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8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深刻影響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大家 北派五大家之奇幻仙俠派 還珠樓主
《青城十九城》與《蜀山劍俠傳》並列為還珠樓主的巔峰之作
古龍、金庸、梁羽生、溫瑞安,均受還珠樓主影響頗深,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
「我的小說創作深受還珠樓主的影響和滋養。」──金庸
「還珠的作品我是必讀的。還珠樓主是浪漫派,其想像力之豐富,時至今日,恐怕還是無人能與之比肩。」──梁羽生
「還珠樓主是才氣縱橫、博聞強記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海闊天空、任意所致、雄奇瑰麗、變化莫測的……這種寫作的方式,一直在武俠小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珠樓主李壽民也因此成為承先啟後、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古龍
名家推薦: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著名武俠評論家 林保淳
被喻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的還珠樓主
開創了亙古未有的奇幻天地
青城山優美的傳說故事及壯麗景色
幻化為青城十九俠雄奇瑰麗的武俠世界
《青城十九俠》藉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山川景物和當地民族生活為背景,記敘清初青城派劍仙的眾弟子羅鷺、裘元、虞南綺、狄勝男、狄勿暴、紀異、呂靈姑、楊永、楊映雪、紀登、陶鈞、楊翊、陳太真、呼延顯、尤璜、方環、司明、塗雷、顏虎等十九人煉劍、行道誅邪、開創青城派的武俠故事。
梅英與林安當年因受妖人暗算而結下情緣,女的本欲委身相從,只圖永好。林安卻因乃師遺命,只要能永保元真,不為情慾所累,再過一甲子便有機會成道,否則,便須再轉一劫。林安為此逃往雪山隱起,不料不久便被梅英發覺尋去,責以負心之咎。此時林安不知梅英也是中邪纔有此事,心還鄙薄,只因天性忠厚,又因救命之恩,不願使其難堪,重又逃脫。梅英偏是情絲牢繫,依然苦苦搜尋。接連幾次過去,均被林安逃脫,除第一次見面談了幾句外,以後更是望影先逃,這些話一句也未得出口……
「還珠樓主運用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武俠小說帶入了一個劍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極為深厚的國學底子、浩瀚千變的文字能力,對道、釋、儒哲思糅合的獨到見解,無論寫景造境,敘物述人,文采繁富典麗,奇詭紛陳,每有精彩的描寫,奇句妙造,令人感覺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來真要屏息凝神,一氣呵成,又嘆為觀止,匪夷所思。」──溫瑞安
《青城十九城》與《蜀山劍俠傳》並列為還珠樓主的巔峰之作
古龍、金庸、梁羽生、溫瑞安,均受還珠樓主影響頗深,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
「我的小說創作深受還珠樓主的影響和滋養。」──金庸
「還珠的作品我是必讀的。還珠樓主是浪漫派,其想像力之豐富,時至今日,恐怕還是無人能與之比肩。」──梁羽生
「還珠樓主是才氣縱橫、博聞強記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海闊天空、任意所致、雄奇瑰麗、變化莫測的……這種寫作的方式,一直在武俠小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珠樓主李壽民也因此成為承先啟後、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古龍
名家推薦: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著名武俠評論家 林保淳
被喻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的還珠樓主
開創了亙古未有的奇幻天地
青城山優美的傳說故事及壯麗景色
幻化為青城十九俠雄奇瑰麗的武俠世界
《青城十九俠》藉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山川景物和當地民族生活為背景,記敘清初青城派劍仙的眾弟子羅鷺、裘元、虞南綺、狄勝男、狄勿暴、紀異、呂靈姑、楊永、楊映雪、紀登、陶鈞、楊翊、陳太真、呼延顯、尤璜、方環、司明、塗雷、顏虎等十九人煉劍、行道誅邪、開創青城派的武俠故事。
梅英與林安當年因受妖人暗算而結下情緣,女的本欲委身相從,只圖永好。林安卻因乃師遺命,只要能永保元真,不為情慾所累,再過一甲子便有機會成道,否則,便須再轉一劫。林安為此逃往雪山隱起,不料不久便被梅英發覺尋去,責以負心之咎。此時林安不知梅英也是中邪纔有此事,心還鄙薄,只因天性忠厚,又因救命之恩,不願使其難堪,重又逃脫。梅英偏是情絲牢繫,依然苦苦搜尋。接連幾次過去,均被林安逃脫,除第一次見面談了幾句外,以後更是望影先逃,這些話一句也未得出口……
「還珠樓主運用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武俠小說帶入了一個劍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極為深厚的國學底子、浩瀚千變的文字能力,對道、釋、儒哲思糅合的獨到見解,無論寫景造境,敘物述人,文采繁富典麗,奇詭紛陳,每有精彩的描寫,奇句妙造,令人感覺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來真要屏息凝神,一氣呵成,又嘆為觀止,匪夷所思。」──溫瑞安
作者簡介
還珠樓主(1902~1961),本名李善基,後改名為李壽民,四川長壽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李元甫曾於光緒年間在蘇州做官,後辭官還鄉,靠教私塾為生。在父親悉心教導下,李壽民從小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積澱頗豐。三歲讀書習字;五歲已能吟詩作文;七歲可寫丈許楹聯;九歲寫下五千言的《「一」字論》,有神童之稱。李壽民生平興趣廣泛,頗務雜學,於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醫卜星相無所不窺、無所不曉,堪稱奇才。李壽民的人生經歷跌宕曲折,傳奇色彩濃厚。十歲時,在塾師「王二爺」的帶領下多次登上峨嵋山和青城山,這些生活經歷,也為他後來最為著名的作品《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養分,對之後的小說和電影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喻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北派五大家」之奇幻仙俠派。古龍、金庸、梁羽生,均受還珠樓主影響頗深,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金庸曾說:「飛雪連天射白鹿,不及還珠一卷書。」
目次
第一章 力探妖蹤
第二章 仙靈咫尺
第三章 重探妖窟
第四章 變滅潛蹤
第五章 巧遇真人
第六章 魂悸魄驚
第七章 迷途罔返
第八章 心驚夙孽
第九章 蘆荻藏奸
第十章 苦志求師
第十一章 月明林下
第十二章 往事如煙
第二章 仙靈咫尺
第三章 重探妖窟
第四章 變滅潛蹤
第五章 巧遇真人
第六章 魂悸魄驚
第七章 迷途罔返
第八章 心驚夙孽
第九章 蘆荻藏奸
第十章 苦志求師
第十一章 月明林下
第十二章 往事如煙
書摘/試閱
丁三毛年輕膽大,試探著過去低頭一看,正是那五條白鱔,業已自行投到。再看門外,風平浪靜,湖月皎然,上下澄霧,全無異狀。以為道士必來取魚,等到次日中午,仍未見到。丁三毛心想:「此魚必非尋常。」假裝討好道士,防魚失水不鮮,取了一個大水盆,將魚倒在盆中仔細觀察。見五魚一般無二,只額上隱隱有角隆起,通身現出不少紅影,細如遊絲,由頭至尾另有一道紅線,比較明顯,俱為以前所無。血痕內浸,似被刀針之類鐵器劃傷。鱔本無鱗水族,這一細心注視,竟看出五條白鱔不特白如霜雪,與常鱔不同,並還通體俱是細鱗密佈,銀光閃閃。倒著一摸,稍為著重,立覺刺手生痛。魚在水中也不泅泳,各把頭昂起,朝漁人連點,目中竟有淚痕。
丁財知非尋常,低聲默祝道:「我父子雖以打魚為生,但也願者入網,只謀衣食,從不多取。有時或因魚小,或是太多,還當時放掉。自你們第一次被道爺買去,便見你們隔日必來。既然覺得這樣吃苦,何必每次都來入網?昨晚更怪,我連網也未下,你們乃是自行投到,這怨誰個呢?神人路隔,言語不通,我也不知你們是什麼心意,那位道爺為何要這樣做。現在道爺未來,也許不要你們了。我們本無成約,至多被他罵上一頓,如覺來得後悔,放你們回去極為容易。如通人言,你們只把頭連點三下,我便送你們回湖如何?」
五魚在盆中同時把頭連搖,意似不願,依然目中有淚。
丁財父子都道:「放你們回去既然不願意,又向我們做可憐相,彼此又沒法說話,如何是好呢?」
那五條白鱔忽將身子在盆中陸續盤出「仇人心毒,要害生靈。身是湖中水神,十日後如有人來問,求救可免,不可走口洩露」等字跡。
丁三毛小時曾在村塾中念過兩三年書,還能勉強認識,見了好生憂懼,隨將五魚放開。
又過了一天,道士才行走來,仍和往常一樣,將魚用草索取走了。
丁氏父子問:「道爺為何前晚未來取魚?」
道士奸笑了一聲,也未答話,往日取魚,均往後山,這次卻是走向湖岸,口中喃喃說了幾句,將五魚一同拋向水中,掉頭不顧而去。
由此起,道士每早必在前湖山麓對湖獨坐,見人不理,半夜才去。有時也憤然作色,走向後山,去上兩三個時辰又來。魚已不再入網,道士也不再來取。本山居民本少,雖有幾處寺觀,遊人時常來往,因道士坐處不當泊船埠頭與入山道路,外人不留意。在前山出現才只數日,偶然有居民看出古怪,因道士不是不理,便是詞色傲慢,答話凶橫,也就無人理會。只丁氏父子知他鬧鬼,心存不良,謹記水神所吩咐,每日除借販魚為由,去往前湖略為窺探外,父子二人分別在家中守候。
這日楊永約友遊山,本應在湖岸埠頭泊船,照理不會與妖人相遇。因將到達時,湖中忽然起了風浪,不知怎的,船夫搬錯了舵,吃急浪一催,順流往斜刺裡駛出三四十丈,到了妖道默坐的前面,才收住勢。船夫原要回泊埠頭,楊永一行俱是豪俊少年,急於登臨,見當地原是一處舊埠頭,雖然石岸報廢業已多年,泊船仍無礙;覺著當地清靜,岸有嘉木繁蔭,風景又極清幽:便令船夫就在當地停泊,一同上岸,才得與妖道對面交談。
及至遊到後山,越想那道士神情越覺奇怪。恰巧丁財以前受過楊家周濟,每去岳陽,必要送些肥魚活蝦,多得魚價,彼此相識。先以為來人既是救星,必是法官一流,未想到會是楊永,沒想吐口。及至楊永開口一問,忽然心動:「楊永會一身好武藝,家中有本事的客人甚多,今日正是第十日,水神所說也許應在他的身上。」便把前後經過一齊說出。
楊永機智過人,聞語雖也駭異,卻想不出道士是什作用。五魚雖然可怪,既是水神,怎無靈異,任憑道士隨便捉弄?湖邊居民多信神鬼,丁氏父子不怎識字,也許附會其事,疑神疑鬼。此事真假難料,就說是真,身是凡人,也無從下手。焉知那五條白鱔不是湖中妖怪,為道士所制,故意顛倒其詞,均說不定。楊永又想道士神情不似善良一流,江湖僧道本多異人,此事如真,關係不小,冒失不得。便囑同行諸人不可洩露。歸途欲向道士設詞探詢,到時人已他往,命人遍尋不見。在山中寺觀內住了三日,留意查訪道士蹤跡,均無人知往何處。有見過的,也都提起厭惡。
山中有一寺觀,觀主史涵虛,是六十多歲道士,人甚風雅。楊永每遊君山,必往相訪,在觀中住上些日才回。楊永先問怪道士行蹤,只答不知。第三日早起,楊永等要往後山隱僻之處再去尋找,史涵虛忽說:「貧道昨已命人把後山尋遍,大約那位道友已走,不必徒勞。公子如要見他,等他回來,我往府上送信好了。貧道明日須往岳陽訪一施主,請回去吧。」
楊永每次來遊玩,史涵虛必要挽留多住一二日,這次並未說走,忽下逐客之令,說到末句又看自己一眼,料有原故,便請搭船同往。史涵虛答說:「行否未定,公子仍請先行。」
楊永作別回去,到家天已昏黑。家人密報,史道爺適才由後園叩門,現在園中靜室之內坐候。楊永所乘之舟乃自備快艇,回時更命船人加快,湖中並未見有一船越過,史涵虛竟會先到兩個時辰,聞報大為驚疑,匆匆趕往園中去。
一見面,史涵虛便屏人密告,說他早年在茅山出家,曾習道術。當楊永未去君山以前,便聽徒弟報告,說前山有一道士,神情行跡怪異可疑。他假裝路過,暗中前往探看,見道士滿臉凶邪之氣,斷定不是善良。此來必非無為,無如法力淺薄,查不出他的真意所在。那日聽楊永探詢道士行蹤,背人問出底細以後,當晚子夜人靜,便即布卦推算,竟是大凶之相。幸有解救,正應在當日來客身上,詳情卻不易知。
次夜又以玄功入定,元神飛入湖中,尋見水神查詢,才知君山下面便是湖眼。前古時節,岳陽附近諸郡俱是洪水,一片汪洋。嗣經大禹治水之後,用一神鐘將湖眼罩住,另在衡岳移來一座小山壓在上面。另闢了兩處小眼。一面引水由巴陵入江,一面使烏江以東五嶺中越城、都龐、騎田、萌諸以北的資、澧、湘、沅諸水,皆於此湖交匯,使其只保有三百里方圓的水面,吞吐雲夢三湘,為民眾水利。不知怎的,被妖道知道,欲取此鐘煉法。但是君山有神禹法術禁制,妖道難於移去。便以極惡毒的邪法,附在丁財魚網之上,將湖中水神化作五條白鱔魚網起,帶回所居後山崖洞,行法威脅,迫令在山腳穿一洞穴,直達此山中心覆鐘之所。等到打通以後,妖道再用避水法寶入湖取鐘。
水神俱是南宋忠勇殉國的將士,正直聰明,知道此鐘一去,不消兩日,洪水暴發,連岳陽帶荊襄九郡齊化澤國,因而抗命不允。妖道狠毒,間日一用毒刑拷打。這還是妖道知道水神所居就在湖底,君山腳下,如欲攻穿山腹,到達湖眼,非水神相助不可,否則早下毒手遇害了。最後一次,妖道見水神忍死苦熬,始終倔強,不禁暴怒,一面在湖中下了極惡毒的禁制,一面離山往尋同道妖人,另謀取鐘之策。總算妖道心未拿穩,沒有斬盡殺絕,給水神留了一線生機,才得保命。水神先仍不肯,強挨了一日,為妖法所制,已然遍體鱗傷,實熬不過苦痛。同時奉到洞庭君巡行太湖途中敕令,得知此是註定劫難,為保巨萬生靈,捨命與妖道相抗,已得帝眷,除命宣敕使者來助,指示機宜外,並准其姑且屈從,以為緩兵之計,免得白受楚毒。
水神奉命大喜,因使者乃含鄱口水神,性暴,來時帶有風雨。丁財父子見妖道行徑可疑,藉著風雨為由,故意不下魚網,使水神沒法上岸。水神本身原非水族成真,神通較小。不似都陽、太湖、江海諸神,不論水陸,多能通靈變化。水神又不肯發水上岸,使生靈廬舍遭殃,又在重創未癒之際,恐過時限,再受毒刑。幸得含鄱口水神相助,送上岸來,直投丁財魚簍之中。正打算如何向丁財父子傳達意旨,恰值丁三毛心好,見妖道過期未來,將水神所化白鱔魚倒向水盆養起,妖道又恰好外出未來,這才借著淚眼示意,將魚身盤成字跡,令丁財父子到日留意。
那妖道原是雲南竹山教中妖人,既貪且狠。以為那鐘既是前古奇珍,到手以後,一用妖法祭煉,立可無敵。無心得知底細,喜極欲狂。恐外人生心搶奪,意欲獨佔,多親厚的同黨也未告知。只把所愛妖婦換了道童裝束同來,在君山十二螺後尋一隱僻岩洞住下,結壇行法,令妖婦鎮壇,自去湖邊作怪。
先也費了些手腳,終於將水神擒到。每次均帶回後山岩洞毒刑威逼,然後限期放回。這次出外尋人相助,原因水神拚死不屈,情出不已。而所尋妖黨,又是生平惟一患難至交,這才勉強尋去。途中想起,仍不放心,惟恐那同黨恃強分潤;或是因此洩露,在妖法未煉成以前被人搶奪。準備見了那人,先探明了心意,再約相助。稍有可疑,仍回君山,再向水神毒刑誘迫。本來首鼠兩端,心意不穩。及至尋到那妖黨巢穴一看,人已不在。路遇別的妖黨,才知那妖黨與妖道分手不久,便在滇邊為正教中人所殺,形神俱滅。
妖道見諸正教日益昌明,門下弟子個個法力高強,既痛心好友之死,欲為報仇,又恐自己日後與仇敵狹路相逢,也步了好友的後塵,為其所殺。於是求鐘之念更切,誓欲必得。自知一班同黨個個貪狠,無什信義。法力比己淺的,全無用處;神通大的,到手時必被搶奪了去。死去好友尚且難料,別人更靠不住。妖道想了想,還是回到君山,仍按預計,強迫水神行事,比較機密穩妥。雖幸行時把穩,留有退步,對於水神未下絕情,但是水神太已剛強不屈。途中盤算,覺著對於水神,重了不好,輕了也不好,真想不出用什麼方法好使屈服。
妖道回山一看,水神居然自行投到,當時妖道喜出望外。只是水神答說:雖然被迫順從,但環湖諸郡有千百萬生靈,必須謹慎,儘量減輕災禍。本身法力本極淺薄,又受妖法重傷之餘,如由湖中山腳攻穿到湖眼覆鐘之處,至少也須百日才得成功。妖道自是不允。水神說縱然不顧生靈,神力也是不逮。最後水神勉強應允七十日以內將山攻穿,否則死活惟命。
妖道惟恐夜長夢多,繼一想:「自己已來了兩三個月,並無所成。好容易才將水神制服,允為出力,如再鬧僵,更無善法。如若橫行,將整座君山揭去,必定山崩水湧,江河齊泛,神鐘還不一定見影,先鬧出驚天動地的聲勢,一干正教中仇敵多在外修積功行,無事尚且找事,見這樣巨災,不問由天由人,必不放過,只一發現,立即相率而至。便是各異派中同黨,見此曠古奇珍,也必不容獨取。洞庭湖又是衝要之地,正邪各派空中時有飛過,絕無不發覺之理。」覺著水神所說也是實情,不能再以力屈,只得強忍氣忿,允了七十日的期限。每日去往山麓守伺督促,以防懈怠。
水神無奈,只得假意出力,向湖底君山腳下進攻。等攻進十來丈以後,暗令含鄱口水神藏在洞內防變。那地方就在舊日泊岸的水底,水勢既不深,所攻之處又在湖水以下,上面還有數十丈的污泥。所攻之洞不大,一到十丈以內,妖道便難觀察,做作極像。妖道料水神不敢違約,一心盼著七十日的限期到來,穿山取鐘。對於三湘七澤,環繞數十郡縣的千百萬生靈,全未放在心上,狠毒已極。
丁財知非尋常,低聲默祝道:「我父子雖以打魚為生,但也願者入網,只謀衣食,從不多取。有時或因魚小,或是太多,還當時放掉。自你們第一次被道爺買去,便見你們隔日必來。既然覺得這樣吃苦,何必每次都來入網?昨晚更怪,我連網也未下,你們乃是自行投到,這怨誰個呢?神人路隔,言語不通,我也不知你們是什麼心意,那位道爺為何要這樣做。現在道爺未來,也許不要你們了。我們本無成約,至多被他罵上一頓,如覺來得後悔,放你們回去極為容易。如通人言,你們只把頭連點三下,我便送你們回湖如何?」
五魚在盆中同時把頭連搖,意似不願,依然目中有淚。
丁財父子都道:「放你們回去既然不願意,又向我們做可憐相,彼此又沒法說話,如何是好呢?」
那五條白鱔忽將身子在盆中陸續盤出「仇人心毒,要害生靈。身是湖中水神,十日後如有人來問,求救可免,不可走口洩露」等字跡。
丁三毛小時曾在村塾中念過兩三年書,還能勉強認識,見了好生憂懼,隨將五魚放開。
又過了一天,道士才行走來,仍和往常一樣,將魚用草索取走了。
丁氏父子問:「道爺為何前晚未來取魚?」
道士奸笑了一聲,也未答話,往日取魚,均往後山,這次卻是走向湖岸,口中喃喃說了幾句,將五魚一同拋向水中,掉頭不顧而去。
由此起,道士每早必在前湖山麓對湖獨坐,見人不理,半夜才去。有時也憤然作色,走向後山,去上兩三個時辰又來。魚已不再入網,道士也不再來取。本山居民本少,雖有幾處寺觀,遊人時常來往,因道士坐處不當泊船埠頭與入山道路,外人不留意。在前山出現才只數日,偶然有居民看出古怪,因道士不是不理,便是詞色傲慢,答話凶橫,也就無人理會。只丁氏父子知他鬧鬼,心存不良,謹記水神所吩咐,每日除借販魚為由,去往前湖略為窺探外,父子二人分別在家中守候。
這日楊永約友遊山,本應在湖岸埠頭泊船,照理不會與妖人相遇。因將到達時,湖中忽然起了風浪,不知怎的,船夫搬錯了舵,吃急浪一催,順流往斜刺裡駛出三四十丈,到了妖道默坐的前面,才收住勢。船夫原要回泊埠頭,楊永一行俱是豪俊少年,急於登臨,見當地原是一處舊埠頭,雖然石岸報廢業已多年,泊船仍無礙;覺著當地清靜,岸有嘉木繁蔭,風景又極清幽:便令船夫就在當地停泊,一同上岸,才得與妖道對面交談。
及至遊到後山,越想那道士神情越覺奇怪。恰巧丁財以前受過楊家周濟,每去岳陽,必要送些肥魚活蝦,多得魚價,彼此相識。先以為來人既是救星,必是法官一流,未想到會是楊永,沒想吐口。及至楊永開口一問,忽然心動:「楊永會一身好武藝,家中有本事的客人甚多,今日正是第十日,水神所說也許應在他的身上。」便把前後經過一齊說出。
楊永機智過人,聞語雖也駭異,卻想不出道士是什作用。五魚雖然可怪,既是水神,怎無靈異,任憑道士隨便捉弄?湖邊居民多信神鬼,丁氏父子不怎識字,也許附會其事,疑神疑鬼。此事真假難料,就說是真,身是凡人,也無從下手。焉知那五條白鱔不是湖中妖怪,為道士所制,故意顛倒其詞,均說不定。楊永又想道士神情不似善良一流,江湖僧道本多異人,此事如真,關係不小,冒失不得。便囑同行諸人不可洩露。歸途欲向道士設詞探詢,到時人已他往,命人遍尋不見。在山中寺觀內住了三日,留意查訪道士蹤跡,均無人知往何處。有見過的,也都提起厭惡。
山中有一寺觀,觀主史涵虛,是六十多歲道士,人甚風雅。楊永每遊君山,必往相訪,在觀中住上些日才回。楊永先問怪道士行蹤,只答不知。第三日早起,楊永等要往後山隱僻之處再去尋找,史涵虛忽說:「貧道昨已命人把後山尋遍,大約那位道友已走,不必徒勞。公子如要見他,等他回來,我往府上送信好了。貧道明日須往岳陽訪一施主,請回去吧。」
楊永每次來遊玩,史涵虛必要挽留多住一二日,這次並未說走,忽下逐客之令,說到末句又看自己一眼,料有原故,便請搭船同往。史涵虛答說:「行否未定,公子仍請先行。」
楊永作別回去,到家天已昏黑。家人密報,史道爺適才由後園叩門,現在園中靜室之內坐候。楊永所乘之舟乃自備快艇,回時更命船人加快,湖中並未見有一船越過,史涵虛竟會先到兩個時辰,聞報大為驚疑,匆匆趕往園中去。
一見面,史涵虛便屏人密告,說他早年在茅山出家,曾習道術。當楊永未去君山以前,便聽徒弟報告,說前山有一道士,神情行跡怪異可疑。他假裝路過,暗中前往探看,見道士滿臉凶邪之氣,斷定不是善良。此來必非無為,無如法力淺薄,查不出他的真意所在。那日聽楊永探詢道士行蹤,背人問出底細以後,當晚子夜人靜,便即布卦推算,竟是大凶之相。幸有解救,正應在當日來客身上,詳情卻不易知。
次夜又以玄功入定,元神飛入湖中,尋見水神查詢,才知君山下面便是湖眼。前古時節,岳陽附近諸郡俱是洪水,一片汪洋。嗣經大禹治水之後,用一神鐘將湖眼罩住,另在衡岳移來一座小山壓在上面。另闢了兩處小眼。一面引水由巴陵入江,一面使烏江以東五嶺中越城、都龐、騎田、萌諸以北的資、澧、湘、沅諸水,皆於此湖交匯,使其只保有三百里方圓的水面,吞吐雲夢三湘,為民眾水利。不知怎的,被妖道知道,欲取此鐘煉法。但是君山有神禹法術禁制,妖道難於移去。便以極惡毒的邪法,附在丁財魚網之上,將湖中水神化作五條白鱔魚網起,帶回所居後山崖洞,行法威脅,迫令在山腳穿一洞穴,直達此山中心覆鐘之所。等到打通以後,妖道再用避水法寶入湖取鐘。
水神俱是南宋忠勇殉國的將士,正直聰明,知道此鐘一去,不消兩日,洪水暴發,連岳陽帶荊襄九郡齊化澤國,因而抗命不允。妖道狠毒,間日一用毒刑拷打。這還是妖道知道水神所居就在湖底,君山腳下,如欲攻穿山腹,到達湖眼,非水神相助不可,否則早下毒手遇害了。最後一次,妖道見水神忍死苦熬,始終倔強,不禁暴怒,一面在湖中下了極惡毒的禁制,一面離山往尋同道妖人,另謀取鐘之策。總算妖道心未拿穩,沒有斬盡殺絕,給水神留了一線生機,才得保命。水神先仍不肯,強挨了一日,為妖法所制,已然遍體鱗傷,實熬不過苦痛。同時奉到洞庭君巡行太湖途中敕令,得知此是註定劫難,為保巨萬生靈,捨命與妖道相抗,已得帝眷,除命宣敕使者來助,指示機宜外,並准其姑且屈從,以為緩兵之計,免得白受楚毒。
水神奉命大喜,因使者乃含鄱口水神,性暴,來時帶有風雨。丁財父子見妖道行徑可疑,藉著風雨為由,故意不下魚網,使水神沒法上岸。水神本身原非水族成真,神通較小。不似都陽、太湖、江海諸神,不論水陸,多能通靈變化。水神又不肯發水上岸,使生靈廬舍遭殃,又在重創未癒之際,恐過時限,再受毒刑。幸得含鄱口水神相助,送上岸來,直投丁財魚簍之中。正打算如何向丁財父子傳達意旨,恰值丁三毛心好,見妖道過期未來,將水神所化白鱔魚倒向水盆養起,妖道又恰好外出未來,這才借著淚眼示意,將魚身盤成字跡,令丁財父子到日留意。
那妖道原是雲南竹山教中妖人,既貪且狠。以為那鐘既是前古奇珍,到手以後,一用妖法祭煉,立可無敵。無心得知底細,喜極欲狂。恐外人生心搶奪,意欲獨佔,多親厚的同黨也未告知。只把所愛妖婦換了道童裝束同來,在君山十二螺後尋一隱僻岩洞住下,結壇行法,令妖婦鎮壇,自去湖邊作怪。
先也費了些手腳,終於將水神擒到。每次均帶回後山岩洞毒刑威逼,然後限期放回。這次出外尋人相助,原因水神拚死不屈,情出不已。而所尋妖黨,又是生平惟一患難至交,這才勉強尋去。途中想起,仍不放心,惟恐那同黨恃強分潤;或是因此洩露,在妖法未煉成以前被人搶奪。準備見了那人,先探明了心意,再約相助。稍有可疑,仍回君山,再向水神毒刑誘迫。本來首鼠兩端,心意不穩。及至尋到那妖黨巢穴一看,人已不在。路遇別的妖黨,才知那妖黨與妖道分手不久,便在滇邊為正教中人所殺,形神俱滅。
妖道見諸正教日益昌明,門下弟子個個法力高強,既痛心好友之死,欲為報仇,又恐自己日後與仇敵狹路相逢,也步了好友的後塵,為其所殺。於是求鐘之念更切,誓欲必得。自知一班同黨個個貪狠,無什信義。法力比己淺的,全無用處;神通大的,到手時必被搶奪了去。死去好友尚且難料,別人更靠不住。妖道想了想,還是回到君山,仍按預計,強迫水神行事,比較機密穩妥。雖幸行時把穩,留有退步,對於水神未下絕情,但是水神太已剛強不屈。途中盤算,覺著對於水神,重了不好,輕了也不好,真想不出用什麼方法好使屈服。
妖道回山一看,水神居然自行投到,當時妖道喜出望外。只是水神答說:雖然被迫順從,但環湖諸郡有千百萬生靈,必須謹慎,儘量減輕災禍。本身法力本極淺薄,又受妖法重傷之餘,如由湖中山腳攻穿到湖眼覆鐘之處,至少也須百日才得成功。妖道自是不允。水神說縱然不顧生靈,神力也是不逮。最後水神勉強應允七十日以內將山攻穿,否則死活惟命。
妖道惟恐夜長夢多,繼一想:「自己已來了兩三個月,並無所成。好容易才將水神制服,允為出力,如再鬧僵,更無善法。如若橫行,將整座君山揭去,必定山崩水湧,江河齊泛,神鐘還不一定見影,先鬧出驚天動地的聲勢,一干正教中仇敵多在外修積功行,無事尚且找事,見這樣巨災,不問由天由人,必不放過,只一發現,立即相率而至。便是各異派中同黨,見此曠古奇珍,也必不容獨取。洞庭湖又是衝要之地,正邪各派空中時有飛過,絕無不發覺之理。」覺著水神所說也是實情,不能再以力屈,只得強忍氣忿,允了七十日的期限。每日去往山麓守伺督促,以防懈怠。
水神無奈,只得假意出力,向湖底君山腳下進攻。等攻進十來丈以後,暗令含鄱口水神藏在洞內防變。那地方就在舊日泊岸的水底,水勢既不深,所攻之處又在湖水以下,上面還有數十丈的污泥。所攻之洞不大,一到十丈以內,妖道便難觀察,做作極像。妖道料水神不敢違約,一心盼著七十日的限期到來,穿山取鐘。對於三湘七澤,環繞數十郡縣的千百萬生靈,全未放在心上,狠毒已極。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