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簡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59678386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美)安德魯‧H.諾爾
出版日:2024/10/09
裝訂/頁數:精裝/219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嚴謹而平易近人的地球傳記。本書分為八個章節,從不同角度對40餘億年的地球歷史進行剖析。從地質運動如何塑造了地表的千溝萬壑,到生命如何在這顆星球上綻放光彩;從早期微生物對大氣和海洋的改造,到動物和植物一步步征服陸地,再到人類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改變著地球的面貌。作者安德魯·H.諾爾以其深厚的實地研究經驗和對前沿科學的理解,將複雜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領讀者從宇宙大爆炸的餘暉中啟程,一路見證地球的誕生、成長,直至今日的繁榮,並警醒讀者,作為地球家園中「最具影響力」的物種,人類肩負著保護和珍惜這片土地的責任。
作者簡介
安德魯·H.諾爾(Andrew H.Knoll):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哈佛大學費舍爾自然史教授、地球與行星科學榮譽教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測漫遊者計劃的科學團隊成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其研究領域為早期生命演化與地球環境歷史,開創了同位素地球化學在地層學中的應用。他曾獲美國古生物學會獎,被倫敦地質學會授予沃拉斯頓獎,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他所著的《年輕星球上的生命》獲2003年美國科學圖書獎。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創作者陣容包含中美頂尖學者,保證專業性。作者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審校者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古地質研究所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與南京大學教授。
朱教授與諾爾教授也是好友,他還為本書提供了珍貴的插圖。
◎本書已出版多個語言版本,暢銷全球,廣受讀者好評。截至本中文版本出版時,本書已有15種語言版本:英語、波蘭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希臘語、土耳其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斯洛伐克語、泰語、匈牙利語、愛沙尼亞語、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已授權27個語種/地區。本書也在亞馬遜和goodreads等平臺上獲得較高評價。
◎與其他的自然歷史科普相比,本書並不是簡單地按時間線羅列事實,而是帶著讀者根據巖層、隕石等現有“證據”去一步步探索過去,極具可讀性。將40余億年的地球歷史濃縮進8個篇章、僅僅200多頁的文字中,同時語言風趣幽默、平易近人,讀起來仿佛偵探小說。
序
一封邀請函
此刻生活在地球上的你,正被重力牢牢拴住。你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與岩石或土壤觸碰,雖然它們有時藏於柏油路或地板之下。當你乘坐飛機離開地面時,你也許會認為自己逃離了重力的掌控,但任何快意都轉瞬即逝 —幾小時後你就會著陸,回到
堅實的大地,勝利最終屬於重力。
我們與地球的聯繫遠不止重力:你的食物源自大氣或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以及來自土壤或海洋的水分與營養素。空氣中的氧分子通過呼吸進入你的身體,幫助你從食物裡獲取能量,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則讓你免於凍僵。不僅如此,你家裡冰箱門含有的鋼、“錫”罐含有的鋁、硬幣含有的銅,以及智能手機含有的稀土金屬,通通來自地球。地球既維系著我們的生命,又會在偶發地震或颶風時置我們於危難之中。如此說來,大多數人對這顆偉大的星球興味索然,這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我們該如何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類賴以生存的岩石、空氣和水是怎樣形成的?怎樣解釋大陸、千山萬壑、地震與火山的形成?是什麼決定了大氣與海水的成分?與人類共處的生靈們如此驚人的生物多樣性又是怎樣形成的?或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人類自身的行為如何改變著地球和生命?某種程度上,這些既是對過程的疑問,也是對歷史的探究,而這正是本書的構架。
這是關於我們的地球家園和生活在其表面的生物的故事。盡管我們常以為地球永恒不變,但其實關於它的一切都是動態多變的。舉例來說,波士頓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全年降水量分布比較平均。各個季節的變化都有規律可循,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在這裡待了幾十年,就可能有種“全都見識過了”的感覺。然而,氣象學家會告訴你,近幾十年間波士頓的年平均氣溫已經升高了不止 1℉(約 0.6 ℃)。我們還知道,大氣中調節地球表面溫度的主要指標 —二氧化碳含量比 20 世紀 50 年代增加了約三分之一。同樣,觀測數據記錄還告訴我們,全球海平面在持續上升,自“披頭士”樂隊一舉成名的 20 世紀 60 年代至今,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含量下降了 3%。
時間經年累月,變化積少成多。從波士頓飛往倫敦的空中航線每年都會延長約 1 英寸(約 2.5 厘米),這是因為大西洋不斷擴張出的新洋底把北美洲和歐洲越推越遠。如果可以倒帶往回看,我們會發現,兩億年前的新英格蘭和老英格蘭來自同一塊大陸,而這塊大陸上有著如今天東非大峽谷般的裂谷,它們正要開始一段形成新大洋盆地的旅程。在最大的時間尺度上,地球確實發生了深遠的變化 —如果漫步在早期地球上,你很快就會在當時的無氧環境中窒息而死。
關於地球和地球生物的故事遠比任何好萊塢大片都宏大精彩,而它的跌宕起伏又足以媲美任何一部賣座的懸疑片。40 多億年前,一些岩石碎片在圍繞一顆中等大小的年輕恒星轉動,過程中逐漸積聚成一顆小小的行星 —它正是地球的雛形。初生的地球整日處在毀滅的邊緣,被彗星和流星輪番轟炸,表面裹覆著滾滾巖漿之海,大氣中則充滿令人窒息的毒氣。不過,隨著時間流轉,這顆星球開始冷卻。大陸不斷形成,繼而四分五裂、相互碰撞,造就眾多壯觀的山脈,但它們幾乎都輸給了時間,如今已不復存在。在這顆星球上曾出現過劇烈的火山噴發,其規模比人類目睹過的任何一次都要大上百萬倍;曾出現過全球性冰期,並循環往復;曾出現過無數失落的世界,而時至今日,我們才剛開始拼湊它們的模樣。不管怎樣,生命得以在這顆星球上立足,並最終改變了地球表層的樣貌,為更多生命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於是有了三葉蟲、恐龍,以及一個新物種 —他們會說話、思考、製造工具,並再次改變了世界。
明晰地球的歷史有助於我們充分了解山川、海洋、樹木與動物,還有黃金、鑽石、煤炭、石油,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地球的故事正是我們需要的“來龍去脈”,有了它,我們才能弄明白,在 21 世紀的今天,人類活動正在如何改變著這個世界。在地球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我們的家園並不適宜人類居住;長期以來的地質學研究告訴我們,當下對於整個地球歷史進程來說是多麼短暫,多麼脆弱,又多麼珍貴。
* * *
這些年來的新聞頭條像是摘自《啟示錄》一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燃起前所未見的山火,巴西亞馬孫雨林也大火蔓延;阿拉斯加出現歷史最高氣溫,格陵蘭島冰川融化速度加劇;颶風在加勒比海地區及墨西哥灣沿岸地區肆虐,而“百年一遇”的洪水也頻頻泛濫於美國中西部;印度第六大城市金奈極度缺水,南非開普敦和巴西聖保羅的情況也幾乎同樣糟。而生物學領域也沒什麼好消息:20 世紀 70 年代至今,北美洲的鳥類種群減少了 30%;昆蟲數量減半;大堡礁珊瑚大面積死亡;大象與犀牛數量急劇下降;全球漁業資源面臨威脅。這些物種雖然還未滅絕,但種群數量銳減意味著它們已經踏上了通往生命終局的必然之路。
世界失去控制了嗎?簡言之——是的。而且我們知道原因: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自己。是人類將溫室氣體排入大氣,這不僅使地球變暖,更造成了強度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高的熱浪、幹旱、風暴。是人類不斷改變土地利用方式、過度開采,導致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化,從而將物種推向了滅絕的邊緣。了解到這些後,也許最令人沮喪的是來自人類的響應:人們普遍無動於衷,且這種情況在我的祖國——美國尤甚。
這顆行星所發生的變化將改寫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活,可為什麼如此多的人對這些變化如此漠不關心? 1968 年,塞內加爾護林人巴巴·迪烏姆(Baba Dioum)給出了一個令人難忘的答案。“最終,”他說,“我們將只會保護我們愛的東西,我們將只愛我們理解的東西,我們將只理解別人教給我們的東西。”
這本書正是我在“理解”這一步所做的努力,我希望借此倡議人們感恩地球漫長的歷史,是它一點點塑造了地球今天的面貌;借此告誡人們,人類活動給 40 億歲的地球帶來了怎樣的巨變;借此告知我們面臨的挑戰,告訴所有人,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應該一起去做些什麼。
目次
序言
一封邀請函
第一章
化學改變地球
第二章
物理改變地球
第三章
早期生物改變地球
第四章
氧氣改變地球
第五章
動物改變地球
第六章
陸生生物改變地球
第七章
災難改變地球
第八章
人類改變地球
致謝
延伸閱讀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