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本草遺珍,從神農傳說到中醫學傳承:中醫古經典、地域藥材知識、醫藥經方流傳……在歷代傳承中塑造中華醫學的根基,「本草學」千年史!
滿額折

本草遺珍,從神農傳說到中醫學傳承:中醫古經典、地域藥材知識、醫藥經方流傳……在歷代傳承中塑造中華醫學的根基,「本草學」千年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7927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草精蘊,歷代中醫經典與中藥草源流

神農傳說×「本草」溯源×藥草文化×醫典沿革……
穿越五千年,看華夏本草學的演進與發展脈絡!

▎本草學的源遠流長
本書以中醫藥的發展歷史為主題,從中國本草學的萌芽開始,爬梳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過程。第一章回顧了自上古時代神農嚐百草起,中國本草學逐漸從自然觀察和實踐中萌發,並在各個朝代持續發展壯大,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從秦漢的初步體系形成,到隋唐五代的繁榮,再到宋元明清的完善,本草學不僅與醫藥學相互交融,也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內涵與醫藥智慧。隨著西學東漸,現代科學知識逐漸融入,中醫藥學不斷適應時代,進一步發揚光大。

▎藥苑名家的卓越貢獻
第二章集中介紹了本草學歷史上多位醫藥大家的貢獻,從神農嚐百草、伊尹創湯液到張仲景立經方、葛洪煉丹石,再到孫思邈、李時珍等名醫的驚世著作,每一位都為本草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些歷史人物不僅透過個人的醫學實踐和理論探索豐富了中醫藥的內涵,他們的著作與思想也成為後世醫藥學的基石。例如,孫思邈的《千金方》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至今仍為中醫藥學界所推崇,代表了中華醫學的高度成就。

▎本草典籍的知識傳承
第三章深入探討了歷代本草典籍的編撰與傳承,這些經典作品不僅記錄了藥材的種類、性質與使用方法,也展示了本草學的發展脈絡與理論演進。從最早的《神農本草經》開始,到唐代的《證類本草》,再到明代的《本草綱目》,這些典籍不僅為醫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成為後世中醫藥學的核心依據。本章還探討了《救荒本草》這類在特殊時期編纂的作品,展示了本草學在民間的廣泛應用與人文關懷,體現了中醫藥學知識的社會實踐價值。

▎藥材資源與地域文化的交織
第四章和第五章側重於探討中國各地藥材資源的分布與特色,展示了不同地區在藥材生產和貿易中的重要地位。無論是安徽的亳州藥市、河南的禹州藥市,還是東北的「三寶」藥材,都體現了不同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對藥材品質和特性的影響。此外,書中還分析了四大南藥、浙八味等道地藥材的歷史淵源及其重要性。藥材的地域特色與地方文化交織,共同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本草資源,也推動了本草學知識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廣泛應用與發展。

【本書特色】:
本書爬梳了中國本草學的發展歷史,深入探討其從古至今的演變脈絡,並以豐富的史料與經典著作為依據,呈現中醫藥學的卓越成就。本書以時代為線索,結合歷代名家的貢獻和本草典籍的傳承,展示本草學在醫藥實踐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更涵蓋了各地藥材資源的特色與文化,強調藥材與地域環境的密切關係,展現深度的中醫藥學知識。

作者簡介

王振國,醫學博士,中醫藥大學教授。主要學術著作有《爭鳴與創新:中醫學術流派研究》、《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等。

目次

第一章 本草之光 輝耀華夏
第一節 溯源—萌芽茁發、始嘗百草
第二節 清波—涓流成河、順風揚帆
第三節 競流—江河匯聚、百舸競渡
第四節 融會—西風東漸、匯通新知
第五節 歸海—波瀾壯闊、深邃寬廣
第二章 藥苑名家 踵事增華
第一節 神農嘗百草—人文始祖始創醫藥
第二節 伊尹創湯液—烹飪鼻祖悟出煎藥
第三節 醫聖立經方—張仲景論廣湯液
第四節 葛洪煉丹石—開創製藥化學先河
第五節 雷公定炮炙—中藥炮製專著誕生
第六節 藥王傳千古—孫思邈兩撰千金方
第七節 瀕湖舉綱目—李時珍藥學築高峰
第八節 恕軒補缺遺—趙學敏綱目拾遺
第三章 本草典籍珍珠層積
第一節 本草奠基:《神農本草經》
第二節 增廣藥味:《本草經集注》
第三節 藥典之爭:《新修本草》
第四節 食藥合鳴:《食療本草》
第五節 本草整合:《證類本草》
第六節 草木有情:《救荒本草》
第七節 博物巨典:《本草綱目》
第八節 索圖求真:《植物名實圖考》
第四章 市因藥成集散四方
第一節 安徽亳州藥市—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
第二節 河南禹州藥市—山中採藥賣都市,藥過陽翟倍生香
第三節 河北安國藥市—一夜秋風度,十里飄藥香
第四節 南國樟樹藥市—水陸交心匯南北,帆檣櫛比皆藥材
第五章 性從地變,質與物遷
第一節 中原四大懷藥—山藥籬高牛膝茂,隔岸地黃映菊花
第二節 江南浙藥八味—江南三吳勝地,浙藥八味稱雄
第三節 品質魯藥十佳—東阿有井大如輪,山水海岱藥尤珍
第四節 藥聚東北之寶—森林孕育靈草異獸,東北三寶藥占其先
第五節 雲貴藥有特產—西南山川美,三七天麻真
第六節 嶺南四大南藥—高高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
第七節 海外舶來珍品—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
第六章 藥食同源 健康智慧
第一節 食藥有道—藥食結合,食養食治
第二節 食宜尤勝—茯苓、山藥、芡實,藥食均宜
第三節 香藥調鼎—胡椒、丁香、肉豆蔻,品味辛香
第四節 五果為助—桑葚、烏梅、龍眼,果果有益
第五節 涼茶滋味—夏枯草、薄荷、金銀花,清解熱毒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本草之光 輝耀華夏

本草學是中華醫藥的精華,更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文明是江河的贈禮,中華文明以黃河、長江流域為其發軔之中心,中華醫藥文化從這裡孕育、發源、流傳、壯大而至今,既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從此擴散、流布,輝耀神州,獨領風騷。縱觀本草學的發展脈絡,整理其發展成就,更加彰顯其璀璨光芒。中華本草文脈流傳,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具有鮮明的特色:從道法自然、博識萬物出發,藥食同源、廣積博採,凝聚東方智慧、本土創新,建構開放模式、包容兼收,文明築基、綿延不絕,必將融會新知、再創輝煌。豐富多彩的中藥寶庫,必將為世界文明和全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不朽的貢獻。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中華傳統醫藥文化,融會於中華文明的血脈,綿延賡續,如星光璀璨,閃耀於世界文明的銀河。科技史學家胡道靜說:「中醫學這個『生命文化』的胚胎,是整個傳統文化和社會歷史推進的舵槳,是中華傳統文化區別於其他世界文化的分水嶺。」

「醫無藥不能揚其術,藥無醫不能奏其效。」中華醫藥的主體,由「醫經」與「本草」構築。醫工遵「醫經」執醫術、治疾病,這是古代醫藥之「醫」;至於古代醫藥之「藥」,古人創用「本草」二字,涵蓋了傳統藥物學廣泛的層面。本草一詞,成為賅通中藥研究廣博範疇的專門術語,具有開放包容、跨學科通識的特點,成為後世所認知的、以自然科學為根基、以醫藥互通為主體的一門實用學問。

由藥而醫,由醫及藥。作為中華醫藥一端的中華本草,濫觴於遠古而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認知人體、疾病、健康以維繫生存繁衍的道路上,其治病、祛疾的用藥智慧,亦如從「盲眼尋星」到「放眼寰宇」,所形成的本草知識的洪流,也是從肇始的「涓流成河」,繼之「江河競流」,終成「百川歸海」,源流而下,清波蕩漾,吸納萬水,奔騰向前,匯合成浩瀚無垠、博大深邃的中華醫藥海洋。中華本草理論,如珍珠在磨礪與層積中壯大。回眸審視,其發展道路曲折漫長,跨越時空,脈絡不絕,有序可循。其根基立足華夏,精華傳播四海,光輝閃耀全球。

中華本草發展的脈絡,自有其「薪火傳承,代有賡續」的不絕歷程,也經歷了「跌宕起伏,峰迴路轉」的雄關曲道,更有著「守正創新,本草重光」的光明前景。整理中華本草的脈絡,可以觀其大概,識來路、循大道,更可放眼向前,使我們以必有的文化自覺與堅定的文化自信,走好傳承弘揚之路。

第一節 溯源——萌芽茁發、始嘗百草

本草的起源,或者說孕育前期,主要在秦代以前,可遠溯到原始社會,其間經過夏、商、周等朝代,到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橫空出世,本草學體系初創。

「茹毛飲血,以求果腹」,如此形容遠古時期先人的生活狀態,當不為過。

應當說,中醫藥文化的發源與孕育,是伴隨著遠古人類的生活、生存而開始的。對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北京的周口店人等遠古人類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古代先人們在與自然災害、猛獸、創傷以及疾病等長期抗爭的過程中,產生出治病求存等健康需求。隨著人類進化的步伐與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逐漸形成了對生命、健康與病痛的思考以及對藥物的認知,開始了早期外治工具的運用,發現了某些簡便的治療方法。與藥物起源相關的,莫過於「藥食同源」的觀點。

藥物知識的累積,來源於生活與生產活動。有關中藥起源的傳說頗多,但以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和神農氏為引領,且食物與藥物同源的說法得到普遍公認,這與原始社會畜牧業、農業的發展有著密切關聯。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部落的人們共同採集,成群出獵,共同享用得來的食物,其間可能誤用、誤食一些有毒植物,引起諸如腹瀉,或嘔吐,或昏迷等各種不適,甚至造成死亡。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與經驗累積,逐漸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態和效能——哪些植物對人有害,哪些植物對人有益。植物藥的知識,就這樣慢慢累積、豐富起來。隨著生產工具製作技術的不斷改進,生產力不斷提升,漁獵經濟發展,為原始人提供了較多的畜禽、魚、蚌蛤類食物,並漸漸知曉某些動物的脂肪、血液、肝膽、骨骼和甲殼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隨著採礦業的發展,人們對礦物的效能有所了解,並意識到某些礦物對治療疾病有一定作用,這樣,人們又逐漸掌握了礦物藥的知識。由此,有關植物、動物與礦物的知識,共同與避害、治病產生了連結。

追溯中醫藥起源,不能不提及中華人文始祖的「三皇」——伏羲、神農與黃帝,他們都是中華醫藥創始的祖先。在古典文獻中,《帝王世紀》有「伏羲氏……畫八卦……乃嘗味百藥,而製九針」的記載;《路史》有伏羲「嘗草治砭」的記載;《淮南子.修務訓》所載更詳,謂:「古者民茹草飲水,採樹木之實,食蠃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溼肥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補史記.三皇本紀》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的記載……這些都是對古代華夏祖先不斷累積醫藥知識的認同與記述。

中華文明創始,古代華夏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階段,從器具到文字,識病與識藥的人類基本需求,是醫藥專門學科誕生與發展的基礎。

夏代製陶,商代製銅器,為中藥調劑、煎煮提供了器具。在此時期,已出現藥酒及湯液。商代伊尹是創製「湯液」的鼻祖,據晉代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中說:「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夏商周時代,中醫藥文化相關的記載還很少,但在中醫藥發展史上,此時期是不可或缺的奠基與過渡階段。現存最早的成熟漢字是甲骨文,據統計,與疾病相關的甲骨有323片,記載疾病40多種。甲骨文所記載醫治疾病的方法,包括針灸、按摩、接骨、拔牙以及藥物治療。在商代的金文中,已經有「藥」字,《說文解字.草部》將其訓釋為「治病草」。

據《周禮.天官》記載,西周時已有食醫、疾醫和瘍醫的分工,且周代已經開始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式,運用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其中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據漢代鄭玄注釋:「五味:酸、苦、辛、鹹、甘也」;「五穀:麻、黍、稷、麥、豆也」;「五藥:草、木、蟲、石、穀也」。這些都是由「疾醫」掌管用以治病的,展現出周代醫者對藥物的認知和初步的自然分類方法。

《詩經》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文學作品,也是中國傳世文獻中最早記載具體藥物的書籍。書中收錄上百種供藥用的動物、植物名稱,如葈耳(今蒼耳)、芣苢(今車前草)、桑葚(桑椹)、合歡、瓜蔞(栝樓)、蓷(今益母草)、芍藥、枸杞、鯉魚、蟾蜍等,並對一些品種的採集季節、性狀、產地及服用等有具體的記載。

《山海經》是古代地理、神話傳說著作,裡面記載了先秦時期中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動植物產,也記載了許多藥物,甚至明確指出藥物的產地、效用和效能,說明人們對藥物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山海經》記載的藥物數量,各家的統計有所差異,大致可分為四類:動物藥67種,植物藥52種,礦物藥3種,水類1種,另有3種何類不詳,共計126種。服法則有內服(湯服、食用)和外用(佩帶、沐浴、塗抹等)的不同。所涉及的病種31種,包括內、外、婦、五官、皮膚等科疾患。其中也有補藥和疾病預防的記載,反映當時已有預防醫學思想的萌芽。

春秋戰國時期,醫藥專門文獻已經形成,從出土文獻中可見其一二。《萬物》是1977年考古發現的漢簡文獻,出土自安徽阜陽,其編製年代約在春秋時代或戰國初期。所載藥物70餘種,對各藥所治疾病的記載較《山海經》更加具體,並已有複方的出現。因此,有學者認為《萬物》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藥物學專著。

《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考古發現的帛書,出土自長沙馬王堆漢墓,約成書於戰國時期。2012年出土自成都老官山漢墓的醫簡《六十病方》,經專家研究,認為此書較《五十二病方》晚出。故《五十二病方》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醫方,書中共載藥名247個,能夠反映與說明其時所用藥物品種的廣泛情況。

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各階段的萌芽孕育,本草學已經具備了形成專門學科的基礎,為秦漢時期本草學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根基。基於以上的「溯源」,對自秦漢以來所確立的本草學科及其歷史成就,將從「清波」到「競流」,再從「融會」到前行「歸海」為關鍵詞,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予以整理與審視,並總結與概括本草學的優勢與特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