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梁啟超1898—1903
商品資訊
系列名:20世紀中國
ISBN13:9789888869978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許知遠
出版日:2024/11/08
裝訂/頁數:精裝/440頁
規格:23cm*16cm*3.2cm (高/寬/厚)
重量:350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梁啟超流亡全記錄
一部世紀之交的海外華人流散史
本卷講述走向世界的梁啟超。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被迫流亡海外,也因此得到了從世界視角反觀中國的機會。創建《清議報》《新民叢報》,馬不停蹄地拜訪會晤、演講募捐,從日本、夏威夷、新加坡到澳大利亞、北美,塑就了一股值得期待的政治力量。這期間他的思想逐漸脫離康有為,獲得智識上的獨立,走到了思想成熟的關鍵時刻。
許倬雲、葛兆光、王笛、馬勇、陳沖、羅新、楊念群共同推薦
1. 聚焦梁啟超流亡海外的5年,世界舞台上的他依然是捨我其誰的行動者,為可能存在的海外政治力量振臂高呼;
2. 梁啟超思想轉型的關鍵時期,從“維新”走向“新民”,從“保皇”走向“共和”,東西學兼容並收,成為卓越的近代中國思想啓蒙家;
3. 精心考證、筆端含情,知名媒體人許知遠轉型力作,從內化角度,解讀一個不為人知的梁啟超;
4. 作者潛心挖掘整理國內外珍貴史料,補充了一般傳記所沒有的大量歷史細節,完成了一部好讀可信的梁啟超傳記。
梁啟超流亡全記錄
許知遠對話中國第一個現代心靈
重返歷史現場
一部世紀之交的海外華人流散史
大咖盛讚
許倬雲、葛兆光、馬勇等聯袂推薦
1.聚焦梁啟超流亡海外的5年,世界舞台上的他依然是捨我其誰的行動者,為可能存在的海外政治力量振臂高呼;
2.梁啟超思想轉型的關鍵時期,從“維新”走向“新民”,從“保皇”走向“共和”,東西學兼容並收,成為卓越的近代中國思想啓蒙家;
3.精心考證、筆端含情,知名媒體人許知遠轉型力作,從內化角度,解讀一個不為人知的梁啟超;
4.作者潛心挖掘整理國內外珍貴史料,補充了一般傳記所沒有的大量歷史細節,完成了一部好讀可信的梁啟超傳記。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許知遠
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十三邀》主創。
著有《意外的旅程》《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遊蕩集》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與韓文。
名人/編輯推薦
許知遠先生揭示梁任公逐漸從「維新」主張,改變為「啟發民智」,使中國能夠呼應世變,改變自己,庶幾能夠立足於現代的世界。作者展現史家的長鏡頭,雖然敘述過去,卻更在啟示當今,其睿智可佩。
⸺匹兹堡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許倬雲
雖然這一卷只涉及短短的五年,卻是梁啟超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段,梁氏很多新學術新思想都萌生在此時。正如許知遠所說,不僅「遠行使他重新認識中國與自己」,而且「把整個世界變成舞台」,中國史中的梁啟超,變成了世界史中的梁啟超。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葛兆光
許知遠以過去梁啟超傳記寫作中所缺少的大量的細節描述,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政治亡命者。這也是一部以梁啟超為中心的跨國史,在19、20 世紀之交的華人海外流散和中國政治精英活動的全球史。
⸺澳門大學歷史學教授 王笛
《清議報》和《新民叢報》是梁啟超在《時務報》之後最重要的言論陣地,深刻影響了不止一代人。許知遠在這方面的研究與描寫,不失人物傳記應有的歷史學品質,極具功力與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馬勇
序
自序 一個亡命者 I
第一章 菜市口 001
第二章 求救 029
第三章 勸離 057
第四章 橫濱 073
第五章 環翠樓 091
第六章 江島十二郎 109
第七章 保皇會 121
第八章 朝局 137
第九章 會黨 151
第十章 太平洋上 163
第十一章 檀香山 175
第十二章 戀愛 199
第十三章 新金山 225
第十四章 過渡時代 245
第十五章 新民叢報 263
第十六章 新歷史與新英雄 277
第十七章 留學生 295
第十八章 奇跡之年 317
第十九章 加拿大 341
第二十章 紐約 353
第二十一章 一路向西 375
第二十二章 舊金山 391
致謝 408
徵引文獻 410
本書主要人物小傳 420
書摘/試閱
自序
一個亡命者
一
梁啟超會看到甚麼景象?
在火奴魯魯9號碼頭的露天酒吧,我喝着菠蘿啤酒,看着「火奴魯魯之星」緩慢地停泊靠岸。在白色甲板上,幾個粉裙、膚色棕黑的姑娘扭動着腰肢,花襯衫小樂隊一旁演奏,曲調樸素、慵懶,沒錯,就是那些夏威夷小調。
杯中之物的勁道比想的強烈,菠蘿的甜蜜沒能壓住酒精烈度。生產這款啤酒的釀酒廠,也是本地歷史的縮影。創始人詹姆斯•多爾生於1877年,締造了一個以菠蘿為中心的產業帝國。與香料、咖啡一樣,糖驅動着近代世界的形成。因為盛產甘蔗與菠蘿,夏威夷是全球製糖業的重要一環。甜也是一種權力,白人種植園主將金錢轉化成政治控制,廢黜了夏威夷女王,創建了一個有利於他們的共和國。詹姆斯•多爾的堂兄、擁有一副令人難忘的鬍鬚的桑福德•多爾,出任了首任總統,積極說服一個迅速擴張的美國將共和國納入版圖。
本地獨特的政治、經濟環境,也造就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華人社群。這些大多來自廣東的移民,以檀香山命名這個群島,並發展出一種少見的政治意識。他們不僅參與當地的權力角逐,還追隨孫文締造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海外政治組織—興中會。
我微醺,眼前一切皆顯錯亂。這是2020年2月末,一場全球性瘟疫正四處蔓延,這裏卻像身處歷史之外,海灘、購物中心、電影院擁滿了人,交談、飲咖啡、衝進海浪……空空蕩蕩的唐人街傳遞了憂慮,華人及他們的食物可疑起來,似乎病毒與膚色有關,能藏身於叉燒和蝦醬空心菜。
一種微妙的歷史聯結漂浮在空氣中。一百二十年前,梁啟超在此登岸,也恰逢一場全球性的流行病危機。這令他的計劃倍受干擾。自1898年秋天流亡東京,他已遭受一連串挫敗:日本政府沒能干預北京政局,助光緒帝復位;康有為被強迫離境;自己創辦的《清議報》時時面臨停刊壓力。但機會意外湧現。被迫前往加拿大的康有為,發現了大批追隨者,他們慷慨解囊,成立了保皇會。康意識到,散落世界的華僑可化作一股值得期待的政治力量。梁的夏威夷之行與這新形勢相關。在此停留一個月後,他將乘船前往舊金山,展開美國大陸之旅。一路上,他將發表演講、募集款項、創建保皇會分會。募款將為勤王起義提供動力,若一切順利,起義將同時在華南與長江流域發生,從維新人士到會黨、游勇皆捲入其中。義軍最終將揮師北上,恢復光緒的權力,重啟中國變革。
現實與梁啟超期待的大為不同。一場鼠疫剛抵達夏威夷,唐人街淪為替罪羊,遭遇隔離、火燒。他深感種族焦慮,憤憤稱統治者為「白賊」;只因膚色,他也無法搭乘前往舊金山的船隻。最終,美國之行未遂,島內的募捐也談不上成功,國內的起義更以災難收場。梁深陷愧疚,恨不得自殺謝罪。夏威夷也見證了他的搖擺性格,孫文將哥哥、同學與興中會網絡介紹給他,以期共同革命。他卻背叛了這份信任,將興中會員納入保皇會麾下,同時安撫遠方的孫文,許以攜手入主中原。他還投入一場熾熱的單相思,在國家衰敗、兄弟遇難、同門相攻的焦灼中,持續修改一組給何小姐的
情詩。
這個片段或是理解本書的恰當切口。這一卷從1898年秋至1903年夏,是梁啟超流亡歲月的第一階段。他帶着倖存者的內疚抵達東京,六君子血灑菜市口,光緒被囚瀛台,一眾同志四處逃散。他要消化這創痛,也要警惕這創痛。流亡是前所未有的經驗,熟悉的世界陡然消失,最尋常的語言與食物也變成挑戰。驚恐與威脅也從未消退,對他頭顱的懸賞遍佈中國沿海城市,延伸至海外。流亡也是契機,它助你拋棄習慣的窠臼,擁抱新思想與新感受,塑造一個新自我。
梁啟超成功、或許過分成功地重塑了自我。從《清議報》到《新民叢報》,他開創了流亡新聞業的先河,以橫濱為基地,對中國政局發揮了意外的影響力。明治晚期蓬勃的報刊、書籍衝擊了他的思想,他逐漸脫離康有為,獲得智識上的獨立,還變成一座不斷延展的知識橋樑,幾代人將藉助他來進入現代世界。在某種意義上,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現代心靈。
比起生花妙筆,他更期待以行動者的面貌示人。他創辦實業,展開武裝起義,把整個世界變成了舞台。從橫濱、火奴魯魯到新加坡、悉尼,再到溫哥華、紐約、舊金山,他成了老練的全球旅行者,與日本首相筆談,在華爾街拜訪J. P. 摩根,前往白宮會晤西奧多•羅斯福,還穿梭於散落各處的唐人街,觀察、體會華人在異域的屈辱、希望與獨特之生命力。即使置於世界坐標,他的廣闊經驗也少有人及,在那一代中國人中,更獨一無二。
這只是故事的一面。他影響力驚人的筆端,也常伴隨着不安。為了現實政治考量,他製造康有為神話,扭曲亡友生平,還編織荒誕不經的謠言。他參與的政治行動草率、漏洞百出,充滿孩子氣式的任性,總導向失敗。他的智識成就也不無瑕疵。他毫不客氣地借用日文學說,還常赤裸裸地抄襲,引發日本同行的抗議。他的思想看似充沛、廣袤,更充滿矛盾、錯亂,常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的結果。他也缺乏一個偉大思想家的敏銳與深刻,沒能將龐雜經驗化作對人生與世界的真正洞察。在這一人生階段,他遵循樂觀、線性的思維,對於日本與西方的理解停留在表層,缺乏更富原創性的見解。一些時候,他就像青年時代的托克維爾:「他還沒有學會甚麼,就已經開始思考了。」
不過,對於一個不到30歲,在四書五經、八股訓詁中成長起來的青年,這要求又未免苛刻。梁啟超正是一個典型的過渡人物,「徘徊在兩個世界之間,一個世界已經死亡,另一個世界尚未誕生」。他注定以闖入者的心態介入每一個領域,他的冒險、掙扎、奇思異想、種種謬誤,皆標誌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二
「歷史真正的主題,不是已發生的事情,而是當事情發生時人們的感受。」在寫作這一卷時,歷史學家G. M. 揚這句話常跳入我腦海。
怎樣去理解一個世紀前、與你的經歷迥然的一個人?翻閱《清議報》是一種方式,喝菠蘿啤酒、在墨爾本的淘金博物館中閒逛,也是一種方式。時代充滿斷裂,過往即他國,也仍有某種連續性,風物會意外地存續下去,每一代的苦痛與喜悅,希望與焦灼,亦不無相通。
自2015年9月寫下這部傳記的第一行,梁啟超與他的時代,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種平行存在。他的行動與思想,常變成我的避難所。讀到他信中那些抱怨,看似成功的書報虧損不斷,在同門面前忙於自辯,我感到某種釋然,甚至對自己的創業焦慮不無緩解;他囫圇吞棗地應對立憲、文明、經濟、笛卡爾、格萊斯頓、盧梭這些概念時,多少就像是我突然被拋入了大數據、OpenAI、伊隆•馬斯克的世界吧。我也記得抵達異國的新奇與不適,對於唐人街的親切與疏離,這該與梁的感受不無相似吧。
這帶來親近感,也可能是某種庸俗化,窄化了歷史人物。我這一代人已經很難想像梁啟超這代讀書人的中心角色,他們的思想、言論對現實強有力的衝擊,他們在朝野中激起的愛慕與憤怒。
寫作不無興奮,它擴張你的心胸,讓你被另一個時空滋養。它更充滿痛苦,很多時刻,我覺得自己掉入種種瑣碎,《清議報》《新民叢報》上那些大量重複、缺乏養分的文章,各種二流作家一時的感慨,佔據了我太多精力,以至於喪失了對更重要問題的追問。1898—1903年不僅是他個人觀念形成的關鍵歲月,也是中國思想的巨變時刻,它值得更深入、更精確的筆觸,我模糊地感受其輪廓,卻喪失了進一步廓清的氣力與耐心。
但對於一點,我頗為自豪,比起之前的梁啟超傳,我更充分地描述了時代情緒、城市氣質、各地華人社區的面貌,以及同代人的選擇。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個體精神與性格得以真正浮現。我亦認定,橫濱的色彩、李鴻章雜碎的滋味、西雅圖戲院的氣氛、一個墨爾本礦工的歎息、一位杭州故友在日記中的感慨,皆有其價值,它們構成一張令人着迷的世界之網。
在這一卷中,梁啟超的思想與個性皆更為鮮明。歷史之創痛,一個突然浮現的舞台,康有為的遠離,迫他迅速成熟。令人欣慰的是,他並未因此扭曲,在很大程度上,他仍保持了誠實、熱忱與笨拙,為自己的謊言不安,奮不顧身地投入冒險,也對任何一種選擇皆感懷疑。
我亦逐漸意識到,這個計劃比最初想像的更龐大。你了解得越多,就越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越有充分描述的衝動。最初的三卷本計劃,如今擴展為五卷,倘若足夠勤奮與幸運,或可在下一個七年,完成餘下三卷。儘管對這一卷仍有諸多不滿,我已迫不及待地進入下一卷的寫作。那是1903—1912年的梁啟超,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爭辯,將在他與孫文、章太炎間展開。
2022年12月24日於虎之門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