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柳宗元的權力與筆鋒,以文字書寫的壯志未酬:從雄心壯志到圓外方中,走入柳宗元的作品,探索諫諍、寓言與改革背後的理念
滿額折

柳宗元的權力與筆鋒,以文字書寫的壯志未酬:從雄心壯志到圓外方中,走入柳宗元的作品,探索諫諍、寓言與改革背後的理念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9331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諫言如鐵,心似流水
從輝煌到流放,由諫臣變為文豪
以簡練的筆觸道盡人性的矛盾與世事的無常
以寓言承載內心的理想與抱負
在詩文中探尋心靈的平靜,寄情於山水間

【柳宗元思想的起源】
在本書的開頭,作者以柳宗元的家世背景作為切入點。柳宗元生於一個重視文化傳承與道德教化的環境,這對他日後的學術與文學造詣奠定深厚基礎。柳宗元的思想受到傳統儒學的深遠影響,這些思想既為他的官場生涯提供依據,也為他日後的政治選擇帶來影響。這一部分內容著重探討柳宗元的早期經歷,並揭示他如何逐漸成為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隨著故事的展開,書中細膩地描繪柳宗元在朝為官期間的思想掙扎與人生選擇。作者將焦點放在柳宗元面對仕途與文學創作之間的抉擇。他既希望能夠透過實踐儒家的理想,為國效力,但同時,政治風波與個人理想的碰撞,讓他不得不思考自己作為文人的價值與使命。書中對柳宗元的直言諫諍進行剖析,他的政治理想最終在唐代激烈的權力鬥爭中破滅,成為重要的人生轉折點。這一部分展現柳宗元從一位充滿抱負的官員到逐漸轉向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

【寓言中的隱喻】
隨後,本書將重點轉向柳宗元的文學創作與思想表達。書中深入探討柳宗元如何利用寓言這一文學形式來隱喻政治現實、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觀點。柳宗元的寓言文學風格獨特,他透過精簡的故事情節與象徵性的角色,探討社會不公、揭示人性弱點,這些作品既是他對政治失意的自我解嘲,也是他對世道的獨到見解。柳宗元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理念,這使得他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能引起對時代的批判與反思。

【「圓外方中」的改變與成長】
最後,本書展示柳宗元的蛻變。流放的歲月對他的身心帶來巨大的打擊,但同時也使他進行對自我的反思,逐漸形成「圓外方中」的處世哲學,這種思想既是對現實的妥協,也是內在的一種升華。這一部分不僅展現柳宗元如何從一個改革志士轉變為文學大家,也探討他對生命的態度與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全書以柳宗元的精神改變作為結尾,並透過對他作品的解析,向讀者揭示柳宗元的文學地位。

本書特色:本書以柳宗元的生平與思想為核心,解析這位唐代著名文學家與政治家的多重面向。書中將柳宗元的命運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探討其仕途發展以及思想演變的過程。柳宗元的改革理念與時代格格不入,藉由他的挫敗,作者展現柳宗元如何從年輕時的雄心勃勃,轉而以「圓外方中」的方式面對人生逆境,從而揭示其思想的深度。

作者簡介

陳為人,一位知名作家,其作品涵蓋人物傳記以及散文等類型。他多年來辛苦耕耘,出版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傳記類書籍,在文壇吸引眾多目光。

引言
梁啟超在〈讀陸放翁集〉中,寫下這樣的詩句:「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以詞家名世的陸游陸放翁,本是「胸中十萬兵」,有心為將為相者,然而,命運陰差陽錯,偏偏泯滅了他馳騁官場之夢,只落得「百無聊賴以詩鳴」。幾千年來,中國的文人士大夫們,總是身不由己地、抑或是趨之若鶩地,落條文學家官場得意成為政治家、政治家官場失意又回歸文學家的循環。
中國的文人向來矯情。
老子、莊子示人的形象顯然是逍遙出世之人。但細讀《老子》、《莊子》,卻產生諸多疑問:老子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既然老子認為人心已失,盛世不再,卻還存有救世之心,倡言「為無為,則無不治」。既然認為天下已不可救,卻還要開出救世的藥方?暴露出的不正是他內心的自相矛盾?《老子》五千言,口口聲聲教誨「言者無知,知者無言」,然而從話語中我們仍不難聽出孜孜以求「為帝王師」的弦外之音。老子的諸如「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為無為則無不治」所曲折表達出的,何嘗不是為當政當權者獻計獻策的良苦用心?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莊子也曾出任蒙邑的「漆園小吏」,也曾懷抱「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雄心壯志。終究是無情的現實政治,破滅了莊子的從政之夢。楚國、魏國也曾多次派出使者意欲聘莊子為相,《莊子.山木》篇中,記載了莊子對魏惠王的一番表白:「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自古伴君如伴虎。為人臣子身處庸帝昏君之側,還能存什麼奢望呢?如同比干被剖心,正是時勢險惡的徵象!正是官場的凶險,使得明智之士為求保身只得「激流勇退」。可以推想,莊子如若真是追求他的「逍遙遊」,那麼何須殫精竭慮地寫出〈大宗師〉篇來表白入仕之心跡,又何必用心良苦地以〈應帝王〉篇來介紹從政的技巧?從莊子對「庖丁解牛」的描繪中,我們更清楚地感受到一種入世的激情。(節錄)

目次

引言
第一章 柳氏民居引出宗嗣血脈
第二章 從「柳河東」透出的生命訊息
第三章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第四章 當官乎?為文乎?選擇的困境
第五章 諫諍是拿生命做搏擊
第六章 寓言與政論
第七章 思想是改革的靈魂
第八章 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
第九章 輝煌在瞬間殞落
第十章 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
第十一章 從頭角崢嶸到「圓外方中」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柳氏民居引出宗嗣血脈
出了沁水縣城西南,驅車25公里來到土沃鄉。在群峰峻嶺與河谷交錯的坪崗上,坐北朝南、背依青山、兩面環河,坐落著一個叫西文興的小山村。人們指認那就是以血緣為紐帶,柳氏家族後裔集聚的古村落。
過去,我只知道柳宗元素有「柳河東」、「柳柳州」之稱,分別指明了柳宗元的祖籍地和逝世地。現在怎麼又驀然冒出個柳氏家族後裔集聚的古村落──西文興村?
西文興村有座關帝廟,廟裡存有一塊明朝的碑:「柳氏宗支圖記碑」,上面記載:「柳氏系出魯大夫展獲公,食邑柳下,因姓焉。厥後譜,代有聞人,而唯唐猶勝,名賢繼出,卒流於史,炳如也。唐末,始祖自河東徙沁歷。」
這塊碑記展示了柳氏家族的血脈傳承淵藪。追溯柳宗元家族祖先的世系,學界往往推尊西周時期的展禽為柳氏始祖。據《元和姓纂》載:「周公孫魯孝公(西元前796年至西元前769年在位)子展,展孫無駭,以王父字為展氏,生禽,食採柳下,遂姓柳氏。」以封地為姓,是春秋戰國時的通例。《新唐書》卷七三也載:「柳氏出自姬姓。魯孝公子夷伯、展孫無駭生禽,字季,為魯士師,諡曰惠,食採於柳下,遂姓柳氏。」根據《中國姓氏尋根》載:柳氏源出於姬姓,魯孝公的兒子叫公子展,展的孫子叫無駭,以祖父名命氏,稱為展氏。展無駭的兒子叫展禽,字季。展禽的封地在柳下,死後諡號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文韻》中更為疏理的明確:柳下惠的子孫由此便稱柳氏,魯為楚滅,柳氏入楚。楚為秦滅,乃遷晉之解縣。秦置河東郡,故為河東解人。由此看來,柳氏第一世祖先應為柳下惠。清朝年間,乾隆皇帝敕賜柳氏家族的匾額,御筆親書「香泛柳下」四字。這塊牌匾金口玉言,點明了柳氏家族的宗嗣淵源。
柳宗元在所撰的多篇碑誌祭文中,都提及自己這位值得炫耀的祖先柳下惠。
〈故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輕車都尉宜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柳氏自黃帝、後稷降於周、魯,以字命族,因地受氏,載在《左氏》內、外傳及《太史公書》。」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柳氏之先,自黃帝曆周、魯,其著者無駭,以字為展氏,禽以食採為柳姓。厥後昌大,世家河東。」
〈萬年縣丞柳君墓誌〉:「系自周、魯,後得柳姓。」
柳下惠在西周、春秋時代是個極有影響的人物。在諸多文獻典籍中,對其生平事蹟都有所記載:
《列女傳》記載了一段柳下惠夫妻間的對話:「妻曰:『君子有二恥:國無道而貴,恥也;國有道而賤,恥也。今當亂世,三黜而不去,亦近恥也。』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將陷於害,吾能已乎?且彼為彼,我為我,彼雖裸裎,安能汙我?』油油然與之處,仕於下位。」(【漢】劉向,張濤譯註《列女傳譯註》,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柳下惠的妻子說,君子士大夫有兩恥:國家失去公平正義,你處於顯貴尊榮,這是一種恥辱;國家兵強民安、欣欣向榮,而你獨守貧賤,這也是一種恥辱。眼下是一個昏庸亂世,你三次被罷黜官職,而仍留在國內,也可算是一種恥辱了。柳下惠回答:天下百姓都在煎熬之中,我何能只考慮自己?何況人是人,我為我,你縱然在我身邊赤身祼體,也不會沾染上我的汙濁。柳下惠坦然處於低下之位。
《戰國策.燕策三》:「柳下惠吏於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與故國爾』。」(【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柳下惠在魯國任士師官(司法官),因為他耿直正道、秉公辦案,得罪了不少權貴,曾遭遇過三次「罷黜」。有人問,你遭受如此待遇,為什麼還不離開魯國呢?柳下惠回答,若想做一個正直的人,到哪都一樣會受排擠,為什麼要離開「父母之邦」呢?寧可祖國負我,我不能負祖國。
《左傳.僖公26年》:「夏,齊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於展禽。齊侯未入境,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太師職之。……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版)魯僖公26年夏,齊孝公侵犯魯國北部邊疆。柳下惠受命出使見齊侯。齊國之師尚未入魯境,柳下惠已經迎了上去。對齊侯說:我的國君聽說大王御駕親征,要侵犯魯國,特遣我前來交涉。齊侯問,魯國人面臨大軍壓境害怕嗎?柳下惠答曰,小民或者惶恐不安,而上層卻很坦然應對。齊侯覺得奇怪,朝室危如懸磬,四野青草俱毀,還靠什麼依持?柳下惠從容應對:魯公依持的是受命於周室,自周公輔佐成王,一統天下,結兄弟之盟,世世代代和睦相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義之師才能無敵於天下。這正是魯君憑藉依持之處。齊侯聽了柳下惠這番高談闊論,無聲息地收兵回朝了。
柳下惠生於西元前720年,比孔子早一百多年。從以上史籍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在他身上充分體現著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到,孔子曾「數稱……柳下惠」,認為孔學的思想核心「仁」,正是由柳下惠身上受到啟發。
據《論語.微子》記載:孔子讚美柳下惠,說他堅定自己的信念,屈辱自己的身分,可是言語必合乎法度,行為必經過思考。因而劉逢祿在《論語.述何》中說:「在魯言魯,前乎夫子而聖與仁,柳下惠一人而已。」認為在孔子之前,聖而仁者唯柳下惠一人。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還責備魯國掌權的大夫臧文仲是「竊位」,魯君不用柳下惠而重用臧文仲是不明賢愚。
孟子也讚揚柳下惠說:不以官小而辭職,立身於朝廷,一定按原則做事,即便被罷官免職,也不怨恨,處於貧困之中,也不憂愁。與柳下惠相處,胸襟狹窄之人會變得寬廣,處世刻薄之人也會變得厚道。《孟子.萬章下》中把柳下惠與孔子相提並論: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由於柳下惠的高尚人格品行,先秦時期的人把他與商周之際的賢臣伯夷並稱「夷、惠」。
漢楊雄在《法言.淵騫》中稱:「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聖也!」把柳下惠並稱為先秦「四聖」之一。趙歧在《孟子.萬章下》注中說「孟子反覆差伯夷、伊尹、柳下惠之德,以為足以配於聖人。」後世因此稱柳下惠為「和聖」。
《荀子.大略》中還記載了柳下惠的高潔品行:柳下惠收留了一個夜無歸宿的女子,徹夜同居一室,為了讓冷餒凍僵的女子取暖,女子坐於柳下惠懷中,又同披一衣,而柳下惠竟然能做到「坐懷不亂」。《毛詩.蒼伯傳》也說到這件事:柳下惠與女子夜居一室,而眾人「皆無疑」,可見柳下惠「素行為人所信」,在左鄰右舍中有好口碑。《輟耕錄.不亂附妾》也提到這件事,認為,女子一夜坐於男子懷中而不亂,難矣;而人均不疑之,更難呀!說明平日言行為人所信服。
追宗溯源,河東柳氏出自姬姓。宗嗣的先祖即是那位贏得萬世美名的「坐懷不亂柳下惠」。
柳宗元深以自己有這樣的祖先為榮。他在〈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一文中,說了這樣一番話:「昔吾祖士師,生於衰周,與道同波,為世儀表。故直道而仕,三黜不去,孔氏稱之。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孟子贊之。今吾遑遑末路,寡偶希合,進不知向,退不知守,所不敢折其志,戚其心,遵祖訓也。」柳宗元說自己的祖先,懷才不遇而不怨憤,獨守貧困而不悲憫。正是因為有著祖先的榜樣,而使自己發達時不會得意忘形,潦倒時也不會自暴自棄,仍能百折不喪其志。
柳宗元在〈送元秀才下第東歸序〉一文中說道:「獻藝春卿,當三黜之辱,可謂屈抑矣。而名益茂,藝之周也。苟非處心定氣,則曷能如此哉!」柳宗元以勸解朋友元公瑾為契機,抒發自己的心志。雖然三場科舉連連失利,但不應以一時的勝負得失為意。祖輩柳下惠為士師而三黜之辱,仍不失「處心定氣」。「周乎志者,窮躓不能變其操」,志向堅定之人,困頓挫折不能改變他的節操;「周乎藝者,屈抑不能貶其名」,飽學多才之士,壓制屈辱不能詆毀他的名聲。只要自己擁有湛盧、豪曹之劍,何愁找不到犀牛兕象這樣的目標來「安得倚天劍」。
柳宗元在〈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一文中,也是以「吾祖士師」、「直道而仕,三黜不去」為榜樣,發出「勉修厥志,懼不恆久」、「慰我窮局之懷,祛我行役之憤」的豪言誓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1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