一走出家門,就得跟街坊鄰居比來比去。原來,這樣的社交互動,令她感到相當疲憊。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的作者李美蘭在韓國享有極高知名度。她曾將自己在媽媽群組中的痛苦與矛盾在網路上發表,意外引發共鳴。她也決定刻意脫離這樣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把心思專注於與孩子的互動上,終於找回內心的平靜。
如果你也對於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作者的心路歷程與見解。
此外,作者在書中不斷提醒讀者,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要促成孩子的人際關係,讓孩子交到朋友,而刻意與其他家長拉近關係、形成群組。父母終究得體認,孩子沒有非得要為父母費心安排的人際關係買單,而父母也不該過度干涉孩子的人際互動。
大人,還是先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難題吧!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推薦序 不完美也精采:找到聚會的理由
宋怡慧
還記得上次參加媽媽聚會時,你強顏歡笑到厭世不已嗎?或是在LINE群組裡,看到「今天誰家寶貝會背唐詩了?」的炫耀消息時,內心慌亂不已?李美蘭《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猶如一盞媽媽社交明燈,為陷入社交仄徑的媽媽們引路而出。
作家李美蘭被網路媽媽們譽為「當代母親的明燈」,她以敏銳的洞察力,深入剖析網路時代媽媽們面臨的諸多挑戰。在她詼諧清新的筆觸下,媽媽聚會表面是溫暖互助的平臺,實則暗藏競爭與焦慮的戰場。我們渴望社交的強連結,卻又畏懼龐大的人際壓力;我們願為孩子傾盡所有,卻又擔憂過度干涉會使彼此迷失自我。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多少人打著「母愛」的旗幟,實則在束縛子女的人生?我們必須明白,孩子並非我們的私有財產。他們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獨立的個體,而非誰的附屬品。放下焦慮,最佳的教育便是讓孩子看到真實的你,你除了是媽媽,也是你自己。當你厭倦了無止境的比較、炫耀和焦慮,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拾真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在華人社會,子女的成績單常等同於媽媽的育兒成績單。這種看似荒謬又瘋狂的競賽中,許多母親未能覺察自己育兒的私心。李美蘭巧妙地揭示了韓國社會媽媽們的人際關係困境,從身高體重、語言發展到考試成績、名校迷思等,無不凸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社交壓力。媽媽聚會往往演變成隱形的比較競技場。表面上是情感支持系統,實則常成為心理壓力的源頭。你是否曾為韓劇《天空之城》中那些追求完美的媽媽們捏一把冷汗?或被《請回答1988》裡鄰里間溫馨又略帶競爭的氛圍所觸動?確實,韓國的教育競爭異常激烈。作者指出:「語言發展是開始比較的第一道關卡。」彷彿稍不留神,就會被其他媽媽用「你家孩子還不會說話嗎?」的眼神刺穿。過度比較不僅損害母親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作者在書中建議:「不要表示意見,簡單用『啊,是嗎?我沒什麼感覺』回應就好。」在重視禮儀和面子的社會中,這種應對方式堪稱高明。作者更進一步強調:「只有接受孩子的個性,尊重他原本的樣子,孩子才會對自己產生正向的自我認同。」
身處社交圈的壓力令每個媽媽喘不過氣,正如書中所言:「不管何時,覺得累的時候就獨處。」我們無需勉強自己成為「完美媽媽」,也不必為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相反,我們應學會尊重彼此的差異,培養健康的界限感,在關係中保持真誠而不失自我。我記得,有位媽媽曾向我傾訴:「我家孩子五歲還不會九九乘法,是不是落後了?比較『學習能力』似乎是媽媽社交圈永恆的話題。」然而,我們應該銘記,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成長軌跡,關鍵在於找到適合他們的節奏。放下我們的比較心,面對關係的連結才能更坦然自適。正如書中所言:「孩子最想要的就是媽媽的幸福、媽媽的笑容。」家人之間最動人的,是真心互望彼此微笑而陶醉的時刻吧!
表面上,這是一本直擊當代母親內心的必讀之作,但深入探究,它更像是一本人際關係的智慧寶典。例如,你應該學會在群組中保持風度,將私人對話分開進行。同時,你毋須回覆每一則消息,也不必對每個話題發表見解。請記住,沉默有時是最優雅的回應。作者也強調保持適度距離的重要性,她說:「知道什麼時候該後退才是幸福生活的智慧。」在人際交往中懂得適時抽身,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維護健康的關係。這些建議對於容易陷入社交焦慮的母親們尤為珍貴。同時,作者提醒我們:「在群組中保持風度,私人對話一定要分開進行。」這反映出小圈子社交關係的複雜性。事實上,真正的社交關係應建立在善意之上,它毋須競爭,而是為了實現生活真正的幸福。
作者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讀者認識並克服如「無名怨憤」和「投射」等常見的心理陷阱。畢竟,學會寬恕不僅能釋放自己,在艱難的生活中,放下芝麻小事,毋須耿耿於懷。這也能為孩子樹立一個寬容大度的榜樣。作者的卓見不僅適用於媽媽社交圈,對每個重視人際社交的你我都大有裨益。善於選擇和專注、懂得區分安全與威脅的人等概念,更為讀者提供實用的自我評估和改進工具,有助於在複雜的社交網路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同時,培養心理韌性和學會寬恕的能力,也是擺脫過去不愉快經歷的必要條件。
作家李美蘭以溫暖而理性的筆觸為讀者指明了一條平衡之路,闡明育兒是一場關於成長、理解和愛的旅程。面對他人的無禮時,李美蘭給出了睿智的建議:「適度變得遲鈍一點。」這不僅能保護心靈,也能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保持內心的平和。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交窘境、難以言說的內心糾結,都在作者的文字中找到了救贖與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僅給出解答,還賦予力量,鼓勵你勇敢做真實的自己,放下完美主義的包袱,建立真誠的社交關係,接納真實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更快樂、更幸福、更從容的大人,進而培養出快樂自信的孩子。
這本書不僅是為媽媽們而寫,它對所有在複雜人際關係中尋找自我的人都有啟發。它教導我們如何在群體中保持個性、如何優雅地應對隱性排擠,以及如何在各種社交場合中自在地展現真我。無論你是剛踏入育兒世界的新手媽媽,還是已經身經百戰的育兒專家,都能讓你我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與使命。 最後,讓我們銘記李美蘭的核心觀念:做一個快樂的媽媽,比做一個完美的媽媽更重要。誰說育兒就不能是一場充滿歡笑、自在快意的冒險呢?在這充滿挑戰的AI時代中,放下手機,暫時忘記那些訊息爆炸的群組,拿起這本書,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保持清醒和幽默的育兒頭腦,也順勢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打造雙贏人生。
(本文作者為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作者序 最高難度的人際關係開始了
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成群結隊的「本能」也很強。例如在幼兒園,可以看到比較要好的女孩們成群玩耍。回想學生時期,不管去哪裡,我也經常和四位女同學一起行動;和摯友交換彼此的祕密日記,分享青春期的苦惱;下課時都會聚在一起聊天,不管說什麼都能開懷大笑。就算已經在學校相處將近一整天了,回家後卻還是會用簡訊或聊天軟體繼續在學校沒說完的話題。
當然,有時也會發生說某人壞話或形成小圈圈等女性特有、既微妙又隱密的情感鬥爭。儘管如此,一起去上廁所的朋友、可以分享祕密的可靠朋友,都讓學生時期的我們更加愉快。在成為媽媽後,仍持續這種為了成群結隊行動而努力的現象,但媽媽們的關係,可是人際關係中,難度最高的,光靠努力很難維持。從「只由女性組成」這一點來看,應該已經覺得不容小覷了,而這種關係,甚至還是以孩子為媒介才連接在一起。
我和對方並非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我和我的孩子、對方與對方的孩子,這樣兩兩一組的互動關係,雖然有很多話題可以聊,但問題也不少。以孩子為媒介,比任何關係都可以更容易、更快地串連起來;但相對的,也比任何關係都還容易翻臉。如果孩子們起爭執、打架,甚至互相傷害,媽媽們會比孩子更激動。結果,就算孩子們以後想再親近,也會因為媽媽的臉色而卻步、不敢一起玩,於是,昨天的摯友成了今天的冤家。
不僅如此,有些媽媽雖然長大成人了,仍無法擺脫學生時代的習慣—熱中於集結小團體、對別人品頭論足……該怎麼辦才好?如果是一對一的關係,可以挽起袖子、站上擂臺,痛快地展現鬥士般的氣勢,但只要看到孩子明朗的臉龐,就會打消這種幼稚的想法,左右為難的狀況讓媽媽們的聚會越來越難熬。
曾有一段時間,我刻意脫離這種讓人感到痛苦的關係,決定暫時休息,那段時間可說是我在生產後所經歷過的最美好時光,我可以專注於孩子視線所向之處、孩子腳步所及的地方……是非常珍貴的時間。而且孩子到幼兒園上課後,我就可以去運動,沉浸在喜歡的書本裡,度過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一個人獨處所帶給我最大的禮物,是與他人的關係更為牢固。就像我尊重自己一樣,對他人也懷有寬容的心,懂得珍惜與認同自己,就不會執著於他人的認同和關注,因為可以不費心、不勉強地建立起讓我感到舒適的關係,所以和媽媽們的關係反而變得更融洽。
於是,我把享受獨處的感受以及對媽媽們關係的想法,記錄在網路社群平臺上,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媽媽們對於我的故事紛紛表示共鳴以及予以意想不到的鼓勵。
許多粉絲分享自己的故事,說她們以前也為了幫孩子交朋友、獲得各種資訊,必須參加媽媽們的聚會,因此都有過類似的不安和壓迫感。但心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後,與孩子的關係變得深厚,同時也可以信任孩子能自己建立友誼。因為減少了與其他媽媽交流的時間,她們可以選擇去運動或從事有興趣的活動,因自我成長而變得更幸福。不僅如此,多了獨處時間後,對周圍的育兒夥伴們會更加感恩,更能感受得到溫暖。
另一方面,還是有很多人在媽媽們的關係中煩惱、痛苦著:有人因受到其他媽媽在背後說閒話和排擠而痛苦;在被排擠後留下心理創傷,不時會做惡夢;還有人連帶孩子去遊樂園玩都很痛苦,因為如果看到其他三五成群的媽媽,就會覺得她們好像在說自己的壞話。
這些情緒的底層都有很深的創傷,而且是從很久以前延續到今日仍產生影響:與父母不穩定的關係、小時候被好朋友背叛等各式各樣的原因。如果在幼年時期未能建立穩定的關係,就很難對人產生信任;成年後因為害怕被拒絕,因此很難與他人建立持久穩固的關係。更令人傷心的是,這種恐懼也有可能代代相傳。
對這些媽媽來說,比起「媽媽聚會」,她們更害怕的其實是「與他人建立關係」,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希望這本書的讀者能夠克服在幼年時期或在某段關係中所受到的傷害,擁有尊重自己、守護自己的堅韌的心。不僅與自己,同時與育兒夥伴們也能建立起自在、幸福的關係。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充滿喜悅和感謝的人生,這種健康、正向的態度同時也能成為孩子的人生榜樣。
這本書可說是直接也間接地重現我經歷過的媽媽世界。書中登場的人物並非直指某人,而是由各式各樣的人重組而成。這絕對不是從「女人的敵人是女人」這項觀點出發而寫的故事,也不是要將媽媽們描寫成只會花老公錢的「媽蟲」。這世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當然也有各種樣貌的媽媽,在這裡的媽媽只是黑暗面多了一點而已。雖然不知道天底下的媽媽處在什麼樣的黑暗之中,但希望大家能各自在黑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讓你的世界更明亮和溫暖。
推薦序 因育兒而建立起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陳志恆
你有加入孩子班上的家長群組嗎?
現今社會,從幼兒園到中小學,應該每個孩子班上都有家長群組。不一定是老師要求組成的,有時候是熱心的家長發起、自發性成立的網路群組。為了避免性別偏見,美其名為家長群組,但在其中大概有九成是媽媽。
拜數位科技所賜,家長群組讓溝通互動變得方便。不僅學校老師可以更有效率地宣布消息,家長之間也可以互通有無、交換訊息。
去年,我曾有一場公開的線上演講,主辦單位告訴我報名人數近百名。但在演講開始前幾分鐘,線上會議室湧入大批學員,一下子把會議室給擠爆,主辦單位只得臨時加開第二會議室應急。
後來,有朋友私下告訴我,當天有人把這次線上演講的會議室連結傳到好幾個地方媽媽的群組中,大家一起同步宣傳這則訊息。
朋友說:「別小看地方媽媽口耳相傳的力量!」
我這才驚覺,媽媽群組真是一個超有效率的散布訊息渠道,希望接下來我出版每一本書的訊息,包括現在推薦的這一本新書,都能在各大地方媽媽群組中廣為流通。
女兒剛要就讀幼兒園時,園方通知家長要為孩子準備睡袋、脫鞋還有室內鞋等個人用品。我看著通知單摸不著頭緒,只見太太一臉從容,滑著手機對我說:「我都打聽好了,睡袋要買這款的,比較透氣,還要用可愛的袋子裝著;室內鞋買這種比較耐穿;脫鞋就什麼都可以……」
我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這麼多?」
「我有加入媽媽群組呀!」原來,太太早就為了女兒讀幼兒園一事,加入網路上的一些媽媽社群,從中獲得不少與孩子教育相關的情報。
大部分的人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加入不同的家長群組;但也有些人在家長群組之中,獲得情感支持,成為一輩子的好友。
我曾到幾所學校帶領志工團體的課程,其中有所學校的志工媽媽們年紀都偏長,孩子們都已上大學,甚至成家立業。
她們告訴我,從孩子在學校念書時,她們就待在這裡當志工。同期夥伴一起學習與服務,越來越熟。孩子畢業後,還是繼續留下來服務,成了支持團體,是家庭以外的另一個歸屬感來源。平時除了服務學校與定時接受培訓外,還會揪團旅遊、聚餐。
然而,只要是由人組成的團體,就會有紛擾,也會有團體壓力。
就拿學校的班級家長群組來說好了。有的家長會在深夜詢問白天孩子在學校裡發生的事,弄得老師得大半夜回覆訊息;有的家長會在群組中發起活動,或要求大家對某些議題表態,實在令人進退兩難。更不用說群組還存在許多流言蜚語、八卦謠言,甚至惡意批評或孤立、排擠等事。如果孩子在學校有些紛爭,有家長不會私下聯繫溝通,而是選擇在網路群組中提起此事,此時就有可能節外生枝、衍生更多誤會。而家長在群組中的對立或歧見也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在學校見面都尷尬。
因此,有些家長為了是否要繼續待在群組感到進退兩難。一方面想得知關於孩子的第一手情報,另一方面又為群組中複雜難解的人際互動感到厭煩。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這本書探討的就是家長群組這種特殊的人際關係——有可能在網路上互動,也可能定期碰面聚會,甚至會帶孩子一同出遊。
有人享受這樣的人際關係,也有人為這樣的人際互動備感焦慮。
當你在群組中與其他家長交流時,有機會得到情感支持或陪伴,這會療癒你育兒時的孤單與挫敗;同時,不免也會在群組中聽到其他家長炫耀自己的孩子,因而感到自卑或焦慮。
我從小成長的社區,是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同學的家長和我的父親都在同一間公司裡上班,彼此住得也近,哪一家的孩子發生什麼事,只要經過一個晚上,整個社區就會知道了。
這樣的好處是,鄰里之間守望相助,孩子出什麼狀況,很難瞞得過家長。壞處是,根本沒有隱私可言。更麻煩的是,那兒的家長又特別愛比較,茶餘飯後的話題,三句不離孩子的表現。
後來,我們搬離那個社區,母親才說:「我的耳根子終於可以清靜了!」她再也不需要一走出家門,就得跟街坊鄰居比來比去。原來,這樣的社交互動,令她感到相當疲憊。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的作者李美蘭在韓國享有極高知名度。她曾將自己在媽媽群組中的痛苦與矛盾在網路上發表,意外引發共鳴。她也決定刻意脫離這樣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把心思專注於與孩子的互動上,終於找回內心的平靜。
如果你也對於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作者的心路歷程與見解。
此外,作者在書中不斷提醒讀者,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要促成孩子的人際關係,讓孩子交到朋友,而刻意與其他家長拉近關係、形成群組。父母終究得體認,孩子沒有非得要為父母費心安排的人際關係買單,而父母也不該過度干涉孩子的人際互動。
大人,還是先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難題吧!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推薦序 不完美也精采:找到聚會的理由
宋怡慧
還記得上次參加媽媽聚會時,你強顏歡笑到厭世不已嗎?或是在LINE群組裡,看到「今天誰家寶貝會背唐詩了?」的炫耀消息時,內心慌亂不已?李美蘭《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猶如一盞媽媽社交明燈,為陷入社交仄徑的媽媽們引路而出。
作家李美蘭被網路媽媽們譽為「當代母親的明燈」,她以敏銳的洞察力,深入剖析網路時代媽媽們面臨的諸多挑戰。在她詼諧清新的筆觸下,媽媽聚會表面是溫暖互助的平臺,實則暗藏競爭與焦慮的戰場。我們渴望社交的強連結,卻又畏懼龐大的人際壓力;我們願為孩子傾盡所有,卻又擔憂過度干涉會使彼此迷失自我。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多少人打著「母愛」的旗幟,實則在束縛子女的人生?我們必須明白,孩子並非我們的私有財產。他們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獨立的個體,而非誰的附屬品。放下焦慮,最佳的教育便是讓孩子看到真實的你,你除了是媽媽,也是你自己。當你厭倦了無止境的比較、炫耀和焦慮,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拾真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在華人社會,子女的成績單常等同於媽媽的育兒成績單。這種看似荒謬又瘋狂的競賽中,許多母親未能覺察自己育兒的私心。李美蘭巧妙地揭示了韓國社會媽媽們的人際關係困境,從身高體重、語言發展到考試成績、名校迷思等,無不凸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社交壓力。媽媽聚會往往演變成隱形的比較競技場。表面上是情感支持系統,實則常成為心理壓力的源頭。你是否曾為韓劇《天空之城》中那些追求完美的媽媽們捏一把冷汗?或被《請回答1988》裡鄰里間溫馨又略帶競爭的氛圍所觸動?確實,韓國的教育競爭異常激烈。作者指出:「語言發展是開始比較的第一道關卡。」彷彿稍不留神,就會被其他媽媽用「你家孩子還不會說話嗎?」的眼神刺穿。過度比較不僅損害母親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作者在書中建議:「不要表示意見,簡單用『啊,是嗎?我沒什麼感覺』回應就好。」在重視禮儀和面子的社會中,這種應對方式堪稱高明。作者更進一步強調:「只有接受孩子的個性,尊重他原本的樣子,孩子才會對自己產生正向的自我認同。」
身處社交圈的壓力令每個媽媽喘不過氣,正如書中所言:「不管何時,覺得累的時候就獨處。」我們無需勉強自己成為「完美媽媽」,也不必為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相反,我們應學會尊重彼此的差異,培養健康的界限感,在關係中保持真誠而不失自我。我記得,有位媽媽曾向我傾訴:「我家孩子五歲還不會九九乘法,是不是落後了?比較『學習能力』似乎是媽媽社交圈永恆的話題。」然而,我們應該銘記,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成長軌跡,關鍵在於找到適合他們的節奏。放下我們的比較心,面對關係的連結才能更坦然自適。正如書中所言:「孩子最想要的就是媽媽的幸福、媽媽的笑容。」家人之間最動人的,是真心互望彼此微笑而陶醉的時刻吧!
表面上,這是一本直擊當代母親內心的必讀之作,但深入探究,它更像是一本人際關係的智慧寶典。例如,你應該學會在群組中保持風度,將私人對話分開進行。同時,你毋須回覆每一則消息,也不必對每個話題發表見解。請記住,沉默有時是最優雅的回應。作者也強調保持適度距離的重要性,她說:「知道什麼時候該後退才是幸福生活的智慧。」在人際交往中懂得適時抽身,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維護健康的關係。這些建議對於容易陷入社交焦慮的母親們尤為珍貴。同時,作者提醒我們:「在群組中保持風度,私人對話一定要分開進行。」這反映出小圈子社交關係的複雜性。事實上,真正的社交關係應建立在善意之上,它毋須競爭,而是為了實現生活真正的幸福。
作者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讀者認識並克服如「無名怨憤」和「投射」等常見的心理陷阱。畢竟,學會寬恕不僅能釋放自己,在艱難的生活中,放下芝麻小事,毋須耿耿於懷。這也能為孩子樹立一個寬容大度的榜樣。作者的卓見不僅適用於媽媽社交圈,對每個重視人際社交的你我都大有裨益。善於選擇和專注、懂得區分安全與威脅的人等概念,更為讀者提供實用的自我評估和改進工具,有助於在複雜的社交網路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同時,培養心理韌性和學會寬恕的能力,也是擺脫過去不愉快經歷的必要條件。
作家李美蘭以溫暖而理性的筆觸為讀者指明了一條平衡之路,闡明育兒是一場關於成長、理解和愛的旅程。面對他人的無禮時,李美蘭給出了睿智的建議:「適度變得遲鈍一點。」這不僅能保護心靈,也能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保持內心的平和。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交窘境、難以言說的內心糾結,都在作者的文字中找到了救贖與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僅給出解答,還賦予力量,鼓勵你勇敢做真實的自己,放下完美主義的包袱,建立真誠的社交關係,接納真實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更快樂、更幸福、更從容的大人,進而培養出快樂自信的孩子。
這本書不僅是為媽媽們而寫,它對所有在複雜人際關係中尋找自我的人都有啟發。它教導我們如何在群體中保持個性、如何優雅地應對隱性排擠,以及如何在各種社交場合中自在地展現真我。無論你是剛踏入育兒世界的新手媽媽,還是已經身經百戰的育兒專家,都能讓你我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與使命。 最後,讓我們銘記李美蘭的核心觀念:做一個快樂的媽媽,比做一個完美的媽媽更重要。誰說育兒就不能是一場充滿歡笑、自在快意的冒險呢?在這充滿挑戰的AI時代中,放下手機,暫時忘記那些訊息爆炸的群組,拿起這本書,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保持清醒和幽默的育兒頭腦,也順勢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打造雙贏人生。
(本文作者為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作者序 最高難度的人際關係開始了
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成群結隊的「本能」也很強。例如在幼兒園,可以看到比較要好的女孩們成群玩耍。回想學生時期,不管去哪裡,我也經常和四位女同學一起行動;和摯友交換彼此的祕密日記,分享青春期的苦惱;下課時都會聚在一起聊天,不管說什麼都能開懷大笑。就算已經在學校相處將近一整天了,回家後卻還是會用簡訊或聊天軟體繼續在學校沒說完的話題。
當然,有時也會發生說某人壞話或形成小圈圈等女性特有、既微妙又隱密的情感鬥爭。儘管如此,一起去上廁所的朋友、可以分享祕密的可靠朋友,都讓學生時期的我們更加愉快。在成為媽媽後,仍持續這種為了成群結隊行動而努力的現象,但媽媽們的關係,可是人際關係中,難度最高的,光靠努力很難維持。從「只由女性組成」這一點來看,應該已經覺得不容小覷了,而這種關係,甚至還是以孩子為媒介才連接在一起。
我和對方並非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我和我的孩子、對方與對方的孩子,這樣兩兩一組的互動關係,雖然有很多話題可以聊,但問題也不少。以孩子為媒介,比任何關係都可以更容易、更快地串連起來;但相對的,也比任何關係都還容易翻臉。如果孩子們起爭執、打架,甚至互相傷害,媽媽們會比孩子更激動。結果,就算孩子們以後想再親近,也會因為媽媽的臉色而卻步、不敢一起玩,於是,昨天的摯友成了今天的冤家。
不僅如此,有些媽媽雖然長大成人了,仍無法擺脫學生時代的習慣—熱中於集結小團體、對別人品頭論足……該怎麼辦才好?如果是一對一的關係,可以挽起袖子、站上擂臺,痛快地展現鬥士般的氣勢,但只要看到孩子明朗的臉龐,就會打消這種幼稚的想法,左右為難的狀況讓媽媽們的聚會越來越難熬。
曾有一段時間,我刻意脫離這種讓人感到痛苦的關係,決定暫時休息,那段時間可說是我在生產後所經歷過的最美好時光,我可以專注於孩子視線所向之處、孩子腳步所及的地方……是非常珍貴的時間。而且孩子到幼兒園上課後,我就可以去運動,沉浸在喜歡的書本裡,度過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一個人獨處所帶給我最大的禮物,是與他人的關係更為牢固。就像我尊重自己一樣,對他人也懷有寬容的心,懂得珍惜與認同自己,就不會執著於他人的認同和關注,因為可以不費心、不勉強地建立起讓我感到舒適的關係,所以和媽媽們的關係反而變得更融洽。
於是,我把享受獨處的感受以及對媽媽們關係的想法,記錄在網路社群平臺上,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媽媽們對於我的故事紛紛表示共鳴以及予以意想不到的鼓勵。
許多粉絲分享自己的故事,說她們以前也為了幫孩子交朋友、獲得各種資訊,必須參加媽媽們的聚會,因此都有過類似的不安和壓迫感。但心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後,與孩子的關係變得深厚,同時也可以信任孩子能自己建立友誼。因為減少了與其他媽媽交流的時間,她們可以選擇去運動或從事有興趣的活動,因自我成長而變得更幸福。不僅如此,多了獨處時間後,對周圍的育兒夥伴們會更加感恩,更能感受得到溫暖。
另一方面,還是有很多人在媽媽們的關係中煩惱、痛苦著:有人因受到其他媽媽在背後說閒話和排擠而痛苦;在被排擠後留下心理創傷,不時會做惡夢;還有人連帶孩子去遊樂園玩都很痛苦,因為如果看到其他三五成群的媽媽,就會覺得她們好像在說自己的壞話。
這些情緒的底層都有很深的創傷,而且是從很久以前延續到今日仍產生影響:與父母不穩定的關係、小時候被好朋友背叛等各式各樣的原因。如果在幼年時期未能建立穩定的關係,就很難對人產生信任;成年後因為害怕被拒絕,因此很難與他人建立持久穩固的關係。更令人傷心的是,這種恐懼也有可能代代相傳。
對這些媽媽來說,比起「媽媽聚會」,她們更害怕的其實是「與他人建立關係」,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希望這本書的讀者能夠克服在幼年時期或在某段關係中所受到的傷害,擁有尊重自己、守護自己的堅韌的心。不僅與自己,同時與育兒夥伴們也能建立起自在、幸福的關係。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充滿喜悅和感謝的人生,這種健康、正向的態度同時也能成為孩子的人生榜樣。
這本書可說是直接也間接地重現我經歷過的媽媽世界。書中登場的人物並非直指某人,而是由各式各樣的人重組而成。這絕對不是從「女人的敵人是女人」這項觀點出發而寫的故事,也不是要將媽媽們描寫成只會花老公錢的「媽蟲」。這世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當然也有各種樣貌的媽媽,在這裡的媽媽只是黑暗面多了一點而已。雖然不知道天底下的媽媽處在什麼樣的黑暗之中,但希望大家能各自在黑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讓你的世界更明亮和溫暖。
目次
推薦序 因育兒而建立起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陳志恆
推薦序 不完美也精采:找到聚會的理由 宋怡慧
好評推薦
作者序 最高難度的人際關係開始了
第一章 去了覺得不自在,不去又不安心的媽媽聚會
歡迎來到媽媽們的世界
和媽媽們初次建立的特別關係
領導者與成員的合作很重要
媽媽需要與大人對話
媽媽聚會上一定會做比較嗎?
「多管閒事」和「提供建議」只是一線之隔
從他人的不幸裡尋找幸福的媽媽
用財力評價別人的媽媽
媽媽們也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嗎?
那位媽媽成為反派的理由
第二章 媽媽的人緣與孩子的人緣是兩碼子事
媽媽,我還不需要朋友
孩子沒有朋友,是媽媽的錯嗎?
職業婦女的不安大不相同
放下對人際關係的期待
必須出席班親會才能取得資訊嗎?
如果無法參加班親會?
媽媽,我也想被邀請參加朋友的慶生會
像親家一樣的關係
有時候一個人待著更好
給互相傷害的孩子的話
當孩子排擠其他朋友時
第三章 媽媽聚會中應該保持的八種品格態度
一,時時刻刻都要小心說話
二,議論他人時,要堅守底線
三,不要炫耀孩子
四,關係再好也要明算帳
五,遵守時間約定
六,獲得資訊需要懂得禮尚往來
七,面對孩子們的爭執,不要感情用事
八,在群組中保持風度
第四章 不被無禮之人傷害的方法
是我敏感,還是對方無禮?
承認自己敏感
不賦予意義就沒有意義
適度反擊的美學
抛開「被害者意識」就會幸福
與他人減少對立的方法
確認心理距離和意圖
媽媽也需要溫暖的父母
第五章 人際關係也需要極簡化
把我的能量用在有意義的地方
人際關係沒有消化藥
「情緒垃圾桶」和「能量吸血鬼」的結合
傳話的人更壞
保持距離的時機和方法很關鍵
第六章 百分之九十九的女性都會經歷「隱性孤立」
真有值得被排擠的理由嗎?
不要成為受害者、加害者或參與者
在媽媽聚會中發生悲劇的原因
好友突然反目的原因
女人為什麼要暗中攻擊?
人際關係是武器
不好的關係中,形成排擠的過程
培養良好關係的方法
克服排擠的七種方法
奇數的詛咒不要代代相傳
第七章 了解防衛機制,就能看出解決問題的蛛絲馬跡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也是防衛機制之間的相遇
無名怨憤是個問題
媽媽們的無名怨憤名單
承認嫉妒心
感覺到敵意就用被動攻擊
轉嫁責任的防衛機制:投射
減少罪惡感的防衛機制:抵消
壓抑會反應在身體上
雙面的防衛機制:補償與認同
第八章 我的中心是「我」,你的中心是「你」,關係的中心是「我們」
其他人會不會瞞著我建立群組?
「不成熟的善良」與「成熟的善良」
沒有人能完全彌補不足
如何擺脫關係中的痛苦?
聽過「自尊心吸血鬼」嗎?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人的溫暖
懂得建立健康關係的特徵
討厭對方的點,其實是自己的影子
第九章 堅強的媽媽以及堅強的孩子
人際關係也需要整理
無所事事的甜蜜
豐富心靈的邂逅
心理靱性和寬恕的力量
從「缺乏」的象徵變成「愛」的象徵
只要有完全的信任就夠了
坐頭等車廂的媽媽與吊車尾的媽媽
後記 因為在一起而更幸福的媽媽們
推薦序 不完美也精采:找到聚會的理由 宋怡慧
好評推薦
作者序 最高難度的人際關係開始了
第一章 去了覺得不自在,不去又不安心的媽媽聚會
歡迎來到媽媽們的世界
和媽媽們初次建立的特別關係
領導者與成員的合作很重要
媽媽需要與大人對話
媽媽聚會上一定會做比較嗎?
「多管閒事」和「提供建議」只是一線之隔
從他人的不幸裡尋找幸福的媽媽
用財力評價別人的媽媽
媽媽們也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嗎?
那位媽媽成為反派的理由
第二章 媽媽的人緣與孩子的人緣是兩碼子事
媽媽,我還不需要朋友
孩子沒有朋友,是媽媽的錯嗎?
職業婦女的不安大不相同
放下對人際關係的期待
必須出席班親會才能取得資訊嗎?
如果無法參加班親會?
媽媽,我也想被邀請參加朋友的慶生會
像親家一樣的關係
有時候一個人待著更好
給互相傷害的孩子的話
當孩子排擠其他朋友時
第三章 媽媽聚會中應該保持的八種品格態度
一,時時刻刻都要小心說話
二,議論他人時,要堅守底線
三,不要炫耀孩子
四,關係再好也要明算帳
五,遵守時間約定
六,獲得資訊需要懂得禮尚往來
七,面對孩子們的爭執,不要感情用事
八,在群組中保持風度
第四章 不被無禮之人傷害的方法
是我敏感,還是對方無禮?
承認自己敏感
不賦予意義就沒有意義
適度反擊的美學
抛開「被害者意識」就會幸福
與他人減少對立的方法
確認心理距離和意圖
媽媽也需要溫暖的父母
第五章 人際關係也需要極簡化
把我的能量用在有意義的地方
人際關係沒有消化藥
「情緒垃圾桶」和「能量吸血鬼」的結合
傳話的人更壞
保持距離的時機和方法很關鍵
第六章 百分之九十九的女性都會經歷「隱性孤立」
真有值得被排擠的理由嗎?
不要成為受害者、加害者或參與者
在媽媽聚會中發生悲劇的原因
好友突然反目的原因
女人為什麼要暗中攻擊?
人際關係是武器
不好的關係中,形成排擠的過程
培養良好關係的方法
克服排擠的七種方法
奇數的詛咒不要代代相傳
第七章 了解防衛機制,就能看出解決問題的蛛絲馬跡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也是防衛機制之間的相遇
無名怨憤是個問題
媽媽們的無名怨憤名單
承認嫉妒心
感覺到敵意就用被動攻擊
轉嫁責任的防衛機制:投射
減少罪惡感的防衛機制:抵消
壓抑會反應在身體上
雙面的防衛機制:補償與認同
第八章 我的中心是「我」,你的中心是「你」,關係的中心是「我們」
其他人會不會瞞著我建立群組?
「不成熟的善良」與「成熟的善良」
沒有人能完全彌補不足
如何擺脫關係中的痛苦?
聽過「自尊心吸血鬼」嗎?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人的溫暖
懂得建立健康關係的特徵
討厭對方的點,其實是自己的影子
第九章 堅強的媽媽以及堅強的孩子
人際關係也需要整理
無所事事的甜蜜
豐富心靈的邂逅
心理靱性和寬恕的力量
從「缺乏」的象徵變成「愛」的象徵
只要有完全的信任就夠了
坐頭等車廂的媽媽與吊車尾的媽媽
後記 因為在一起而更幸福的媽媽們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第一章 去了覺得不自在,不去又不安心的媽媽聚會 歡迎來到媽媽們的世界 「等你之後到產後護理之家,一定要找同期進去的媽媽組織團體!」 在分娩前幾天,我與一位媽媽朋友見面,她目前有位就讀小學的孩子。她特別強調,要我與同期的護理之家媽媽組成團體。 「又不是軍隊,什麼同期、同梯的!」 聽到我的回答,朋友瞟了一眼。 「你真是……沒聽過在護理之家中,同期媽媽們之間的友情比血還濃嗎?」 「太誇張了吧?啊!不過我好像聽說過媽媽之間的鬥爭倒是挺精采的。」 偶爾會在媽媽論壇或聊天室中看到「媽媽之間的明爭暗鬥」,就算不是媽媽,也會看得興味盎然。女人之間的戰爭,就連女人自己都覺得很有趣。聽了我的話,朋友的眼睛瞇成一條線,似乎陷入沉思。 「嗯……不能否認的確有那種狀況,但會傳到網路上的本來就是刺激、較負面的故事,事實上還是有很多媽媽相處得很好啊!關鍵取決於自己。」 我這位朋友無論在哪裡都有辦法發揮蒐集情報的能力—她不僅參加護理之家同期媽媽們的聚會,另外還隸屬各種不同的媽媽聚會。甚至和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們已經維持了九年的情誼,到現在還是常趁天氣好,家庭之間結伴去野餐、露營。雖然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孩子們不見得會玩在一起,但是媽媽們卻一直維持深厚的友情,似乎有種同期的「革命情感」。聽了朋友的話,我對媽媽聚會的偏見瞬間消失,也開始有點希望自己可以找到能建立友情的護理之家夥伴。 「是啊,媽媽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延伸啊!如果有可以一起分享育兒樂趣的夥伴一定很棒。」在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多麼困難的事,而且,這項願望也沒有這麼容易就可以實現。 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社會氛圍最不安的時候分娩,因為疫情,一切都採取最嚴格的標準。在產後護理之家,連丈夫都不得進入房間,所以別說大家聚在一起,就連隔壁房的產婦,我們也從未交談過,一晃眼,就差不多要準備回家了,這讓我感到相當自在。因為在護理之家如果還需要努力和陌生人打交道,那樣根本就不是產後調養,而是產後勞動。不過就在我想放棄護理之家的友誼時,叮咚!沒想到機會就來了。 某天看到其他產婦三三兩兩地聚在電梯前聊天,很好奇她們在說些什麼,於是靠近聆聽:原來她們都是在同一天分娩,並同時住在這間護理中心一段時間了。由於她們隔天都要回家了,說好以後也要繼續連絡,所以正在建立聊天群組。 「還以為沒人想弄什麼媽媽聚會……原來還是有。」我心想。 就在我默默覺得緣分很神奇,且感到有點羨慕的時候,其中一位產婦突然對我說: 「你還好嗎?」 「什麼?」 「我看你一直在抓腿,不會是搔癢症吧?」 「啊!對。可是,你怎麼知道?」 「等一下!我回房間一趟。」 不一會兒,她拿了條蘆薈凝膠過來。 「你可以把這個塗在腿上,我之前也塗了這個,狀況改善許多。」 因為產後患有搔癢症,所以時不時會抓腿,沒想到有人注意到了。我被她的溫柔體貼所感動……這就是所謂產後護理之家同期的情誼嗎?感動的能量瞬間轉換成勇氣。 「我下週也要出院回家了,請問我也可以加入嗎?」 不能給人太迫切或有壓力的感覺,但是也不能表現出「不加入也無所謂」的傲慢。我刻意用超然但不失謙虛的態度詢問。 「當然好啊!請告訴我電話號碼。」 其他產婦沒有讓我那份經過盤算的勇氣變得寒酸,也表現出熱烈歡迎我加入的態度。 哇!我也有護理之家的「同學」了!我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大肆炫耀。 「我也加入護理之家的聚會了。」 朋友輕輕地笑說: 「歡迎來到媽媽們的世界。」 和媽媽們初次建立的特別關係 「再怎麼聰明的女人,只要生了孩子也會變傻子。」 對於第一次生孩子的母親來說,多半都會對這句話產生強烈的共鳴。到底是誰說出這麼殘忍但又一針見血的話呢? 我是一個無論做什麼事,在開始著手進行之前都會充滿熱情的人。從知道懷孕之後,我就涉獵了許多育兒相關的書、上網看有關育兒的YouTube影片,預習各種狀況。但是養育一名孩子怎麼可能這麼簡單就能夠學會?選擇把出生才十八天的嬰兒帶回家的我,是地球上最傻的傻子。按照之前預習的內容,實際操作一遍之後才發現孩子太小、太稚嫩了,例如,孩子突然拒絕喝奶、嘔吐時,我雖然看了影片之後知道該怎麼做,卻不適用於眼前的狀況。對於第一次當媽媽的我來說,理論和現實的差異太大了。 當時出面拯救我的救世主,就是在產後護理之家認識的三位同期媽媽。 剛好在幾天前才經歷過類似狀況的媽媽,所傳授給我的是比網路上廣泛流傳的妙招還有用的祕訣。但是,比起實際受用的情報,一起經歷這段時期的「革命情感」更讓我覺得踏實。雖然大家都是新手媽媽、一切都很生疏,可是我們除了分享育兒知識,也一起分擔疲憊和恐懼、互相安慰。 凌晨時分,除了我和孩子之外,全世界都在睡夢中。哺乳結束後的疲憊和飢餓感襲來。想找老公一起吃點東西,卻又不忍心叫醒一大早就要上班的他。這時進入聊天群組,就會發現也有像我一樣,凌晨餵奶後睡不著覺、可以聊聊天的同期媽媽。 「餵完奶之後,我肚子也餓了。」 「辛苦了。我的肚子也是咕嚕咕嚕叫……」 「拍拍,喝杯熱牛奶吧!」 這時可以回應我因為肚子餓而吶喊的人,只有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有同處於類似處境、可以毫無壓力地分享疲累心情的人,真的讓我覺得很踏實。 不僅如此,剛出生的嬰兒雖然視線還無法聚焦,但在媽媽眼中可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天使,他們的一舉一動也格外珍貴,讓媽媽不自覺地露出笑容,這時正是想到處展示孩子照片的時期。 我在朋友們的聊天群組裡會克制狂「曬嬰」的欲望,但是對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們卻不需要顧慮那麼多。 「天啊,好可愛唷!」 「哇!可愛度破表了,真是太太太可愛了!」 「看那雙會笑的眼睛,怎麼辦?阿姨心臟被爆擊了!」 如果有人貼出孩子的照片,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發出像是完美和聲般真誠的回應,所以可以毫無負擔地把孩子的照片傳上去。這才是所謂的相輔相成! 領導者與成員的合作很重要 無論多麼平等的關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一名引領和維持團隊凝聚力的角色,換句話說,如果團體裡沒有主導者,也無人積極整合、協調意見,時間一久,這個團體的組成就會不了了之。同時,團體中的成員若多採消極、不合群的態度,那麼該團體也不會持續太久。因此,唯有領導者和成員之間能相互配合,團體才能持續下去。 在媽媽聚會中也不乏有領導能力的人,會率先站出來主導聚會、很會照顧其他成員,而且知道很多訊息,所以身邊時常圍繞著很多媽媽。在媽媽聚會中,不是自己想當領導者就當,必須得到大家的認可才行。 然而,領導者的性格也會左右聚會的品質,例如性格溫和善良的領導者,周圍也會聚集個性相似的人。當然,再健全的團體也會出現另類人物,與群體性格不合的人自然會被淘汰。但是身為一名好的領導者會遵循適當的界限,不會盲目地排斥性格不同的成員。有好的領導者做為媽媽聚會的中心,那麼大家聚在一起時,就不會在背後說人閒話或是在團體內另組小圈圈。相反的,如果道德感較弱的人成為領導者,這個團體很容易就會分裂、內鬥、排斥看不順眼的人,如果大多數成員也和領導者的個性相似,就會發生排擠問題。 我們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聚會中,擔任領導者的姊姊會散發出耀眼的存在感。她對大家一視同仁,對任何人都很親切。她同時也是一名新手媽媽,但屬於那種即使是第一次,也做得很好的人。這位領導者姊姊從網路和書籍中涉獵了許多育兒知識,所以當其他人遇到育兒苦惱時,能不吝給予恰到好處的解決方案。她待人講求公平,給予的情報也很公平。 不僅如此,她堪稱是嬰兒副食品界的白種元。她會親自製作韓牛副食品、有機水果零食送給其他媽媽,大家也會回送禮物答謝。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以快遞互送給孩子的禮物和零食,也算是一種特別的聚會。除了物質支援,如果有人訴說育兒辛苦之處,就算揉著睏倦的眼睛,她也會用心傾聽、一起尋找解決方法,因此與大家累積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大家都說能在護理之家遇到好的同期媽媽可是福中之福。謝天謝地,我很有福氣,因為有這位能照顧到每位成員、不排斥任何人的領導者姊姊為中心,才能凝聚其他同樣善良、體貼的人,並組成和諧的團體。 但是我們護理之家同期媽媽的聚會最後並未持續下去,因為大家都生活在不同地區,幾乎無法帶著孩子常常聚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反而是與實際育兒生活有較多交集的社區媽媽們的相處時間比較多。 一直延續不斷的緣分,不一定是最好的關係。雖然只是一時,但那段時光確實很幸福,回想起生產後最不安的時期,我們互相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懷、溫暖的安慰、一起分享的真誠情誼,此刻心中也暖暖的。希望有一天能再見面,想必到時定能輕鬆笑看昔日的點點滴滴。 媽媽需要與大人對話 「孩子啊,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可以和媽媽一起聊天、到處走走呢?一年?還是兩年?」 養育孩子會讓人忙得不可開交,同時也是份孤獨的工作。身為社會性的動物,再忙,也需要與人交流和溝通。 「啊……我需要和大人對話。」 媽媽迫切需要的是像打網球一樣,有來有往的雙向溝通。孩子要等到兩、三歲,才能比較完整地用口語表達,在此之前,媽媽與孩子之間都是單向溝通。有經驗的媽媽應該都知道那段時間有多麼悶,一不小心就會患上產後憂鬱症,所以,媽媽非常需要能互相交換能量的雙向對話。 以「孩子」為中心而形成強烈的共鳴,因此很容易在第一次見面時,就拉近彼此的距離。所以在這時最好的對話夥伴,就是生產時期相近的鄰家媽媽們。在媽媽論壇上經常看到獨自育兒的媽媽們分享甘苦、邀約一起去親子餐廳或文化中心,也有人想尋找住在同一社區的「嬰兒車兜風夥伴」。即使不刻意參加那些聚會,但很神奇的,有著年齡相仿孩子的母親就會像磁鐵一樣互相吸引——到社區文化中心參加活動很容易就互留連絡方式。就算是初次見面,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裡遇到,也會很自然地邊喝茶邊聊育兒經,回家前還會約定下次再帶孩子來玩。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聯誼場合遇到一拍即合的對象,一切都非常自然。 有些不曾加入活動的媽媽會隨著時間感受到疏離感,特別是帶著孩子去社區文化中心參加活動時,會覺得特別孤獨。看著其他媽媽在孩子活動時,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不時交頭接耳,雖然不知道她們是原本就認識,或是來參加活動才認識,但看在獨自一人前來的媽媽眼中,難免會心生羨慕,我也曾如此。於是表面上裝作不在意,刻意誇張地與孩子互動,然後找機會順勢與坐在旁邊的媽媽搭話。對方反應有些冷淡,當下不免覺得尷尬,但是透過這個機會卻也開始建立起情誼。 果然!還是要鼓起勇氣才能結交育兒夥伴。 確實,比起和孩子兩個人行動,與認識的媽媽們一起去親子餐廳或文化中心時感覺更有趣。雖然各自忙著追逐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活動結束後,通常可以一起吃飯、喝咖啡,可以為獨自帶小孩的人灌注極大的能量。不僅如此,在忙碌的時候互相支援、分享離乳食品,這些溫暖的交流,讓人無法低估親密感帶來的積極影響。 「回到家了嗎?剛才傳給你在咖啡店裡拍的照片。看他們手牽手對視的樣子,真的好可愛喔!」 「哇!太可愛了。希望他們像電影《親親小站》裡的主角們一樣,互相守護、一起長大。」 用鏡頭捕捉孩子互相牽手或擁抱的畫面,看著一張張照片真是莫大的幸福,甚至還傳給丈夫和親朋好友,並上傳到Instagram,看到有人留言說好可愛,媽媽心裡也感到無比欣慰。孩子們小手牽著小手的樣子真的很可愛,身為媽媽的人一定能了解那種感動。「希望他們像電影《親親小站》裡的主角們一樣,互相守護、一起長大。」這句話,在那一瞬間絕對是真心的。而實際上,的確有人會為了讓孩子能結交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從嬰幼兒時期就與其他母親積極往來。但是不管怎麼說,往來的真正目的,還是與媽媽們交流。 這個時期的孩子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讓孩子躺在嬰兒車裡與其他媽媽一起悠閒散步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孩子之間還無法產生互動,所以不會因為爭吵而讓媽媽們感到為難。只要媽媽之間合得來,這段時間就堪稱太平盛世。也就是說,能結交心意相通的媽媽朋友,是這個時期的一大樂趣。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媽媽之間的親密感也不例外。隨著彼此的付出和投入,會有不同的發展,因此偶爾會出現過度專注在與其他媽媽的關係上,而忘記真正重要的存在,也就是孩子。 因為要與其他媽媽交談,所以把與孩子的溝通順位推到後面:背在身上的孩子哭鬧不已,媽媽雖然不停晃動身體安撫,但仍持續與面前的媽媽談話。回想看看,是否曾因為過於專注與其他媽媽談話,對躺在嬰兒車裡的孩子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會說話,當下可能會吶喊:「媽媽,不要只顧著和阿姨講話,看看我,我的尿布濕了!」 媽媽聚會上一定會做比較嗎? 孩子年齡相仿的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話題圍繞著小可愛們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週歲前的孩子確實成長速度驚人。 「這段期間真的長大不少啊。」 沒等我說完,一個媽媽就對自己的孩子下指令。 「快搖搖頭給阿姨看看。」 「這麼快就會搖頭了?」我驚訝地看著狂搖頭的孩子說道。 「天啊,已經會搖頭了,這孩子是天才嗎?」 另一位媽媽隨即也像竊竊私語般跟自己的孩子說:「比愛心給阿姨看看。愛你們唷!快,比個愛心。」 孩子看了媽媽一眼,把小手高舉過頭,成功做了個心形。 「天啊,太可愛了!真是太神奇了,什麼時候學會的啊?」 我努力露出親切阿姨的微笑,但很快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湧上心頭。 「是我的孩子發展比較慢嗎?還是其他孩子太快?」 回到家對著孩子左右搖頭,又握住他的手,打開再合起來。但孩子好像一點也不感興趣。 「為什麼不會跟著做呢?不懂嗎?難道我的孩子有認知障礙?還是肌肉發展遲緩?」 不安感漸漸湧了上來,突然間我發現了一件事:「我現在……該不會是在比較吧?」 我不想成為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窩囊媽媽,記得育兒書中寫著「要愛孩子。不要比較」,我還在旁邊劃了線,打了個很大的星號,結果卻在「搖頭」面前破了功。自己都覺得可悲又好笑,以後該怎麼辦啊! 若是活在比較中,那麼從生下孩子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在和其他孩子做比較了。 「我的孩子為什麼體重都不增加?個子怎麼還是這麼矮?」 「我的孩子為什麼說話慢吞吞的?為什麼不喜歡看書?」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敏感又挑剔?」 「是我不夠注意孩子嗎?我比別的媽媽還差勁嗎?」 看著其他同齡的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孩子拉進來做比較,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似乎落後了,就會變得焦躁不安。 但是焦慮只會加重育兒壓力,並沒有任何幫助。我其實很清楚,比較並不會讓孩子順著我的心意而做出改變,只會增加無謂的痛苦罷了,但還是會忍不住做比較。客觀來說,只要孩子好好長大,就沒有什麼問題,只有我會幫他貼上「成長遲緩」的標籤,而我的不安和焦躁也會轉嫁到孩子身上,產生負面影響。 幸好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訓練,多少克制一些想比較的本能。接下來就看看媽媽們大多在什麼時候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
第一章 去了覺得不自在,不去又不安心的媽媽聚會 歡迎來到媽媽們的世界 「等你之後到產後護理之家,一定要找同期進去的媽媽組織團體!」 在分娩前幾天,我與一位媽媽朋友見面,她目前有位就讀小學的孩子。她特別強調,要我與同期的護理之家媽媽組成團體。 「又不是軍隊,什麼同期、同梯的!」 聽到我的回答,朋友瞟了一眼。 「你真是……沒聽過在護理之家中,同期媽媽們之間的友情比血還濃嗎?」 「太誇張了吧?啊!不過我好像聽說過媽媽之間的鬥爭倒是挺精采的。」 偶爾會在媽媽論壇或聊天室中看到「媽媽之間的明爭暗鬥」,就算不是媽媽,也會看得興味盎然。女人之間的戰爭,就連女人自己都覺得很有趣。聽了我的話,朋友的眼睛瞇成一條線,似乎陷入沉思。 「嗯……不能否認的確有那種狀況,但會傳到網路上的本來就是刺激、較負面的故事,事實上還是有很多媽媽相處得很好啊!關鍵取決於自己。」 我這位朋友無論在哪裡都有辦法發揮蒐集情報的能力—她不僅參加護理之家同期媽媽們的聚會,另外還隸屬各種不同的媽媽聚會。甚至和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們已經維持了九年的情誼,到現在還是常趁天氣好,家庭之間結伴去野餐、露營。雖然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孩子們不見得會玩在一起,但是媽媽們卻一直維持深厚的友情,似乎有種同期的「革命情感」。聽了朋友的話,我對媽媽聚會的偏見瞬間消失,也開始有點希望自己可以找到能建立友情的護理之家夥伴。 「是啊,媽媽們之間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延伸啊!如果有可以一起分享育兒樂趣的夥伴一定很棒。」在當時,我並不知道這是多麼困難的事,而且,這項願望也沒有這麼容易就可以實現。 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社會氛圍最不安的時候分娩,因為疫情,一切都採取最嚴格的標準。在產後護理之家,連丈夫都不得進入房間,所以別說大家聚在一起,就連隔壁房的產婦,我們也從未交談過,一晃眼,就差不多要準備回家了,這讓我感到相當自在。因為在護理之家如果還需要努力和陌生人打交道,那樣根本就不是產後調養,而是產後勞動。不過就在我想放棄護理之家的友誼時,叮咚!沒想到機會就來了。 某天看到其他產婦三三兩兩地聚在電梯前聊天,很好奇她們在說些什麼,於是靠近聆聽:原來她們都是在同一天分娩,並同時住在這間護理中心一段時間了。由於她們隔天都要回家了,說好以後也要繼續連絡,所以正在建立聊天群組。 「還以為沒人想弄什麼媽媽聚會……原來還是有。」我心想。 就在我默默覺得緣分很神奇,且感到有點羨慕的時候,其中一位產婦突然對我說: 「你還好嗎?」 「什麼?」 「我看你一直在抓腿,不會是搔癢症吧?」 「啊!對。可是,你怎麼知道?」 「等一下!我回房間一趟。」 不一會兒,她拿了條蘆薈凝膠過來。 「你可以把這個塗在腿上,我之前也塗了這個,狀況改善許多。」 因為產後患有搔癢症,所以時不時會抓腿,沒想到有人注意到了。我被她的溫柔體貼所感動……這就是所謂產後護理之家同期的情誼嗎?感動的能量瞬間轉換成勇氣。 「我下週也要出院回家了,請問我也可以加入嗎?」 不能給人太迫切或有壓力的感覺,但是也不能表現出「不加入也無所謂」的傲慢。我刻意用超然但不失謙虛的態度詢問。 「當然好啊!請告訴我電話號碼。」 其他產婦沒有讓我那份經過盤算的勇氣變得寒酸,也表現出熱烈歡迎我加入的態度。 哇!我也有護理之家的「同學」了!我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大肆炫耀。 「我也加入護理之家的聚會了。」 朋友輕輕地笑說: 「歡迎來到媽媽們的世界。」 和媽媽們初次建立的特別關係 「再怎麼聰明的女人,只要生了孩子也會變傻子。」 對於第一次生孩子的母親來說,多半都會對這句話產生強烈的共鳴。到底是誰說出這麼殘忍但又一針見血的話呢? 我是一個無論做什麼事,在開始著手進行之前都會充滿熱情的人。從知道懷孕之後,我就涉獵了許多育兒相關的書、上網看有關育兒的YouTube影片,預習各種狀況。但是養育一名孩子怎麼可能這麼簡單就能夠學會?選擇把出生才十八天的嬰兒帶回家的我,是地球上最傻的傻子。按照之前預習的內容,實際操作一遍之後才發現孩子太小、太稚嫩了,例如,孩子突然拒絕喝奶、嘔吐時,我雖然看了影片之後知道該怎麼做,卻不適用於眼前的狀況。對於第一次當媽媽的我來說,理論和現實的差異太大了。 當時出面拯救我的救世主,就是在產後護理之家認識的三位同期媽媽。 剛好在幾天前才經歷過類似狀況的媽媽,所傳授給我的是比網路上廣泛流傳的妙招還有用的祕訣。但是,比起實際受用的情報,一起經歷這段時期的「革命情感」更讓我覺得踏實。雖然大家都是新手媽媽、一切都很生疏,可是我們除了分享育兒知識,也一起分擔疲憊和恐懼、互相安慰。 凌晨時分,除了我和孩子之外,全世界都在睡夢中。哺乳結束後的疲憊和飢餓感襲來。想找老公一起吃點東西,卻又不忍心叫醒一大早就要上班的他。這時進入聊天群組,就會發現也有像我一樣,凌晨餵奶後睡不著覺、可以聊聊天的同期媽媽。 「餵完奶之後,我肚子也餓了。」 「辛苦了。我的肚子也是咕嚕咕嚕叫……」 「拍拍,喝杯熱牛奶吧!」 這時可以回應我因為肚子餓而吶喊的人,只有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有同處於類似處境、可以毫無壓力地分享疲累心情的人,真的讓我覺得很踏實。 不僅如此,剛出生的嬰兒雖然視線還無法聚焦,但在媽媽眼中可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天使,他們的一舉一動也格外珍貴,讓媽媽不自覺地露出笑容,這時正是想到處展示孩子照片的時期。 我在朋友們的聊天群組裡會克制狂「曬嬰」的欲望,但是對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們卻不需要顧慮那麼多。 「天啊,好可愛唷!」 「哇!可愛度破表了,真是太太太可愛了!」 「看那雙會笑的眼睛,怎麼辦?阿姨心臟被爆擊了!」 如果有人貼出孩子的照片,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發出像是完美和聲般真誠的回應,所以可以毫無負擔地把孩子的照片傳上去。這才是所謂的相輔相成! 領導者與成員的合作很重要 無論多麼平等的關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一名引領和維持團隊凝聚力的角色,換句話說,如果團體裡沒有主導者,也無人積極整合、協調意見,時間一久,這個團體的組成就會不了了之。同時,團體中的成員若多採消極、不合群的態度,那麼該團體也不會持續太久。因此,唯有領導者和成員之間能相互配合,團體才能持續下去。 在媽媽聚會中也不乏有領導能力的人,會率先站出來主導聚會、很會照顧其他成員,而且知道很多訊息,所以身邊時常圍繞著很多媽媽。在媽媽聚會中,不是自己想當領導者就當,必須得到大家的認可才行。 然而,領導者的性格也會左右聚會的品質,例如性格溫和善良的領導者,周圍也會聚集個性相似的人。當然,再健全的團體也會出現另類人物,與群體性格不合的人自然會被淘汰。但是身為一名好的領導者會遵循適當的界限,不會盲目地排斥性格不同的成員。有好的領導者做為媽媽聚會的中心,那麼大家聚在一起時,就不會在背後說人閒話或是在團體內另組小圈圈。相反的,如果道德感較弱的人成為領導者,這個團體很容易就會分裂、內鬥、排斥看不順眼的人,如果大多數成員也和領導者的個性相似,就會發生排擠問題。 我們護理之家的同期媽媽聚會中,擔任領導者的姊姊會散發出耀眼的存在感。她對大家一視同仁,對任何人都很親切。她同時也是一名新手媽媽,但屬於那種即使是第一次,也做得很好的人。這位領導者姊姊從網路和書籍中涉獵了許多育兒知識,所以當其他人遇到育兒苦惱時,能不吝給予恰到好處的解決方案。她待人講求公平,給予的情報也很公平。 不僅如此,她堪稱是嬰兒副食品界的白種元。她會親自製作韓牛副食品、有機水果零食送給其他媽媽,大家也會回送禮物答謝。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以快遞互送給孩子的禮物和零食,也算是一種特別的聚會。除了物質支援,如果有人訴說育兒辛苦之處,就算揉著睏倦的眼睛,她也會用心傾聽、一起尋找解決方法,因此與大家累積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大家都說能在護理之家遇到好的同期媽媽可是福中之福。謝天謝地,我很有福氣,因為有這位能照顧到每位成員、不排斥任何人的領導者姊姊為中心,才能凝聚其他同樣善良、體貼的人,並組成和諧的團體。 但是我們護理之家同期媽媽的聚會最後並未持續下去,因為大家都生活在不同地區,幾乎無法帶著孩子常常聚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反而是與實際育兒生活有較多交集的社區媽媽們的相處時間比較多。 一直延續不斷的緣分,不一定是最好的關係。雖然只是一時,但那段時光確實很幸福,回想起生產後最不安的時期,我們互相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關懷、溫暖的安慰、一起分享的真誠情誼,此刻心中也暖暖的。希望有一天能再見面,想必到時定能輕鬆笑看昔日的點點滴滴。 媽媽需要與大人對話 「孩子啊,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可以和媽媽一起聊天、到處走走呢?一年?還是兩年?」 養育孩子會讓人忙得不可開交,同時也是份孤獨的工作。身為社會性的動物,再忙,也需要與人交流和溝通。 「啊……我需要和大人對話。」 媽媽迫切需要的是像打網球一樣,有來有往的雙向溝通。孩子要等到兩、三歲,才能比較完整地用口語表達,在此之前,媽媽與孩子之間都是單向溝通。有經驗的媽媽應該都知道那段時間有多麼悶,一不小心就會患上產後憂鬱症,所以,媽媽非常需要能互相交換能量的雙向對話。 以「孩子」為中心而形成強烈的共鳴,因此很容易在第一次見面時,就拉近彼此的距離。所以在這時最好的對話夥伴,就是生產時期相近的鄰家媽媽們。在媽媽論壇上經常看到獨自育兒的媽媽們分享甘苦、邀約一起去親子餐廳或文化中心,也有人想尋找住在同一社區的「嬰兒車兜風夥伴」。即使不刻意參加那些聚會,但很神奇的,有著年齡相仿孩子的母親就會像磁鐵一樣互相吸引——到社區文化中心參加活動很容易就互留連絡方式。就算是初次見面,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裡遇到,也會很自然地邊喝茶邊聊育兒經,回家前還會約定下次再帶孩子來玩。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聯誼場合遇到一拍即合的對象,一切都非常自然。 有些不曾加入活動的媽媽會隨著時間感受到疏離感,特別是帶著孩子去社區文化中心參加活動時,會覺得特別孤獨。看著其他媽媽在孩子活動時,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不時交頭接耳,雖然不知道她們是原本就認識,或是來參加活動才認識,但看在獨自一人前來的媽媽眼中,難免會心生羨慕,我也曾如此。於是表面上裝作不在意,刻意誇張地與孩子互動,然後找機會順勢與坐在旁邊的媽媽搭話。對方反應有些冷淡,當下不免覺得尷尬,但是透過這個機會卻也開始建立起情誼。 果然!還是要鼓起勇氣才能結交育兒夥伴。 確實,比起和孩子兩個人行動,與認識的媽媽們一起去親子餐廳或文化中心時感覺更有趣。雖然各自忙著追逐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活動結束後,通常可以一起吃飯、喝咖啡,可以為獨自帶小孩的人灌注極大的能量。不僅如此,在忙碌的時候互相支援、分享離乳食品,這些溫暖的交流,讓人無法低估親密感帶來的積極影響。 「回到家了嗎?剛才傳給你在咖啡店裡拍的照片。看他們手牽手對視的樣子,真的好可愛喔!」 「哇!太可愛了。希望他們像電影《親親小站》裡的主角們一樣,互相守護、一起長大。」 用鏡頭捕捉孩子互相牽手或擁抱的畫面,看著一張張照片真是莫大的幸福,甚至還傳給丈夫和親朋好友,並上傳到Instagram,看到有人留言說好可愛,媽媽心裡也感到無比欣慰。孩子們小手牽著小手的樣子真的很可愛,身為媽媽的人一定能了解那種感動。「希望他們像電影《親親小站》裡的主角們一樣,互相守護、一起長大。」這句話,在那一瞬間絕對是真心的。而實際上,的確有人會為了讓孩子能結交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從嬰幼兒時期就與其他母親積極往來。但是不管怎麼說,往來的真正目的,還是與媽媽們交流。 這個時期的孩子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讓孩子躺在嬰兒車裡與其他媽媽一起悠閒散步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孩子之間還無法產生互動,所以不會因為爭吵而讓媽媽們感到為難。只要媽媽之間合得來,這段時間就堪稱太平盛世。也就是說,能結交心意相通的媽媽朋友,是這個時期的一大樂趣。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媽媽之間的親密感也不例外。隨著彼此的付出和投入,會有不同的發展,因此偶爾會出現過度專注在與其他媽媽的關係上,而忘記真正重要的存在,也就是孩子。 因為要與其他媽媽交談,所以把與孩子的溝通順位推到後面:背在身上的孩子哭鬧不已,媽媽雖然不停晃動身體安撫,但仍持續與面前的媽媽談話。回想看看,是否曾因為過於專注與其他媽媽談話,對躺在嬰兒車裡的孩子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會說話,當下可能會吶喊:「媽媽,不要只顧著和阿姨講話,看看我,我的尿布濕了!」 媽媽聚會上一定會做比較嗎? 孩子年齡相仿的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話題圍繞著小可愛們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週歲前的孩子確實成長速度驚人。 「這段期間真的長大不少啊。」 沒等我說完,一個媽媽就對自己的孩子下指令。 「快搖搖頭給阿姨看看。」 「這麼快就會搖頭了?」我驚訝地看著狂搖頭的孩子說道。 「天啊,已經會搖頭了,這孩子是天才嗎?」 另一位媽媽隨即也像竊竊私語般跟自己的孩子說:「比愛心給阿姨看看。愛你們唷!快,比個愛心。」 孩子看了媽媽一眼,把小手高舉過頭,成功做了個心形。 「天啊,太可愛了!真是太神奇了,什麼時候學會的啊?」 我努力露出親切阿姨的微笑,但很快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湧上心頭。 「是我的孩子發展比較慢嗎?還是其他孩子太快?」 回到家對著孩子左右搖頭,又握住他的手,打開再合起來。但孩子好像一點也不感興趣。 「為什麼不會跟著做呢?不懂嗎?難道我的孩子有認知障礙?還是肌肉發展遲緩?」 不安感漸漸湧了上來,突然間我發現了一件事:「我現在……該不會是在比較吧?」 我不想成為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窩囊媽媽,記得育兒書中寫著「要愛孩子。不要比較」,我還在旁邊劃了線,打了個很大的星號,結果卻在「搖頭」面前破了功。自己都覺得可悲又好笑,以後該怎麼辦啊! 若是活在比較中,那麼從生下孩子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在和其他孩子做比較了。 「我的孩子為什麼體重都不增加?個子怎麼還是這麼矮?」 「我的孩子為什麼說話慢吞吞的?為什麼不喜歡看書?」 「我的孩子為什麼這麼敏感又挑剔?」 「是我不夠注意孩子嗎?我比別的媽媽還差勁嗎?」 看著其他同齡的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孩子拉進來做比較,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似乎落後了,就會變得焦躁不安。 但是焦慮只會加重育兒壓力,並沒有任何幫助。我其實很清楚,比較並不會讓孩子順著我的心意而做出改變,只會增加無謂的痛苦罷了,但還是會忍不住做比較。客觀來說,只要孩子好好長大,就沒有什麼問題,只有我會幫他貼上「成長遲緩」的標籤,而我的不安和焦躁也會轉嫁到孩子身上,產生負面影響。 幸好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訓練,多少克制一些想比較的本能。接下來就看看媽媽們大多在什麼時候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