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侘寂Wabi-Sabi:無常、不完美、未完成,以「無」為核心卻蘊含廣袤可能性的哲學
滿額折

侘寂Wabi-Sabi:無常、不完美、未完成,以「無」為核心卻蘊含廣袤可能性的哲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79237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預購中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質樸、禪意、孤寂
不完美、非永存、未完成
以上都是「侘寂Wabi-Sabi」的描述性定義,卻也無法完全描繪此概念的形貌
這個日本文化核心中最難以言喻的概念,經過本書的引介,終於深入你我的生活
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提出深入而警醒的啟發

粗糙陶器裡一根枯枝、灰泥牆上一抹斜陽,這樣的物事或景象,對人們來說已相當熟悉,可以脫口說出這就是「侘寂風」。

樸素斑駁的美學風格,是侘寂最顯而易見的特色。但若只抓到表層的美學表現,其實我們忽略了侘寂最深刻的顛覆性底蘊而不自知。

從不可言喻,到萬眾普及
從茶道與禪學發展出的「侘寂」,一向以概念玄奧聞名,連日本人自己都難以說明,不具備日本文化底蘊的外國人更如霧裡看花。本書在1994年首度以一般人可以理解領會的方式把侘寂的概念帶到歐美眼前,嘗試用清楚的言詞說明,也和西方世界熟悉的現代主義做比較,進而促使這個概念從學術與文化圈普及到藝術設計、生活方式、人生態度等領域中。於是從90年代起,在歐美的平面與工業設計、製造業、建築界內,本書激發許多創作者的靈感,甚至在科技產業促發「簡單質樸」的企業理念,帶起一波探討、實踐侘寂概念的風潮。

從美學精神,到思考體系
即便侘寂精神得以發揚光大的原因,和特殊的美學表現密不可分,但若檢視侘寂的根源,細嚼其核心論述,我們便可以得知,侘寂的完整型態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考模式、一種對既存主流意見的反動態度,要求我們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以主動關注遭忽視的細節、摒棄框架再詮釋的態度面對,終能達致不矯飾而優雅的侘寂智慧。

 侘寂的形上學基礎
-萬物若不是正從無中蘊生,就是正走向無
 侘寂的精神價值
-觀察大自然可以得知真理
-「偉大」總是隱藏在不顯眼和遭人忽略的細節中
-醜之中可以誘導出美
 侘寂的心境
-接受無可避免的情況
-欣賞宇宙的秩序
 侘寂的道德準則
-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東西
-重視事物的內涵,忽視物質的階級地位

從抽象孤高的概念,到切身的實踐
這個傳承五百多年的文化核心,近三十年在全球發酵,如今已成為許多人信手拈來表達一種「想像中的意境」的詞彙。但正是在這個概念已逐漸普及的時機,我們更該回到概念本身重新檢視,發現侘寂不只是一種對美學與氣質的想望。
本書作者科仁身為美國人卻長年浸淫日本文化,於日本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發表專欄,他以既局外又局內人的眼光,對侘寂概念進行爬梳與詮釋,發現它不但培養出人們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鑑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強調人需主動留意自然界被忽視、不被注意的面向,主動以不受限的詮釋發掘價值的存在,因此美善等價值不再是靜態的、本質性的存在,而是發生在人與事物之間的動態事件,只要有適當的環境、脈絡或意識轉變,隨時都能自然萌發。而我們從侘寂中領會的「破壞框架」精神,不僅能回答生命裡的大哉問,也能對創作者帶來新意、甚至對當代追求表象的消費社會提出批判。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跨領域文化人,身兼作家、編輯、出版人。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1976年創辦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圖像豐富的雜誌版面頗具實驗性,內容融合了多種文化現象,風靡眾多讀者。
曾長期居住在日本,與眾多創作者交流,同時從事設計顧問和雜誌連載等工作,在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長期以文化人類學與反文化角度執筆專欄。
代表作《侘寂Wabi-Sabi》首度以一般人容易理解領會的方式把侘寂的概念帶到歐美眼前,從1990年代起激發包括平面與工業設計、建築在內許多創作者的靈感,帶動歐美探討、實踐侘寂概念的風潮,甚至在商業公司促發「簡單質樸」的企業精神。
其他亦著有多本文化與美學書籍:例如《再探侘寂》《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礫石與沙:日本枯山水庭園的見微知著》、《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體驗泡澡:在熱水中泡出設計》、《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花店:關於那些花所傳遞的故事》等。

譯者簡介

蔡美淑

一九七九年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夏天裡的紅鱒魚》、《陌生人的禮物》(該系列小說獲得貝瑞獎和夏姆斯獎的入圍提名)、《聖血密碼》、《永恆棋戲》等作品。

目次

目錄
前言

Ⅰ 歷史考察與其他思考

刻意模糊的歷史
初步的解釋
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簡史

Ⅱ侘寂宇宙

圖表
形上學的基礎
精神價值
心境
道德準則
材質特性

註解
圖片說明與來源

書摘/試閱

前言
一九九四年,我在《侘寂Wabi-Sabi:無常、不完美、未完成,以「無」為核心卻蘊含廣袤可能性的哲學》(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引進「侘寂」一詞。我在書裡提到,「侘寂是事物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那是審慎和謙遜之美。亦是不依循常規的美⋯⋯」 我也指出侘寂是日本文明的重要美學感受。

我在前一本書提到侘寂的觀察與原則,一些喜愛美學的人或許對這些主題一直很感興趣,只是過去沒有人以如此力道來介紹這些概念,或者未遇到文化上較能接受新事物的時機。 結果,許多人發現這本書的用語與概念架構可以用來描述他們的作品面向。有些人甚至因此獲得靈感創作出新的作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其他作家與思想家也開始匯整這些理論與解釋,寫出一連串討論侘寂的新書。

我很高興許多人接受了侘寂的典範。然而,前一本書的重點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侘寂,因此省略了對日文侘與寂這兩個字結合起來的背景說明。這使得許多人誤解了侘寂在日本歷史裡的真正地位。本書的寫作目的,有部分就是為了澄清這些誤解。本書的目標是清楚說明侘寂是怎麼形成的,並且藉由這個過程進一步解釋侘寂的性質。(從另一個層次來說,本書可以做為一種方法論的「指南」,提供有心創造新美學典範的人一個參考。)

本書最後兩章談的是不同的主題:侘寂在當代世界的地位。我希望讓讀者一同來思考,侘寂的物質性(或者說它的本質)在未來的展望。


侘寂溯源-I
困惑的源頭。如果你翻查日文字典,想找出「わびさび」(wabi-sabi或wabi sabi)這個字,你一定會感到失望。因為字典裡根本沒這個字。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如果你詢問有一定教育程度的日本人,問他們知不知道侘寂是什麼意思,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知道,即使他們認為要清楚解釋侘寂這個字幾乎是不可能。
那麼,侘寂這個字究竟該怎麼解釋?
寂(さび,sabi)是個歷史悠久的詞彙,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即可見到蹤跡。《萬葉集》成書於八世紀,當時日本的民族認同首次開始成形。在這個時期,日本主要的文化學習對象是中國。寂這個概念就是從中國的詩文借來,意思是「孤寂淒涼」。
到了十三世紀,寂成為重要的關鍵詞彙與日本詩歌的藝術理想。寂的感受也進入到日本其他藝術領域,如文學、繪畫、戲劇、室內設計等等。在這個時期,寂的意義包括「欣賞古老、枯萎與孤寂」以及「事物衰頹之美」。寂的感受也讓人領略到在「消逝」、「殘缺」、「不圓滿」、「隱晦」、「疏淡」,與「不協調」的事物背後蘊含著美的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sabi也有「生鏽」的意思,也就是鐵氧化時轉變成赭紅色的過程。這個字義來自完全不同的詞源。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生鏽開始與寂乃至於侘寂的其他意義結合。)
十五世紀晚期,出現了侘(わび,wabi)一詞,這個詞除了用來描述寂的情感狀態,也用來說明新形式的日本品茶儀式:侘茶(わび茶,wabi-tea)。品茶儀式在日本又稱為茶湯(茶の湯,chanoyu,原意「用來泡茶的熱水」)或茶道(chado或sado,原意「茶之道」,指品茶儀式是一種精神修行)。最初,茶是由禪宗僧人從中國引進到日本,僧人打坐參禪時,藉由品茶儀式來保持清醒。之後,原本單純的品茶被上層階級與武士添入各種有趣的活動,例如茶會(可能飲酒,也可能不飲酒)與鬥茶(品評茶味高下)。茶成為嚴肅藝術活動的焦點,是從村田珠光(1423-1502)開始的,而村田珠光就是侘茶的創始人。
跟寂一樣,侘也是個歷史悠久的詞彙,而且也能在《萬葉集》中找到。從字詞的根源來看,侘指「發自內心、謙卑地道歉」。起初,侘帶有負面的意思。但經過數百年的演變,侘的字義在茶道文化裡有了大幅變化,蘊含豐富的詩意:「悲慘的」、「可悲的」、「貧乏的」、「淒涼的」、「無人哀憐的」、「孤獨的」,與「無望的」。
往後一百年,侘茶變得十分風行。在這個時期,侘的意義經常與寂重疊。換言之,侘通常指的就是寂。

探索侘寂典範之路。一九九二年,我踏上一段旅程,試著掌握與描述最吸引我的美的特質。當時,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日本。談到「美」,我指的是一種興奮與愉快所結合起來的感受(表面上源自於事物),這種感受使我們更能感覺自己活在世上,並且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這種感受通常還伴隨著對真實、良善或愛難以抗拒的感覺。
為什麼我對美感興趣?我父親最近才在一場離奇的車禍中喪生,因此我開始質疑生命的目的。我考慮了各種可能,最後發現體驗美的事物可能是人活著最好的理由。美是一種體認到高階形式時不由自主的反應,甚至可能是對心智深層的知覺結構的窺探。這麼說來,美是一種「覺悟」,它顯示出森羅萬象的背後有著更根本的東西。我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過程。
我發現最吸引我的美其實就在眼前,它只是隱藏在不起眼的景象之中。它與好的品味無關;也許正好相反。但最敏感、最具審美眼光的人必定看得出這種美。
我不確定接下來該怎麼辦。最後,我拿起相機,走出東京寓所前門,開始拍攝讓我感興趣的所有事物。我試著不做思索,當成自己只有一雙眼睛以及一根用來按下快門的手指。第二天,我重覆這種什麼也不想,邊走邊看邊拍的模式,之後每天都是如此,就這樣持續了兩個月。那時是秋天。不久,我拍攝了許多樹葉照片,這些葉子分別處於不同的腐化分解階段。它們讓我想起一些菸蒂的相片,這些菸蒂八成是從曼哈頓的排水溝裡撿來的,攝影巨匠厄文.潘恩(Irving Penn)仔細觀察了這些菸蒂之後拍下照片。那意象很迷人,但有什麼含義?背後存在著什麼觀念?根本的概念結構是什麼?這種景象如何用文字形容?
我靈機一動,翻開十年前我研究日本茶會時寫的日記。讀了幾頁之後,我想到一件事,我想起日本朋友用「侘寂」這種簡稱來形容某種衰頹之美。我的朋友指的是「侘與寂」、「侘或寂」還是兩個詞合起來?有可能是兩者的結合吸引了我的注意。
過了一段時間,我看出侘寂同樣適用於物質與環境的性質、情感狀態、道德倫理的選擇乃至於精神態度。然而,我在做了一些研究之後發現,侘寂不是既有或正式的詞彙,也就是說,它從未用於書面或學術作品。此外,侘寂也與茶會的物品與行為沒有直接關係。「侘」與「寂」確實源自日本中世紀,但「侘寂」這個意義含糊不定的口語詞彙則非如此。我發現,這個語義學上的建構物可以符合我所追尋的那種「審美感受的覺察」—也就是美。
但,侘寂到底是什麼?反覆思索之後,我認為侘寂應該可以說是侘茶(茶這個字可有可無)在當代的概念接班人。顯然,侘寂源自於侘茶,但侘寂卻轉變成稍微不同的事物,它變得更具包容性,也更具庶民氣味。就像侘茶曾經包含所有寂的意義,現在,侘寂也包含了所有侘茶與其他事物的意義。我身負的任務目的變得更清楚:我要去除這個概念的神祕色彩,將其轉變成容易理解的形式,讓所有的人,無分國籍,都能將侘寂融入自己的世界觀與美學語言中。在原本的語境之外使用侘寂,很可能讓它的意義產生微妙的變化,有些意義可能喪失,但也可能因此獲得新的意義。

讓侘寂形成一種概念。侘寂是從侘茶鼎盛時期形成的觀念匯聚而成的。然而,這些觀念在日本受西方哲學與藝術理論影響之前便已形成,不符合我們今日要求的清晰與嚴謹,因而無法成為「有用的概念」。事實上,侘茶是在避免明確概念化的心態下所產生的事物,而明確概念卻是現代美學論述的核心。當一個現象橫跨了從非常具體到極度抽象的兩端,要把這個現象轉變成有用的概念,顯然就是極為艱鉅的任務。我大可附上充滿侘寂意味的照片,然後在底下加幾行蘊含詩意的圖片說明。但我的目的不只是提供直覺、非文字所能形容的理解。我的重點是傳達侘寂做為一個概念的完整意涵,它必須用文字這種清晰觀念的媒介來加以表現。
我一方面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發展自己的解讀,我努力融通兩者,試圖找出侘寂最根本的美學要件。我將這些看法去蕪存菁,簡化成精練的文字與詞彙,使其一同傳達出侘寂的核心本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7
預購中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