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名師評課(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大夏書系•吳正憲教育教學文叢
ISBN13:9787576047516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者:吳正憲; 武維民; 范存麗
出版日:2024/08/05
裝訂/頁數:平裝/209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聽吳正憲老師評課》的修訂版,基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新理念,精選了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團隊成員的30多篇課例,每個課例後都有吳正憲老師的精彩點評,以及團隊成員的學習感悟。書中呈現了三種不同的評課方式,尤其是別開生面的對話式評課和互動式評課已成為吳正憲小學數學研究團隊的特色。評課中體現出吳正憲高超的教學藝術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她獨特的兒童觀和數學教育觀。
作者簡介
吳正憲 特級教師,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教育部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指導專委會副主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北京市“人民教師獎”等榮譽,出版了《吳正憲與小學數學》等多本著作。
武維民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北京市房山區教育學會會長,“國培計劃”專家,參與研究的成果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範存麗 數學教育博士,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小學數學教研員,北京版小學數學教材副主編,出版《優秀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讓兒童在對話中學數學》等。
武維民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北京市房山區教育學會會長,“國培計劃”專家,參與研究的成果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範存麗 數學教育博士,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小學數學教研員,北京版小學數學教材副主編,出版《優秀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讓兒童在對話中學數學》等。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是《聽吳正憲老師評課》的修訂版。吳正憲團隊歷經十年新探索、新思考、新實踐的積澱,基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新理念,刪除了原版中比較老舊的、不符合新教學理念的課例,增加了與時俱進的新課例,提煉了新策略,使高質量的兒童數學教育有方可循。
◎書中呈現了三種不同的評課方式,尤其是別開生面的對話式評課和互動式評課已成為吳正憲小學數學研究團隊的特色。評課中體現出吳正憲高超的教學藝術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她獨特的兒童觀和數學教育觀。
--------------
教育家應該具備四個條件:一是真心地熱愛教育事業,二是有自己獨到的教育理念,三是能夠全面把握學科知識,四是會反思和會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講,吳正憲老師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 史甯中
吳老師幾十年來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全身心地投入每次教研活動中,創造性地帶領自己的團隊研究小學數學教學問題,體現了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神聖責任。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馬雲鵬
◎書中呈現了三種不同的評課方式,尤其是別開生面的對話式評課和互動式評課已成為吳正憲小學數學研究團隊的特色。評課中體現出吳正憲高超的教學藝術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她獨特的兒童觀和數學教育觀。
--------------
教育家應該具備四個條件:一是真心地熱愛教育事業,二是有自己獨到的教育理念,三是能夠全面把握學科知識,四是會反思和會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講,吳正憲老師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東北師範大學校長 史甯中
吳老師幾十年來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全身心地投入每次教研活動中,創造性地帶領自己的團隊研究小學數學教學問題,體現了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神聖責任。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馬雲鵬
序
總序
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吳正憲教育教學文叢”,受到廣大一線數學教師的喜愛。正逢叢書走過第十個年頭的今天,迎來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佈。借此時機,我們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
十年來,我和老師們一起耕耘在三尺講臺,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研究。我們不斷踐行並豐富了兒童數學教育思想,向“專業地讀懂教材,智慧地讀懂課堂,用心地讀懂兒童”邁進了一步,獲得了一些教育感悟,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為今天的再版修訂提供了基礎。
這十年,兒童數學教育理論及兒童數學教育實踐的體系建設成為我們專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更加深刻而堅定地認識到數學教育首先要關注兒童的需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開展學習活動。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兒童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努力發展核心素養,落實教育目標。我們站在兒童的視角從核心問題入手,圍繞關鍵能力的培育設計有價值的學習任務,開發兒童潛能,啟迪兒童智慧,建立兒童自信,關注兒童人格健全發展,落實五育並舉、立德樹人,承擔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
這十年,我們有幸參與了教育部課程中心領銜的“深度學習
項目”研究實踐;有幸參與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修訂
和解讀研究;有幸走近大學的數學教育專家,與數學家面對面地對話研討,讓我們對數學的本質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強調課程內容的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有了全新的感悟和理解。我們站在內容結構的整體視角,開展主題教學,對什麼是“好課堂”有了一些新思考,積累了一些新案例,提煉了一些新策略,願意和讀者一起分享研究。
回望走過的十年,伴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腳步,我們一起成長。我帶領團隊成員踐行從“數學教學”走向“數學教育”的育人目標;堅守“好吃又有營養”的兒童數學教育主張;努力建好數學學習的“承重牆”,打通“隔斷牆”;提煉昇華兒童數學教學策略;豐富完善兒童數學教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策略。
十年後的今天,這套叢書修訂再版,這是一次很好的再反思、再總結、再提升的重要機會。我們特別願意再一次與教育同行們共同思考兒童數學教育的意義,深入追問兒童數學教育的價值。我們願意將多年來對兒童數學教育的感受、理解與實踐,特別是把十年來我們對兒童數學教育的新探索、新思考、新實踐,與教師朋友們分享,希望能帶來一些新的啟迪與思考。我們願意和大家一起繼續為高質量的兒童數學教育努力。祝願所有的小學數學教師能在工作中享受到兒童數學教育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實現教學相長的自我超越!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吳正憲
2022年8月
前言
做了近30年的教研員,評課成了我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的教研工作中重要的經歷。我時常回憶起與教師們一起聽課、評課的情景,那些別開生面的互動評課讓人難以忘懷,它曾帶給我和團隊成員們許多思考和啟迪。有一位團隊成員問我:“老師們觀課後很想聽到評課,很想知道課為什麼這樣設計。能不能把您評課的內容梳理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對兒童數學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呢?”能把自己聽課的體會以及對數學教學的見解和感受與老師分享、交流,是我很樂意做的事情,於是我的團隊成員們開始收集整理材料,逐步形成文章。
我時常在思考:為什麼要評課?誰來評課?怎樣去評課?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樣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為評課賦予新內涵?
顧名思義,評課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對一節課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傳統意義上的評課更多側重于對教師的評價,側重於對教材教法的評價,側重於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隨著教與學方式的優化,評課的方式和作用也發生了改變。
多年來我們不斷探索評課的方式、方法,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評課不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僅要研究教師的教,更要研究學生的學。評課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評課不是一人說了算,而是要引發教師們參與,要互動評課,要從多角度來思考課堂教學。此外,教師還要用心研究學生,通過學生的需求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因此,評課應該成為促進教師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學方法、提高綜合育人能力。
在評課中,我們關注了三個方面:一是注重對學生的課後訪談,傾聽來自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參與評課,以學生的視角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學論教。二是注重與教師對話,使教師在交流與思考中互相啟發,提出好的觀點、好的方法,教師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獻者。三是注重方向引領,評課不應僅僅著眼於一節課在技術層面的設計,更要引領教師對課堂教學背後的教育理念及數學教育價值的討論,使評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本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交流。
第一部分記錄了我對教師課堂的點評式評課,通過對一節課或一個教學片段的點評,引導教師對“準確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整體把握教材、有效設計教學活動、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等方面進行思考。
第二部分記錄了我與教師在課後的對話式評課。我一直認為教師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的自我評課反思很重要。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有許多印象深刻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對話式評課集中了教師的思想和智慧,是對評課的豐富,是對教學資源的共享。通過與教師對話,我得以瞭解教師在教學中真實的想法和困惑,這樣的評課針對性強,也促進了教師的主動反思。
第三部分記錄了我與學生的互動式評課。這是團隊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種評課方式,即通過課後對學生的即時現場訪談,從學生的視角評價課堂教學,使學生成為評課的重要資源。來自學生的感受是最真實的,帶給教師的思考也是更深刻的。當然,課後訪談的問題需要精心設計,需要訪談者有準確的洞察力和敏銳的捕捉力,以及對課堂生成的準確把握。對學生的訪談會帶給教師深刻的思考,從而有效地改進課堂教學。
我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引發讀者對數學教育價值、對有效課堂教學實踐與評價等問題的再思考和討論。在此我衷心地感謝張鐵道博士對叢書的統籌謀劃和思想引領,感謝範存麗、武維民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們在梳理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感謝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為我們的團隊提供研究平臺,感謝編輯任紅瑚為本書寫作所提供的建議和幫助。
由於學識有限,再加上時間倉促,本書難免會有一些問題和疏漏之處,敬請各位讀者包涵與指正。
吳正憲
2023年12月
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吳正憲教育教學文叢”,受到廣大一線數學教師的喜愛。正逢叢書走過第十個年頭的今天,迎來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佈。借此時機,我們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
十年來,我和老師們一起耕耘在三尺講臺,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一邊研究。我們不斷踐行並豐富了兒童數學教育思想,向“專業地讀懂教材,智慧地讀懂課堂,用心地讀懂兒童”邁進了一步,獲得了一些教育感悟,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為今天的再版修訂提供了基礎。
這十年,兒童數學教育理論及兒童數學教育實踐的體系建設成為我們專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更加深刻而堅定地認識到數學教育首先要關注兒童的需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開展學習活動。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兒童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努力發展核心素養,落實教育目標。我們站在兒童的視角從核心問題入手,圍繞關鍵能力的培育設計有價值的學習任務,開發兒童潛能,啟迪兒童智慧,建立兒童自信,關注兒童人格健全發展,落實五育並舉、立德樹人,承擔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
這十年,我們有幸參與了教育部課程中心領銜的“深度學習
項目”研究實踐;有幸參與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修訂
和解讀研究;有幸走近大學的數學教育專家,與數學家面對面地對話研討,讓我們對數學的本質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強調課程內容的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有了全新的感悟和理解。我們站在內容結構的整體視角,開展主題教學,對什麼是“好課堂”有了一些新思考,積累了一些新案例,提煉了一些新策略,願意和讀者一起分享研究。
回望走過的十年,伴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腳步,我們一起成長。我帶領團隊成員踐行從“數學教學”走向“數學教育”的育人目標;堅守“好吃又有營養”的兒童數學教育主張;努力建好數學學習的“承重牆”,打通“隔斷牆”;提煉昇華兒童數學教學策略;豐富完善兒童數學教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策略。
十年後的今天,這套叢書修訂再版,這是一次很好的再反思、再總結、再提升的重要機會。我們特別願意再一次與教育同行們共同思考兒童數學教育的意義,深入追問兒童數學教育的價值。我們願意將多年來對兒童數學教育的感受、理解與實踐,特別是把十年來我們對兒童數學教育的新探索、新思考、新實踐,與教師朋友們分享,希望能帶來一些新的啟迪與思考。我們願意和大家一起繼續為高質量的兒童數學教育努力。祝願所有的小學數學教師能在工作中享受到兒童數學教育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實現教學相長的自我超越!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吳正憲
2022年8月
前言
做了近30年的教研員,評課成了我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的教研工作中重要的經歷。我時常回憶起與教師們一起聽課、評課的情景,那些別開生面的互動評課讓人難以忘懷,它曾帶給我和團隊成員們許多思考和啟迪。有一位團隊成員問我:“老師們觀課後很想聽到評課,很想知道課為什麼這樣設計。能不能把您評課的內容梳理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對兒童數學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呢?”能把自己聽課的體會以及對數學教學的見解和感受與老師分享、交流,是我很樂意做的事情,於是我的團隊成員們開始收集整理材料,逐步形成文章。
我時常在思考:為什麼要評課?誰來評課?怎樣去評課?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樣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為評課賦予新內涵?
顧名思義,評課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對一節課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傳統意義上的評課更多側重于對教師的評價,側重於對教材教法的評價,側重於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隨著教與學方式的優化,評課的方式和作用也發生了改變。
多年來我們不斷探索評課的方式、方法,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評課不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僅要研究教師的教,更要研究學生的學。評課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評課不是一人說了算,而是要引發教師們參與,要互動評課,要從多角度來思考課堂教學。此外,教師還要用心研究學生,通過學生的需求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因此,評課應該成為促進教師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學方法、提高綜合育人能力。
在評課中,我們關注了三個方面:一是注重對學生的課後訪談,傾聽來自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參與評課,以學生的視角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學論教。二是注重與教師對話,使教師在交流與思考中互相啟發,提出好的觀點、好的方法,教師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獻者。三是注重方向引領,評課不應僅僅著眼於一節課在技術層面的設計,更要引領教師對課堂教學背後的教育理念及數學教育價值的討論,使評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本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交流。
第一部分記錄了我對教師課堂的點評式評課,通過對一節課或一個教學片段的點評,引導教師對“準確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整體把握教材、有效設計教學活動、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等方面進行思考。
第二部分記錄了我與教師在課後的對話式評課。我一直認為教師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的自我評課反思很重要。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有許多印象深刻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對話式評課集中了教師的思想和智慧,是對評課的豐富,是對教學資源的共享。通過與教師對話,我得以瞭解教師在教學中真實的想法和困惑,這樣的評課針對性強,也促進了教師的主動反思。
第三部分記錄了我與學生的互動式評課。這是團隊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種評課方式,即通過課後對學生的即時現場訪談,從學生的視角評價課堂教學,使學生成為評課的重要資源。來自學生的感受是最真實的,帶給教師的思考也是更深刻的。當然,課後訪談的問題需要精心設計,需要訪談者有準確的洞察力和敏銳的捕捉力,以及對課堂生成的準確把握。對學生的訪談會帶給教師深刻的思考,從而有效地改進課堂教學。
我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引發讀者對數學教育價值、對有效課堂教學實踐與評價等問題的再思考和討論。在此我衷心地感謝張鐵道博士對叢書的統籌謀劃和思想引領,感謝範存麗、武維民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們在梳理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感謝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為我們的團隊提供研究平臺,感謝編輯任紅瑚為本書寫作所提供的建議和幫助。
由於學識有限,再加上時間倉促,本書難免會有一些問題和疏漏之處,敬請各位讀者包涵與指正。
吳正憲
2023年12月
目次
目 錄
第一輯吳老師與教師的點評式評課
1讓恰到好處的提問成為課堂教學的“催化劑”
——評薛錚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分類》 3
2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建立數的概念
——評王欣老師執教的《1000以內數的認識》 11
3凸顯數學本質,培養數學思維
——評潘小明老師執教的《點圖與數》 20
4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評趙震老師執教的《生活中的負數》 26
5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
——評于萍老師執教的《小數加減法》 36
6在探索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評孫貴合老師執教的《三角形邊的關係》44
7建構數的意義,發展學生數感
——評倪芳老師執教的《11~20各數的認識》 51
8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
——評高雪豔老師執教的《質數與合數》 60
9抓聯繫,讓枯燥的計算有滋有味
——評張豔老師執教的《小數乘法》 65
10知“法”明“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評許淑一老師執教的《一個數除以小數》 72
11整體把握教材,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評王彥偉老師執教的《圖形的旋轉》 77
12在真實的問題解決中發展數學思維
——評韓玉娟老師執教的《設計包裝箱》 85
13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讓兒童愛上數學學習
——評王洋老師執教的《身上的“尺子”》 93
第二輯 吳正憲與教師的對話式評課
14讓分數變得靈動起來
——與張永老師對話《分數的意義》103
15方程就是講故事
——與陳千舉老師對話《方程的意義》108
16讓學生走上前臺
——與武維民老師對話《估數》115
17關注學生思維過程,啟迪學生智慧
——與趙東老師對話《用字母表示數》119
18巧思妙想變智慧
——與王翠菊老師對話《角的度量》127
19估算開闢了一種新的解決問題思路
——與趙陽老師對話《用估算解決問題》132
20圍繞本質,建立聯繫
——與劉金玲老師對話《分數加減法》138
21從未知走向已知
——與史冬梅老師對話《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143
22在認識小數中感悟數的一致性
——與李朝霞老師對話《小數的意義》147
23把握度量的一致性,促進深度學習
——與郭然老師對話《圓的面積》153
第三輯 吳正憲與學生的互動式評課
24畫出來的理解
——評郭月紅老師執教的《兩位數加一位數》165
25舉個例子,一下就明白了
——評于萍老師執教的《小數加減法》169
26“嘚啵嘚啵”撥出的弦外音
——評趙震老師執教的《圓的周長》172
27“真有才”與“好失落”
——評丁鳳良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175
28“您怎麼知道我的知道”
——評張繼青老師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180
29“又矮又胖的不是圓柱”
——評楊靜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183
30“乘就乘吧,為什麼還要加呢”
——評李海豔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187
31“我怎麼就數錯了呢”
——評祝薇老師執教的《平移和旋轉》191
32課堂上的場外追問
——評劉祖文老師執教的《可能性》195
33“數學知識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
——評劉文波老師執教的《比例尺的應用》200
34“老師讓我們幫他解決問題”
——評李繼東老師執教的《購物中的數學》205
後記 209
第一輯吳老師與教師的點評式評課
1讓恰到好處的提問成為課堂教學的“催化劑”
——評薛錚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分類》 3
2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建立數的概念
——評王欣老師執教的《1000以內數的認識》 11
3凸顯數學本質,培養數學思維
——評潘小明老師執教的《點圖與數》 20
4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評趙震老師執教的《生活中的負數》 26
5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
——評于萍老師執教的《小數加減法》 36
6在探索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評孫貴合老師執教的《三角形邊的關係》44
7建構數的意義,發展學生數感
——評倪芳老師執教的《11~20各數的認識》 51
8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
——評高雪豔老師執教的《質數與合數》 60
9抓聯繫,讓枯燥的計算有滋有味
——評張豔老師執教的《小數乘法》 65
10知“法”明“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評許淑一老師執教的《一個數除以小數》 72
11整體把握教材,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評王彥偉老師執教的《圖形的旋轉》 77
12在真實的問題解決中發展數學思維
——評韓玉娟老師執教的《設計包裝箱》 85
13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讓兒童愛上數學學習
——評王洋老師執教的《身上的“尺子”》 93
第二輯 吳正憲與教師的對話式評課
14讓分數變得靈動起來
——與張永老師對話《分數的意義》103
15方程就是講故事
——與陳千舉老師對話《方程的意義》108
16讓學生走上前臺
——與武維民老師對話《估數》115
17關注學生思維過程,啟迪學生智慧
——與趙東老師對話《用字母表示數》119
18巧思妙想變智慧
——與王翠菊老師對話《角的度量》127
19估算開闢了一種新的解決問題思路
——與趙陽老師對話《用估算解決問題》132
20圍繞本質,建立聯繫
——與劉金玲老師對話《分數加減法》138
21從未知走向已知
——與史冬梅老師對話《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143
22在認識小數中感悟數的一致性
——與李朝霞老師對話《小數的意義》147
23把握度量的一致性,促進深度學習
——與郭然老師對話《圓的面積》153
第三輯 吳正憲與學生的互動式評課
24畫出來的理解
——評郭月紅老師執教的《兩位數加一位數》165
25舉個例子,一下就明白了
——評于萍老師執教的《小數加減法》169
26“嘚啵嘚啵”撥出的弦外音
——評趙震老師執教的《圓的周長》172
27“真有才”與“好失落”
——評丁鳳良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175
28“您怎麼知道我的知道”
——評張繼青老師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180
29“又矮又胖的不是圓柱”
——評楊靜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183
30“乘就乘吧,為什麼還要加呢”
——評李海豔老師執教的《兩位數乘三位數的乘法》187
31“我怎麼就數錯了呢”
——評祝薇老師執教的《平移和旋轉》191
32課堂上的場外追問
——評劉祖文老師執教的《可能性》195
33“數學知識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
——評劉文波老師執教的《比例尺的應用》200
34“老師讓我們幫他解決問題”
——評李繼東老師執教的《購物中的數學》205
後記 209
書摘/試閱
“您怎麼知道我的知道”
——評張繼青老師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
一、訪談背景
2009年9月23日,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走進了北京市房山區良鄉行宮園學校,張繼青老師執教了《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整節課進展得很順利,學生學習過程也較為輕鬆。當教學進行到例題講解部分的時候,大屏幕上出現了很多隻青蛙。張老師請學生續編兒歌:()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
彙報的時候,一名男生的答案如下:“n只青蛙,n張嘴,n只眼睛,n條腿。”
張老師及時反問道:“如果n表示1,那麼不就成了1只青蛙,1張嘴,1只眼睛,1條腿了嗎?”全班哄堂大笑,這名男生眉頭緊鎖,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絲毫沒有頓悟的意思。
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張老師繼續請其他學生發言,後面孩子的發言具體、準確,回答的與正確答案基本一致:2n、4n既可以表示出眼睛和腿的數量,又可以表示出它們與青蛙只數的關係。
課後,吳老師按照慣例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在整個活動中,給張老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正是課後的互動式評課。為什麼同一名學生,面對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表現?在經過認真反思之後,張老師找到了答案。
二、場景描述
課堂教學部分結束之後,吳老師面帶微笑走到學生面前。
吳老師:n只青蛙,n張嘴,n只眼睛,n條腿,可不可以?
生:不行,因為青蛙的眼睛是青蛙只數的2倍,腿是只數的4倍。
吳老師:可不可以這樣想,表示青蛙只數時n就是1,表示眼睛時n就是2……
生:不行!
吳老師:怎麼就不行?n可以代表任意的數,怎麼到吳老師這兒就不行了?我就想n表示青蛙只數時n就是1,表示眼睛時n就是2,表示腿時n就是4。
此時,課上答“n只青蛙,n張嘴,n只眼睛,n條腿”的男生頻頻點頭,似乎在表示終於有人理解了他的想法,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
生:這樣不行,應該讓大家都知道才行!
吳老師:怎樣才能讓別人知道字母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生:數量關係要表達清楚,才能讓別人知道。
吳老師:大家理解的意思一致時,交流才方便!不能是你的你知道,我的我知道,要讓大家都知道。數學無國界,這樣的式子無論是黑皮膚、白皮膚還是黃皮膚的人都能知道。
三、授課教師反思
“為什麼同一名學生,面對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表現?為什麼吳老師就知道學生的‘想法’,而我卻沒能準確理解學生的‘知道’?”這是吳老師對學生進行的課後互動式評課帶給我的觸動和思考,為此,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吳老師與學生交流和溝通的語言、體態讓學生易於接受,這種接受是發自學生內心深處的認同。吳老師充分利用課堂中男生彙報的答案開始進行訪談,學生沒有距離感,學生心靈的閘門不斷開啟,智慧的火花不斷點燃!吳老師一句裝糊塗的語言,讓孩子袒露了思維過程。在與學生交流和溝通上,我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其次,我還要加強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理解。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總覺得讓學生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數量又能表示數量關係就夠了,沒有預設到讓學生理解字母表示數量關係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正是男生將“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數量”含義理解錯的原因所在。吳老師一句“不能是你的你知道,我的我知道,要讓大家都知道”,既解決了男生的困惑,又進一步挖掘出數學是人與人交流工具的深刻內涵。
最後,要關注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生對數學的情感培養。短短幾分鐘的課後訪談增強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和繼續學習數學的欲望。看來數學情感就像一對隱形的翅膀,能給予孩子發展的動力。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堂中傾聽學生的聲音,在師生對話中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價值與情感,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得到發展。
下課後,得到吳老師理解的男生,欣喜地走到吳老師面前,高興地問道:“您怎麼知道我的知道?您真了不起!”看到這名男生在吳老師面前如此興高采烈,回想我上課時他緊鎖眉頭,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知道學生的知道”的教師!要做到這一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會始終堅持朝這個目標努力。
團隊成員感悟
吳老師用鮮活的案例向我們詮釋了“讀懂學生”的價值與魅力。在這樣的互動式評課中,吳老師“評”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設計,還有教師讀懂學生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生的眼中,吳老師總是那樣“善解人意”,她能透過不準確、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確的答案,看到學生思維中的“合理”“閃光”和“創造”。
互動式評課讓我們感受到了吳老師的這種“透視”能力,因此也觸動了我們對“讀懂學生”和“把握生成”意識的培養以及能力的錘煉。我們相信,這份觸動會變成新的“善解人意”。
——評張繼青老師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
一、訪談背景
2009年9月23日,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走進了北京市房山區良鄉行宮園學校,張繼青老師執教了《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整節課進展得很順利,學生學習過程也較為輕鬆。當教學進行到例題講解部分的時候,大屏幕上出現了很多隻青蛙。張老師請學生續編兒歌:()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
彙報的時候,一名男生的答案如下:“n只青蛙,n張嘴,n只眼睛,n條腿。”
張老師及時反問道:“如果n表示1,那麼不就成了1只青蛙,1張嘴,1只眼睛,1條腿了嗎?”全班哄堂大笑,這名男生眉頭緊鎖,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絲毫沒有頓悟的意思。
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張老師繼續請其他學生發言,後面孩子的發言具體、準確,回答的與正確答案基本一致:2n、4n既可以表示出眼睛和腿的數量,又可以表示出它們與青蛙只數的關係。
課後,吳老師按照慣例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在整個活動中,給張老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正是課後的互動式評課。為什麼同一名學生,面對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表現?在經過認真反思之後,張老師找到了答案。
二、場景描述
課堂教學部分結束之後,吳老師面帶微笑走到學生面前。
吳老師:n只青蛙,n張嘴,n只眼睛,n條腿,可不可以?
生:不行,因為青蛙的眼睛是青蛙只數的2倍,腿是只數的4倍。
吳老師:可不可以這樣想,表示青蛙只數時n就是1,表示眼睛時n就是2……
生:不行!
吳老師:怎麼就不行?n可以代表任意的數,怎麼到吳老師這兒就不行了?我就想n表示青蛙只數時n就是1,表示眼睛時n就是2,表示腿時n就是4。
此時,課上答“n只青蛙,n張嘴,n只眼睛,n條腿”的男生頻頻點頭,似乎在表示終於有人理解了他的想法,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
生:這樣不行,應該讓大家都知道才行!
吳老師:怎樣才能讓別人知道字母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生:數量關係要表達清楚,才能讓別人知道。
吳老師:大家理解的意思一致時,交流才方便!不能是你的你知道,我的我知道,要讓大家都知道。數學無國界,這樣的式子無論是黑皮膚、白皮膚還是黃皮膚的人都能知道。
三、授課教師反思
“為什麼同一名學生,面對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表現?為什麼吳老師就知道學生的‘想法’,而我卻沒能準確理解學生的‘知道’?”這是吳老師對學生進行的課後互動式評課帶給我的觸動和思考,為此,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吳老師與學生交流和溝通的語言、體態讓學生易於接受,這種接受是發自學生內心深處的認同。吳老師充分利用課堂中男生彙報的答案開始進行訪談,學生沒有距離感,學生心靈的閘門不斷開啟,智慧的火花不斷點燃!吳老師一句裝糊塗的語言,讓孩子袒露了思維過程。在與學生交流和溝通上,我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其次,我還要加強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理解。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總覺得讓學生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數量又能表示數量關係就夠了,沒有預設到讓學生理解字母表示數量關係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正是男生將“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數量”含義理解錯的原因所在。吳老師一句“不能是你的你知道,我的我知道,要讓大家都知道”,既解決了男生的困惑,又進一步挖掘出數學是人與人交流工具的深刻內涵。
最後,要關注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生對數學的情感培養。短短幾分鐘的課後訪談增強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和繼續學習數學的欲望。看來數學情感就像一對隱形的翅膀,能給予孩子發展的動力。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堂中傾聽學生的聲音,在師生對話中挖掘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價值與情感,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得到發展。
下課後,得到吳老師理解的男生,欣喜地走到吳老師面前,高興地問道:“您怎麼知道我的知道?您真了不起!”看到這名男生在吳老師面前如此興高采烈,回想我上課時他緊鎖眉頭,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知道學生的知道”的教師!要做到這一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會始終堅持朝這個目標努力。
團隊成員感悟
吳老師用鮮活的案例向我們詮釋了“讀懂學生”的價值與魅力。在這樣的互動式評課中,吳老師“評”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設計,還有教師讀懂學生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生的眼中,吳老師總是那樣“善解人意”,她能透過不準確、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確的答案,看到學生思維中的“合理”“閃光”和“創造”。
互動式評課讓我們感受到了吳老師的這種“透視”能力,因此也觸動了我們對“讀懂學生”和“把握生成”意識的培養以及能力的錘煉。我們相信,這份觸動會變成新的“善解人意”。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