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旨在為普通大眾提供理解國際貿易爭端與金融秩序的科學視角。本書以經典的經濟金融工具去分析國際經濟領域最重大的現實問題——國際貿易與金融爭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平實生動的數據、事例闡述國際貿易爭端緣起、國際貿易領域經典原理以及其在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應用。在數據的支持下,本書科學論證了當前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利用這一經濟格局理解當下種種衝突與矛盾,並創造性地提出壟斷利潤原理、分工固化增長陷阱原理、雙輪驅動模型等理論,用來理解當下國際局勢新變化。本書基本內容已經面向本科生講授四年,也面向社會講授兩年,有良好的受眾反饋。作者又在已有教學研究內容基礎之上,在全書的生動、流暢、可讀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因而具有良好的評價預期。
作者簡介
鞠建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長江學者, 中國國際貿易研究會(CTRG)主席;曾任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2014—201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駐學者(2007—2009),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經濟系終身教授(1995—2014);獲南京大學數學學士、清華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集中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與產業組織,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曾獲2016年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20年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在清華大學主講的本科生通識課程“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2023年獲“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名人/編輯推薦
當代大國競爭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影響每一個中國人和子孫後代的生活與工作。大國競爭為何發生?怎樣演變?前途如何?當代大國在產業、貿易、科技、金融、安全、全球治理等領域如何競爭?什麼是中國在大國競爭的戰略目標、方針、措施?本書對當代大國競爭的幾乎所有重大領域進行了系統、嚴謹、專業的分析,創造性地構建了大國競爭的理論體系,對大國競爭的關鍵問題提出了全面、系統和自洽的解決方案。本書基於作者在清華大學開設的本科生通識課程“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以及數十年的專業研究、教學與親身經歷編寫而成,語言生動有趣,內容理性客觀。
序
前言
2018年3月,中美貿易爭端爆發,我們隨即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組建“大國競爭”團隊跟蹤研究。2019年春季,我在清華大學面向本科生開設了“中美貿易爭端與全球化重構”通識課程,這是中國(也許是全球)最早開設的有關中美貿易爭端的本科生課程。此後每年春季我都在清華大學開設這門課程,至今已經六載,並獲得廣泛的認可。這門課程2021年被評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課程”,2023年被評為清華大學精品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本書基於這門課程,簡化了技術細節,在保持內容嚴謹、系統的同時,力圖做到通俗易懂。
我於1995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國際貿易與金融是我的專業研究方向。20世紀90年代,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WTO(世界貿易組織)紛紛成立,全球貿易自由化掀起一波巨浪。我的研究集中在自由貿易區的關稅改革以及原產地規定對各國社會福利的影響。當時,WTO與自由貿易區的關係、全球應該有幾個主要自由貿易區是學術界的熱點話題。結合專業研究,我在2000年年初提出了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與亞洲共同體三足鼎立的世界秩序的構想。這個構想經過20多年的思考、沉澱,並與當前大國競爭及第四次工業革命實踐碰撞,成為本書關於新世界秩序的主線。
1987年,我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留校任教。留校後我的第一個研究課題是東北亞地區的開放,並於1989年發表了我的第一篇學術文章《東北亞經濟區合作構想》。因此,本書內容也是我36年來關於全球化的研究總結。
司馬遷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做學問的理想境界,本書嘗試沿著這三個方向努力。
究天人之際:本書揭示了新舊世界發展動力的核心差異,即由物質資本主導轉變為由人力資本引領;知識、想法和創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驅動力。本書構建的創新世界模型對“想法→創新→技術進步→市場實現”的過程進行了規範、系統的描述。其中,提出了兩個基本循環:創新者與想法云之間的循環、創新者與市場之間的循環;總結了創新世界存在的三對基本矛盾:集中與分散、公有與私有、自主與模仿。
通古今之變:本書總結了1500年以來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的演變,提出世界秩序正面臨從霸權迭代到競爭共存的範式轉變。當代世界失序的根本原因不是中美對世界霸權的爭奪,而是世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匹配帶來的矛盾衝突。
成一家之言:本書提出了大國競爭的理性分析思路,將國際微觀經濟理論與宏觀經濟理論相結合、增長理論與危機理論相結合,構建以多重均衡下的長期增長為中心的理論框架,分析“增長與危機” “共享與壟斷” “和平與戰爭”這三對矛盾的衝突、演變與發展。
本書內容涉及三個方面,熱點問題、理論體系、世界觀,即從大國競爭與新世界秩序的熱點問題出發,構建系統的理論分析框架,貫穿著對新世界運行規律的思考。
第1、2、3章提出問題,國際貿易爭端為什麼發生?經濟如何增長?大國如何競爭?第4章解析中美貿易爭端。前面4章提出國際貿易爭端三大原理、三大定理,建立貿易爭端的長期、整體、局部、短期利益衝突分析框架。從第5章開始,我們討論大國競爭的戰術與戰略,分為4個部分:第5章討論戰術原則;第6—12章構建戰略理論;第13章討論時空背景,建立創新世界模型;第14章討論戰略實踐,提出中國在下個十年(2024—2034)的大國競爭戰略。
第6—12章的戰略理論又包括三個模塊:第6—8章是模塊一,討論全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其中,第6章討論經濟基礎,即全球價值鏈的結構變化;第7、8章討論作為上層建築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全球治理體系的結構變化,以及與經濟基礎的結構矛盾。第9章是模塊二,通過“增長—危機”的理論框架分析當代大國競爭的均衡狀態。第10—12章是模塊三,討論核心領域的大國競爭,其中第10章討論技術競爭、第11章討論國際金融競爭、第12章討論全球治理體系競爭。
本書的完成歷經數十載,首先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家人的支持、愛護與陪伴;感謝師長的教誨,感謝合作伙伴的幫助。
本書每一章的內容,都是我們“大國競爭”團隊的研究方向。團隊成員六年來幾乎每周舉行組會,討論問題、碰撞思路、收集文獻與數據、幫助我整理書稿。其中,馮路主要參加第1章的討論,盧冰、韋拉主要參加第2章的討論,侯江槐主要參加第3章的討論,李昕、李元琨主要參加第4章的討論,馬捷主要參加第5章的討論,余心玎主要參加第6章的討論,夏廣濤、黃琛主要參加第7章的討論,彭婉主要參加第8、9章的討論,馬雪琰、劉政文主要參加第10章的討論,楊雨佳主要參加第11章的討論,劉斌、王曉燕主要參加第12章的討論,陳驍、張佳梁主要參加第13章的討論。李思佳通讀全書,幫助我整理書稿、數據和圖表。楊綠原、夏之薇給予團隊行政與後勤支持。感謝他們對本書做出的貢獻。
六年來在清華大學的教學過程中,同學們踴躍提出問題、熱情參與討論,使課程得以不斷改進,感謝他們。
2021年,以清華大學的課程內容為基礎,我在“得到”平臺開設了“國際貿易爭端21講”的音頻課程。感謝編輯牛萌、梁建成、劉睿敏幫助我將課程從大學教室搬上網絡。特別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林君秀、李娟、閆靜雅三位編輯不辭辛苦編輯全書。
當代大國競爭剛剛拉開序幕,本書只是我們對其理論探討的開始。伴隨著世界秩序變革的步伐,我們觀察其改變,洞察其邏輯,不斷改進理論;我們將見證歷史,迎接光明的未來。
目次
第1章 國際貿易爭端為什麼會發生?
1.1 中美貿易爭端爆發/2
1.2 我的兩個故事/5
1.3 如何分析國際貿易爭端? /8
1.4 國際貿易爭端三大原理/11
1.5 結語/19
第2章 經濟總量如何增長?
2.1 兩千多年來的經濟增長/22
2.2 雙輪驅動模型/24
2.3 增長定理/29
2.4 全球化的四個階段/30
2.5 全球壟斷形態的演變/35
第3章 大國如何競爭?
3.1 競爭的六個領域/37
3.2 競爭的三個要素/45
3.3 中美關係五階段/48
3.4 我親身經歷的中美關係變遷/53
第4章 解析關稅爭端
4.1 局部利益衝突: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58
4.2 短期利益衝突/59
4.3 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結構:反比較優勢之謎/63
4.4 中美關稅爭端的事實解析/66
第5章 鏡像策略:如何避免對抗?
5.1 戰術原則/76
5.2 理論模型/77
5.3 實例分析一:中歐光伏/葡萄酒關稅爭端/81
5.4 實例分析二:美國對跨國公司的長臂管轄/82
第6章 三足鼎立:全球價值鏈的結構變化
6.1 世紀之交的問題/90
6.2 全球價值鏈的概念/92
6.3 三足鼎立的全球價值鏈結構/94
6.4 核心國家(中、美、德)與區域結構分析/99
6.5 三足鼎立格局的動因與展望/101
第7章 國際貨幣體系基本矛盾
7.1 國際貨幣體系:歷史與現狀/103
7.2 基本矛盾: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與“單極”國際貨幣體系不匹配/111
7.3 如何解決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本矛盾/115
第8章 世界秩序基本矛盾
8.1 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歷史與現狀/122
8.2 世界秩序的基本矛盾/125
8.3 世紀之交的討論(1)/129
8.4 如何理解世界失序?/131
8.5 三足鼎立:新世界雙層治理體系/135
8.6 世紀之交的討論(2)/139
第9章 什麼決定大國競爭的未來?
9.1 大國競爭的歷史回顧/142
9.2 大國競爭的增長—危機模型/145
9.3 崛起國的潛在危機以及防範/151
9.4 守成國的潛在危機/163
9.5 大國競爭下的危機發展的可能路徑/169
9.6 尾聲/172
第10章 技術競爭:“領先者困境”與“追趕者陷阱”
10.1 柯達的故事:“領先者困境” /174
10.2 技術創新的分類/175
10.3 漸變型技術競爭/176
10.4 突變型技術競爭/181
10.5 當代大國技術競爭/185
第11章 國際金融競爭
11.1 亞洲金融危機/197
11.2 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199
11.3 如何防範國際金融危機與金融制裁雙風險?/207
11.4 尾聲/214
第12章 全球治理體系競爭
12.1 新文化會誕生在哪裡?/216
12.2 WTO的困境/219
12.3 區域貿易協定的興起/222
12.4 歐洲的經驗/223
12.5 亞洲的困境/226
12.6 “亞洲共同體”與亞洲秩序重建/229
12.7 尾聲:新文化會誕生在亞洲嗎?/236
第13章 創新世界
13.1 如何描述創新過程? /240
13.2 如何衡量創新? /244
13.3 想法云的五個假設/248
13.4 創新世界模型與量子力學模型的相似性/251
13.5 創新世界的基本矛盾:沙漠找水問題/254
13.6 新世界秩序與創新的基本矛盾/259
13.7 尾聲/264
第14章 十年戰略(2024—2034)
14.1 目標的現實性與挑戰性/266
14.2 不稱王/269
14.3 穩市場/274
14.4 謀共享/284
14.5 結語/286
附錄 各章小結/288
相關商品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