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永傳振祐堂
97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年報

TOP
4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將心永傳振祐堂
滿額折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將心永傳振祐堂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簡介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之一,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約成立於1963年,乃是因應震安宮主神玄天上帝出巡遶境,由地方人士共同禮聘慈濟宮如意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傳授創立,為嘉義市家將史上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歷來師不僅積極於各地協助創立指導分堂,使其成為振字系統中,傳衍最盛的家將堂館。其發展出來的「坐炮」特色,不僅展現民間信仰對鞭炮驅邪揚威功能的價值觀,亦清淨家將身心,有宣揚神威的效果,因而振祐堂經常是其他家將堂館爭相仿效之對象。2019年鑒於其特殊性,特公告登錄為嘉義市民俗。
2020年本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8條、第60條之規定,委託學者溫宗翰進行「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為「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進行調查研究,依其發展歷程、腳步與陣式分析、出軍儀式等面向,以跨領域研究概念,整合探討其文化底蘊,藉此作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先決條件,建立文化資產的完整個案資料進而規劃、保存及再利用。
透過調查研究成果,本書以貼近在地視角的方式,詳實紀錄振祐堂八家將的文化特色與地方知識,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調查奠基許多珍貴的基礎資料,希冀振裕堂永續傳衍,為嘉義地區保留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作者簡介

温宗翰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長年參與多部地方志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傳統表演藝術傳承工作等;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
民俗相關專書著有《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笨港進香:彰化南瑤宮往笨港進香》、《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下頭路玄天上帝廟盪鞦韆》、《將顯神威 拱吉堂》、《南投縣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期》、《臺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等。參與出版、撰寫與執行編輯有:《永康市志》、《重修清水鎮志》、《媽祖文化志。信俗卷》、《蘇澳鎮志》、《龍潭鄉志》、《新修竹北市志》、《臺灣民俗青年論集(2冊)》、《臺灣民俗采風》、《臺中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媽祖研究書目》、《客音傳揚--客語民間文學身影採集》、《1947青年的吶喊》、《彰化迎城隍紀念專輯》、《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杜潘芳格生命史》、《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黃榮洛生命史》、《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楊鏡汀生命史》、《南方口傳: 南臺灣民間文學影音採集成果專輯》、《2012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彰化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

●市長序
嘉義地區家將文化興盛,素有「家將窟」之稱。早期台灣社會,各聚落大廟會活動,地方民眾為了榮耀神明、奉獻自己、服務大眾,裝扮八家將、什家將,加入家將團,勤奮演練,以在迎神賽會時,為地方添加光彩,展現對信仰、對神明的虔誠與尊崇。
家將原本是民俗信仰產生,但受到環境變遷影響,部分家將團體傳出負面印象,導致社會一度產生誤解與憂慮。為鞏固良好文化環境,破除汙名化與負面印象,近年來,本市不僅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上,給予正面支持及鼓勵,2022年並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動「全國家將文化祭」,讓更多人正確瞭解家將文化本質,弘揚良善的傳統家將文化。
過溝仔震安宮原名為「五安境廟」,興建於清道光年間,奉祀五府王爺,又稱「五安境王爺廟」。光緒2年迎請境內香火頗盛且靈驗的玄天上帝至廟中奉祀,並改名為震安宮。為了籌備玄天上帝出巡,震安宮在地信眾,於廟旁成立振祐堂八家將,禮聘鄰近的慈濟宮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等老師來指導,成為嘉義市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
振字八家將的傳承遍布全台,北至基隆、南至屏東,皆可見其身影,海外還傳承至馬來西亞。2018年馬六甲仈靈殿成員,特別來嘉義拜師學藝,之後於馬六甲成立振善堂,透過振祐堂的教學傳播,促使嘉義振字八家將,文化輸出至海外華人社會。此外,許多地方縱然不是振字八家將的傳承系統,也因為有服裝、頭盔、草鞋等裝將設備需求,前來嘉義請求藝師協助製作。晚近,台灣社會逐漸重視家將文化,振祐堂特殊坐炮傳統,更成為鎂光燈焦點,有許多攝影師更因拍攝振祐堂坐炮,榮獲世界級攝影比賽獎勵殊榮。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系列叢書之一,是為保護無形文化資產進行調查研究的推廣成果,冀望為台灣家將文化留下更多的珍貴基礎資料。同時也借重這系列家將叢書,讓世人重新看待家將團體,為嘉義市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的傳衍蓄積熱情,貢獻己力,共同締造城市文化的榮耀。
嘉義市市長 黃敏惠

●局長序
家將文化為嘉義市重要文化資產,2010年,率先登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後又於2015年登錄「嘉邑慈濟宮駕前振裕堂」為八家將保存團體;2016年,文資新法修正後,又陸續登錄「嘉義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2018)、「古桃城山海鎮什家將」(2021)、「鎮北宮駕前隍義堂什家將」(2024)等團體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另又有部分家將堂館已在登錄觀察名單中,屬於列冊追蹤,可說是全臺登錄家將文化資產最多且密度最高的縣市。
家將一般被視為神明部將,透過人裝扮神明,來展現信仰儀式與表演藝術兼具的文化特徵;一般可粗淺分有什家將與八家將兩種,但若依據無形文化資產施行策略,則又有民俗與傳統表演藝術之別。所謂民俗,在文資法評定基準中,認為是民間高度自主形成與參與,屬於族群或社群生活中,反映傳統生活的一種文化表現方式;在傳統表演藝術評定中,與上述界定乍看略有不同,但核心價值相近,主要差別是需要具有藝術價值,同時能體認一種知識與技藝的代表性。嘉義市家將登錄的差別,一方面是基於不同時期文資法登錄策略的選擇,二方面則是本市提供讓家將團體自我認定與選擇的契機。
家將是傳統社會所誕生的文化表現形式,兼具信仰與表演藝術,因此無論登錄項目為何,都不損其藝術價值的思考,也不影響其在信仰文化中的代表性。家將的藝術是建立在信仰邏輯上,主要展現於臉譜、頭盔、服飾,乃至於身段與文化環境當中,可以說是結合著彩繪、紙器製作、刺繡,還有戲劇、舞蹈、音樂、武術等傳統表演,這些細節預示著傳統家將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在當前社會中,亟需被保存與維護的文化藝術價值。或也正因如此,嘉義市民間社會才會很自然地意識到,需要透過文化資產力量來護衛家將傳承,因而促使嘉義市成為全臺登錄最多家將文化資產的縣市。
本市的家將系列叢書,已有《將顯神威:拱吉堂》(2021)以及《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2021),而今出版之《將心永傳:振祐堂》,則為2021年所進行的「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成果,希望透過此一家將系列書籍的出版,仍讓大眾可以更加深入認識嘉義市家將文化的各種面向,提供多元對話的可能。家將文化是嘉義市具代表性的在地特色,也是我們共同期待協助傳承的積極對象;除了出版專書以外,嘉義市也協助推動家將團體進行各類文化場匯演、傳習、校園教學等保存維護工作;深深感謝有許多藝師願意深入其中,傳承嘉義市的文化榮耀。
嘉義市投入無形文化資產工作多年,我們也期待透過本書拋磚引玉,挖掘早期家將文化中,那為他人服務奉獻的核心精神,同時也發揚它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化表現,藉此豐厚社會大眾對嘉義市傳統文化的認識,讓更多家將團體重新找回自己的榮光,凝聚嘉義市民的文化認同,共同尋找這座城市的美麗與榮耀。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謝育哲

●編輯序
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藉由國家與政府體制所推動的當代民俗/文化實踐,21世紀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蔚為全球風潮,使民俗學躍升為顯學。
世界上許多非遺專家,大多認為起因於1973年玻利維亞民謠事件,開啟全世界對民俗、傳統表演藝術、工藝等,各類傳統日常生活文化的重新重視;在非遺學背後,除了積極以保護之名,來施行文化政策以外,還有相當複雜且需要被時時刻刻深思的文化實踐課題,以免陷落「保護」與「剝削」同時現身的雙面刃之中。
臺灣雖未能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卻也因為對世界思潮而有積極具體回應,自2005年開始將無形文化資產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後,非遺護衛的實踐就在全國各地展開;每個城市無不因此積極尋找、挖掘地方記憶裡,仍有延續,甚至積極有時代轉型的各類古老傳統,進而在眾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中,形構自己縣市的非遺特色。截至本書付梓前,全國民俗與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總計有385筆,數量實屬驚人。
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在實踐護衛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累積登錄5間家將堂館,並列冊追蹤1間家將堂館,可謂是目前全國家將文化登錄最密集之處,這點與其他縣市追求地方上威名顯赫的大型民俗活動略有不同,畢竟家將活動不像大型廟會那樣豐富多樣化,且臺灣社會對家將的刻板印象,仍然相當負面。值得注意是,在2018年嘉義市登錄第三間家將堂館,亦即本書主角振祐堂後,旋即開始引起鄰近縣市政府,對家將文化的重視,屏東、臺南、雲林等處,都有家將堂館受到嘉義市的激勵鼓舞,開始提報申請文化資產。今年(2024 年)嘉義市登錄第5間家將堂館的同時,向來被視為家將起源地的臺南,也突然一口氣登錄了3間家將堂館,由此可見,嘉義市頗有先見之明。
這股家將提報與登錄風氣,最早起因於2017 年,我研究團隊在執行振裕堂與拱吉堂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案時,當時文資科林朝基科長便有請團隊協助盤點、評估嘉義市各家將堂館的概況,並且留意資深堂館中,還有沒有適合成為文化資產者?這涉及文化平權觀念,當政府在輔導協助某些家將堂館時,我們其實也應該關注有哪些潛力點需要繼續努力;以及,嘉義市昔日有「家將窟」,家將文化資產或許能因此成為本市的核心特色。
所以,我當年收到請託後,在觀察振裕堂與拱吉堂發展過程中,連帶也開始觀察嘉義市各家將堂館的動態,當年底,便依據嘉義市家將堂館特色,以及其歷史價值,提出具潛力點的候選名單,分別有吉勝堂什家將、共義堂什家將、振祐堂八家將等,最後,以較常出軍且知名度較高的振祐堂優先提報,很快地,訪視委員與審議委員就被其文化特色吸引,順利通過文化資產;振祐堂登錄後,嘉義市家將文化資產專屬特色於焉成形。
振祐堂登錄後,最讓我感到訝異之事,就是他們舉著文化資產的「招牌」,開始積極向嘉義市民宣傳招生,並每週固定團練。此前,我於嘉義市進行田野訪談過程中,罕有家將堂館公開招募新成員,除了振裕堂每週泡茶、拱吉堂每周喝咖啡等,會在堂館門前聚集成員,喝茶聊天兼練家將,以強身健體以外,實在很難得有機會看到團練活動。振祐堂在登錄文化資產後,主動開始每週聚會、團練;不久後,前任導師郭永崑辭世後,新接任的導師陳振興回到堂裡來,幾乎每週末都可看到他在現場指導新人,起初有阿欽、小阿信、青龍、阿謙等,後來陸陸續續又有許多青年人加入;無論來人多寡,陳振興導師都相當用心地全程陪練,那陣子我只要經過民族路,就會忍不住來振祐堂駐足,感受他們那種風雨無阻,連疫情都無懼的團練氣氛,然後感動不已。
登錄文化資產以後,振祐堂不追求名、不追求利,沒有申請任何補助經費,他們就是一群人默默地在神前練習著,一心只想傳承這項屬於嘉義市的榮耀,所以本書我特別命名為「將心永傳」,期許我自己,也期待每一位為了文化資產努力的實踐者,都能時時保有初心,將這份永續傳承的熱情延續下去。
本書共計有五章,分別闡釋振祐堂的特色、歷史沿革、臉譜藝術、出軍行列、腳步陣法等,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時,能更認識八家將,也更認識振祐堂,一起來感受他們傳承文化資產的初心。

主編 温宗翰

目次

市長序
局長序
作者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歷史源流
壹、家將探源
貳、嘉義市八家將發展史略
參、振祐堂發展史略
一、震安宮創立沿革
二、振祐堂發展略述
三、振祐堂的傳承實踐
第三章、振祐堂臉譜藝術與造型
壹、振祐堂家將神概覽
貳、振祐堂八家將的臉譜藝術
參、振祐堂的家將造型
第四章、振祐堂出軍配置與儀式
壹、振祐堂的出軍配置
貳、振祐堂的出軍籌備
參、振祐堂的出軍儀式
肆、振祐堂的戒規與禁忌
第五章、振祐堂的腳步陣法
壹、基本腳步
貳、組合腳步
參、整體陣式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1963年,嘉義過溝仔震安宮為了籌備玄天上帝出巡,特別禮聘嘉義慈濟宮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兩位師父前來,於震安宮旁成立嘉邑振祐堂八家將,奉池府千歲為主神,成為嘉義市家將史上,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
振祐堂成立後積極傳揚八家將文化,於各地成立分堂館,是振字脈系中傳衍最盛的家將堂,不同時期傳承,如嘉邑振如堂、湖內振義堂、松山振勝堂、六龜振吉堂等,2018年甚至吸引馬來西亞仈靈殿前來拜師學藝,於馬六甲成立振善堂;傳承發展遍布北中南與海外。且相傳由振祐堂首創的「坐炮」儀式,展現民間信仰仰賴鞭炮呈現香火觀、熱鬧觀與驅邪目的的多元性特徵,除了可以清淨地方社會,亦有宣揚神威,具絕佳鎂光燈效果,讓臺灣其他家將堂館也有爭相仿效現象。振祐堂家將有許多珍貴民俗與藝術表現層面,能呈現其多元豐富的文化資產價值:
在腳步陣法方面,一開始是由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共同前來執教,傳授腳步陣法,乍看振祐堂與振裕堂在陣式上並無太大差異,但其實振祐堂開始發展出自己一套特殊邏輯,使其展演和儀式具有更多彈性,例如除了甘、柳、謝、范四將軍之外,還能改開陳、沈、枷、鎖四將軍,將其融入陣式之中,更能在原有的文武差前多配置一位小差,或是採取不出四季大神與只出前四將等情況,都能展現其靈活與彈性;另再加上腳步陣式中,有些細節發展出自我特色,且振裕堂經歷不同時代演變也有自己的調整,這些出軍細節都形構振裕堂與振祐堂各有風格差異之處,也是日後促成振祐堂也一併登錄為文化資產的關鍵。
振祐堂的家將臉譜,是承襲由振裕堂傳來,經葉海改良過後的嘉義面,面師陳金鑫及其子陳威龍,亦為振裕堂第三代導師陳元成的兒孫,使振祐堂一度有陳家一脈在此傳衍的特色,晚近再改由原振裕堂成員陳建宏接任振祐堂面師。陳元成一家在振祐堂的發展,使其振祐堂有一脈相承特徵,也因數代多人參與家將堂館,因而在衣著、配飾、頭冠、甚至是草鞋等,皆能有獨立製作的能力。這些藝術品製作,因著時代變遷,材質、形狀等皆有所變,如從官鞋變成草鞋、皮帽改成紙帽等,即連手提(法器)也有時代變異,此些種種細節發展起來,也讓振祐堂呈現出與祖堂振裕堂不太相同的風格。
晚近,因應2018 年登錄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振祐堂遂每年不斷積極邀約新學員參與團練學習,甚至同時曾有8位新人進行團練,短短數年內也已有十多位新成員參與,一度為嘉義市最穩定團練的堂館,足見其在推動家將傳承工作上的用心與努力。經過歷來導師、面師與家將成員們,用心投入在傳承工作之上,促成新人於傳習工作富有熱情,使其堂務營運有趨向青年化的趨勢。
嘉義市家將堂館眾多,堪稱全臺灣密度相對較高之處,晚近幾年來也為維護此地方特色與價值,因而登錄眾多家將堂館為文化資產。本書是振祐堂保存維護計畫之內容,為探討振祐堂之歷史、文化與藝術進而在拓展相關細節內容,彙編成冊。全篇主要分作四章,首章緒論講述振祐堂整體文化資產特色,次章討論嘉義是家將發展史與振祐堂傳承史脈,第三章探討其藝術文化特色, 第四章則為相關陣式內容;全書中,另再針對有關民俗知識之細節提出相關詮釋,以民俗小百科方式呈現,希冀藉此呈現多元豐富的家將藝術,藉此讓更多人認識振祐堂與其文化藝術。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