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電子書
哀悼日記(電子書)

哀悼日記(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
了解羅蘭.巴特思想源頭的第一本書
 
作家/房慧真
詩人/林婉瑜
導演/耿一偉
影評人/黃以曦
詩人/楊佳嫻
作家/鍾文音
詩人、導演/鴻鴻
◎聯合推薦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傷──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
各界推薦
「不要把《哀悼日記》當成一本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連續性作品,它是羅蘭.巴特流動心緒的即時攝影,內心景觀隨手拍,當成一張又一張風景照,分次翻看瀏覽,那麼類似這樣的話語:「從今以後,直到永遠,我是我自己的母親。」就會成為照片中突出的「刺點」,引致某種激越的情緒,擊中靈魂要害。」--林婉瑜
 
「喪母讓巴特質問上帝為何要創造愛與死亡的對立,而寫作成了他絕望中的生命力。羅蘭巴特撰寫日誌,是為了讓母親可以繼續活在他的記憶當中。透過我們的閱讀,他的母親將與他一般,永遠活在後人心中。」--耿一偉
 
「這一次,主體徹底崩解碎裂,真正來到「寫作的零度」。「死亡」是書寫之母,是無可挽回之戀人絮語,是來到明室之前的極度黯黑,是羅蘭‧巴特的晚期風格。」--房慧真
 
「《哀悼日記》中的母親,並無與醜或惡對壘著角力,也非關遺失了任何可被延展與掌握的情節,她僅僅是,不再辛苦疲憊,不再微笑。她睡著了,不再醒來。這簡陋的失衡,甚至是不公允,羅蘭巴特接受了,但也還對抗著。」--黃以曦
 
「這喪愓對巴特而言不是缺憾,因為生活沒有解體,而是「傷口」、「黑洞」。也可以說是井--被死者留下來的那個人,不斷在井口張望,看到的卻是水面上自己的倒影。」--楊佳嫻
 
「母親塑造了巴特的價值觀,是美與善的典範,是「一首不做英雄姿態的史詩」。母親過世後,他守護母親樹立的價值標竿--一種善、一種素樸、一種寬容,並時時自我檢視。他維持母親的生活秩序與習慣……母親無所不在。」--劉俐
 
「這是被挖掘出來的日誌,我們見到了在黑暗地獄尋母喚母的文學大師心靈,如此可貴,但也如此不忍。喪慯是被棄,死者是對生者的遺棄,巴特的復元來自於「寫作」,慯喪歲月就是感知一切,寫下一切,即使是碎裂字句,卻也照亮讀者耳目。」--鍾文音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在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巴特是以結構主義觀察文化現象的先驅,並將符號學推向法國學術界的前沿,勾勒出結構主義「文學科學」的藍圖。巴特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影響,應用更廣及電影、廣告、音樂、時尚、設計、建築等領域。

相關著作:《戀人絮語》

譯者簡介

劉俐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學位、巴黎第三大學影劇學院研究。曾任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簡稱巴文中心)主任和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譯有《劇場及其複象》、《電影美學》、《趙無極自畫像》、《攝影大師對話錄》等。

目次

哀悼日記
1977.10.26—1978.6.21
哀悼日記(續)
1978.6.24—1978.10.25
哀悼日記(再續)
1978.10.25—1979.9.15
未註明日期的札記
有關母親的札記

書摘/試閱

前言

創造新的、有意義的東西,
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教會的簡單技藝。
在Logo設計的世界裡,確實就是這個道理。
想成為優秀的設計職人,
需要透過長年實作與實驗,慢慢養成能力。
有志精進的新手,首先得願意投入大把時間,
學習Logo設計的基本原理及相關工具。
隨著知識與經驗累積,
你會逐漸對蒐集參考資料、
製作情緒板(Mood Board)、
素描草圖等工作駕輕就熟,
學會創造精準有力的好Logo。

我們都有追求完美和簡潔的天性。這兩種原動力會驅使我們注意作品中的細節,不肯放過任何小小的不順眼。長期堅持這種「完美主義」能幫助你持續改善你的作品,不斷尋找更簡潔、更完美以及更雋永的表現形式,來傳達同樣的訊息。
我們也要練習將自然和生活景物,看成簡單的幾何造型。透過這種練習,你會開始有能力看出物體背後的結構與網格。結構與網格對了,你的構圖就對了,而一旦搞定構圖,後續設計流程就會輕輕鬆鬆,充滿創作的驚喜。
我們還要成為自豪的白日夢大師,時時在腦中尋找美麗的小形狀和構圖。你最早想到的造型,多半是日常接收的影像殘渣,這些表現素材都太過熟悉或太過平庸。但愈是往想像力的遙遠星系搜索,你愈可能撞見未被發現的形狀,正等著有人將其捕捉、描繪於紙上。
素描本和鉛筆是設計人的必備行頭。我常將它們想成衛星,圍繞著我們旋轉,伸手一抓就能拿來作畫。素描是Logo設計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提供了讓新形狀自由發展的一些空間。有些神來一筆的好作法,唯有在自由手繪Logo時可能出現。
我們埋首思考一個設計案的期間,概念的碎片(甚至整個概念)可能在最意外的時刻浮現。一個設計師無論身在地鐵上、健身房還是咖啡廳,都要有隨時記錄靈感的準備。它們通常很快就溜走了。
攝影也是個好辦法。例如,你可用相機記下某個令人興奮的形狀、一棟吸睛的建築,或某些廣告字母構成有趣的負空間(negative space)。當你在街上散步沉思,別忽略尋常景物帶給你的視覺啟發。所有這些靈感,都有機會變成下一個設計概念。
最後,Logo設計一定要有毅力和專注力。就某方面而言,創作Logo就像雕塑一樣,慢慢鑿去較差的概念和作法,繼續琢磨較有效、較美麗的作法。向左一點點,向右一點點,增加少許元素,減去少許元素,再減去更多元素。簡而言之,這就是整個過程的核心。設計師不能做出某種效果就收手,一定要精雕細琢到滿意為止。你在這個過程停留得愈久,做出來的Logo就愈完美、愈合適。
身為符號的創作人,讓我們自詡為冒險家,大膽探索未知以及過去與未來的符號世界。或許自稱為天文學家會更貼切一點:我們在想像力的星海中尋找著簡單、美麗的小小形狀,它們靜靜藏在某個角落,等待被發現、繪出並呈現在世人眼前。經過多年孜孜不倦地探索從古到今的雋永符號,或許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找到一個打動人心的符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300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