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滿額折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40 元
優惠價
79347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6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6堂課帶你進入大師的心靈世界;16堂課幫你打開人生的超我境界!用現代思想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用佛學觀點開示人間一切疑難!不僅教人如何學佛,也教人如何做人。不只是智者的話語,更是無上的哲理!
※為什麼生活中錦衣玉食,卻難掩心靈的躁動不安?為什麼事業上節節攀升,卻難抵身旁的是非糾纏?集佛學精粹,解佛典精髓,悟佛理精微,學習南懷瑾的精神,聆聽來自大師的般若智慧,教你在日常平凡中領略人生的真諦。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本書主要從這「八苦」著手,敘述南懷瑾先生的佛學觀,在理性的佛學思想研究與感性的宗教信仰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將大師真實的佛學真義傳達給世人。
集佛學精粹
解佛典精髓
悟佛理精微
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十六堂佛學課,十六堂生活禪,十六堂智慧心……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世間最難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人生在世為何總是為執念而苦?「財」、「名」竟是幸福的障礙?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如明鏡,不惹塵埃,凡事只在一念間,萬緣放下自逍遙!「佛」就在你心裏!

「禪宗大師」「宗教家」「大居士」「教授」「哲學家」以及「國學大師」,這些全都是人們對南懷瑾大師的稱謂。他還一度名列「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榜內。有人評價他:「在當今這個時代環境裏,還有這樣一位眾所景仰的國學大師,奉獻自己的全部心力,繼續著孔聖、釋迦佛以來的偉大教化,薪火相傳,永不止息……」
本書就南懷瑾先生的佛學觀點,結合生活中的小故事,使讀者能從中更加瞭解南懷瑾大師的佛學思想。

南懷瑾(1918~2012),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他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及至少年時期,已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曆法諸學。南懷瑾生平致力於弘揚傳統文化,並融合東西方精華,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除此之外,對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亦皆有專精,曾名列「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影響中外頗巨。

※【書中佳句】
★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哪一點法不是佛法……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清淨的地方,髒的地方,處處佛在現前,這就是如來。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
菩薩則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麼知識都不執著,人生只憑自然。
★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觀念的執著都是因為有我而來,所以真正無我就是佛境界。
★大福報是你證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這才是大福報、大成就。但是要想悟道成佛,就要諸惡莫作,以眾善奉行的一切福德來培養這個智慧。
★把身體外面的一切丟完空完了,再把意識方面的也丟下了,這才叫作學佛。

作者簡介

張笑恒,暢銷書作家。其豐富的個人閱歷、縝密細膩的筆法和一針見血的筆觸,總能給讀者帶來欲罷不能、直呼過癮的閱讀體驗。目前已經出版《北大哲學課》、《北大人文課》、《季羨林大師的人生哲理課》、《南懷瑾大師的24堂國學課》、《李叔同大師的人生歷練課》、《首富馬雲站在新起點-阿里巴巴的激情》、《亞洲首富李嘉誠傾囊相授:給你的24堂財富課》、《卡住人生致勝點:卡內基教你的12堂財商課》、《咖啡館裏遇見尼采》、《弘一大師的心靈世界》、《弘一大師的悠遠智慧》、《南懷瑾大師的智慧之源》、《南懷瑾大師的人生新論》、《南懷瑾大師的智慧學堂》、《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等眾多熱銷書籍。

目次

◎第一課 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
1.佛本多情
2.為天下蒼生而忙
3.「婦人之仁」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4.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5.沒錢也一樣能佈施
6.樂施還要善施

◎第二課 佛在平凡人間
1.在「家」修行才最難
2.吃飯穿衣也修行
3.神仙也要凡人做
4.平平凡凡才是真
5.佛就在你心裏
6.一臉佛氣絕非佛

◎第三課 人生在世,只為「執念」而苦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萬事不執著
3.一切眾生的「我執」
4.執著是一種妄念
5.執著佛法是虛妄

◎第四課 忍耐一切不如意
1.向人叩頭,反被打,不生嗔恨
2.忍辱波羅蜜
3.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4.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5.不受磨煉不成佛
6.忍辱負重不覺苦

◎第五課 不過於追求圓滿
1.有缺陷才是圓滿
2.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3.把缺陷當做動力
4.永遠保持「初心」

◎第六課 學佛是為了修心
1.始終保持內心的和諧
2.心不正,心不淨,人身就多病
3.心境是沒有界的
4.順境不沉迷,逆境能忍受
5.去除傲慢心

◎第七課 放下得自在
1.放得下難,難得放下
2.上岸何須回頭
3.萬緣放下自逍遙
4.放下一切,是開始處

◎第八課 做人做佛兩不誤
1.先學做人,再學做佛
2.肉眼、心眼、天眼
3.心佛眾生無差別
4.別讓「貪」字害了你
5.擺脫「嗔」的困擾

◎第九課 在福報好的時候慢慢用
1.「財」、「名」是幸福障礙
2.智慧的眾生顛倒
3.享受真正的大福報
4.福報很好的時候,慢慢用
5.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第十課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1.最大的福氣是清福
2.平常心就是道
3.心定,則萬物莫不自得
4.從複雜中解脫出來
5.過分憂慮是一種慢性自殺
6.成佛的一句箴言

◎第十一課 只有學問,沒有門派
1.學佛要從科學角度出發
2.不識本心,難以開悟
3.學法還要會思考
4.一切皆可為佛法
5.學無常師,多方求教

◎第十二課 自由自在佛,逍遙人世間
1.不住於相,處處自在
2.人生鹹淡兩由之
3.順其自然是最為美好的生存方式
4.凡事只在一念間
5.忘我無我的大徹大悟

◎第十三課 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氣大不如量大
2.我度眾生,眾生亦度我
3.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4.盡人事聽天命
5.善待生活,一切隨緣
6.從內心去原諒別人

◎第十四課 真正的信仰是心靈的恭敬
1.信仰如暗夜燈塔
2.心為修行初渡頭
3.真正的信仰在於心靈的恭敬
4.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5.莫忘心靈後花園

◎第十五課 解脫和悟道
1.開悟前必須要走的路
2.開悟與不開悟有什麼不同
3.起疑才能有悟
4.釋迦佛抬頭悟道悟的是什麼

◎第十六課 參透生死,生命只在呼吸間
1.雲水隨緣,隨遇而安的境界
2.思考死的意義,收穫生的徹悟
3.當下即是佛境
4.靜心,方能品出人生真味
5.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書摘/試閱

南懷瑾先生於一九一八年出生在浙江樂清柳市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他在青年時期就已經涉獵遍及諸子百家,精研四書五經,同時還會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南懷瑾先生生前奔波教化三十餘載,全力講述、印行傳統文化經典,著述達三十餘種,其中關於佛家的有《如何修證佛法》、《金剛經說什麼》、《藥師經的濟世觀》、《圓覺經略說》等。
「禪宗大師」「宗教家」「大居士」「教授」「哲學家」以及「國學大師」,這些全都是人們對南懷瑾先生的稱謂。他還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榜。有人評價他說:「在當今這個時代環境裏,還有這樣一位眾所景仰的國學大師,奉獻自己的全部心力,繼續著孔聖、釋迦佛以來的偉大教化,薪火相傳,永不止息……」
有人認為,佛學是印度的產物,因此要想學正統的佛學,就要先從印度文化入手。對此,南先生表示:「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文字產生了很大的變動。即使孔子在世,親自來講《論語》,大家也可能聽不太懂。語言文字雖然有關,要緊的仍然是學問的本身……今日要研究佛學,只有在中國文化中去尋求。」
南懷瑾,這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大師,於二○一二年九月廿九日下午四時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九十五歲。南先生已逝,但是他卻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精神遺產。他用現代的思想理念來解讀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南懷瑾先生在講授佛學時,並非是枯燥地照搬佛家的經典,而是結合實際,並適時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讓佛家的思想變得生動形象、簡單易懂。南先生講佛學,不僅是教人如何學佛,也教人如何做人。
本書就南懷瑾先生的佛學觀點,結合一些小故事,期望讀者能從中更加瞭解南先生的佛學思想的真義。

第一課 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

1.佛本多情
古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

南懷瑾的一位老師自己沒有兒子,看到自己的朋友生了一個兒子,非常高興,激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
南懷瑾看到後說:「老師,您還沒有看開啊!」
老師抓住南懷瑾的手說:「你認為我不應該動情?」
「對呀!」南懷瑾理所當然地回答。
老師又問他:「你讀過《中庸》沒有?你背背看!」
於是,南懷瑾就把《中庸》背了一遍,當他背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
老師說:「怎麼不背下去?」
南懷瑾回答說:「老師,我已經明白了。」
老師欣慰地笑了笑。

南懷瑾後來回憶說:「背到這裏,我已經挨了一棒了。吃棒子,可不是拿棍子在頭上敲。下一句:『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聖人也有情啊!菩薩大慈大悲就是多情人,怎麼說是無情?」
南先生在一次講佛經時說:「『菩薩』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眾叫作大比丘眾。在佛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作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裏叫作自了漢,只管自己,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見另一面。」

有一個人是武士出身,他有一身的好武藝,機緣巧合下做了一個地方官的隨從。後來,他與地方官的妻子發生了私情,紙包不住火,儘管他們極力隱藏,這件事還是被人發現了。
自衛中,武士失手殺了那位官員,然後就逃走了。因為東躲西藏,沒有生活來源,他的生活十分窘困,甚至淪落到以偷盜謀生的地步。他對此深惡痛絕,最後離開了這個地方,去了很遠的一個寺廟出家,做了一名僧人。
為了彌補自己的罪過,他下定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舉。他知道某處的懸崖非常危險,已斷送了不少人的性命,便決心在懸崖中挖一條隧道,為人們開闢一條安全的通道。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長年累月,日日不輟。轉眼間,三十年過去了,這條隧道終於快要挖通了。
這個時候,他殺死的地方官員的兒子找到了他,要報殺父之仇。他平靜地對那個年輕人說:「我心甘情願地把我的命給你。但是,請讓我挖成這條隧道,等到這件工作完成之後,你就可以殺了我。」那個官員的兒子並不是不講理的人,便答應了他的要求。
時間一天天過去,他仍在不斷地挖著。一晃幾個月過去了,地方官的兒子因為十分無聊,就幫他挖掘。後來,地方官的兒子足足幫了他一年,逐漸對三十年如一日挖掘隧道的殺父仇人的堅強意志產生出敬佩之情。
又過了幾個月,隧道終於挖成了,人們可以從這裏安全通過。僧人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長吁一口氣說:「隧道完成了,我心願已了,現在請你殺了我吧。」
這時候,地方官的兒子卻說:「你的所作所為,我都看在了眼裏。可以說,你是我人生中的老師。因為你的善行,我決定不殺你了。」

南懷瑾在講《圓覺經》時曾說:「菩薩來到人間,並不是因為貪愛,而是為了慈悲眾生,為了讓眾生捨棄貪愛;而菩薩投胎的時候,又假借貪欲的作用而入胎。這話說得多高明,但是,我們說句良心話,難道慈悲不是情嗎?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貪欲擴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薩之累……菩薩的全稱叫菩提薩埵,菩提者覺悟也,薩埵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來就是覺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這就叫菩薩。菩薩是因慈悲而有情。」

古時候,有一位清廉勤政、德行高尚的大官。這位大官年紀大了,就辭官回到了家鄉頤養晚年,鄉里人都很景仰他、尊敬他。一次,村子裏的一個人喝醉了酒,對著辭官老者的門口大聲叫罵。老者修養好,對僕人說:「這個人喝了酒才如此,不要計較。」然後就掩門回避。
過了幾個月,這個罵人者喝醉了酒和人打架,結果把人打成重傷,最後被判了刑,關進了牢獄。老者知道後,後悔說:「我之前的行為是錯誤的啊,沒有能夠幫助他。假如當初我和他計較,給他點小的教訓,讓他知道醉酒鬧事的害處,受到警戒,或許他就不會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了。只怪我僅僅想到存心仁厚,不能和人計較,沒想到卻進一步助長了他的惡習。」

有的時候,心存不恰當的好意,也是會辦壞事的。佛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南懷瑾先生對此解釋說:「一般學佛的人講究『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要善於運用,不當的慈悲容易衍生禍害。」

2.為天下蒼生而忙

佛說:「信佛,學佛,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了一切苦海中的眾生。」
南懷瑾先生在談到他對佛的理解時曾說:「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壞事,將來也不一定會好。如此,我們反覆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這許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這絕對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無始以來的偏私差別之見,以一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

有一天,一個小沙彌滿懷疑慮地去問無名禪師:「禪師,您之前告訴我們說學佛要發心普度眾生,那如果那人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已經不能把他當作普通人來看待了,我們還要度他嗎?」
禪師並沒有立刻回答小沙彌的問題,而是拿起筆在紙上寫了一個像印章上那樣正反顛倒的「我」字。
「這是什麼?」禪師指著桌子上那個寫反的字問小沙彌。
「這是個『我』字,只是寫反了。」小沙彌恭敬地答道。
「那這是個什麼字呢?」禪師又問。
小沙彌答:「一個『我』字!」
「那這個寫反的『我』字算不算字?」禪師追問。
「不算!」小沙彌肯定地回答。
「既然不算,你為什麼說它是個『我』字?」
聽禪師這麼一問,小沙彌立即改口說:「算!」
「既算是個字,你為什麼說它反了呢?」禪師繼續問。
小沙彌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這時,禪師說:「你說它是反寫的『我』字,主要是你心裏真正認得『我』字;如果你原本不認識這個字,你就無法分辨這個字有沒有反寫。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我告訴你這個字就是『我』字,那麼你以後遇到正寫的『我』字時,倒要說寫反了!」
「這個字不管是正寫還是反寫,你都認得它是什麼字。」禪師接著說道,「好人是人,壞人同樣也是人。最重要不在於人的差別,而在於你要認識人的本性。當你遇到惡人的時候,要一眼便能看清他的善惡,並喚出他的『本性』。本性明瞭了,也就不難度化了。」
佛家有句話叫: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南懷瑾先生對此的解釋是:「佛宣導教化一切眾生,雖然地獄險惡,但是若無人願下地獄,那麼地獄中最應教化的眾生誰人來度呢?這個重任,就交給佛自己吧!」

南懷瑾先生認為:「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一切眾生,對好的要慈悲,對壞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壞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獄裏的更可憐,更要度。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說要度一切眾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47
庫存:6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