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
四位香港教授的三十載生命告白:
告別為了重逢,記憶就是希望,耕種直至未來
在時代亂流裡,他們離開教席,卻留下見證。書中有逾百人的告別演講全紀錄,也有因倉促離別而執筆寫下「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時代會倒退,潮流會瓦解,歷史在重演,但有一堂課將永遠留在心裡,歷久常新。
|新書簡介|
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
四位香港教授,三十載生命告白,關於知識、教育、生命、信念與愛
當一個時代走到了盡頭,在離別時刻,他們寫下留給未來的重逢之書⋯⋯
在不同的年代裡,離開教席前的老師們,如何講授他們的「最後一課」?
這些思想的吉光片羽,如何穿透層層壁壘,到未來與讀者們重逢?
飛地出版策劃《最後一課》系列;首部作品,收錄了四位香港教授的演講紀錄及專文——
審判前夕的告別|陳健民
2018年11月19日,「佔中九子」案件開審;翌年,陳健民被判囚16個月。而就在案件開審的五天前,陳健民在中文大學開授了最後一課,逾六百人到場旁聽。多年來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同時奮身於公民運動之中,陳健民的這一堂課,是入獄前夕向大家告別,也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寶貴一課。
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陳祖為
2021年,在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任教三十載的陳祖為,赴台灣中央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並於年底辭任港大。來不及在校園裡與同學們好好道別,身在異鄉的他,執筆寫下「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以文字作告別。
「我再置身寂寞路途」|邢福增
2023年11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的邢福增教授,於大學演講廳內舉辦榮休講座,現場有逾四百位聽眾參與。邢福增講授「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歷史書寫,也是陪伴大家尋找大時代中的堅定之道。演講最後,他唱起潘源良為王傑作詞的〈誰明浪子心〉:「聽說太理想的一切 都不可接觸 / 我再置身寂寞路途 / 在那裡會有幸福 幸福⋯⋯」
疫情年代,鏡頭前揮別|張燦輝
2022年5月,香港剛剛經歷了第五波疫情;與此同時,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多年的張燦輝,榮休前最後一次在網上授課,談論死亡與年老哲學。「當生命不斷前進,其內部實亦循環往復,反覆自省,故無論教與學本身,抑或過去及上述探討種種問題,均是歷久常新。」
|思想金句|
「遙遙長路,一片蒼茫,路燈時明時暗。長夜漫漫,何來指引?我想在漆黑中只能看星。」——陳健民
「我盼望大學當局能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和『兼容並包』(蔡元培語)的宗旨辦學,否則師生和行政人員不會對大學有歸屬感,大學亦不可能繼續成為一道美好筵席。在今天艱難的環境中,持有這種盼望很可能會帶來更深的失望。但我確信,唯有堅持以這種精神辦學,大學才能顯出她的氣節和價值,才會出現『一代新人勝舊人』的景象。」——陳祖為
「當我們廁身大時代,並要在其中作出抉擇時,便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掙扎與張力。我們都在歷史當下,在參與歷史時無法預知結果,並真實經歷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與輕。」——邢福增
「我教學數十載,至今猶回頭與眾探討死亡、年老、生命意義等問題,正是兼有孔子與艾略特之言。當生命不斷前進,其內部實亦循環往復,反覆自省,故無論教與學本身,抑或過去及上述探討種種問題,均是歷久常新。」——張燦輝
|開學禮物.感動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靄儀(大律師、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
林秀幸(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陳慧(作家)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四位香港教授的三十載生命告白:
告別為了重逢,記憶就是希望,耕種直至未來
在時代亂流裡,他們離開教席,卻留下見證。書中有逾百人的告別演講全紀錄,也有因倉促離別而執筆寫下「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時代會倒退,潮流會瓦解,歷史在重演,但有一堂課將永遠留在心裡,歷久常新。
|新書簡介|
陳健民、陳祖為、邢福增、張燦輝
四位香港教授,三十載生命告白,關於知識、教育、生命、信念與愛
當一個時代走到了盡頭,在離別時刻,他們寫下留給未來的重逢之書⋯⋯
在不同的年代裡,離開教席前的老師們,如何講授他們的「最後一課」?
這些思想的吉光片羽,如何穿透層層壁壘,到未來與讀者們重逢?
飛地出版策劃《最後一課》系列;首部作品,收錄了四位香港教授的演講紀錄及專文——
審判前夕的告別|陳健民
2018年11月19日,「佔中九子」案件開審;翌年,陳健民被判囚16個月。而就在案件開審的五天前,陳健民在中文大學開授了最後一課,逾六百人到場旁聽。多年來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同時奮身於公民運動之中,陳健民的這一堂課,是入獄前夕向大家告別,也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寶貴一課。
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陳祖為
2021年,在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任教三十載的陳祖為,赴台灣中央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並於年底辭任港大。來不及在校園裡與同學們好好道別,身在異鄉的他,執筆寫下「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以文字作告別。
「我再置身寂寞路途」|邢福增
2023年11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的邢福增教授,於大學演講廳內舉辦榮休講座,現場有逾四百位聽眾參與。邢福增講授「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歷史書寫,也是陪伴大家尋找大時代中的堅定之道。演講最後,他唱起潘源良為王傑作詞的〈誰明浪子心〉:「聽說太理想的一切 都不可接觸 / 我再置身寂寞路途 / 在那裡會有幸福 幸福⋯⋯」
疫情年代,鏡頭前揮別|張燦輝
2022年5月,香港剛剛經歷了第五波疫情;與此同時,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多年的張燦輝,榮休前最後一次在網上授課,談論死亡與年老哲學。「當生命不斷前進,其內部實亦循環往復,反覆自省,故無論教與學本身,抑或過去及上述探討種種問題,均是歷久常新。」
|思想金句|
「遙遙長路,一片蒼茫,路燈時明時暗。長夜漫漫,何來指引?我想在漆黑中只能看星。」——陳健民
「我盼望大學當局能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和『兼容並包』(蔡元培語)的宗旨辦學,否則師生和行政人員不會對大學有歸屬感,大學亦不可能繼續成為一道美好筵席。在今天艱難的環境中,持有這種盼望很可能會帶來更深的失望。但我確信,唯有堅持以這種精神辦學,大學才能顯出她的氣節和價值,才會出現『一代新人勝舊人』的景象。」——陳祖為
「當我們廁身大時代,並要在其中作出抉擇時,便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掙扎與張力。我們都在歷史當下,在參與歷史時無法預知結果,並真實經歷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與輕。」——邢福增
「我教學數十載,至今猶回頭與眾探討死亡、年老、生命意義等問題,正是兼有孔子與艾略特之言。當生命不斷前進,其內部實亦循環往復,反覆自省,故無論教與學本身,抑或過去及上述探討種種問題,均是歷久常新。」——張燦輝
|開學禮物.感動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靄儀(大律師、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
林秀幸(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陳慧(作家)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作者簡介
陳健民,1959年生,1993年開始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為了爭取普選,在2013年與朱耀明、戴耀廷提出「和平佔中運動」(下稱「佔中」),並參與2014年的「雨傘革命」,2017年被起訴,其後被判囚16個月。2021年赴台擔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2024年7月離任,8月開始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任職客座研究員,專注寫作。著有《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聯經,2022)。
陳祖為,1960年生,1990年開始任教於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曾獲頒香港大學「傑出教學獎」(2015)。2021年赴台灣中央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並於年底辭任港大教職;2023年任中央研究院全職特聘研究員,2024年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國際院士。著有《儒家致善主義:現代政治哲學重構》(香港商務,2016)。
邢福增,1966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1993 年起投身神學教育,2004年自香港建道神學院轉至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任教,期間曾擔任院長。2023年12月底提早退休後移居台灣,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著有《基督教在中國的失敗?:中國共產運動與基督教史論》(道風書社,2013)、《中國乎?本土兮!:身分認同的十字架》(印象文字,2016)、《變局下的徘徊:從戰後到後九七香港教會社關史論》(印象文字,2018)等;編有《吳耀宗全集》四卷。
張燦輝,1949年生,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研究院畢業,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及前系主任,中大通識教育前主任。2023年至2024年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現象學、愛情哲學、死亡及年老哲學、烏托邦思想。著有《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悟死共生》、《存在之思》、《為人之學》、《生死愛欲》上下篇、《異域》、《我城存歿》、《山城滄桑》以及《Existential Questions》等專著。
陳祖為,1960年生,1990年開始任教於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曾獲頒香港大學「傑出教學獎」(2015)。2021年赴台灣中央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並於年底辭任港大教職;2023年任中央研究院全職特聘研究員,2024年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國際院士。著有《儒家致善主義:現代政治哲學重構》(香港商務,2016)。
邢福增,1966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1993 年起投身神學教育,2004年自香港建道神學院轉至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任教,期間曾擔任院長。2023年12月底提早退休後移居台灣,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著有《基督教在中國的失敗?:中國共產運動與基督教史論》(道風書社,2013)、《中國乎?本土兮!:身分認同的十字架》(印象文字,2016)、《變局下的徘徊:從戰後到後九七香港教會社關史論》(印象文字,2018)等;編有《吳耀宗全集》四卷。
張燦輝,1949年生,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研究院畢業,德國佛萊堡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及前系主任,中大通識教育前主任。2023年至2024年於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現象學、愛情哲學、死亡及年老哲學、烏托邦思想。著有《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悟死共生》、《存在之思》、《為人之學》、《生死愛欲》上下篇、《異域》、《我城存歿》、《山城滄桑》以及《Existential Questions》等專著。
目次
推薦序/吳靄儀
推薦序/我到為植種/周保松
前言/張潔平
毋忘燃燈人——向啟蒙者致敬/陳健民
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陳祖為
過去與現在之間——當代華人基督教史的書寫/邢福增
死亡與年老哲學/張燦輝
推薦序/我到為植種/周保松
前言/張潔平
毋忘燃燈人——向啟蒙者致敬/陳健民
沒有發生的最後一課/陳祖為
過去與現在之間——當代華人基督教史的書寫/邢福增
死亡與年老哲學/張燦輝
書摘/試閱
推薦序
◉ 吳靄儀 (大律師、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在他受審前夕,陳健民教授總結他一生學習、思考和抉擇,煉成最後一課,告別中大。他的誠懇真切胸襟氣度感染了滿堂數百師生校友。人生最重要的往往不能教而只能學,關鍵就在於從前人的經歷吸收和領悟,走出自己的路。健民教授最後一課每一句都值得咀嚼,原文收錄在此書讓我們得以重溫,是我們的福分。陳祖為教授在教學之外更重視對學生的關懷扶助,建立起珍貴的友情,邢福增教授對歷史真理的執著追求,間接反映了他們秉持的人生態度,而張燦輝教授更讓似乎抽象的哲學成為最切實的一部分。四課角度不同,合起來更顯得豐富。我謹向願不枉此生的讀者推薦此書。
推薦序
我到為植種
◉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收錄了四位來自香港的大學教授的最後一課。其中陳健民和邢福增教授的兩場,屬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博群「思托邦」講座系列,由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策劃和主持,有數百師生校友出席,場面感人,並在校園內外引起巨大迴響。張燦輝教授的講座,則在網上進行,我有幸參與其中,和眾多中文大學哲學系同門一起,再次聆聽老師對死亡和生命的反思。至於陳祖為教授的最後一課,不是發生在真實課堂,而是在他離開香港大學以後,於臉書寫下的臨別寄言,分享他的教學點滴和教育理念,引發許多舊生的共鳴和回應。
我和四位前輩亦師亦友,很榮幸參與和見證了他們的最後一課。飛地現在將四篇演講辭結集成書,讓更多人有機會讀到幾位老師對學術與時代的思考,以及對畢生教育事業的回顧,實在難得。這些演講的內容和風格儘管各有不同,卻同樣有很深的香港情懷和人文關懷。這份香港情懷和人文關懷,既體現在他們的教學研究,也貫徹於他們的公共實踐。陳健民教授以公民抗命的方式爭取民主並因此下獄,固然廣為人知,其他三位多年來一直在不同崗位為香港發聲,同樣教人欽佩。在我心目中,他們是真正的公共知識人。
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影響了四位老師的人生道路?我有以下觀察。
首先,他們都是戰後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香港有很深的認同,不覺得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和借來的時間」,而是自己的家,因此願意投入一生去經營。對他們來說,要令家園變得更好,就要用心培養出慎思明辨和關心社會的學生,也要捍衛珍貴的個人自由和基本權利,更要致力改變不公義不民主的社會制度。從他們的演講,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他們和香港這個家休戚與共。
其次,他們都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受中大的傳統和文化影響。中大獨特的書院教育、通識教育、雙語教育,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學生運動傳統,鼓勵自由探索的校風,以及緊密的師生關係,既滋潤了他們的心靈,也造就了他們的人格。錢穆、唐君毅、勞思光,沈宣仁、余英時、王爾敏等前輩的言傳身教,更成為他們後來為學與做人的榜樣。
最後,他們活在一個極為考驗人的判斷和選擇的時代。簡單回顧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降,先是 1984 年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前途問題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並確立「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模式,繼而 1989 年發生「六四」事件,深刻地改變了香港人對中國的態度,接著是 1997 年主權移交。回歸之後,香港公民社會蓬勃發展,民主運動此起彼伏,可惜 2014 年的雨傘運動和 2019 年的反修例運動,訴求遭漠視,抗爭者被清算,香港的命運徹底逆轉。面對這樣的時代挑戰,香港應往何處去,以及知識人該站在哪裡,是無從迴避的大問題。四位老師在演講中,用不同方式告訴我們,他們做了自己的選擇,並且無悔於自己的選擇。選擇的背後,是他們對信念的堅持和對香港的承擔。
我最為意難平的,是四位老師最後都不得不離開家園,為的是保有一片思想自由的空間。可是,即使社會肅殺至此,在告別大學講壇之際,他們始終沒有懷憂喪志,而是鼓勵學生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更要堅守大學求真求善的精神。是的,天愈黑,星星便愈要努力,不讓黑暗吞噬希望。
我們都知道,在最後一課之前,幾位老師早已默默耕耘數十年,培養出無數學生。我特別喜歡弘一法師的〈志別詩〉:「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就此而言,最後一課不是最後,而是另一段旅途的開始。我們都要心存盼望,繼續植種,以期有朝一日,佳色滿家園。
二零二四年八月廿四日
香港中文大學忘食齋
◉ 吳靄儀 (大律師、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在他受審前夕,陳健民教授總結他一生學習、思考和抉擇,煉成最後一課,告別中大。他的誠懇真切胸襟氣度感染了滿堂數百師生校友。人生最重要的往往不能教而只能學,關鍵就在於從前人的經歷吸收和領悟,走出自己的路。健民教授最後一課每一句都值得咀嚼,原文收錄在此書讓我們得以重溫,是我們的福分。陳祖為教授在教學之外更重視對學生的關懷扶助,建立起珍貴的友情,邢福增教授對歷史真理的執著追求,間接反映了他們秉持的人生態度,而張燦輝教授更讓似乎抽象的哲學成為最切實的一部分。四課角度不同,合起來更顯得豐富。我謹向願不枉此生的讀者推薦此書。
推薦序
我到為植種
◉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收錄了四位來自香港的大學教授的最後一課。其中陳健民和邢福增教授的兩場,屬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博群「思托邦」講座系列,由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策劃和主持,有數百師生校友出席,場面感人,並在校園內外引起巨大迴響。張燦輝教授的講座,則在網上進行,我有幸參與其中,和眾多中文大學哲學系同門一起,再次聆聽老師對死亡和生命的反思。至於陳祖為教授的最後一課,不是發生在真實課堂,而是在他離開香港大學以後,於臉書寫下的臨別寄言,分享他的教學點滴和教育理念,引發許多舊生的共鳴和回應。
我和四位前輩亦師亦友,很榮幸參與和見證了他們的最後一課。飛地現在將四篇演講辭結集成書,讓更多人有機會讀到幾位老師對學術與時代的思考,以及對畢生教育事業的回顧,實在難得。這些演講的內容和風格儘管各有不同,卻同樣有很深的香港情懷和人文關懷。這份香港情懷和人文關懷,既體現在他們的教學研究,也貫徹於他們的公共實踐。陳健民教授以公民抗命的方式爭取民主並因此下獄,固然廣為人知,其他三位多年來一直在不同崗位為香港發聲,同樣教人欽佩。在我心目中,他們是真正的公共知識人。
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影響了四位老師的人生道路?我有以下觀察。
首先,他們都是戰後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香港有很深的認同,不覺得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和借來的時間」,而是自己的家,因此願意投入一生去經營。對他們來說,要令家園變得更好,就要用心培養出慎思明辨和關心社會的學生,也要捍衛珍貴的個人自由和基本權利,更要致力改變不公義不民主的社會制度。從他們的演講,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他們和香港這個家休戚與共。
其次,他們都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受中大的傳統和文化影響。中大獨特的書院教育、通識教育、雙語教育,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學生運動傳統,鼓勵自由探索的校風,以及緊密的師生關係,既滋潤了他們的心靈,也造就了他們的人格。錢穆、唐君毅、勞思光,沈宣仁、余英時、王爾敏等前輩的言傳身教,更成為他們後來為學與做人的榜樣。
最後,他們活在一個極為考驗人的判斷和選擇的時代。簡單回顧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降,先是 1984 年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前途問題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並確立「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模式,繼而 1989 年發生「六四」事件,深刻地改變了香港人對中國的態度,接著是 1997 年主權移交。回歸之後,香港公民社會蓬勃發展,民主運動此起彼伏,可惜 2014 年的雨傘運動和 2019 年的反修例運動,訴求遭漠視,抗爭者被清算,香港的命運徹底逆轉。面對這樣的時代挑戰,香港應往何處去,以及知識人該站在哪裡,是無從迴避的大問題。四位老師在演講中,用不同方式告訴我們,他們做了自己的選擇,並且無悔於自己的選擇。選擇的背後,是他們對信念的堅持和對香港的承擔。
我最為意難平的,是四位老師最後都不得不離開家園,為的是保有一片思想自由的空間。可是,即使社會肅殺至此,在告別大學講壇之際,他們始終沒有懷憂喪志,而是鼓勵學生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更要堅守大學求真求善的精神。是的,天愈黑,星星便愈要努力,不讓黑暗吞噬希望。
我們都知道,在最後一課之前,幾位老師早已默默耕耘數十年,培養出無數學生。我特別喜歡弘一法師的〈志別詩〉:「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就此而言,最後一課不是最後,而是另一段旅途的開始。我們都要心存盼望,繼續植種,以期有朝一日,佳色滿家園。
二零二四年八月廿四日
香港中文大學忘食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