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簡介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之一,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約成立於1963年,乃是因應震安宮主神玄天上帝出巡遶境,由地方人士共同禮聘慈濟宮如意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傳授創立,為嘉義市家將史上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歷來師不僅積極於各地協助創立指導分堂,使其成為振字系統中,傳衍最盛的家將堂館。其發展出來的「坐炮」特色,不僅展現民間信仰對鞭炮驅邪揚威功能的價值觀,亦清淨家將身心,有宣揚神威的效果,因而振祐堂經常是其他家將堂館爭相仿效之對象。2019年鑒於其特殊性,特公告登錄為嘉義市民俗。
2020年本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8條、第60條之規定,委託學者溫宗翰進行「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為「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進行調查研究,依其發展歷程、腳步與陣式分析、出軍儀式等面向,以跨領域研究概念,整合探討其文化底蘊,藉此作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先決條件,建立文化資產的完整個案資料進而規劃、保存及再利用。
透過調查研究成果,本書以貼近在地視角的方式,詳實紀錄振祐堂八家將的文化特色與地方知識,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調查奠基許多珍貴的基礎資料,希冀振裕堂永續傳衍,為嘉義地區保留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之一,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約成立於1963年,乃是因應震安宮主神玄天上帝出巡遶境,由地方人士共同禮聘慈濟宮如意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傳授創立,為嘉義市家將史上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歷來師不僅積極於各地協助創立指導分堂,使其成為振字系統中,傳衍最盛的家將堂館。其發展出來的「坐炮」特色,不僅展現民間信仰對鞭炮驅邪揚威功能的價值觀,亦清淨家將身心,有宣揚神威的效果,因而振祐堂經常是其他家將堂館爭相仿效之對象。2019年鑒於其特殊性,特公告登錄為嘉義市民俗。
2020年本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8條、第60條之規定,委託學者溫宗翰進行「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為「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進行調查研究,依其發展歷程、腳步與陣式分析、出軍儀式等面向,以跨領域研究概念,整合探討其文化底蘊,藉此作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先決條件,建立文化資產的完整個案資料進而規劃、保存及再利用。
透過調查研究成果,本書以貼近在地視角的方式,詳實紀錄振祐堂八家將的文化特色與地方知識,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調查奠基許多珍貴的基礎資料,希冀振裕堂永續傳衍,為嘉義地區保留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作者簡介
温宗翰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長年參與多部地方志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傳統表演藝術傳承工作等;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
民俗相關專書著有《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笨港進香:彰化南瑤宮往笨港進香》、《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下頭路玄天上帝廟盪鞦韆》、《將顯神威 拱吉堂》、《南投縣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期》、《臺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等。參與出版、撰寫與執行編輯有:《永康市志》、《重修清水鎮志》、《媽祖文化志。信俗卷》、《蘇澳鎮志》、《龍潭鄉志》、《新修竹北市志》、《臺灣民俗青年論集(2冊)》、《臺灣民俗采風》、《臺中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媽祖研究書目》、《客音傳揚--客語民間文學身影採集》、《1947青年的吶喊》、《彰化迎城隍紀念專輯》、《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杜潘芳格生命史》、《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黃榮洛生命史》、《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楊鏡汀生命史》、《南方口傳: 南臺灣民間文學影音採集成果專輯》、《2012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彰化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長年參與多部地方志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傳統表演藝術傳承工作等;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
民俗相關專書著有《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笨港進香:彰化南瑤宮往笨港進香》、《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下頭路玄天上帝廟盪鞦韆》、《將顯神威 拱吉堂》、《南投縣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期》、《臺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等。參與出版、撰寫與執行編輯有:《永康市志》、《重修清水鎮志》、《媽祖文化志。信俗卷》、《蘇澳鎮志》、《龍潭鄉志》、《新修竹北市志》、《臺灣民俗青年論集(2冊)》、《臺灣民俗采風》、《臺中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媽祖研究書目》、《客音傳揚--客語民間文學身影採集》、《1947青年的吶喊》、《彰化迎城隍紀念專輯》、《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杜潘芳格生命史》、《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黃榮洛生命史》、《新竹縣客家文史學家口述歷史專書:楊鏡汀生命史》、《南方口傳: 南臺灣民間文學影音採集成果專輯》、《2012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彰化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
序
●市長序
嘉義地區家將文化興盛,素有「家將窟」之稱。早期台灣社會,各聚落大廟會活動,地方民眾為了榮耀神明、奉獻自己、服務大眾,裝扮八家將、什家將,加入家將團,勤奮演練,以在迎神賽會時,為地方添加光彩,展現對信仰、對神明的虔誠與尊崇。
家將原本是民俗信仰產生,但受到環境變遷影響,部分家將團體傳出負面印象,導致社會一度產生誤解與憂慮。為鞏固良好文化環境,破除汙名化與負面印象,近年來,本市不僅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上,給予正面支持及鼓勵,2022年並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動「全國家將文化祭」,讓更多人正確瞭解家將文化本質,弘揚良善的傳統家將文化。
過溝仔震安宮原名為「五安境廟」,興建於清道光年間,奉祀五府王爺,又稱「五安境王爺廟」。光緒2年迎請境內香火頗盛且靈驗的玄天上帝至廟中奉祀,並改名為震安宮。為了籌備玄天上帝出巡,震安宮在地信眾,於廟旁成立振祐堂八家將,禮聘鄰近的慈濟宮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等老師來指導,成為嘉義市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
振字八家將的傳承遍布全台,北至基隆、南至屏東,皆可見其身影,海外還傳承至馬來西亞。2018年馬六甲仈靈殿成員,特別來嘉義拜師學藝,之後於馬六甲成立振善堂,透過振祐堂的教學傳播,促使嘉義振字八家將,文化輸出至海外華人社會。此外,許多地方縱然不是振字八家將的傳承系統,也因為有服裝、頭盔、草鞋等裝將設備需求,前來嘉義請求藝師協助製作。晚近,台灣社會逐漸重視家將文化,振祐堂特殊坐炮傳統,更成為鎂光燈焦點,有許多攝影師更因拍攝振祐堂坐炮,榮獲世界級攝影比賽獎勵殊榮。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系列叢書之一,是為保護無形文化資產進行調查研究的推廣成果,冀望為台灣家將文化留下更多的珍貴基礎資料。同時也借重這系列家將叢書,讓世人重新看待家將團體,為嘉義市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的傳衍蓄積熱情,貢獻己力,共同締造城市文化的榮耀。
嘉義市市長 黃敏惠
●局長序
家將文化為嘉義市重要文化資產,2010年,率先登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後又於2015年登錄「嘉邑慈濟宮駕前振裕堂」為八家將保存團體;2016年,文資新法修正後,又陸續登錄「嘉義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2018)、「古桃城山海鎮什家將」(2021)、「鎮北宮駕前隍義堂什家將」(2024)等團體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另又有部分家將堂館已在登錄觀察名單中,屬於列冊追蹤,可說是全臺登錄家將文化資產最多且密度最高的縣市。
家將一般被視為神明部將,透過人裝扮神明,來展現信仰儀式與表演藝術兼具的文化特徵;一般可粗淺分有什家將與八家將兩種,但若依據無形文化資產施行策略,則又有民俗與傳統表演藝術之別。所謂民俗,在文資法評定基準中,認為是民間高度自主形成與參與,屬於族群或社群生活中,反映傳統生活的一種文化表現方式;在傳統表演藝術評定中,與上述界定乍看略有不同,但核心價值相近,主要差別是需要具有藝術價值,同時能體認一種知識與技藝的代表性。嘉義市家將登錄的差別,一方面是基於不同時期文資法登錄策略的選擇,二方面則是本市提供讓家將團體自我認定與選擇的契機。
家將是傳統社會所誕生的文化表現形式,兼具信仰與表演藝術,因此無論登錄項目為何,都不損其藝術價值的思考,也不影響其在信仰文化中的代表性。家將的藝術是建立在信仰邏輯上,主要展現於臉譜、頭盔、服飾,乃至於身段與文化環境當中,可以說是結合著彩繪、紙器製作、刺繡,還有戲劇、舞蹈、音樂、武術等傳統表演,這些細節預示著傳統家將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在當前社會中,亟需被保存與維護的文化藝術價值。或也正因如此,嘉義市民間社會才會很自然地意識到,需要透過文化資產力量來護衛家將傳承,因而促使嘉義市成為全臺登錄最多家將文化資產的縣市。
本市的家將系列叢書,已有《將顯神威:拱吉堂》(2021)以及《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2021),而今出版之《將心永傳:振祐堂》,則為2021年所進行的「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成果,希望透過此一家將系列書籍的出版,仍讓大眾可以更加深入認識嘉義市家將文化的各種面向,提供多元對話的可能。家將文化是嘉義市具代表性的在地特色,也是我們共同期待協助傳承的積極對象;除了出版專書以外,嘉義市也協助推動家將團體進行各類文化場匯演、傳習、校園教學等保存維護工作;深深感謝有許多藝師願意深入其中,傳承嘉義市的文化榮耀。
嘉義市投入無形文化資產工作多年,我們也期待透過本書拋磚引玉,挖掘早期家將文化中,那為他人服務奉獻的核心精神,同時也發揚它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化表現,藉此豐厚社會大眾對嘉義市傳統文化的認識,讓更多家將團體重新找回自己的榮光,凝聚嘉義市民的文化認同,共同尋找這座城市的美麗與榮耀。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謝育哲
●編輯序
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藉由國家與政府體制所推動的當代民俗/文化實踐,21世紀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蔚為全球風潮,使民俗學躍升為顯學。
世界上許多非遺專家,大多認為起因於1973年玻利維亞民謠事件,開啟全世界對民俗、傳統表演藝術、工藝等,各類傳統日常生活文化的重新重視;在非遺學背後,除了積極以保護之名,來施行文化政策以外,還有相當複雜且需要被時時刻刻深思的文化實踐課題,以免陷落「保護」與「剝削」同時現身的雙面刃之中。
臺灣雖未能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卻也因為對世界思潮而有積極具體回應,自2005年開始將無形文化資產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後,非遺護衛的實踐就在全國各地展開;每個城市無不因此積極尋找、挖掘地方記憶裡,仍有延續,甚至積極有時代轉型的各類古老傳統,進而在眾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中,形構自己縣市的非遺特色。截至本書付梓前,全國民俗與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總計有385筆,數量實屬驚人。
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在實踐護衛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累積登錄5間家將堂館,並列冊追蹤1間家將堂館,可謂是目前全國家將文化登錄最密集之處,這點與其他縣市追求地方上威名顯赫的大型民俗活動略有不同,畢竟家將活動不像大型廟會那樣豐富多樣化,且臺灣社會對家將的刻板印象,仍然相當負面。值得注意是,在2018年嘉義市登錄第三間家將堂館,亦即本書主角振祐堂後,旋即開始引起鄰近縣市政府,對家將文化的重視,屏東、臺南、雲林等處,都有家將堂館受到嘉義市的激勵鼓舞,開始提報申請文化資產。今年(2024 年)嘉義市登錄第5間家將堂館的同時,向來被視為家將起源地的臺南,也突然一口氣登錄了3間家將堂館,由此可見,嘉義市頗有先見之明。
這股家將提報與登錄風氣,最早起因於2017 年,我研究團隊在執行振裕堂與拱吉堂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案時,當時文資科林朝基科長便有請團隊協助盤點、評估嘉義市各家將堂館的概況,並且留意資深堂館中,還有沒有適合成為文化資產者?這涉及文化平權觀念,當政府在輔導協助某些家將堂館時,我們其實也應該關注有哪些潛力點需要繼續努力;以及,嘉義市昔日有「家將窟」,家將文化資產或許能因此成為本市的核心特色。
所以,我當年收到請託後,在觀察振裕堂與拱吉堂發展過程中,連帶也開始觀察嘉義市各家將堂館的動態,當年底,便依據嘉義市家將堂館特色,以及其歷史價值,提出具潛力點的候選名單,分別有吉勝堂什家將、共義堂什家將、振祐堂八家將等,最後,以較常出軍且知名度較高的振祐堂優先提報,很快地,訪視委員與審議委員就被其文化特色吸引,順利通過文化資產;振祐堂登錄後,嘉義市家將文化資產專屬特色於焉成形。
振祐堂登錄後,最讓我感到訝異之事,就是他們舉著文化資產的「招牌」,開始積極向嘉義市民宣傳招生,並每週固定團練。此前,我於嘉義市進行田野訪談過程中,罕有家將堂館公開招募新成員,除了振裕堂每週泡茶、拱吉堂每周喝咖啡等,會在堂館門前聚集成員,喝茶聊天兼練家將,以強身健體以外,實在很難得有機會看到團練活動。振祐堂在登錄文化資產後,主動開始每週聚會、團練;不久後,前任導師郭永崑辭世後,新接任的導師陳振興回到堂裡來,幾乎每週末都可看到他在現場指導新人,起初有阿欽、小阿信、青龍、阿謙等,後來陸陸續續又有許多青年人加入;無論來人多寡,陳振興導師都相當用心地全程陪練,那陣子我只要經過民族路,就會忍不住來振祐堂駐足,感受他們那種風雨無阻,連疫情都無懼的團練氣氛,然後感動不已。
登錄文化資產以後,振祐堂不追求名、不追求利,沒有申請任何補助經費,他們就是一群人默默地在神前練習著,一心只想傳承這項屬於嘉義市的榮耀,所以本書我特別命名為「將心永傳」,期許我自己,也期待每一位為了文化資產努力的實踐者,都能時時保有初心,將這份永續傳承的熱情延續下去。
本書共計有五章,分別闡釋振祐堂的特色、歷史沿革、臉譜藝術、出軍行列、腳步陣法等,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時,能更認識八家將,也更認識振祐堂,一起來感受他們傳承文化資產的初心。
主編 温宗翰
嘉義地區家將文化興盛,素有「家將窟」之稱。早期台灣社會,各聚落大廟會活動,地方民眾為了榮耀神明、奉獻自己、服務大眾,裝扮八家將、什家將,加入家將團,勤奮演練,以在迎神賽會時,為地方添加光彩,展現對信仰、對神明的虔誠與尊崇。
家將原本是民俗信仰產生,但受到環境變遷影響,部分家將團體傳出負面印象,導致社會一度產生誤解與憂慮。為鞏固良好文化環境,破除汙名化與負面印象,近年來,本市不僅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上,給予正面支持及鼓勵,2022年並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動「全國家將文化祭」,讓更多人正確瞭解家將文化本質,弘揚良善的傳統家將文化。
過溝仔震安宮原名為「五安境廟」,興建於清道光年間,奉祀五府王爺,又稱「五安境王爺廟」。光緒2年迎請境內香火頗盛且靈驗的玄天上帝至廟中奉祀,並改名為震安宮。為了籌備玄天上帝出巡,震安宮在地信眾,於廟旁成立振祐堂八家將,禮聘鄰近的慈濟宮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等老師來指導,成為嘉義市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
振字八家將的傳承遍布全台,北至基隆、南至屏東,皆可見其身影,海外還傳承至馬來西亞。2018年馬六甲仈靈殿成員,特別來嘉義拜師學藝,之後於馬六甲成立振善堂,透過振祐堂的教學傳播,促使嘉義振字八家將,文化輸出至海外華人社會。此外,許多地方縱然不是振字八家將的傳承系統,也因為有服裝、頭盔、草鞋等裝將設備需求,前來嘉義請求藝師協助製作。晚近,台灣社會逐漸重視家將文化,振祐堂特殊坐炮傳統,更成為鎂光燈焦點,有許多攝影師更因拍攝振祐堂坐炮,榮獲世界級攝影比賽獎勵殊榮。
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系列叢書之一,是為保護無形文化資產進行調查研究的推廣成果,冀望為台灣家將文化留下更多的珍貴基礎資料。同時也借重這系列家將叢書,讓世人重新看待家將團體,為嘉義市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的傳衍蓄積熱情,貢獻己力,共同締造城市文化的榮耀。
嘉義市市長 黃敏惠
●局長序
家將文化為嘉義市重要文化資產,2010年,率先登錄「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團」,後又於2015年登錄「嘉邑慈濟宮駕前振裕堂」為八家將保存團體;2016年,文資新法修正後,又陸續登錄「嘉義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2018)、「古桃城山海鎮什家將」(2021)、「鎮北宮駕前隍義堂什家將」(2024)等團體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另又有部分家將堂館已在登錄觀察名單中,屬於列冊追蹤,可說是全臺登錄家將文化資產最多且密度最高的縣市。
家將一般被視為神明部將,透過人裝扮神明,來展現信仰儀式與表演藝術兼具的文化特徵;一般可粗淺分有什家將與八家將兩種,但若依據無形文化資產施行策略,則又有民俗與傳統表演藝術之別。所謂民俗,在文資法評定基準中,認為是民間高度自主形成與參與,屬於族群或社群生活中,反映傳統生活的一種文化表現方式;在傳統表演藝術評定中,與上述界定乍看略有不同,但核心價值相近,主要差別是需要具有藝術價值,同時能體認一種知識與技藝的代表性。嘉義市家將登錄的差別,一方面是基於不同時期文資法登錄策略的選擇,二方面則是本市提供讓家將團體自我認定與選擇的契機。
家將是傳統社會所誕生的文化表現形式,兼具信仰與表演藝術,因此無論登錄項目為何,都不損其藝術價值的思考,也不影響其在信仰文化中的代表性。家將的藝術是建立在信仰邏輯上,主要展現於臉譜、頭盔、服飾,乃至於身段與文化環境當中,可以說是結合著彩繪、紙器製作、刺繡,還有戲劇、舞蹈、音樂、武術等傳統表演,這些細節預示著傳統家將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在當前社會中,亟需被保存與維護的文化藝術價值。或也正因如此,嘉義市民間社會才會很自然地意識到,需要透過文化資產力量來護衛家將傳承,因而促使嘉義市成為全臺登錄最多家將文化資產的縣市。
本市的家將系列叢書,已有《將顯神威:拱吉堂》(2021)以及《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2021),而今出版之《將心永傳:振祐堂》,則為2021年所進行的「嘉邑過溝仔震安宮駕前振祐堂八家將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成果,希望透過此一家將系列書籍的出版,仍讓大眾可以更加深入認識嘉義市家將文化的各種面向,提供多元對話的可能。家將文化是嘉義市具代表性的在地特色,也是我們共同期待協助傳承的積極對象;除了出版專書以外,嘉義市也協助推動家將團體進行各類文化場匯演、傳習、校園教學等保存維護工作;深深感謝有許多藝師願意深入其中,傳承嘉義市的文化榮耀。
嘉義市投入無形文化資產工作多年,我們也期待透過本書拋磚引玉,挖掘早期家將文化中,那為他人服務奉獻的核心精神,同時也發揚它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化表現,藉此豐厚社會大眾對嘉義市傳統文化的認識,讓更多家將團體重新找回自己的榮光,凝聚嘉義市民的文化認同,共同尋找這座城市的美麗與榮耀。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謝育哲
●編輯序
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藉由國家與政府體制所推動的當代民俗/文化實踐,21世紀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蔚為全球風潮,使民俗學躍升為顯學。
世界上許多非遺專家,大多認為起因於1973年玻利維亞民謠事件,開啟全世界對民俗、傳統表演藝術、工藝等,各類傳統日常生活文化的重新重視;在非遺學背後,除了積極以保護之名,來施行文化政策以外,還有相當複雜且需要被時時刻刻深思的文化實踐課題,以免陷落「保護」與「剝削」同時現身的雙面刃之中。
臺灣雖未能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卻也因為對世界思潮而有積極具體回應,自2005年開始將無形文化資產納入文化資產保存法後,非遺護衛的實踐就在全國各地展開;每個城市無不因此積極尋找、挖掘地方記憶裡,仍有延續,甚至積極有時代轉型的各類古老傳統,進而在眾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中,形構自己縣市的非遺特色。截至本書付梓前,全國民俗與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總計有385筆,數量實屬驚人。
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在實踐護衛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累積登錄5間家將堂館,並列冊追蹤1間家將堂館,可謂是目前全國家將文化登錄最密集之處,這點與其他縣市追求地方上威名顯赫的大型民俗活動略有不同,畢竟家將活動不像大型廟會那樣豐富多樣化,且臺灣社會對家將的刻板印象,仍然相當負面。值得注意是,在2018年嘉義市登錄第三間家將堂館,亦即本書主角振祐堂後,旋即開始引起鄰近縣市政府,對家將文化的重視,屏東、臺南、雲林等處,都有家將堂館受到嘉義市的激勵鼓舞,開始提報申請文化資產。今年(2024 年)嘉義市登錄第5間家將堂館的同時,向來被視為家將起源地的臺南,也突然一口氣登錄了3間家將堂館,由此可見,嘉義市頗有先見之明。
這股家將提報與登錄風氣,最早起因於2017 年,我研究團隊在執行振裕堂與拱吉堂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案時,當時文資科林朝基科長便有請團隊協助盤點、評估嘉義市各家將堂館的概況,並且留意資深堂館中,還有沒有適合成為文化資產者?這涉及文化平權觀念,當政府在輔導協助某些家將堂館時,我們其實也應該關注有哪些潛力點需要繼續努力;以及,嘉義市昔日有「家將窟」,家將文化資產或許能因此成為本市的核心特色。
所以,我當年收到請託後,在觀察振裕堂與拱吉堂發展過程中,連帶也開始觀察嘉義市各家將堂館的動態,當年底,便依據嘉義市家將堂館特色,以及其歷史價值,提出具潛力點的候選名單,分別有吉勝堂什家將、共義堂什家將、振祐堂八家將等,最後,以較常出軍且知名度較高的振祐堂優先提報,很快地,訪視委員與審議委員就被其文化特色吸引,順利通過文化資產;振祐堂登錄後,嘉義市家將文化資產專屬特色於焉成形。
振祐堂登錄後,最讓我感到訝異之事,就是他們舉著文化資產的「招牌」,開始積極向嘉義市民宣傳招生,並每週固定團練。此前,我於嘉義市進行田野訪談過程中,罕有家將堂館公開招募新成員,除了振裕堂每週泡茶、拱吉堂每周喝咖啡等,會在堂館門前聚集成員,喝茶聊天兼練家將,以強身健體以外,實在很難得有機會看到團練活動。振祐堂在登錄文化資產後,主動開始每週聚會、團練;不久後,前任導師郭永崑辭世後,新接任的導師陳振興回到堂裡來,幾乎每週末都可看到他在現場指導新人,起初有阿欽、小阿信、青龍、阿謙等,後來陸陸續續又有許多青年人加入;無論來人多寡,陳振興導師都相當用心地全程陪練,那陣子我只要經過民族路,就會忍不住來振祐堂駐足,感受他們那種風雨無阻,連疫情都無懼的團練氣氛,然後感動不已。
登錄文化資產以後,振祐堂不追求名、不追求利,沒有申請任何補助經費,他們就是一群人默默地在神前練習著,一心只想傳承這項屬於嘉義市的榮耀,所以本書我特別命名為「將心永傳」,期許我自己,也期待每一位為了文化資產努力的實踐者,都能時時保有初心,將這份永續傳承的熱情延續下去。
本書共計有五章,分別闡釋振祐堂的特色、歷史沿革、臉譜藝術、出軍行列、腳步陣法等,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時,能更認識八家將,也更認識振祐堂,一起來感受他們傳承文化資產的初心。
主編 温宗翰
目次
市長序
局長序
作者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歷史源流
壹、家將探源
貳、嘉義市八家將發展史略
參、振祐堂發展史略
一、震安宮創立沿革
二、振祐堂發展略述
三、振祐堂的傳承實踐
第三章、振祐堂臉譜藝術與造型
壹、振祐堂家將神概覽
貳、振祐堂八家將的臉譜藝術
參、振祐堂的家將造型
第四章、振祐堂出軍配置與儀式
壹、振祐堂的出軍配置
貳、振祐堂的出軍籌備
參、振祐堂的出軍儀式
肆、振祐堂的戒規與禁忌
第五章、振祐堂的腳步陣法
壹、基本腳步
貳、組合腳步
參、整體陣式
參考書目
局長序
作者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歷史源流
壹、家將探源
貳、嘉義市八家將發展史略
參、振祐堂發展史略
一、震安宮創立沿革
二、振祐堂發展略述
三、振祐堂的傳承實踐
第三章、振祐堂臉譜藝術與造型
壹、振祐堂家將神概覽
貳、振祐堂八家將的臉譜藝術
參、振祐堂的家將造型
第四章、振祐堂出軍配置與儀式
壹、振祐堂的出軍配置
貳、振祐堂的出軍籌備
參、振祐堂的出軍儀式
肆、振祐堂的戒規與禁忌
第五章、振祐堂的腳步陣法
壹、基本腳步
貳、組合腳步
參、整體陣式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1963年,嘉義過溝仔震安宮為了籌備玄天上帝出巡,特別禮聘嘉義慈濟宮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兩位師父前來,於震安宮旁成立嘉邑振祐堂八家將,奉池府千歲為主神,成為嘉義市家將史上,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
振祐堂成立後積極傳揚八家將文化,於各地成立分堂館,是振字脈系中傳衍最盛的家將堂,不同時期傳承,如嘉邑振如堂、湖內振義堂、松山振勝堂、六龜振吉堂等,2018年甚至吸引馬來西亞仈靈殿前來拜師學藝,於馬六甲成立振善堂;傳承發展遍布北中南與海外。且相傳由振祐堂首創的「坐炮」儀式,展現民間信仰仰賴鞭炮呈現香火觀、熱鬧觀與驅邪目的的多元性特徵,除了可以清淨地方社會,亦有宣揚神威,具絕佳鎂光燈效果,讓臺灣其他家將堂館也有爭相仿效現象。振祐堂家將有許多珍貴民俗與藝術表現層面,能呈現其多元豐富的文化資產價值:
在腳步陣法方面,一開始是由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共同前來執教,傳授腳步陣法,乍看振祐堂與振裕堂在陣式上並無太大差異,但其實振祐堂開始發展出自己一套特殊邏輯,使其展演和儀式具有更多彈性,例如除了甘、柳、謝、范四將軍之外,還能改開陳、沈、枷、鎖四將軍,將其融入陣式之中,更能在原有的文武差前多配置一位小差,或是採取不出四季大神與只出前四將等情況,都能展現其靈活與彈性;另再加上腳步陣式中,有些細節發展出自我特色,且振裕堂經歷不同時代演變也有自己的調整,這些出軍細節都形構振裕堂與振祐堂各有風格差異之處,也是日後促成振祐堂也一併登錄為文化資產的關鍵。
振祐堂的家將臉譜,是承襲由振裕堂傳來,經葉海改良過後的嘉義面,面師陳金鑫及其子陳威龍,亦為振裕堂第三代導師陳元成的兒孫,使振祐堂一度有陳家一脈在此傳衍的特色,晚近再改由原振裕堂成員陳建宏接任振祐堂面師。陳元成一家在振祐堂的發展,使其振祐堂有一脈相承特徵,也因數代多人參與家將堂館,因而在衣著、配飾、頭冠、甚至是草鞋等,皆能有獨立製作的能力。這些藝術品製作,因著時代變遷,材質、形狀等皆有所變,如從官鞋變成草鞋、皮帽改成紙帽等,即連手提(法器)也有時代變異,此些種種細節發展起來,也讓振祐堂呈現出與祖堂振裕堂不太相同的風格。
晚近,因應2018 年登錄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振祐堂遂每年不斷積極邀約新學員參與團練學習,甚至同時曾有8位新人進行團練,短短數年內也已有十多位新成員參與,一度為嘉義市最穩定團練的堂館,足見其在推動家將傳承工作上的用心與努力。經過歷來導師、面師與家將成員們,用心投入在傳承工作之上,促成新人於傳習工作富有熱情,使其堂務營運有趨向青年化的趨勢。
嘉義市家將堂館眾多,堪稱全臺灣密度相對較高之處,晚近幾年來也為維護此地方特色與價值,因而登錄眾多家將堂館為文化資產。本書是振祐堂保存維護計畫之內容,為探討振祐堂之歷史、文化與藝術進而在拓展相關細節內容,彙編成冊。全篇主要分作四章,首章緒論講述振祐堂整體文化資產特色,次章討論嘉義是家將發展史與振祐堂傳承史脈,第三章探討其藝術文化特色, 第四章則為相關陣式內容;全書中,另再針對有關民俗知識之細節提出相關詮釋,以民俗小百科方式呈現,希冀藉此呈現多元豐富的家將藝術,藉此讓更多人認識振祐堂與其文化藝術。
振祐堂成立後積極傳揚八家將文化,於各地成立分堂館,是振字脈系中傳衍最盛的家將堂,不同時期傳承,如嘉邑振如堂、湖內振義堂、松山振勝堂、六龜振吉堂等,2018年甚至吸引馬來西亞仈靈殿前來拜師學藝,於馬六甲成立振善堂;傳承發展遍布北中南與海外。且相傳由振祐堂首創的「坐炮」儀式,展現民間信仰仰賴鞭炮呈現香火觀、熱鬧觀與驅邪目的的多元性特徵,除了可以清淨地方社會,亦有宣揚神威,具絕佳鎂光燈效果,讓臺灣其他家將堂館也有爭相仿效現象。振祐堂家將有許多珍貴民俗與藝術表現層面,能呈現其多元豐富的文化資產價值:
在腳步陣法方面,一開始是由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共同前來執教,傳授腳步陣法,乍看振祐堂與振裕堂在陣式上並無太大差異,但其實振祐堂開始發展出自己一套特殊邏輯,使其展演和儀式具有更多彈性,例如除了甘、柳、謝、范四將軍之外,還能改開陳、沈、枷、鎖四將軍,將其融入陣式之中,更能在原有的文武差前多配置一位小差,或是採取不出四季大神與只出前四將等情況,都能展現其靈活與彈性;另再加上腳步陣式中,有些細節發展出自我特色,且振裕堂經歷不同時代演變也有自己的調整,這些出軍細節都形構振裕堂與振祐堂各有風格差異之處,也是日後促成振祐堂也一併登錄為文化資產的關鍵。
振祐堂的家將臉譜,是承襲由振裕堂傳來,經葉海改良過後的嘉義面,面師陳金鑫及其子陳威龍,亦為振裕堂第三代導師陳元成的兒孫,使振祐堂一度有陳家一脈在此傳衍的特色,晚近再改由原振裕堂成員陳建宏接任振祐堂面師。陳元成一家在振祐堂的發展,使其振祐堂有一脈相承特徵,也因數代多人參與家將堂館,因而在衣著、配飾、頭冠、甚至是草鞋等,皆能有獨立製作的能力。這些藝術品製作,因著時代變遷,材質、形狀等皆有所變,如從官鞋變成草鞋、皮帽改成紙帽等,即連手提(法器)也有時代變異,此些種種細節發展起來,也讓振祐堂呈現出與祖堂振裕堂不太相同的風格。
晚近,因應2018 年登錄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振祐堂遂每年不斷積極邀約新學員參與團練學習,甚至同時曾有8位新人進行團練,短短數年內也已有十多位新成員參與,一度為嘉義市最穩定團練的堂館,足見其在推動家將傳承工作上的用心與努力。經過歷來導師、面師與家將成員們,用心投入在傳承工作之上,促成新人於傳習工作富有熱情,使其堂務營運有趨向青年化的趨勢。
嘉義市家將堂館眾多,堪稱全臺灣密度相對較高之處,晚近幾年來也為維護此地方特色與價值,因而登錄眾多家將堂館為文化資產。本書是振祐堂保存維護計畫之內容,為探討振祐堂之歷史、文化與藝術進而在拓展相關細節內容,彙編成冊。全篇主要分作四章,首章緒論講述振祐堂整體文化資產特色,次章討論嘉義是家將發展史與振祐堂傳承史脈,第三章探討其藝術文化特色, 第四章則為相關陣式內容;全書中,另再針對有關民俗知識之細節提出相關詮釋,以民俗小百科方式呈現,希冀藉此呈現多元豐富的家將藝術,藉此讓更多人認識振祐堂與其文化藝術。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