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2011年,在其日常寫作的地點——塞爾吉的家中,安妮·埃爾諾接受了紀錄片女導演米歇爾·波爾特的采訪。沒有哪個作家比埃爾諾更符合這樣的訪談前提:我們長大和生活的地方是寫作扎根的現實背景。
在這本訪談錄中,埃爾諾談論了自己的生活與寫作之間的聯繫,談到了其寫作欲望的誕生,以及她賦予寫作的社會、政治和神話的意義。
如何以作家的視角來看待生活?為什麼會有這樣風格的作品?為什麼必須書寫生活?文學意味著什麼?通過書中作家本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讀者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她的作品。
作者簡介
安妮·埃爾諾,法國當代著名作家。1940年出生出生於法國利勒博納,在諾曼底的伊沃托度過青年時代。持有現代文學國家教師資格證,曾在安納西、蓬圖瓦茲和國家遠程教育中心教書。她住在瓦茲谷地區的塞爾吉。2022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譯者簡介】: 黃葒,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當代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廣東外語外貿大
學云山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國當代文學、中法比較文學。主要譯著有:《外面的世界Ⅱ》《小王子》《花事》《然而》《我走不出我的黑夜》《多拉·布呂代》等。
名人/編輯推薦
1.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埃爾諾訪談錄
2. 解讀生活、寫作、地點、文學之間的關聯
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誰都不會替你生活。但你不能把它寫成僅僅是你自己的經歷。那些經歷必須是跨人稱的,超越個體的。只有這樣你才能探索自我,用不同的方式生活。”——安妮·埃爾諾
序
“安妮·埃爾諾作品集”中文版序言
當我二十歲開始寫作時,我認為文學的目的是改變現實的樣貌,剝離其物質層面的東西,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寫人們所經歷過的事情。比如,那時我認為我的家庭環境和我父母作為咖啡雜貨店店主的職業,以及我所居住的平民街區的生活,都是“低於文學”的。同樣,與我的身體和我作為一個女孩的經歷(兩年前遭受的一次性暴力)有關的一切,在我看來,如果沒有得到升華,它們是不能進入文學的。然而,用我的第一部作品作為嘗試,我失敗了,它被出版商拒絕。有時我會想:幸好是這樣。因為十年後,我對文學的看法已經不一樣了。這是因為在此期間,我撞擊到了現實。地下墮胎的現實,我負責家務、照顧兩個孩子和從事一份教師工作的婚姻生活的現實,學識使我與之疏遠的父親的突然死亡的現實。我發覺,寫作對我來說只能是這樣:通過我所經歷的,或者我在周遭世界所生活的和觀察到的,把現實揭露出來。第一人稱,“我”,自然而然地作為一種工具出現,它能夠鍛造記憶,捕捉和展現我們生活中難以察覺的東西。這個冒著風險說出一切的“我”,除了理解和分享之外,沒有其他的顧慮。
我所寫的書都是這種願望的結果——把個體和私密的東西轉化為一種可知可感的實體,可以讓他人理解。這些書以不同的形式潛入身體、愛的激情、社會的羞恥、疾病、親人的死亡這些共同經驗中。與此同時,它們尋求改變社會和文化上的等級差異,質疑男性目光對世界的統治。通過這種方式,它們有助於實現我自己對文學的期許:帶來更多的認知和更多的自由。
安妮·埃爾諾
2023年2月
目次
“安妮·埃爾諾作品集”中文版序言 1
前 言 1
巴黎,我永遠都不會去 1
我總在兩者之間 9
我的母親,就是火 23
書是神聖的東西 39
我不是寫作的女人,我是寫作的人 49
撈出河底的石頭 62
實事求是 76
寫作,是一種狀態 83
時間的流逝 99
真正的歸宿 108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