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深刻影響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大家 北派五大家之奇幻仙俠派 還珠樓主
《青城十九城》與《蜀山劍俠傳》並列為還珠樓主的巔峰之作
古龍、金庸、梁羽生、溫瑞安,均受還珠樓主影響頗深,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
「我的小說創作深受還珠樓主的影響和滋養。」──金庸
「還珠的作品我是必讀的。還珠樓主是浪漫派,其想像力之豐富,時至今日,恐怕還是無人能與之比肩。」──梁羽生
「還珠樓主是才氣縱橫、博聞強記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海闊天空、任意所致、雄奇瑰麗、變化莫測的……這種寫作的方式,一直在武俠小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珠樓主李壽民也因此成為承先啟後、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古龍
名家推薦: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著名武俠評論家 林保淳
喻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的還珠樓主
開創了亙古未有的奇幻天地
青城山優美的傳說故事及壯麗景色
幻化為青城十九俠雄奇瑰麗的武俠世界
《青城十九俠》藉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山川景物和當地民族生活為背景,記敘清初青城派劍仙的眾弟子羅鷺、裘元、虞南綺、狄勝男、狄勿暴、紀異、呂靈姑、楊永、楊映雪、紀登、陶鈞、楊翊、陳太真、呼延顯、尤璜、方環、司明、塗雷、顏虎等十九人煉劍、行道誅邪、開創青城派的武俠故事。
◎套書明細:
(1)驚逢錦蛟
(2)魔宮風暴
(3)慧劍斷情
(4)煙雲往事
(5)群雄盛宴
(6)潛蛟破壁
(7)奇寶輝騰
(8)生死一髮
(9)神光降魔
(10)誓結三生
(11)生死纏綿
(12)往事如煙(大結局)
一《驚逢錦蛟》內文簡介:
少年羅鷺生具異稟,膽力過人,深覺書生無法報國,報名師苦練武藝,贏得俠士雅號。一日與表哥裘友仁同遊青城山,精於星相占卜的長生宮觀主認為羅鷺身俱仙骨,機緣遇合之下,必能成為劍仙俠客;然裘友仁家中人卻會有災難。羅鷺自幼與友仁之妹芷仙訂親,豈料在好事將近之時,發生怪事。一陣古怪大風之後,轎中的芷仙竟消失無蹤!羅鷺痛心之下,棄家修道……
二《魔宮風暴》內文簡介:
裘友仁在其妹芷仙失蹤之後,雖傷心卻也無奈,後得一子,名裘元。在羅鷺出外修道後返家,曾預言裘元仙根深厚,日後成就定比自己高。果然裘元仙緣極深,經歷一番波折,不但得以成為矮叟朱梅朱真人之徒,更與法寶極多的虞南綺結緣,共同修練。只是自幼與裘元一同長大的表兄甄濟,卻因心性不堅,誤入邪道,竟受奸人指使,傷害裘元……
三《慧劍斷情》內文簡介:
紀異追尋銀燕玄兒,在天琴壑中遇見兩位女子,身材一高一矮,矮的一個相貌奇醜。姊妹二人以前本不在此修道,只因年輕氣盛,誤傷許多生命,犯了師門家法,受了重譴,被師父罰在這天琴壑地洞之內,負罪虔修,不見外人,已是好些年了。當初長女與醜女的師父用七情索鎮心柱將姐妹二人鎮在這裡,曾說她老人家到時不親身來放,仍須假手外人。豈料這外人竟是紀異!
四《煙雲往事》內文簡介:
黃潛武功已成,師父明夷子命其下山行道。黃潛欲先前往京城尋昔日對其有恩的姑父,才一出山到了城鎮,便見四民疾首蹙額,憔悴呻吟,彷彿災厄甚重。細一打聽,才知奸逆閹豎權勢日重一日,鬧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這日,黃潛走到京城顏家舊宅,宅已易主數年。一問顏家蹤跡,人都掩耳疾走,不敢聞對。後遇見一個賣零食的老年小販,不等黃潛再問,便大驚失色,拉向僻靜之處,說了顏家遭禍之事,並說:「公子怎還到此尋他?如被他們知道,那還有命?趁無人知,快逃出京城為妙。」黃潛聞言,不由悲憤填膺,如非這多年涵養功深,幾乎當時便要尋閹狗一拚死活!
五《群雄盛宴》內文簡介:
靈姑還沒繞到峰後,忽聽笑語之聲漸近。循聲一注視,峰腰上樹林之中燈火繁密,人聲甚是嘈雜。經行之處漸高,相隔上面不過二三十丈遠近,知是大寨有人聚飲。起初因只想見張鴻一探虛實,事越隱秘越好。憑自己的本領,一則眾寡不敵,二則尹、顧等人本領高強,耳目靈敏。意欲側面下手;或是從別的村人口中偷聽;或是擒一個乏手,拉入僻處逼問下落。未敢冒昧逕入大寨窺探。此時身一臨近,不由氣力一壯。暗忖:「不入虎穴,怎得虎子?這般深夜還在轟飲,弄巧張叔父也在其內,何必捨近求遠?」當下掩藏著由樹林之中往上走去。餚酒蒸騰,笑飲方酣,席前上酒端菜的下人絡繹往來不絕。靈姑藏處恰在屋外一座假山後,地既隱秘,看得又真。一見張鴻不在,疑是遭害或已被困,不由又驚又怒。
六《潛蛟破壁》內文簡介:
老苗婆用手中鐵錘在壁間又打了一陣,聞得裡面有了響聲,知道這壁中藏蛟業已激怒,擊壁愈猛,口裡更發出各種怪嘯。她此來為報白日之仇,蓄著滿腔怨毒。雖然明知那蛟厲害,一旦破壁衝出,自己性命也是難保,無如蘊毒已深,非止一日,全寨不分漢人與苗民,俱認成她的仇敵,必欲致死為快。惟恐石壁堅厚,蛟攻不出,不但不退,反而冒著奇險,加緊怪叫亂打。靈姑見那苗婆形似瘋狂,又不時回首戟指,獠牙突伸,作詛咒狀,知她不懷好意,側耳一聽,壁中撞聲愈來愈猛。壁上零石逐漸墜落,石壁也似在那裡晃動。料定壁中之物非妖即怪,否則便是妖巫邪法。靈姑方要飛身下去喝止,忽聽苗人急喊之聲,樹林內飛也似跑出一男一女。男的手持腰刀,口中高喊,似在喝阻苗婆!
七《奇寶輝騰》內文簡介:
原本跟隨靈姑的通靈鸚鵡半途失蹤未歸,靈姑一行人尋尋覓覓,後在一洞中發現落於幾名女子手中,牛子與鹿加奮力奪回。靈姑自鸚鵡口中得知,洞主原是個好採補之術且無惡不作的妖人,後遇見一位劍仙,悔悟前非,逃來此山,並發願治好受他之害的女子們。
鸚鵡原是別了靈姑,空中飛行,巧遇妖人正在下面。妖人看出牠是靈鳥,用妖法將牠攝了回去,意欲收服。不想鳥性甚烈,一連數日不進飲食。鸚鵡連日聽他師徒說話,知妖人業已洗心革面,從此不再為非。待等醫好眾女,便去雪山投師,尋求正果。鸚鵡最後並對靈姑說道:「主人你身有至寶,慢說妖人決不敢來,就來也不怕他。如不放心,可在夜裡將飛刀放出老遠,在附近空中飛繞數十周,他必不知深淺,以為這裡有了厲害對頭,邪正不能並容,弄巧還許就此嚇跑了呢!」
八《生死一髮》內文簡介:
靈姑雖已為鄭顛仙的記名弟子,卻因捨不得離開老父,因此尚未入仙門。豈料一日外出採集山糧,突覺心情煩躁,莫非父親出事?急急趕回,回程即遇父親已躺倒地上,受傷不輕……呂偉告知仇人乃是川峽所遇的毛霸,似乎已被一路過的女劍仙誅殺。仙人並留下柬帖及靈藥,囑其回洞後再看。豈料靈姑拆信看後,登時悲急交加,連連哽咽。王妻旁觀者清,悄對靈姑道:「事已至此,除遵仙人之命行事,別無他策……」接過靈藥,親手餵給呂偉。呂偉藥入嘴後,猛然一股異香直透腦際,耳邊似聽女兒喊了一聲,雙目一合,便已昏迷不省人事。王妻雖知呂偉服藥之後必然長眠,但想不到如此快法。靈姑心神巨創,痛不欲生,只盼能多看父親幾眼,待子時,照仙人所說埋葬……
九《神光降魔》內文簡介:
廟裡的魯老道爺已然閉關入定,將廟傳給大徒弟卞明德。突有一頭陀前來,聲言他極愛這廟前風光,江裡又有水怪,非他不能除去,意欲接收廟產,道士想不讓也不行。原來這廝乃是西崑崙二惡之一,名叫赤隆兒瓜,外號金獅神佛。彩蓉曾險些遭他劫去,雖被妖鬼困住,但後其師兄麻頭鬼王趕來救走,由此結下深仇。而那金獅神佛先前無意中遇見金船,當時便想攔截。然船上有廣成子仙法妙用,他無法制得住,只得退下,覓地將養。傷癒後,斷定金船是前古無主異寶,心終不死,順著金船去路追尋下落。日前他尋到川峽,辨別寶氣,查出船沉江心水眼以內。因上次吃過苦頭,知頗有仙法禁制,不是隨便可以收取。意欲將江神廟買去,設下法壇,用那惡毒的大力金剛神法將船取走……
十《誓結三生》內文簡介:
超群因對秋雲情深愛重,一心專注,只盼攜手同歸,竟忘了此來使命,被秋雲一說,猛然提醒。桑仙姥忌刻情薄,對己此行期望甚切,秋雲在她只是附帶公文,寸功未立,只將心愛的人帶回,照她平日為人行事,休說自己討不了好,連秋雲也必不見容。超群略為盤算一番,對秋雲表示,桑仙姥曾料到敵人厲害,除給了他三支木箭外,另還傳有臨難脫身之法。就此回去,決不寬容,但盼能夠暗中得手最好,如被警覺,說不得只好一拚了……
十一《生死纏綿》內文簡介:
裘友仁夫妻因見愛子飛行絕跡,非常驚異,都當他已是神仙一流,以為且退谷不過深山路險,常人步行尚能勉力尋去,何況愛子是有道行法力的人。知道媳婦也是神仙中人,惟恐南綺尋愛子一同他去,此別不知何年始能再見。如將媳婦留住,愛子必定回轉。然而南綺在裘家住了兩日,見裘元仍未回。心想:裘元甚愛自己,在家中尚恐自己生氣或走失,放心不下,怎會被朋友久留不回?以往日為人和平日夫妻情份,斷無如此荒唐。越想越覺不妙,深悔不該心軟,到時不先追蹤趕往,平白耽誤了兩日。萬一出什差錯,如何是好?南綺心亂如麻,心料裘元不出事則已,一出事便是凶多吉少……
十二《往事如煙》(大結局)內文簡介:
梅英與林安當年因受妖人暗算而結下情緣,女的本欲委身相從,只圖永好。林安卻因乃師遺命,只要能永保元真,不為情慾所累,再過一甲子便有機會成道,否則,便須再轉一劫。林安為此逃往雪山隱起,不料不久便被梅英發覺尋去,責以負心之咎。此時林安不知梅英也是中邪纔有此事,心還鄙薄,只因天性忠厚,又因救命之恩,不願使其難堪,重又逃脫。梅英偏是情絲牢繫,依然苦苦搜尋。接連幾次過去,均被林安逃脫,除第一次見面談了幾句外,以後更是望影先逃,這些話一句也未得出口……
「還珠樓主運用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武俠小說帶入了一個劍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極為深厚的國學底子、浩瀚千變的文字能力,對道、釋、儒哲思糅合的獨到見解,無論寫景造境,敘物述人,文采繁富典麗,奇詭紛陳,每有精彩的描寫,奇句妙造,令人感覺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來真要屏息凝神,一氣呵成,又嘆為觀止,匪夷所思。」──溫瑞安
《青城十九城》與《蜀山劍俠傳》並列為還珠樓主的巔峰之作
古龍、金庸、梁羽生、溫瑞安,均受還珠樓主影響頗深,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
「我的小說創作深受還珠樓主的影響和滋養。」──金庸
「還珠的作品我是必讀的。還珠樓主是浪漫派,其想像力之豐富,時至今日,恐怕還是無人能與之比肩。」──梁羽生
「還珠樓主是才氣縱橫、博聞強記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海闊天空、任意所致、雄奇瑰麗、變化莫測的……這種寫作的方式,一直在武俠小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珠樓主李壽民也因此成為承先啟後、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古龍
名家推薦: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著名武俠評論家 林保淳
喻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的還珠樓主
開創了亙古未有的奇幻天地
青城山優美的傳說故事及壯麗景色
幻化為青城十九俠雄奇瑰麗的武俠世界
《青城十九俠》藉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山川景物和當地民族生活為背景,記敘清初青城派劍仙的眾弟子羅鷺、裘元、虞南綺、狄勝男、狄勿暴、紀異、呂靈姑、楊永、楊映雪、紀登、陶鈞、楊翊、陳太真、呼延顯、尤璜、方環、司明、塗雷、顏虎等十九人煉劍、行道誅邪、開創青城派的武俠故事。
◎套書明細:
(1)驚逢錦蛟
(2)魔宮風暴
(3)慧劍斷情
(4)煙雲往事
(5)群雄盛宴
(6)潛蛟破壁
(7)奇寶輝騰
(8)生死一髮
(9)神光降魔
(10)誓結三生
(11)生死纏綿
(12)往事如煙(大結局)
一《驚逢錦蛟》內文簡介:
少年羅鷺生具異稟,膽力過人,深覺書生無法報國,報名師苦練武藝,贏得俠士雅號。一日與表哥裘友仁同遊青城山,精於星相占卜的長生宮觀主認為羅鷺身俱仙骨,機緣遇合之下,必能成為劍仙俠客;然裘友仁家中人卻會有災難。羅鷺自幼與友仁之妹芷仙訂親,豈料在好事將近之時,發生怪事。一陣古怪大風之後,轎中的芷仙竟消失無蹤!羅鷺痛心之下,棄家修道……
二《魔宮風暴》內文簡介:
裘友仁在其妹芷仙失蹤之後,雖傷心卻也無奈,後得一子,名裘元。在羅鷺出外修道後返家,曾預言裘元仙根深厚,日後成就定比自己高。果然裘元仙緣極深,經歷一番波折,不但得以成為矮叟朱梅朱真人之徒,更與法寶極多的虞南綺結緣,共同修練。只是自幼與裘元一同長大的表兄甄濟,卻因心性不堅,誤入邪道,竟受奸人指使,傷害裘元……
三《慧劍斷情》內文簡介:
紀異追尋銀燕玄兒,在天琴壑中遇見兩位女子,身材一高一矮,矮的一個相貌奇醜。姊妹二人以前本不在此修道,只因年輕氣盛,誤傷許多生命,犯了師門家法,受了重譴,被師父罰在這天琴壑地洞之內,負罪虔修,不見外人,已是好些年了。當初長女與醜女的師父用七情索鎮心柱將姐妹二人鎮在這裡,曾說她老人家到時不親身來放,仍須假手外人。豈料這外人竟是紀異!
四《煙雲往事》內文簡介:
黃潛武功已成,師父明夷子命其下山行道。黃潛欲先前往京城尋昔日對其有恩的姑父,才一出山到了城鎮,便見四民疾首蹙額,憔悴呻吟,彷彿災厄甚重。細一打聽,才知奸逆閹豎權勢日重一日,鬧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這日,黃潛走到京城顏家舊宅,宅已易主數年。一問顏家蹤跡,人都掩耳疾走,不敢聞對。後遇見一個賣零食的老年小販,不等黃潛再問,便大驚失色,拉向僻靜之處,說了顏家遭禍之事,並說:「公子怎還到此尋他?如被他們知道,那還有命?趁無人知,快逃出京城為妙。」黃潛聞言,不由悲憤填膺,如非這多年涵養功深,幾乎當時便要尋閹狗一拚死活!
五《群雄盛宴》內文簡介:
靈姑還沒繞到峰後,忽聽笑語之聲漸近。循聲一注視,峰腰上樹林之中燈火繁密,人聲甚是嘈雜。經行之處漸高,相隔上面不過二三十丈遠近,知是大寨有人聚飲。起初因只想見張鴻一探虛實,事越隱秘越好。憑自己的本領,一則眾寡不敵,二則尹、顧等人本領高強,耳目靈敏。意欲側面下手;或是從別的村人口中偷聽;或是擒一個乏手,拉入僻處逼問下落。未敢冒昧逕入大寨窺探。此時身一臨近,不由氣力一壯。暗忖:「不入虎穴,怎得虎子?這般深夜還在轟飲,弄巧張叔父也在其內,何必捨近求遠?」當下掩藏著由樹林之中往上走去。餚酒蒸騰,笑飲方酣,席前上酒端菜的下人絡繹往來不絕。靈姑藏處恰在屋外一座假山後,地既隱秘,看得又真。一見張鴻不在,疑是遭害或已被困,不由又驚又怒。
六《潛蛟破壁》內文簡介:
老苗婆用手中鐵錘在壁間又打了一陣,聞得裡面有了響聲,知道這壁中藏蛟業已激怒,擊壁愈猛,口裡更發出各種怪嘯。她此來為報白日之仇,蓄著滿腔怨毒。雖然明知那蛟厲害,一旦破壁衝出,自己性命也是難保,無如蘊毒已深,非止一日,全寨不分漢人與苗民,俱認成她的仇敵,必欲致死為快。惟恐石壁堅厚,蛟攻不出,不但不退,反而冒著奇險,加緊怪叫亂打。靈姑見那苗婆形似瘋狂,又不時回首戟指,獠牙突伸,作詛咒狀,知她不懷好意,側耳一聽,壁中撞聲愈來愈猛。壁上零石逐漸墜落,石壁也似在那裡晃動。料定壁中之物非妖即怪,否則便是妖巫邪法。靈姑方要飛身下去喝止,忽聽苗人急喊之聲,樹林內飛也似跑出一男一女。男的手持腰刀,口中高喊,似在喝阻苗婆!
七《奇寶輝騰》內文簡介:
原本跟隨靈姑的通靈鸚鵡半途失蹤未歸,靈姑一行人尋尋覓覓,後在一洞中發現落於幾名女子手中,牛子與鹿加奮力奪回。靈姑自鸚鵡口中得知,洞主原是個好採補之術且無惡不作的妖人,後遇見一位劍仙,悔悟前非,逃來此山,並發願治好受他之害的女子們。
鸚鵡原是別了靈姑,空中飛行,巧遇妖人正在下面。妖人看出牠是靈鳥,用妖法將牠攝了回去,意欲收服。不想鳥性甚烈,一連數日不進飲食。鸚鵡連日聽他師徒說話,知妖人業已洗心革面,從此不再為非。待等醫好眾女,便去雪山投師,尋求正果。鸚鵡最後並對靈姑說道:「主人你身有至寶,慢說妖人決不敢來,就來也不怕他。如不放心,可在夜裡將飛刀放出老遠,在附近空中飛繞數十周,他必不知深淺,以為這裡有了厲害對頭,邪正不能並容,弄巧還許就此嚇跑了呢!」
八《生死一髮》內文簡介:
靈姑雖已為鄭顛仙的記名弟子,卻因捨不得離開老父,因此尚未入仙門。豈料一日外出採集山糧,突覺心情煩躁,莫非父親出事?急急趕回,回程即遇父親已躺倒地上,受傷不輕……呂偉告知仇人乃是川峽所遇的毛霸,似乎已被一路過的女劍仙誅殺。仙人並留下柬帖及靈藥,囑其回洞後再看。豈料靈姑拆信看後,登時悲急交加,連連哽咽。王妻旁觀者清,悄對靈姑道:「事已至此,除遵仙人之命行事,別無他策……」接過靈藥,親手餵給呂偉。呂偉藥入嘴後,猛然一股異香直透腦際,耳邊似聽女兒喊了一聲,雙目一合,便已昏迷不省人事。王妻雖知呂偉服藥之後必然長眠,但想不到如此快法。靈姑心神巨創,痛不欲生,只盼能多看父親幾眼,待子時,照仙人所說埋葬……
九《神光降魔》內文簡介:
廟裡的魯老道爺已然閉關入定,將廟傳給大徒弟卞明德。突有一頭陀前來,聲言他極愛這廟前風光,江裡又有水怪,非他不能除去,意欲接收廟產,道士想不讓也不行。原來這廝乃是西崑崙二惡之一,名叫赤隆兒瓜,外號金獅神佛。彩蓉曾險些遭他劫去,雖被妖鬼困住,但後其師兄麻頭鬼王趕來救走,由此結下深仇。而那金獅神佛先前無意中遇見金船,當時便想攔截。然船上有廣成子仙法妙用,他無法制得住,只得退下,覓地將養。傷癒後,斷定金船是前古無主異寶,心終不死,順著金船去路追尋下落。日前他尋到川峽,辨別寶氣,查出船沉江心水眼以內。因上次吃過苦頭,知頗有仙法禁制,不是隨便可以收取。意欲將江神廟買去,設下法壇,用那惡毒的大力金剛神法將船取走……
十《誓結三生》內文簡介:
超群因對秋雲情深愛重,一心專注,只盼攜手同歸,竟忘了此來使命,被秋雲一說,猛然提醒。桑仙姥忌刻情薄,對己此行期望甚切,秋雲在她只是附帶公文,寸功未立,只將心愛的人帶回,照她平日為人行事,休說自己討不了好,連秋雲也必不見容。超群略為盤算一番,對秋雲表示,桑仙姥曾料到敵人厲害,除給了他三支木箭外,另還傳有臨難脫身之法。就此回去,決不寬容,但盼能夠暗中得手最好,如被警覺,說不得只好一拚了……
十一《生死纏綿》內文簡介:
裘友仁夫妻因見愛子飛行絕跡,非常驚異,都當他已是神仙一流,以為且退谷不過深山路險,常人步行尚能勉力尋去,何況愛子是有道行法力的人。知道媳婦也是神仙中人,惟恐南綺尋愛子一同他去,此別不知何年始能再見。如將媳婦留住,愛子必定回轉。然而南綺在裘家住了兩日,見裘元仍未回。心想:裘元甚愛自己,在家中尚恐自己生氣或走失,放心不下,怎會被朋友久留不回?以往日為人和平日夫妻情份,斷無如此荒唐。越想越覺不妙,深悔不該心軟,到時不先追蹤趕往,平白耽誤了兩日。萬一出什差錯,如何是好?南綺心亂如麻,心料裘元不出事則已,一出事便是凶多吉少……
十二《往事如煙》(大結局)內文簡介:
梅英與林安當年因受妖人暗算而結下情緣,女的本欲委身相從,只圖永好。林安卻因乃師遺命,只要能永保元真,不為情慾所累,再過一甲子便有機會成道,否則,便須再轉一劫。林安為此逃往雪山隱起,不料不久便被梅英發覺尋去,責以負心之咎。此時林安不知梅英也是中邪纔有此事,心還鄙薄,只因天性忠厚,又因救命之恩,不願使其難堪,重又逃脫。梅英偏是情絲牢繫,依然苦苦搜尋。接連幾次過去,均被林安逃脫,除第一次見面談了幾句外,以後更是望影先逃,這些話一句也未得出口……
「還珠樓主運用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把武俠小說帶入了一個劍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極為深厚的國學底子、浩瀚千變的文字能力,對道、釋、儒哲思糅合的獨到見解,無論寫景造境,敘物述人,文采繁富典麗,奇詭紛陳,每有精彩的描寫,奇句妙造,令人感覺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來真要屏息凝神,一氣呵成,又嘆為觀止,匪夷所思。」──溫瑞安
作者簡介
還珠樓主(1902~1961),本名李善基,後改名為李壽民,四川長壽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李元甫曾於光緒年間在蘇州做官,後辭官還鄉,靠教私塾為生。在父親悉心教導下,李壽民從小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積澱頗豐。三歲讀書習字;五歲已能吟詩作文;七歲可寫丈許楹聯;九歲寫下五千言的《「一」字論》,有神童之稱。李壽民生平興趣廣泛,頗務雜學,於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醫卜星相無所不窺、無所不曉,堪稱奇才。李壽民的人生經歷跌宕曲折,傳奇色彩濃厚。十歲時,在塾師「王二爺」的帶領下多次登上峨嵋山和青城山,這些生活經歷,也為他後來最為著名的作品《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養分,對之後的小說和電影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喻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北派五大家」之奇幻仙俠派。古龍、金庸、梁羽生,均受還珠樓主影響頗深,堪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金庸曾說:「飛雪連天射白鹿,不及還珠一卷書。」
序
※推薦序 「劍仙」還珠樓主 《武俠小說史話》作者 林遙
中國的武俠小說發展到二十世紀三○年代,創作的中心開始由南方轉移至北方的京津地區,遂有「北派五大家」的稱呼出現。這其中產生巨大影響的,當屬以「奇幻仙俠派」別開武俠生面的還珠樓主。
還珠樓主在筆下開創了世界上亙古未有、異想天開的奇幻世界:
關於自然現象者,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役之走,人可化為獸,天可隱滅無跡,陸可沉落無形,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故事的境界者,天外還有天,地底還有地,水下還有湖沼,石心還有精舍,以及其他等等;
對於生命的看法,靈魂可以離體,身外可以化身,借屍可以復活,自殺可以逃命,修煉可以長生,仙家卻有死劫,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生活方面者,不食可以無饑,不衣可以無寒,行路可縮萬里成尺寸,談笑可由地室送天庭,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戰鬥方面者,風霜水雪冰、日月星氣雲、金木水火土、雷電聲光磁,都有精英可以收攝,煉成功各種兇殺利器,相生相剋,以攻以守,藏可納之於懷,發而威力大到不可思議。
還珠樓主(一九○二至一九六一),原名李善基,後改名李壽民,四川長壽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世代簪纓,其父李元甫曾於光緒年間在蘇州做官,由於不滿官場黑暗,後辭官還鄉,靠教私塾為生。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李壽民從小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積澱頗豐。三歲伊始,李壽民讀書習字;到了五歲,已能吟詩作文;七歲時,已能寫下丈許楹聯;年方九歲,因一篇洋洋五千言的《「一」字論》,在鄉里有神童之稱。李壽民生平興趣廣泛,頗務雜學,於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醫卜星相無所不窺、無所不曉,堪稱奇才。
李壽民的人生經歷,跌宕曲折,傳奇色彩十分濃厚。十歲時,他在塾師「王二爺」的帶領下多次登上峨嵋和青城。李壽民後曾在日記中反覆提到「三上峨嵋,四登青城」的所見及體悟。李壽民的塾師「王二爺」與一般腐儒不同,不僅能如數家珍地即興解說掌故,還曾帶他前往峨嵋仙峰寺,拜見了一名精通氣功的和尚,此後堅持鍛煉,從未間斷。
峨嵋山、青城山優美的傳說故事,層巒疊嶂、千姿百態的壯麗景色,使童年的李壽民流連忘返,這種生活和經歷,也為他後來的作品《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李壽民少年喪父,家道中落,隨母親投親蘇州,後移居天津,先後做過軍中幕僚、郵政局職員、報紙編輯等職務。
李壽民的愛情婚姻的經歷也非常不平凡。李壽民夫人孫經洵,父親是大中銀行董事長孫仲山。
一九二八年,李壽民經友人介紹,擔任天津警備總司令傅作義的中文秘書,彼時留英歸國的英文秘書段茂瀾和他興趣相投、十分要好。段茂瀾不久擔任天津電話局局長,邀請李壽民做他的秘書,李壽民應邀而去。一九二九年春,李壽民業餘時間兼職在孫仲山家中做家庭教師。二小姐孫經洵與這位比她大六歲的家庭教師相愛。得知此事後,孫仲山大怒,他將李壽民辭退,並嚴斥孫經洵,孫經洵憤而離家。孫仲山藉「拐帶良家婦女」之名,把李壽民送進監獄。開庭審理過程中,孫經洵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旁聽席上,氣宇軒昂地表示婚姻自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李壽民因判無罪釋放。
一九三二年二月五日,李壽民與孫經洵舉行婚禮,彼時,他已開筆創作《蜀山劍俠傳》,寫完十二回,恰巧友人唐魯孫臨時代理《天風報》社務,力促李壽民將書稿交由《天風報》連載發表,李壽民答應下來,開始以還珠樓主為筆名,撰寫《蜀山劍俠傳》。
還珠樓主筆名的來歷,與李壽民的初戀有關。少年時期,李壽民曾在蘇州認識了比他年長三歲的姑娘文珠,兩人正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嗣後感情漸生,彼此不離形影。十六歲時,李壽民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初戀中。然而由於家境所迫,李壽民當時要北上天津謀生,後來兩人只能以書信往來。不想天意弄人,變故無常,文珠誤入風塵,從此杳無音訊,李壽民精神上受到創痛。婚後的李壽民還會偶爾提起文珠,夫人孫經洵聽後,對文珠的遭遇深感同情,建議他以還珠樓主為筆名,取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詩意,以此紀念文珠。
《蜀山劍俠傳》在《天風報》一經刊出,大受讀者歡迎,《天風報》發行量成倍增長,李壽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名聲越寫越大。
《蜀山劍俠傳》寫於「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開篇以愛國情懷為基調。全書第一集第一回的第一位出場人物,是一名鬚髮全白的半百老人,他立於舟上,慨歎道:「哪堪故國回首月明中!如此江山,何時才能返吾家故物啊!」哀感之情,溢於言表。
多年後,談及《蜀山劍俠傳》的創作歷程時,李壽民寫道:「第以稗官雖屬小道,立言貴有寄託,涉筆不慎,往往影響世道人心,故於荒唐事蹟之中,輒寓愛國孝親之旨。」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李壽民因為子女眾多,滯留北平,以寫小說為生。一九四二年二月,時任中央廣播協會會長的周大文(原北平市市長)邀請李壽民擔任偽職,李壽民為之拒絕,於是被冠以「涉嫌重慶分子」的罪名抓到憲兵隊,遭受鞭打、灌涼水甚至往眼睛揉辣椒麵等種種酷刑。然而李壽民始終不肯屈服,經過七十天的煎熬,終於在社會人士的保釋下出獄。這一次酷刑折磨,李壽民視力大損,不能親自執筆,只好請秘書筆錄由他口授的文字。李壽民踱步屋中,指天畫地,滔滔而談,逐步構築起自成一家的「劍仙世界」。
此後,李壽民的小說開始由報紙連載轉向大規模結集出書,《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等作品相繼出版,在全國範圍內風靡一時。「還珠熱」在上海灘一度風行,《蜀山劍俠傳》每本印數達到上萬,仍滿足不了市場銷售,位於西藏路遠東飯店附近的一個小書攤,上午剛放出十餘本,下午即告售罄。
新中國成立後,李壽民不再繼續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一九五一年五月,完成其第三十四部武俠小說《黑森林》後,李壽民宣佈「放棄武俠舊作」。在隨後出版的《獨手丐》的卷首前言中,他公開檢討自己二十多年來所寫「是那麼低級和內容空虛」,並表示「將銷行二十年、在舊小說中銷路最廣、讀者最多、歷時二十年而不衰、能夠顧我全家生活的《蜀山》、《青城》等帶有神怪性的武俠小說,在當局並未禁止的環境之下,毅然停止續作」。
《蜀山劍俠傳》這部五百萬字的曠世奇作就此戛然而止,全書的「峨嵋三次鬥劍」和「道家四九重劫」等故事的高潮部分並未出現,關係著正與邪之間的大決戰結局如何終成懸案。
放棄武俠小說寫作後,李壽民轉職成為一名京劇編導,編寫戲曲劇本。一九五五年,李壽民在《北京日報》第三版刊登了《一個荒誕、神怪小說製造者的自白》,對自己的過去做了反省和批判,文中說:「我所寫的這些所謂『武俠』的荒誕小說,內容都是憑空捏造的,也都是具有反動本質的。在這些書裡,有的是亂打亂殺,有的是恐怖殘忍,其中也夾雜一些色情淫亂的成分。這實際上替資產階級、封建地主階級作了宣傳品……今天回想過去我寫的那些壞書和它們對讀者的毒害,我真不寒而慄,日夜不安。我願意努力改造自己,盡自己的力量,多寫一些通俗讀物和劇本,多為人民作些事情,以贖我從前造下的罪愆。」
一九五六年春天,李壽民托人將自己寫的歷史小說《岳飛傳》帶往香港出版。一九五七年「整風運動」開始後,李壽民發表了歷史武俠小說《劇孟》,在「內容提要」中特別注明,此書「沒有舊劍俠小說的荒誕」。然而「反右運動」旋即展開,武俠小說再遭批判。一九五八年三月,《讀書》雜誌發表文章,抨擊此書為「滿紙荒唐言,一套騙人語」,作者寫道:
有一個中學的一部分學生因為互相借閱武俠小說而結合成一個集團,武俠小說中個人英雄主義的腐化思想,把這些青少年的思想毒害得和社會主義現實生活格格不入,這個小集團最後竟變成了反黨小集團!
《評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劇孟〉》一文,從《蜀山劍俠傳》一路批到《劇孟》。一九五八年六月,李壽民讀此文後默然不語,次日凌晨即突發腦溢血,由此輾轉病榻兩年有餘。
病榻上的李壽民萌生了創作歷史小說《杜甫》的念頭,一九六○年二月,他躺在床上,開始口授,到一九六一年二月十八日,《杜甫》初稿完成,共十一回,九萬餘字。《杜甫》的結尾講到,杜甫在窮愁潦倒間病死舟中,李壽民轉首告訴夫人孫經洵:「二小姐,我也要走了。你多保重!」三日後,一九六一年二月廿一日,李壽民因肺膿瘍不治,逝世於北京大學附屬醫院,恰和杜甫同壽,享年五十九歲。
還珠樓主在武俠小說作家中,其作品最能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儒、道、佛等中國特色文化元素佔據了小說裡重要位置。他採用半文言半白話式的文字風格,語言淺近易懂,卻沒有受到西化語言的影響。
還珠樓主一生撰寫武俠小說約四十餘部,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成績及其地位的,是《蜀山劍俠傳》一書。
龐大的「蜀山」譜系
一九三二年,《蜀山劍俠傳》開始連載於天津《天風報》,一九三三年四月由天津百城書局出版第一集單行本,七月,改由文嵐輳古宋印書局出版第二至十七集,一九三八年五月,改由勵力印書局(後改名勵力出版社)出版第十八至三十六集。一九四五年,李壽民移居上海,不再登報連載,而是寫完一集(每集約十萬字)直接出版。上海正氣書局於一九四六年取得第一至三十六集的版權,一九四七年三月出版第三十七集,一直出版到五十五集(後五集為《蜀山劍俠後傳》),總三百二十九回,不含《後傳》則為三百零九回。在第五十五集結尾,依然是「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集分解」,出版日期為一九四九年三月。據說全書計畫完成一千萬字,如今只到五百萬字,關乎正邪大決戰的結局是「峨嵋三次鬥劍」和「道家四九重劫」,這也是最重要的故事高潮部分,但並未完成。
在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中,《蜀山劍俠傳》是其開山扛鼎之作,通過一部《蜀山劍俠傳》,還珠樓主構築起了一個龐大的「蜀山」世界,他的多數武俠小說都是由「蜀山」延伸而出,可分為正傳、前傳、別傳、新傳、外傳等。
歸為「正傳」者有《蜀山劍俠傳》(一九三二)、《峨嵋七矮》(一九四六)及《蜀山劍俠後傳》(一九四八);歸為「前傳」者有《柳湖俠隱》(一九四六)、《北海屠龍記》(一九四七)、《長眉真人傳》(一九四八)和《大漠英雄》(一九四八)。
歸為「別傳」者有《青城十九俠》(一九三五)、《武當異人傳》(一九四六)及《武當七女》(一九四九)。
歸為「新傳」者有《邊塞英雄譜》(一九三八)、《冷魂峪》(初名《天山飛俠》)(一九四七)及《蜀山劍俠新傳》(一九四七)。
歸為「外傳」者有《蠻荒俠隱》(一九三四)、《雲海爭奇記》(一九三八)、《皋蘭異人傳》(一九四三)、《黑孩兒》(一九四七)、《俠丐木尊者》(一九四七)、《女俠夜明珠》(初名《關中九俠》,一九四八)、《青門十四俠》(一九四八)、《大俠狄龍子》(一九四八)、《兵書峽》(一九四九)、《龍山四友》(一九四九)、《獨手丐》(一九四九)、《鐵笛子》(一九五○)、《翼人影無雙》(一九五○)和《白骷髏》(一九五一)。
此種劃分是以小說中的武功描寫為主,正傳、前傳、別傳、新傳,皆寫劍仙鬥法,而外傳則是以武術技擊為主,劍仙為次,有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劍仙法寶。
在這些小說當中,最為經典和代表性的非《蜀山劍俠傳》莫屬,前後創作近二十年,是還珠樓主的心血之作,其設想之奇,氣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諸書無法與之相比。
在蜀山譜系中,《青城十九俠》亦是一篇力作,與《蜀山劍俠傳》堪稱雙璧,一九三五年五月起在《新北平報》連載,旋由天津勵力出版社出版單行本,至一九四三年十月出版第二十四集,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由兩利書局出版、正氣書局印行第二十五集,全書未完。《蜀山劍俠傳》第十六集第一回(總一百六十六回)中曾藉矮叟朱梅之口言道:「師弟伏魔真人姜庶……執意要創設青城一派,以傳本門衣缽。頭一代按照先恩師遺偈,共只收男女弟子十九人。」《青城十九俠》即以朱梅的這段話鋪陳,著力記敘青城派劍仙的眾弟子──裘元、羅鷺、虞南綺、狄勿暴、狄勝男、呂靈姑、紀異、楊映雪、楊永以及紀登、陶鈞、楊翊、陳太真、呼延顯、尤璜、方環、司明、塗雷、顏虎等十九人修仙煉劍、行道誅邪、開創青城派的事蹟。還珠樓主有意識要在《蜀山劍俠傳》之外,別樹一幟,將「天下第五名山」的青城山和川黔滇苗疆作為小說背景,通過對「入世武俠」的生活經驗和人情世故的深切體會,創造出一個可與「蜀山峨嵋」媲美的藝術天地。
《青城十九俠》在談玄說異方面不及《蜀山劍俠傳》神奇宏偉,但某些章節,如虞南綺與裘元夜觀天體星群(第三集第二回)、李洪大戰太虛一元祖師蒼虛老人(第二十、二十一集)等,也是想像豐富,瑰麗不可方物。
《青城十九俠》與《蜀山劍俠傳》不同之處,在於還珠樓主並不專注於飛劍法寶的神奇超邁、仙山靈域的瑰麗奇幻和想像構思的出人意表,他藉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山川景物和當地民族生活為背景,把裘元、虞南綺夫婦的活動作為小說敘述主線,詳細地展示了裘元夫婦、狄氏姐弟、紀異、呂靈姑等青城派弟子的生活遭遇和歷經艱險、創立門派的曲折過程。比起《蜀山劍俠傳》來,本書不僅更顯得內容首尾連貫,結構相對完整,文字風格統一,而且作家筆下的人物,更富有濃厚的人情味,因而也更有獨特的文學價值。
《蠻荒俠隱》(一九三四)、《黑森林》(一九五○)和《黑螞蟻》(一九五○)等作品,繼承發展了還珠樓主以南疆風土人情作為故事背景的構思方式。《青城十九俠》(一九三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眾多武俠小說作家,比他略晚幾年出道的「詭異奇情派」朱貞木,就繼承了他這一構思,其作品《羅剎夫人》(一九四八)、《苗疆風雲》(一九五一)等作品,就將故事背景選在了南疆。
除《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還珠樓主其餘作品雖然成就不俗,但不及這兩部小說成就大,然而正如天地日月,縱有大小之分,但彼此間密切相連,缺一不可。
中國的武俠小說發展到二十世紀三○年代,創作的中心開始由南方轉移至北方的京津地區,遂有「北派五大家」的稱呼出現。這其中產生巨大影響的,當屬以「奇幻仙俠派」別開武俠生面的還珠樓主。
還珠樓主在筆下開創了世界上亙古未有、異想天開的奇幻世界:
關於自然現象者,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役之走,人可化為獸,天可隱滅無跡,陸可沉落無形,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故事的境界者,天外還有天,地底還有地,水下還有湖沼,石心還有精舍,以及其他等等;
對於生命的看法,靈魂可以離體,身外可以化身,借屍可以復活,自殺可以逃命,修煉可以長生,仙家卻有死劫,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生活方面者,不食可以無饑,不衣可以無寒,行路可縮萬里成尺寸,談笑可由地室送天庭,以及其他等等;
關於戰鬥方面者,風霜水雪冰、日月星氣雲、金木水火土、雷電聲光磁,都有精英可以收攝,煉成功各種兇殺利器,相生相剋,以攻以守,藏可納之於懷,發而威力大到不可思議。
還珠樓主(一九○二至一九六一),原名李善基,後改名李壽民,四川長壽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世代簪纓,其父李元甫曾於光緒年間在蘇州做官,由於不滿官場黑暗,後辭官還鄉,靠教私塾為生。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李壽民從小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積澱頗豐。三歲伊始,李壽民讀書習字;到了五歲,已能吟詩作文;七歲時,已能寫下丈許楹聯;年方九歲,因一篇洋洋五千言的《「一」字論》,在鄉里有神童之稱。李壽民生平興趣廣泛,頗務雜學,於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醫卜星相無所不窺、無所不曉,堪稱奇才。
李壽民的人生經歷,跌宕曲折,傳奇色彩十分濃厚。十歲時,他在塾師「王二爺」的帶領下多次登上峨嵋和青城。李壽民後曾在日記中反覆提到「三上峨嵋,四登青城」的所見及體悟。李壽民的塾師「王二爺」與一般腐儒不同,不僅能如數家珍地即興解說掌故,還曾帶他前往峨嵋仙峰寺,拜見了一名精通氣功的和尚,此後堅持鍛煉,從未間斷。
峨嵋山、青城山優美的傳說故事,層巒疊嶂、千姿百態的壯麗景色,使童年的李壽民流連忘返,這種生活和經歷,也為他後來的作品《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李壽民少年喪父,家道中落,隨母親投親蘇州,後移居天津,先後做過軍中幕僚、郵政局職員、報紙編輯等職務。
李壽民的愛情婚姻的經歷也非常不平凡。李壽民夫人孫經洵,父親是大中銀行董事長孫仲山。
一九二八年,李壽民經友人介紹,擔任天津警備總司令傅作義的中文秘書,彼時留英歸國的英文秘書段茂瀾和他興趣相投、十分要好。段茂瀾不久擔任天津電話局局長,邀請李壽民做他的秘書,李壽民應邀而去。一九二九年春,李壽民業餘時間兼職在孫仲山家中做家庭教師。二小姐孫經洵與這位比她大六歲的家庭教師相愛。得知此事後,孫仲山大怒,他將李壽民辭退,並嚴斥孫經洵,孫經洵憤而離家。孫仲山藉「拐帶良家婦女」之名,把李壽民送進監獄。開庭審理過程中,孫經洵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旁聽席上,氣宇軒昂地表示婚姻自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李壽民因判無罪釋放。
一九三二年二月五日,李壽民與孫經洵舉行婚禮,彼時,他已開筆創作《蜀山劍俠傳》,寫完十二回,恰巧友人唐魯孫臨時代理《天風報》社務,力促李壽民將書稿交由《天風報》連載發表,李壽民答應下來,開始以還珠樓主為筆名,撰寫《蜀山劍俠傳》。
還珠樓主筆名的來歷,與李壽民的初戀有關。少年時期,李壽民曾在蘇州認識了比他年長三歲的姑娘文珠,兩人正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嗣後感情漸生,彼此不離形影。十六歲時,李壽民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初戀中。然而由於家境所迫,李壽民當時要北上天津謀生,後來兩人只能以書信往來。不想天意弄人,變故無常,文珠誤入風塵,從此杳無音訊,李壽民精神上受到創痛。婚後的李壽民還會偶爾提起文珠,夫人孫經洵聽後,對文珠的遭遇深感同情,建議他以還珠樓主為筆名,取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詩意,以此紀念文珠。
《蜀山劍俠傳》在《天風報》一經刊出,大受讀者歡迎,《天風報》發行量成倍增長,李壽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名聲越寫越大。
《蜀山劍俠傳》寫於「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開篇以愛國情懷為基調。全書第一集第一回的第一位出場人物,是一名鬚髮全白的半百老人,他立於舟上,慨歎道:「哪堪故國回首月明中!如此江山,何時才能返吾家故物啊!」哀感之情,溢於言表。
多年後,談及《蜀山劍俠傳》的創作歷程時,李壽民寫道:「第以稗官雖屬小道,立言貴有寄託,涉筆不慎,往往影響世道人心,故於荒唐事蹟之中,輒寓愛國孝親之旨。」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李壽民因為子女眾多,滯留北平,以寫小說為生。一九四二年二月,時任中央廣播協會會長的周大文(原北平市市長)邀請李壽民擔任偽職,李壽民為之拒絕,於是被冠以「涉嫌重慶分子」的罪名抓到憲兵隊,遭受鞭打、灌涼水甚至往眼睛揉辣椒麵等種種酷刑。然而李壽民始終不肯屈服,經過七十天的煎熬,終於在社會人士的保釋下出獄。這一次酷刑折磨,李壽民視力大損,不能親自執筆,只好請秘書筆錄由他口授的文字。李壽民踱步屋中,指天畫地,滔滔而談,逐步構築起自成一家的「劍仙世界」。
此後,李壽民的小說開始由報紙連載轉向大規模結集出書,《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等作品相繼出版,在全國範圍內風靡一時。「還珠熱」在上海灘一度風行,《蜀山劍俠傳》每本印數達到上萬,仍滿足不了市場銷售,位於西藏路遠東飯店附近的一個小書攤,上午剛放出十餘本,下午即告售罄。
新中國成立後,李壽民不再繼續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一九五一年五月,完成其第三十四部武俠小說《黑森林》後,李壽民宣佈「放棄武俠舊作」。在隨後出版的《獨手丐》的卷首前言中,他公開檢討自己二十多年來所寫「是那麼低級和內容空虛」,並表示「將銷行二十年、在舊小說中銷路最廣、讀者最多、歷時二十年而不衰、能夠顧我全家生活的《蜀山》、《青城》等帶有神怪性的武俠小說,在當局並未禁止的環境之下,毅然停止續作」。
《蜀山劍俠傳》這部五百萬字的曠世奇作就此戛然而止,全書的「峨嵋三次鬥劍」和「道家四九重劫」等故事的高潮部分並未出現,關係著正與邪之間的大決戰結局如何終成懸案。
放棄武俠小說寫作後,李壽民轉職成為一名京劇編導,編寫戲曲劇本。一九五五年,李壽民在《北京日報》第三版刊登了《一個荒誕、神怪小說製造者的自白》,對自己的過去做了反省和批判,文中說:「我所寫的這些所謂『武俠』的荒誕小說,內容都是憑空捏造的,也都是具有反動本質的。在這些書裡,有的是亂打亂殺,有的是恐怖殘忍,其中也夾雜一些色情淫亂的成分。這實際上替資產階級、封建地主階級作了宣傳品……今天回想過去我寫的那些壞書和它們對讀者的毒害,我真不寒而慄,日夜不安。我願意努力改造自己,盡自己的力量,多寫一些通俗讀物和劇本,多為人民作些事情,以贖我從前造下的罪愆。」
一九五六年春天,李壽民托人將自己寫的歷史小說《岳飛傳》帶往香港出版。一九五七年「整風運動」開始後,李壽民發表了歷史武俠小說《劇孟》,在「內容提要」中特別注明,此書「沒有舊劍俠小說的荒誕」。然而「反右運動」旋即展開,武俠小說再遭批判。一九五八年三月,《讀書》雜誌發表文章,抨擊此書為「滿紙荒唐言,一套騙人語」,作者寫道:
有一個中學的一部分學生因為互相借閱武俠小說而結合成一個集團,武俠小說中個人英雄主義的腐化思想,把這些青少年的思想毒害得和社會主義現實生活格格不入,這個小集團最後竟變成了反黨小集團!
《評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劇孟〉》一文,從《蜀山劍俠傳》一路批到《劇孟》。一九五八年六月,李壽民讀此文後默然不語,次日凌晨即突發腦溢血,由此輾轉病榻兩年有餘。
病榻上的李壽民萌生了創作歷史小說《杜甫》的念頭,一九六○年二月,他躺在床上,開始口授,到一九六一年二月十八日,《杜甫》初稿完成,共十一回,九萬餘字。《杜甫》的結尾講到,杜甫在窮愁潦倒間病死舟中,李壽民轉首告訴夫人孫經洵:「二小姐,我也要走了。你多保重!」三日後,一九六一年二月廿一日,李壽民因肺膿瘍不治,逝世於北京大學附屬醫院,恰和杜甫同壽,享年五十九歲。
還珠樓主在武俠小說作家中,其作品最能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儒、道、佛等中國特色文化元素佔據了小說裡重要位置。他採用半文言半白話式的文字風格,語言淺近易懂,卻沒有受到西化語言的影響。
還珠樓主一生撰寫武俠小說約四十餘部,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成績及其地位的,是《蜀山劍俠傳》一書。
龐大的「蜀山」譜系
一九三二年,《蜀山劍俠傳》開始連載於天津《天風報》,一九三三年四月由天津百城書局出版第一集單行本,七月,改由文嵐輳古宋印書局出版第二至十七集,一九三八年五月,改由勵力印書局(後改名勵力出版社)出版第十八至三十六集。一九四五年,李壽民移居上海,不再登報連載,而是寫完一集(每集約十萬字)直接出版。上海正氣書局於一九四六年取得第一至三十六集的版權,一九四七年三月出版第三十七集,一直出版到五十五集(後五集為《蜀山劍俠後傳》),總三百二十九回,不含《後傳》則為三百零九回。在第五十五集結尾,依然是「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集分解」,出版日期為一九四九年三月。據說全書計畫完成一千萬字,如今只到五百萬字,關乎正邪大決戰的結局是「峨嵋三次鬥劍」和「道家四九重劫」,這也是最重要的故事高潮部分,但並未完成。
在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中,《蜀山劍俠傳》是其開山扛鼎之作,通過一部《蜀山劍俠傳》,還珠樓主構築起了一個龐大的「蜀山」世界,他的多數武俠小說都是由「蜀山」延伸而出,可分為正傳、前傳、別傳、新傳、外傳等。
歸為「正傳」者有《蜀山劍俠傳》(一九三二)、《峨嵋七矮》(一九四六)及《蜀山劍俠後傳》(一九四八);歸為「前傳」者有《柳湖俠隱》(一九四六)、《北海屠龍記》(一九四七)、《長眉真人傳》(一九四八)和《大漠英雄》(一九四八)。
歸為「別傳」者有《青城十九俠》(一九三五)、《武當異人傳》(一九四六)及《武當七女》(一九四九)。
歸為「新傳」者有《邊塞英雄譜》(一九三八)、《冷魂峪》(初名《天山飛俠》)(一九四七)及《蜀山劍俠新傳》(一九四七)。
歸為「外傳」者有《蠻荒俠隱》(一九三四)、《雲海爭奇記》(一九三八)、《皋蘭異人傳》(一九四三)、《黑孩兒》(一九四七)、《俠丐木尊者》(一九四七)、《女俠夜明珠》(初名《關中九俠》,一九四八)、《青門十四俠》(一九四八)、《大俠狄龍子》(一九四八)、《兵書峽》(一九四九)、《龍山四友》(一九四九)、《獨手丐》(一九四九)、《鐵笛子》(一九五○)、《翼人影無雙》(一九五○)和《白骷髏》(一九五一)。
此種劃分是以小說中的武功描寫為主,正傳、前傳、別傳、新傳,皆寫劍仙鬥法,而外傳則是以武術技擊為主,劍仙為次,有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劍仙法寶。
在這些小說當中,最為經典和代表性的非《蜀山劍俠傳》莫屬,前後創作近二十年,是還珠樓主的心血之作,其設想之奇,氣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諸書無法與之相比。
在蜀山譜系中,《青城十九俠》亦是一篇力作,與《蜀山劍俠傳》堪稱雙璧,一九三五年五月起在《新北平報》連載,旋由天津勵力出版社出版單行本,至一九四三年十月出版第二十四集,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由兩利書局出版、正氣書局印行第二十五集,全書未完。《蜀山劍俠傳》第十六集第一回(總一百六十六回)中曾藉矮叟朱梅之口言道:「師弟伏魔真人姜庶……執意要創設青城一派,以傳本門衣缽。頭一代按照先恩師遺偈,共只收男女弟子十九人。」《青城十九俠》即以朱梅的這段話鋪陳,著力記敘青城派劍仙的眾弟子──裘元、羅鷺、虞南綺、狄勿暴、狄勝男、呂靈姑、紀異、楊映雪、楊永以及紀登、陶鈞、楊翊、陳太真、呼延顯、尤璜、方環、司明、塗雷、顏虎等十九人修仙煉劍、行道誅邪、開創青城派的事蹟。還珠樓主有意識要在《蜀山劍俠傳》之外,別樹一幟,將「天下第五名山」的青城山和川黔滇苗疆作為小說背景,通過對「入世武俠」的生活經驗和人情世故的深切體會,創造出一個可與「蜀山峨嵋」媲美的藝術天地。
《青城十九俠》在談玄說異方面不及《蜀山劍俠傳》神奇宏偉,但某些章節,如虞南綺與裘元夜觀天體星群(第三集第二回)、李洪大戰太虛一元祖師蒼虛老人(第二十、二十一集)等,也是想像豐富,瑰麗不可方物。
《青城十九俠》與《蜀山劍俠傳》不同之處,在於還珠樓主並不專注於飛劍法寶的神奇超邁、仙山靈域的瑰麗奇幻和想像構思的出人意表,他藉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山川景物和當地民族生活為背景,把裘元、虞南綺夫婦的活動作為小說敘述主線,詳細地展示了裘元夫婦、狄氏姐弟、紀異、呂靈姑等青城派弟子的生活遭遇和歷經艱險、創立門派的曲折過程。比起《蜀山劍俠傳》來,本書不僅更顯得內容首尾連貫,結構相對完整,文字風格統一,而且作家筆下的人物,更富有濃厚的人情味,因而也更有獨特的文學價值。
《蠻荒俠隱》(一九三四)、《黑森林》(一九五○)和《黑螞蟻》(一九五○)等作品,繼承發展了還珠樓主以南疆風土人情作為故事背景的構思方式。《青城十九俠》(一九三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眾多武俠小說作家,比他略晚幾年出道的「詭異奇情派」朱貞木,就繼承了他這一構思,其作品《羅剎夫人》(一九四八)、《苗疆風雲》(一九五一)等作品,就將故事背景選在了南疆。
除《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九俠》,還珠樓主其餘作品雖然成就不俗,但不及這兩部小說成就大,然而正如天地日月,縱有大小之分,但彼此間密切相連,缺一不可。
目次
青城十九俠(一) 驚逢錦蛟
推薦序 「劍仙」還珠樓主 (《武俠小說史話》作者林遙)
第一章 天外飛來
第二章 童殲異獸
第三章 初結仙猿
第四章 古洞奇珍
第五章 鐵硯峰前
第六章 驚逢錦蛟
推薦序 「劍仙」還珠樓主 (《武俠小說史話》作者林遙)
第一章 天外飛來
第二章 童殲異獸
第三章 初結仙猿
第四章 古洞奇珍
第五章 鐵硯峰前
第六章 驚逢錦蛟
書摘/試閱
話說灌縣宣化門外,有一座永寧橋,是竹子和粗麻索做的。這橋橫跨江上,長有二三十丈。橋下急流洶湧,奔騰澎湃。每當春天水漲,波濤電射,宛如轟雷喧豗。人行橋上,搖搖欲墜。不由你不驚心動魄,目眩神昏。及至一過對岸,前進不遠,便是環山堰,修竹干霄,青林蔽日。襯上溪流索繞,綠波潺潺,越顯得水木清華,風景幽勝。
離堰半里,有一小村,名叫裘家廠壩。全村無外姓,只得百十戶人家,倒擁有一二百頃山田果園。裘氏世代都以耕讀傳家,房數也不多,彼時灌縣民風極淳厚,所以全族甚為殷富。
近村口頭一家,是裘姓的么房(川語:么房即最小一房)。房主人名叫裘友仁,妻子甄氏。乃祖曾為前明顯宦,李闖之亂殉節。他父親裘繼忠,因為自己是書香華裔,世受先朝餘恩,明亡以後,立誓不做異族官吏,只在家中料理田畝,隱居不仕,豐衣足食,倒也悠閒。只是妻子老不生育,直到晚年,親友苦勸,才納了一個妾,第二年生下友仁。過了四、五年,又生了一個女兒,名叫芷仙。
友仁七歲,繼忠夫妻相次病故。友仁兄妹,全靠生母守節撫孤,經營家業,友仁長到十七歲上,剛娶妻不久,他生母也因病逝世。
且喜甄氏娘家是個大姓,人又賢惠,幫助丈夫料理家務,對芷仙也極友愛。友仁雖秉先人遺訓,不求聞達,卻是酷好讀書,閒來也教教妹子。
他有一表弟,名叫羅鷺,是成都人,比友仁小一歲,比芷仙大四歲。從小生得玉雪可愛,聰敏過人。他家原是宦裔,與裘家守著一樣的戒條。他父親在成都經商。小時隨了母親到裘家探親,友仁的父母很喜愛他。因彼此同心,便由雙方父母作主,與芷仙訂了婚約。
羅鷺平時和友仁更是莫逆,常常你來我去,一住就是一月兩個月,誰也捨不得離開。那時芷仙也一年比一年出落得美麗端淑,親上攀親,好上結好,一個得配這般英俊夫君,一個得著這般如花似玉的淑女為妻,哪有個不高興之理。偏偏先前因為彼此都未成年,自難合巹。後來又值兩家都遭大故,四川禮教觀念至重,居父母之喪,哪能談到婚姻二字。誰知就這幾年耽誤,便使勞燕分飛,鴛鴦折翼,兩人都幾乎身敗名裂。雖說前緣註定,也令人見了代他們難堪呢。
原來羅鷺生具異稟,膽力過人。雖和友仁一樣,也讀讀書,不廢書香世業,他卻別有一番見地。常說:「閱讀除了會做人外,便是獵取功名。我們既不做亡國大夫,獵取功名當然無望。卻眼看著許多無告之民,受貪官汙吏宰割。我們無權無勇,單憑一肚子書,也奈何人家不得,只好乾看著生氣,豈是聖賢己飢己溺的道理?那麼我們功名不說,連想做人也做不成了。再要輪到自己頭上,豈是讀書可了的?何如學些武藝,既可除暴安良,又可防衛自己,常將一腔熱血,淚灑孤窮,多麼痛快呢!」
因為他心中常懷著這種尚武任俠的觀念,十五六歲起,便到處留心,隨時物色奇人異士。直到父母死後,自己又是獨子,連姊妹通沒一個。擁有極大家財,又有父親留下的可靠老人經管。每日閒著無事,不是到灌縣去訪友仁,便在家中廣延賓客,結交豪士。末後居然被他物色到兩個有名武師,早晚用起功來。連友仁那裡,有時因久別想念,都是著人去請,而不似以前自己親身造訪了。
至於他那位青梅竹馬的愛侶聘妻裘芷仙,雖因少年血氣未定,也未始沒有室家之想。但一則父喪未除;二則那兩位武師都說內家功夫,要練童子功才能紮下根底,最好是終身不娶,否則也等練成再完婚。最使他為難的便是這一件事。一則自己沒有弟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二則不娶既太對不起友仁兄妹,自己也委實難於割捨,只好和兩武師明說,妻是萬萬不能不娶的,只須等到功夫練成以後。
他本有天生神力,又經高人指點,雖只三年工夫,已練成一身驚人本領。又因好客仗義,揮手千金,更得了一個俠士雅號。越使他興高彩烈,慨然以朱家、郭解自命。
友仁人最本分,和他感情雖然是莫逆,主意卻甚相反,覺得他鬧得不成樣子。又聽了他管理家業的老人說,少東用錢如泥沙,近來已年有虧耗,尤其俠士之名一出,官府已經加以注意。雖仗著鄉紳世家,奧援不少,終非善法。越發代他著急。想來想去,只有趕緊將妹子嫁出去,早一點收束他的身心,省得早晚鬧出事來。
好容易盼得他服滿。友仁年紀不大,倒也灼知人情世故。知道人在迷途,只有從側面想法,但只良言相勸是無用的。先是故意好幾月不往成都去,到了他服滿之日,一面命妻子將利害婉告芷仙,勸她不可過事拘泥;一面藉田裡豐收,收拾了一間精舍,請他前來賞花飲酒,盤桓些日。
羅鷺正因心上人兩年未見一面;友仁又和自己情投意合,從未用迂腐的話勸過自己。良友久隔,本就異常思念,這次也許是請來商量吉期。還好眼前武功已練得很有樣子,不必需人指點,到他那裡,閒時也是一樣用功。一接信,興高彩烈地趕了來見面。
友仁只推說鄉里事忙,少去看望,更不談催他完姻之事。二人敘完闊別,羅鷺照例請見表嫂。友仁答:「內人同舍妹,昨日因為長房二姊要出閣,接去幫做嫁衣了。就在村後不遠,已著人送信,少時便會回來的。」
羅鷺聞言,不禁心裡一動,臉上微紅,竟不往下再說。見友仁還睜著雙眼,覷定他的臉上,似要等他答話,只得遮飾道:「表嫂幫你照管這一大片家業,你又專好讀書種花,真能幹呢。」
友仁說:「你莫說,倒真也虧她呢。」
話猶未了,一個長年進來回道:「大娘請得小姐回來了。」
羅鷺聞言,便偷偷舉目往外望去,半晌不見人影,耳邊似聞蓮步細碎之聲自廳側甬道由近而遠。正覺有些悵惘,又聽友仁對長年道:「你去對大娘說,表少爺愛吃她做的渣渣鹹菜和血豆腐,把肥臘肉也多切些蒸起。(上三種食物,為蜀中民間常食名產。鄉間中人之家,每值秋末以後,直至次年夏季,均有大宗預備,客來即饗。物以外購為羞。)再挑些水豆腐,把豆花點好,就出來見客。」長年領命自去。
羅鷺暗忖:「芷仙近年老遠著自己,一見就躲,令人心裡頭悶氣。其實這也難怪,一個女孩家,習俗縛人,見了未過門的丈夫,哪有隨便談笑的膽子,不怕人家羞麼?又不比小的時候。看今日神氣,她再和上次一樣害羞,恐怕又見不成,連明日後日也未必有望。這一次又算是白來了。」
正在沉吟遐想,友仁忽道:「你看我真笨,天離吃晚飯還早呢,既約你來賞花,倒叫你陪我悶坐。快隨我到後面竹園看菊花去。」羅鷺本有一肚子話和友仁談笑,不知怎的,覺得沒有興致。聞言極為願意,便隨了友仁,往後園走去。
這裡原是走熟了的。羅鷺暗想:「從這廳走過圓長甬道,出門經假山後一片竹林裡面,便是他夫妻的臥房。房後有三間竹樓,以前芷仙曾在那裡消夏。如今涼秋九月了,不知今天還在那個樓層住不?」邊想邊走。剛出甬道,即從一間小書房後面繞進園去。
斜陽影裡,只見丹楓照眼,滿園秋色。一片十畝大小的菊畦裡,數百種各色菊花,在秋風寒露中爭妍鬥艷。再襯著四圍的綠松,又有奇石森列,真是景物清麗,令人目曠心怡。二人沿著菊畦,指點黃英,載品載笑。
正行之間,猛見路旁坡上花畦裡似乎動了兩動。友仁忽於此時告便先走。羅鷺疑是什麼野兔之類竄入,怕踐踏了名種。剛將身往坡上一縱,倏見畦心一片菊花叢中,有一兩朵極鮮豔的大花朵長了起來,不禁心裡怦地一動。待要回身退去,略一尋思,重又立定。脫口說:「表嫂表妹,怎的在此?」
原來那往上長起的,並不是什麼菊花,恰是友仁的妻子甄氏和芷仙二人,甄氏只是荊釵布裙,手裡拿著一把長竹花剪。芷仙想是歸家不久,便隨著嫂子匆匆走到花畦,華妝猶未卸完。
因怕泥汙了衣服,兩隻長袖挽齊肘間,露出一雙又白又嫩新藕一般的皓腕。一手提著竹皮編成的花兜。裡面已放有十幾朵碗大的白菊花。雲裳錦衣,朱唇粉面,站在萬花叢中,夕陽影裡,越顯得玉膚如雪,潔比凝脂,花光人面,掩映流輝,神採照人,艷絕塵世。
芷仙先時雖經甄氏一再勸說,如見未婚夫君,不要忸怩害羞,並沒料到甄氏暗使促狹,騙她同往花畦剪菊。起初聽見友仁和羅鷺笑語之聲,便有些心頭著慌,打算回去。
甄氏悄悄說:「現在要避已來不及,你出去正好遇上。他們在下面必看不到坡上,也不會往這裡來。不如將身微俯,暫時隱過,等他二人走後,我們再走。」芷仙無法,只得依了。
待花縫中望見友仁引了羅鷺,逐漸走近坡前,芳心中已經焦急。剛幸友仁轉身,猜羅鷺也勢必跟去,誰知甄氏早打了主意,故意裝作失足,往前一滑。芷仙素來忠厚,沒有機心,見嫂嫂要跌,連忙用手去扶。甄氏就勢將她一拉,芷仙一個冷不防,不由隨了她同時站起。偏偏羅鷺又誤會坡上花畦裡有了野兔,將身往前一縱,恰好碰頭對面。就在彼此微一怔神之間,把芷仙羞了個滿臉紅霞,心頭亂跳。也不顧豐草礙足,丟下花籃,折轉身軀,一路抖著長袖,便往坡後邊慌不迭地退避下去。羅鷺才得看清來人面貌,果然見面就躲,好不又愛又惜。更怕她腳小滑跌,又不便出聲相阻,反而呆在那裡。
友仁解手回來,看見這等情形,暗自心中好笑。這時甄氏已從菊畦中款步走了出來,與羅鷺見禮。友仁故意埋怨她道:「羅弟遠來,你怎麼不到廚下招呼,卻領著妹子在此剪這菊花則甚?」
甄氏說:「這才稀奇,事情還用你說嗎?我看豆花還沒開鍋,天也還早,叫伙房(川語:廚子)添了幾截饟腸(即四川臘腸),又切了些截截菜、泡海椒,回房等鍋開。見妹子正卸妝,想起那年表弟在這兒吃菊花鍋子,說有清香。想做,怕一個人忙不過來,也沒容妹子把妝卸完,就拖了她走。萬想不到天都快黑啦,你們還會到園裡來。妹子臉皮嫩,看等一下好埋怨我哩。」
說罷,也不俟友仁答話,轉身對羅鷺道:「大表弟好久不上我家來,你哥哥想你得很,這回須要多住些日子。我正想做完吃的,再換衣服,出來談天,不想在這裡遇上。好在不是外人,老嫂子也不怕大表弟笑話。你還和你哥哥到書房去,我到灶房舖排完了再來。」說罷,若瞋若喜地對友仁將嘴皮動了動,轉身便往路旁竹徑後走去。
友仁說:「你嫂嫂當家過日子,門門都好,就是嘴碎一點。你看我只問她一句話,她倒嘮嘮叨了一大串。」
羅鷺道:「友哥一天抱死書本,同我一樣不事生產,卻沒有可靠的人管理。若非嫂子賢慧能幹,有這片家業,倒麻煩死人哩。」
友仁只笑了笑。見天色漸暮,夕陽已薄崦嵫。園後青城山,被天半餘霞蒸起一片紫色。暮鴉陣陣,噪晚歸巢。秋風生涼,花畦中的千萬朵寒葩,明一片暗一片,隨風搖曳,已不似先時一望雲錦。知離開飯時間將近,便邀羅鷺往前面書房落座。
羅鷺見適才友仁夫妻伉儷深情,流露顏色,想起自身之事,不覺有感於中。暗想:「滿服授室,原是時候。自己素來豁達,又和友仁情逾昆仲,何況已經聘定,不比臨時央媒,本不是不可啟齒。無奈這兩年練武功時,常和同道諸友談及婚事,總說自己不好女色,只慕英俠,可惜自己終鮮兄弟。若非先人遺囑,嗣續為重,對於妻子,簡直可有可無。人聞此言,都道自己業已聘有艷妻,故作矯情之語。今日來此便議婚娶,雖友仁長厚,向不說人,豈不被那同道笑話?」
想了想,又想起:「成都劉家的那位老年姑母,平時主張自己早日完婚最力,每見必談,恨不能在服中便要舉辦才好。自己因嫌老年人嘮叨,都不願意常去走動。此次回轉成都,何不借請安問候為名,前去看望?那時不用開口,她必強著自己完姻。既可對那些同道裝作老人之命,被迫無奈;還可免去向友仁夫妻當面開口,省得心上愛妻覬面蓬山,令人難堪。只要正式成了夫妻,怕你不由我輕憐密愛,那時看你還往哪裡去躲?」想到這裡,臉上一喜,幾乎笑出聲來。
友仁先見羅鷺進屋後只管沉吟,忽顰忽喜,心中已瞧出了幾分。仍是裝作不知,故問:「何事面有喜色?」羅鷺聞言,越覺臉上發燒。一會,見長年端進燈來,擺好三副杯筷,知道芷仙不會出來同席。雖然近五、六年都是如此,惟獨今朝倍覺惘然。
長年擺好杯盤菜餚,甄氏也隨著進來,重敘寒暄,三人一同落座。至親至好,原不容套。甄氏素來健談,學問又極淵博,主客歡洽,談笑風生。雖然羅鷺眼中尚缺一人,還不顯寂寞。
酒闌,長年端上菊花鍋。友仁又問:「妹子吃飯不曾?」
甄氏道:「這位姑太太,還能短了她吃的?我一進房去,便搡(排揎之意)了我好幾句。是我給她賠了好幾句禮,才把她逗喜歡。單給她挑了兩樣素常愛吃的,看她端起飯碗,才走來的。不然,這頓飯會這麼晚?說真話,因她愛講過節,我有時心疼起來,恨不能她永不嫁人,留她在家裡過一輩子;有時恨起來,巴不得她早些出了門,等有客來,我好輕省一些。」
友仁一手把杯,一手拈著一片血豆腐,正往口裡送,聞言答道:「你老捨不得她出門,看到幾時是好?」
羅鷺聽他夫妻問答到芷仙身上,也不做聲,只管盤算回轉成都如何進行。友仁夫妻只略談了幾句,便不再說。又問了羅鷺練武情形。大家都酒足飯飽,長年撤了殘料。甄氏命人去泡了一壺上好普洱茶,才行與羅鷺道了簡慢入內。
書房原是專為羅鷺收拾出來的一間精舍,佈置甚為雅潔。席散以後,甄氏又打發長年端了兩盤糖食果子出來。友仁也不再進去,便與羅鷺剪燭夜話,品茗談心。到了此時,才丟開旁的,互道別後之事。兩人直談到魚更三躍,方行同榻臥去。
隔天醒來,甄氏早就準備好了早點,一人一碗醪糟(即江米酒)打荷包蛋。吃完,商量要往青城山去。甄氏進房來說道:「天已不早,過一會兒就吃晌午,我連給你們做的蛋皮卷(形如北地春捲。以雞子和麵為皮,以肉絨加筍、菌、韭黃之類,炒熟為餡,再入油炸。外嫩黃而內香軟,不似北地春捲枯焦無味也。)下稀飯,都沒端出來。這時去遊山,什麼時候吃飯呢?」
離堰半里,有一小村,名叫裘家廠壩。全村無外姓,只得百十戶人家,倒擁有一二百頃山田果園。裘氏世代都以耕讀傳家,房數也不多,彼時灌縣民風極淳厚,所以全族甚為殷富。
近村口頭一家,是裘姓的么房(川語:么房即最小一房)。房主人名叫裘友仁,妻子甄氏。乃祖曾為前明顯宦,李闖之亂殉節。他父親裘繼忠,因為自己是書香華裔,世受先朝餘恩,明亡以後,立誓不做異族官吏,只在家中料理田畝,隱居不仕,豐衣足食,倒也悠閒。只是妻子老不生育,直到晚年,親友苦勸,才納了一個妾,第二年生下友仁。過了四、五年,又生了一個女兒,名叫芷仙。
友仁七歲,繼忠夫妻相次病故。友仁兄妹,全靠生母守節撫孤,經營家業,友仁長到十七歲上,剛娶妻不久,他生母也因病逝世。
且喜甄氏娘家是個大姓,人又賢惠,幫助丈夫料理家務,對芷仙也極友愛。友仁雖秉先人遺訓,不求聞達,卻是酷好讀書,閒來也教教妹子。
他有一表弟,名叫羅鷺,是成都人,比友仁小一歲,比芷仙大四歲。從小生得玉雪可愛,聰敏過人。他家原是宦裔,與裘家守著一樣的戒條。他父親在成都經商。小時隨了母親到裘家探親,友仁的父母很喜愛他。因彼此同心,便由雙方父母作主,與芷仙訂了婚約。
羅鷺平時和友仁更是莫逆,常常你來我去,一住就是一月兩個月,誰也捨不得離開。那時芷仙也一年比一年出落得美麗端淑,親上攀親,好上結好,一個得配這般英俊夫君,一個得著這般如花似玉的淑女為妻,哪有個不高興之理。偏偏先前因為彼此都未成年,自難合巹。後來又值兩家都遭大故,四川禮教觀念至重,居父母之喪,哪能談到婚姻二字。誰知就這幾年耽誤,便使勞燕分飛,鴛鴦折翼,兩人都幾乎身敗名裂。雖說前緣註定,也令人見了代他們難堪呢。
原來羅鷺生具異稟,膽力過人。雖和友仁一樣,也讀讀書,不廢書香世業,他卻別有一番見地。常說:「閱讀除了會做人外,便是獵取功名。我們既不做亡國大夫,獵取功名當然無望。卻眼看著許多無告之民,受貪官汙吏宰割。我們無權無勇,單憑一肚子書,也奈何人家不得,只好乾看著生氣,豈是聖賢己飢己溺的道理?那麼我們功名不說,連想做人也做不成了。再要輪到自己頭上,豈是讀書可了的?何如學些武藝,既可除暴安良,又可防衛自己,常將一腔熱血,淚灑孤窮,多麼痛快呢!」
因為他心中常懷著這種尚武任俠的觀念,十五六歲起,便到處留心,隨時物色奇人異士。直到父母死後,自己又是獨子,連姊妹通沒一個。擁有極大家財,又有父親留下的可靠老人經管。每日閒著無事,不是到灌縣去訪友仁,便在家中廣延賓客,結交豪士。末後居然被他物色到兩個有名武師,早晚用起功來。連友仁那裡,有時因久別想念,都是著人去請,而不似以前自己親身造訪了。
至於他那位青梅竹馬的愛侶聘妻裘芷仙,雖因少年血氣未定,也未始沒有室家之想。但一則父喪未除;二則那兩位武師都說內家功夫,要練童子功才能紮下根底,最好是終身不娶,否則也等練成再完婚。最使他為難的便是這一件事。一則自己沒有弟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二則不娶既太對不起友仁兄妹,自己也委實難於割捨,只好和兩武師明說,妻是萬萬不能不娶的,只須等到功夫練成以後。
他本有天生神力,又經高人指點,雖只三年工夫,已練成一身驚人本領。又因好客仗義,揮手千金,更得了一個俠士雅號。越使他興高彩烈,慨然以朱家、郭解自命。
友仁人最本分,和他感情雖然是莫逆,主意卻甚相反,覺得他鬧得不成樣子。又聽了他管理家業的老人說,少東用錢如泥沙,近來已年有虧耗,尤其俠士之名一出,官府已經加以注意。雖仗著鄉紳世家,奧援不少,終非善法。越發代他著急。想來想去,只有趕緊將妹子嫁出去,早一點收束他的身心,省得早晚鬧出事來。
好容易盼得他服滿。友仁年紀不大,倒也灼知人情世故。知道人在迷途,只有從側面想法,但只良言相勸是無用的。先是故意好幾月不往成都去,到了他服滿之日,一面命妻子將利害婉告芷仙,勸她不可過事拘泥;一面藉田裡豐收,收拾了一間精舍,請他前來賞花飲酒,盤桓些日。
羅鷺正因心上人兩年未見一面;友仁又和自己情投意合,從未用迂腐的話勸過自己。良友久隔,本就異常思念,這次也許是請來商量吉期。還好眼前武功已練得很有樣子,不必需人指點,到他那裡,閒時也是一樣用功。一接信,興高彩烈地趕了來見面。
友仁只推說鄉里事忙,少去看望,更不談催他完姻之事。二人敘完闊別,羅鷺照例請見表嫂。友仁答:「內人同舍妹,昨日因為長房二姊要出閣,接去幫做嫁衣了。就在村後不遠,已著人送信,少時便會回來的。」
羅鷺聞言,不禁心裡一動,臉上微紅,竟不往下再說。見友仁還睜著雙眼,覷定他的臉上,似要等他答話,只得遮飾道:「表嫂幫你照管這一大片家業,你又專好讀書種花,真能幹呢。」
友仁說:「你莫說,倒真也虧她呢。」
話猶未了,一個長年進來回道:「大娘請得小姐回來了。」
羅鷺聞言,便偷偷舉目往外望去,半晌不見人影,耳邊似聞蓮步細碎之聲自廳側甬道由近而遠。正覺有些悵惘,又聽友仁對長年道:「你去對大娘說,表少爺愛吃她做的渣渣鹹菜和血豆腐,把肥臘肉也多切些蒸起。(上三種食物,為蜀中民間常食名產。鄉間中人之家,每值秋末以後,直至次年夏季,均有大宗預備,客來即饗。物以外購為羞。)再挑些水豆腐,把豆花點好,就出來見客。」長年領命自去。
羅鷺暗忖:「芷仙近年老遠著自己,一見就躲,令人心裡頭悶氣。其實這也難怪,一個女孩家,習俗縛人,見了未過門的丈夫,哪有隨便談笑的膽子,不怕人家羞麼?又不比小的時候。看今日神氣,她再和上次一樣害羞,恐怕又見不成,連明日後日也未必有望。這一次又算是白來了。」
正在沉吟遐想,友仁忽道:「你看我真笨,天離吃晚飯還早呢,既約你來賞花,倒叫你陪我悶坐。快隨我到後面竹園看菊花去。」羅鷺本有一肚子話和友仁談笑,不知怎的,覺得沒有興致。聞言極為願意,便隨了友仁,往後園走去。
這裡原是走熟了的。羅鷺暗想:「從這廳走過圓長甬道,出門經假山後一片竹林裡面,便是他夫妻的臥房。房後有三間竹樓,以前芷仙曾在那裡消夏。如今涼秋九月了,不知今天還在那個樓層住不?」邊想邊走。剛出甬道,即從一間小書房後面繞進園去。
斜陽影裡,只見丹楓照眼,滿園秋色。一片十畝大小的菊畦裡,數百種各色菊花,在秋風寒露中爭妍鬥艷。再襯著四圍的綠松,又有奇石森列,真是景物清麗,令人目曠心怡。二人沿著菊畦,指點黃英,載品載笑。
正行之間,猛見路旁坡上花畦裡似乎動了兩動。友仁忽於此時告便先走。羅鷺疑是什麼野兔之類竄入,怕踐踏了名種。剛將身往坡上一縱,倏見畦心一片菊花叢中,有一兩朵極鮮豔的大花朵長了起來,不禁心裡怦地一動。待要回身退去,略一尋思,重又立定。脫口說:「表嫂表妹,怎的在此?」
原來那往上長起的,並不是什麼菊花,恰是友仁的妻子甄氏和芷仙二人,甄氏只是荊釵布裙,手裡拿著一把長竹花剪。芷仙想是歸家不久,便隨著嫂子匆匆走到花畦,華妝猶未卸完。
因怕泥汙了衣服,兩隻長袖挽齊肘間,露出一雙又白又嫩新藕一般的皓腕。一手提著竹皮編成的花兜。裡面已放有十幾朵碗大的白菊花。雲裳錦衣,朱唇粉面,站在萬花叢中,夕陽影裡,越顯得玉膚如雪,潔比凝脂,花光人面,掩映流輝,神採照人,艷絕塵世。
芷仙先時雖經甄氏一再勸說,如見未婚夫君,不要忸怩害羞,並沒料到甄氏暗使促狹,騙她同往花畦剪菊。起初聽見友仁和羅鷺笑語之聲,便有些心頭著慌,打算回去。
甄氏悄悄說:「現在要避已來不及,你出去正好遇上。他們在下面必看不到坡上,也不會往這裡來。不如將身微俯,暫時隱過,等他二人走後,我們再走。」芷仙無法,只得依了。
待花縫中望見友仁引了羅鷺,逐漸走近坡前,芳心中已經焦急。剛幸友仁轉身,猜羅鷺也勢必跟去,誰知甄氏早打了主意,故意裝作失足,往前一滑。芷仙素來忠厚,沒有機心,見嫂嫂要跌,連忙用手去扶。甄氏就勢將她一拉,芷仙一個冷不防,不由隨了她同時站起。偏偏羅鷺又誤會坡上花畦裡有了野兔,將身往前一縱,恰好碰頭對面。就在彼此微一怔神之間,把芷仙羞了個滿臉紅霞,心頭亂跳。也不顧豐草礙足,丟下花籃,折轉身軀,一路抖著長袖,便往坡後邊慌不迭地退避下去。羅鷺才得看清來人面貌,果然見面就躲,好不又愛又惜。更怕她腳小滑跌,又不便出聲相阻,反而呆在那裡。
友仁解手回來,看見這等情形,暗自心中好笑。這時甄氏已從菊畦中款步走了出來,與羅鷺見禮。友仁故意埋怨她道:「羅弟遠來,你怎麼不到廚下招呼,卻領著妹子在此剪這菊花則甚?」
甄氏說:「這才稀奇,事情還用你說嗎?我看豆花還沒開鍋,天也還早,叫伙房(川語:廚子)添了幾截饟腸(即四川臘腸),又切了些截截菜、泡海椒,回房等鍋開。見妹子正卸妝,想起那年表弟在這兒吃菊花鍋子,說有清香。想做,怕一個人忙不過來,也沒容妹子把妝卸完,就拖了她走。萬想不到天都快黑啦,你們還會到園裡來。妹子臉皮嫩,看等一下好埋怨我哩。」
說罷,也不俟友仁答話,轉身對羅鷺道:「大表弟好久不上我家來,你哥哥想你得很,這回須要多住些日子。我正想做完吃的,再換衣服,出來談天,不想在這裡遇上。好在不是外人,老嫂子也不怕大表弟笑話。你還和你哥哥到書房去,我到灶房舖排完了再來。」說罷,若瞋若喜地對友仁將嘴皮動了動,轉身便往路旁竹徑後走去。
友仁說:「你嫂嫂當家過日子,門門都好,就是嘴碎一點。你看我只問她一句話,她倒嘮嘮叨了一大串。」
羅鷺道:「友哥一天抱死書本,同我一樣不事生產,卻沒有可靠的人管理。若非嫂子賢慧能幹,有這片家業,倒麻煩死人哩。」
友仁只笑了笑。見天色漸暮,夕陽已薄崦嵫。園後青城山,被天半餘霞蒸起一片紫色。暮鴉陣陣,噪晚歸巢。秋風生涼,花畦中的千萬朵寒葩,明一片暗一片,隨風搖曳,已不似先時一望雲錦。知離開飯時間將近,便邀羅鷺往前面書房落座。
羅鷺見適才友仁夫妻伉儷深情,流露顏色,想起自身之事,不覺有感於中。暗想:「滿服授室,原是時候。自己素來豁達,又和友仁情逾昆仲,何況已經聘定,不比臨時央媒,本不是不可啟齒。無奈這兩年練武功時,常和同道諸友談及婚事,總說自己不好女色,只慕英俠,可惜自己終鮮兄弟。若非先人遺囑,嗣續為重,對於妻子,簡直可有可無。人聞此言,都道自己業已聘有艷妻,故作矯情之語。今日來此便議婚娶,雖友仁長厚,向不說人,豈不被那同道笑話?」
想了想,又想起:「成都劉家的那位老年姑母,平時主張自己早日完婚最力,每見必談,恨不能在服中便要舉辦才好。自己因嫌老年人嘮叨,都不願意常去走動。此次回轉成都,何不借請安問候為名,前去看望?那時不用開口,她必強著自己完姻。既可對那些同道裝作老人之命,被迫無奈;還可免去向友仁夫妻當面開口,省得心上愛妻覬面蓬山,令人難堪。只要正式成了夫妻,怕你不由我輕憐密愛,那時看你還往哪裡去躲?」想到這裡,臉上一喜,幾乎笑出聲來。
友仁先見羅鷺進屋後只管沉吟,忽顰忽喜,心中已瞧出了幾分。仍是裝作不知,故問:「何事面有喜色?」羅鷺聞言,越覺臉上發燒。一會,見長年端進燈來,擺好三副杯筷,知道芷仙不會出來同席。雖然近五、六年都是如此,惟獨今朝倍覺惘然。
長年擺好杯盤菜餚,甄氏也隨著進來,重敘寒暄,三人一同落座。至親至好,原不容套。甄氏素來健談,學問又極淵博,主客歡洽,談笑風生。雖然羅鷺眼中尚缺一人,還不顯寂寞。
酒闌,長年端上菊花鍋。友仁又問:「妹子吃飯不曾?」
甄氏道:「這位姑太太,還能短了她吃的?我一進房去,便搡(排揎之意)了我好幾句。是我給她賠了好幾句禮,才把她逗喜歡。單給她挑了兩樣素常愛吃的,看她端起飯碗,才走來的。不然,這頓飯會這麼晚?說真話,因她愛講過節,我有時心疼起來,恨不能她永不嫁人,留她在家裡過一輩子;有時恨起來,巴不得她早些出了門,等有客來,我好輕省一些。」
友仁一手把杯,一手拈著一片血豆腐,正往口裡送,聞言答道:「你老捨不得她出門,看到幾時是好?」
羅鷺聽他夫妻問答到芷仙身上,也不做聲,只管盤算回轉成都如何進行。友仁夫妻只略談了幾句,便不再說。又問了羅鷺練武情形。大家都酒足飯飽,長年撤了殘料。甄氏命人去泡了一壺上好普洱茶,才行與羅鷺道了簡慢入內。
書房原是專為羅鷺收拾出來的一間精舍,佈置甚為雅潔。席散以後,甄氏又打發長年端了兩盤糖食果子出來。友仁也不再進去,便與羅鷺剪燭夜話,品茗談心。到了此時,才丟開旁的,互道別後之事。兩人直談到魚更三躍,方行同榻臥去。
隔天醒來,甄氏早就準備好了早點,一人一碗醪糟(即江米酒)打荷包蛋。吃完,商量要往青城山去。甄氏進房來說道:「天已不早,過一會兒就吃晌午,我連給你們做的蛋皮卷(形如北地春捲。以雞子和麵為皮,以肉絨加筍、菌、韭黃之類,炒熟為餡,再入油炸。外嫩黃而內香軟,不似北地春捲枯焦無味也。)下稀飯,都沒端出來。這時去遊山,什麼時候吃飯呢?」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