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星漢燦爛三國史」是一部全景式、高像素細說漢末三國歷史的非虛構通俗讀物,起自184年黃巾起義,止於280年孫吳政權結束。
作者南門太守在整理研讀三國史料30多年後,以《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等為主要依託,旁涉其他材料,按時間段細述重大史實和紛繁人事——面對不確定的變局,上到宮省皇室,下到地方勢力,他們如何決策取捨?各自迎來了怎樣的成敗得失?亂流之中,從帝王到有名的大人物,再到不可忽視的中、小人物,他們又如何自處?不同的選擇,將他們帶上了怎樣始料未及的生命軌跡?
叢書以海量細節、沉浸視角,聚焦事件演進、勢力更替,考辨分析懸案爭議,兼及社會生活、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力求帶領讀者撥開迷霧、身臨其境,與古人展開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複雜生動的歷史脈絡。
叢書共12卷,每卷約20萬字,將以3卷一組的形式陸續推出。
《中平:東漢王朝大崩潰(184—189)》是「星漢燦爛三國史」的第一卷,聚焦漢末三國轉型前夜的歷史。這六年正是由「合」到「分」急劇變化的時期,是「大一統」的東漢王朝走向崩潰的起點,從黃巾起義到反董聯盟,三國前期的重要人物開始浮出歷史表面
作者簡介
南門太守,本名陳忠海,2005年加入陝西省作家協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觀察》專欄作家和多家知名自媒體平臺的專欄作家。
多年來致力於後漢、三國歷史的研究,窮搜廣集,遍訪各地歷史遺跡,自20119年起先後以「南門太守」為筆名創作出版了《曹操秘史》《曹操》《三國往事》《孫權大傳》《劉備大傳》《諸葛亮傳》《呂布傳》《司馬懿》《三國英雄記》等30餘部三國題材作品,並開通抖音號「南門太守盤三國」。
寫史態度嚴謹、考證詳實、忠於史實、文筆輕鬆,不戲說亦不正襟危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名人/編輯推薦
高清鏡頭呈現紛繁細節,力圖將三國大勢細說分明。穿過由耳熟能詳的大事件、大英雄構成的主脈,拋開演繹故事帶來的爽感,南門太守用高清鏡頭對準史料的字裡行間,抽絲剝繭、連綴細節,織就一幅脈絡清晰、信息量緻密的歷史圖卷,支脈與主脈、局部與宏觀一一浮現。
寫大英雄,更寫小人物,帶你走進漢末三國的群星閃耀時。忠義還是背叛?英雄還是反賊?良策還是敗筆?從宮省到地方、從帝王到百姓,誰能始終洞若觀火、穩操勝券,誰能預測和左右未來的軌跡?透過一件件事、一個個人,還原血淚交織、充滿偶然性和「神轉折」的紛爭亂世。
一條與古人對話的時空隧道,為你提供具體而微的歷史參考。無論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還是白領、基層工作者,又或是面臨重大選擇的普通人,都能讀懂歷史發展的邏輯與規律,與不同的人、事共情,獲得更為立體、豐富的歷史認知。
序
序言
寫一部三國歷史的“大書”
三國既是一門“熱學問”,也是一門“冷學問”。說它熱,是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三國這段歷史就格外喜愛,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三國時間維度占比很小,但它留存在人們記憶中的人物與故事卻足夠豐富多彩,就數量而言超過了許多百年王朝;說它冷,是因為這段歷史之前已被人們一遍遍提起,掀起過一次次熱潮,人們對這段歷史已經到了耳熟能詳的程度,深耕於這片沃土的各類作品汗牛充棟,至少從寫作者的角度看,似乎已經很難再出新意了。
但是,我們真的全面了解這段歷史嗎?我們真的把握住了這段歷史所呈現出來的最重要的精神內涵嗎?我們真的對生活在這段歷史中的人物都有了正確和完整的認識嗎?對於這些問題,我們無法從史籍記載中直接找尋完備的答案。歷史是豐富的,而史書的記載卻常常格外簡略,在許多關鍵處還存在大段空白,有的互相矛盾,留下了一個個懸案和不解之謎。要回答上面那些問題,必須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走近一個個歷史現場,在解疑釋惑的同時與古人展開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30 多年來,我始終癡情於三國歷史,用近乎窮盡的方式搜集和整理與之相關的史料,一遍遍翻閱、研讀,時而以俯瞰的姿態把握其大勢,時而穿梭於人物與故事的叢林中探究局部與細節的堂奧。其間,我至少翻爛了7 套不同版本的《三國志》、3 套《後漢書》,2 部《三國志集解》均被翻成了“冊頁”。不僅研讀記載三國歷史的各類正史及雜史雜著,搜集研讀三國時期的文集、詩集、書信、碑文以及歷代以來的研究專著、文章等,還花費數年時間將與三國有關的各類第一手史料“打碎”,按年、月順序編排成《三國大事記》,積得數百萬字的學習筆記。
遇到疑惑時,我便背起行囊,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感悟體會,尋找靈感和答案。多年來,我利用各種機會去過200多處與三國歷史有關的遺址遺跡,有些地方還反復前往。在街亭古戰場遺址,我一個人守著一座山,四周安靜異常,我在那裡冥思了整整一個上午,最後似乎理解了馬謖;在許昌城外的毓秀臺遺址,莊稼地裡的孤臺煢煢獨立,趁著斜陽,遠眺四方,想象著當年的輝煌,也體味著漢獻帝一次次登臨此臺時的心境;在東阿魚山,看著眼前的黃河,想象著當年河上溯流而上的帆影,感受著曹植內心的煎熬與苦悶。我曾20 多次前往五丈原,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靜夜裡坐在山坡上獨自思考,在如夢如醒的恍惚狀態下與諸葛亮展開對話,傾聽他內心的痛苦;我在一個個三國名人的故裡、墓冢前憑吊,努力讓他們的形象更加鮮活和立體。
30 多年的心追手摩、窮搜廣輯,30 多年的東奔西走、靜夜苦思,讓我對三國這段歷史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增加了對這段歷史的熱愛,從而有了要寫一部“大書”的衝動。在這部書中,我想將自己對三國的理解與思考進行一次全景式的總結,透過治亂興衰的表象去探求歷史演進的密碼,在觀照歷史宏觀和宏大一面的同時,又不遺漏歷史的細節,讓歷史看起來更加豐滿,更加有血有肉。
體量上的“大”是容易做到的,但如果不能得到讀者朋友們的認可,那就是失敗,頂多是一種“虛胖”。所以,在寫這部書時我力求避免歷史材料的堆積,避免平鋪直敘和人云亦云,對於人們熟知的地方予以簡寫或一筆帶過,而將重點放在歷史的關鍵人物、關鍵節點或有爭議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觀點,呈現一部既有態度又有溫度、既讀起來熟悉又有些不一樣的作品。之前我出版過一些與三國歷史有關的書,其中不乏多卷本的人物傳記等,但現在寫的這部書對我而言仍是一項“大”工程,我將傾盡積累與熱情,認
真創作與書寫,至於最終成效如何,則取決於讀者朋友們的評判。
《中平:東漢王朝大崩潰(184—189)》是這部“大書”的第一卷,聚焦的是漢末三國轉型前夜的歷史。書名中的“中平”是漢靈帝劉宏的最後一個年號,起於184 年,終於189 年,這六年正是由“合”到“分”急劇變化的時期,是“大一統”的東漢王朝走向崩潰的起點。
秦朝的建立結束了戰國諸侯爭雄的局面,但嚴格來說,秦朝僅完成了“大統一”,由於結束得太早,所推出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管理的制度沒來得及認真實施,所以真正的“大一統”並未實現。漢朝建立後汲取秦朝滅亡的教訓,調整了政治和經濟重建的節奏,實現了穩定和發展,疆域不斷擴大,中央實現了集權,完成了“大一統”的目標。
但到東漢末年,各種社會矛盾累積嚴重,逐漸到了無法調和的程度。不過,東漢王朝的滅亡盡管已無可阻擋,但它沒有立即倒下,而是形成“大而不倒”的局面並維持了幾十年,這足以令人驚嘆!衰亡有衰亡的原因,“不倒”有“不倒”的道理,需要透過紛亂的歷史現象去考察。《中平:東漢王朝大崩潰(184—189)》在詳細敘述漢靈帝在位最後六年歷史的同時,重點探究東漢王朝“大而不倒”的現象及其成因。同樣是漢末的歷史,同樣是三國的前夜,同樣是那些人與那些事,如果換個角度去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歷史學概念上的“三國”起始於曹魏政權建立的220 年,終止於孫吳政權結束的280 年,但這60 年並不能將人們心中的三國完全概括。比如,翻開一部三卷本《三國演義》,會發現曹操死於第二卷即將結束時,可曹操去世於220 年,那時狹義的三國還沒有開始,而在此之前,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公孫瓚、關羽等人們熟悉的三國人物都已經去世了。所以,千百年來人們心目中的三國一直是廣義的,還包括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以後的幾十年。本書所提到的“三國”均以廣義三國為時間界限,在此統一說明,不在文中一一備注了。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嚴格按時間順序進行寫作,以使條理更加清晰。為使書中的時間線索不發生混亂,凡涉及的月份,如無特別注明均依據史書原文呈現。為更好地還原歷史,書中使用了一些漢末三國時通用的度量衡單位,如“斤”“裡”“石”等,並在必要處進行了古今換算。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漏之處,期待方家和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南門太守
2023 年4 月
目次
序言 寫一部三國歷史的「大書」
第一章 黃巾風暴(184年)
一、不安的新年
二、一個農民的理想
三、「三十六方」
四、麻木與自信
五、甲子年與黃頭巾
六、八州並起
第二章 九死一生(184年)
一、解除黨人之禁
二、討伐兵團
三、群雄初登場
四、長社之戰
五、臨陣換將
六、廣宗之戰
七、宛城之戰
八、為何「大而不倒」
第三章 繼續任性(185—186年)
一、拒絕反省
二、「諸侯年」
三、「修宮錢」
四、宦官發明家
五、賣官鬻爵
六、「不祥」的新錢
七、群雄的新崗位
第四章 涼州風雲(186—187年)
一、黃巾軍余部
二、「棄涼州」之議
三、悍將董卓
四、孫堅的秘議
五、一個伐木工的崛起
第五章 山雨欲來(188年)
一、刺史改州牧
二、陶謙經營徐州
三、袁紹與袁術
四、「奔走之友」
五、冀州密謀
六、西園新軍
第六章 洛陽之亂(189年)
一、一道難題
二、漢靈帝駕崩
三、外戚內鬥
四、互不相讓
五、「掩目捕雀」
六、絕望中的反擊
七、最後的宦官
第七章 董卓竊權(189年)
一、涼州軍入城
二、秘密交易
三、爭取人心
四、陷入廢立迷思
五、奉常亭外「白衣會」
第八章 決戰在即(189年)
一、是非逃亡路
二、董卓的敗筆
三、己吾募兵
四、「三公移書」
五、決戰一觸即發
附錄 歷史大事記(184—189年)
主要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選摘一
(選自《中平:東漢王朝大崩潰(184—189)》第一章第二節)
二、一個農民的理想
還在正月裡,朝廷有關部門得到一個驚人密報:有人真的要造反!告密的人姓唐,範曄在《後漢書》中稱他為“濟南唐周”,袁宏的《後漢紀》稱他為“濟陰人唐客”,《資治通鑒》採用了前者,於是人們普遍稱他為唐周。唐周是太平道信徒,還是太平道首領張角的弟子。
消息很快上達漢靈帝。對於太平道,漢靈帝其實並不陌生,因為這是一個半公開的組織,漢靈帝並不認為它對自己的統治有什麼危害。至於張角,這個名字在唐周告密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向漢靈帝提及,並且說過張角要造反,但漢靈帝並不相信。袁宏《後漢紀·孝靈皇帝紀》記載:
初,司徒楊賜、衛尉劉寬、司空張濟、御史劉陶並陳角反謀,宜時捕討,以絕亂原。上不從。
楊賜是漢靈帝的老師,他還教過一個學生,名叫何進,楊賜有個兒子名叫楊彪,楊彪有個兒子名叫楊修;劉寬是漢室宗親,是漢高祖劉邦的十五世孫;這裡的張濟不是那位出身“涼州軍”的將領,而是汝南郡人,漢末大臣,經楊賜推薦為漢靈帝講習儒學經典,也算是漢靈帝的老師;劉陶也是漢室宗親,西漢淮南厲王劉長之後,沉勇有謀。這幾位是當時少數的憂國憂民、頭腦較為清醒的大臣,他們從不同渠道得到了有關太平道的信息,一致認為太平道是一個危險組織,太平道首領張角最終會造反。可是,漢靈帝接到他們的上疏,並沒有予以關注。
幾年前,楊賜還在司徒任上,劉陶時任司徒掾,是楊賜的下屬。劉陶向楊賜密報了一件事,說北方的冀州刺史部一帶興起了一個叫太平道的組織,由民間秘密宗教發展為半公開的結社行為,入教人數眾多,勢力很大,將危及朝廷。楊賜立即讓劉陶展開調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很吃驚。
“太平道”的名字源於一部叫《太平清領書》的書。這部書楊賜聽說過,但從未見過,因為它一直被封存在東觀裡,下令封存這部書的是漢順帝劉保。東觀是東漢宮廷中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著述的地方,位於南宮中,建築高大華麗,最上面一層的高閣有十二間之多,四周殿閣相望,綠樹成蔭,環境幽雅。漢章帝、漢和帝以後,東觀成為宮廷收藏圖籍檔案以及修撰史書的主要處所,藏有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等典籍,又被辟為近臣習讀經傳的地方。《太平清領書》的作者於吉是一名方士,精通方術,這是一種用自然變異現象和陰陽五行之說來推測、解釋人和國家的吉兇禍福、氣數命運的神秘學問,涵蓋醫卜、星相、遁甲、堪輿和神仙之術等。於吉寫的《太平清領書》篇幅浩大,全書分為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書中內容龐雜,以老莊之道、鬼神信仰以及陰陽五行、神仙家的方術為基礎,創造了一套極為神秘複雜的神學體系。這部書裡既有老子的宇宙觀、《周易》的元氣論,也談長生不老的修道理論。
用一生的時間去研究這些深奧與廣博的學問,精力和時間恐怕也不夠用,於吉之所以能寫出這部書,是因為這部書屬於眾人智能的結晶。除《太平清領書》外,當時流行的類似書籍還有《包元太平經》《太平洞極經》等,它們共同構成了“太平書系”,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太平經》。就東漢末年而言,《太平經》並不是對某一部書的特指,它最早以兩卷“太平本文”為基礎,先由西漢的甘忠可擴充為十二卷的《包元太平經》,之後再由多人繼續擴充,是耗費眾人心血、貫穿諸多時空的層積式智能結晶。
於吉擴寫的《太平清領書》重點談的不是成仙修道,而是治國。於吉在書中陳述了一套政治設想,不僅描繪了太平盛世的模樣,也闡述了要達到太平盛世的途徑,概括而言就是君明、臣良、民順。漢順帝時,於吉的學生宮崇把這部書獻給朝廷,漢順帝讓大臣們討論,大家認為這是妖妄之經,漢順帝於是下令將其封存。
漢桓帝無子,聽人說有個名叫襄楷的方士很有些法術,便下旨召他進宮,看看能不能解決他無法生子的問題。襄楷弄了一些所謂的靈丹妙藥,漢桓帝吃後有了一定效果,很高興,認為襄楷不簡單,遇到治國理政的疑難問題也常向他請教。襄楷是於吉的另一名學生,為完成老師的心願,於是舊事重提。《後漢書·襄楷傳》記載,襄楷再次將《太平清領書》推薦給朝廷,但漢桓帝對這個興趣不大。過了十幾天,襄楷有些著急,再次向漢桓帝上書,其中稱:
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孝衝、孝質,頻世短祚。
襄楷的意思是,前面獻書漢順帝不搭理,結果造成國運不興,漢衝帝、漢質帝都成了短命皇帝。言外之意,我再次獻書如果還不搭理,那後果將很嚴重。襄楷看來有些著急了,因為這樣的話顯然有威脅和詛咒的意味,任何帝王看了恐怕都會不悅。漢桓帝看了襄楷的上書,只得將《太平清領書》交給尚書臺,下詔讓尚書們審看。尚書臺的結論很快出來了,認為這部書“析言破律,違背經藝,假借星宿,偽托神靈,造合私意,誣上罔事”。尚書臺還給出了處理建議:“請下司隸,正楷罪法,收送洛陽獄。”漢桓帝認為襄楷“言雖激切”,但所說“皆天文恒象之數”,所以不應治重罪,而交“司寇論刑”,最終襄楷被判了兩年有期徒刑。襄楷出獄後政治熱情依然不減,只是把活動的重點由朝堂轉向了民間。
襄楷到冀州刺史部一帶活動,在此處認識了張角,二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張角是冀州刺史部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人。與當時的一般農民不同,張角有文化。在襄楷推薦下張角看了《太平清領書》,十分佩服。張角早年信奉黃老學說,對讖緯學也有研究。當時還沒有科舉考試,要做官主要靠的是被舉為孝廉或茂才,但外戚、宦官輪流當政,政治黑暗,像張角這樣的人被舉薦為孝廉或茂才的可能性極低,上太學也是遙不可及的事,這意味著他向上晉升的道路幾乎全部堵死。所以,張角與襄楷一樣把實現政治抱負的舞臺放在了下面。張角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張梁,一個叫張寶,張角領著他們,手持一根九節杖,經常活動在冀州刺史部一帶,用符水、咒語等為人治病,竟然多有靈驗,深得窮人的擁戴。袁宏《後漢紀·孝靈皇帝紀》記載:“初,角弟良、弟寶自稱大醫,事善道,疾病者輒跪拜首過,病者頗愈,轉相誑耀。”這裡的張良,即張梁。《後漢書·皇甫嵩傳》也記載:
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
張角等人治病,最重要的方法是“符水咒說”。所謂咒說,就是念一些咒語上傳給所謂“天神”,用來與神靈溝通的,也稱“神祝”,《太平經·神祝文訣》記載:“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為神祝也。”所謂符水,就是符箓焚化於水中﹐或直接向水畫符誦咒﹐有時會讓病人將此水飲下,認為可以辟邪治病。從科學角度看這兩種方法都毫無效力,是一種迷信,但史書稱“病者頗愈”,又是什麼道理呢?一方面,張角等人大約懂一些民間醫術,也採用一些民間偏方驗方來輔助治病;另一方面,“符水咒說”雖無科學道理,但作為一種心理安慰,對病人也是有一定效力的,有助於某些病症的治療。《三國志·張魯傳》裴松之注引《典略》揭示了這種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的原理:“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關於張角懂不懂醫術,史書沒有確切記載,不過在民間傳說中張角是懂醫術的,其實這也符合常理,因為古時醫巫往往不分,毫無醫學常識就敢給人看病,也是不現實的。
隨著名氣的增大,有不少人跑來願意給張角當學生,張角開始招收徒眾。來的人越來越多,形成很大聲勢,不過張角並不害怕。張角不僅有文化,還有膽識,他索性創建了太平道,制定了綱領、目標、教義,並設計了稱號、教區組織、口號、宗教儀式、活動內容、傳教方式等。《後漢書》的作者範曄認為,張角創立太平道的思想來源正是《太平清領書》。《後漢書·襄楷傳》記載:
初,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幹〔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襄楷向漢桓帝獻《太平清領書》,即所稱“神書”,李賢在此作注時稱“即今道家《太平經》也”。於是,關於張角創立太平道的指導思想,有一種看法認為其便來自《太平經》,這種看法其實並不嚴謹。如前所述,《太平清領書》與後世的《太平經》並不能完全等同,而且就漢末而言,“太平經系”也有“舊經”與“新經”之分。於吉及弟子將政治理想寄托於帝王和朝廷,所以其思想以“輔漢”為特色,“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將社會改良作為主要手段。而張角創立太平道時“輔漢”思想大為降低,他的思想應該是在對《太平清領書》進行改造基礎上產生的。呂思勉先生在《道教起源雜考》一書中指出:“當時巫鬼之流,分為兩派:一與士大夫交結,如於吉是;一則熒惑細民,如張角、張修是。”這兩種思想是有區別的,襄楷之前屬於前者,“輔漢”失敗後則轉向後者。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