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交易力:打造與自己完美協調的交易系統
商品資訊
系列名:寰宇智慧投資
ISBN13:9786269863938
替代書名:The Inner Voice of Trading : Eliminate the Noise, and Profit from the Strategies That Are Right for You
出版社:寰宇
作者:麥可.馬丁
譯者:黃嘉斌
出版日:2024/11/26
裝訂/頁數:平裝/248頁
規格:21cm*15cm*1.1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你如何交易、交易什麼,以及交易的頻率,
取決於你的個性與特質,而非你對某種金融工具的了解。
麥可•馬丁強調,
唯有先修煉內心,才能成為真正理想的交易者!
《內在交易力》由麥可.馬丁所著,內容將深入探討金融交易與交易者內在感覺之間的藝術與科學。書中主要介紹如何幫助交易者克服心理障礙,以達到最佳表現。以下是本書的核心重點:
1.心理狀態與交易表現:書中強調心理因素在交易中的重要性,探討情緒、心態和心理障礙如何影響交易決策和表現。理解和管理這些心理因素對於成功交易至關重要。
2.內省的重要性:書中的「內省思維」(The Inner Voice)指的是交易者內心的直覺與判斷力。作者建議交易者學會傾聽並信任自己的內心,從中發掘最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
3.過濾雜訊:在資訊泛濫的市場中,書中提供了有效的策略來幫助交易者過濾雜訊,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訊息和數據。
4.個性化的交易策略:每位交易者都有獨特的風格和需求。書中提供了方法來幫助交易者制定適合自己的個性化交易策略,而不是盲目跟隨他人的方法。
5.打破停損迷思:書中包含了實用的停損策略,幫助交易者在面對虧損時保持冷静,做出理智的決策。
6.自我反思與改進:強調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交易者需要不斷地評估自己的表現,從錯誤中學習並改進自己的策略。
這本書不僅適合那些已經有一定交易經驗的投資者,也對初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心理學和策略指導。
「《內在交易力》為交易者提供了堅守經過嚴謹研究與測試的交易計劃的工具,幫助他們免受情緒波動(如恐懼與貪婪)的影響。」
——比爾•鄧恩(Bill Dunn),DUNN Capital Management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麥可.馬丁(Michael Martin)
過去二十多年,麥可.馬丁一直是一位成功的交易者。他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紐約證券分析師協會(NYSSA)任教十三年,也是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CFA)成員。他還曾擔任《交易者月刊》(Trader Monthly)副主編,並在《哈芬登郵報》、《商業內幕》以及個人部落格MartinKronicle.com撰稿,也在《巴倫周刊》發表過文章。
馬丁自學生時代便對商品交易產生興趣,從課堂上的隨機學習計畫開始,運用Lotus 123為一家大型對沖基金構建熱燃油與天然氣的季節性模型。隨後,他在華爾街從事大宗商品帳戶交易,賺取了可觀佣金,但他更渴望透過激勵獎金獲得高額回報。經過三年經紀公司工作後,馬丁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搬到洛杉磯後,他創辦了CTA(商品交易顧問),並開始教學。同時,他加入並參加「茵克蘭村交易部落」的會議,隨後在洛杉磯成立自己的交易部落並擔任酋長。在此期間,他在AutumnGold評鑑中排名第一。他的交易課程可在MartinKronicle.com找到。
譯者簡介
黃嘉斌
台大商學系,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經濟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博士研究;曾經任職揚智投顧、潤泰投顧。目前從事專業翻譯,譯作甚豐。
目次
目 次
前言
特別感謝
致謝
作者小傳
第一章 打造協調的交易系統
第二章 順從市場造就贏家
第三章 我從市場中學到的教訓
第四章 金融怪傑的情緒智慧
第五章 市場時效的重新思考
第六章 看不見的心理陷阱
第七章 探索你的內在系統
第八章 衡量機會與風險的藝術
第九章 虧損為獲利之本
第十章 成為自己的心理專家
第十一章 傾聽內省之聲
附註
書摘/試閱
精彩試閱
前言
麥可.馬丁的著作《內在交易力》(The Inner Voice of Trading),提供了有關平衡交易思想與內在感覺的藝術和科學的重要見解。
書中提到許多交易者在達到心流巔峰時,創造了驚人的獲利。處於這種狀態下,交易變得如同水到渠成。然而,關鍵在於如何保持這種巔峰。如果交易者心浮氣躁、貪婪或恐懼,這種心流狀態就會被打破,交易者將回到現實中。如果你與自己的感覺抗衡,這只會干擾心流的維持,從而阻礙交易的成功。
在《內在交易力》一書中,馬丁深入探討了如何在交易過程中保持清醒,以及維持精神與情緒平衡的藝術與科學。他透過引用自身和他人交易的案例,闡述了這些觀點,特別強調了及時臣服於市場行情的重要性。
大多數交易者都了解基本原則,如持續發展獲利部位、快速認賠、管理風險、採用停損、嚴格遵循交易系統以及忽略新聞事件等。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交易,也適用於生活中的其他領域,前提是人們願意徹底執行。然而,許多人卻因為個人的交易偏好,選擇不去遵循這些規則。
過著以原則為中心的生活,投資人需要具備獨特且高度成熟的個性。面對高價買進、低價賣出,以及無止境的反覆訊號,這些都容易讓人感到內心煎熬與不安。然而,馬丁直觀地處理了成功與性格之間的重要聯繫,並透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交易案例,生動詮釋了這一主題。
透過我經營的Trading Tribe部落格來指導交易者,其中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能結識許多聰明且富有抱負的人,並與他們交流、分享經驗。也正因如此,我有機會認識了麥可‧馬丁,他早在多年前就成為了我們群組的一員。
乍看之下,我覺得自己遇到了一位擅長街頭交際的東岸老粗,他看起來就像是個介於脾氣暴躁的出租汽車司機和單口相聲喜劇演員之間的人物。隨著群組的發展,我見證了他逐漸展現出如兄弟般的一面,與我們一同深刻感受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在我們為了事業與親密關係中的各種複雜抉擇而掙扎時,他與我們同樣經歷了這一切情感的起伏。
在我們往來的過程中,我有幸見到麥可的姿態逐漸變得柔軟——變得更通情達理、更堅強、更願意和他人分享他具備的天賦。從本書的字裡行間,我覺得麥可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現在正成為熱誠的老師、指導者與作家。我相信他將是初學者的一大靈感來源。
我很榮幸地接受麥可.馬丁的邀請,為他的書撰寫這部份前言。我祝賀他完成這本書,也願各位能樂於品嘗這部作品。
艾迪.賽柯塔
德州,奧斯汀
第一章 打造協調的交易系統
如同許多交易者一樣,自從閱讀傑克.史瓦格(Jack D. Schwager)的《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一書後,我對於專業交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收集了他對於當時許多成功交易者和基金經理人的採訪內容,譬如: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與麥可.馬可斯(Michael Marcus)等人。相當幸運地,我有機會認識其中數名交易者,並接受他們的指導。而他們之中的某些人如艾迪.賽柯塔(Ed Seykota),最終成為我的導師兼益友,並且深遠影響了我的交易心理層面。
很多交易者特別喜歡《金融怪傑》內關於賽柯塔接受訪問的一章,他有一句名言經常受到人們引用,內容是:「不論輸贏,每個人都能從市場上得到他們想要的。」直到今天,這句話仍然擊中那些平庸失敗交易者的軟肋:交易者如果總是賠錢,那麼這就是他有意為之的目標。對於賽柯塔及其門徒來說,意圖等同於結果。
「交易者的目標是發展一套和自己相互協調的系統」——換言之,該系統應該讓交易者的情緒素質和交易技巧相互協調一致。
可是,我認為,有關賽柯塔受訪內容最具啟示意義的一句話是:「交易者的目標是發展一套和自己相互協調的系統」——換言之,該系統應該讓交易者的情緒素質和交易技巧相互協調一致。此處所謂的系統,指的是一套交易法則:買進什麼,買進多少,何時進場,以及何時出場(認賠或獲利了結)。這些法則在性質上都屬於知識或理智性的,至少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如此。潛藏在這個表面之下者,則是交易者對於情緒的掌控程度。關於交易法則的知識層面,往往是大多數有抱負交易者在學習這門技藝時所追求的東西,因為這是他們從幼稚園時期開始就引用的學習方式。非常不幸地,大多數胸懷大志的交易者總是太晚才察覺到,交易行為之中只有二〇%屬於知識成份,另外八〇%則屬於心理層面。因此,我希望藉由本書改變這一切。
賽柯塔在接受訪問時提到的法則強調的是內在的和諧,而不是僅僅基於知識或技術層面的交易策略。他談論的是如何使交易者與自己的情緒和自我意識達到一致,以實現更有效的交易。換句話說,他的建議更多地關注於如何在情感和心理上與交易過程達成協調,而非僅僅提供具體的交易技巧或策略。
無論交易風格如何,交易者往往因為與其使用的系統缺乏協調而無法成功。換句話說,交易法則和交易方法之間的情緒連結不足是主要原因。這些交易者能夠在技術與知識層面上瞭解交易法則,卻不能從心理或自我意識角度產生認同。這未必完全是交易者本身的錯誤:我們的教育體系通常並不關心學習者本身對於任何事情的感受,對這方面的考量毫無著墨。在交易者知道他想要成為一名交易者之前,這種僵化的機械性模式已經為失敗做好了鋪陳。不可否認地,想要知道這方面覺醒應該向誰求助,這點就深具挑戰性。不幸的是,通常交易者完全不知道自己一直在錯誤的道路上尋找答案;而非常諷刺地,有關交易成功的答案,實際上存在於交易者自身的內心。
無論交易風格如何,交易者往往因為與其使用的系統缺乏協調而無法成功。換句話說,交易法則和交易方法之間的情緒連結不足是主要原因。這些交易者能夠在技術與知識層面上瞭解交易法則,卻不能從心理或自我意識角度產生認同。
交易想要成功,知識與心理層面必須彼此結合。如同婚姻關係的配偶,理智與自我意識同時需要發展。某個配偶如果缺乏自我意識,就難以長久維持婚姻關係。這種情況下對於配偶雙方都構成壓力。如果某位事業伙伴需要時間弄清楚自己是誰,最好暫時與他分道揚鑣,以免你平白浪費資金。當交易者缺乏自我意識,就如同飛行員駕駛飛機時失去了導航。
交易法則往往具備激發情感和挑動心理的作用,容易讓交易者的情緒受到波動。例如,交易者可能會自問:「我應該在這個價位進場嗎?」「我應該買進這支股票嗎?」「我應該在這裡認賠出場嗎?或者應該等待行情反彈?」對我而言,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理智層面的考量,更是充滿了濃厚的情緒性質。問題之所以產生,關係著交易者當時的感受。這時候必須思考交易者在情緒上傳達了什麼,因為這不單純涉及金錢層面而已。
問題:「我應該在這個價位進場嗎?」
內心的想法:「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我還是打算這麼做。」
問題:「我應該買進這支股票嗎?」
內心的想法:「我希望採取行動。只要告訴我應該做什麼,然後我就會做,但要儘快。持有這麼多現金是很難受的。」
根據傑森.茲威格(Jason Zweig)的說法,賺錢機會的誘惑往往比實際賺錢本身更具吸引力。
問題:「我應該在這裡認賠出場嗎? 或者應該等待行情反彈?」
內心的想法:「大家會怎麼想? 我擁有MBA學位,我所有的自尊都押在我認為自己有多聰明之上。我不想在這件事情上冒險。這就是我。如果我再等待一下,技術上就不至於發生差錯。我可以遞延我的不正確行為,起碼今天可以繼續維護自己的尊嚴。」
首先得承認,交易者是人,因此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建立在我們整體天性的一部份,包括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這兩者對於交易者與投資人都一樣是無所不在的。對於前述的假設性問題,所傳達者顯然不僅僅是交易中涉及的「如何做」範疇。老實說,「如何做」還是相對容易的部分;倘若交易者欠缺感受情緒的技巧而無法瞭解它們箇中含意,最終將導致自我意識背叛「如何做」的部份並招致麻煩。你如果內心陷入在各種情緒糾結,這種情況下只會讓自己的交易充滿著盲點。
對於那些在自我意識和技術層面缺乏協調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
上述這些問題,實際上必須由交易者自己來面對。對於那些在自我意識和技術層面缺乏協調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你應該成去當醫生才對! 我告訴你,這種荒謬的交易只不過是一種合法的賭博。」然而,一旦當技術層面與自我意識層面之間達到協調,他們將發現內在充滿著平靜與信心。這種情況下,他們將和我所謂的內省思維(inner voice)對話。這正是金融怪傑培養與試圖傾聽的聲音。
本書的核心與靈魂是從情感角度審視交易決策,幫助讀者瞭解自己的行為。這個過程中,你會由原本聽從墨守成規和傳統智慧的吵雜聲,演化到傾聽自己的內省思維,並且與之溝通。這個旅程會讓你更瞭解自己,提升各位的自我意識水準。至於你能夠學習的程度,則僅受限於你有多大的意願去感受。
本書的核心與靈魂是從情感角度審視交易決策,幫助讀者瞭解自己的行為。
當你求學階段所經歷的時間愈長,這種「如何做」的學習方法,會在學習模式與講究分數的精確模式之中愈是根深蒂固。你可能習慣如此思考:「我如果能夠正確回答九〇%的問題,考試成績就能得到A。如果我能夠如此連續完成幾次,這個科目的成績也將獲得A。」這也就是說,正確與精確變成你的目標。但目前為止,所有自我意識的概念都沒有被口頭或書面提及,只有在家裡和社交場合才會基於別人對於你和你周遭的行為而表現出來。
這個情況也適用於交易領域。成為交易者之前,你可能上過大學並攻讀MBA學位。你甚至選擇了最具挑戰性的專業之一:特許金融分析師(CFA)。你的父母可能以你為榮,你也為自己感到驕傲,或許真是如此。你所接受的教育程度顯然超過多數同儕與其他多數人。然而,這些雖然都顯示你擁有非凡的知識和專業,但你或許仍然難以運用一項最重要的交易工具:侷限虧損。為什麼? 理由很簡單:聰明人不喜歡犯錯。你一輩子都在追求成功的生活。成功的感覺讓你覺得更自在,因為你已經習慣於此。身為交易者,你寧可繼續持有虧損部位,期待市場最終得以證明你的看法正確,而不是經常接受小額虧損。
社會習俗有時候也會造成困擾;在交易獲利與凡事追求精確性的期待之間,往往會產生衝突。爭取正確的感覺勝過於面對挫敗。就這方面來說,「贏家永不放棄」的陳腔濫調,顯然不適用於風險管理,但這正代表了交易者工作的本質:風險管理者。贏家永不放棄,但能及時放棄的交易者,卻能因為承認自己犯錯而得以保留較多的帳戶淨值,使得明天可以重新來過。他們不必在感情用事的情緒枷鎖下,為了等待部位轉虧為盈而分心。
這並不是說你不明白這些道理,而是你在情感上無法調和自己的聰明與那些你認為自己如果想在交易行業中競爭,所必須具備的情感相關行為。這不僅僅是單獨思考獲利層面(純粹精確性的賽局)——而是要穩定創造較不經常發生的獲利,同時這個獲利程度能達到虧損的數倍(數學期望值的賽局)。由於專業交易者是根據數學期望值的概念來處理風險,因此交易的成功機率可以不及五〇%(不精確),但交易成功所創造的獲利要夠大,而最重要者,整個交易過程能夠讓交易者產生自在的情緒。瞭解數學期望概念有助於溝通理性知識與自我意識之間的鴻溝。這可能是你培養內省思維的最重要工具。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