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韓國Yes24網路書店TOP 100 蟬聯2週,讀者星評近10顆星──
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處於被動而疲憊不堪?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刀兩斷」或「有爽感的報復」,
而是完整形塑「守護自我心靈」的力量!
「英國IAPT 10週諮商課程」首度在台曝光,
提供循序漸進、實證有效的心理技巧與覺察練習,
幫助你跳脫關係的心理圈套,找到自我與人際溝通的解方!
◎今天也因為人際關係而感到情緒負擔?
英國國民諮商所10週自我覺察課,陪你溫柔堅定地守護自己
□如果拒絕對方,他就會討厭我
□事情變成這樣都是我的錯,是我做得不夠好
□害怕造成他人的負擔,總是無法尋求協助
臨床心理學家安潔拉・森任職於英國國民諮商所「公共心理治療中心」(IAPT)15年,這位資深專業治療師發現,很多人在關係與溝通方面總是傾向自我責怪、受他人左右,導致焦慮與不安反覆啃噬心靈。安潔拉・森說:「健康的溝通不在於讀懂他人的心意,而是要穩住重心,先與自己的心展開交流。」她以IAPT的10週諮商進程為架構,分階段介紹自我診斷、化解困境與守護自我的溝通技巧,帶領讀者健康而正確地解讀、表達自己的內心。
◎認識4種溝通類型×5道自我枷鎖×49個心理圈套,
靈活運用溝通訣竅,獲得面對人際僵局的自信與勇氣!
本書收錄IAPT的實用心理技巧,提供具體且易於實踐的方法,教你建立堅實和健康的自我與人際關係。從認識4種溝通類型開始,到理解內心的4種魔法咒語、維繫關係的4個技巧等等,透過多元實用的應用心理知識,帶領你實現從「短暫的安慰」到「根本性變化」!
✦危機檢核表:檢視6種對象×10種情況,審視自己在哪些情況特別容易受影響
✦情緒詞彙列表:將細膩的情感歸類與統整,進一步找到情緒背後隱藏的想法
✦4種溝通類型:對照詳細言行特徵,檢核彼此是屬於被動軟柿子、推土機攻擊型、被動攻擊型或健康果斷型
✦49個心理圈套:害怕拒絕、容易失望?運用清單檢視心裡有哪些信念與法則
✦溝通計畫書:觀察內心的憂鬱與恐懼,製作自己的漸進式強化挑戰清單
安吉拉・森強調,溝通不是「性格」問題,而是「技術」問題──我們一再受傷的原因,並不在於我們與生俱來的性格,而是我們沒有學會什麼是真正的溝通、如何溝通,以及擺脫僵化的慣性。本書提供了認知行為心理學的實踐解決方案,以行動治療取代空泛的安慰。跟著書中一步步引導的關係課程展開練習,將使你內心變得堅韌,不再受任何人擺布,真正地守護自己。
【誠摯推薦】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廣播主持人
李崇建╱薩提爾成長模式推手
洪仲淸╱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愛瑞克╱《內在成就》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想法決定一切,情緒感受真切,行為反應適切。對於自己來說,認知行為治療與理論,長期以來持續圍繞在生活、工作與周遭他人之間。人們無法離群索居,卻可以保持思緒清醒。人際關係深奧複雜,閱讀本書將讓你跳脫困境。」──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心理健康和關係有極大的關聯,讓我們一起透過這本書認識溝通,也認識自己,擁抱我的關係。」──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我自己本身是內向高敏人,在與任何人溝通之前總是感到忐忑不安、內心小劇場持續上演,而此書許多論點完全直擊我內心!這本書是為每一位想在人際互動中感到更自在從容的人而寫,將會造福許許多多人。」──愛瑞克╱《內在成就》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健康的關係源自有彈性的人我界線。在界線與原則清楚的時候,過往棘手的溝通難題將變得不再可怕。祝福讀者能跟著本書的引導,慢慢覺察自己、畫出剛剛好的界線,而後能在人際關係裡更為自在。」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英國、韓國知名人士熱烈推薦】
「許多法界人士在高度的工作壓力下,還要展現出專業的一面,為此經常難以負荷。安潔拉・森的著作,不只提供暫時性的慰藉,還透過具體且實際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理解並改變自身的心理狀態,有助於拓寬對關係和溝通的認知。」──尼古拉斯.皮考克(Nicholas Peacock)╱檢察官,英國檢察官協會精神保健福利會長
「在我們生活的超連結世界裡,溝通就是一切。我們必須敞開心扉,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懂得聆聽他人的心聲,用同理心給予共鳴。唯有如此,才能夠完全發揮自身的潛力。安潔拉・森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內容涵蓋了日常必備的溝通技巧,足以列為每個人的必讀書單。」──納迪爾.康特拉克特(Nadir Contractor)╱環球音樂集團數位策略與業務開發副總裁
「在英國公立醫院精神科累積了豐富經驗的安潔拉・森,以每個人都能輕鬆理解的方式,解析了複雜難懂的學術概念及實踐方法。無論是學校、家庭或職場,這本書都將成為溝通和人際關係應對的優秀典範。」──班傑明.霍普(Benjamin Hope)╱兒科醫師,倫敦國王學院大學醫院兒科主任
「心理治療師安潔拉・森是一位理論與實務兼備,受到英國公家機關認證的心理治療專家,長期關注並處理各種心理問題。這本書,是她過去十五年來研究和經驗的結晶,能幫助所有在溝通方面遭遇困難的人,自己掌握並解決問題。」──金昌模(김창모,音譯)╱前韓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
「安潔拉・森曾貢獻自己寶貴的知識與才能,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起為難民兒童提供心理和情緒上的支持。很高興看到她的首部作品問世,期待這些累積了十五年的經驗與專業,能為更多人帶來助益。」──楊惠貞(양혜정,音譯)╱Good Neighbors UK代表
【本書特色】
1. 以個案深度解析人們常常受到擺布的原因,並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複雜情緒和行為的相互影響。
2. 收錄10週的自我關愛實戰練習,每一階段都有直接提問、思考並記錄答案,讓你成為「最瞭解自己的專家」。
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處於被動而疲憊不堪?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刀兩斷」或「有爽感的報復」,
而是完整形塑「守護自我心靈」的力量!
「英國IAPT 10週諮商課程」首度在台曝光,
提供循序漸進、實證有效的心理技巧與覺察練習,
幫助你跳脫關係的心理圈套,找到自我與人際溝通的解方!
◎今天也因為人際關係而感到情緒負擔?
英國國民諮商所10週自我覺察課,陪你溫柔堅定地守護自己
□如果拒絕對方,他就會討厭我
□事情變成這樣都是我的錯,是我做得不夠好
□害怕造成他人的負擔,總是無法尋求協助
臨床心理學家安潔拉・森任職於英國國民諮商所「公共心理治療中心」(IAPT)15年,這位資深專業治療師發現,很多人在關係與溝通方面總是傾向自我責怪、受他人左右,導致焦慮與不安反覆啃噬心靈。安潔拉・森說:「健康的溝通不在於讀懂他人的心意,而是要穩住重心,先與自己的心展開交流。」她以IAPT的10週諮商進程為架構,分階段介紹自我診斷、化解困境與守護自我的溝通技巧,帶領讀者健康而正確地解讀、表達自己的內心。
◎認識4種溝通類型×5道自我枷鎖×49個心理圈套,
靈活運用溝通訣竅,獲得面對人際僵局的自信與勇氣!
本書收錄IAPT的實用心理技巧,提供具體且易於實踐的方法,教你建立堅實和健康的自我與人際關係。從認識4種溝通類型開始,到理解內心的4種魔法咒語、維繫關係的4個技巧等等,透過多元實用的應用心理知識,帶領你實現從「短暫的安慰」到「根本性變化」!
✦危機檢核表:檢視6種對象×10種情況,審視自己在哪些情況特別容易受影響
✦情緒詞彙列表:將細膩的情感歸類與統整,進一步找到情緒背後隱藏的想法
✦4種溝通類型:對照詳細言行特徵,檢核彼此是屬於被動軟柿子、推土機攻擊型、被動攻擊型或健康果斷型
✦49個心理圈套:害怕拒絕、容易失望?運用清單檢視心裡有哪些信念與法則
✦溝通計畫書:觀察內心的憂鬱與恐懼,製作自己的漸進式強化挑戰清單
安吉拉・森強調,溝通不是「性格」問題,而是「技術」問題──我們一再受傷的原因,並不在於我們與生俱來的性格,而是我們沒有學會什麼是真正的溝通、如何溝通,以及擺脫僵化的慣性。本書提供了認知行為心理學的實踐解決方案,以行動治療取代空泛的安慰。跟著書中一步步引導的關係課程展開練習,將使你內心變得堅韌,不再受任何人擺布,真正地守護自己。
【誠摯推薦】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廣播主持人
李崇建╱薩提爾成長模式推手
洪仲淸╱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愛瑞克╱《內在成就》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想法決定一切,情緒感受真切,行為反應適切。對於自己來說,認知行為治療與理論,長期以來持續圍繞在生活、工作與周遭他人之間。人們無法離群索居,卻可以保持思緒清醒。人際關係深奧複雜,閱讀本書將讓你跳脫困境。」──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
「心理健康和關係有極大的關聯,讓我們一起透過這本書認識溝通,也認識自己,擁抱我的關係。」──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我自己本身是內向高敏人,在與任何人溝通之前總是感到忐忑不安、內心小劇場持續上演,而此書許多論點完全直擊我內心!這本書是為每一位想在人際互動中感到更自在從容的人而寫,將會造福許許多多人。」──愛瑞克╱《內在成就》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健康的關係源自有彈性的人我界線。在界線與原則清楚的時候,過往棘手的溝通難題將變得不再可怕。祝福讀者能跟著本書的引導,慢慢覺察自己、畫出剛剛好的界線,而後能在人際關係裡更為自在。」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英國、韓國知名人士熱烈推薦】
「許多法界人士在高度的工作壓力下,還要展現出專業的一面,為此經常難以負荷。安潔拉・森的著作,不只提供暫時性的慰藉,還透過具體且實際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理解並改變自身的心理狀態,有助於拓寬對關係和溝通的認知。」──尼古拉斯.皮考克(Nicholas Peacock)╱檢察官,英國檢察官協會精神保健福利會長
「在我們生活的超連結世界裡,溝通就是一切。我們必須敞開心扉,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懂得聆聽他人的心聲,用同理心給予共鳴。唯有如此,才能夠完全發揮自身的潛力。安潔拉・森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內容涵蓋了日常必備的溝通技巧,足以列為每個人的必讀書單。」──納迪爾.康特拉克特(Nadir Contractor)╱環球音樂集團數位策略與業務開發副總裁
「在英國公立醫院精神科累積了豐富經驗的安潔拉・森,以每個人都能輕鬆理解的方式,解析了複雜難懂的學術概念及實踐方法。無論是學校、家庭或職場,這本書都將成為溝通和人際關係應對的優秀典範。」──班傑明.霍普(Benjamin Hope)╱兒科醫師,倫敦國王學院大學醫院兒科主任
「心理治療師安潔拉・森是一位理論與實務兼備,受到英國公家機關認證的心理治療專家,長期關注並處理各種心理問題。這本書,是她過去十五年來研究和經驗的結晶,能幫助所有在溝通方面遭遇困難的人,自己掌握並解決問題。」──金昌模(김창모,音譯)╱前韓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
「安潔拉・森曾貢獻自己寶貴的知識與才能,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起為難民兒童提供心理和情緒上的支持。很高興看到她的首部作品問世,期待這些累積了十五年的經驗與專業,能為更多人帶來助益。」──楊惠貞(양혜정,音譯)╱Good Neighbors UK代表
【本書特色】
1. 以個案深度解析人們常常受到擺布的原因,並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複雜情緒和行為的相互影響。
2. 收錄10週的自我關愛實戰練習,每一階段都有直接提問、思考並記錄答案,讓你成為「最瞭解自己的專家」。
作者簡介
安潔拉・森
專業心理治療師,擁有英國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認證資格(BABCP)。在英國國立精神科心理治療診所(IAPT)工作15年,累積諮商人數和時數超過1500人與1萬5千個小時,經驗豐富。目前擔任「Stepping Stones CBT」心理治療中心院長、英國刑法及人權法檢察長顧問、「Good Neighbors」英國緊急救助心理情緒諮詢、「英國新一代輔導」的諮商導師等,於諮商室外的活動亦相當活躍。
出生於韓國,在獲得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精神科碩士學位(MSc)、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碩士學位(PGDip)後,曾在英國最大的民營心理治療診所「Efficacy」、英國公立醫院、聖安醫院,以及東倫敦地區藥物成癮治療中心等機構工作。
在倫敦的諮商室與許多來訪者對談後,作者發現人們對於健康溝通的渴望和需求與日俱增。為了讓更多人學到如何不受他人擺布、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並且善加守護自我,她致力於文字書寫,也在網路上設有講座課程。
張召儀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偶然跌進一張由韓文織成的網。後赴首爾進修,鍛鍊體力也激盪腦力,於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語學院結業。
曾於出版社擔任編輯,享受融解文字的樂趣;現為韓文譯者,細細敲打一格格寂靜。
jaynechang1110@gmail.com
專業心理治療師,擁有英國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認證資格(BABCP)。在英國國立精神科心理治療診所(IAPT)工作15年,累積諮商人數和時數超過1500人與1萬5千個小時,經驗豐富。目前擔任「Stepping Stones CBT」心理治療中心院長、英國刑法及人權法檢察長顧問、「Good Neighbors」英國緊急救助心理情緒諮詢、「英國新一代輔導」的諮商導師等,於諮商室外的活動亦相當活躍。
出生於韓國,在獲得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精神科碩士學位(MSc)、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碩士學位(PGDip)後,曾在英國最大的民營心理治療診所「Efficacy」、英國公立醫院、聖安醫院,以及東倫敦地區藥物成癮治療中心等機構工作。
在倫敦的諮商室與許多來訪者對談後,作者發現人們對於健康溝通的渴望和需求與日俱增。為了讓更多人學到如何不受他人擺布、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並且善加守護自我,她致力於文字書寫,也在網路上設有講座課程。
張召儀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偶然跌進一張由韓文織成的網。後赴首爾進修,鍛鍊體力也激盪腦力,於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語學院結業。
曾於出版社擔任編輯,享受融解文字的樂趣;現為韓文譯者,細細敲打一格格寂靜。
jaynechang1110@gmail.com
序
前言
◎序╱不受任何人擺布的「我」
「我是英國公立醫院的心理治療師。」
在初次見面的場合介紹完自己的職業後,有些人會開玩笑地要我猜猜看他們的心理,除此之外,多數人的反應都很類似:「哇!好厲害!」接著,不輕易表達內心想法的英國人,會突然開始吐露自己的心裡話,從「陌生的邊緣人」變成「話題參與者」。他們端著酒杯圍成一圈,各自分享「心理治療的經驗」。
「我去年也接受過幾個月的心理諮商」,艾蜜莉表示自己被診斷出恐慌症。
「以前我是去私人診所,現在則在國立醫院接受諮商。」只要稍有鬆懈憂鬱症就會復發,盧卡斯因此過上半隱居的生活。接著,庫馬爾附和道:「我也在那裡接受過幾次心理治療。李恩,你呢?」
李恩似乎對這種情況有些陌生,尷尬地站在原地,表示自己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聽完他的回答,眾人全都嚇了一跳,瞬間把視線集中在李恩身上:「真的嗎?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沒問題」反而被認為「有問題」,這種情況十分可笑。但是,從這段插曲中可以看出,在英國,心理治療不再是需要迴避的話題,也不會因此被貼上標籤。
實際上,在英國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需要治療的憂鬱症或焦慮症狀。在青年族群中,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據統計指出,精神疾患造成英國經濟每年損失約九百多萬英鎊(約三億七千多萬新台幣),且負擔日益加重。這樣的問題,僅出現在英國而已嗎?
單從自殺率來看,韓國是英國的三倍左右(台灣約為英國的兩倍)。如今,亞洲人更加關注生活品質,要求也明顯地增加。與過去對精神健康問題遮遮掩掩的態度不同,各種心理治療的訊息頻繁出現在媒體上。隨著大眾的標準與期待值逐漸上升,各國醫學界是否能回應社會的需求呢?二○一三年,韓國保健福祉部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提議,分析了韓國現有的精神科體系,並試圖尋求解決方案。當時,OECD向韓國政府提出的主要建議,就是引進英國的「IAPT」心理治療模式。「IAPT」究竟是什麼,OECD為何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我們都需要治癒心靈的良方
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英國政府為了將心理治療普及化,特別制定了相關政策,也就是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為主軸的「公共心理治療中心」(Improved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簡稱IAPT)。英國政府在全國各地設立IAPT,組成緊密的精神健康照護及社會安全網,讓每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找不到像英國這樣由政府系統性經營的大規模諮商中心。
英國公立醫院在人力雇傭和經營方面全額採用稅金,所以會對心理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學家進行徹底地審核與管理,唯有在衛福部核准機構中取得資格證的專業人士,才能在IAPT裡任職。換句話說,IAPT可謂是「心理治療的品質標章」。專業、系統化、方便等特色,讓IAPT獲得熱烈的反響,成為每年有一百六十萬人造訪的「國民諮商所」。
反之,韓國的狀況如何呢?十年前,OECD認為韓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與英國一樣危殆,建議韓國政府仿效IAPT,系統化地建立兼具專業與普及性的地區醫療中心。即便政府付出了許多努力,至今仍然有些難題尚待解決。「假如無法馬上將IAPT引進韓國,現在的我可以做些什麼呢?」以此為契機,我開始為韓國讀者構思自我關懷的良方。
過去的十五年裡,我在倫敦的診療室中,與一千五百名左右的來談者,度過了一萬五千多個小時。每小時針對一個人進行深度的諮商與照護,是一件充滿意義的工作,但我依舊想找到其他方式,希望為更多人帶來幫助。「有沒有辦法在一小時內,對十個人、一百人產生助益,而不只侷限於一人呢?」
雖然很難將英國的IAPT直接套用到韓國,但我認為有些部分可以嘗試。我是少數能以韓語溝通、獲得英國公家機關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因此,我打算以長期的臨床經驗與心理諮商為基礎,將許多人都需要的日常心理技巧,以實用、具體、可輕鬆實踐的方式編寫成冊。而最終歸納出來的主題,就是「不受他人擺布,守護自我的健康溝通技巧」。
人生在世,我們會夾在許多人際關係之間,因溝通問題而受傷。在倫敦的諮商室裡,也有許多來談者如此,他們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年齡橫跨十八歲到九十二歲。不分年齡、國籍與性別,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煩惱:「我為何那麼容易受擺布?」
這個問題,亦反映出我童年的創傷。我經歷過相似的困境,微弱、低沉的嗓音,就是其中一項令我感到自卑的原因。「講話大聲的人獲勝」,面對這種簡單的遊戲規則,我總是輸的那一方。此外,「哭就輸了」這項規則也對我十分不利,很多時候我在正式競爭之前,就已經一敗塗地。長此以往,我開始閃躲需要大聲說話或與其他人爭辯的場合;因為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於是漸漸地忽視自我需求,一味地順從他人的意見。這些行為,都是為了避免不利的爭鬥和接二連三的失敗,隨之產生的自我保護。
但是,這種生存法根本不可能長久持續。不停地自我折損,只在心裡燃燒的戰意,最終將我的自尊心熔為灰燼。自認為足以保護自我的方法,實際上並未發揮作用。在這場看似「講話大聲的人獲勝」、「不示弱就能贏」的比賽裡,該怎麼做才能守護自己免於侵擾呢?
◆守護自我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很多人在關係或溝通方面,傾向於自我責怪,而難以將內心話說出口的個性,更導致自己經常受他人左右。其實,溝通能力不完全取決於先天個性,而是能靠後天養成的一門技術。年過八旬的白髮紳士,也會在人際關係上不斷吃虧而感到倦怠,最後選擇到諮商室求助。因此,只要願意起步,就沒有所謂的太遲。「溫暖而堅毅,親切卻不軟弱」,一定有所謂健康、平衡的對策,能讓我們在守護自我的同時,既不影響他人,也不被他人所左右。
不破壞氣氛,勇敢說出心裡話、擄獲好感的溝通法、不被動搖的應對訣竅……等,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資訊,但我們卻經常找不到方向。即使把各種情境的應對方式當成正確解答一樣背下來,問題也未必能獲得解決。因為在人生中,並非只會出現相同的考題。由此可見,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魚,而是捕魚的方法,對吧?
我們需要的,是可以在生活中持續應用的技巧,而非預設情境或一次性的療癒。無論是哪一種人際關係,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矛盾,但問題不在於矛盾本身,而是我們對矛盾所做出的反應:有時會受傷,有時也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明明連自己的心都摸不透,卻企圖了解他人的想法,或一味地煩惱應該與誰「絕交」。其實,健康的溝通不在於讀懂他人的心意,而是要穩住重心,先與自己的心展開交流──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課題。
或許你曾經看過許多以「溝通」為題的書和YouTube,但至今為止,仍然很難把內心話說出來。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首先,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學過什麼是健康的溝通,以及具體該如何實踐;其次,就算我們想學以致用,憂慮和恐懼也會形成阻礙;最後,是我們的心已經過於習慣受他人左右。換言之,學習、練習與除錯,必須要能同時推進。
這本書,就像IAPT實際的十週諮商進程,大致由三個區塊組成。第一章至第三章,是所謂的「基本原理」,旨在說明健康溝通的概念;第四章至第五章為「基本技巧」,亦即如何正確讀懂自己的心,並且用健康的方式傳達出去;第六章至第九章,是適用於拒絕、失望、批評、稱讚等實際情況的「應用技巧」,介紹了各種阻礙溝通的心理陷阱,並提供自我診斷與化解困境的方法。最後一章,則是具體的實戰練習,用以擺脫被牽著鼻子走的溝通習慣。
看著在人際關係中進退維谷、深受創傷的人們,我一方面是治療者,一方面也有種同病相憐的感慨。這是經歷相似之人,互相撫慰傷痛的嘆息與憐憫,也是我自己內心獲得治癒的過程。站在母親與治療者的立場,我盼望能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遞出去,也希望在天上的母親,能夠聽到我那來不及說出口的「謝謝,我愛你」──這便是我提筆寫書的初衷。感謝女兒和老公總是耐心地給予支持;來不及看到這本書的媽媽,雖然晚了一步,但我仍想藉此表達內心的愛與謝意。
如同在倫敦諮商室與來談者共度的時光,願這本書也能為讀者們帶來助益,擺脫他人的操控與影響。在此獻上我的鼓勵和支持。
◎序╱不受任何人擺布的「我」
「我是英國公立醫院的心理治療師。」
在初次見面的場合介紹完自己的職業後,有些人會開玩笑地要我猜猜看他們的心理,除此之外,多數人的反應都很類似:「哇!好厲害!」接著,不輕易表達內心想法的英國人,會突然開始吐露自己的心裡話,從「陌生的邊緣人」變成「話題參與者」。他們端著酒杯圍成一圈,各自分享「心理治療的經驗」。
「我去年也接受過幾個月的心理諮商」,艾蜜莉表示自己被診斷出恐慌症。
「以前我是去私人診所,現在則在國立醫院接受諮商。」只要稍有鬆懈憂鬱症就會復發,盧卡斯因此過上半隱居的生活。接著,庫馬爾附和道:「我也在那裡接受過幾次心理治療。李恩,你呢?」
李恩似乎對這種情況有些陌生,尷尬地站在原地,表示自己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聽完他的回答,眾人全都嚇了一跳,瞬間把視線集中在李恩身上:「真的嗎?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沒問題」反而被認為「有問題」,這種情況十分可笑。但是,從這段插曲中可以看出,在英國,心理治療不再是需要迴避的話題,也不會因此被貼上標籤。
實際上,在英國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需要治療的憂鬱症或焦慮症狀。在青年族群中,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據統計指出,精神疾患造成英國經濟每年損失約九百多萬英鎊(約三億七千多萬新台幣),且負擔日益加重。這樣的問題,僅出現在英國而已嗎?
單從自殺率來看,韓國是英國的三倍左右(台灣約為英國的兩倍)。如今,亞洲人更加關注生活品質,要求也明顯地增加。與過去對精神健康問題遮遮掩掩的態度不同,各種心理治療的訊息頻繁出現在媒體上。隨著大眾的標準與期待值逐漸上升,各國醫學界是否能回應社會的需求呢?二○一三年,韓國保健福祉部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提議,分析了韓國現有的精神科體系,並試圖尋求解決方案。當時,OECD向韓國政府提出的主要建議,就是引進英國的「IAPT」心理治療模式。「IAPT」究竟是什麼,OECD為何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我們都需要治癒心靈的良方
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英國政府為了將心理治療普及化,特別制定了相關政策,也就是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為主軸的「公共心理治療中心」(Improved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簡稱IAPT)。英國政府在全國各地設立IAPT,組成緊密的精神健康照護及社會安全網,讓每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找不到像英國這樣由政府系統性經營的大規模諮商中心。
英國公立醫院在人力雇傭和經營方面全額採用稅金,所以會對心理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學家進行徹底地審核與管理,唯有在衛福部核准機構中取得資格證的專業人士,才能在IAPT裡任職。換句話說,IAPT可謂是「心理治療的品質標章」。專業、系統化、方便等特色,讓IAPT獲得熱烈的反響,成為每年有一百六十萬人造訪的「國民諮商所」。
反之,韓國的狀況如何呢?十年前,OECD認為韓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與英國一樣危殆,建議韓國政府仿效IAPT,系統化地建立兼具專業與普及性的地區醫療中心。即便政府付出了許多努力,至今仍然有些難題尚待解決。「假如無法馬上將IAPT引進韓國,現在的我可以做些什麼呢?」以此為契機,我開始為韓國讀者構思自我關懷的良方。
過去的十五年裡,我在倫敦的診療室中,與一千五百名左右的來談者,度過了一萬五千多個小時。每小時針對一個人進行深度的諮商與照護,是一件充滿意義的工作,但我依舊想找到其他方式,希望為更多人帶來幫助。「有沒有辦法在一小時內,對十個人、一百人產生助益,而不只侷限於一人呢?」
雖然很難將英國的IAPT直接套用到韓國,但我認為有些部分可以嘗試。我是少數能以韓語溝通、獲得英國公家機關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因此,我打算以長期的臨床經驗與心理諮商為基礎,將許多人都需要的日常心理技巧,以實用、具體、可輕鬆實踐的方式編寫成冊。而最終歸納出來的主題,就是「不受他人擺布,守護自我的健康溝通技巧」。
人生在世,我們會夾在許多人際關係之間,因溝通問題而受傷。在倫敦的諮商室裡,也有許多來談者如此,他們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年齡橫跨十八歲到九十二歲。不分年齡、國籍與性別,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煩惱:「我為何那麼容易受擺布?」
這個問題,亦反映出我童年的創傷。我經歷過相似的困境,微弱、低沉的嗓音,就是其中一項令我感到自卑的原因。「講話大聲的人獲勝」,面對這種簡單的遊戲規則,我總是輸的那一方。此外,「哭就輸了」這項規則也對我十分不利,很多時候我在正式競爭之前,就已經一敗塗地。長此以往,我開始閃躲需要大聲說話或與其他人爭辯的場合;因為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於是漸漸地忽視自我需求,一味地順從他人的意見。這些行為,都是為了避免不利的爭鬥和接二連三的失敗,隨之產生的自我保護。
但是,這種生存法根本不可能長久持續。不停地自我折損,只在心裡燃燒的戰意,最終將我的自尊心熔為灰燼。自認為足以保護自我的方法,實際上並未發揮作用。在這場看似「講話大聲的人獲勝」、「不示弱就能贏」的比賽裡,該怎麼做才能守護自己免於侵擾呢?
◆守護自我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很多人在關係或溝通方面,傾向於自我責怪,而難以將內心話說出口的個性,更導致自己經常受他人左右。其實,溝通能力不完全取決於先天個性,而是能靠後天養成的一門技術。年過八旬的白髮紳士,也會在人際關係上不斷吃虧而感到倦怠,最後選擇到諮商室求助。因此,只要願意起步,就沒有所謂的太遲。「溫暖而堅毅,親切卻不軟弱」,一定有所謂健康、平衡的對策,能讓我們在守護自我的同時,既不影響他人,也不被他人所左右。
不破壞氣氛,勇敢說出心裡話、擄獲好感的溝通法、不被動搖的應對訣竅……等,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資訊,但我們卻經常找不到方向。即使把各種情境的應對方式當成正確解答一樣背下來,問題也未必能獲得解決。因為在人生中,並非只會出現相同的考題。由此可見,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魚,而是捕魚的方法,對吧?
我們需要的,是可以在生活中持續應用的技巧,而非預設情境或一次性的療癒。無論是哪一種人際關係,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矛盾,但問題不在於矛盾本身,而是我們對矛盾所做出的反應:有時會受傷,有時也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明明連自己的心都摸不透,卻企圖了解他人的想法,或一味地煩惱應該與誰「絕交」。其實,健康的溝通不在於讀懂他人的心意,而是要穩住重心,先與自己的心展開交流──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課題。
或許你曾經看過許多以「溝通」為題的書和YouTube,但至今為止,仍然很難把內心話說出來。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首先,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學過什麼是健康的溝通,以及具體該如何實踐;其次,就算我們想學以致用,憂慮和恐懼也會形成阻礙;最後,是我們的心已經過於習慣受他人左右。換言之,學習、練習與除錯,必須要能同時推進。
這本書,就像IAPT實際的十週諮商進程,大致由三個區塊組成。第一章至第三章,是所謂的「基本原理」,旨在說明健康溝通的概念;第四章至第五章為「基本技巧」,亦即如何正確讀懂自己的心,並且用健康的方式傳達出去;第六章至第九章,是適用於拒絕、失望、批評、稱讚等實際情況的「應用技巧」,介紹了各種阻礙溝通的心理陷阱,並提供自我診斷與化解困境的方法。最後一章,則是具體的實戰練習,用以擺脫被牽著鼻子走的溝通習慣。
看著在人際關係中進退維谷、深受創傷的人們,我一方面是治療者,一方面也有種同病相憐的感慨。這是經歷相似之人,互相撫慰傷痛的嘆息與憐憫,也是我自己內心獲得治癒的過程。站在母親與治療者的立場,我盼望能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遞出去,也希望在天上的母親,能夠聽到我那來不及說出口的「謝謝,我愛你」──這便是我提筆寫書的初衷。感謝女兒和老公總是耐心地給予支持;來不及看到這本書的媽媽,雖然晚了一步,但我仍想藉此表達內心的愛與謝意。
如同在倫敦諮商室與來談者共度的時光,願這本書也能為讀者們帶來助益,擺脫他人的操控與影響。在此獻上我的鼓勵和支持。
目次
序:不受任何人擺布的「我」
第一章:為何我如此搖擺不定?
為什麼我總是被牽著鼻子走?|溝通不是勝負之爭|對健康溝通的誤解
第二章:什麼樣的人,才不容易受擺布呢?
溝通也有類型之分|一忍再忍的「被動軟柿子型」|時刻備戰的「推土機攻擊型」|表裡不一的「繞圈子被動攻擊型」|溫暖而堅定的「健康果斷型」
第三章:為什麼我們會成為被擺布的大人?
是從哪裡開始被左右的呢?|沒有誰的創傷是理所當然|心靈之根:看待我、他人和世界的價值觀|心靈支柱:成為人生標準的信念和規則|過去和現在不同
第四章:理解我的心:和自己溝通
解讀內心的魔法咒語|第一道咒語:掌握危機「情境」|第二道咒語:讀懂「情緒」|第三道咒語:讀懂「想法」|第四道咒語:觀察「行動」
第五章:傳達我的心意:說話和傾聽
健康果斷型的說話技巧|發言時的注意事項|健康果斷型的聆聽技巧|聆聽時的注意事項
第六章:輕鬆面對拒絕的方法
拒絕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看待拒絕的新視角|拒絕的技巧,就從今天開始練習
第七章:面對失望與挫折,也要勇敢地挺立
人生不可能一路順遂|失望時的應對之策|將「我」的期待,化為彼此「共同」的期待
第八章:即使受到指責和批評,也要懂得守護自己
我們為什麼會被批評影響?|建設性批評與攻擊性批評不同|看待批評的新視角|如何面對建設性批評|如何應對攻擊性批評
第九章:如何坦然地接受讚美與感謝
用讚美來建立並延續關係|稱讚,為什麼如此困難?|如何以健康的態度面對稱讚|欣然接受稱讚的方法
第十章:溝通技巧的測試與加強
後退一步,再前進兩步|難以邁開步伐時,不妨先測試看看|遭遇問題時,別忘了活用訂正筆記
第一章:為何我如此搖擺不定?
為什麼我總是被牽著鼻子走?|溝通不是勝負之爭|對健康溝通的誤解
第二章:什麼樣的人,才不容易受擺布呢?
溝通也有類型之分|一忍再忍的「被動軟柿子型」|時刻備戰的「推土機攻擊型」|表裡不一的「繞圈子被動攻擊型」|溫暖而堅定的「健康果斷型」
第三章:為什麼我們會成為被擺布的大人?
是從哪裡開始被左右的呢?|沒有誰的創傷是理所當然|心靈之根:看待我、他人和世界的價值觀|心靈支柱:成為人生標準的信念和規則|過去和現在不同
第四章:理解我的心:和自己溝通
解讀內心的魔法咒語|第一道咒語:掌握危機「情境」|第二道咒語:讀懂「情緒」|第三道咒語:讀懂「想法」|第四道咒語:觀察「行動」
第五章:傳達我的心意:說話和傾聽
健康果斷型的說話技巧|發言時的注意事項|健康果斷型的聆聽技巧|聆聽時的注意事項
第六章:輕鬆面對拒絕的方法
拒絕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難|看待拒絕的新視角|拒絕的技巧,就從今天開始練習
第七章:面對失望與挫折,也要勇敢地挺立
人生不可能一路順遂|失望時的應對之策|將「我」的期待,化為彼此「共同」的期待
第八章:即使受到指責和批評,也要懂得守護自己
我們為什麼會被批評影響?|建設性批評與攻擊性批評不同|看待批評的新視角|如何面對建設性批評|如何應對攻擊性批評
第九章:如何坦然地接受讚美與感謝
用讚美來建立並延續關係|稱讚,為什麼如此困難?|如何以健康的態度面對稱讚|欣然接受稱讚的方法
第十章:溝通技巧的測試與加強
後退一步,再前進兩步|難以邁開步伐時,不妨先測試看看|遭遇問題時,別忘了活用訂正筆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為何我如此搖擺不定
「看似悠然自得的人,有時也會在內心深處發出悲鳴。」
──《我是貓》,夏目漱石
◎溝通不是勝負之爭
健康的溝通可以定義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坦率、明確地傳達要求,同時尊重彼此權利的對話。」進一步拆解的話,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要素:
1. 健康的溝通,在於表達我的想法、情感和要求,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2. 健康的溝通,必須同時尊重我和對方表達的權利。
3. 健康的溝通,不在於性格,而是技巧。
◆健康溝通的起始
健康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明確、自主地表達想法、感受與渴求。我的想法完整地屬於我,情感和渴求亦然;相對地,我有多少選擇的自由,就必須承擔多少責任,對方也一樣。
第二個要素,是認同對方也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就像我也有權利說話一樣。以溫暖和體貼來尊重對方表達的權利,不等於凡事迎合,或者無條件同意對方的想法,更不是代替他承擔情感和責任,一塊被捲入其中。當然,也不是因為難以拒絕,就全盤接受對方的要求,否則的話,便是只尊重他人,而犧牲了自身的權利。光是認同對方也有自己的想法、情感與渴求,同時擁有表達的權利,就足以算是健康溝通的起始。所謂健康的溝通,並非一定要同意對方、給予共鳴或解決問題。
第三個要素,是溝通不在於性格或素質,而是技巧問題。健康溝通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源於後天培養。換句話說,任何人只要願意學習與練習,就能養成良好的溝通力。因為溝通能力並非取決於天生的性格,所以不管有多出色,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受他人左右,或者因難以啟齒而深感懊悔等等。就像運動員即使練習過數萬次,也很難完全避免失誤。
此外,我們在生活中或許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但不可能每次的情境都一模一樣。溝通就像一道道全新的習題,不能只仰賴同一個答案去解決。亦即,溝通是透過嘗試錯誤進行學習,所以沒必要因為失誤而過分自責。之所以把溝通稱為「技巧」,是因為「即使具有天賦,不啟蒙就難以有發展」;反之,只要願意學習、練習,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很好。不過,失誤總會找上門來,在溝通方面自然也不例外。
◆不被他人左右,也不試圖操控他人
如同每個人的長相各異,我們過去的生活經驗,抑或是當下身處的情境皆十分多元;就算遭遇相同的情況,看待事情的觀點與反應亦十分多樣化。因此,當人們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時,出現意見分歧,或因目標不同而產生摩擦,都是非常自然的現象。彼此間的觀點差異和利益衝突,有時很難找到平衡點,甚至最後沒能互相理解、得到想要的事物,只是認知到立場的差異,關係就此畫下句點。在人際關係中,如果連微小的衝突和噪音都沒有,很可能是其中一方為了從源頭上封鎖矛盾、迴避問題,過度採取被動的態度,成為一種不均衡的關係。又或者是遵循沉默的約定,覺得應該避開「不舒服的對話」,在溝通上並不順利。
問題不在於矛盾本身,而是我們對矛盾所做出的反應。無論是哪一種人際關係,都不可能提前預防或消除所有的不適感。健康的溝通,就是在難以調解的衝突情境裡,以基本的尊重為基礎,把重心放在「共同理解並解決問題」,打開溝通的管道,而非一味地互相指責。因此,溝通不是講求勝負的戰場,而是彼此合作的平台。
很多人會苦惱在表達自身想法時,該怎樣才能溫柔而堅決、親切卻不容小覷。在不失溫暖與關懷的同時,又能果斷地說出該說的話,這種健康的溝通,就是在看似兩極的方向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是不被他人擺布,也不試圖操控他人,能夠彼此守護的應對之道。
在保護自己時卻對他人造成傷害,如此就不算是健康的溝通,而是「攻擊型溝通」。反之,像前述的芝賢一樣,在照顧他人的同時,卻無法好好守護自己,進而出現自我攻擊的態度,這種情況稱為「被動型溝通」。此處有一點很容易被忽視,那就是不光他人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有時自己也會成為動搖的主因。例如芝賢的案例,即便他人沒有刻意牽引,她也會被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左右,以致於無法表達內心真正的感受。換句話說,「健康的溝通」意味著不被他人影響,同時也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情感牽絆。
那麼,如果將「攻擊型溝通」和「被動型溝通」結合呢?有一種更加複雜、微妙的「被動攻擊型溝通」,又被形容為「高尚」或「痛快」的反擊。這種類型的人,表面上看似採取被動姿態,但實際以攻擊做為最終目的,也不屬於真正健康的應對。針對溝通類型,將於第二章更加詳細地說明。
◎對健康溝通的誤解
在前文中,我們談到了何謂「健康的溝通」,亦即「清楚且具體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感受與渴求」。許多人會受到各種情況左右,無法好好地傳達個人觀點、情緒及需求,同時對健康的溝通缺乏明確的認知。對於溝通,常見的迷思有哪些呢?
「不受他人左右,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果斷、坦率、堅韌、暢快、固執、勇敢等字眼。人們相信,具有這類「性格」的人,通常能夠不受影響地暢所欲言。但是,這些特徵真的是健康溝通的必要條件嗎?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誤解,對真正的溝通形成了阻礙。
◆誤解一:若「懂得說話」該有多好
有些人因為口才不佳,所以很難表達自己的心意。不過,人們對於「口才好」似乎有些誤解,並非一定要詞彙或句子表達能力出色,才能好好地說出心裡話,口才佳也不等於擅長溝通。用華麗的詞藻包裝文句,欠缺實質的內容,只是模糊焦點來攻擊對方,或者滔滔不絕地自說自話,都不屬於良好的溝通。有時,比起卓越的口才,充滿真誠的一句話,更能深刻地打動人心。若想順利進行溝通,必須以真誠的語言和互相守護的心意為基礎。接著,當你清楚認知到自己的想法、感受與需求時,思緒會跟著變得清晰,言語也會隨之變得有條理。
健康的溝通法,並不是為了迎合對方、證明存在感或引人注目的話術,也不是將缺乏真心實意的話說得天花亂墜。健康的溝通,是表達真實自我最有效的方式,且除了「明確表意」之外,還包含了「仔細傾聽」──因為溝通,始終立基於雙方的交流。
◆誤解二:說話必須「果斷」
不受動搖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種人經常被用「果斷」來形容。但是,很多人會把「強勢」、「斬釘截鐵」、「直白」等「冷漠且具攻擊性的態度」,誤認為是「果斷」的一種。果斷意味著對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相當明確,然而,即使態度堅決,也沒必要用「我說的話就是對的」、「我有說錯過嗎」等方式,過於自信或冷酷地進行表達。因為稍有不慎,這種態度很容易成為攻擊型溝通,而非健康的溝通。反之,明確地察覺並表達自己的心意,這種果斷的態度,就是展開健康溝通的第一步。
健康的溝通與攻擊型溝通,在堅定表達心意這點上是相同的。但是,健康的溝通會將彼此的矛盾,視為解決問題的機會和過程,而攻擊型溝通,則傾向認為這種情況是勝負之爭。因此,溝通的目的不在於和對方一起討論或協商,而是一定要取得勝利,不管用什麼方式都要佔據優勢、控制對方。以這種方法單方面表達自身的想法和情感,或強行貫徹個人的要求,就屬於攻擊型溝通。
被動型溝通也同樣將矛盾視為勝負之爭,覺得自己若在當下果斷地說出心裡話,就會成為對他人造成傷害的壞人,因此即使有話想說,也會事先陷入恐懼。
「我擔心他人會因我而受傷,所以變得小心翼翼。」
芝賢不想成為受害者,卻也無意成為加害人。因此,她在被動型溝通與攻擊型溝通之間感到迷惘,有時雖然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恐懼和憂慮總是橫亙在前。贏了就會產生罪惡感,輸了就會引發挫敗感,最終自然失去溝通的本質。若認為「果斷」是以攻擊型的態度守護自我,就會對改變產生恐懼與排斥。但是,「果斷」的目的是明確地劃分出彼此應該遵守的界線,也是健康溝通的必要條件。
◆誤解三:說話「坦率」會更好
芝賢覺得大學前輩勝鉉總是能果斷地說出心裡話,而勝鉉則自認為非常坦率,是不記仇的「直腸子」類型。對芝賢來說,勝鉉毫無顧忌、直言不諱的說話方式,代表著「心志堅強」,有時甚至令她感到羨慕。不過,一向直白地表達自身想法與情感的勝鉉,卻無法容忍他人的直來直往。假如有人因為自己的話當場皺眉或生氣,勝鉉就會加以批評,藉此堵住對方的嘴。
「你幹嘛這麼嚴肅?會破壞氣氛。你真的很敏感又愛記仇,我對你好失望。」
這種「坦率又理直氣壯」的態度,乍看之下似乎能夠不受動搖,勇敢地說出心裡話。但這樣的「率直」,能算是健康的溝通方式嗎?實際上,勝鉉被自己消極的想法和情感左右,把該說和不該說的話,都在未經修飾的狀態下丟出來。這種「未經過濾的坦率」,雖然守住了自己的權利,卻沒有對他人表現出尊重,因此不屬於健康的態度。就像在共同生活的世界裡,我們不會光著身子自認為坦率,因為欠缺思考的直率,其實是一種無禮與冒犯。
◆誤解四:「別退縮」,要勇敢
想達成健康的溝通,勢必得面對尷尬的情況,勇氣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這點應該所有人都會認同。但是,這樣的勇氣,並非來自於不肯退縮的固執,而是一種柔韌的表現。多到數不清的變數,彼此的利益與損失糾纏在一起,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互相理解、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所謂健康的溝通。因此,若能根據情況靈活應對,就愈有可能找到創意性的解決方案。靈活的態度,指的不是任意改口的說謊精,或者容易妥協的膽小鬼。面對情況發生改變,人們有時仍然會堅持自己的方式,單方面地予以推進。而所謂的「靈活」,就是能夠果敢地放棄過往的習慣與舒適,進一步考慮創新選項的開放心態。這種靈活,需要勇氣做為支撐。
尚宇和女友結束約會行程,返家途中在狹窄的巷子裡與人發生了爭執。面對這種情況,奮起抵抗、絕不退縮的話,就算是勇敢嗎?如果在人跡罕至、漆黑的地方與多名健壯的男子發生衝突,這種意氣用事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或許,為了自己和女友的安全,盡快離開才是最佳的選擇。若堅持「逃跑就是膽小鬼」,或一定要「理直氣壯地反抗」、「透過對話來解決」,就是不考慮現實情況的僵化思維。堅守這種態度,或許可以安慰自己是「奮戰到底」,但實際上可能會危及自身安全,還讓女友也一起置身險地。就價值觀而言,口袋裡的錢和扭曲的「自尊心」,不比人身安全來得重要,因此,表面上看似消極、被動的迴避,可謂是最好的選擇。對方也一樣,若傷到了人,情況就會變得複雜,最後導致雙方都得不償失。
在日常生活裡,或許也有必須挺身而出、據理力爭的狀況,這時,應該思考一下透過爭吵能獲得什麼,並判斷是否有其價值。根據時刻變化的情境,靈活地分辨哪些時候需要站出來,就是具備勇氣的決斷。
那麼,家人之間的關係呢?愈是親近的關係,付出和期待就會愈多,進而侵害彼此的領域,累積更多的創傷。這種時候,如果只強調溫暖與關懷,強迫雙方拉近距離,反而會陷入難以恢復的狀態,有失去彼此的危險。
除了維繫或斷絕關係的二分法,我們還有很多其他選擇。退一步靈活地應對,「保持安全距離一段時間」,或許反倒能成為健康的溝通。就像沉默可以成為對話的一部分,保持距離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這種想法,並非來自於固執,而是柔韌的表現。靈活應對,將會成長為面對人際僵局的自信與勇氣。
「看似悠然自得的人,有時也會在內心深處發出悲鳴。」
──《我是貓》,夏目漱石
◎溝通不是勝負之爭
健康的溝通可以定義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坦率、明確地傳達要求,同時尊重彼此權利的對話。」進一步拆解的話,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要素:
1. 健康的溝通,在於表達我的想法、情感和要求,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2. 健康的溝通,必須同時尊重我和對方表達的權利。
3. 健康的溝通,不在於性格,而是技巧。
◆健康溝通的起始
健康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明確、自主地表達想法、感受與渴求。我的想法完整地屬於我,情感和渴求亦然;相對地,我有多少選擇的自由,就必須承擔多少責任,對方也一樣。
第二個要素,是認同對方也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就像我也有權利說話一樣。以溫暖和體貼來尊重對方表達的權利,不等於凡事迎合,或者無條件同意對方的想法,更不是代替他承擔情感和責任,一塊被捲入其中。當然,也不是因為難以拒絕,就全盤接受對方的要求,否則的話,便是只尊重他人,而犧牲了自身的權利。光是認同對方也有自己的想法、情感與渴求,同時擁有表達的權利,就足以算是健康溝通的起始。所謂健康的溝通,並非一定要同意對方、給予共鳴或解決問題。
第三個要素,是溝通不在於性格或素質,而是技巧問題。健康溝通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源於後天培養。換句話說,任何人只要願意學習與練習,就能養成良好的溝通力。因為溝通能力並非取決於天生的性格,所以不管有多出色,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受他人左右,或者因難以啟齒而深感懊悔等等。就像運動員即使練習過數萬次,也很難完全避免失誤。
此外,我們在生活中或許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但不可能每次的情境都一模一樣。溝通就像一道道全新的習題,不能只仰賴同一個答案去解決。亦即,溝通是透過嘗試錯誤進行學習,所以沒必要因為失誤而過分自責。之所以把溝通稱為「技巧」,是因為「即使具有天賦,不啟蒙就難以有發展」;反之,只要願意學習、練習,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很好。不過,失誤總會找上門來,在溝通方面自然也不例外。
◆不被他人左右,也不試圖操控他人
如同每個人的長相各異,我們過去的生活經驗,抑或是當下身處的情境皆十分多元;就算遭遇相同的情況,看待事情的觀點與反應亦十分多樣化。因此,當人們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時,出現意見分歧,或因目標不同而產生摩擦,都是非常自然的現象。彼此間的觀點差異和利益衝突,有時很難找到平衡點,甚至最後沒能互相理解、得到想要的事物,只是認知到立場的差異,關係就此畫下句點。在人際關係中,如果連微小的衝突和噪音都沒有,很可能是其中一方為了從源頭上封鎖矛盾、迴避問題,過度採取被動的態度,成為一種不均衡的關係。又或者是遵循沉默的約定,覺得應該避開「不舒服的對話」,在溝通上並不順利。
問題不在於矛盾本身,而是我們對矛盾所做出的反應。無論是哪一種人際關係,都不可能提前預防或消除所有的不適感。健康的溝通,就是在難以調解的衝突情境裡,以基本的尊重為基礎,把重心放在「共同理解並解決問題」,打開溝通的管道,而非一味地互相指責。因此,溝通不是講求勝負的戰場,而是彼此合作的平台。
很多人會苦惱在表達自身想法時,該怎樣才能溫柔而堅決、親切卻不容小覷。在不失溫暖與關懷的同時,又能果斷地說出該說的話,這種健康的溝通,就是在看似兩極的方向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是不被他人擺布,也不試圖操控他人,能夠彼此守護的應對之道。
在保護自己時卻對他人造成傷害,如此就不算是健康的溝通,而是「攻擊型溝通」。反之,像前述的芝賢一樣,在照顧他人的同時,卻無法好好守護自己,進而出現自我攻擊的態度,這種情況稱為「被動型溝通」。此處有一點很容易被忽視,那就是不光他人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有時自己也會成為動搖的主因。例如芝賢的案例,即便他人沒有刻意牽引,她也會被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左右,以致於無法表達內心真正的感受。換句話說,「健康的溝通」意味著不被他人影響,同時也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情感牽絆。
那麼,如果將「攻擊型溝通」和「被動型溝通」結合呢?有一種更加複雜、微妙的「被動攻擊型溝通」,又被形容為「高尚」或「痛快」的反擊。這種類型的人,表面上看似採取被動姿態,但實際以攻擊做為最終目的,也不屬於真正健康的應對。針對溝通類型,將於第二章更加詳細地說明。
◎對健康溝通的誤解
在前文中,我們談到了何謂「健康的溝通」,亦即「清楚且具體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感受與渴求」。許多人會受到各種情況左右,無法好好地傳達個人觀點、情緒及需求,同時對健康的溝通缺乏明確的認知。對於溝通,常見的迷思有哪些呢?
「不受他人左右,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果斷、坦率、堅韌、暢快、固執、勇敢等字眼。人們相信,具有這類「性格」的人,通常能夠不受影響地暢所欲言。但是,這些特徵真的是健康溝通的必要條件嗎?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誤解,對真正的溝通形成了阻礙。
◆誤解一:若「懂得說話」該有多好
有些人因為口才不佳,所以很難表達自己的心意。不過,人們對於「口才好」似乎有些誤解,並非一定要詞彙或句子表達能力出色,才能好好地說出心裡話,口才佳也不等於擅長溝通。用華麗的詞藻包裝文句,欠缺實質的內容,只是模糊焦點來攻擊對方,或者滔滔不絕地自說自話,都不屬於良好的溝通。有時,比起卓越的口才,充滿真誠的一句話,更能深刻地打動人心。若想順利進行溝通,必須以真誠的語言和互相守護的心意為基礎。接著,當你清楚認知到自己的想法、感受與需求時,思緒會跟著變得清晰,言語也會隨之變得有條理。
健康的溝通法,並不是為了迎合對方、證明存在感或引人注目的話術,也不是將缺乏真心實意的話說得天花亂墜。健康的溝通,是表達真實自我最有效的方式,且除了「明確表意」之外,還包含了「仔細傾聽」──因為溝通,始終立基於雙方的交流。
◆誤解二:說話必須「果斷」
不受動搖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種人經常被用「果斷」來形容。但是,很多人會把「強勢」、「斬釘截鐵」、「直白」等「冷漠且具攻擊性的態度」,誤認為是「果斷」的一種。果斷意味著對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相當明確,然而,即使態度堅決,也沒必要用「我說的話就是對的」、「我有說錯過嗎」等方式,過於自信或冷酷地進行表達。因為稍有不慎,這種態度很容易成為攻擊型溝通,而非健康的溝通。反之,明確地察覺並表達自己的心意,這種果斷的態度,就是展開健康溝通的第一步。
健康的溝通與攻擊型溝通,在堅定表達心意這點上是相同的。但是,健康的溝通會將彼此的矛盾,視為解決問題的機會和過程,而攻擊型溝通,則傾向認為這種情況是勝負之爭。因此,溝通的目的不在於和對方一起討論或協商,而是一定要取得勝利,不管用什麼方式都要佔據優勢、控制對方。以這種方法單方面表達自身的想法和情感,或強行貫徹個人的要求,就屬於攻擊型溝通。
被動型溝通也同樣將矛盾視為勝負之爭,覺得自己若在當下果斷地說出心裡話,就會成為對他人造成傷害的壞人,因此即使有話想說,也會事先陷入恐懼。
「我擔心他人會因我而受傷,所以變得小心翼翼。」
芝賢不想成為受害者,卻也無意成為加害人。因此,她在被動型溝通與攻擊型溝通之間感到迷惘,有時雖然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恐懼和憂慮總是橫亙在前。贏了就會產生罪惡感,輸了就會引發挫敗感,最終自然失去溝通的本質。若認為「果斷」是以攻擊型的態度守護自我,就會對改變產生恐懼與排斥。但是,「果斷」的目的是明確地劃分出彼此應該遵守的界線,也是健康溝通的必要條件。
◆誤解三:說話「坦率」會更好
芝賢覺得大學前輩勝鉉總是能果斷地說出心裡話,而勝鉉則自認為非常坦率,是不記仇的「直腸子」類型。對芝賢來說,勝鉉毫無顧忌、直言不諱的說話方式,代表著「心志堅強」,有時甚至令她感到羨慕。不過,一向直白地表達自身想法與情感的勝鉉,卻無法容忍他人的直來直往。假如有人因為自己的話當場皺眉或生氣,勝鉉就會加以批評,藉此堵住對方的嘴。
「你幹嘛這麼嚴肅?會破壞氣氛。你真的很敏感又愛記仇,我對你好失望。」
這種「坦率又理直氣壯」的態度,乍看之下似乎能夠不受動搖,勇敢地說出心裡話。但這樣的「率直」,能算是健康的溝通方式嗎?實際上,勝鉉被自己消極的想法和情感左右,把該說和不該說的話,都在未經修飾的狀態下丟出來。這種「未經過濾的坦率」,雖然守住了自己的權利,卻沒有對他人表現出尊重,因此不屬於健康的態度。就像在共同生活的世界裡,我們不會光著身子自認為坦率,因為欠缺思考的直率,其實是一種無禮與冒犯。
◆誤解四:「別退縮」,要勇敢
想達成健康的溝通,勢必得面對尷尬的情況,勇氣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這點應該所有人都會認同。但是,這樣的勇氣,並非來自於不肯退縮的固執,而是一種柔韌的表現。多到數不清的變數,彼此的利益與損失糾纏在一起,在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互相理解、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所謂健康的溝通。因此,若能根據情況靈活應對,就愈有可能找到創意性的解決方案。靈活的態度,指的不是任意改口的說謊精,或者容易妥協的膽小鬼。面對情況發生改變,人們有時仍然會堅持自己的方式,單方面地予以推進。而所謂的「靈活」,就是能夠果敢地放棄過往的習慣與舒適,進一步考慮創新選項的開放心態。這種靈活,需要勇氣做為支撐。
尚宇和女友結束約會行程,返家途中在狹窄的巷子裡與人發生了爭執。面對這種情況,奮起抵抗、絕不退縮的話,就算是勇敢嗎?如果在人跡罕至、漆黑的地方與多名健壯的男子發生衝突,這種意氣用事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或許,為了自己和女友的安全,盡快離開才是最佳的選擇。若堅持「逃跑就是膽小鬼」,或一定要「理直氣壯地反抗」、「透過對話來解決」,就是不考慮現實情況的僵化思維。堅守這種態度,或許可以安慰自己是「奮戰到底」,但實際上可能會危及自身安全,還讓女友也一起置身險地。就價值觀而言,口袋裡的錢和扭曲的「自尊心」,不比人身安全來得重要,因此,表面上看似消極、被動的迴避,可謂是最好的選擇。對方也一樣,若傷到了人,情況就會變得複雜,最後導致雙方都得不償失。
在日常生活裡,或許也有必須挺身而出、據理力爭的狀況,這時,應該思考一下透過爭吵能獲得什麼,並判斷是否有其價值。根據時刻變化的情境,靈活地分辨哪些時候需要站出來,就是具備勇氣的決斷。
那麼,家人之間的關係呢?愈是親近的關係,付出和期待就會愈多,進而侵害彼此的領域,累積更多的創傷。這種時候,如果只強調溫暖與關懷,強迫雙方拉近距離,反而會陷入難以恢復的狀態,有失去彼此的危險。
除了維繫或斷絕關係的二分法,我們還有很多其他選擇。退一步靈活地應對,「保持安全距離一段時間」,或許反倒能成為健康的溝通。就像沉默可以成為對話的一部分,保持距離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這種想法,並非來自於固執,而是柔韌的表現。靈活應對,將會成長為面對人際僵局的自信與勇氣。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