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79折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建立界線的藝術,找回關係主導權,打造無懼人言的強大內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79300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作者經典之作!
──蟬聯韓國YES24網路書店人際關係TOP 100 三十週!──

面對無法斷絕關係的家人、讓人困擾的戀人與朋友、討人厭的上司⋯⋯
在難解關係中,如何能好好保護自己、從壓力中解放?
35則實用的心理學法則×有趣的心理實驗×具體的技巧說明,
理解自己和對方內心隱藏的心理狀態,在關係裡成為主導方!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現實生活卻充滿了挑戰。
我們渴望親近的人,未必能熱絡起來;
我們想避開的人,卻可能必須假意周旋;
朋友、同事可能因為誤會而疏遠;
原本親密的家人,也可能因為價值觀差異而產生摩擦⋯⋯

身而為人,就一定會苦惱於人際關係,在不適當的關係裡受傷、難過,更衍生出各種情緒壓力。心理諮商師柳惠寅說:「因為不自在或倦怠,就選擇和所有人斷絕關係,這樣的做法並不能享受到自由,反而會更加地孤獨與寂寞。」本書以心理諮商專業結合案例、故事、韓劇及電影等,深入淺出地剖析成人世界的關係難題,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

▍靈活擺脫關係壓力、負面情緒,突破人際困境!
人生最需要的關係心理學,從「我」出發,與世界溫柔相擁

我們所經歷的諸多關係問題,往往源於不理解對方的心情。書中介紹許多有趣的心理學,幫助我們理解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和行為模式,讓關係困境柳暗花明!

★認識「刺蝟困境」,維持關係的適當界線
說明各種人際關係中人們渴望親近又害怕受傷的矛盾心理,學習如何在保護自我的同時,也與他人建立連結,維持健康的關係。

★克服「被動攻擊」,保持自身情緒穩定
闡述被動攻擊以沉默、冷淡等間接方式表達情緒的行為模式,以及如何不受其影響,跳脫負面情緒的泥沼,找回內心的平靜與自在。

★理解「互惠原則」,打造雙贏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需要雙向的付出,本書將引導你擺脫「只在需要時才出現」的互動模式,讓關係更加穩固長久。

▍敷衍、憤怒、無禮、放飛對方、背後議論⋯⋯有時也是必要的?
針對親情×友誼×職場的疑難雜症,打造絕妙實際的對策!

人生在世,除了與自己和解,更要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而想要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需要不斷學習和練習──我們無法掌控一切,但可以學習如何應對!

★不在關係中受傷&不被誤會的心理法則:學習拒絕的藝術,擺脫「好人」枷鎖
從「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探討自卑感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並提供循序漸進的四階段拒絕練習,讓你不再害怕說「不」,勇敢表達需求!

★不費力也能獲得好感的心理法則:掌握溝通技巧,與不同性格的人都能和平相處
探討幽默的兩面性、道歉的時機等心理學,並分析理性與感性、計畫型與即興型等不同性格特點,教你如何理解、包容差異,找到最舒適的相處模式。

★應對無禮、擺脫執著,變得自在的心理法則:因應特定關係挑戰,找到最佳解方
針對迴避型人格、完美主義者、老頑固、小討厭等不同類型的人,提供「以怒為盾」、「自利偏誤」等具體的應對策略,讓你不再為難搞的人際關係感到困擾。

這不只是一本探討人際關係的心理學書籍,更是一本幫助你在人際互動中找到力量和智慧的行動指南。擁抱真實的自我,建立更美好的幸福人際圈,從翻開這本書開始!

【誠摯推薦】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序)

「人際關係的美感,正是過猶不及;人際關係的智慧,需要終生修練。你預期不到對方會如何對待你,你無法掌控自己會遇到怎麼樣的人,但你能透過這本書學會好好應對。」──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本書特色】
1.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知識,結合案例分析,讓你輕鬆理解複雜的人際關係。
2.針對人際關係中的各種情境、衝突,提出詳盡的分析和說明,剖析許多難解問題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
3.提供實用的技巧和方法,幫助你在生活中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4.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反思,找到改善人際關係的突破口。

作者簡介

柳惠寅(류혜인)

撫慰人心的心理諮商專家。在嶺南大學就讀國語教育學系時,比起分析文章的體裁,更想成為一名能與學生產生情緒共鳴的教師,於是轉學進入忠北大學心理學系。其後於忠南大學教育研究所攻讀諮商教育,通過聘用考試後,目前於忠州的某間高級中學擔任諮商專門教師。
一直以來,柳惠寅不斷苦思是否有方法可以更簡單、有趣地傳達心理學,她發現,人們遇到的問題大多都源自於人際關係,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心理學中找到。於是,她在眾多的心理學理論中彙整出能幫助人際關係的理論,並研究如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本書就是這項努力的成果。
此外,作者於教學現場中,也對各式心理治療研究項目與諮商投注大量的熱情與努力,在第九屆「Wee Class」優秀諮商案例募集展上,榮獲「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官獎」。除了心理學外,作者亦對文學抱有高度關心,曾在第十九屆「義血創作文學獎」以〈那個女人的道歉〉獲得小說類大獎,詩作〈我貧窮的影子〉則在第六屆青年文學獎中獲得新詩類新人獎。著有《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大好書屋出版)。

張召儀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偶然跌進一張由韓文織成的網。後赴首爾進修,鍛鍊體力也激盪腦力,於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語學院結業。

曾於出版社擔任編輯,享受融解文字的樂趣;現為韓文譯者,細細敲打一格格寂靜。

jaynechang1110@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誠摯推薦】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序)

「人際關係的美感,正是過猶不及;人際關係的智慧,需要終生修練。你預期不到對方會如何對待你,你無法掌控自己會遇到怎麼樣的人,但你能透過這本書學會好好應對。」──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序╱用心理學化解關係中的壓力

為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不少人認為「只要我主動接近並釋出善意,對方就會對我敞開心扉」。然而,這樣的想法其實非常天真,人際關係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很多時候無法隨心所欲。
某些人我們渴望親近,但無論怎麼做都熱絡不起來;某些人我們恨不得敬而遠之,卻無可奈何地必須假裝熟稔。此外,有時我們認定為同一陣線的朋友,可能會突然倒戈相向,或者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原本友好的關係破裂。每當遭遇類似的情況,我們都會為人際關係上的壓力感到疲憊,並且不斷思考該如何才能與他人維持正向的互動。
有些人會建議斬斷所有對自己造成創傷的關係,但這種方式有點不切實際。為了生計,我們不得不與討厭的上司或同事和平相處,家人之間的關係亦不是說斷就斷,而那些偶爾會讓人感到困擾的朋友或戀人,也尚未走到必須斷絕來往的地步。就像這樣,對我造成傷害的對象,很多時候和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不自在或倦怠,就選擇和所有人斷絕關係,這樣的做法並不能享受到自由,反而會更加地孤獨與寂寞。那麼,如果想保護自己不受侵害,從人際關係的壓力中解放,究竟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問題的答案,我認為可以從心理學著手。性格內向又敏感的我,過去非常在意他人對我的言行有什麼樣的反應,因為不曉得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所以經常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直到在大學與研究所接觸了心理學,我才發現人際關係上的各種問題,都可以用心理學來化解。我將習得的知識套用在生活裡,藉此獲得極大的助益。尤其在擔任諮商專門教師的期間,我對來談者的苦惱深感共鳴,在一起探尋解方的過程裡,心理學也派上了用場。看著學生們的問題迎刃而解,我又再次領悟到心理學的威力。
利用心理學來化解人際關係的問題,現在的我,幾乎不曾因為人與人的互動而受到壓力。當然,有時仍然會無法理解某人的言行,也會因鬱悶而湧起怒火。不過,借助心理學的力量,我能夠充分理解對方和自己的心態,盡速擺脫他人的影響,重新找回平靜的心。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漸漸產生了利用心理學幫助人們解決煩惱的想法,而這本書,就是我不斷蒐集並整理資料,長期努力之下的結晶。

若想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心意流動非常重要。然而,很多人會不顧對方的想法,只把自己的情感置於首位。於是,關係會逐漸產生裂痕,最後以不想再受到傷害為由,選擇與對方斷絕來往。這樣的方式,無法根本地解決問題。如果想擺脫因人際關係而產生的煩惱和壓力,就必須摒棄只在乎自己的習慣,努力理解雙方的心理狀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活用心理學來解決人際問題,因為所謂的心理學,正是以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心理的一門學問。
在這本書裡,詳細地分析了我們面對人際關係時的各種煩惱,並利用許多不同的心理學實驗和理論,逐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除了因對方言行所引發的狀況,亦討論到因「我」而衍生的難題。因為在人際關係裡,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傷害,或者對他人造成創傷。
並非只有不懂得應對進退的人,才會對人際關係陷入苦惱。只要在社會上生活,就一定會碰到人際方面的問題。因此,與其用個人有限的觀點和視角苦尋解方,不如透過人類長期研究、累積的心理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既絕妙又具有說服力的實用對策。我相信,這本書將能徹底發揮其作用。
假如你正因人際關係而陷入困境,一定能用這本書提出的心理學處方,緩解關係中的疑難雜症。願我們都能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流動,從關係的苦惱和壓力中釋放。

最後,我想向親愛的家人們表示感謝,在寫書的過程裡,他們毫無保留地給予我支持。此外,也衷心感謝朋友們花時間閱讀我尚未成熟的初稿,以坦率且切實的反饋,提高了本書的完整性。

目次

序╱用心理學化解關係中的壓力

Chapter 1 不在關係中受創的心理學法則
先愛自己,再愛別人:好人症候群
順其自然,或無條件用愛包容:內在運作模式
工作要完美,關係則無須如此:強迫與放鬆
別過分釋出善意:互惠原則
別為性格扭曲的人糾結:認知妥當性評估
苦澀的報復,甜蜜的寬恕:重組會員
遠離不弄髒自己手的人:扮演受害者

Chapter 2 坦然自信,避免誤會的心理學法則
別期待他人和我一樣:理性思維的誤解
害怕被討厭,就會讓自己真正地孤單:自我意識與他人意識
性格與幸福並非密不可分:本性難移
懶惰的人,有時候更幸福:即興型與計畫型人格
化嫉妒為力量:幸災樂禍法則
自尊感愈低就愈依賴: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
說的時候遠避,聽的時候保密:群體極化現象
沉默比言語更有力:被動攻擊

Chapter 3 不費力就能贏得好感的心理學法則
道歉也講求時間間隔:道歉的心理學
可愛和趣味是關係的潤滑劑:幽默的兩面性
表面的同意不等於共鳴:無條件正向關懷
缺乏靈魂的稱讚只會引發反感:自我驗證效果
感恩是對自我的尊重:林肯救豬
謙遜與稱職的差異:語音辨識系統
人際關係也需要基本單品:SOLER法則

Chapter 4 應對無禮之人的心理學法則
明確的憤怒有助於改善關係:以怒為盾
只有敷衍才能戰勝多管閒事:不合理的建議
用無禮來對抗無禮:公平世界謬誤
應對虛張聲勢,最好的方法就是無視:與有榮焉效應
唯有竭盡全力,才有立場表達不滿:情緒感染法則
不必讓每個人都喜歡我:自利偏誤
容忍程度,取決於雙方的交情:共感的極限

Chapter 5 擺脫執著,迎向自在的心理學法則
大腦對他人不友善:控制的錯覺
別越過人際界線:刺蝟困境
對說謊的人發脾氣也沒用:雷普利症候群
面對頑固的人,放飛才是解方:觀點取替能力
所有關係,都和演戲無異:自我監控與自我呈現
只要有一個人支持我就夠了:心理韌性

書摘/試閱

Chapter 1.不在關係中受創的心理學法則

◎先愛自己,再愛別人:好人症候群
我們都想成為好人,也渴望獲得喜愛,這樣的心態再自然不過。但是,如果這種想法過於執著,導致自己不斷察言觀色、擔心被他人討厭而畫地自限,就應該確認看看自己是否有「好人情結」。

◆只對別人善良,就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
有好人情結的人,總是配合他人的喜好做決定,無法根據自己的判斷來行動,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被討厭」。為了討好他人,他們會拚命地努力,不斷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讓對方滿意,以及對方是否對我擁有正面評價。此外,比起吐露真實的想法和情感,他們更傾向說出符合情境的場面話。
好人情結,也會讓人無法吐出心中的怨氣。「憤怒」,是表達自己厭惡某件事的情緒,但擁有好人情結的人,在生氣時反倒會產生罪惡感與焦慮。
或許有些人會感到疑惑:比起只顧自己,為他人著想有什麼不對呢?與其把心中的怒火發洩出來,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不就能和平相處了嗎?當然,這樣的說法也沒有錯。
不過,好人情結的問題,在於這種關懷只針對他人,對自己卻沒有半分體貼。即使感到傷心、煩躁、委屈或疲憊,也絕對不會表露自己的情感。「忍過去就算了」、「只要我做得更好即可」,抱持這樣的想法,無法真正過好自己的人生。
那麼,若想擺脫好人情結,究竟該怎麼做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建立界線」。我們可以試圖理解他人的立場,但追根究柢,對方有自己的生活,而我也必須正視自己的人生。此外,更具體的方法就是「練習拒絕」。
好人情結的代表性特徵是難以拒絕他人,因為他們害怕被貼上「自私」的標籤,就此被對方討厭。雖然他們深知這種恐懼不合理,且就算拒絕他人,也不會導致嚴重的情況發生,但他們依舊難以開口說不。人生在世,拒絕是守護自我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我們要學習的,只是如何在拒絕時,把對彼此的傷害降到最低。

◆守護自我的四階段拒絕練習
・第一階段:用「我考慮看看」暫時退守
此處需要銘記的一點是「我考慮看看≠我拒絕」,即使我們自認為用委婉的方式表達拒絕,對方也很有可能不知情。因此,必須盡快明確地告知對方拒絕的意向,例如「我考慮過了,覺得不可行」等。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不用與對方直接面對面,可以透過電話或文字來傳達,某種程度減輕了心理負擔。此外,也可以防止自己無條件應允,能爭取一段時間考慮那件事對自己的必要性、有沒有時間完成、造成多大的壓力等。

・第二階段:培養懂得拒絕的思維
陷入好人情結時,通常會反射性地回答:「好,好!沒關係!」不習慣向他人說不。因此,平常要訓練自己勇於表達拒絕之意,事先想好有哪些說法可以派上用場。此外,在受到委託或做決定時,如果經常感到猶豫和混亂,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標準不夠穩固。因此,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最看重的價值是什麼。例如「我很重視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時間」,那麼就可以告知對方「我已經和家人有約,那天無法安排其他行程」,相對輕鬆地婉拒對方的提議。

・第三階段:不必煩惱該以什麼理由拒絕
我們之所以覺得拒絕很難,其中一項原因就是認為自己必須擬定一套足以說服對方的完美劇本。這樣的想法,出自於「我努力想幫你,但情況不允許,絕對不是我的問題,並非我能決定,請別埋怨我」的心態。然而,在表達拒絕之意時,其實沒有完美的劇本也無妨;即使理由模糊不清,對方也很可能一點都不在意。
這項論點源自於哈佛大學艾倫.朗格(Ellen Langer)教授的實驗。
在大排長龍的印刷店前,實驗助理插隊表示:
「不好意思,可以讓我先用嗎?」
這時,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願意讓步。不過,當助理改變說詞之後:「不好意思,可以讓我先用嗎?因為主管要我馬上把資料拿過去。」幾乎所有人都願意讓他先使用。
實驗結果其實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後面附加的理由,足以獲得他人的共鳴與認可。於是,研究團隊又另外設計一個情境,其中最令人玩味的就在理由的部分。
「不好意思,可以讓我先用嗎?因為我必須要先用。」
發現了嗎?理由和前一句話幾乎一模一樣,聽起來荒誕無稽。
而令人驚訝的是,雖然讓步人數不如第二次實驗多,但也有百分之九十三的人願意退讓!
以此為基礎,研究團隊發現,如果在請求後面添加「為什麼」,取得同意的機率就會增高。亦即,人們需要的只是「理由」,而非理由的「內容」。因此,就算告訴對方「那個不行,因為就是不行」、「事情要快點完成,因為就是要快一點」,還是有可能神奇地獲得他人應允。同理可證,在婉拒對方時,其實不用以完美的理由仔細交代前因後果。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對方詢問「為什麼不行」,簡短地答覆「因為就是不行」,有時也能順利過關。當然,偶爾還是會碰到有人反應「你在說什麼啊」,畢竟不管走到哪裡,總是免不了有例外。

・第四階段:聚焦在拒絕的好處
如果向對方表示了拒絕,與其沉浸在罪惡感、後悔或愧疚裡,不如把焦點放在因拒絕而獲得的好處上。例如婉拒同事分擔工作量的請求後,與其在歉意裡掙扎,花時間猜測對方會不會討厭我,不如回頭想想拒絕所帶來的優點,像是「因為婉拒了同事的請託,所以現在得以享受片刻悠閒」、「因為拒絕了對方的請求,所以現在可以和好朋友相處久一點」等,就能有效減少內心對拒絕的恐懼。
問題不在於拒絕,而是拒絕時的態度
具有好人情結的人,無法以斬釘截鐵的態度拒絕他人。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對方受傷,小心翼翼地婉拒,而對方通常也能體會這種禮貌性的拒絕。
被好人情結所困的人,在拒絕他人時所產生的愧疚,其實並非真正的罪惡感,而是單純因不安所引起。對方和你想像的不同,不會一直把拒絕放在心上,光是你自責的模樣,就足以讓對方諒解。很多時候,人們在被拒絕時感到受傷,是因為對方的態度傲慢無禮,因此,如果在表達拒絕時已具備適當的禮儀,內心就不必過於糾結。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和大衛.凱斯樂(David Kessler)也在著作《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Life Lessons)裡強調,雖然父母被子女拒絕會產生挫折,但讓孩子在適當的階段學會說「不」,也是教育裡重要的一環。因此,讓我們試著放下愧疚,專注於每次拒絕時所感受到的自由吧!

◎苦澀的報復,甜蜜的寬恕:重組會員

人生中,每個人至少都懷有一次復仇夢。雖然不如戲劇般高潮迭起,但我們會默默在心底盤算著如何以牙還牙。因為害怕不斷忍讓,最後只會被對方看不起,導致相同的情境重複上演。因此,站在自我保護的立場,就會產生復仇的念頭。
或許正因如此,大人也會教導年幼的孩子如何「報復」。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小心頭叩的一聲撞到椅子,忍不住嚎啕大哭。這時,大人通常怎麼反應呢?「是椅子害你痛痛的嗎?椅子壞壞,我幫你打回去」,大人們會一邊給予安慰,一邊作勢拍打椅子。當孩子長大後,如果和朋友發生肢體衝突,也有許多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要單方面挨揍,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當然,有時立即性的復仇是有效的。在某個綜藝節目中,曾經有位嘉賓表示自己平常不怎麼生氣,於是主持人問道:「和女友也沒吵過架嗎?」嘉賓回答自己幾乎不和對方爭執。而主持人依然窮追不捨,再次問道:「那為什麼分手了呢?」這個問題十分令人為難,因此嘉賓忍不住回擊道:「那哥你為什麼分手了呢?」主持人對此驚慌不已,尷尬地笑著:「原來無話可說是這種感覺啊,腦袋一片空白!」就像這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有時能有明顯的效果。
多倫多大學的阿納托爾.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教授曾透過電腦模擬,發現在人際關係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Tit for tat)是最有效的戰略。亦即,我不主動挑起是非,但對方若對我造成傷害,我就會看準時機展開報復。這種方式,與完全不反抗、選擇與對方繼續合作的「軟柿子」戰略不同。軟柿子戰略只有在遇到同類型的人時,才能發揮實際的效用。

◆寬恕換來寬恕,報復引來報復
假如想要報復的對象,拖了很久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道歉,這時該如何反應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你對A和B兩位好友犯下相同的錯誤,雖然不是有意的,但兩人都因此受到了傷害。於是,你向兩位朋友請求原諒,A願意諒解你的行為,但B卻不願意給予寬恕。不久之後,你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得犧牲其中一位朋友。假如要在A和B之間選擇,你會決定對誰下手呢?
如果是你,面對該情況會如何抉擇?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心理學家哈里.威拉斯教授,對一百五十三人提出了這道問題,而足足有一百三十二人選擇了不原諒自己的B。換句話說,比起已經破裂的友誼,他們傾向守護關係重修舊好的A。透過這個實驗可以得知,大部分人在真心悔過並請求原諒時,如果能獲得對方的寬恕,就會努力避免再犯下相同的過失。
在前文提及的以牙還牙實驗中,假如對方在過程中突然改變方向,表現出善良的模樣,那麼受試者通常也會給予和善的回應,不計前嫌。反之,如果不原諒犯錯的對方呢?在阿納托爾.拉波波特的電腦模擬實驗裡,採取持續報復的弗列德曼(Friedman)策略時,在問題解決方面獲得的分數,甚至低於完全不採取報復行動的軟柿子型策略。

◆將傷害我的人從「人生俱樂部」剔除
如果對方別說是道歉,連自己的失誤都不記得的話怎麼辦?若對方先道歉,我們就能不計前嫌地輕輕放下,但有些人卻絲毫沒有認錯的想法──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裡十分常見。「因為我們很熟,只是開玩笑而已,沒什麼別的意思」、「我別無選擇,有那麼嚴重嗎?」,假如對方出現這些反應,我們自然也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單方面忍耐許久,好不容易才開口提醒對方,但對方卻一副「嗯?怎麼現在才來翻舊帳」的模樣,不僅不承認錯誤,還將原因歸咎為我們過於敏感。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會更難以原諒對方。因為明明出現了受害者,但加害者卻完美地脫身。此外,就算我們下定決心予以寬恕,對方仍舊一點也不感激,甚至覺得莫名其妙,因為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哪裡有錯。
一想到要和對方見面,就渾身起雞皮疙瘩⋯⋯這種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其實,我們沒必要強迫自己原諒對方,因為只有相處時感到輕鬆和自在,才是所謂健康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有權利選擇自己要和什麼樣的人相處。
心理治療師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創立的敘事治療,也有與此概念相似的治療技法──「重組會員」(Re-Membering),亦即我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人生俱樂部成員」。根據個人意願,我可以優待特定會員、解除某人的會員資格,提升或降低特定對象的會員等級,也可以尊重或無視某些意見。當然,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他人,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換句話說,你有權驅逐傷害你的人,並剝奪其會員資格。

◆寬恕是給自己的禮物
哈佛醫學院的喬治.維蘭特(George Vaillant)教授強調,許多人之所以覺得寬恕很難,原因在於對寬恕存有錯誤的認知。首先,寬恕與和解不同,不代表日後必須重新與對方親近。其次,寬恕不是把對方的錯一筆勾銷,而是我決心不再為過去的事糾結。此外,寬恕不代表允許對方免於罪責,而是讓自己從無盡的憤怒中釋放,不管對方有什麼樣的行為,我都能專注於自己現在的生活。因此,真正的寬恕,是為自己做出的選擇和禮物,也是邁向自由的第一步。
日本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在《我能夠原諒你嗎?》(許せないという病,暫譯)一書中,也有與此概念類似的段落:
假設你獨自走夜路時遭遇強盜,他為了搶走你的包包,用刀刺傷你後立刻逃跑。理所當然地,在這種情況下,為你治療傷口的是醫生和護理師,絕不可能是逃之夭夭的強盜。寬恕也是同樣的道理。所謂「寬恕」,不是同意強盜免受制裁,而是把自己的傷口交給醫生和護理師;不是默默吞忍疼痛,而是不讓自己的餘生受創傷支配,決定縫合並治癒傷口。等待對方道歉,花時間考慮要不要原諒對方,就像是天真地等強盜把自己送到醫院一樣──你的治療,不該掌握在傷害你的強盜手上。
沒錯,寬恕並非無條件掩飾自己受到的傷害,而是為了不讓對方過去的行為,再次侵犯到我現在的生活。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阻止憤怒進一步毀掉我的人生。
以憤怒為動力的復仇會讓人沉浸於過去,亦即,專注於對自己造成創傷的人,等同主動放棄幸福生活的權利。此外,復仇之心有時會波及到其他不相干的對象,而非真正使自己感到痛苦的加害者。
美國杜克大學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研究團隊曾進行過一項實驗,他們刻意激怒受試者,然後假裝行政失誤,給受試者的報酬遠高於事先談定的金額。研究結果發現,比起其他受到親切接待的組別,被激怒的受試者們大多默默領走報酬。這樣的行為,正是出自於報復心理。
此外,實驗結果也發現,報復的對象究竟是不是罪魁禍首,其實一點也不重要。由於自己此刻正處於憤怒狀態,所以比起對正確的對象發脾氣,很多時候我們反倒是直接對面前的人發火。這種遷怒的行為,會對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我們無法事先預防被他人傷害,即使對方沒有惡意,我們也可能受到創傷。假如是處於在擂台上敲鐘宣布「戰鬥開始」的情況,我們還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但人生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突然遭受他人攻擊。
因此,不必過於自責「為什麼當時沒有反擊」。人類的心理很微妙,當受到傷害時,我們既會對加害者發火,也會檢討自己當下為什麼沒採取適當的對策。然而,事件發生時未能善加應對,當中一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我們沒必要因自己處理得不好而沮喪。對加害者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其實是讓對方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所以就算沒表現出來也無妨。別忘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盡快治癒心中的創傷,和珍惜的對象一起享受現在的生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