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East Africa

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滿額折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890 元
優惠價
9080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用50篇文章記錄了許倬雲先生與40位學者的交往,涉及中國文化、歷史學傳承、知識份子的定位與中美關係等眾多議題,堪稱一場思想家之間的深度對話。
上篇《江河萬古》,著意於先生學術著作之評述;中篇《雪泥鴻爪》,側重於先生的學行記錄,撰寫者有同輩學人、學生、世交晚輩、近年親近的青年學者等,雖然回憶、論述都聚焦在許倬雲先生個人身上,但其實是近現代中國知識人群體的具體而微的映射;下篇《水流雲起》,收錄有關先生的訪談、口述及媒體側記。
附錄則意在從先生自身的視角,“交代”其學術淵源;另附《許倬雲先生平生事略》《許倬雲先生作品存目》《許倬雲先生未刊稿存目》及《相關評論存目》,亦可由此一窺前輩學人風采,及先生平生行履之所及。書末許先生自己的回憶,也勾勒了漢學發展的一條清晰脈絡。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許倬雲
一九三〇年生,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休講座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
一九六二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臺灣大學、匹茲堡大學,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夏威夷大學、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京大學講座教授。
一九八六年當選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二〇〇四年獲美國亞洲學會傑出貢獻獎,二〇二〇年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身成就獎」,二〇二三年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
學術代表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求古編》等;另有大眾史學著作《萬古江河》《說中國》《中國文化的精神》等數十種行世,行銷百萬冊。

馮俊文,湖北黃岡人,畢業於武漢大學國學班,資深出版人,現為美國厚仁許倬雲工作室主編,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

名人/編輯推薦

相交相知六十年的史學大家許倬雲大兄,一生離開不了先天殘障造成的種種病痛。自青年到老年,他從無停止著述。可以說,他的書寫就是他的存在,就是顯示他生命意義的最真實的存在狀態。
——金耀基(社會學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僑居西方大半輩子的許公,心底裏嚮往的仍然是司馬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那種境界,並以此為最高理想。
——陳方正(學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令我震撼不已的是他在經世學問上,一直都勇猛精進,筆耕不絕,從不言倦,為的就是希望對世道人心有點幫助。
——蘇基朗(歷史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終身榮休教授,澳門大學前副校長)

非博覽碩學之士,不能下大斷語。在許先生這種大歷史著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種“截斷眾流”的大判斷。
——葛兆光(歷史學家,復旦大學特聘資深教授)

許先生是典型的“感時憂國”的知識分子,骨子裏有很執著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他關心當下,但總能延伸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對廣義的人類文明持續的關懷。
——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許先生是有大智慧的學者,他本人就是一本讓人讀不夠、讀不完的書。
——張維迎(經濟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相交相知六十年的史學大家許倬雲大兄
金耀基(社會學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我認識有半個世紀的朋友中,相知相交、至老不渝的不算太多,大多因生活圈的變化,漸行漸遠,走出了我的生命意義的網絡。許倬雲先生則是少數一直存在於我生命意義網絡中的一位老朋友。說起來,我們是標準的「淡如水」之交,但在彼此心中都有一個親近與真實的存在。
我認識許倬雲兄一個甲子了,第一次見面應是1960年代,在臺北業師王雲五先生的府中。那時,許倬雲先生已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臺灣大學擔任歷史系主任了。當年,他是學術界風頭最健的青年領袖人物。我與許倬雲都出身臺灣大學,但他畢業後一年,我才進臺大,他是十足十的學長(故我一直以「大兄」尊稱他)。
倬雲大兄主修的是歷史學,我主修的是法律學,分屬兩個學術群體,彼此並無交集。1965年,我公費留學美國匹茲堡大學一年,返臺後,在政治大學任講師,並兼臺灣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業師王雲五自任總編輯)。其間,我連續以社會學視角發表了多篇論述中國現代化的文字,1966年出版《從傳統到現代》一書,在臺灣的知識界、文化界很引起一番大迴響。也因此,我與倬雲大兄多了學術思想上的交集,並自此開啟了我們交往六十年的友誼。不過,一年之後,我與倬雲大兄就走上各自的人生軌道。1967年,我獲得美國全額獎學金,第二次赴美(這次舉家同往),並再度到匹茲堡大學修讀博士學位,1970年應聘到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自此與中大結緣,並度過了迄今五十年的教研生涯。
在我記憶中,倬雲大兄在臺灣做了許多學術的建制性與開創性的工作後,70年代就舉家離臺赴美,應聘到匹茲堡大學擔任史學系教授,著述講學、春風化雨,至老退休。退休後,依然書講不輟。許倬雲儼然是匹茲堡城中一個「漢學的存在」。
過去五十年中,倬雲大兄在美國,我在香港,兩地相距萬里。但我與他,幾乎每年在臺灣不同的場合都有聚晤的機會,或是蔣經國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或是「中研院」院士會,或是其他的學術會議。至於90年代,倬雲大兄受香港中文大學之聘擔任「偉倫講座教授」,我們當然更多了言談之樂。
雖然,半個世紀裏,我與倬雲大兄各在不同的人生軌道上,但是我們從沒有停止對彼此學術存在狀態的關懷。1994年我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事後知道許倬雲、李亦園、余英時都是我作為「院士候選人」的提名人。這說明,倬雲大兄等學界朋友,都關注著我1966年後三十年的學術著作情形。
2014年,倬雲大兄致電,邀我為他剛完成的《現代文明的批判》一書作序,正表示他知道我近幾十年中有關「現代性」(特別是「多元現代性」)的論述。倬雲大兄此書是為西方現代文明「把脈」,他指出西方的現代文明正面臨種種「困境」,已進入「秋季」,失去了原有的發展動力,由興盛走向衰敗。倬雲大兄希望所寄,則是人類能創造的「第二個現代文明」。他說:「我們不能認為現代文明代表的一些組織形態,就是人類最終的選擇。」又說:「有識者更當拋開一切模仿西方現代文明的舊習,重新思考對未來人類的存在和發展更為適應的新途徑。」我對這位歷史學老人(倬雲大兄當年是八十六歲)這番沉重而又清明的言論,是表示認同的。
2013年,我在出版的自選論文集《中國現代化的終極願景》中指出,中國一百五十年的現代化工作的終極願景,就是要建構一個「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這是說,中國要建立的「現代文明」,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西方現代文明的翻版,而應該有精要的中國文化的元素,更符合我們這位史學老人心目中「第二個現代文明」。
資深出版人馮俊文先生,近十年來一直幫助許倬雲先生處理在中國大陸的出版事務,去年應邀在匹大亞洲中心訪學。最近,正編定文集《倬彼雲漢:許倬雲先生學思歷程》。今年5月6日晚,馮先生經我東南大學好友陸挺之介紹,自匹城來電,他表示我與許先生是多年老友,並注意到2017年我出版的《人間有知音:金耀基師友書信集》中有《我與倬雲大兄》一文,概括地講到許先生的學術志業,他希望我同意將此文收入他主編的文集中。此外,他希望我加寫一短文,談談我與許倬雲半世紀的交往,及對許先生學思歷程的觀察,作為《倬彼雲漢》一書的「代序」。說實話,我是由衷高興並感謝馮俊文為許倬雲先生所做的事,所以,我就憑著尚未褪色的記憶,追述我與許倬雲大兄半個世紀的往來與交集。
寫到這裏,我覺得講許倬雲先生的學思歷程,有一點是值得一說的。簡單講,許倬雲的學術發軔期是得天獨厚的,發軔期是指許倬雲從在臺灣大學求學到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這段時間。這段經歷,使他擁有了歷史學的一流訓練,養成了一流歷史學者應有的修為與眼光。許倬雲在臺灣大學受到的教育,可能是民國以來最好的教育。
1949年,蔣介石的國民黨敗退臺灣。兵馬倥偬,諸事如麻,蔣介石第一時間派專機將相當一部分的學術精英接迎到臺灣——這件事對臺灣的意義,絕不比故宮國寶或黃金之南移臺灣為小。當時,文化界的巨擘如胡適、傅斯年、李濟等,都會聚「中央研究院」與臺灣大學。傅斯年主掌臺灣大學雖短,但隻手改變了臺大:北大當年的闊大與自由風氣,竟在臺大重現。
歷史學系與考古學系的師資(當然不限於此二系),可謂名師雲集。其時在臺大歷史及考古學系讀書的有許倬雲、張光直、李亦園等,無不青才英發,他們可謂承繼了民國大師的衣鉢。有了本業上世界性前沿的學術裝備,此所以倬雲大兄到殿堂級大學芝加哥研究院深造,很快就登堂入室,順利完成了博士學位,成為卓然自立的歷史學者。在芝大完成學業後,倬雲大兄即返歸臺大與「中研院」,在教學與研究上大展抱負,聲名一時無兩。在一定意義上,許倬雲在臺灣是民國學脈承先啟後的一輩中的代表人物。
1960年代,世界的學術版圖中,臺灣、香港、大陸與整個非西方社會,無疑是處在「邊陲」地帶。而世界學術的「中心」則在歐美,特別是美國。倬雲大兄在70年代以後又去了美國,並在美國學術界以學術著作奠定了歷史學家的地位。2004年,美國亞洲學會頒給他「傑出貢獻獎」,高度肯定他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的成就與意義。
相交相知六十年的史學大家許倬雲大兄,一生離開不了先天殘障造成的種種病痛。也就在長期的痛苦折磨中,他完成了一部又一部的著作。自青年到老年,他從未停止著述。可以說,他的書寫就是他的存在,顯示他生命意義的最真實的存在狀態。
倬雲大兄在美國生活近六十年,對美國有深切的感情和體會。但是,自始至終他沒有真正離開過中國。多少著作中,顯示他最深的關懷是全體中國人的今天與未來。他八十七歲高齡時出版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簡體中文版名《中國文化的精神》),更可見他到晚年越來越認同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坦白說,我今天正值八七之齡,也真不是沒有他那份「文化的鄉愁」。其實,倬雲大兄對中國文化的「回歸」,從他持續地用中文書寫時就開始了。用中文書寫,書寫的對象當然是海內外的中國人了。
我這兩天才發現,許倬雲可能最為傳世的《萬古江河》這部中文大書,是 2005 年定稿的,這一年恰是他在美國亞洲學會得獎的後一年。這是不是意味著許倬雲學思歷程中的一個「書寫轉向」呢?從英文轉向中文,從歷史專業轉向歷史「通業」,書寫對象也從史學同行轉向「這一代中國人」。《萬古江河》是中國大歷史的書寫,也是中國文明史的書寫,沒有貫穿古今、匯通中外的史才史識,必難落筆。此書無疑是史學家許倬雲的「一家之言」!
《萬古江河》出版忽已十有七年,今年4月14日《南方周末》的文化版,刊載一篇馮俊文發自匹茲堡的許倬雲訪談稿,我喜悉許倬雲先生剛剛完成《萬古江河》之後的晚年「總結性」作品,定名《經緯華夏》。據馮俊文所記,倬雲大兄在4月初完成最後一章時說,「我終於隨時可以走了」。從這句話,可見《經緯華夏》在許倬雲心中的分量。這也表示,許倬雲的「書寫人生」已到一個「圓滿的句點」。
當然,我們一定還會不斷看到他的新著作、新書寫。許倬雲大兄是不會停止書寫的。不過,我覺得他不必花大力氣,可以輕鬆一些,享受更多書寫的樂趣。

2022年5月10日夜於香港

目次

序一 相交相知六十年的史學大家許倬雲大兄 金耀基 001
序二 一個「精神之子」的格局和關懷 余世存 007

上篇 江河萬古
創造現代文明新秩序 金耀基 016
「華夏」與「中國」,如何重建論述?——《說中國》解說 葛兆光 020
一天星斗,華夏根脈——許倬雲先生新著《一天星斗》讀後 許 宏 036
生活肌膚中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精神》導讀 許紀霖 044
中美人類生態反思——《許倬雲說美國》 與 《中國文化的精神》讀後 王明珂 052
二十年來的美國——《許倬雲說美國》序 朱雲漢 062
中國文化的使命與憂思——讀《許倬雲十日談》 解璽璋 068
紙上的學問,與生命的學問——《許倬雲十日談》評述 馮俊文 073

中篇 雪泥鴻爪
「家國天下情懷」的中國文人 張作錦 082
歷史長河經眼底,霸業興廢上筆端——記我所認識的許公倬雲 陳方正 087
「感時憂國」的知識分子典範 王德威 092
回顧與倬雲先生結緣三十載的情誼 蘇基朗 100
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和許倬雲老師在一起的日子 葛 岩 105
麈尾之教誨,化雨之春風——與許倬雲老師求學篇 楊紅育 孫 岩 113
我所認識的許老師 陳 寧 120
我所認識的許叔叔 馬毓鴻 125
海報與合影 趙冬梅 129
松浮欲盡不盡雲,綿綿哲思念文明——於匹茲堡拜訪許倬雲先生記 劉 波 133
許倬雲氣象 樊和平 137
情深意遠 積健為雄——記許倬雲先生和東南大學的交往 陸 挺 145
生於憂患:關於知識分子及許倬雲先生 葉 超 156
許倬雲先生的學術脈絡 陳心想 169
「心」在何處?「身」在何處?——從學許倬雲先生記略 王 波 178
傳統文明的一把薪火,現代文明的一面鏡子 杜君立 185
許倬雲先生:一座陌生而重要的燈塔 李樂駿 192
許倬雲先生的治史情懷 劉環景 201
三個世代傳燈人——讀錢穆、費孝通與許倬雲先生 張冠生 212
厚生利用,仁民愛物 陳 航 223
忍不住的關懷與未盡的才情 馮俊文 228

下篇 水流雲起
許先生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 張維迎 244
當今時代的知識分子,應該發出理性的聲音 李銀河 249
許倬雲,以及那一代人的怕和愛 連清川 253
這期節目幫我找到了戰勝疫情的鑰匙 李 舒 258
平生所學,未負師友 許倬雲口述,陳遠記錄 265
「青山一髮是中原」,可我回不去了 胡赳赳 271
人生還沒到終局,盡其在我 陳新華 277
許倬雲,尋路人 姚 璐 294
獻詩:讀許先生倬雲 趙 野 313

附錄
師恩永念:悼沈剛伯師 許倬雲 318
長憶濟之師:一位學術巨人 許倬雲 322
悼先師李玄伯先生 許倬雲 328
我真正的歸屬,是永遠不停的中國 許倬雲 331
許倬雲先生平生事略 340
許倬雲先生作品存目 345
許倬雲先生未刊稿存目 379
相關評論存目 387

編後記 391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80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