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在時間的長廊中:鍾喬詩選
滿額折

在時間的長廊中:鍾喬詩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每一個夜深的孤燈下
無意間,便生出這樣的話語
幻化作詩
在時間的長廊中

【詩 是奇蹟 也是偶然】
我的詩裡,常以戲劇的場景落句;我的劇作,幾乎都以詩作為敘事的載體。這一部詩集,結合這十年來,我在劇場工作中書寫的詩行。期間,當然無法少去我的入世關懷與凝視。

詩行,常化作感知一齣戲的能量,也化作生存與活著的感知,以詩獨立現身。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鍾喬

1956年生,苗栗三義客家人。17歲就讀台中一中,開始寫詩。1990年轉身從事民眾戲劇。劇作中留有詩行的殘跡,詩中常寄托劇場人生。詩與劇場,是創作的已知與未知。

序文

為了遺忘的記憶

17歲開始寫詩,37歲從事戲劇——我的詩裡,常以戲劇的場景落句;我的劇作,幾乎都以詩作為敘事的載體。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說:「詩,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奇蹟。」他指的當然是詩意的電影,例如以長鏡頭展現、充滿詩意政治的鏡頭畫面。我想,在劇場裡也一樣。

從彼時起至今,我詩中常有戲劇的場景、人物、聲音或情境,以詩行來承載魔幻寫實的形式與內容。對我而言,時間,在詩裡作為一種元素,產生的是發酵的作用;在劇場裡,時間在偶然中創造必然。所以,時間在劇場的物理與精神空間裡,既是奇蹟,也是偶然。

這一部詩集,集結多年來於劇場工作中書寫的詩行。一部分是為感知一部戲的能量,而書寫的詩行;另一部分,則是寫在劇本裡的詩行。前者如書寫轉型正義、白色恐怖劇作中的詩行;後者如出現在環境戲劇中的詩行。

在這裡,可以舉出詩與劇場工作的實證,在2018年劇作《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一劇中,時間上,歷經自1988年客家人運動的報導文學到2018年劇作演出的編作,前後30年漫長的時間。為了這漫長時間的詩意,我寫下一首詩〈尋找范天寒〉,其中幾行詩句如下:

我知道,那是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
從壓殺的記憶時空中 走來
另一個破曉,另一個時間突而斷了線
另一個令人從此在家鄉面前
失去自己身影的天光時分
繩索緊繫串成一串綁赴刑場

另有,在緬懷「石岡媽媽劇團」二十周年的戲中,我在劇本裡寫下幾些詩句,獻給這群原是以勞動婦女身分步上戲劇旅程的母親。我的詩行如下:

躺在瓦礫堆間,在磚瓦碎片
將祖先伙房夷為廢墟的時間裡
女人,作為客家媳婦
穿越時空的束縛
在族譜已然沉埋地底的土地上
撿拾散落不知何方的先人牌位
並在身體裡磨練著
屬於勞動的、銀亮一如月光的
流淌如清澈溪水的 告白

以上敘事,除了是獨立詩作外,也是劇作的延伸,甚且是劇本發表後,得以在戲裡戲外被演出的詩作。因此,詩與劇場的結合,深具詩的藝術性,也具備劇場的流動性。

這是當下,也是恆遠。

1973年,17歲那年,我寫下第一首詩,那時我未與劇場結緣,寫的是現代派的詩文;時隔10年,1983年我在「海山煤礦」爆炸現場遇見原住民的底層苦難,轉化為寫實主義關切現實的詩作,這時也參與了「春風詩社」。

同年1983年,我在胡德夫於新公園成立「原權會」時唱出〈為什麼?〉一詩,便一心想將詩作轉化為得以朗讀的行吟。因此,詩作皆以錘鍊現實為出發,讓詩與歌的元素得以相遇並結合。

初與劇場結緣,寫的是現實感交織的詩行,詩中常藏有劇場工作的畫面:2000年,因9.21大地震結識一群在尋常中表現非凡的石岡媽媽,並組成劇團。我詩中的畫面,亦常與文字相互交融:2001年,在廢墟華山大煙囪下,我和日本提琴師坂本弘道Sakamoto Hiromichi 於帳篷中同台演出,石岡媽媽也趕來共同演出。這以後的很多年,我與歌者及即興音樂的相遇,促成了在公眾場合誦詩的機緣。

這部詩集的重要作品,都曾經在《詩與提琴朗誦會》、《詩與舞踏》與《詩與歌者》等這些年來的展演中,很有質地的表現過。在舞踏與詩的章節中,我以「渾沌」來形容詩在舞踏身體的象徵與隱喻,留下這樣的詩行:

甚麼樣的身體
如此無用
卻無所不在

甚麼樣的身體
如此枯萎
卻無比綻放

在詩與提琴「相遇」之後,有一回鋪陳的主題是「愛與犧牲」。在這裡,我有兩首詩與提琴產生著即興的撞擊。分別是〈記憶,一直在燃燒──全泰壹自焚50周年〉與〈躺在石板床上的耶穌──切 格瓦拉 的最後歲月〉。

全泰壹,1970年,在勞動環境惡劣的織衣工廠中,為爭取勞工權益,屢受漠視的眼光所欺瞞,最終攜著一本殘缺不全的韓國勞動法,在離家不遠的街道上自焚,以示激烈抗爭。詩句的出現,在提琴音符的交相激盪下,像似先在暗黑的地下室沉埋,逐漸有光從天窗透進塵埃浮沉的空間,最後是昂揚的一陣狂亂,將詩行的朗讀,帶進一片當下的陽光下。其中,幾段詩行,這樣寫著:

水和火,在海底和地底
串接著各種地球存在的元素
形成留存於冰洋中的礦物
形成凝固於高溫下的礦物
這是工人全泰壹
在幽暗的深處沉埋
這是焚盡的屍骨
終而,潮喑般的嘶喊
一如礦岩,擊碎這世界

〈躺在石板床上的耶穌>,寫的是一樁革命者在精神上復活的人間傳奇。1967年,切.格瓦拉的最後歲月,是中情局與玻利維亞軍人衣裝筆挺,無情地槍決衣衫襤褸的他。原本以為最後的遺照傳送至各地,將毀壞世界革命的風暴。未料,卻適得其反。因為,躺在原本用來弒牛的石板床上的格瓦拉,有如耶穌一般微微睜開了雙眼,像是轉醒而復活了!

這首詩,在提琴的交奏下,激盪著火花之際,時間彼岸躺下的格瓦拉,並非理所當然地來到面前,而是歷經時間曲徑的阻絕,終而找尋到在時間此岸,浮現出靈魂的身影。其中,我也有幾段詩行,這樣寫著:

他們終將發現:一切的一切
並未如預期所願
世界另一邊廣大的範圍中
在飢餓、荒涼、戰亂、離散中失所的人們
全都圍繞過來,在未來的世紀中
參加了一場革命者的彌撒

劇場,最為具體的提煉,便是在空間裡置入時間的元素。空間,涵蓋物理性空間與精神性空間;簡言之,前者指的是甚麼樣的地方,例如室內或戶外。後者,通常是指涉這方土地的特殊意涵或歷史記憶。

詩,在劇場裡的時間性會是甚麼?

詩與提琴、歌者和舞踏的相遇,是時間在空間的穿梭,從而有別於劇場在空間中置入時間的元素。這之間的相遇,先從詩、提琴和舞踏於前衛與朗讀間穿梭,進而到頌歌的儀式中。

如此,時間是在精神空間裡,時而往前跨越到未來的記憶中,時而卻相反,從記憶的千百年前,延伸到未知的未來。這應該是聲音如何涵融:詩與歌還有提琴的交奏與舞踏身體,最為觸人心弦之所在。

寫詩50 年,為了遺忘的記憶。這部詩集於書林出版,是因為我曾在1990年代於書林出版我的詩集:《滾動原鄉》。30個寒暑過去,我仍對詩投以聚精會神的關注;於今,這本詩集命名為《在時間的長廊中》,讓當下的忘卻與記憶,都成為詩的元素。

我想,分為五輯,各有一畝田地,投下詩的種籽。

輯一:一切,皆在時間中。
輯二:世界的街角。
輯三:背向的風景。
輯四:共同,在詩行中。
輯五:外一章 詩劇──告別,到南方去

目次

序文 為了遺忘的記憶

輯一 一切,皆在時間中
輯二 世界的街角
輯三 背向的風景
輯四 共同,在詩行中
輯五 外一章 詩劇──告別,到南方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